Ⅰ 利辛是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工业的
1.抓紧构建新形势下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是治国理政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综合考虑国内资源环境条件、粮食供求格局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国内粮食生产,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有效调剂和补充国内粮食供给。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大力度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的粮食安全责任与分工,主销区也要确立粮食面积底线、保证一定的口粮自给率。增强全社会节粮意识,在生产流通消费全程推广节粮减损设施和技术。
2.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坚持市场定价原则,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切实保证农民收益。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探索粮食、生猪等农产品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开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3.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制度。综合运用储备吞吐、进出口调节等手段,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价格波动调控区间,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储备功能和规模,强化地方尤其是主销区的储备责任,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健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激励机制,完善生猪市场价格调控体系,抓好牛羊肉生产供应。进一步开展国家对农业大县的直接统计调查。编制发布权威性的农产品价格指数。
4.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加强进口农产品规划指导,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加强进出境动植物检验检疫,打击农产品进出口走私行为,保障进口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国内产业安全。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支持到境外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生产和进出口合作。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创新为农产品国际贸易和农业走出去服务的金融品种和方式。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
Ⅱ 平原农业县如何发展工业经济
由于接近东京圈的巨大消费市场,群马县的农业持续兴旺,主要以养蚕、面粉和稻米为主的农业转向发展家畜和花卉。群马县的魔芋、黄瓜、蚕茧和蘑菇的产量在日本屈指可数。由于山区气候比较凉快,宜于圆白菜,葱,菠菜,大豆,茄子,西红柿,山芋,舞茸,玉米和白菜等的生产,产量也居全国前列。另外,饲养奶牛,肉牛,养猪等的畜产业也占重要地位。 2004年,群马县生产量占全日本前列的农副产品:第1位:圆白菜、黄瓜、蒟蒻芋魔芋、蚕茧; 第2位:酸梅、鲤鱼、鲜菇;第4位:小麦、鲜奶;第5位:葱、毛豆、山芋。 1945年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群马县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2004年工业产业所占比例:运输机器31%、机械11%、电子部品9%、食品类7%、电器类7%。大规模工业区以太田市和大泉町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并成为该县最大的工业聚集区。在伊势崎市,伊势崎纺织品、桐生市纤维纺织品和大田市针织品等,以及传统纺织品和衣物相关的产业成为地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多数产业集中在群马县首府前桥市和接近东京圈的东部地区。
Ⅲ 如何把一地区的农业、工业、旅游和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更好的科学规划。
把农业和工业、旅游、服务业这几项结合起来,不是一天两天能形成的。首先要发展你的农业,比如说养鸡,你的鸡最好能养得更生态,在养鸡的同时可以考虑其它种植业,同样有休闲、娱乐设施,你的旅游和服务就搞起来了。当农业规模变大,自然就可以加工出新产品,形成一条产业链。可能我不是很专业,说得不是特别好,但是思路可能会对你有帮助。
Ⅳ 请问县级层面的工业怎么抓
摘要 “乐至是农业大县,但农业不是我们的全部。”在文勇看来,虽然乐至是农产品主产区县,但并不是说不能发展工业。“关键看有没有条件。”他说,比如有没有工业发展基础,有没有发展空间尤其是环保容量。
Ⅳ 如何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运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于辰溪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区域性“双中心”战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作用和历史意义。辰溪是怀化北部经济区的一个重要板块,工业经济成效明显,工业发展来势好,潜力大,在实施建设区域性“双中心”战略中,必须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充分发挥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辰溪发展的潜力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既要坚持统筹兼顾,又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辰溪境内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充分依托这些资源优势,立足现有工业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和名优产品,强化项目带动,进一步发展壮大建材、能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走产业集群的路子,在扩大总量的同时,实现质的提升。建材要重点扶持华中水泥300万吨技改扩建;能源要突出抓好大洑潭20万千瓦水电站、清水塘12.8万千瓦水电站建成投产、煤炭资源的规范开采和综合利用;化工要充分依托蓝伯60万吨电石扩建、德林耐火材料及华中莫来石制品扩改、鑫达及华荣工业硅等项目,倾力打造湖南“电石基地”、“莫来石生产基地”等特色品牌。要通过扩大增量,提升总量,力争使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达50亿元以上,新增税收5亿元以上,成为辰溪工业发展的顶梁柱和主支撑。要充分发挥农业优势,抓好农副产品加工。推进新型工业化,并不意味着要抛下传统农业优势“另起炉灶”,就工业而抓工业。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因此,要充分依托县内丰富的农业资源,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辰溪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果蔬、畜禽、林木、中药村等五大产业基地,并涌现出汉清生物、沅江米业、钦菊木业、金溪板材、老舵绿色食品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县内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要进一步强化龙头带动,壮大龙头企业,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拓展生产规模,规范生产管理,实行产业化经营。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做好“两头在外”文章。在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企业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原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重组后留下许多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的优势,致力发展市场和原料“两头在外”的工业体系,做好来料加工,拓展市场份额,提高工业经济外向度。要进一步创新思维,扩大开放,在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的同时,认真做好引技、引智、引料工作,把生产的上游要素“请进来”,做好“无中生有”文章;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理念,把握市场脉搏,让加工的产品“走出去”,实现“羽化为蝶”的飞跃。
二、要注重好字当头,强化质量效益优先。新型工业化,新在体制机制活、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注重质量效益优先,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辰溪作为一个工业老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主要增长级,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好字当头,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县域工业进行科学规划、科学投资、科学管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提升。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要继续按照“国退民进、民有民营”的思想,创新所有制形式,做好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扫尾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放手让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从体制机制的弊端和束缚中解放出来,用体制机制的创新解放生产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提升适应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不断完善以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联产业、联企业、联项目、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间、定奖罚的“三联四定”责任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关政策措施,兴起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过来,我县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节能、降耗、减排等目标,加大自主创新,先后在蓝伯化工扩容、华中水泥技改、辰森综合利用发电改造、德林及华中莫来石扩改,以及大洑潭水电站和清水塘水电站施工建设中,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对环境资源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要进一步依托科技创新,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先进适用科技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工业经济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对县内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高起点、大投资准入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引进、培育生态环保型企业,采用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进生产工艺,使环境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重点要抓好企业达标排放,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影响保护设施与全体工程“三同时”制度,确保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发展建设与效益的统一。
三、要着力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工业要发展,环境是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坚持把创优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坚持基础先行,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等战略机遇,加快城乡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重点要进一步加快火马冲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按照“主业突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要求,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使之成为外有形象、内有实力、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园区,成为辰溪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工业经济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增长极。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招商主体”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政策就出台什么政策,以超常规的手段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坚持项目实施到哪里,环境就优化到哪里,以务实的作风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的违法犯罪行为,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劣行径,以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
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Ⅵ 农业大县如何发展县域经济---来自冠县的调查报告
产业化:打造县域经济的实力 县域工业部门中,农业产业化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行业。没有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工业化就是纸上谈兵。因此,农产品加工业是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县域经济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发动机,是提高农业收入的财源。同时,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主导产业优化升级为核心,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通过对产业的全面整合,着力解决结构单一、布局分散、优势不优等问题,重点打造林果、蔬菜、畜牧、花生四大产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通过订单农业等形式,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将每个基地与一个龙头企业相连,形成龙头加基地,基地带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冠丰种业是这方面的典型。另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注重抓“新”、“优”、 “工”。首先突出“新”,按照区域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的目标,发展市场上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其次突出“优”。按照“人有我优”的原则,发展优质产品,组建优质产业;再次突出“工”。按照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壮大实力的原则,发展规模化园区,使优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大幅度提高,品牌越来越亮。 工业化:夯实县域经济的物力 县域经济要坚持工业围绕农业办、农业瞄着工业干,以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培育龙头企业,实行工业链条,形成龙头带动基地、公司加农户,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坚持“工业兴县”的发展思路,大力培植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要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促进商贸流通业、现代服务业同步发展。要发展壮大现有的重点企业使其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发展高新技术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采用“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收费”等办事制度,吸收外地客商来本地投资;在投资机制上体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承办环节上,体现全方位服务,多层次参与。总之,只要紧紧抓住市场这个“牛鼻子”,解放思想,严格管理,冠县的工业就会迎来一片艳阳天。日前,正在紧张建设中的冠县金冠广场既是上述分析的一个佐证,也为冠县工业的进一步膨胀搭建了一个发展平台。 民营化:提升县域经济的动力 要大力实施“民营强县”战略,把发展焦点放在民间,把市场主体定位于民营,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使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显身手、增活力,成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力军。要在政策、环境、服务等方面为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多开“绿灯”,为县域经济发展培植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速生点。让民营主体充分发挥机制灵活、产权清晰的优势,更好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活力最强的市场主体。同时,强化引导、增加主体。以政策的适度倾斜,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大胆“下海”,离政从商,退政办厂。引导技术人员、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投身个体私营经济领域,全面提高私营业主的总量和素质。另外就是帮大扶优、盘活主体。县级重点培育销售1000万元、利税100万元以上的私营企业,乡镇重点发展销售超百万元、利税超十万元的私营企业。 城镇化:聚集县域经济的财力 冠县大力推进以县域为核心的城镇建设,不断优化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同时,积极推进城乡双向交融,加快农业人口城镇化、城镇区域扩大化、生产发展非农化和人民生活文明化进程。一是大气魄、大手笔地拉大了县域框架,并着力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建设水平,把县域建设成为一个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现代新型城镇。二是树立了城镇是“特殊商品”的意识,把道路、客运、绿化、环卫等公益性事业作为产业发展,建立新的社会化营运机制。三是通过壮大城镇规模,增强了吸纳功能,大力吸引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和重组,增强辐射功能,带动一方经济发展。
Ⅶ 水磨古镇的重生是如何贯彻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县情
用唯物辩证法来认识县情,一是唯物,二是辨证法。做到唯物容易,瞪大眼睛看就能唯物。大名县县情怎样?用两句话可以概括,一个是穷乡僻壤,另一个是有深厚文化底蕴。但瞪大眼睛看还不是真唯物。结合辩证法的唯物才是真唯物。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实事求是”。求到“是”的事实才是“真事实”。“求是”的过程,也就是用辩证法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那么,用辩证思维来认识县情,会得到什么样的认识呢?
先看穷乡僻壤。大名除了有81万人口之外,既缺乏生产要素,又远离中心城市。如果从经验主义的习惯思维角度看,或者从孤立的形而上学角度看,大名县就该受穷,因没有资源又远离城市难以发展。许多大名人的头脑中,包括我们干部的头脑中有这种宿命认识。而这种认识又束缚了发展手脚,找不到发展的切入点,提不出可行的发展战略。
实际上,换一种思维方法,用辩证唯物主义去认识问题,穷乡僻壤就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生产要素可以变成有生产要素,远离中心城市可以变成某种性质的经济中心。应该看到,今天的大名已不同于过去的大名。改革开放30年,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我们没有生产要素,但不等于别人没有生产要素,实践证明,生产要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会转移的,只要你创造出适宜的发展环境,打开招商引资的大门,就能让生产要素能够实现盈利,即使你没有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也会找上门来,让你有生产要素,就像水流一样流到你这个地方来。所以,千方百计创造出适宜的洼地环境,千方百计搞好对外开放,既是一个没有生产要素的地方,也会转化为拥有生产要素的关键环节。同样道理,远离中心城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名县地处冀鲁豫三省交界,距三省最近的中心城市都是七八十公里。邻近几个县的人口加在一起有300多万,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小国家。大家都处在中心城市的边缘。有句老话叫“先下手为强”,如果能够最先认识到这个问题,率先形成商品集散地,大名就会是这300多万人的中心。在这里,率先创造客商云集的条件,是从僻壤转变为区域经济中心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说,穷乡僻壤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打造转化条件正是我们的工作着力点。
再看深厚文化底蕴。大名历史上曾做过12次都城,是历代州、府、路、道所在地,还出过许多名人,像王莽、王政君、水浒人物卢俊义等等。那么,有深厚文化底蕴,是不是就有发展经济的现实优势?还不是,文化底蕴也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积极方面是能够引发我们的思古之幽情,让我们有丰富的历史感和自豪感。大名人一提到历史人物就感到自豪,就是这个道理。消极方面则会禁锢我们的思维,因为历史文化底蕴毕竟是农业文明的长期积淀,与现代文明有一定矛盾,不利于我们解放思想,不利于我们开拓创新,当然也不利于我们加快发展。所以,就有一个弘扬积极方面,摒弃消极方面的问题。即使从积极方面看,对我们今天经济发展的有益作用也是潜在的,也存在一个潜在有益作用向现实有益作用的转化问题。
要转化为现实的有益作用,就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给历史文化以物质载体。有了物质载体,历史文化就不仅能说能写,还能看能游。到了能看能游的时候,历史文化就有了经济价值,它的潜在优势就变成了现实优势。有人说旧的东西不能修,修了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我说不对。中国的建筑是砖木结构,不修哪个也传不到今天。今天我们看到的那些东西,都是历代修来修去才传下来的。只要修旧如旧,保留风格,凸显韵味就行。就大名来讲,给历史文化以物质载体,就是打造“宋府明城”。
用唯物辩证法来确定发展战略
用唯物辩证法认识了县情之后,接下来,我们针对这个县情来制订经济发展战略和目标。结合大名县是传统农业县的事实,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可以概括为打造四个“饭碗”。
一是通过产业化改造提升农业产业,把农业这个“泥饭碗”变成“金饭碗”。农业大县不等于是经济大县。大名农业已有7000年历史,至今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这说明简单地搞农业,是远远不够的。要想把农业转化成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让贫穷的农业转化成富裕的农业。用抓项目的办法抓农业,用抓工业的办法抓农业,而不是用抓行政的办法抓农业,当然更不是用小农的办法抓农业,只有这样,我们就能搞成农业产业化,就能把农业这个泥饭碗变成金饭碗。大名目前已有五得利面粉、名福植物油等龙头企业,当我们有成百上千家农字头龙头企业时,大名的农业就会腾飞起来。
二是通过招商引资打造工业的饭碗。农业产业化只是大名人民致富的一条路子。光靠这条路子还不行。实践证明,从过去到现在,从国内到国外,从沿海到内地,只有发展工业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我国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实现工业化了,30年间也成了发达地区,而我们没有实现工业化,还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是落后地区。招商引资实现工业化,是落后地区实现富裕的必由之路。
三是通过“宋府明城”的开发和建设,打造文化旅游的饭碗。文化旅游朝阳产业。许多地方就是靠文化旅费发展起来的。有了文化旅游就有了就业,就有了旅游产品的生产,就有了交通运输业,就有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我们把“宋府明城”开发建设起来,同样能够通过文化旅游来解决我们自己的民生问题。这将抵得上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工业企业带来的效果。
四是通过商业集散地的引进和建设,打造商贸流通的饭碗。在周边各县中,大名县的位置最好,承东启西,承北启南,最具打造边缘中心的优势。和我们条件差不多的温州、义乌和庆云能办到的事情,我们一样能够办到。
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环境下,要达到经济发展的目标,必须采取以下“四个战略”。
一是对外开放的战略。开放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越是贫困的地方,开放就越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
二是优化环境的战略。对外开放的目的,就是让外商来投资,兴办企业。要想让外商到你这个地方投资兴办企业,不管是龙头企业,还是工业企业、商贸企业,或者投资建设“宋府明城”,没有好的环境人家肯定不来。人家到你这个地方来干什么?就是要开开心心赚钱。这就需要各个地方拼命打造好的环境,用好的环境来吸引客商。环境竞争就是经济竞争,破坏环境就是破坏大名县的发展,维护环境就是维护大名的发展。
三是低地价的战略。应针对大名的实际,在周边炒高地价的时候,我们不为所动,坚持低地价,确保我们的投资洼地效应,确保我们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从而确保我们的后发崛起。现在有的地方搞城建,不敢去城区,只在城郊外打转转,就是因为城区的地价炒高了,无法进行了。我们控制地价,就是让城建直奔城市“中心”,大力改造城中村,让老百姓收益,把城市建好。
四是超常规发展的战略。在大名贫困县,超常规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唯一出路。沿海地区原来也是落后地区,30年后成了发达地区,靠的就是超常规发展。大名县如果按部就班的去发展去建设,或者和别人的发展速度一样,后果就是30年后我们还是落后县。因此,在贫穷落后的地方,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只有一条道,那就是超常规发展。
用唯物辩证法来制定操作策略和方法
有了目标和战略,不等于能造出饭碗来,还要有实施战略的操作策略,以及实现目标的操作方法。毛泽东曾经讲过,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政策是生命好理解,因为政策管大事。策略为什么是生命?策略和方法不对头,你政策再好也实现不了,目标再好也实现不了。策略和方法是实现政策和目标的“桥”。
那么,策略和方法是不是只有一种类型?绝对不是,而是有多种类型。有形而上学的,也有唯物辩证法的。照抄照搬那是形而上学。在别的地方有用,在你这个地方不一定有用。因为情况不同,简单的经验主义,按老黄历办事,那就是形而上学。老经验和老黄历可能对过去的事情有用,但对今天的事情就不一定有用。因为情况也不同。有用的策略和方法必须因地制宜,必须符合当前我们这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基于这样的考虑,大名县委、县政府认为,我们今后大的工作策略和方法有五条。
第一条,顺势而为的策略和方法。凡事都有一个势的问题。如果我们干事情不看势,就好比逆水行舟,就会很费劲儿,就只能事倍功半;如果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就会事半功倍,就会四两拨千斤。比如,搞城中村改造,把这个事作为城市建设的切入点,就是顺势而为。一是顺了全国城市化进程的势。经济要发展加快城乡统筹的步伐,必须大力改造城中村。二是顺了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的势。三是顺了扩大内需的势。国家投入4万个亿扩内需,我们搞城中村改造同样也是扩大内需。扩大钢材的内需、扩大砖头的内需、装修材料的内需和家具的内需。四是顺了民意的势。老百姓愿意住好房子,住花园小区,这就是城中村改造的民意。
第二条,借力而行的策略和方法。对大名贫穷落后的县来说,要想发展起来就要借力。越穷越要借力。借外商之力,借民间之力。吸引本地企业家办企业、参与项目建设、参与城中村改造。所以,在经济建设当地,在城市建设当中,要学会从借力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去分析问题,从借力的角度去制订工作措施和办法。
第三条,抓主要矛盾的策略和方法。不管你是县委书记还是县长,不管你是分管领导,也不管你是部门或乡镇领导,工作一大堆,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行。我们要学会抓主要矛盾,必须学会抓大事。这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目前大名的主要矛盾是招商引资,是千方百计让客商到大名兴办工业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大名兴建商贸集散地,让他们来解决我们的“缺”;城建上的大事就是打造“宋府明城”,就是大力度改造城中村,以弘扬我们的“有”。
第四条,集中力量克难攻坚的策略和方法。搞招商引资,商贸集散地建设,打造“宋府明城”,改造城中村,哪一项工作都不容易,都有难题要克服。但要克服这些难题,平分力量去干不行,要把优势力量集中起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才是有效的策略和方法。今年,大名进行了几次城市拆迁,除了顺势而为之外,就是因为我们采用了集中力量克难攻坚的策略和方法。
第五条,统筹协调的策略和方法。一个县不大,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缺少哪一块也不行,哪一块干不好也不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一成不变的,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特别是正副领导的配合和协调尤为重要。从事党委工作的同志,要从政府工作的角度想一想;副职要从正职工作的角度想一想;副职也要从其他副职的角度想一想。只有这样,我们不论处在哪个职位上,都有利于自觉地去进行统筹协调。
概况起来,我们的策略和方法就是五句话:顺势而为、借力而行、抓住重点、集中力量、统筹协调。在工作中真正做到这五句话了,我们的战略就能很好地实施,我们的发展目标就能够顺利实现。
Ⅷ 如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
当前农产品供给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已由对数量的要求转变为对品种和质量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县谋求工业结构转型,先后扶持电子信息、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未能寻找到承接锰、硅等传统产业的第二支点。作为谋求农业、工业齐头并进的秀山,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会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础夯实,产业已具雏形
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全县金银花基地已达30.1万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年出栏土鸡1000万只以上,规模西部地区最大;茶叶基地7万亩,高端猕猴桃基地2.7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均居全市第一。形成了以金银花、土鸡举旗,茶叶、猕猴桃、油茶为骨干的“一朵花、一只鸡、一杯茶、一盘果、一桶油”产业发展格局。加上近年来全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作物良种普及率提高,名、特、优农产品逐年增加。这些都为我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与周边区县相比,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早,较早就形成茶叶、腐乳等初级加工。近几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金银花、茶叶、土鸡为支柱,豆腐乳、皮蛋、魔芋精粉、优质粮油加工等为辅助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凉茶饮料、金银花饮片、绿原酸提取等加工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27家,红星中药材、钟灵茶业、鲁渝立强等35家企业发展成长为市县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加工产值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正视问题,前路任重道远
(一)精深加工层次较低。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总体上还存在“小、散、初”局面。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布很散,很多还是作坊式生产或单台机器加工,全县只有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条件进入规上企业。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不够,多停留在简单分级、简单包装等粗加工状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对经济效益提高及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很大的阻碍。如土鸡产业,全县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仅1家,加工量不足100万只。
(二)载体建设特色不明。近年来,武陵山区各种园区遍地开花,为的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群发展的孵化器。但无论是我县,还是周边区县,园区建设都缺乏特色,且速度较慢,形成了“园区是个筐,是个企业都往里面装”的发展格局,真正形成集群发展的很少。我县虽然在梅江镇规划了工业园区C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但扶持政策不足,许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直接入驻A区综合园,集聚和集散效应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2011年,我县出台三大产业三年振兴规划,其中提到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但产业发展依然按部就班,进展不大,特别是离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50亿元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其次,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通不及时,产品生产极易陷入盲目性,相互挤压、过度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也不够健全,只能为农户提供一个简单的交易场所,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还没有形成。此外,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对企业不愿授信,加之农产品加工业季节性特点,导致融资十分困难。
(四)流通壁垒难以打破。虽然我县物流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流通主体素质低、规模小,运销能力低下,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稀缺,产品吞吐能力有待加强。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没有规模化冷链物流库,农产品加工园和一些中心集镇批发市场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加上我县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粗放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冷链物流发展面临多重制约,影响了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三、切准要害,破除发展瓶颈
(一)着力抓好规划,打造加工基地。一是要合理布局。我县特色农业分布较广,对形成加工集群有一定影响。要形成加工集群布局必须要坚持“三靠近”原则,即靠近原料基地、靠近市场、靠近交通网络。建议在工业园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中划出部分挂牌农产品加工园,集中要素资源,作为园区主要支撑点打造,谋求做大加工集群,充分发挥标准厂房效益,帮助园区聚集人气;或者比照工业园区运行模式和政策优惠,积极打造兴隆坳农产品加工园,着力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同时,要积极鼓励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园梯度转移,可采取厂区置换等方式解决用地问题。二是要合理分工。即不同层次的加工项目、企业之间合理分工。一般说来,小企业搞粗加工,大中型企业搞精加工。三是要形成特色。建议依靠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打造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同时,杜绝出现盲目发展、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现象。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转型支撑。依托特色农产品加工打造经济转型的新支撑点。其重点应该是食品加工及有区域特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一是食品加工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加工。主食加工要在搞好传统菜油、桐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成品熟食加工,比如清溪场镇的豆腐乳,如能比照老干妈模式从生产规模、营销模式上着手打造出1个属于秀山的熟食品牌,加工中心的集聚效应将自然形成。副食品加工包括果、菜、肉、蛋、奶、鱼等“菜篮子”产品的加工。另外,近年来,各种功能食品、天然野生食品等市场旺销,前景看好,这些都是武陵山区的优势资源。二是以金银花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工。由于受北方金银花排挤,南方金银花入药前景堪忧。银花行业转向饮料、食品等深加工将可以适当解决产业困局,我县可以依托现有的凉茶加工生产线率先打造一批加工品牌,扶持1-2家行业老大,使秀山成为南方金银花的深加工和集散中心。其次,我县茶叶有着久远的历史,但目前只有钟灵茶厂等几家企业拥有小型生产线,做大茶叶加工产业要依托本土茶厂,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土鸡、油茶等特色产业近年来都得到长足发展,但其相对应的深加工产业都还未形成气候。
(三)集中要素资源,打造产业龙头。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要积极引进外资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新建、改造和嫁接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在我县投资兴办加工项目。二是努力扶持加工企业。建议出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见,着力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重点新项目落地秀山,每年拿出部分财政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拔等形式扶持重点扶持有市场前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此外,要积极利用校地合作优势,研究新技术、新产品,采用现代食品工程工艺技术,并在各大高校建立后备人才资源库,加强人才的储备力度。加强农产品加工的科学化管理,努力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道路。
(四)突破流通壁垒,打造集散中心。武陵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地区,拥有众多的特色农产品,受地理条件影响,如果没有完善的流通体系,要把它们推向市场,是非常困难的。一要扩展流通渠道。构建良好的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平台,可以极大地节约流通成本,减少流通时间,对于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我县物流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规模,以物流园区为中心抢占武陵山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强化农产品加工的行业集聚和集散效应。可以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产品的流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二要发展冷链物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体系,依托物流园区,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三要鼓励我县农业龙头企业跨区县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对兼并收购成功的企业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使得因地区分割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内部化。
(本文来自六楼微论坛第3期 指导:向东木,组长:赵小波,执笔:肖邓)
Ⅸ 如何抓好县域工业经济
当前,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国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受其他国家压迫的国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遗留留了不少的问题。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快速,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们一直在探寻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那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呢?中国乃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密集型的制造业,依赖于便宜的劳动力和便宜的资源环境这一优势。但这对中国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中国一直以低廉的价格为外国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务,同样的付出,中国的劳动人民却只能得到很少的回报,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时,我们还受“贸易保护”的压制,“反倾销”等矛头直指中国,致使中国处于为人家提供廉价商品还要遭受人家打击这一尴尬境地。另一方面,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低廉这一优势也将越来越不明显,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往我国的转移也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和消耗,这种发展模式是无法持续的。此外,加工制造是产业链的底端,发达国家掌握了创意·营销等高利润环节,我国就如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一直在为他人创造财富。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与别人竞争的资本。促使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在中国,由于过去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国民储蓄较高,消费需求不旺,所以我国经济依靠消费拉动并不明显。加上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出口创汇,引进外资的战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以上,经济增长依靠外贸的比重很大,导致我们放弃了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同时,我国基于战略的考虑,大力进行政府导向型投资,创造市场需求,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使国家经济形成了出口依赖型与投资拉动型并存的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国民购买力明显增强,加上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纷纷觊觎中国这块市场。对于中国自己来说,更应该开拓自己的市场,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这种发展是不可能长期带来效益的,作为一个大国,我们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国改革开放至现在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我们有能力去实现一个产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那么,我们该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个方针,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以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个方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传统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首先,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仍会存在,因此,中国不应放弃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我们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出卖技术而不是劳动力。只有让我们的竞争优势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让保证我们的地位,从而使我们把握主动权,提高企业员工待遇。当然,企业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有技术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努力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等手段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长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内在动力,使企业自觉地加强管理,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使实现集约型增长的有效手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体制转变: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住房制度建设;健全规范社会中介机构,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要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国情,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另外,我们应该在创意设计环节下功夫。一个产品的利润多产于这个环节,因此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还有,我国应当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繁荣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它吸纳就业的容量极大且知识含量高等优势促使它广为推崇。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绝对不可以放过如此好的一个机会。现代服务业急需一批有知识内涵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投资,把握好这个机遇。我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业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其中一个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农村缺少工作岗位以至于大量劳动力剩余,农村医疗,教育等也明显比城镇差,因此重视农业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具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三农”这个基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往高科技效率高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拉动消费。我国还应当调整好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鼓舞国人消费,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减小我国产业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中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其他国家觊觎的市场,我们自己又怎能放过?经济制度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远不只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改革中许多问题都极其棘手,正如垄断行业的改革等等,都面临极大的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转向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这一目标并不否认促进GDP增长的必要性,因为一国GDP的增长是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否则就会陷入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发展的怪圈。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终需要反映为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所以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确的纲领,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