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如何做好县域新兴工业规划

如何做好县域新兴工业规划

发布时间:2022-04-11 01:35:50

‘壹’ 如何坚持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运用十七大精神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党的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对于辰溪加快富民强县步伐,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区域性“双中心”战略,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作用和历史意义。辰溪是怀化北部经济区的一个重要板块,工业经济成效明显,工业发展来势好,潜力大,在实施建设区域性“双中心”战略中,必须坚持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依托优势,突出特色,全面发展,重点突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一、要充分发挥优势,推进特色产业发展。辰溪发展的潜力在工业,优势在工业,希望在工业。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既要坚持统筹兼顾,又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壮大支柱产业。辰溪境内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丰富,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充分依托这些资源优势,立足现有工业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和名优产品,强化项目带动,进一步发展壮大建材、能源、化工三大支柱产业,走产业集群的路子,在扩大总量的同时,实现质的提升。建材要重点扶持华中水泥300万吨技改扩建;能源要突出抓好大洑潭20万千瓦水电站、清水塘12.8万千瓦水电站建成投产、煤炭资源的规范开采和综合利用;化工要充分依托蓝伯60万吨电石扩建、德林耐火材料及华中莫来石制品扩改、鑫达及华荣工业硅等项目,倾力打造湖南“电石基地”、“莫来石生产基地”等特色品牌。要通过扩大增量,提升总量,力争使三大支柱产业产值达50亿元以上,新增税收5亿元以上,成为辰溪工业发展的顶梁柱和主支撑。要充分发挥农业优势,抓好农副产品加工。推进新型工业化,并不意味着要抛下传统农业优势“另起炉灶”,就工业而抓工业。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因此,要充分依托县内丰富的农业资源,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辰溪已初步形成了优质粮油、果蔬、畜禽、林木、中药村等五大产业基地,并涌现出汉清生物、沅江米业、钦菊木业、金溪板材、老舵绿色食品等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了县内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延伸了产业链条,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要进一步强化龙头带动,壮大龙头企业,并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拓展生产规模,规范生产管理,实行产业化经营。要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做好“两头在外”文章。在大力发展资源加工型企业的同时,必须充分利用原国有工业企业改制重组后留下许多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的优势,致力发展市场和原料“两头在外”的工业体系,做好来料加工,拓展市场份额,提高工业经济外向度。要进一步创新思维,扩大开放,在大力实施招商引资的同时,认真做好引技、引智、引料工作,把生产的上游要素“请进来”,做好“无中生有”文章;要进一步提升市场理念,把握市场脉搏,让加工的产品“走出去”,实现“羽化为蝶”的飞跃。

二、要注重好字当头,强化质量效益优先。新型工业化,新在体制机制活、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注重质量效益优先,强调又好又快发展。辰溪作为一个工业老县,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工业经济已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和主要增长级,为加快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必须着力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注重好字当头,坚持用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县域工业进行科学规划、科学投资、科学管理,按照建设生态文明和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工业经济实现质的提升。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要继续按照“国退民进、民有民营”的思想,创新所有制形式,做好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扫尾工作,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最大限度地盘活存量资产,放手让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活力从体制机制的弊端和束缚中解放出来,用体制机制的创新解放生产力,为推进新型工业化拓展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提升适应市场竞争的综合实力,不断完善以县级领导和县直部门联产业、联企业、联项目、定目标、定责任、定时间、定奖罚的“三联四定”责任机制,研究制定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有关政策措施,兴起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浓厚氛围。要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是推进新型工业化、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武器。过来,我县围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节能、降耗、减排等目标,加大自主创新,先后在蓝伯化工扩容、华中水泥技改、辰森综合利用发电改造、德林及华中莫来石扩改,以及大洑潭水电站和清水塘水电站施工建设中,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对环境资源保护,取得了明显成效。要进一步依托科技创新,加大对高能耗、高污染企业的技术改造,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先进适用科技及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工业经济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对县内所有新建、扩建、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实施高起点、大投资准入制,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着力引进、培育生态环保型企业,采用能耗物耗、污染物排放量少的先进生产工艺,使环境资源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重点要抓好企业达标排放,依法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影响保护设施与全体工程“三同时”制度,确保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发展建设与效益的统一。

三、要着力夯实基础,不断优化软硬环境。工业要发展,环境是基础。推进新型工业化,必须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坚持把创优环境作为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坚持基础先行,抢抓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新农村建设和省委、省政府实施湘西地区开发等战略机遇,加快城乡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础环境。重点要进一步加快火马冲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前提下,按照“主业突出、特色明显、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要求,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建园,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使之成为外有形象、内有实力、充满活力的新型工业园区,成为辰溪对外开放的窗口、招商引资的平台、工业经济的示范区和县域经济的增长极。牢固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观念,逐步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招商主体”的良好氛围,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人文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政策就出台什么政策,以超常规的手段营造开放的政策环境;坚持项目实施到哪里,环境就优化到哪里,以务实的作风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影响重点建设项目施工的违法犯罪行为,严肃查处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劣行径,以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

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贰’ 如何做大做强 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

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做大经济总量。要坚持“工业强市”不动摇,扎实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开展“对标行动”,强力实施创新驱动,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光电产业、通用航空、生物医药、卫星导航、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省会综合经济实力。要稳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努力建设农业强市。要把服务业作为提升省会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省会优势,积极发展新兴业态,重点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会议展览、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大幅提升服务业对全市经济的贡献率。要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只争朝夕、真抓实干,以过硬的作风开创省会建设发展新局面。

‘叁’ 如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政府提几点建议

政策建议

按照产业生态系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组织规划实施

国务院通过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标志着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从重规划阶段进入了全面实施的阶段。该规划在制定的时候考虑了产业体系 建设的需要,并做了产业发展的路线图。但是由于选择的产业范围广,又受规划编制的时间和资源投入的约束,规划并没能就重点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给出更具操作性 的方案。

建议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需要选择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重要领域,对产 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进行系统分析,按照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分享框架,编制这些行业产业生态系统建设的实施方案,对技术创新,有竞争力的制造,专有基础设 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消费市场启动,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等进行统筹安排和合理部署,并将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个部门。同时,要在这样的一个框架下对规划实施情 况、创新绩效、产业发展绩效、政策激励绩效等进行年度的跟踪评估,并根据跟踪评估的结果,结合国内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和特点,及时调整规划实施方案。

在实施中突出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重点领域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十二五”规划的部署全面而系统,但这种全面性,也带来了产业发展边界过宽、难以优化资源配置和相关支持措施。课题组建议在规划的实 施过程中,科学判断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根据我国现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进一步突出重点。从目前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新一代的电子 信息和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融合发展,带来社会能源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并导致其他产业组织方式的变革,最终将可能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转基因育种、干 细胞治疗等生物技术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将会成为未来的支柱和主导产业。从欧、美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印 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发展战略和投资重点来看,其重点也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生物产业。因此,课题组建议规划的实施过程中,聚焦上述三大重点 产业领域,集中优势资源,着力突破。

建立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在发展的初期,其技术路线和主流产品都还没有形成,不同技术路线的全球竞争,给投资者带来巨大赢利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 风险。正是由于对风险规避的考虑,我国大多数投资人和企业会选择在产业发展的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再进入,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新能源汽车。这样做的好处在 于有利于规避风险,并赢得较为稳定的收益;坏处在于一定会形成技术和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

要想鼓励投资人和企业在产业发展初期更早进入技术和产业发展的竞争,需要建立政府、风险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生产销售企业等多元化的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 这种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重点包括政府对高风险的前沿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持续投入机制,政府对多种技术路线的创新活动的持续投入,保险公司对新产品和新装备试 用的风险担保机制等。通过这种多元化、多层次投资与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源向产业技术创新前沿积聚,结合重大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尽快在自主 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通过产业链创新管理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和技术体系构建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型技术和新兴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要想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构建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和产业体系,不但需要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还需要按照产业链发展的需要,突破一批辅助性技术,包括相关专有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检验检测服务技术等,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

课题组建议首先在信息、可再生能源和生物三大领域开展产业链创新的管理。重点是系统分析这些重点产业的产业链、价值链,以及全球分工,在此基础上依托战略 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的重大创新发展工程,以及国家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安排的科技创新工程,采用工程化的组织方式,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产业链为目标导向,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技术攻关。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积聚,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尽早使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成功突破一批重 大群体性关键核心技术,构建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通过实施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启动市场需求完善产业体系

消费市场的启动和产业体系的完善是相辅相成的。在全国范围内建设新兴产业消费市场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启动市场需求和完善产业体系,在技术上和资源 配置上都不可行。理性的选择是在有基础的省市开展重大应用示范,逐步探索消费启动市场的政策措施,探索能够市场化的、能够大范围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不断 完善产业体系。课题组建议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安排的一批重大应用示范工程为抓手,选择有基础的省市,以大规模的示范应用为牵引,促进产 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探索出能大规模推广的新型商业模式,建立健全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等。

‘肆’ 如何在新常态下实现我县工业经济新作为

一、要充分认识新常态给我县工业经济带来的挑战
一是增速的挑战。近年来,我县工业经济增长虽然取得长足的发展——三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接近翻一番。全县工业经济增长趋于常态,仍处于合理区间,但我县工业总量与合肥市、其它县区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差距拉大。庐江工业短腿局面依然没有改变,庐江工业发展的压力增大。
二是内生性增长动力的挑战。由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意味着经济增长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时期。我县工业也是如此,我县工业企业主要属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企业,技术创新力强、科技含量高类型的企业很少,过去的增长主要是依靠传统要素驱动和廉价劳动力、自然资源支撑,保持着一定的高速增长优势。现在面临着原有动力减弱的挑战,主导产业矿业由于受市场的影响,矿石产量增加,价格降低,整个矿业经济增幅缓慢。其它产业,由于受用工、融资等要素成本增加的影响,增长动力难以为继。
三是工业投资乏力的挑战。工业发展离不开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明天的产出。近年来,我县工业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增速却呈逐年下降趋势,且投入的质量不高。从近年企业项目看,近年总投资在20亿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仅有1个,即安徽铜冠矿业有限公司,目前还处于项目工程建设中,10亿元以上重点工业项目仅有7个,其中矿业项目占4个,实质性开工建设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大项目很少,庐江面临着工业投资乏力的挑战。
二、要在新常态下彰显新作为
新常态是新挑战,也是转型发展新动力和新机遇,既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也要科学制定战略战术,勇于担当,积极作为。
一是在新常态下要大有作为。庐江历史人文,资源禀赋,闻名遐迩。区划调整以后,我县区位优势更加明显。随着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各类优势越来越突出,庐江大有作为。庐江工业总量小,有很大发展空间。庐江工业仅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2%左右。县经济开发区的工业引擎潜力还未充分发挥,龙桥工业园还处于规划、基础设施配套的起始阶段,园区发展空间很大。庐江资源丰富,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庐江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矿业经济是我县及今后一段时期工业的主导产业,但矿业深加工产业链一直没有形成,资源优势不能形成产业优势,更没有形成经济优势,因此我县工业发展潜力很大。我们要科学分析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新变化,分析其原因,谋求我县工业经济发展新机遇,不能顺势而下,而应积极应对。
二是在新常态下要敢于作为。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不动摇,做到“立思想、立政策、立机制、立项目、立园区”真立真行,敢于作为,敢于先行。要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寻求重大项目突破。突出“产业第一”导向,依托现有的产业基础和区位资源优势,以产业链合作为主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努力使我县成为全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主战场,力争形成矿业及其深加工千亿元产业集群,磁性材料及电子、机械制造及汽配两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以及农副产品加工、建材、轻纺业三大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以二产发展带动三产发展,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三是在新常态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应新常态发展新要求,自觉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自然发展规律,自觉走经济社会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之路。庐江是省会合肥南部副中心,又有合肥空间发展战略规划“1331”庐南产业新城。建设美好庐江,要以高度警醒的生态自觉,统筹划定好产城发展边界,站在全市、全县长远发展的大局,规划好庐南产业新城的产业定位、发展方向,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不能盲目追求产值投资最大化,对沿海、大城市产业转移的项目要实行严格的环保审批,大力发展和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牵动性强企业,大力加快淘汰低附加值、高能耗、高污染企业,实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朝着环境友好型工业方向迈进。
四是在新常态下为企服务要亲力亲为。经信委作为工业企业服务部门,服务企业是我们主要职责,工作不能错位,要按照工业立县的总要求:精力向工业集中、资源向工业汇集、政策向工业倾斜。坚持服务工业经济三项制度,创新服务方式,坚持问题导向,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对“企业家恳谈会”活动中梳理的解决中和未解决问题跟踪督查,加强调度,限期解决。对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向企业详细说明原因,要引导企业规范管理,开拓市场,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伍’ 如何抓好县域工业经济

当前,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国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受其他国家压迫的国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遗留留了不少的问题。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快速,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们一直在探寻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那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呢?中国乃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密集型的制造业,依赖于便宜的劳动力和便宜的资源环境这一优势。但这对中国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中国一直以低廉的价格为外国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务,同样的付出,中国的劳动人民却只能得到很少的回报,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时,我们还受“贸易保护”的压制,“反倾销”等矛头直指中国,致使中国处于为人家提供廉价商品还要遭受人家打击这一尴尬境地。另一方面,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低廉这一优势也将越来越不明显,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往我国的转移也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和消耗,这种发展模式是无法持续的。此外,加工制造是产业链的底端,发达国家掌握了创意·营销等高利润环节,我国就如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一直在为他人创造财富。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与别人竞争的资本。促使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在中国,由于过去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国民储蓄较高,消费需求不旺,所以我国经济依靠消费拉动并不明显。加上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出口创汇,引进外资的战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以上,经济增长依靠外贸的比重很大,导致我们放弃了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同时,我国基于战略的考虑,大力进行政府导向型投资,创造市场需求,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使国家经济形成了出口依赖型与投资拉动型并存的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国民购买力明显增强,加上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纷纷觊觎中国这块市场。对于中国自己来说,更应该开拓自己的市场,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这种发展是不可能长期带来效益的,作为一个大国,我们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国改革开放至现在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我们有能力去实现一个产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那么,我们该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个方针,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以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个方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传统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首先,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仍会存在,因此,中国不应放弃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我们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出卖技术而不是劳动力。只有让我们的竞争优势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让保证我们的地位,从而使我们把握主动权,提高企业员工待遇。当然,企业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有技术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努力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等手段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长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内在动力,使企业自觉地加强管理,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使实现集约型增长的有效手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体制转变: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住房制度建设;健全规范社会中介机构,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要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国情,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另外,我们应该在创意设计环节下功夫。一个产品的利润多产于这个环节,因此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还有,我国应当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繁荣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它吸纳就业的容量极大且知识含量高等优势促使它广为推崇。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绝对不可以放过如此好的一个机会。现代服务业急需一批有知识内涵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投资,把握好这个机遇。我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业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其中一个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农村缺少工作岗位以至于大量劳动力剩余,农村医疗,教育等也明显比城镇差,因此重视农业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具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三农”这个基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往高科技效率高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拉动消费。我国还应当调整好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鼓舞国人消费,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减小我国产业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中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其他国家觊觎的市场,我们自己又怎能放过?经济制度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远不只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改革中许多问题都极其棘手,正如垄断行业的改革等等,都面临极大的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转向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这一目标并不否认促进GDP增长的必要性,因为一国GDP的增长是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否则就会陷入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发展的怪圈。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终需要反映为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所以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确的纲领,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陆’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

一、在微观层面上,应立足于县域实际,放大特色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培育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首先,要整合利用县域内资源优势,做好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尽管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对称性,但在资源利用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就县域个体而言,可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宏观方针政策,充分“盘点”县域内的矿产资源、工业资源、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以及文化旅游资源,围绕高效益综合开发利用,进行大力度的整合,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形成从资源利用到产业发展、从城镇开发到民生改善等完整的规划体系,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新型产业基地,努力实现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三增”目标。通过不懈的努力,即使欠发达的县市也能够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其次,要深化合作,聚集项目,依靠项目带动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县域经济必须突破过去单纯围绕本地需求谋发展的局限,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的分工协作;要始终坚持以特色资源聚集项目、以良好环境吸引项目,全方位接轨域外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招大引强,形成资金、技术、企业和人才向县域流动的凹地效应。要着力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园区工业、现代农业、旅游产业,进一步膨胀县域主导产业规模,培育知名品牌,拉长产业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增强县域自我发展能力,在区域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要坚持全民创业,兴起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热潮。民营经济是县域经济的最大特色。在县域经济实力普遍较弱、政府投资相对乏力的形势下,必须进一步激发各类民间主体创新创业的热情,让民营经济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主战场,成为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坚持县乡村齐头并进、一、二、三产业全面放开,为民营经济彻底松绑、放行,让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民营经济行列中来。同时,要从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入手,在建设完善金融担保、技术服务、创业培训三个体系上下工夫,使更多的民营企业膨胀崛起,形成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企业航母”优势。针对当前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更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制定合理的扶持计划,引导民营经济变挑战为机遇,积极调整经营战略,加快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勇于把握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不断增强在复杂考验中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
二、在宏观层面上,应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打造强县引领、中县角逐、弱县超越,县域经济互动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三、在发展机制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协调这一基本要求,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宽松和谐的环境
(一)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全面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发展以设施农业、装备农业、高新农业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不断提高农业产出率和规模效益。县域之间和县域内要注重对市场需求和农业发展方向的把握,积极推进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养,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和适用技术,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力争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带、产业区。同时,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积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依靠近农工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化发展和农民的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开辟更大的空间,为工业反哺农业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个百分点。加快县域城镇化进程,首要的是搞好城乡一体化的规划,打破城乡界限和区域限制,统筹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覆盖县域内每一寸土地,科学地引导城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主城区的核心拉动和乡镇的主体作用,形成主城区—中心镇—农村新社区—新村庄梯次分明的规划体系,加强乡镇驻地开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优势明显、独具特色的示范乡镇,形成辐射拉动作用,引导农民逐步向城镇集中。要坚持高效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按照“城乡互动,以点带面,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积极探索村并城、村并镇、村并区、村并企、小村并大村等发展模式,科学规划建设农村居住、供排水、通讯、交通、防灾、供电等基础设施,为农村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创造良好条件。
(三)以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为根本,全方位提高民生保障水平。随着这几年党对“三农”工作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群众收入逐年增加、生活逐步改善、精神文化活动日益丰富的良好局面,但城乡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差距依然很大。因此,各级政府在加快经济发展、城镇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扎实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与城市居民同台共舞,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共同加快现代化进程
采纳哦

‘柒’ 对县域工业产业发展规划有何建议

我认为,县级经济,必须强调特色,而轻视系统,强调产业上下游合理开发,而轻视行业的完整。总而言之,要走社会大配套的思路,起码是临近几个县的相互协作,不要大而全,更不要小而全。这个虽然是老话,却是基本原理。平时与一些县级干部聊天,他们往往陶醉于行业齐全,忽视重点产业。

‘捌’ 如何加强县域经济发展 调研报告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3. 坚持城乡统筹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通过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户籍、社会保障制度和城乡社会管理机制。
4. 坚持特色发展。发挥资源、区位优势,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形成县域经济特色。因地制宜,将优势产业做出特色、将特色产业做出规模。注重特色园区、特色项目建设,促进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5. 坚持开放发展。以开放增强活力、凝聚动力,加大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行多元化招商,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引导县域中小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推进中小微型企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壮大县域非公有制经济规模,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质量。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农业领域。
6.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生态系统建设,着力改善县域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大水土保持、工业源头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防止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和城乡之间交叉污染。
三、推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重点
7. 以水利和路网建设为核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县域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供水、供气、污水处理和抗灾避险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路网结构,提高道路等级标准,提升通达、通畅能力,连通省际、市际断头路。加快县域电力的扩容提质,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农村通信全覆盖,逐步实行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切实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加大洞庭湖和病险水库治理力度,抓好灌区续建配套和塘、坝、堰等小型水利设施改造,全面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统筹中心镇、中心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8. 以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途径,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提高工业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立足县域现有工业基础、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以技术改造、创新发展为突破口,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现代工艺,做强传统产业。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逐步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落后产能。发挥县域优势,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建设县域产业园(集中)区,完善产业园区布局规划,明确功能定位,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和标准厂房建设,引导资源要素、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支持县域骨干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县域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增强县域工业发展活力。
9. 以县城和中心镇为着力点,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做大做强县城和中心镇,加快中心村(社区)发展,构建以县城为龙头,中心镇为节点,中心村(社区)为基础,交通干线为主轴的新型城镇体系。重点突出县城扩容提质和功能完善,将产业园区建设与县城扩容提质有机结合,提升县城的承载力、带动力和辐射功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配套、产业特色鲜明、能有效吸纳农村劳动力及带动周边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镇。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促进资本与人口向中心镇聚集。加快省际边界小城镇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培育镇域产业,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省际边界城镇之间交通、旅游、商贸、物流、人流的对接,建设一批省际边界重点镇,使其成为省际边界区域性经济中心,推动具备条件的省际边界乡改镇工作。
10.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优势品牌为支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农业基础地位,用现代工业和科技装备改造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县域内每个主导产业重点打造1—2个骨干龙头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建立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粮食、生猪、油料、果蔬、棉麻、茶叶、烤烟、水产、竹木等优势产业。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步伐,提高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实施现代种苗工程,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优质率,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体系,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与加工。着力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注重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推进农产品品牌整合,每个产业形成3—5个有市场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科技推广普及、农民素质提升。
11. 以生产和生活服务为主要内容,努力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围绕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供配套服务。重点发展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县域主导产业融合互动。建设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培育一批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形成便捷高效、规范有序、联通国内外的物流网络。适应加快县域城镇化要求,大力发展商贸、餐饮、养老、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着力完善农村商品流通体系,新建一批农村综合性市场,加快建设县域商圈、商贸重镇等。大力推进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构建适应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围绕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抓好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销售、农业科技信息、农村金融保险等社会化服务。
12. 以地域文化和乡村旅游为内涵,加强文化旅游建设。统筹推进城乡文化建设,实施基础文化设施全覆盖工程,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培育壮大文化龙头企业,推动县域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整合县域文化旅游资源,实施旅游精品战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依托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重点文化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合理利用,加快将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
13. 以资源节约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着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本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和节约资源,引导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依靠科技加快县域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加强高新技术对工业的渗透嫁接,提升传统工业产业,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重点抓好良种繁育、农业生物、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集约化高效养殖、农产品保鲜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等农业新技术。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逐步形成国家扶持与市场引导、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鼓励科研机构到县市创办经济实体,促进县市、院(所、校)对接,开展科技合作。
四、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
14.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适当调整市、县财政收入分配,促进财力分配向县域倾斜,逐步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例,增强县级政府可支配财力。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减少专项转移支付使用限制,使县级财政有更大的调剂空间。实行分类分档配套,视情况逐步降低公益性建设、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县级配套。支持县域产业发展,从2012年起,增加省县域经济工作引导资金。创新财政扶持机制,实施发展特色县域经济强县工程,每年扶持3个特色产业,每个特色产业集中扶持3个重点县市区,每个重点县市区扶持3年。整合现有相关专项资金,支持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鼓励撤乡并村,每撤并一个乡(镇)、村由省财政给予一定奖励,并列入补助基数。探索研究建立流域内生态补偿机制。
15. 强化金融支撑。完善县域金融服务功能,建立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稳步提高县域新增贷款占全省各项新增贷款的比重,到2015年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县域存贷余额比达1∶0.55以上。开发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特点的信贷产品,推动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金融、民间金融共同发展。引导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外资银行等到县市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力争5年内每个县市区设立一家村镇银行。稳妥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支持每个县市设立1—2家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对中小微型企业金融服务实行差异化监管政策,实行差别授权管理,下放授信审批权限。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组建中小微型企业贷款担保基金,为信贷资金介入创造条件。开展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引导规范农户和农村中小微型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资金互助。稳步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农村住房及宅基地、农业机械、水域使用权等抵(质)押贷款试点。对县域内工业园区、中小微型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个体工商户等经济主体,开展信用评定,给予一定的授信额度。继续做好现有农业保险项目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将农房、土地规模流转及地方农业支柱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围,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抗风险能力。实施“县域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加强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
16. 加强用地保障。确保科学发展用地需求,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项目。对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央企等战略性投资项目,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分解下达土地使用年度计划时予以统筹,纳入所在市州计划,对于重大项目征收耕地所在市州、县市区不能占补平衡的,实行跨市跨县占补平衡。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县域产业园区倾斜,县域产业园区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村庄整理复垦和新造土地增量挂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依据项目投资强度确定用地规模,减少园区非生产性配套设施,严格控制厂区绿地面积,提高工业用地产出率。盘活土地存量,对未按照土地用途用地、达不到投资强度、建筑容积率过低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及时收回并重新进行招商。
17.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县域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村官、“选调生”和“三支一扶”人员的选拔制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着力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把经济管理经验丰富、专业化水平较高的人才交流到县域各层次领导岗位,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定期选拔优秀干部到县市区工业园区或企业挂职或任职,鼓励技术人员和海外留学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到县市区创业,对县市区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博士或具有高级职称)到县域经济领域创业满3年的,由当地财政给予一定补助。继续实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每年从全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选派技术人员到县市区、乡镇挂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眼县域产业提升和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切实培育县域技能型人才。县市区要加大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统筹区域内各类专业培训。
五、加强组织保障
18. 加强组织领导。省县域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全省县域经济发展重大事项,组织、指导、协调、考核全省县域经济工作。省直有关部门要制定支持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分工协作、责任明确、服务到位的工作格局。市州要加强对县域经济的指导和支持,要保持县市区领导班子相对稳定,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无特殊情况至少干满一个任期。有计划地选派经济强县市区的领导到经济欠发达县市区任职,加大县域干部与省直、市直干部交流任职和挂职、跟班学习的力度。建立全省县域经济运行综合分析制度,对县域经济运行中倾向性、前瞻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对策建议。加强县域经济区域协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19. 扩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选择浏阳市、耒阳市、澧县、沅陵县为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试点县市,试点县市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外,享受与地级市相同的经济管理权限。省级行政审批权,试点县市能够办理的(除国家另有明确规定以及水电、矿产开发等涉及环境、资源保护等项目外),原则上直接放权或委托给试点县市。试点县市可直接参加省及省直部门召开的相关会议。试点取得经验后,扩大推广范围。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的项目申报实行双轨制,不需市级配套资金及平衡安排的项目由县市区直接报省,国家、省的项目资金由省直接安排到县市区。
20.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锐意改革,敢于创新。在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硬件建设的同时,着力优化县域经济发展软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措施,创新服务方式,提高行政效率。实行部门联企业、领导联项目负责制。建立健全部门协同的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微型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等服务。建立法治、阳光、规范、效能型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强化执法监督,规范执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打造诚信政府,完善企业信用评价制度和信用管理制度,强化信用自律。
21. 完善考评和激励机制。实行不同类型县域经济考核评估,从2013年起在继续以规模总量为主考核经济强县市的同时,按长株潭、湘南、洞庭湖、大湘西四个区域,对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实行分类考核。科学设定考核指标体系,新增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开放经济及社会发展等指标。加强考核结果运用,将县域经济发展实绩作为县市区主要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表彰奖励力度,每年对上一年度经济强县市和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进行通报表彰,并按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阅读全文

与如何做好县域新兴工业规划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碳刷架汽车配件哪里买 浏览:862
奥迪导演广告怎么拍 浏览:726
如何防止汽车胎压过高 浏览:382
奥迪雨刷怎么没水 浏览:170
汽车开了一天多久需要开一次 浏览:238
奥迪a6改轮胎多少钱 浏览:96
网购汽车轮胎的网址有哪些 浏览:43
奥迪a3新车放多久不开亏电 浏览:220
奥迪一共要出多少系列 浏览:102
工业机器人和兽医哪个好 浏览:372
宝马迷你插电混动价格多少 浏览:570
8月26号宝马下线多久能到店 浏览:20
无烟工业污染怎么回事 浏览:156
汽车空调信号线如何测量 浏览:393
宝马b48怎么改进散热性能 浏览:313
小汽车如何接线出来充电 浏览:435
不熄火汽车究竟可以持续跑多久 浏览:448
宝马什么车是尖耳的 浏览:446
奔驰e级多久更新款式 浏览:40
奥迪p挡和空挡哪个好 浏览: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