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的区别:
1)、制定主导人不同:国家标准由国家有关部门统一制定发布,企业标准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行业标准由行业标准归口部门统一管理的标准;
2)、适用范围不同:国家标准是整个国家都适用,企业标准仅适用于企业范围内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行业标准适用于某个行业范围内。
2、国家标准、企业标准、行业标准的联系:
1)、国家标准与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相辅相成,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国家标准的大范围下对各自的企业或行业进行补充和完善;
2、企业标准和行业标准不得与有关国家标准相抵触。
(1)工业标准是如何制定的扩展阅读:
一、企业标准的分类:
1、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
2、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3、为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进步,制定的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
4、工艺、工装、半成品和方法标准;
5、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二、国家标准的结构分类:
1、按照标准化对象,通常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2、按级别分类中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三、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由各个行业制定。目前出版的行业标准有安全生产、包装、船舶、测绘、城镇建设、新闻出版、档案、电力、地质矿产、公共安全等67项。
Ⅱ 工业化的标准
关于工业化标准的探讨
北京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林 丕
11/28/2005 16:20:54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
我认为,工业化的标准似有两个层次:低层次的标准,即初步实现工业化的标准,是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有绝对优势。其量化标准可以采用前苏联学者提出的标准,即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5%以上。高层次的标准,则是要像现代世界上的经济发达国家那样,完全消除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我国至今离这个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我个人理解,其实质就是要在今后十几年内,基本解决我国至今仍显着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问题。其主要指标似有两条:(1)在2020年,使我国的非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以下;(2)在2020年,使我国的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0%左右,换言之,就是要使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降到40%左右。下面,就分别讨论一下这两个指标的问题。
(一)关于把农业就业人口降到30%以下的问题
2001年,我国全社会就业人口为7.3亿人。其中,非农业就业人口,即第二、三产业的就业者(包括在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中的就业者在内),仅为3.65亿人,占50%;还有50%的劳动力,也就是3.65亿人从事农业。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之中,是与工业化的要求大相径庭的;更何况,如此众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也大大超过了我国当今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2001年,我国共有耕地19.14亿亩,按每个农业劳动力平均经营10亩耕地计算,我国农业中留下2亿左右的劳动力就足够了。这就是说,我国农业中,已经出现了大约1.5亿以上的过剩劳动力,他们在农村中实际上处于隐性的半失业状态。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今后农业过剩劳动力的人数还会继续增加。这些过剩劳动力需要逐步地从农业中转移出去。这既是工业化历史进程的一个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的一个客观需求。目前,一些经济管理机关和学者提出了如下设想:到2020年,把我国农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降到30%左右或以下。按此设想来推算(把过剩劳动力的增长计算在内),从2002年到2020年这19年内,就要从农业中转移出过剩劳动力2.2亿人,平均每年转移出1160万人。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的任务。
那么,我国目前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有多大呢?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1年全年,我国的二、三产业仅提供了94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18(即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就业岗位仅增长0.18个百分点)。由于就业岗位不足,到这一年末,在全国城镇中出现的失业人员已达1796万人(登记失业者681万人,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515万人,非国企下岗职工未就业者600万人),城镇失业率达到9.5%,大大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线(失业率不能超过6%)。
从上述劳动力供求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二、三产业的就业形势是相当紧张的,既要解决城镇中大量劳动力的失业问题,又要每年转移上千万的农业过剩劳动力,难度不小。这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不能不面对的一个严峻现实。十六大报告提出,我国今后应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其突出特点和要求之一,是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换言之,我国今后的工业化必须与扩大就业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采取多方面的有效措施,千万百计地扩大第二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容量,大大提高其就业弹性系数。从而使我国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城镇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农业过剩劳动力有序转移的重大历史课题。
(二)关于使城镇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60%的问题
2001年,从统计表上看,我国有城镇人口48064万人,农村人口79563万人,二者的比例为 38:62。但上述城镇人口的数据,是按行政区划统计出来的,其中包括了全国各城市郊区的大约1亿左右的农村人口在内。如果把这部分人口划入农村人口,则目前我国城乡人口的比例,实际上是30:70,农村人口大大地超过城镇人口。要把这个比例倒过来,使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任务十分艰巨。据粗略预测,到2020年,我国的总人口可能达到或超过14亿人。到那时,要使我国的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达到占全国总人口的60%左右,就意味着城镇人口将达到8.4亿人左右,比现在的城镇实际人口(3.8亿人)翻了一番还多。这是一项相当困难的任务,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的又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
综上所述,工业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标准可分为两个层次:低层次的工业化,即初步工业化,是要使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占绝对优势;高层次的工业化,则是要完全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我国已经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今后的任务是要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其实质是要基本消除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这个任务是不轻松的,特别是在转移庞大的农业过剩劳动力和将庞大的农村人口转移为城镇人口方面,任务相当艰巨,需要通过开拓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来逐步求得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