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南宋时,哪一行业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一个重要的行业
南宋时,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此后,棉纺织业成为我国古代手工业中一个重要行业。
❷ 你是怎样认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的
宋代纺织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无论就其原料、种类、产品数量和质量等方面,还是其生产的规模、方式等方面,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内容和因素,本节将对此给以探讨和叙述。
一、以丝麻为主的纺织手工业的发展
中国传统的纺织手工业是以丝、麻为主。在宋代,这两种纺织业依然占居着主导地位,尤其是丝织业,以其种类齐全、分工细密、工艺精湛、产量众多、产地广泛等,在整个宋代纺织业中占有核心的位置。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列举了宋政府对布帛等纺织品的征收共有十种:“一曰罗,二曰绫,三曰绵,四曰纱,五曰丝,六曰细,七曰杂折,八曰丝线,九曰锦,十曰布葛。”①[《文献通考·田赋考四》。]其中至少有八种是丝、绵和丝织品,可见丝织业在宋代纺织业中的重要地位。
宋代丝织业遍布全国各地,而以以下几个地区的发展最为突出。(1)河北路。这一地区的纺织业极为发达,所谓“河北衣被天下”②[《宋史》卷179《食货志》。]、“从来河朔富桑麻”③[曹勋:《松隐文集》卷17《过真定》。]、河北“缣绮之美,不下齐鲁”④[苏籀:《双溪集》卷9《务家札子》。]等,都是关于河北路丝织业繁荣的生动写照。河北东路因“民富蚕桑”,丝织品产量甚多,被契丹称为“绫绢州”⑤[晁补之:《鸡肋集》卷62《张洞传》。]。由于这一带的丝织品又多又好,不仅成为宋政府征收布帛的主要地区,而且有的官僚士大夫,也改用绢帛来作地租,如陈季常在“河北有田”,不收粮食,而以绢帛代之,“岁得帛千匹”⑥[《宋史》卷298《陈希亮传》附《陈糙传》。]。(2)京东路。这个地区的丝织业生产,主要集中在单、毫、济、郓、濮、齐诸州及山东半岛以东的淄、青、潍、密、登、莱诸州。当地居民从来就富有种桑养蚕的传统,家家靠蚕桑为生,“河朔山东养蚕之利,逾于稼穑”。蚕桑业的发展,具有了比农业还重要的位置,因而地方官府也特别注意保护蚕桑,如单州成武县严禁民户伐桑为薪,于是“一邑桑柘,春阴蔽野”①[《鸡肋编》卷上。]。蚕桑业的兴盛,必然促进丝织业的繁荣发展,因而这一带也是宋政府征收丝织品的重要地区,不仅产量多,而且出现了闻名天下的名牌产品,如被列为全国第一等的“东绢”,就是产于这一地区。(3)成都府路和梓州一带。四川的丝织业历史悠久,蜀锦向来是驰名中外的着名产品。宋代四川丝织业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进步和发展,所谓“蜀中富饶,罗纨锦骑等甲天下”,“土宜桑柘,茧丝织文纤丽者穷于天下”②[《宋史》卷276《樊知古传》、卷朗地理志》。],宋代四川丝织业在全国依然处于优越和领先的地位。尤其是梓州一带,经过唐代的发展,到宋代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着名丝织业中心,所“织八丈阔幅绢献宫禁,前世织工所未能为也”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15。]。(4)两浙、江东西诸路。宋代东南诸路盛产丝、绫罗、绢,婺罗尤其是着名产品。两浙路由于重视桑蚕业,丝织业尤为发达,北宋时产量已居全国最前列。到了南宋,北方诸路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女真、蒙古贵族的落后统治,丝织业日益衰落。以两浙路为首的东南丝织业,不论在产量上或是质量上都超过了北方而跃居全国第一位。
宋代丝织业的显着发展,还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得到说明。从数量上看,唐代政府绢帛收入最高额在唐玄宗时期达到740余万匹,宋代元花初年细绢收入则高达2445万匹,是唐代最高年收入额的三倍还要多,可见宋代的丝织品产量远远超过唐代。从质量上看,宋代的丝织品也远远超过了唐代,不仅产品种类繁多,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名牌产品,在技术风格上各领风骚,而且就总体而言,宋代丝织品又都普遍具有细、密、轻薄的特点。后人在对唐、宋、元三代的绢进行比较后指出:“唐绢粗而厚,宋绢细而薄,元绢与宋绢相似而稍不匀净。”①[张应文:《清秘藏》(原书作董其昌着《筠轩清(门必)录》误)。]宋代丝织品正是以其细密、轻薄而为其前后的唐代、元代所望尘莫及。对于宋代丝织品的这一特点,宋人有很多具体记述,如四川绵州所产的“巴西纱子”,“一匹重二两,妇人制衣服,甚轻妙”②[《能改斋漫录》卷15。]。又如京东路单州成武县所产纱“修广合于官度,而重才百铢,望之若雾”③。毫纱和扬毂在轻而薄方面尤为有名,北宋的张咏在一首诗中描述道:“维扬软毂如轻云,毫郡轻纱若蝉翼。”④[张咏:《乖崖集存》卷1《筵上赠小英》。]南宋大诗人陆游也说:毫州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⑤[陆游:《老学庵笔记》卷6。]。通过这些记载,人们可想见宋代丝织业所达到的技术水平。
在宋代丝织业的发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刺绣和刻丝两种工艺。刺绣是传统的工艺,而刻丝则是宋代创造出来的新工艺。宋代刺绣和刻丝工艺之高,不仅是前代所无,更令后人惊叹不已。明代书画收藏家张应文在其《清秘藏》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绒止一二丝,用绒加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噜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望之三趣悉备,十指春风盍至此乎?……元人用绒稍粗,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之精工矣!”又说:“宋人刻丝,不论山水人物花鸟,每痕剜断,所以生意浑成,不为机经掣制,如妇人一衣终岁方成,亦如宋绣有极工巧者,元刻迥不如宋也。”⑥[转引自漆侠《宋代经济史》第630页。]这段评论把宋、元两代刺绣和刻丝技术进行了比较,是完全符合实际的,可见宋代刺绣和刻丝技术在我国纺织手工业发展史上占有的突出位置。
宋代麻织业虽不像丝织业那样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比前代也有了扩大和发展。宋初麻织业的主要基地是广南西路,特别是陈尧叟任广西转运使期间,采取提高苎布收购价格的政策,推动了这一地区的麻织业迅速发展。此外,成都府路的麻织业也相当发达,宋仁宗天圣年间,薛奎知成都府,以“和买”的方式,“春给以钱,而秋令纳布”,①[范镇:《东斋记事》卷3。]这一地区的麻织业也蒸蒸日上,出现繁荣局面。
丝、麻而外,棉纺织业的发展则又是宋代纺织业值得注意的新内容。早在宋以前,海南岛上的黎族居民便已从事棉织品的生产,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开始越过岭海向两广、福建路乃至江浙地区发展,到南宋中后期,棉纺织品已成为江东西、两浙路的着名产品。宋代植棉业和棉纺织业的发展,在我国纺织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还应该一提的是,在宋代纺织业巨大发展的影响和带动下,过去依附于纺织业的染色业与衣、帽、鞋等制作业也得到很大发展,成为独立的专门化的手工业部门。染色是一门古老的技术,到了唐代,这门技术又有了新的创造,发明了夹(xie)法即印花技术。宋代继承了这一发明,并将它进一步推广,不仅印染的花色品种众多,工序复杂,技术也极为精湛。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靖康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如节物则春幡、灯毯、竞渡、艾虎、云月之类,花则桃、杏、荷花、菊花、梅花,皆并为一景,谓之一年景。”宋代染色业极为兴盛,从名城大邑到小的市镇,独立的染坊或染肆遍布各地。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裁缝铺也在宋代的大小市镇中发展起来,出现了专门为人制作衣服的裁缝这一独立的行业。制帽业、制鞋业等也十分兴盛。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仁宗时“裁翠纱帽直一千”①[江休复:《江邻几杂志》。],有一个江西人伍十八,“以善裁纱帽入汴京,止于乡相晏元献宅前为肆以待售”。又有一人姓李,所做“幞(fu)头天下称善”②[《能改斋漫录》卷18。]。南宋都城临安也有“徐官人幞头铺”③[刘分:《中山诗话》。],制鞋业则官方作坊有南宋高宗时的禁中“丝鞋局”④[《老学庵笔记》卷2。],民间有李家丝鞋铺、彭家油靴等。其他服饰衣物,如腰带则有腰带作等。总之,凡是男女冠带饰物等,都有专门的制作者。围绕着穿衣问题,在宋代分化出来了一个又一个独立的行业,这也是宋代纺织业发展的一个表现。
❸ 宋代的手工业有哪些
北宋:制瓷业(官窑、钧窑、定窑、汝窑、哥窑为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兴起)、矿职业(开采规模扩大、产量增加)、雕版印刷和造纸业、造船业、纺织业等发达
南宋:丝织业、棉纺织业、造船业、制瓷业(景德镇为瓷都)、造纸业、印刷业、制茶叶、火器制造业等发达
❹ 成为宋朝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两大手工业指的是什么
成为宋朝经济发展重要支柱的两大手工业指的是棉纺织业和制瓷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宋朝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辉煌时代,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为着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
❺ 宋代手工业在纺织、制瓷、造纸造船以及匠工等方面的发展是怎样的
(1)在矿治业方面:北宋北方以煤铁开采为主,南方以有色金属治炼为主,还开采石油。
(2)在纺织业方面:丝织业最发达。四川和两浙水平最高,北宋时婺州(浙江金华)发展成新的丝织业中心:南宋在苏州、杭州、成都三个官营织锦院各有织机数百台。机户与生产者。棉织业开始出现。
(6)工匠身份的变化:北宋的手工业生产,从总体上讲,仍然是与农业相结合的家庭手工业占优势,但无论官营或私营手工业都有很大发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官私手工业作坊中工匠身份有了变化。私营作坊使用雇佣工匠,他们领取钱米作为雇值。官营作坊役使的工匠,除隶名军籍的军匠及民间招募的和雇匠外,还有一种列入匠籍的工匠,称“当行”或“鳞差”。这种工匠在人身上虽不像和雇匠那样自由,但他们和唐朝的番匠已有不同,不是无偿服役,而是付给一定的“雇值”。有的部门还出现了类似计件给雇值的方式。这些情况表明,北宋工匠所受的人身束缚已有所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