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好承接产业转移,招大引强
产业转移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随着全国产业转移的步伐快速迈进,中西部各地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争夺战越演越烈。一个地方要在承接产业转移争夺战中争得先机,拔得头筹,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立足实际看大势,立足优势抓机遇,立足改革促对接,立足开放谋发展,解放思想,勇于担当,用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加快发展。
一、以解放思想为第一先导,实现观念对接
思想决定行动,思路决定出路,没有观念的更新,就没有紧跟时代的措施,就无法实现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和融入。推进承接产业转移,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掀起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形成思想解放的强大声势,使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要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树立起三种理念。一是树立“无外不快”的理念。承接产业转移实质上是通过招商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对外开放不足曾经是不少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短板之一。现在,仍然还有些人觉得招商引资、把别人请进来,就是分他们的蛋糕,挖他们的财富,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必须坚决摒弃。实践证明,一个地方不招商引资,就没有出路,就富不起来,这是得到历史检验的经验。必须树立起“无外不快”的理念,大力开展招商引资,补充本地缺少的经济要素,促进本地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树立“无中生有”的理念。不能一味讲客观、讲条件,也不能单纯地看资源禀赋,只要勇于创新,善借外力,巧借外力,没有优势可以创造优势,原来的劣势也可以转化为新的优势。要敢闯敢干,不畏艰险,在政策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勇于争政策、争资金;在招商环境不优的情况下,善于打基础、创环境;在职能不全的情况下,勤于跑协调、促衔接。三是树立“无信不立”的理念。现在社会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诚信缺失现象,一些地方打开门来招商,关起门来宰客,招商时说得好,承诺快,可是客商进来后,却不理不睬,不管不问,甚至吃拿卡要,雁过拔毛,造成项目建设迟迟不能开工,开工后迟迟不能竣工,竣工后迟迟不能投产,既伤了客商的利益,也影响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必须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加强社会诚信建设,也引导客商加强企业诚信建设。尤其是政府部门,答应了的事情就要做到,该给的政策要给,许诺的事项要兑现,政府各级各部门要全力支持承接产业转移,通力合作,支持招商、安商、护商,通过种种努力,千方百计在产业转出地中树立良好的诚信形象,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投资。
二、以打造园区为第一引擎,实现平台对接
各地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表明,一个档次高、功能全、环境好的产业园区,不仅是一个地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更是展示一个地方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越条件的平台和对外交往的“名片”。必须高度重视园区建设,将园区视为战争中的“桥头堡”来精心打造。一是完善园区规划体系,推动园区发展有序化。高要求、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园区总体规划,突出超前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规划既要立足园区,着眼于内部建设,又要对接全局,与城镇规划、交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相结合。既要强调节能节地、合理布局,又要着眼长远、预留适量的拓展用地,为后续发展留有余地。要抓好规划的实施,严格执行规划,要发挥规划的引领、限制、匡正作用,不能让规划流于形式。必须根据园区规划、本地区位、产业基础和各种生产要素优势,选择培育园区的主导产业,抓好产业集聚,用优势产业支撑园区经济。二是加快配套基础设施,推动园区建设标准化。按照高标准、高档次、高规格要求,加强园区道路管网、通信网络、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快生活配套设施建设,逐渐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重点抓好标准厂房建设,支持鼓励引进各类资本参与标准厂房建设,鼓励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利用。三是加强土地储备管理,推动园区用地充裕化。为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储备更多的项目建设土地,尽最大可能缩短项目落地前期征地环节办理周期,实现产业转移项目从引进到开工到投产的最大效值。加快项目用地报批工作进度,千方百计确保工业园区用地。进一步强化工业园区用地审核和调配,土地计划优先安排给带动作用大、产业集聚能力强、竞争优势明显的重大项目。
三、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实现产业对接
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工作重心在产业,出路在招商。要按照“招商选资”“招大引强”的要求,以产业招商为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一是政府主导。政府部门要主动与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加强沟通与联系,建立多种形式的政府间对话互访机制。通过在重点转移地举办招商推介会等形式,广泛宣传本地的区位、资源、产业及配套、政策等多方面优势,以良好的投资环境来吸引转移产业。二是创新方式。大力推广以商招商、以情招商,加强中介委托招商,突出产业链招商。充分发挥已落户客商的示范带动效应,通过本地良好的投资环境、客商的言传身教吸引外来投资;充分动员亲情、乡情招商,动员本地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兴业。发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整体包装、整体招商,重点引进产业上下游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关联程度大、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配套项目,延长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优势。三是瞄准重点。高度重视与大企业的合作,大胆走出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关系,与大企业进行广泛接触,与其领导层广交朋友,想方设法吸引大企业的投资。主动出击,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100强等大公司、大企业和战略投资者,主动了解其投资方向、投资重点,吸引其在本地建立生产基地,发展配套项目,促进产业集聚。
四、以优化环境为第一任务,实现体制对接
优越的发展环境是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竞争力的关键。要把环境问题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第一任务、关键环节,深入推动改革开放,建立健全承接产业转移的制度体系,为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环境提供保障。一是完善制度体系,使环境具有稳定性。建立健全重点项目领导负责制度、首问负责制度、限时办结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确保制度完善,有章可循,坚持有章必循,按章办事。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权,用制度管事。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简化办事程序和手续,切实推行电子政务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方便企业办事。二是保护客商利益,使环境具有亲和性。对外来投资者高看一眼、厚爱三分,主动为投资者着想,及时排忧解难,做到尊商重商、热情服务。开展和深化“企业服务年”活动和“环境建设年”活动,实行行政问责制,严肃查处行政慢作为、不作为和乱作为等行为,保障投资者利益。切实优化重点项目建设环境和企业发展环境,坚决依法打击阻工闹事、强买强卖等违法行为。着力改善治安环境,真正让外来投资者“投资放心、工作舒心、生活安心”。三是强化政策支持,使环境具有强磁性。敢想敢干,敢于先行先试。认真国家关于加快产业转移有关政策,大力向上争取政策支持,创新思维方式,想方设法突破“资金、土地、项目”三大瓶颈,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高对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力。积极创新政策观念,只要上级没有明令禁止又有利于本地发展的项目和投资,就应坚决支持和鼓励,绝不评头论足或简单否定。
⑵ 工业企业如何快速发展
工业企业快速发展有三个条件:
1.至少有一个明确具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2.掌握九成以上的客户端信息和客户满意度。
3.取得完整供应链控制权。
明确保持并拥有以上条件三年以上,约3-5 星期即可让营运销快速翻五番,利润增三倍。
⑶ 推动工业经济的任务和行动方案
一、深入推进园区建设,大力提升经济开发区及乡镇工业园区发展水平
责任单位:经贸局、经济开发区、镇乡、街道
配合单位: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外经贸局、统计局
工作要求:
1.扎实开展乡镇园区“五比”竞赛活动。各乡镇园区迅速开展以比扩容、比配套、比项目、比质量、比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园区建设“五比”竞赛活动。力争征地6500亩,平整3500亩,基础设施投入3亿元。乡镇规上企业(2000万以上)净增30家以上,乡镇规上工业产值、工业投入、税收分别实现280亿元、30亿元、14亿元。
2.扎实推进经济开发区整合提升。经济开发区要迅速推开兰江片登胜路两侧和江南片新周路以北、迎宾大道以西地块,加快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配套,拓展工业用地4000亩,新增规上企业25家以上,规上工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实现工业税收6亿元,外贸出口3.7亿美元,完成工业投入27亿元以上,争取全年引进工业资金18亿元以上。
3.缓解土地制约瓶颈。建立用地指标安排与乡镇复垦挂钩机制,制订考核办法,提高补助标准,调动乡镇土地复垦的积极性。实施工业用地招拍制度,开展低效用地清理专项行动,全年清理低效闲置用地1000亩,其中经济开发区清理500亩,镇乡、街道清理500亩。
二、开展项目落地专项行动,加快项目投入产出
责任单位:外经贸局、经贸局
配合单位:发改局、人行、经济开发区、镇乡、街道
工作要求:
1.开展项目落地专项行动。梳理项目落地过程中的难题,建立项目落地一对一服务机制,明确时间节点与进度要求,定期督查,加快项目审批、落地。
2.开展达产达效专项行动。对近3年来招商引资项目进行一次回头看,由园区办牵头,从优化服务、规范管理、履行合同三方面,复核项目运作状况。
3.加大工业性投入。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投入向高科技、高附加值等产品倾斜。积极推进低碳、环保、节能等项目建设,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扎实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年完成工业性投入55亿元以上,其中制造业投入完成52亿元以上。经济开发区完成工业性投入27亿元,镇乡、街道完成工业投入30亿元。
4.全年实施60项总投资44.3亿元的市重点技改项目,年内完成技改投入18亿元,建成投产47项。
5.认真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全年举办1~2次银企合作洽谈会,积极争取金融机构的项目信贷支持。
6.加大项目储备和包装力度,争取列入省重点工业项目8只以上,获得更多的省统筹指标及专项财政贴息。
三、优化驻点招商布局,提升招商选资水平
责任单位:外经贸局、经济开发区、镇乡、街道
配合单位:市机关各部门
工作要求:
1.任务目标:争取引进企业60家以上,引进工业资金35亿元(含外资3500万美元),力争40亿,并在引进“大好高”项目上取得较大突破。
2.优化驻点招商:实施驻点招商与产业招商相结合的“8+2”模式,分别在台州、绍兴、宁波、昆山(太仓)、东莞、温州、杭州、永康等八个重点区域进行驻点招商。同时新设立新型棉纺织和铜铝延伸2个产业招商组,分别由一名市级领导牵头负责。
3.发展总部经济,推进回归工程。2011年争创总部经济税收1亿元以上,在兰新设立公司10家以上,回归创办企业15家以上。
4.完善项目考核:完善项目信息第一报告制度,负责每月向市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办公室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每月召开招商引资工作例会,招商项目逐月对账,对5000万元以上项目个数列入镇乡、街道招商引资考核。
四、继续扩大对外贸易,实施外向带动战略
责任单位:外经贸局
配合单位:人行(外管)、检验检疫办、海关联络处、财政地税局、国税局、经济开发区、镇乡、街道
工作要求:
1.争取新增自营出口企业20家以上,超千万美元出口企业达18家以上。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9亿美元,其中出口7.5亿美元以上;实现境外投资300万美元,完成境外劳务输出200人次。
2.增强海关联络处作用,实现“大通关”运作,为外经贸企业顺利开展各项海关业务提供服务。
3.全力为企业搭建国内外参展平台。计划争抢广交会摊位110个,华交会摊位10个,境外参展展位80个。
4.充分发挥国际商会和牛仔面料对外贸易省级预警示范点作用,搭建起外经贸企业大服务平台。
五、积极推进棉纺织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
责任单位:经贸局、纺织行业协会
配合单位:外经贸局、科技局、经济开发区、人劳社保局、教体局、财政(地税)局、工商局、质量技监局
工作要求:
1.加快推进棉纺织产业集聚升级,编制和实施《市纺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推进市棉纺织产业集聚升级工程的意见》,不断提升我市棉纺织产业竞争优势,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
2.建设纺织品综合市场和省棉纺织品质量检验中心,加快建设纺织综合市场。强化服务指导,建立配套政策,推动纺织业集群化发展。
3.扎实开展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加快棉纺织产业集群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产业集聚度,低能耗、低污染的现代化棉纺织产业转型升级。
4.强化纺织行业协会功能,提升服务功能,促进行业自律,引导行业可持续发展,推广毛巾行业联盟企业标准。
5.加大行业结构调整力度,增强企业应对危机能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争列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3家,信息化示范(试点)企业2家、市级以上新产品10只。
六、培育壮大企业主体,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
责任单位:经贸局、行政服务中心
配合单位: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外经贸局、财政(地税)局、科技局、统计局、人行
工作要求:
1.加大涉企政策宣传力度,继续推行难题交办制度,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兑现工业扶持政策,引导企业转型升级。继续推行市领导联系优强企业制度,鼓励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精细化管理。
2.培育一批上规模的优强企业,全年力争销售额超亿元企业突破90家,“亿千”企业突破35家,“双五”企业突破30家。新增企业150家,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0家。全市规上企业产、销增长25%以上,力争30%。
3.加强优势企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对优强企业和成长型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重大问题及时予以协调解决。
4.梳理调研全市企业分布结构,确定新兴培育行业。确定一批成长性好、创新能力强、有特色优势中小企业列入重点培育的成长型中小企业库,并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基金中安排不少于30%的'资金,专项用于支持特色优势中小企业技改项目和技术创新的项目补贴。
七、抓好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工作
责任单位:经贸局
配合单位: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发改局、环保局、质量技监局、统计局
工作要求:
1.进一步推进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工作,严格项目准入,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控制在1.0吨标煤以内(国家鼓励类项目按行业标准执行),确保“十二五”期间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8%。
2.进一步完善节能项目库建设,加大财政节能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合同能源管理项目。
3.开展能源效率标识专项检查和能耗限额标准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对不达标企业立即停产改造,改造无望或经改造仍不能达标的企业列入淘汰名单。
4.注重推行工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的监管,列入重点用能企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10~20家),同时加强能源检测(监察),不少于20家。
5.进一步完善集中供热布局,加快浙能电厂热电联产建设步伐,继续扩大城西集中供热范围。
八、实施名牌战略
责任单位:工商局、质量技监局
工作要求:
1.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年内新增省市着名商标10件,省级名牌产品2只,制定年度商标品牌战略具体推进计划,并开展组织实施且有量化目标。
2.开展商标抢注活动。明确创牌对象,实行一对一全程帮扶,对无商标工业企业进行摸底调查,引导外向型企业、无商标工业企业加强国际、国内商标的申请注册,继续完成10%无注册商标工业企业的商标申报任务。
3.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开展质量奖评审活动,评出1~3家市市长质量奖企业;积极争创1家市市长质量奖企业。年内扶持培育并申报省质量赶超项目1~2个,积极争创1个项目。
九、推进技术创新
责任单位:科技局、经贸局
配合单位: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财政局、国税局
工作要求:
1.着力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全年新增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0家以上,其中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2家。全年新增各级研发和技术中心20家以上,其中省级研发(技术)中心2家以上。
2.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程,积极推进科技强市创建。全年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50项以上,开发市级以上新产品120只以上,专利申请量660件以上,其中发明专利50项以上。
3.不断加大科技合作力度,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举办各类科技对接会活动,加大院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工业大学技术转移中心作用,鼓励企业与大院名校共建研发机构。
十、强化安全监督,努力实现安全生产“三个零增长”
责任单位:安监局
配合单位: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经贸局、公安局、交通局、建设局、教体局、总工会、旅游局
工作要求:
1.进一步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减少一般事故,遏制较大以上事故,确保全年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实现“三个零增长”。
2.深化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继续推进消防及“三合一”、道路及水上交通、建筑施工、危险化学品、矿山、电力设施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专项整治。
3.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力度,大力开展“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安全意识和事故防范能力。
十一、加强电网建设,提高供电保障能力
责任单位:供电局
工作要求:
1.加强新农村电气化建设。建成投运110千伏香溪变、扩建110千伏莲花变,开工建设110千伏女端口变,建设500KV信安至线路,提高变供电能力及供电可靠性。
2.加快城农网建设改造工程。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74.72公里;改造或新增农村台区246个。
十二、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的质量监管,促进外向型企业转型升级
责任单位: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办事处
配合单位: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质量技监局、外经贸局
工作要求:
1.加强涉及安全、卫生、健康、环保、假冒伪劣等出入境货物的检验检疫和监管,按要求对出口企业开展新的分类管理,使一类企业达6家以上,完成出入境检验检疫3亿美元以上。
2.加快对外贸易便利化进程,直通放行企业达40家以上,对出口企业100%实行电子监管。
3.帮助出口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应对国际技术贸易壁垒,使出口产品无质量问题国际通报和退货,帮助企业积极利用自贸区优惠原产地证书,提高外向型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十三、开展“企业文化年”和“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
责任单位:总工会、人劳社保局
配合单位:镇乡、街道,经济开发区、经贸局
1.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职工文体活动,举办庆祝建党90周年职工文艺联欢晚会;开展“千万职工大行动、转型升级立新功”活动,认真抓好“六比一创”为主要内容的劳动竞赛活动。
2.深化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活动。2011年,全市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创建面达到90%以上。
工业经济任务和行动方案责任编辑:陈老师阅读:人次
⑷ 怎样结合工业与经济发展
要注重工业技术的现代化改造,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原材料与燃料的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全国工业就会上水平、上档次,如此,也就会导致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与环保。
⑸ 都市型工业的发展对策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实践证明,都市工业园区是城市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和发展极。各级政府要加快都市工业园区的建设步伐。为中小企业发展及时提供施展本领的空间舞台:要注意和重视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消除和减少中小企业的顾虑和社会负担:
一是兴办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应借鉴国内外好的做法,发挥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的积极性。兴办面向都市型工业的法律、会计、技术、金融、培训、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各级都市型工业协会,负责对全市都市型工业企业实行行业管理,提供各类市场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
二是拓宽都市型工业企业发展的筹资渠道,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都市型工业企业大部分是个体、私营的中小企业,受传统体制及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投融资体制方面存在很多障碍应适当采取必要的政策倾斜,扩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试点的范围,建立中小企业信用和监管制度,搞好中小企业资信档案,为其生存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是建立健全都市型工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为企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快技术改造与升级。重视培养和引进各类优秀人才。技术进步是都市型工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都市产业的“二元”结构特征为传统工业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那些适合都市发展的、时尚的、时髦的和富有个性、人性化特色的产品,通常必然是传统加工技术与现代工业制造技术的完美结合。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加快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步伐,促进都市型工业的发展。都市型工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要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依据行业人才稀缺的程度,要重点加快设计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技术人才等5类人才的建设。要以引进为主、培育为辅,加快解决都市型工业设计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放宽户籍等人为限制,建立引才绿色通道,切实为各类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大力挖掘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学校和企业培育为主,培养一批操作能力强的熟练工人.不断提高都市型工业企业技术工人的整体素质。
⑹ 如何加强新常态下的招商引资工作
一、要充分认识目前招商引资面临的四个新常态
一是国家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调整换档期;结构调整期;前期政策过度刺激消化期的新常态。由此国家对此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土地政策收紧,园区建设需要及进入园区的项目都进行了严格的约约束;对税费优惠政策进行清理。近年来,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些地区和部门对特定企业及其投资者,在税收、规费、财政支出等方面实施了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尤其是区域优惠政策过多过滥,应当说,对于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同时也干扰了市场竞争的公平,甚至投资同质化项目过多,为此,国家已出台政策下大力气清理整顿,取消了针对企业税收的优惠、土地出让金的返还和财政的直接支持,税收优惠政策统一由专门税收法律法规规定,严格禁止各种越权税收减免。
二是招商引资环境及资源约束趋紧的新常态。招商引资由成本竞争优势转向软硬环境的竞争,土地、金融、人才、环境进入了约束趋紧的新常态。根据相关政策规定将实行最严格的用地护制度。今后包括工业用地在内的土地使用,将必须严格按照规定手续办理,由于指标所限,可用土地资源将越来越紧张,尤其是山区的地势特点,工业用地成本也相对较高。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常态。随着税费奖励政策的变化和土地指标越来越稀缺的现状,传统的低价土地政策作为廉价资源吸引外来投资的优势将受到冲击,拼资源、拼政策的老路已凸现瓶颈,由拼环境拼资源转向更加注重招商引资项目的质量和效益,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招商势在必行。
四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配套市场化运营的新常态。新政策的出台,更意味着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要用更多的用市场的机制来改变招商引资的软硬件建设的配套,来完善、改变招商引资现有机制,特别要从基础设施建设与园区配套建设入手。
因此我们预判,新常态下,长阳的发展将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要素瓶颈将成为常态;招商引资将越来越难;土地模式将无以为继;市场化运作将不可避免;产业服务将面临挑战。新常态对长阳意味着什么?我们应如何主动适应新常态呢?
二、新常态下要实现招商引资思路上的四个转变
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呈现出系列新的特征,这也决定了今后及相当一个时期,新常态应当成为我们观察分析问题的基本点,也是我们从事招商引资工作的立足点。招商局作为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应该对发展趋势有更强的敏锐性,因此要在招商引资思路上实现“四个转变”。
(一)本土主义要向共通融合转变。我县要打破以前素来的招商本位主义,增强大招商、大平台、大整合的意识,深入研究“飞地经济”模式,要树立“只要落户宜昌都是成功的项目”的思想境界,实现招商信息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差异化竞争,从思想上、制度上避免招商信息和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优惠政策要向优化环境转变。要逐渐改变过去主要“依靠优惠政策搏投资”的意识和方式,逐渐向更多依靠环境吸引投资转变。要拿出项目收益清单、项目负面清单、项目责任清单,重点在防止公权滥用、事后监管等方面下功夫,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要在坚持项目预审制度、项目保证金制度、项目即时交办制度、项目督查制度、项目考核制度等工作上下功夫,打造优良的招商服务环境。
(三)全面出击要向精准招商转变。要由全面出击、盲目招商转变为突出重点、定向招商。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和成长型产业,重点在龙头招商、配套招商、延链补链招商上下功夫。要科学梳理我们要招引的项目、需要对接的目标对象,采取专题招商、上门招商等方式,实施精准对接,提升招商实效,尽量减少经济浪费。
(四)注重外引要向内培外引并举并重转变。对外地企业、本土企业一视同仁。凡本土企业在本地增加投资,对新增投资部分视同招商引资任务,给予相关同等待遇,促进本土企业的“二次创业”,实现本土与外地企业共生共荣。
三、思考新常态下全县招商引资的新思路
随着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地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优惠政策欠缺、土地紧张、资金短缺、劳力不足等矛盾日益凸显,“后工业化”时代的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在这种繁荣与危机同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常态下,一个山区县要实现加快发展、优质发展、持续发展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2015年,我县招商引资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迎接挑战、服务大局,适应新常态、谋求新发展,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都市后花园”的宏伟目标,坚定“创先进、争前列”总目标,深入开展“项目年”、“落实年”活动,大力实施“满园工程”,围绕“绿色矿业、生态文化旅游、现代农业、清洁能源”四大产业集群,牢固树立“招大商、招名商、扶优商”的理念,创新招商思路,改进招商方式,力争招商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0亿元以上。
(一)坚持产业强县战略,围绕主导产业开展招商引资。
一要依托资源抓重点产业。根据全县现有的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合理确定特色产业和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做大做强做精做优,与其他县市区形成差别化的发展方式和竞争优势,避免无序竞争。2015年,我们将在继续大力发展旅游、农业、房地产、第三产业等项目的同时,重点依托铁、锰、钙、钒等矿产资源,大力实施“一十百千”
万工业振兴计划,实现年产1万吨钒、10万吨锰、100万吨钡钙矿、1000万吨铁矿的“工业振兴”目标,在资源集约综合利用的基础上,加快建设绿色矿业、和谐矿区,重点加大对工业及税源型项目的引进。二要推进产业集约化。高举“生态”和“产业”两面大旗,主抓园区建设,推进产业集约化。通过招商引资,拉长主导产业链条,全力推动工业、旅游业、农业、健康食品产业、新材料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支持新能源、新技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今年将大力实施“满园工程”,努力做到项目满园、配套建园、服务到园,进一步拉长绿色产业链、做大生态工业园、做强低碳企业群,以壮大投资引擎、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综合实力。2015年,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家以上、限额商贸企业5家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达到25家以上,进一步做大工业经济块头。努力打造“100亿宏信产业园、100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集群、100亿魔芋产业集群、100亿矿业产业集群。”三要加大政策挖潜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在产业布局上给予特殊扶持,用足用活国家西部大开发、国家主体功能区、武陵山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616”工程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国家困难县政策等一系列扶持政策,把一些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项目放在长阳县,带动产业集聚发展。四要大力引进高校产学研的科技型项目。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把科技成果转化型项目、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作为重点项目引入长阳,弥补长阳工业内生动力先天不足的问题,使之快速成长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二)调整招商引资奖励政策,逐步取消招商引资普惠制减免。一要重新调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科学划定招商引资企业的准入门槛,逐步减少在土地和税费方面的普惠制优惠政策,对符合我县产业发展的重点企业实施重点帮扶,尽量减少资源浪费和财力流失。重点研究如何给予部分企业特殊的政策,认真读透国发62号文件,充分利用山区民族自治县的优势加大政策研究与争取,对重点产业的成长型企业在融资、产业升级、专项资金争取、市场拓展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政策,以促进企业快速形成扩大再生产能力。二要进一步细化招商引资政策分类。对招商引资企业按照行业和项目的不同,设定招商引资奖励政策。根据投资额度、技术先进程度、产业带动能力、税收贡献度、社会贡献度等指标,建立项目综合评定体系;对项目进行评级分类,根据评定结果分别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充分体现分类指导的原则。三要放大帮扶优势,改变拼资源、拼优惠的传统招商模式。对于真正的企业家而言,最重要的是企业发展的前景,而税收优惠和土地优惠并不是他们最看重的。根据落户的不同企业,研究制定符合企业发展规划的帮扶措施,帮助企业快速发展壮大,既能使企业健康发展,又能增强我县财政实力,最终实现双赢。因此,把完善我县的企业帮扶机制,作为我县吸引企业的最有价值的品牌来打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三)科学调整招商引资考核体系。一要强化全县招商引资考核制度。不断完善招商考核机制,优化招商考核,稳步推进招商考核体系建设。我县要进一步研究完善《招商引资管理办法》,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干部积极参与招商。要加强对这一工作的考核,把招商成效、引资实绩作为考核干部、选人用人的主要标准之一。要号召全县上下都要把招商工作摆到重要位置,自觉带头招商,发动各级干部招商,带动全社会招商,营造千军万马抓招商的浓厚氛围,构建深层次、大范围招商引资的工作格局。二要强化以税收贡献等产出考核为主,淡化签约落户考核。这样更能体现项目实现所产生的效益及贡献。三要淡化一般企业引进考核,强化符合本土产业要求企业引进。应以符合我县主导产业规划的企业招引为主,对于不符合主导产业规划的企业,一般情况下不予引进。四要强化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指标,淡化企业个数指标。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的制约,考核应以单位土地的税收贡献强度带动就业岗位等作为考核标准,而不是以招引企业个数为考核标准。
⑺ 如何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
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需要以下几个方面:
制定产业政策: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产业特点,制定产业政策,增加对重点产业的投入和支持,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推动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中搏技术引进,推进工业生产技术的升级和转型,提高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建立多元化的企业生态系统:建立多元化的企业生态系统,促进各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加强人才培养:加强人才培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提高绿色制造水平:加强环保意识,推广低碳、绿色制造,提高工渣培敏业产品的环保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中国工业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水平。如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