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轻纺工业金融化程度怎么样

轻纺工业金融化程度怎么样

发布时间:2023-09-01 14:16:07

㈠ 中国和哪些国家纺织外贸交易趋势比较好,比较稳定

中国和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纺织外贸交易趋势比较好,比较稳定。受金融危机影响,美、日、欧三大贸易伙伴需求急剧减少,国际市场萎缩。而且常年合作的国外贸易伙伴出现财务危机导致诚信危机 。贸易保护主义猖獗,贸易摩擦将加剧。导致贸易国之间的贸易环境出现不确定性.纺织品面临临时性关税和配给额度的覆辙. 我国的出口还将受到生产成本升高、出口企业融资困难与融资成本上升、出口政策调整不确定性、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影响. 出口企业销售困难,盈利水平降低,甚至亏损,开工率下降,停产或倒闭,工人失业。同时,出口企业面临着货款回收风险。由于进口国经济衰退,企业和个人支付能力下降,信用降低,出现支付困难,产品出口到货后不能及时收回货款,或根本无法收回货款。衣食住行乃生活根本,市场虽然会委缩但决不会消失,低成本低报价的产品依然会有赢得定单的先机,纺织企业必然出现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和洗牌. 虽然面临困境,但中国纺织行业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国际国内的竞争优势仍然存在。首先,创造的利润占全行业利润98%的1/3的纺织服装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这部分企业1-8月份销售收入增长24%,利润增长33%,平均利润率8.3%,其中3198家企业,销售增长达到27%,利润增长52%,平均利润率15.1%,这部分企业是行业的主力军,代表了行业发展的希望。

其次,国内外市场巨大的潜力没有变化。国内13亿人口的消费市场,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78年的2.8公斤到2006年的14.6公斤,但相对于发达国家30-40公斤的人均纤维消费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中国13亿人口具有不同的消费层次,农村、中小城市具有不同的消费人群,消费水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个性化、功能化的消费大幅度提高,市场需要更好的纺织品来满足其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此外,城镇化程度加快,从农村到城市,住房大大增加,家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大幅度提高。国内市场自身的潜力决定了纺织工业的巨大前景。同样,国际市场对中国纺织品需求没有变化,中国在国际出口贸易市场份额占到了30%,中国纺织品的质量、价格已经得到了国际市场大众消费者的认可,国际市场对中国纺织品的需求趋势没有太大变化。

再次,改革开放30年以来,纺织行业的竞争力得到了很快的提升,比较优势明显。纺织科技的进步,大大推动了纺织工业的发展,2000年以后平均每年进口40亿美元的国外先进设备,以及国内每年采购的370亿元的国内先进设备,使得中国现在的加工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而且,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优势也更加明显,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到各种辅料,产业链的优势以及140多个产业集群的优势,更显示了专业化的特点,快速反应、协作条件好、比较成本较低的优势,并且在行业内形成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企业家、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素质较好的工人队伍,由此形成的中国纺织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也是以后若干年内中国纺织行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 中央对轻纺工业信贷政策的支持 对行业来说是一场及时雨。目前,行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达到60%,大量的中小企业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作,银行对企业流动资金的支持,是企业资金链上的及时雨。

出口政策方面 提高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取消涉及轻纺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暂停轻纺加工贸易台账保证金“实转”政策等,这对于纺织行业来说可以增加出口,抑制出口贸易的下滑势头。
内需市场的拉动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强带动了衣着消费的增加,大量住房的增加,铁路、公路的建设,对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的消费都是很大的拉动。

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增值税的调整转型将直接增加企业当期增值税进项税额,减少企业的增值税负担,鼓励企业增添新的设备,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了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专项 近来中央有关部门批准1000亿元的专项资金,其中一部分会注入到纺织行业。其中,纺织行业获得支持的项目包括1.高新、功能性纤维的产业链开发应用。2.环保节能降耗等相关项目。3.天然纤维的高附加值产品及先进工艺技术开发。4.十项成套纺机设备。5.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通过这些举措,可以加快我们实现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目的,这是纺织行业困境中的机遇,给行业带来了走出困境的希望。

中国是纺织出口大国,底子好,出口体制日趋健全。国家颁发相关政策扶持,拉动内需,增加出口退税。经过这一次的重新洗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外贸纺织市场会更加规范,纺织出口依然会复苏。

㈡ 谁能介绍下苏州纺织业的历史与现状

美国纺织业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已经历了全面的衰退;这一形势严重冲击着一些纺织重地,如乔治亚州、北卡州、南卡州及阿拉巴马州等。

首当其冲的是业界的大量裁员,如乔州纺织界就业机会创下1940年来最低点,已由1973年高峰20万就业人口降至目前仅约12万人。目前纺织业界窘境看似已达谷底,但预料其衰退的惯性还将将持续一些时间。

美纺织业衰退有其内外的原因。除了美国经济产业结构急需调整外,数十年来廉价进口纺品逐步蚕食美国本土纺织业市场,尤其自亚洲金融危机后,亚洲因币值剧减,当地纺品遂以低于一九九七年40%的售价大量销至美国市场,导致美国业者根本无从与外界抗争。加以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虽大幅提升美国贸易总额,但却迫业者面临外移压力,使纺织业规模大幅缩小。

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施行以来,协议国之一墨西哥已取代中国大陆成为美国最大的纺织品贸易国,美国纺织业者最常以将纱、布等纺织原料运往墨西哥制造成品后再销回美国市场,借以利用当地廉价劳工及较低之进口关税。然而前述协定在业界评价不一,受褒扬的是该协议确为美国带来许多外国投资公司,例如日商;贬的是纺织业界于两年内已耗资20亿美元将工厂自动化,而这些对投资的回收却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和变数。

另外,近年类美纺织企业的效益也很低下。有资料显示,2000年美国纺织业整体营利由1999年的6亿8800万美元的成长骤变为亏损5亿1900万美元,此为自1947年有统计数据以来,第一次呈现负成长。

而新的变数是:1、中国(纺织最大国)进入WTO将极大加剧国际纺织业业已非常激烈的竞争;2、据说作为对阿富含战争的补偿,美国同意将给予巴基斯坦(纺织第四大国)纺织品出口美国以最大优惠待遇,这对美业界而言将无异于雪上加霜。

显而易见,如何使纺织业保持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应有地位,发挥它的社会功能,美国业界恐需一段很长的时间来思考其因应策略。

(二)

现代纺织工业,或称现代纤维加工产业,关乎人们的穿衣和美化生活问题,始终是国计民生的大事之一。从世界范围看,纺织行业往往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加速时期的主导产业之一,但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扩张后,又可能成为重点调整的产业之一。西欧、美国等主要工业化国家的纺织业都有过这种调整经历,其原因是国内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国内需求变化而言,在工业化初级阶段后,棉纺织品在消费总额中的比重下降,生产扩张随即减缓。从国际市场结构看,随着出口量的增加,贸易磨擦将不断加剧;同时由于纺织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一个国家在纺织品生产方面的比较优势会逐渐减弱,后起国家往往更有竞争力。因此,纺织行业的困境和调整,是一个国家产业结构升级的标志和必经阶段。

纺织业在一些国家曾经或正在衰退,但同时又在另一些国家正在或将要兴起;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增加,纺织产品的需求会不断增加。所以纺织业作为一产业,并不存在什么"夕阳工业"(尤其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存在的倒是“夕阳技术”。真正的“夕阳工业”应是那些对其产品不在有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耗竭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传统生产方式和行业、部门。现代纤维工业不断开发各种新型的材料,其应用已广泛深入地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由此,在相当长的时期,纺织业不是也不会是“夕阳产业”。

至于某国(或地区)的重点产业,则取决于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比较优势。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某一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生产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该国也不可能在所有的领域不具备自己在某些方面的比较优势。经济学常识还告诉我们,国民经济是一复杂的系统,某一产业除了对整个国民经济有其直接效益外,还有其间接效益和诱导(inced)效益,即所谓的“乘数”效益,而就对某一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系统来说,这两种效益往往是不一致的;另外,在对经济政策的制定者而言,“效益”不仅仅指这些可直接计算的收益,而且还包括那些非直接计算的社会效益,如创造劳动力就业,环境保护,收入分配在不同社会阶层和地区的公平等。

其实,即使在人们热衷于高谈“新经济”的今天,发达国家努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也给予有些传统产业(如纺织业)应有的重视。2000年,欧、美、日等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用纺织品比例接近了50%。产业用纺织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非常高。美国20世纪80年代经历纺织低谷后,着力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力图将“夕阳工业”转变为“朝阳工业”。

(三)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纺织业在中国既是传统产业,也是优势产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使纺织业面临的问题进一步凸现,如企业的重组,劳动生产率的低下,设备的陈旧和技术的落后,等等。然而,纺织工业仍然是一个大产业并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占据重要的地位。1999年纺织工业出口顺差320亿美元,占全国外贸顺差的70%。据2000年数字统计,纺织业产业工人1300万,占全国产业工人13%,固定资产占全国的11.4%;而江苏省纺织工业出口创汇达74亿美元,占顺差净值16亿美元的94%。全国近13亿人口,其衣用和装饰用纺织品离不开纺织工业。

据测算,中国加入WTO后最大的受益者是纺织行业:7年内纺织行业上岗人数估计增加23%;在未来5年里,中国纺织工业总产值将每年以6。5%的平均速度增长;到2005年,纺织纤维年加工总量将达到1425万吨,人均年消费量将达到7.8公斤左右;纺织服装年出口创汇将达到650亿美元;行业科技进步对产值增长的贡献率有望达到60%以上。

二十一世纪贸易体制的主要变化有:一方面,关税的不断降低,非关税贸易壁垒的不断减少,必然出现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高新技术产品直接冲击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利用技术优势,设置繁多的技术规定和标准,形成各种无形的技术、标准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他们的市场。

中国加入WTO意味着其国民经济将被快速全面地纳入全球经济体系。这一方面为中国纺织业在新的经济大环境中求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有利于改善国际贸易环境,扩大出口市场,调整行业的产业结构,更好地利用资源,引进“外资”和进一步开放市场扩大出口,但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市场也要同时向世界开放,中国传统的纺织产业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包括:进口的增加给国内市场带来的巨大压力,技术和成品标准的不完善所带来的在贸易争端处理上的不利,跨国公司的雄厚资本、先进技术和名牌优势等对国内企业的冲击。

在一片进人WTO对中国纺织业利大于弊的乐观声中,如何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仍是一个必须严肃对待的课题。

(四)

中国纺织业想再创辉煌的关键首先在于不断创新,不断吸收新知识,应用新技术。面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和新兴产业技术(如IT产业,新材料产业和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纺织业要不断地及时地更新其生产技术,拓宽产品领域;要把握“知识经济”年代新机遇,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发展和振兴。据估计,中国在1998年以前,纺织系统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1%,在新纤维、新设备、新时尚方面的原创性开发更是凤毛麟角。因此,由纺织大国变成纺织强国,中国纺织业必须以行业世界领先水平为目标,大力开发原创型的科技成果。

其次在于做好市场,即以全球市场现实需求为目标,开发新产品。纺织新产品的开发方向既决定市场空间,又决定产品生命周期;新产品的定位,随着地域和市场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产品类别。因此要在产品开发的过程中,外看市场,内看企业,要根据国际时尚潮流动向来确立企业市场定位。中国纺织产品质量、档次、品种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一些高水平、新技术产品的开发迟缓,不能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过度竞争。在出口产品中,仍以中档为主,高附加值产品比重低。服装出口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大都没有自己独立的品牌,纺织面料水平低、品种少,不能满足服装生产需要,导致出口服装大量使用进口面料。国际上流行的多组分纤维、复合纤维、改性纤维、高仿真纤维、特殊功能纤维等新产品,在国内化纤企业尚未形成自己的研究开发机制、专有技术和一定的生产规模。这些导致了在西方国家对纺织品需求持续上升的有利形势下,中国纺织产品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如英国和欧洲)市场上的扩张速度却明显落后于巴基斯坦、印尼等一些纺织大国。

再次在于迅速扩展纺织领域。高新技术一方面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纺织产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另一方面也大大拓展了纺织业的生产空间和市场空间。纺织业已从传统的服装、家庭用领域向工业、医疗卫生、安全防护、航空航天、土木工程、冶金机电、交通水利、军事等各个领域全面扩展,其前景非常乐观。

(五)

世界纺织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过去200年间经历了三次较明显的转移。第一次产业革命把世界纺织业的中心从东方移到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第二次转移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从美国、日本和西欧转移到亚洲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第三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仍在继续,从韩国和台湾、香港地区向亚洲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巴基斯坦和东南亚等地转移。似乎世界纺织业的重心又回归到了200年前的位置,但这绝不是简单的回流,而是工业文明过程中全球性生产、贸易及专业化分工在当今纺织业生产手段条件下“物竞天择”的必然安排;一旦纺织业由现在的“劳动力密集型”转化为科技含量和资本构成高的产业,这种转移将再次发生。其实,从90年代冷战结束特别是近两年的高科技泡沫浮现以来,决策者和学者们已开始从系统的角度重新认识传统产业(如纺织和制造业)对第三产业,乃至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多重影响。即使对处于新经济领头羊地位的美国,也不敢轻易忽视重要的传统产业。国会为了保护其纺织工业,曾经立法在北美,加勒比海和南美地区实行纺织品低关税,鼓励厂商去南美设厂返销。

毋容讳言,纺织品所创造的附加值远小于IT产品、生物医药和汽车产品。但对中国这样工业化落后的大国而言,若盲目地“好高骛远”,以所谓的“夕阳产业”定位而忽视如纺织业这样的传统产业的发展,无异于抓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面。纺织业曾作为率先发展起来的民族产业为中国的工业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中国加入WTO为其纺织业再创辉煌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及时抓住这一机遇对解决目前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难题,对加速向工业化、城市化的过渡,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有其重要的经济社会意义。而这里的关键在于对纺织业加大注入高科技含量,提高产业劳动生产率,从而增加其产品的附加值,使这一传统产业在新世纪里为强国利民再立新功。

㈢ 我国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纺织工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纺织业能否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优势,直接关系到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繁荣市场、提高农民收入等国计民生,备受人们关注。日前,我们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同志。记者:纺织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出口一直稳居各行业前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萎缩,从而使我国的纺织业备受打击,行业内部分化严重,您对这一分化有什么感悟?杜钰洲: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今年1—2月进入谷底。其间,全国5万多户规模以上企业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63%,增速回落13.92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负增长14.78%;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负增长11.01%,企业亏损面达到25.17%;从业人员比上年末减少了49万人。更令人忧虑的是,纺织业还出现了两极分化。近1/3的企业,约1.6万多户,销售收入增长11.28%,利润总额增长34.23%,综合销售利润率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另有4376户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2.48%,利润总额增长54.92%,平均利润率达到17.41%。而近2/3的企业,约3.4万户,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其余的12644户企业,销售下降23%,平均利润率为-9.26%。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决定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不是规模,而是增长方式,是产品结构。在规模以上的5万多户企业中,大型企业占0.52%,1—2月平均利润率是2.81%;中型企业占8.4%,平均利润率是2.35%;小型企业占91.08%,平均利润率是3.30%。可见亏损的大企业不少,盈利的小企业很多。占总数2/3的企业陷入困境,暴露了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风险和问题,而占总数1/3的企业逆势而为,代表了全行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记者:为了赢得挑战,中央果断决策,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并实施了包括纺织工业在内的10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一规划的实施,给我国纺织业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杜钰洲: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连续4次提高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到16%,对我国纺织服装恢复国际竞争地位、稳定市场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纺织业明确定位,极大地鼓舞了全行业战胜困难和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近期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纺织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生产增速持续回升,今年3—7月纺织工业产值累计增速分别达3.65%、4.26%、5.21%、6.44%、6.84%,产销基本稳定,产销率达97.51%。二是在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到6月累计下降10.87%,但比2月底降幅收窄3.91个百分点。三是内需对行业增长发挥了更大的拉动作用。规模以上企业1—2月内销交货值增长6.63%,3—7月累计内销增速分别为7.8%、8.57%、9.42%、10.72%、11.14%。四是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回升,从4月开始正增长,6月份增幅已达6.35%。五是行业效益逐月回升,1—5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虽有所下降,但利润降幅收窄到了-0.14%,其中3—5月利润总额同比出现5.06%的正增长。六是行业的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2—7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5.8%、6.1%、8.2%、7.4%、8.2%、8.5%,这说明质量效益在不断提高。当前,我国纺织业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保持这一势头,任务艰巨,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还在继续,美元、欧元和周边国家货币贬值对我国出口的压力增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增幅尚未恢复到以往的水平。可以说,我国纺织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恢复到正常增长仍需加倍努力。记者:您多次讲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使纺织业遭遇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动力。您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杜钰洲:新中国成立60年来,纺织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已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新世纪,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纺织工业也进入了由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征程。这一年多来,尽管纺织业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规划》的及时制定和迅速实施,确保了纺织工业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从外部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为我们清醒认识并着力解决行业内部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感受到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这在纺织行业显得尤为突出。所以说,《规划》出台的时机把握得好,问题找得准,措施针对性强。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认真落实《规划》。只要把《规划》落实到位,我国纺织工业就一定会突破困境,实现新的跨越。其次,危机源自“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贪婪性和破坏性,这必然引起人们对现存经济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集中反思。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给世界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深刻的调整和变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对世界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深刻变革,这就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记者:我赞同您的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不了我们向纺织工业强国转变的态势,这不是我们妄自尊大,而是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与实践基础的。请您谈谈我国纺织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是什么?杜钰洲:一是我国纺织工业基础雄厚。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中国人民在上世纪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基本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衣着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再一次得到解放和发展,纺织工业最早实现市场化,并且大踏步走上国际市场。到上世纪末,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已占全球的27.5%,200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已经占世界的14.8%,出口贸易顺差400亿美元,国内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78年的2.9公斤上升到8.2公斤,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提高到平均水平。二是我国拥有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进入新世纪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为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国走向强国创造了最重要、最可靠的内需条件。中国从2001年起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世界各国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纺织消费较快增长的新起点。就人均纤维消费量来说,我国在1980年是人均4公斤,到2000年是人均8.2公斤,人均消费量翻番用了20年时间,而从2000年到2007年,只用了7年时间就达到人均15公斤。由此看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衣着消费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不断升级,这将为中国纺织工业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逐步得到落实,农业、消费品工业、重化工、信息通讯技术等产业快速发展,既为纺织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其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三是国际环境非常有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打破了世界主要市场长期对我国歧视性贸易政策的束缚,为纺织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助于加速中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我国纵向、横向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增强后发优势。二是发轫于上世纪中后期的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为传统纺织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大动力。新世纪,我国纺织工业进入了创新能力提高最快,新型纤维材料、新型工艺和装备、产品功能和性能差异化进步最大,供应体系建设、产业组织结构升级、自主品牌发展最兴旺的时期。记者:这些因素为我们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但要实现这一转变任重而道远,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解决的路径又在哪里呢?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国走向强国,虽面临着历史机遇,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当前最突出的困难是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形势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才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路径。要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转变。今后,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但应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很快,劳动力比较优势将会不断削弱。对纺织工业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有两条:一是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比较优势的延伸,二是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比较优势升级。这也就是说,我国要推动要素禀赋优势从外生比较优势(简单劳动)向内生新比较优势(复杂劳动)转变,在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纵横向分工中促进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拓展获取产业高附加值的空间。要从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依靠农村改革和农业科技进步,我国棉花单产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仍需进口棉花以及生产化纤所需的单体原料。另外,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已占全国工业的10%,其中80%为印染废水。因此,推动纺织工业健康发展,必须着眼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其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二是开辟新型纤维资源,发展竹、麻、丝、毛等非棉可再生天然纤维;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要促进聚酯制品、化纤和棉制品等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要促进能源、水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大幅降低单位增加值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要继续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从小生产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一是要打破地区市场分割,推动产业和企业跨地区重组,支持产业集群式发展;二是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实现管理现代化,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三是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产业并购,着力培育中国纺织行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不断提升在国际产业结构分工中的影响力。

阅读全文

与轻纺工业金融化程度怎么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怎么关掉后排冰箱 浏览:407
公司汽车维修会计进哪个科目 浏览:921
高温工业油漆多少钱 浏览:692
世界最大的工业用盐矿在哪里 浏览:338
宝马7系做工如何 浏览:213
九龙汽车电脑检测插头在哪里 浏览:661
深圳汽车工业园有哪些 浏览:211
工业触摸屏用的是什么系统 浏览:533
如何修复汽车钣金凹陷 浏览:174
宝马账号怎么做 浏览:351
丰田奔驰大g哪个好 浏览:972
奥迪b9抖动怎么治 浏览:918
如何找太谷长途汽车站的电话 浏览:672
工业碱去油兑水比例是多少 浏览:847
工业领域软件有哪些 浏览:864
包头什么区宜居没有工业污染 浏览:820
汽车西站坐地铁到罐子岭要多久 浏览:870
如何玩好汽车自媒体 浏览:662
昆明到西双版纳汽车多少钱 浏览:543
工业酒精的原料有哪些 浏览: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