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进行产业升级
如何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2013.04.21 20:41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周联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福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方式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工业,作为福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既是一个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并着手推进的现实课题。
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按照“沿海集聚、山区集中、山海联动”的原则,突出“三湾引领、两带支撑、十区承载”的空间布局、强化分类指导,差别化发展,推进工业优化布局、加快发展、提升发展。一是“三湾”引领。以闽江口、湄洲湾和厦门湾为重点,加速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和海洋新兴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区域,并辐射带动周边及山区产业发展。二是“两带”支撑。依托沿海产业密集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轻工、汽车船舶、冶金建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沿海临港产业聚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区;依托沿路产业集聚带,推进山海联动、产业对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轻工食品和新材料等产业。三是“十区”承载。加快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半岛、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和龙岩产业集中区等十大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密集区。
强化项目带动,增强做大、提升和转型的推动力。一是着力推进在建项目实施。按照促进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和突破前期一批“三个一批”滚动推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业投资项目联席会议、责任分解落实、督促检查以及工作通报等制度,分产业、分层级、分年度推进“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项目的实施。二是着力推进项目对接。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与央企、民企、外企的对接工作。另一方面促进闽台、闽港澳产业深度对接。三是大力推进项目生成策划。着力在政策鼓励的方向领域找项目,在产业链填平、补齐、延伸、配套中找项目,在国家、省级科研成果转化中找项目,在企业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推介中找项目,变单个项目策划为产业链、群、区的整体项目策划。
强化产业链、群、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突出抓好太阳能光伏、LED、平板显示、稀土、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等 14条产业链延伸拓展,培育 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一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纺织、服装、制鞋、食品等传统产业集群,要致力于推动其转型升级,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电缆、电机、工程机械、汽车、船舶等装备产业集群要致力于推进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向提升品质、创建品牌方向转变;铜、铝、不锈钢、稀土以及石化等原材料产业集群是致力于产业链的延伸,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平板电路、微波制造、软件、太阳能等新兴产业集群要致力于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二是加快融资、创新、物流等平台建设。以各类园区、基地为载体,引导产业集群和基地在资源配置、服务平台、市场网络、产业链条、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协同发展,有效降低园区企业交易成本。三是分工协作、合力推进。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一是进一步营造政策环境,制定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制度,加强重点企业资金支持和要素保障,推动企业“退城入园”步伐。二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省内企业与央企、跨国公司等对接,推动省内骨干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方式。围绕产业链发展、多元发展、转型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对其他中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三是积极推进发展总部经济。着眼于引进知名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在厦门、福州、泉州等地区,采取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功能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发管理等措施,优化企业总部区域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形成企业总部集聚区,同时,积极构建总部经济服务平台,合理配置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及商业零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区域,提高总部经济配套能力。
强化创新支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改造。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传统产业集群改造提升进行补助,重点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更新改造项目;同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采取差别电价、财政补助、上大压小等措施,加快淘汰水泥、石材、煤炭、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以技术改造促进落后产能淘汰。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开展以产业化为主导的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活动,设立重大产业应用科技开发专项,进一步破解技术瓶颈制约。三是突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推广。设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推进高新平台建设,制定鼓励新兴产业产品消费政策,加大新兴产业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福建省抢先布局。四是突出平台建设。建设装备制造、汽车、纺织服装、电机、电子信息等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以及工控技术、中试环境、在线检测、电子商务、项目交易、投资贸易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和物联网技术推广,促进传统产业价值链延伸拓展。五是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做大技术创新工程。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新型显示、LED、稀土及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太阳能光伏及新型动力电池等为重点突破领域,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开发专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加快研究出台光电产业、物联网产业的扶持政策,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两化融合、新能源汽车、LED等重点领域实施市场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3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2%
(作者系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http://www.qstheory.cn/jj/jjggyfz/201304/t20130428_226839.htm
㈡ 如何进行版本服务升级
三星手机若有了新的固件,会有推送更新通知。可以进行以下操作:设置-(关于手机/关于设备)-系统更新-自动更新-开启。
固件升级可以对机器的部分功能进行优化、完善手机系统,使手机系统更稳定、更流畅。补充:升级更新系统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参考以下介绍:
建议使用Fota在线升级手机固件/系统,请操作:设置-系统更新-手动下载更新/自动下载更新(软件更新/系统更新-更新)。
升级固件时需注意:
1.升级前请备份设备中数据,以免数据丢失无法找回。
2.若系统提示“达到每日下载限制”,是由于为了保证服务器可承受范围内,采取分时段更新方式,请您稍后再试。
3.手机需设置为当前时间。
4.手机有足够的电量 (多于50%)。
5.手机需要有足够的存储空间(至少1GB USB存储器)。
6.保证网络环境稳定(系统/固件更新版本较大,可能会消耗较多流量,建议升级时可以使用WLAN上网方式操作)。
如果通过以上方法不能正常升级,建议携带三包凭证,将手机送至当地的服务中心进行安全升级。
㈢ 工业软件的升级是怎么完成的
工业软件比如CAD
它每年都会更新一个版本,
完善细节,
没几年推出一个新功能。
㈣ 如何理解服务工业化和工业服务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
经济服务化是指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因此经济服务化又称为第三产业业。
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它是随着产业规模及结构升级,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必然要从农业流向制造业,迸而再向服务业转移。而服务的扩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即一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产值和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均超过50%以上并不断增加,就表明该国进入了经济服务化阶段。
经济服务花的本质特征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站主导地位,表明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国家经济发达,人民收入增加,国家产业结构合理,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4)如何升级工业服务扩展阅读:
研究表明: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一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显得年轻尤为重要,而振兴制造业又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
所以要认识振兴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制造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带动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积极有效流通,促进了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增加了劳动就业,就业多、收入多、消费多,扩大了内需,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关系,就要做到坚持振兴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努力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必须将工业发展集中在基础工业和制造业上,这也是遵循工业化规律的客观要求。
因此,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服务化的关系,还要做到坚持产业不断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工业升级改造,不断加深服务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㈤ 如何推动行业升级
一、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一是加强统筹规划,调动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重大技术突破,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切实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二是加大财税金融支持。按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规划,落实并完善财政、金融、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统筹推进20项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和应用示范工程。二是完善市场培育、应用与准入政策。支持扩大节能环保、生物产业、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产品市场,继续做好“三网融合”工作,加快建立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优化市场准入管理程序。三是加快突破新兴产业核心关键技术。加大投入、依托企业、健全机制,整体推进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研发,争取掌握一批具有发展主导地位的关键核心技术。同时,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基础和前沿技术研究。 二、加快企业技术改造:重点任务,一是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推动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二是加快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支持重点企业瞄准世界前沿技术,加快装备升级改造,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三是加快推广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提高成熟适用清洁生产技术普及率。四是着力推进精益制造,改进工艺流程,提高制造水平。五是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快推广应用现代生产管理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三、鼓励企业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总的要求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效益显着的行业为重点,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推动重点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坚持市场化运作,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准则,尊重企业意愿,由企业通过平等协商,自愿自主地开展兼并重组。二是完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完善相关行业规划和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环境。完善企业兼并重组服务管理体系,努力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机制障碍,规范行政行为。三是推动体制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支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完善治理结构,增强技术优势,开展管理创新,加强品牌建设,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国际竞争力,推进转型升级。四是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结合行业自身特点和企业实际情况实行分类指导,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形成结构合理、有效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格局。五是加强统筹兼顾,维护企业、社会和谐稳定。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兼顾国家、地方、企业和职工的利益,依法维护债权人、债务人和企业职工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社会和谐稳定。
四、进一步发展壮大服务业:要立足我国产业基础,发挥比较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重点,引导资源要素合理集聚,构建结构优化、水平先进、开放共赢、优势互补的服务业发展格局。一是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围绕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中、高端发展,深化产业融合,细化专业分工,增强服务功能,提高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产业综合竞争力。二是围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丰富服务供给,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在巩固传统业态基础上,积极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不断培育形成服务业新的增长点。从促进消费升级出发,不断创造新的消费需求,特别是要把基于宽带和无线的信息消费作为新一轮扩大消费需求的重点领域,积极培育发展电子商务、网络文化、数字家庭等新兴消费热点。三是以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重点,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协同推进城镇化和农村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进入,推动农村服务业水平尽快上一个新台阶。四是紧扣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和要求,加强陆海统筹,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层次和水平。五是统筹国内服务业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推动有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完善更加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有效防范风险,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参与服务贸易规则制定,深入推进与港澳台地区服务业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服务业国际合作与竞争。五是大力推进服务业各项改革,着力破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争取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创新政策支持,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服务业市场监管体系,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五、大力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发展 小型微型企业在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一,要进一步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抓好四件事:一是建立财政支持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好国发14号文件“资金总规模要逐年增加”的政策,继续加大力度,建立资金总规模稳定增长的机制。二是要抓紧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的设立工作。加快出台基金设立、管理、运作等相关文件,让基金尽快发挥作用。三是要进一步研究税收政策。突出扶持科技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小微企业的发展,形成系统完备、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体系。四是要继续清理整顿涉及小微企业的不合理负担。继续减免部分涉企收费,规范具有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 第二,要进一步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精神,研究建立小微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信贷产品创新。要加大政策引导小微企业创业(风险)投资发展的力度,切实降低融资成本,多方位满足小微企业金融需求。 第三,要进一步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要大力转变中小企业发展方式,坚持“专精特新”,鼓励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道路;坚持集群发展,积极发展专业化产业集群,提高中小企业集聚度,提高与大型企业的协作配套水平;坚持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以及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坚持加强管理,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基础管理,推进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大力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
第四,大力推进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建立和完善为小型微型企业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实施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工程,调动和优化配置服务资源,增强政策咨询、创业创新、知识产权、投资融资、管理诊断、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市场开拓、财务指导、信息化服务等各类服务功能,重点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质优价惠的服务。
㈥ 怎样升级服务器
如何升级
总的来说,服务器的升级主要围绕着CPU、内存、存储系统和网卡这四个方面。
CPU 许多升级服务器的原因都是由于CPU处理能力不足,如CPU太慢、导致应用性能受限。一般来说,CPU升级有单处理器升级为多处理器及更换频率更高或性能更强的CPU两种方式。
在升级的过程中,要清楚服务器采用的架构、CPU的接口及最大能够支持的CPU数量等问题。目前应用广泛的PC服务器有Intel和AMD架构服务器,以及一些采用台式电脑CPU的低端服务器。这些服务器所采用的CPU架构存在着差异,所以在升级CPU的时候需要先清楚企业服务器采用的是哪一种架构的服务器,然后再了解服务器是否还有升级CPU的空间。但是在确定升级CPU之前,必须明确事务处理速度和并发处理性能两个概念。如果服务器访问的客户较少,但每位客户都需要服务器提供某种对CPU依赖很大的应用服务,那么,一个高速的单CPU可能是最有用的。但是,如果存在很多个用户同时对大批量的数据提出访问请求,那么在这些访问均以独立的进程或线程模式打开的情况下,即使是速度较低的多CPU系统也许更为管用。
事务处理速度是指处理从许多不同用户来的多个硬盘I/O操作,可能同时有很多用户与硬盘打交道,迅速向硬盘写入数据。
内存 服务器能够支持的最大内存容量一般都有一个限制,如果打算升级服务器的内存,那么需要先了解这台服务器的相关技术参数,以避免升级时达不到要求。
存储系统 服务器的存储系统升级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容量的扩充,另一个是组建RAID阵列以期获得性能的翻倍或数据安全性的翻倍,甚至两者兼有。如服务器原来只使用了一块SCSI硬盘,但现在为了提高安全性,需要为服务器增加一块硬盘来组建冗余磁盘阵列RAID系统,这时就需要注意选择相同容量的硬盘。另外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服务器的SCSI控制器,目前较新的服务器产品整合Ultra320 SCSI控制器的非常多,而稍早一些的服务器则以整合Ultra160 SCSI居多,在对较早的服务器升级时还需要考虑SCSI控制器对服务器系统性能的影响。
网卡 网卡对于服务器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件,网卡的吞吐量直接与服务器的整体性能相关,如果服务器的瓶颈出在网卡方面,那么性能再好的CPU,再大的内存,再多的硬盘容量都等于是虚设,所以升级服务器时还是需要注意网卡是否已经成为瓶颈问题。
升级的方式
服务器升级一般分为在线升级和离线升级两种情况。在线升级不需要关闭服务器,如在PC服务器上热拔插硬盘升级和RAID级别的迁移可以不用重启系统,离线升级需要关机,这类升级主要是升级CPU,内存等,特别是单CPU升级到多CPU,需要重新安装多处理器内核,对于UNIX系统来说,系统内核需要重新编译,内存升级之后一些数据库应用参数也必须调整,此外升级前的数据备份也是非常重要的。
㈦ 工业4.0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在全球产业转型升级的驱动下,世界制造业发达国家纷纷实施了为制造业提质增速的战略,因此,深入把握工业4.0进程中引发的就业变化,思考和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应对产业新要求,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还应该提供技能补偿教育,重视被替代人口的转岗再就业培训。可以肯定的是,更多的教育和培训是这些工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方案,实施职前职后衔接系统培养,真正形成尊重职业技术人员,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全球范围内工业4.0的推进,对承担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赋予了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
㈧ 如何实现工业转型升级
"十一五"期间,我国工业发展经历了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央果断实施了一系列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我国工业总体上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在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迈出了坚实步伐。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十三五”期间,技术改造工作应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技术创新、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等新要求,以提高质量效益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以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和产品高端化为重点,充分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推动企业普遍实施技术改造,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迈向中高端,打造河北制造业升级版,尽早实现建设制造强省的目标。
㈨ 中国制造业如何向高端服务业转型升级
进入服务业发展新时代,13亿人的潜在消费需求成为中国增长转型的突出优势;13亿人服务需求释放的规模与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经济结构、利益结构、城乡结构调整的进程。释放13亿人的服务消费需求,推进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的转变,既是未来6年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趋势,又是决定增长、转型与改革的关键所在。
1. 加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新常态。从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型与人均GDP水平有着内在联系。中国从人均GDP 6500美元到1万美元的过渡阶段中,服务业的比重至少会提高10个百分点。总的判断是,到2020年中国服务业占比达到55%以上是有条件、有可能的。
第一,人口城镇化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从国际经验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发展型消费需求越来越依赖于教育、健康、医疗等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2013年中国的名义城镇化率为53.7%,而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6%左右。从新型城镇化的进展看,2020年名义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60%左右,人口城镇化率有可能达到50%以上。这几年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0.77个百分点。以此估算,未来6年即使人口城镇化率仅提高10个百分点左右,也有可能带动服务业比重提高7-8个百分点。
第二,工业转型升级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注入内在动力。从国际经验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济的转变。传统农业和工业的转型升级直接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由此形成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巨大市场需求。新一轮工业革命最为突出的特征是,信息、研发、设计、物流、销售、大数据等生产性服务业引领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升级。就是说,高端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相互融合是一个大趋势,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提升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推动力。以德国为例,高端制造业之所以能够保持世界领先地位,重要原因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高达50%以上。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中国创造”的优势远未凸显,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其占服务业的比重仅为15%。未来6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至少需要提高15-20个百分点,达到30%-40%。这是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是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
2. 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新格局牵动影响经济转型升级的全局。服务业的发展程度是形成经济新常态的重要标志。它不仅成为经济转型的主要推动力,而且也将不断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第一,形成中速增长的新常态。中国仍是一个经济转型大国,经济增长新常态取决于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近几年,中国服务业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带动GDP增长约0.4个百分点。如果未来6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可以带动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左右,为中速增长的新常态奠定重要基础。
第二,形成新增就业不断扩大的新常态。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是扩大就业的主渠道。从近两年的情况看,服务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创造约100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未来6年服务业增加值按年均10%增长估计,每年新增就业将达到1000万人左右。
第三,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新常态。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生产性服务业直接融入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过程。例如:技术升级与服务需求直接融合,技术升级如果不能反映服务需求变化就很难产生内在动力,就很难有好的市场前景;企业竞争力与服务质量直接关联,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服务环节是否专业化、精细化。为此,服务业主导不仅是形成新一轮创新创业潮的主要推动力,而且将为创新创业开辟巨大的市场空间,由此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的重要条件。
第四,形成利益结构和社会结构优化的新常态。从国际经验看,服务业快速发展将带来中产阶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美国为例,20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的30年间,伴随服务业主导新格局的形成,白领阶层的规模同时也扩大了5倍。未来6年,随着服务业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国服务业就业比重有望达到50%以上,到2020年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将不少于4亿,由此将带动中等收入群体的倍增。
3. 把实质性提高服务业占比作为“十三五”规划的约束性目标。“十三五”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5年,能不能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结构对中国未来10-20年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一,明显提高服务业比重。建议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把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5%、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0%作为主要的约束性目标,以此作为衡量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标准。
第二,加快推进投资转型。与服务需求快速增长趋势相适应,重点加大教育、医疗、健康、文化、体育等生活性服务领域的投资;从工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出发,重点加大信息、研发、设计、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投资。
第三,实现发展理念的深刻转变。由工业大国走向服务业大国,无论企业、社会、还是政府,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需要改变某些传统的发展理念。例如,走向服务业大国,形成服务业主导的新格局,不是不要制造业,不是不要工业,而恰恰是通过生产性服务业提升传统工业,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