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食品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任务
提高重点行业准入门槛。加快制定和完善粮食、油脂、肉类、饮料、水产品、果蔬加工等重点食品行业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明确食品加工企业在原料基地、生产规程、产品标准、质量控制等方面的必备条件。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按照《“十二五”期间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规划(2011-2015)》要求,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明晰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堵塞监管漏洞,形成监管合力,实现全程监管和无缝衔接。落实地方政府责任,加强部门间、地方间的协调联动,加大投入力度,优化整合资源,提高监管能力。
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加快制(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标准,健全食品加工技术标准体系,重点制修订食品添加剂、方便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饮料等行业标准,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基础通用标准、重点产品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加强对国际标准的参与程度及对相关国家标准的追踪研究。
加强检(监)测能力建设。逐步实现关键检测设备国产化,着力推进产品质量与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和实验室的建设。督促企业增加原料检验、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检验设备配置,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和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监管部门的检验检测能力,严格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提升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食品监测机构的检验设备水平,加强队伍能力建设。
健全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建立和完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主动召回、责令召回及退市制度,明确食品召回范围、召回级别、召回处置等具体规定,使食品召回及退市制度切实可行。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申诉投诉处理制度,加强申诉投诉处理管理。
落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监测系统,重点加强农药残留、重金属、真菌毒素、微生物等项目检测,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投诉管理制度、不合格产品追溯制度、食品退市召回与应急处理制度。开展质量安全诚信对标达标活动,加快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持续推进企业质量管理提升和食品安全措施改进;建立健全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健全食品安全监督机制,尊重消费者监督权利,保障监督渠道畅通,促进社会监督。 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支持骨干企业做强、中型企业做大、小型企业做精,规范小企业、小作坊经营,形成以大型骨干企业为龙头、中型企业为支撑、小(微)型企业为基础的共同发展新格局。坚持市场化运作,完善配套政策,消除制度障碍,引导和推动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
培育新兴食品产业。积极适应食品消费需求结构转型升级的新要求,培育新的食品经济增长点,加快推动传统主食品工业化,培育壮大方便食品、功能食品等产业,增强品牌企业实力,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食品工业企业群体。
淘汰落后产能。建立健全产业退出机制,明确淘汰要求,量化淘汰指标和规模,分年度逐级分解落实到各地和具体企业。重点在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发酵、酿酒、乳制品等产能严重过剩领域,依法淘汰一批技术装备落后、资源能源消耗高、环保不达标的落后产能。严格按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要求,淘汰生产能力12000 瓶/时以下的玻璃瓶啤酒灌装生产线,150 瓶/分钟以下(瓶容在250 毫升及以下)的碳酸饮料生产线,日处理原料乳能力(两班)20 吨以下浓缩、喷雾干燥等设施,200 千克/小时以下的手动及半自动液体乳灌装设备,3 万吨/年以下酒精生产线(废糖蜜制酒精除外),3 万吨/年以下味精生产装置,2 万吨/年及以下柠檬酸生产装置和年处理10 万吨以下、总干物收率97%以下的湿法玉米淀粉生产线等。 完善自主创新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机制,建立以企业为应用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技术依托的创新战略联盟,逐步解决大企业技术和市场需求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研发脱节、中小企业缺乏科技支撑的问题,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有机衔接。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增加食品科技领域的投入。建立基础理论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化开发相融合的投资格局。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与服务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整合资源,提高基础研究能力;健全以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龙头、以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和分中心为基础的工程化研究和应用体系,提高工程化研究和成果转化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共享,国家级各类实验室全面向社会开放,提供科学技术研究、仪器设备使用、人才培养等服务。
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营造有利环境,依托食品领域的国家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科研基地,培养领军人才,积极引进海外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食品科技创新团队。鼓励高等院校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夯实创新人才基础。
推进关键技术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以中国传统食品工业化自主创新为重点,加强食品原料质量控制、食品品质与营养、有害物迁移规律等基础研究,支持食品物性修饰技术等前沿技术研究,推进食品非热加工技术等关键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大宗食用农产品、特色传统食品加工等工业化、现代化重大关键技术。 以提高食品装备制造能力、自主化水平,支撑食品工业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目标,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突破食品装备数字化设计与先进制造、智能控制与过程检测、节能减排、质量控制、监测与检测、安全卫生共性技术与标准等关键装备与配套技术,加快装备自主化进程,满足食品工业发展的需求。
在通用装备方面,选择一批具有良好技术与产业基础的企业,重点支持发展市场前景广阔、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的关键与成套设备,建成一批国产化、智能化、成套化装备生产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食品杀菌方面,重点开发大型智能化连续超高温瞬时灭菌、膜除菌、粉类胶体物料杀菌、微波杀菌等装备;食品节能干燥方面,重点开发热风高效节能干燥、太阳能干燥、热泵干燥以及真空微波组合新型干燥装备;食品高效分离与浓缩方面,重点开发大型高速盘片离心、卧螺离心、膜分离、芳香物质分离提纯、膜式错流过滤及高效蒸发浓缩等装备;食品冷冻冷藏方面,重点发展真空冷却、流态化速冻、双螺旋速冻、钢带速冻以及高效制冰等装备;包装装备方面,重点开发高速无菌灌装设备、高速吹瓶设备等。
在行业专用装备方面,重点发展粮食加工、油料加工、果蔬加工、乳制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禽畜屠宰加工装备和饮料制造、食品包装及食品检测与控制等装备。 加快企业技术进步。鼓励和支持食品加工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现有生产设施、工艺装备进行技术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淘汰落后工艺和装备,实现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加强粮食、植物油、畜禽、糖料、果蔬、水产品和特色农产品等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推进专用装备和检测仪器设备自主化和公共服务平台、食品安全检(监)测能力建设等,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支持小企业改善生产条件,提高技术水平,开发“专、特、新”产品。围绕产品研发、生产过程控制、市场营销等环节,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支撑产业转型升级。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建设,加快中华特色名优食品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大力振兴“中华老字号”。
推进节能减排。全面落实《节能法》、《循环经济促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重点在发酵、酿酒、制糖、淀粉、速冻食品、肉类屠宰加工等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加快推广高效节能、清洁生产和综合利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提高食品工业副产品的开发利用水平,加大“三废”治理和废水循环利用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快发展食品产业集群。推广产业集群示范,在具有资源优势、物流和消费集中的地区,依托经济实力好、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食品骨干企业,增强配套功能,加强专业分工协作,整合品牌、市场、技术等资源,发展一批上规模、上水平的现代食品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专、精、特”中小企业为支撑,配套检验检测、人才培训、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物流建设、融资平台等多项生产性服务业,推动食品工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食品产业集群。
促进全产业链的有效衔接。鼓励食品工业企业积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和相互协作,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促进各环节有效衔接,加快产业链间的集成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信息共享、协调发展。 提升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运用信息化技术提升经营管理和质量控制水平,降低管理成本,丰富市场营销方式。
推进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支持食品企业与信息技术企业合作,开发应用可追溯信息技术,建立集信息、标识、数据共享、网络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食品可追溯信息系统。重点推进乳制品、肉类、酒类等行业食品可追溯体系建设。
推进物联网技术的示范应用。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实施食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种养殖、收购、加工、储运、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关键信息的采集、管理和监控。
完善食品生产企业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部门、行业组织、企业综合服务机构、信息化服务提供商等的积极作用,推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公共应用平台等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以服务网点为载体、以培训服务为重点、以公共信息服务为支撑”的食品工业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应用服务,促进食品工业企业的“两化”融合。建立健全食品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体系。
‘贰’ 食品加工业的发展措施
促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五大政策措施:
(1)确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指导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上,要紧紧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为着力点,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能力;逐步实现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由传统加工工艺向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高新技术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高效利用型转变,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化,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优质化,产加销经营一体化;还要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2)坚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原则
①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政府和企业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认真研究农产品加工业市场的多样性和多变性,不断满足优质、安全、方便、营养的市场需求。
②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依托优势农产品自然分布形成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发挥传统特色加工优势,实现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和上下游产品的衔接。
③适度经营规模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原则。与原料基地的规模和销售市场辐射半径相适应确定加工规模,实行“大中小”企业结合。保护和发扬具有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选用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有条件的要积极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实行“高中低”技术结合。
④发展和保护并重的原则。注重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既要注意防止周边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又要防止加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⑤加强宏观指导的原则。通过制定政策、规划和质量标准等,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布局,防止盲目铺新摊子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市场秩序。对生产过剩、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没有保障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予以关停并转。
(3)紧紧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重点 大力发展粮、棉、油、肉等精深加工,其中粮食加工以小麦、玉米、薯类、大豆、稻米深加工为主,肉类加工以猪、牛、羊、鸡、鸭、兔等肉类深加工为主,不断开发皮毛(绒)系列产品;积极发展奶类加工,实施好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发展有机蔬菜产品和绿色蔬菜产品,发展干鲜果品保鲜储藏及精深加工,巩固发展糖、茶、丝、麻等传统加工,发展优质鱼、虾、贝类、海珍品精深加工。在巩固和提高东部地区和城市农产品加工水平的同时,积极促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中西部地区和小城镇流动。
(4)采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要认真组织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依托现有的农业商品基地建设,把优势产品及其生产基地布局在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上,加强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基础设施、运销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尽快形成与加工业发展要求相配套的、布局合理原料生产基地,生产出专用优质、质量稳定的大宗农产品,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有力的原料保障。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业的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
(5)努力创造农产品加工业的外部环境 要在基建、技改、财税、信贷、科技、出口、股票上市等政策方面继续给予更多的支持;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原料保障、加工企业、质量安全标准、技术创新和政策扶持等五大体系;依据发展规划和有关政策制定指导目录并适时发布;提出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技术政策措施;积极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建立完善农产品加工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制度;抓紧组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协会;努力构建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行政管理体制。
‘叁’ 食品生产工业化对我们的生活有那些影响
影响很大啊。
首先就是,食品变得更加安全了。
目前工业化食品对于安全的控制,是手工小作坊食品无法相提并论的。从原材料控制,供应链控制,到每一个加工/仓储过程的危害分析,关键点控制,以及详尽的食品安全记录,可追溯体系,召回机制,这些都是小作坊没有能力做到的。特别是发酵类食品,手工作坊生产臭豆腐、泡菜等很容易出现杂菌污染问题,自酿酒容易甲醇超标,而工业化食品通过精确的发酵参数控制,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然后,食品也变得更加好吃了。
工业化食品在研发过程中会做一系列感官实验和消费者测试,在一轮又一轮的测试中逐渐改进,最终呈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味道肯定不至于太差,是“多数目标消费者认可的味道”。而手工食品可能两极分化会比较严重。
工业化食品有的还会添加各种食品添加剂,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用来改善感官品质的,简单来说目的就是让食品“变得更好吃”。比如说,添加了膨松剂,蛋糕才得以更加松软;添加了增味剂,调味料可以更鲜;添加了香精,酱闻着才会更香。这些添加剂只要按照限量添加,不超量、超范围使用的话,对人体安全无害,而又增强了食品的感官品质,何乐而不为呢?
再有,有些新型食品出现了。
有些食品是随着工业化的大潮才出现的,比如罐头食品,方便面,速溶咖啡,在食品工业化之前,压根没有这个品类。工业化之后,更多类型的食品出现,我们也就拥有了更多的选择。
食品也不再受地域限制。
比如说K记把美国的炸鸡推向了全世界,不管在哪里吃,味道都是差不多的。我们在中国也能吃到正宗的美国炸鸡风味。虽然手工食品也可以风靡全球,甚至形成饮食文化,但做到标准化,做到“不管在哪里吃味道都差不多”是相当难的。
在乳制品工业化之前,只有处于牧场周边的地区才能喝到持续供应的鲜奶。而UHT奶(超高温灭菌乳)发明之后,任何一家乳企生产的牛奶可以直接销往全国。
工业化食品也更加便宜。
这个不用多说,大家都知道,因为大规模生产,从原材料采购到加工过程都比手工食品更节约成本,最后的产品也比手工更加便宜。
工业化食品可以做到更加健康。
这里用的是“可以做到”,因为确实目前有很多加工食品在健康角度比手工食品更差。比如罐头食品的营养肯定比不上新鲜食品。大部分加工肉制品也不算健康。但这些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的。比如改进生产工艺、去除有害物质、添加营养强化剂等。之前,方便面一直被人诟病不健康,主要是因为油、盐太多,蔬菜量不够,维生素被破坏等。但现在也有非油炸+料理包+冻干蔬菜包的泡面,比起传统方便面就健康了很多(虽然水溶性维生素还是有损失)。长期来看,工业化食品的健康和营养价值是会越来越高的。
即使是手工食品,也无法完全避免工业化。
这一点很好理解。平时在家做菜,总要添加调味料吧。盐,糖,醋,酱油等,这些调味料也都是用工业化手段生产出来的呀。做手工烘焙,总要买面粉,黄油,鸡蛋之类的原料吧,这些也都是用工业化手段生产出来的。想完全避免工业化,得到“纯手工制品”,挺难的
‘肆’ 食品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2019年度冷冻冷藏食品行业执行食品工业“三品”专项行动,改革创新辟新径,迎难而上求发展,实现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冷冻冷藏食品门类增加,品种丰富,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向定制化、高端化、差异化方向发展,有力满足市场消费升级趋势,对安全、营养、方便、快捷的需求。
主要冷冻冷藏食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国鲜冷藏肉产量2817.5万吨,同比增长0.9%;冷冻水产品739.2万吨,同比增长3.7%;速冻米面食品302万吨,同比下降0.2%;冷冻饮品246.3万吨,同比增长0.6%。
——以上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速冻食品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伍’ 实现食品产业化的途径有哪些
中国食品工业走向与河南食品产业优化升级途径及举措
在线荐稿记者博客联系记者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陈振杰
食品工业发展的前提是确保食品安全。目前我国食品安全角势总体稳定向好,2013年,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大环境下,我国食品工业仍然保持了平稳的增长,第一次突破了10万亿元大关,达到101399.9亿元,食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6万亿元,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速,食品进出口继续增长。
2013年食品工业竞争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河南食品工业居全国第二位,山东是第一,湖北第三。河南食品规模以上企业3108家,主营业务收入8459.28亿元。
如今,河南省食品工业发展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既存在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产业转型升级,保证食品安全等重大挑战和压力。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第一是安全,第二是优质,第三是健康。
我们不能再把食品工业当成简单的农产品加工业。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有市场,食品工业企业就要按市场的需求加工,农民就按市场的需求和食品企业的需求去种什么养什么,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典型的计划经济的概念,不能把食品工业再简单的认为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个已经不适应现在市场的竞争。
过去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把河南食品定在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产业,现在我们的想法是把河南建成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食品工业强省,成为中国最大的休闲方便食品基地,实现从国人厨房到世界餐桌的跨越。这个基本思路是围绕食品安全、市场引领、消费升级、精深加工、创新发展来考虑的,这个考虑应该说是统筹协调发展,既要主动分割市场,更要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既要利用本地资源,又要利用外部资源。
河南省食品工业结构升级路径是把所在的行业做专,把产业链中的两头(上下游)做透,把产业链处于低端的产品向高端攀升,由生产型企业向服务型企业转变,由点式突破向链式产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工程、食品精致化工程、食品改良化工程、品牌化工程、市场创新工程实现河南省食品工业产品结构升级。
河南省食品工业升级的目标是培养出来一批河南省的“单打”冠军,那么河南省的单打冠军能够成为全国的冠军,这样的冠军多了,河南食品强省就建起来了。
总的来讲,只有安全才能保证发展。河南食品工业在社会上要说的一句话就是。
‘陆’ 中国食品工业经历哪些重要阶段
中国食品工业经历了恢复元气、缓慢增长、高速增长、创新驱动等4个历史阶段。
1、恢复元气阶段:1949年10月,新生的共和国在食品工业上,面对的仍是一个技术落后、产能低下的局面。1953年,中央政府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1955年,国务院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最终稳定了粮食市场和日用品市场,稳定了民心和政权,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
2、缓慢增长阶段: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近20年间,我国食品加工业及食品机械工业从开始起步到不断发展,除食品加工厂仍处于半机械半手工状态之外,全国各地陆续建起一大批面粉、大米、食用油加工厂,实现了初步的机械化工业生产,食品机械工业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机械工业门类。
3、高速增长阶段: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大幕开启,食品领域也随之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4、创新驱动阶段: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国的食品工业继续阔步向前。2008年,我国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我国食品工业重新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年增速达到29.97%。2011年,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食品工业高速增长。2015年,我国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食品工业开始全面进入新阶段。
(6)食品加工产业如何工业化扩展阅读:
食品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支撑能力显着提高,实现从“三跑并存”“跟跑”为主向“并跑”领跑”为主的转变,食品生物工程、绿色制造、食品安全、中式主食工业化、精准营养、智能装备等领域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食品工业进一步向营养、健康、安全、多样、方便、美味的方向发展,普通民众由生存性消费向健康性、享受型消费转变,食品消费日益呈现营养化、健康化、风味化、休闲化、高档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在产业结构上,绿色制造、智能制造能力大幅度提高,推动食品产业从注重数量增长向提质增效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