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战略,选择这一战略的原因是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面貌,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示范效应,受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的影响."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选择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Ⅱ 中国从哪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形成新中国的什么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建成了什么工业体系.
中国的工业体系
1953~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兴建的几百个骨干企业,为全国工业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建设和发展了几个重要工业基地和若干工业中心,初步建成了以重工业为主的大工业体系。60年代和70年代继续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和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并在内地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中心。改革开放后除已建成独立完整的全国工业体系之外,在东北、华北、华东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实力、部门相对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区工业体系。西南、华中、华南的工业体系略具雏型,西北地区则处于初始阶段。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地区(工业基地)一级的工业体系。如辽中南、鲁中、晋中以能源重工业为主,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轻纺、化工等加工工业为主,京津唐地区、武汉、重庆和关中地区轻、重工业较为平衡。工业中心的工业体系,虽有相当的发展程度,但大部分由于部门管理分割,使组织联系和技术经济联系都受到一定影响。
Ⅲ 中国何时成为了工业国,教科书上有没有说中国已经是工业国
中国从1995年到2015年,20年,从农业国家过渡到工业国家
Ⅳ 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在什么时候实现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一个过程。是在社会主义性质的我国,使机器大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取得优势地位,使社会主义国家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过程。目前我国还没有实现完全的工业化,我国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据专家预测,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工业化。
在时间节点上,从1953年开始,执行以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内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了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性质上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工业。
1957年,中国已经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随后我国在前进中经历了一系列的曲折,但1958~1978的20年间,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仍然建成了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发展了钢铁、机械、化工、煤炭、电力、石油、轻纺等传统工业,建立了汽车、飞机、电子、原子能、宇航、石油化工、合成材料、自动化仪表仪器等新兴工业。
当前,我国工业化达到了较高水平,呈现出了新特征.我国已经进入 工业化中期接近后期阶段,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人均GDP快速向世界平均水平迈进,工业经济迅速发展、比重提高,已形成庞大与完整的工业体系, 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部分重大工业技术突破并居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基地以及第一制造业出口大国。
Ⅳ 在1953-1957年中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因为中国接受了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观点。
Ⅵ 中共一五期间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 1957)》指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简称“一五”) 时期, 为了实现把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的宏伟目标, 新中国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战略确定:1952 年7 月, 中共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编制出《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 》及其《总说明》。该文件提出:“工业建设以重工业为主, 轻工业为辅”。在此基础上, 周恩来在8 月执笔起草了《三年来中国国内主要情况的报告》, 指出: “五年建设的中心环节是重工业, 特别是钢铁、煤、电力、石油、机器制造、飞机、坦克、拖拉机、船舶、车辆制造、军事工业、有色金属、基本化学工业。”同年12 月, 中共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也明确指出:“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重点”, 集中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 “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 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可以断定, 到1952 年7 月至8 月,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已基本确定, 并在中共内部达成共识。
原因:
第一, 受苏联工业化战略的影响。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在上个世纪20 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只用十多年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在此工业化基础上,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打败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55年以前,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一直被视为成功典范, 备受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和推崇,新中国也不例外。1954 年3 月, 《人民日报》的一篇社论强调: “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 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榜样。”由于此种认识的局限, 中共领导层已经把通过发展轻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即优先发展轻工业战略) 称为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而把通过发展重工业开始的工业化道路(即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称为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于是, 是优先发展轻工业, 还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当时不仅关系到发展战略, 而且已经和坚持什么社会制度联系起来了。
第二, 为了尽快改变旧中国重工业严重落后的状况。旧中国经济结构畸形, 1949 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 %以上, 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 %。重工业门类残缺不全, 多数是采矿业或生产初级原料的工厂, 除了一些从事修理和装配的工厂外, 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器制造业。这种畸形状态, 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经济独立和国防巩固, 也严重制约和妨碍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对此, 1953 年12月, 中共中央宣传部提出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 非常清楚地指出:“因为我国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 经济上不能独立, 国防不能巩固, 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侮我们”; “我国过去几乎没有重工业, 交通运输也不发展: 在广大的国土上只有二万多公里铁路, 火车头不能自制, 钢轨也大部分从国外输入; 汽车公路通车的在解放前只有七万五千多公里, 货运客运汽车为数很少, 而且都是从国外输入的; 内河航运和海运都不发展, 内河只有很少的古老的轮船, 几乎完全没有远洋的运输; 完全没有自己的航空业”; “轻工业虽有一些, 但是也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 并且因为我国没有重工业, 许多轻工业的机器,尤其是精密的机器不能制造”; “因为没有重工业, 过去在我国农业中就几乎完全不使用机器,也很少使用化学肥料”。直到1954 年, 毛泽东还尖锐而形象地指出: “我们现在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 能造茶碗茶壶, 能种粮食, 还能磨成面粉, 还能造纸。但是, 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都不能造。”
第三, 受国际环境的制约。新中国建立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 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被切断。朝鲜战争爆发后, 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 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 迫切要求新中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重工业。对此,周恩来曾作出具体说明: “有了重工业以后, 才能使国防现代化。经过抗美援朝战争, 我们的国防力量强大起来了。可是, 我们还不能制造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门高级的炮(如一五二加农榴弹炮、一三○海岸炮) 。在运输上, 我们自己还不能制造一辆汽车。你们曾经在工业展览会上看到有一辆汽车, 那是人家的料子,我们装配的, 不是真正我们自己制造的。既然我们还不能制造一辆坦克、一架飞机、一门高级的大炮, 那我们的国防力量怎么能算强大呢?我们的这些东西都是从苏联购入的, 这等于让苏联在国防上还要背这么大一个包袱。这是不应该的。我们要自己生产这些东西, 就要搞重工业。”
第四,即受内向型发展战略的影响。所谓内向型战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主要面向国内(或地区内) 市场, 基本不或很少面向国际市场的一种经济发展战略。它有两个主要特征: 高度追求经济独立和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前者是它的目标导向, 后者则是它的主要实施手段。
参考:《社会科学研究》2002 年第5 期--论“一五”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Ⅶ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建国初期,在我国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度主张因循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在苏联偏重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影响下,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制定实施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诸如资金材料供应紧张、农业轻工业生产不稳定、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短缺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苏联东欧一些国家早有发生。这些问题引起毛泽东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毛泽东认识到,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即使苏联成功的经验也并不一定都适合中国,学习别人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寻找。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此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战略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中国资源丰富,是原材料大国,发展重工业可以迅速提高国家经济发展,还能带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重工业属于大生产机构,可以有效生产出国防装备,巩固国防。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基础、
Ⅷ 50到70年代,中国在工业化建设方面上采取哪些措施
1953年到1957年 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集中发展重工业 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 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6年底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赎买政策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主义 实现国家工业化 1956年到1966年 虽有失误 但也有成就 从有到无的工业 电子工业 原子能工业 航天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