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三五”时期,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充分肯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伴随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靠市场拉动、科技驱动和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好势头。
(一)总量规模快速扩大。2011-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3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增长11%,在工业中占比从16%提高到18%,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从1.8∶1提高到2.2∶1。规模以上企业从6.9万家发展到7.6万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近2万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7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
(二)发展动力持续强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2015年预计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9.7%,高于工业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成为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2%。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88.5%以上,粮油加工设备逐步替代进口。
(四)空间布局更趋合理。2015年农产品加工园区达到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5万家),成为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聚集地;山东、河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货、福建膨化、湖北冷冻、四川豆制品等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以资金、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加工和流通业,农民合作社中已有53.3%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前延后伸融合,将农户、加工企业和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了农业产业化升级版。“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将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引入,模糊产业边界,缩短供求距离。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实现补农建农带农。目前农民人均收入9%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比重更大,每亿元加工营收吸纳96人就业,明显高于工业;农业逐步从出售原字号农产品转向加工制品,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都是加工制品。可以讲,“十二五”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各地在工作中有许多好经验。一是始终把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推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通过产业发展,引领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努力为农业注入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二是始终把市场决定和宏观指导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原则。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针对农产品加工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和重点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作用,形成了发展产业的合力。三是始终把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政策来推动,用规划做引领,用标准来衡量,善于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课题变成政策,把政策变成项目,为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四是始终把创新和推广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瞄准资源配置、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建设、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果推广应用、标准化进程、品牌培育、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支撑。五是始终把职能和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不断加强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整合系统资源,汇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推进工作的新格局。
② 如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
当前农产品供给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已由对数量的要求转变为对品种和质量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县谋求工业结构转型,先后扶持电子信息、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未能寻找到承接锰、硅等传统产业的第二支点。作为谋求农业、工业齐头并进的秀山,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会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础夯实,产业已具雏形
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全县金银花基地已达30.1万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年出栏土鸡1000万只以上,规模西部地区最大;茶叶基地7万亩,高端猕猴桃基地2.7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均居全市第一。形成了以金银花、土鸡举旗,茶叶、猕猴桃、油茶为骨干的“一朵花、一只鸡、一杯茶、一盘果、一桶油”产业发展格局。加上近年来全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作物良种普及率提高,名、特、优农产品逐年增加。这些都为我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与周边区县相比,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早,较早就形成茶叶、腐乳等初级加工。近几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金银花、茶叶、土鸡为支柱,豆腐乳、皮蛋、魔芋精粉、优质粮油加工等为辅助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凉茶饮料、金银花饮片、绿原酸提取等加工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27家,红星中药材、钟灵茶业、鲁渝立强等35家企业发展成长为市县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加工产值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正视问题,前路任重道远
(一)精深加工层次较低。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总体上还存在“小、散、初”局面。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布很散,很多还是作坊式生产或单台机器加工,全县只有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条件进入规上企业。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不够,多停留在简单分级、简单包装等粗加工状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对经济效益提高及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很大的阻碍。如土鸡产业,全县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仅1家,加工量不足100万只。
(二)载体建设特色不明。近年来,武陵山区各种园区遍地开花,为的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群发展的孵化器。但无论是我县,还是周边区县,园区建设都缺乏特色,且速度较慢,形成了“园区是个筐,是个企业都往里面装”的发展格局,真正形成集群发展的很少。我县虽然在梅江镇规划了工业园区C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但扶持政策不足,许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直接入驻A区综合园,集聚和集散效应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2011年,我县出台三大产业三年振兴规划,其中提到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但产业发展依然按部就班,进展不大,特别是离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50亿元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其次,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通不及时,产品生产极易陷入盲目性,相互挤压、过度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也不够健全,只能为农户提供一个简单的交易场所,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还没有形成。此外,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对企业不愿授信,加之农产品加工业季节性特点,导致融资十分困难。
(四)流通壁垒难以打破。虽然我县物流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流通主体素质低、规模小,运销能力低下,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稀缺,产品吞吐能力有待加强。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没有规模化冷链物流库,农产品加工园和一些中心集镇批发市场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加上我县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粗放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冷链物流发展面临多重制约,影响了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三、切准要害,破除发展瓶颈
(一)着力抓好规划,打造加工基地。一是要合理布局。我县特色农业分布较广,对形成加工集群有一定影响。要形成加工集群布局必须要坚持“三靠近”原则,即靠近原料基地、靠近市场、靠近交通网络。建议在工业园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中划出部分挂牌农产品加工园,集中要素资源,作为园区主要支撑点打造,谋求做大加工集群,充分发挥标准厂房效益,帮助园区聚集人气;或者比照工业园区运行模式和政策优惠,积极打造兴隆坳农产品加工园,着力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同时,要积极鼓励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园梯度转移,可采取厂区置换等方式解决用地问题。二是要合理分工。即不同层次的加工项目、企业之间合理分工。一般说来,小企业搞粗加工,大中型企业搞精加工。三是要形成特色。建议依靠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打造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同时,杜绝出现盲目发展、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现象。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转型支撑。依托特色农产品加工打造经济转型的新支撑点。其重点应该是食品加工及有区域特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一是食品加工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加工。主食加工要在搞好传统菜油、桐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成品熟食加工,比如清溪场镇的豆腐乳,如能比照老干妈模式从生产规模、营销模式上着手打造出1个属于秀山的熟食品牌,加工中心的集聚效应将自然形成。副食品加工包括果、菜、肉、蛋、奶、鱼等“菜篮子”产品的加工。另外,近年来,各种功能食品、天然野生食品等市场旺销,前景看好,这些都是武陵山区的优势资源。二是以金银花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工。由于受北方金银花排挤,南方金银花入药前景堪忧。银花行业转向饮料、食品等深加工将可以适当解决产业困局,我县可以依托现有的凉茶加工生产线率先打造一批加工品牌,扶持1-2家行业老大,使秀山成为南方金银花的深加工和集散中心。其次,我县茶叶有着久远的历史,但目前只有钟灵茶厂等几家企业拥有小型生产线,做大茶叶加工产业要依托本土茶厂,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土鸡、油茶等特色产业近年来都得到长足发展,但其相对应的深加工产业都还未形成气候。
(三)集中要素资源,打造产业龙头。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要积极引进外资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新建、改造和嫁接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在我县投资兴办加工项目。二是努力扶持加工企业。建议出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见,着力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重点新项目落地秀山,每年拿出部分财政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拔等形式扶持重点扶持有市场前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此外,要积极利用校地合作优势,研究新技术、新产品,采用现代食品工程工艺技术,并在各大高校建立后备人才资源库,加强人才的储备力度。加强农产品加工的科学化管理,努力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道路。
(四)突破流通壁垒,打造集散中心。武陵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地区,拥有众多的特色农产品,受地理条件影响,如果没有完善的流通体系,要把它们推向市场,是非常困难的。一要扩展流通渠道。构建良好的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平台,可以极大地节约流通成本,减少流通时间,对于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我县物流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规模,以物流园区为中心抢占武陵山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强化农产品加工的行业集聚和集散效应。可以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产品的流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二要发展冷链物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体系,依托物流园区,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三要鼓励我县农业龙头企业跨区县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对兼并收购成功的企业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使得因地区分割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内部化。
(本文来自六楼微论坛第3期 指导:向东木,组长:赵小波,执笔:肖邓)
③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如何发展
建立适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通过有选择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以逐步建立起符合首都市场需求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和问题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产业体系。截至2004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共1440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33.3%,占轻工业企业数的77%;实现产值691.3亿元,利润39.2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4.2%和12.6%,占轻工业企业的74.9%和68.4%;2004年共安排从业人员30.3万人,占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30.3%,占轻工业就业人数的82.1%。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已初步形成在郊区县集聚发展的态势。各郊区县由于工资、地租等相对较低,而且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大为改善,已经具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同时,为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各郊区县纷纷建立了一些工业园区;(2)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主要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服装鞋帽、印刷和医药制造产业;(3)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带动力量。通过“基地+农户+市场”形式,特别是通过订单农业,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但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1)各区县在行业布局上缺乏协调,基本都以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行业为主,存在重复建设,相互间不能形成合力;(2)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制度不尽合理,企业税负相对较重。特别是深加工企业比初加工企业要多缴纳一定的增值税,深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明显偏高;(3)资金缺乏成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产品加工企业自有资金数量有限,受行业赢利状况及企业规模所限获得银行信贷较难;另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的采购时间集中,库存原料占用资金数额大、时间长、周转慢;(4)郊区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在郊区的集聚和发展。一方面大量的一般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又非常不足。再加上目前郊区的生活、工作环境相对城区还有差距,所以加工企业在吸引市区高层次人才时往往比较困难。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和目标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及稳定首都市场供给为主要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适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通过有选择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以逐步建立起符合首都市场需求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具体来说,其目标主要有:带动城乡富裕劳动力就业、增加郊区农民收入、实现首都农业效益的稳步增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首都市场对农副加工产品的需求。
发展重点 在统计上,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是12 个行业,即: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医药制造业。这12个行业在北京市的发展水平不一,市场结构和行业绩效差异较大,并且产业发展环境和要素需求也各有特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行业,通过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进行支持,加快其发展,以充分实现其社会和经济效应。
第一,食品加工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作为扶持重点。包括蔬菜、肉、蛋、奶以及果品加工等鲜活易腐类行业。这些行业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需消耗较多农产品。所以从保障首都市场供应、增加劳动力就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大目标出发,应将其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行业。而且北京市发展这类加工业也有一定优势:首先,北京市城乡有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可以保证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北京市郊区有一定的原料供应,可以部分保证其原料需求。同时,经过多年发展,这类行业在北京市已有一定的基础。
未来一定时间内,这些行业应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
第二,技术密集型加工行业应作为今后长期扶持的重点。包括生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植物香精香料加工业等。北京市具有较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工企业通过与这些单位建立依托关系,或者组建科技联合体,可以获得新技术的机会比较多,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业具有优势。此外,北京周边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大、效益好的生物制药企业、植物香精香料生产企业,产业基础也较好。因此,未来更应鼓励这些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聚发展。
第三,其他诸如服装及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印刷业等可适度支持。这类行业的特点是:外贸依存度高,其最终产品基本属于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带动劳动力就业的功能强。
第四,部分加工业应限制或禁止发展。主要包括饮料制造、纺织和造纸业等。饮料制造业的特点是消耗大量水资源,而北京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所以除在密云等区县可适度发展外,其他区县要限制其发展。我国纺织业的中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区域目前已实现集群发展,形成了区域优势,所以北京市纺织业的发展很难获得竞争优势;而造纸业则污染环境比较严重,从北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严格限制其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可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最急需的冷藏、保鲜、包装、运输、卫生检疫、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投资优惠政策;另外,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制度。建议将所有农产品加工业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率全部降为13%,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行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现行优惠增值税政策的实施范围,给予更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即征即退的优惠,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其次,构建金融支持政策体系。要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发展民间金融服务组织,为小城镇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对于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社会资本,其投资收益及资本利得给予减免税的优惠;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可以由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建立政策性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第三,培育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对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所取得的服务性收入,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同时,要支持和强化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组织,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研发给予专项支持;建立孵化器式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园,使其早日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知识创新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通过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咨询、信息、技术培训、国际合作的机会、技术发展动向等服务,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第四,完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利用财政和信贷支持工具,加大对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包括提高道路等级水平、保障电力供给、改善通讯条件等;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在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为加工企业发展储备必需的人力资源;加强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完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第五,完善市场服务支持体系。要培育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包括物流、营销、贸易服务组织和各种产业化组织。
④ 五金加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怎么样
2007 年开始,国际铜价涨幅达 66%; 伦敦期货生意业务所铜的启动价格从本轮最初的 1800 美元 / 吨上升到 7300 美元 / 吨,累计上涨超越 300%; 生产不锈钢所需要的五金加工镍等金属质料的价格均大幅度上涨; 2008 年 5 月份儿开始,陶瓷企业纷纷提价,瓷片平均涨幅为 8.6%, 海内市场五金加工方面。电脑锣加工|东莞塑胶模具厂|精密模具制造|东莞注塑加工厂|东莞压铸模具厂局部出现缺货;宝钢与世界上主要铁矿石生产商之一的澳大利亚力拓公司就 2008 年度铁矿石基准价格告竣了一致,力拓的 PB 粉矿、杨迪粉矿、 PB 块矿将在 2007 年度价格基础上分别上涨 79.88% 79.88% 和 96.5%, 这一结果无疑把海内的钢铁企业推向了紧急重要关头… 这些数字可以说是触目惊心,五金加工行业原质料的价格在不时增长,五金加工产品的高价运行也就不足为奇了东莞五金加工一直拥有制造工具五金加工的原质料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多年以来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近几年出口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使患上我国已成为世界工具五金加工制品的主要进口国之一。可是跟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去年以来主要原质料钢材价格的大幅上升,国家降低进口退税率,以及受国际情况的影响,人平易近币不时升值,再加之 2008 年《劳动合同法》实施带来的劳动力利息增加,使患上海内制造业的情况逐步恶化,对劳动力密布的五金加工行业的影响尤为显着。海内五金行业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甚至可以说是比较严峻。
二、五金加工浅析近七年五金工业市场运行状态
国金属制品工业销售收益逐年增长,增长率坚持在 14% 以上,市场规模不时扩大。 2006 年该行业销售收益到达 8123.52 亿元,增长率达 29.39%, 近七年。比拟 2000 年市场规模扩大了 2.62 倍。海内经济与工业突飞大进之下,大量五金零件需求旺盛,市场规模扩大。国金属制品行业产销率均保持在工业标准值 96% 以上,近七年。市场产销配比合理。
三、 2006 年五金工业细分行业对比分析状态
金属制品业主要包括 9 大细分行业。 2006 年,国金属制品业的企业数量到达 14828 家。此中,结构性金属制品行业企业数量到达 4199 家,占领整个金属制品工业的 28.31%, 按《国平易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位列各细分行业之首;紧随其后的建筑、平安用金属制品制造业,占整个金属制品工业的 13.33%, 不锈钢及类似日用金属制品制造业和金属工具制造业仅相差 32 家,分别占整个金属制品工业的 12.44% 和 12.22%. 搪瓷制品制造业的企业数量最少,为 198 家,仅占整个行业的 1.34%.国金属制品工业的市场规模到达 8123.52 亿元,此中结构性金属制品占市场份额的 29%, 2006 年。电脑锣加工|东莞塑胶模具厂|精密模具制造|东莞注塑加工厂|东莞压铸模具厂略高于企业数量占比,搪瓷制品制造业仅占整个金属制品工业的 1.09%.
四、五金加工浅析海内竞争国际化将是未来几年我国 五金加工行业发展的趋势。
1、神州作为全世界五金加工制造中间的地位将进一步安定
神州已成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经济地区。神州经济举措措施比较完美,跟着神州融入全世界经济情况进程的加快以及经济实力的快速崛起。财产发展比较幼稚且劳动力成本较低,具备为全世界五金加工制造中间的比较优势,五金加工制造业外向型发展特征较着。更高于海内市场销量的增长率;主要五金电器产品全面开花,中间地位的加强首先表示在近几年五金产品的进口全面增长:主要五金产品的进口增长率均高于产量的增长率。不只电动工具、手工具、建筑五金产品这些保守的进口大类产品增幅很高,而且以前进口比重半大的厨电产品和卫浴产品 2004 年的进口增速亦十分较着。伟大的市场和中间地位引力将进一步吸引五金跨国公司制造中间向神州的转移。
2、企业间的合作会较着加强
为了患上到有帮助的竞争地位和提高竞争力,全世界竞争的情况下。财产资本是行业运行的另一个主题。 2004 年苏泊尔、华帝先后上市,宏宝也在为上市积极努力,万和的资本市场运作也不会因与粤美雅重组掉败而停止。从资本角度讲,当前的主要特点是资本的扩张在加剧。从竞争行为上看,企业间资源共享的合作在增加。
3、企业南北极分解将进一步加剧
这类高速震荡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五金加工厨卫品牌阵营中南北极分解的趋势扩大。
4、东莞五金加工浅析销售渠道间的竞争也一天比一天激烈
质量压力增大,由于海内五金加工厨卫产品供过于求。销售渠道成为关键的竞争因素之一,各方对渠道的争取一天一天地走向激烈。一方面,厨电生产厂家加强了对零售终端的控制,力争减少销售环节,节省销售费用,使销售渠道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销售模式朝着能同时适应多样市场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销售业发展的趋势使大型家电连锁店的地位不时上升,对行业的控制能力增强,参与并引发了以前主要由制造商主导的价格竞争。大型零售商依附其广阔的市场覆盖面、推销规模和成本优势,产品定价、货款交割等方面对生产企业的控制能力将一天比一天增强。
5、五金加工浅析市场竞争将转向高品质、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上
五金加工财产链各阶段的利润空间均在压缩,降价的空间一天一天地走向减少。电脑锣加工|东莞塑胶模具厂|精密模具制造|东莞注塑加工厂|东莞压铸模具厂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单靠价格竞争不能建立核心竞争力,不是久远发展的方向,从而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许多五金企业加大了技术投入,研发新的具备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将产品的差异化作为企业发展的经久之计,寻求新的市场需求,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进入如小家电和其他相近行业) , 跟着竞争的深入。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⑤ 农产品加工业的行业现状
先进的加工工艺必须有先进的技术装备来保障,才会生产出高质量、低成本、强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中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尽管引进了一些先进的设备,但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其原因有机械行业整体水平偏低的因素,也有对引进设备消化吸收不够的原因。
同时,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中小企业居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名牌企业较少。中小企业管理成本较高,与大企业争原料,又造成大企业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致使形成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的恶性循环。另外,企业分布也不合理,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会造成产品成本的增加和资源的难以有效利用。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业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逐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发展明显加快。特别是“九五”以来,农业和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支撑农业发展和竞争、保证农民收益、调整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增加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与此同时,主要农产品相对过剩现象也日益突出,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市场的繁荣,以致成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瓶颈”。在主要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后,人们对基本农产品的直接消费趋于下降,而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品种的多样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国农产品加工能力低下与人们日益丰富的消费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中国人均粮食400kg,仅是美国人均粮食的1/3,然而却出现销售不旺和农民收入锐减的严重局面,关键问题是加工能力的制约。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护和优化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和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培育和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着重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要把安全和健康食品加工作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重点,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努力扩大加工企业的规模,培育出一批效益更高、竞争能力更强和带动能力更大的龙头企业;提高蔬菜、果品、水产品精加工、杂粮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的速度;合理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布局。不断提高整个农产品加工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农产品加工增值潜力大、效益高和前景广阔的行业或领域流动。 “十五”期间,为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高度重视中国农产品加工产业的科技发展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研发力度和科技投入。在农业科技攻关、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等科技计划中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给予了重点支持。特别是在国家12个重大专项中.安排了“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三个有关农产品加工科技发展方面的研究开发项目,科技专项经费的投入达到5个亿,为国家实施农产品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奠定了技术与人才基础。
“十一五”期间应成为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以安全、健康食品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稳定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畜牧、蔬菜、林果和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为重点,因地制宜,依靠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快提高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特别应该大力提高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加快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种数量,提高食品的食用方便性和食用安全档次,积极引导企业开发具有市场潜力和引导消费的新产品。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深加工能力和安全生产方面。 1.1 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农产品加工各个环节。
随着食品化学、生物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迅速,一批高新技术如瞬间高温杀菌技术、微胶囊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膜分离技术、微波技术、真空冷冻干燥技术、无菌贮存与包装技术、超高压技术、超微粉碎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膨化与挤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等,已在农产品加工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将迅速普及与深化。
1.2 精深加工能力越来越强,资源利用越来越综合。
对农产品原料的综合利用,既可提高经济效益,又能有效解决环境污染,已成为农产品加工的重要发展方向。如对植物的根、茎、花、叶、果的充分利用,对畜禽、水产品副产物利用等,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农产品的加工向分子水平进军,研究利用原料的功能成分,分子水平提取研制人体所需的营养保健食品,又称分子食品,使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得以提高。
1.3 加工新产品向安全、绿色、休闲方向发展。
从全球范围来看,安全、绿色、休闲农产品已成为人们消费的主流和方向。据统计,美国休闲产品消费量每年每人平均达8 . 6 kg ,荷兰为6 .5kg,英国为5.7kg。发达国家看好安全、绿色、休闲食品的生产,从追求农产品加工品种多样性转向追求安全性和健康性。如在果蔬的加工处理方面,力求保持鲜嫩、营养、方便、可口,除传统的速冻、罐头、脱水产品外,近年发展趋势为最少处理的果蔬切割产品。
1.4 加工设备向新型、高效、节能、环保方向发展。
加工技术的高新化将带动加工设备的高新化,如多功能饮料罐装生产设备,无菌包装技术设备,果蔬激光分级、清洗、包装成套设备,膜分离技术设备,超微粉碎设备,速冻设备等。
1.5 加工原料专用化。
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其农产品品种大多为加工专用品种,种养生产过程按加工的技术要求,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又降低了加工过程的成本。
1.6 重视加工过程的质量管理。
建立国际市场标准,针对食品的安全问题,对农产品的加工实施质量管理,除对原料的安全性严格要求外,在加工生产中实施HACCP 规范及ISO(国际标准组织)9000 族系规范,并建立国际市场标准,多方面保证产品质量。 食品工业作为农产品面向市场的主要后续加工产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较大比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已经成为重要的制造业部门、出口创汇部门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这些国家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开始早、程度高、科学技术进步快,因而其食品工业发展起步早、水平高,突出表现出以下特点。
2.1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创新技术占据优势。
发达国家高度发达的食品加工机械部门,不断利用新原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间接实现了先进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应用,食品加工机械产品品种齐全,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不仅使得加工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保证产品质量稳定、统一、可靠和产品标准化、系列化,它们的食品加工机械一般具有动力、燃料及水消耗少的优点。
2.2 注重食品加工过程中的研发和创新活动。
一是大型食品加工企业都比较注重研发投资,企业的研发投资一般占销售额的2%~3%。同时,政府鼓励食品研发投资。食品加工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计算机自动控制、检测和调整。食品加工技术革新体现在包装技术、新式产品、高效加工控制系统、自动分级系统以及新产品的说明中。二是产品品种创新。根据现代社会人们消费方式的改变,大量涌现出方便、健康和多样化的产品,实现产品创新的速度快。如美国、加拿大等国的食品加工业一方面引入不同民族风味的食品加工,另一方面积极推出便捷食品,如“保鲜餐”、“全餐配备”、“速配餐”、“即食汤”等等,以及健康食品,包括低脂、低盐、低糖食物,瘦身特餐等。三是食品包装创新。食品包装改变了过去单纯的保护和保存作用,进而成为市场营销战略的主要手段,在促销和与顾客的沟通中起着重要作用。食品包装不仅更加注意美观,突出品牌与个性,符合环保要求,而且针对消费者的不同需求而设计。四是采购和销售渠道创新。在发达国家,许多食品加工企业利用因特网技术来提高购买效率。如一个由美国50多家着名食品公司组成的“TRANSORA”网络市场,就是一个企业间的网上交易市场,其联合采购能力为4000 亿美元。这个网络除了用来采购原料外,还能用来监控库存和管理工厂。通过这个网络采购,食品公司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省开支。发达国家完善的互联网络深入到每一个家庭,食品销售网上交易的数量不断增加。
2.3 积极应对全球市场的变化,寻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一是食品加工企业自身不断根据全球市场变化,进行结构调整、联合、购并和合并。上世纪末期的l0 多年,跨国食品加工公司的全球重组十分活跃。另一方面,中小型食品加工企业重新定位,寻求适宜自身发展的市场。二是食品加工企业根据世界食品零售市场需求进行内部生产调整,尤其是一些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模式来改进工作环境,提高生产力和产品质量,从原材料筹备、运输、工厂加工到产品营销,都始终贯穿着管理与质量的紧密结合。三是食品加工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树立新的经营理念,食品市场全球化不仅表现在世界贸易利益自由化,而且包括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物技术的进步。充分利用全球资源网络化发展机会,依据全球标准进行产业重构,重点是品牌创建和培育。发达国家跨国食品加工公司在全球知识经济浪潮和国际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推动下,研发也呈现出国际化发展趋势,纷纷通过直接投资和间接控股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而且国外研发中心的研发支出占总研发支出的比例也逐年上升。
⑥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外部因素来看,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全面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构造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和农产品的功能、效益、品牌和研发,则无疑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从内在因素来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前所分析,鄱阳湖地区许多农产品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行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生产。
一是要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积极申报专业农产品加工分中心,争取获得国家的支持,尽快发展一批具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向前延伸,就可能把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向后延伸,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可打通第一、二、三产业,把构成农业产业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逐步把小规模集合成大产业,把小生产连接到大市场,化解千万家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矛盾。
二是围绕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已经从被动发展的“工业依附型”,开始向主动发展的“市场主导型”转变,即围绕市场消费需求组织加工生产,围绕加工需要再安排专用农产品的种养,形成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种养什么的“反弹琵琶”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成形与完善将有效引领农产品的生产品种、区域、规模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的产业层次。
三是切实激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加快培养市场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各种中介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多种市场主体。
四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也就是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以农民为主的团体,完全可以发展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