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后工业社会的艺术设计特征是什么它主要有哪些设计风格和流派
特征:注重地方传统,强调借鉴历史;认为只有从历史样式中去寻求灵感;讲传统符号和现代手法相结合;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注重消费者心里的满足。在设计上大量运用了各种的历史庄师傅好,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采取的书折中的手法,把传统的问你话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
⑵ 什么是后工业化时代
后工业时代并不是反工业时代,并不是重新回到农业时代。1973年,美国社会学家贝尔出版了《后工业社会的到来》一书。他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区分为前工业社会(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在前工业社会里,占压倒多数的劳动力从事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技术化、合理化得到了推进。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来为基础的社会,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体力劳动或能源,而是信息。
⑶ 后工业化社会的特征是什么
所谓“后工业化时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为主体的时代。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⑷ 后工业化是什么意思
后工业化是指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超过工业和农业。
后工业化是1973年由美国着名的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提出的。他分析了后工业社会的五大特征,并都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检验。
后工业社会的第一个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再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经济方面的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职位方面的标志是专业和技术阶段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则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4)后工业社会是什么样子扩展阅读:
服务业经济活动最基本的特点是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紧密结合。由此而形成了其经营上的特点:
1、范围广泛。由于服务业对社会生产、流通、消费所需要的服务产品都应当经营。因此,在经营品种上没有限制。服务业可以在任何地方开展业务,因而也没有地域上的限制。在社会分工中,是经营路子最宽、活动范围最广的行业。
2、综合服务。消费者的需要具有连带性。如旅店除住宿外,还需要有通讯、交通、饮食、洗衣、理发、购物、医疗等多种服务配合。大型服务企业一般采取综合经营的方式;小型服务企业多采取专业经营的形式,而同一个地区的各专业服务企业必然要相互联系以形成综合服务能力。
3、业务技术性强。
4、分散性和地方性较大。服务业多数直接为消费者服务,而消费是分散进行的。因此服务业一般实行分散经营。各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同,经济、文化发展的一定差别,特别使一些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地方色彩浓厚,因而服务业又具有较强的地方性。
⑸ 什么是后工业社会
后工业社会是某些资产阶级学者划分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D·贝尔1959年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第一次提出,并在1973年发表的 《后工业社会》 一书中进行专门阐述。贝尔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前工业社会(或称农业社会),人们依赖于自然界提供的原料和人的体力,经济主要由农业、矿业、渔业和林业部门构成。
第二阶段为工业社会,人们对自然界的依赖减少,用能源代替体力,依靠技术和机器从事大规模的商品生产。经济主要由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部门构成。第三阶段为后工业社会,人们依赖于信息,将致力于发展服务业。继贝尔之后的着名人物还有布热津斯基和托夫勒。
后工业社会理论
从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观点看,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知识领域的空前扩张,深刻地影响了乃至规范着人类的心理倾向和行为模式。科学的成就使一切事物失去神圣性、神秘性和纵深感,以至被“非神秘化”,并进而改变了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人的文化意识,导致了广泛的“反文化”和“反美学”。
例如,电视成为最强大的主流媒体,并和无孔不入的消费文化相结合;广告和广告形象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强大影响,等等。
文化享受已经不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而是成为可以批量生产的商品。没有任何艺术天赋和艺术修养的人也可以利用科技知识生产出“艺术品”来。这些对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崛起具有决定性作用。
⑹ 社会发展 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 下一个时代是什么
后工业时代。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拓展资料:1、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2、其特点是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第二次现代化的典型特征是知识化和信息化,其评价包括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4大类指标、16个具体指标,还有工业增加值比重、物质产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劳动力比重、物质产业劳动力比重等4个信号指标。16个具体指标包括知识创新经费投入、知识创新人员投入、知识创新专利产出、中学普及率、大学普及率、电视普及率、因特网普及率、城镇人口比例、人均能源消费等。3.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既是一种广义现代化理论,也是一种文明发展理论。它基于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达到世界前沿的行为和过程,而建立起现代化理论与文明发展理论之间的有机联系。4.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由于第二次现代化刚刚走过三、四十年历程,其规律与特点尚处于发育当中,21世纪的不确定性还很大,因此目前对第二次现代化的认识还十分有限,第二次现代化理论也无法阐述第二次现代化以后的发展,这为22世纪的世界发展留下悬念。5.继德国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化理论之后,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多年前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即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
⑺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者的定义是什么还有他们的相互关系
一、农业社会与接受学习
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类的物质生活处于简单粗糙的状态,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还十分的贫乏。这个时代的教育通过保存和延续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习俗,更多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强调了对于维护社会生存、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和认识。古代农业社会的本质是统治者的教育,由手脑分工导致阶级分化,产生了垄断教育的统治者和大多数“无知”的被统治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此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少数统治人才,与这个目的相适应,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段的价值观文化。在西方,这种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神学以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中国,则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逐渐占据“独尊”地位的儒学经典。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这样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和内容,他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应由井然有序的阶层所组成,哲学家治理国家,士兵保卫国土,体力劳动者则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各人适应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此不同阶级的教育应有不同的内容,只有统治者才需要学习数学、逻辑等课程,接受完整的教育。春秋时代的孔子虽也提但“有教无类”,但他的教育理想仍在于培养士族阶级的领袖人才,以执行国政,管理人民。
二、工业社会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科门类大量增加,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接踵而来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激发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和勇气。日新月异的工业化进程急需大批各行各业的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毫无疑问,教育将承担这项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与此同时,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震荡,由启蒙思想家掀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禁锢,也席卷了教育领域。近代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教育目的上,“开发民智”取代了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如十七世纪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期所主张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在教育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知识-技术”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普及、教育大众化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国民教育体制的逐步确立,受教育者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于是近代工业社会中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自己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
三、后工业社会与研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这个“后工业社会”将会给教育提出什么要求?21世纪的人们该怎样更多、更好地学习知识,或者说是掌握信息呢?现在有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前一阵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