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铜陵的地理环境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下游南岸,在东经117°05’00”~118°10’6”、北纬30°45’12” ~31°38’之间。东距芜湖市80公里左右,东南与繁昌县接壤,西与安庆市隔江相望,南与青阳县、南陵县交界,西南与池州市毗邻,西北一江之隔是无为县,距省会合肥市130公里。2015年10月13日前,铜陵市总面积111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280平方公里,约占全省总面积的0.80%。南北最长约45公里,东西最宽约80公里。 地层:铜陵境内地层出露从早古生代奥陶纪开始,直至新生代第四纪,经历了5亿年的漫长历史地质年代形成的,基本上没有发生区域变质。
岩石:铜陵地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有分布。沉积岩总厚度大于4262米,划分为10系28个组地层单位。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共有49个岩体,地表出露面积59平方公里。喷出岩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变质岩主要为接触变质和热变质岩,分布岩体周围,宽度数米至百余米,仅少数可达1公里。
沉积岩以灰岩、砂岩、页岩为主,硅质岩、白云岩、砾岩次之,还有少量的锰质岩和煤层。
岩浆岩主要是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燕山运动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喷发作用,形成的侵入岩体、次火山岩和喷出岩。按其二氧化硅含量又可分为酸性岩、中性岩和基性岩三类。
变质岩,主要局限于侵入岩体与周围岩石接触的地带,主要有矽卡岩,大理岩和角岩。
构造
1、褶皱境内印支期形成的褶皱分为金口岭向斜、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复向斜、永村桥背斜、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 ;大通——顺安复向斜中分为陶家山向斜、青山背斜、朱村向斜 ;新屋里复向斜包括凤凰山向斜、仙人冲背斜、元宝山向斜。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中分村复向斜,其主体已出铜陵地界,境内仅见其中次一级的褶皱八分村背斜的南西端一小部分。喜山期形成的褶皱有汪家村向斜。
2、断裂境内已知断层共有143条,依据地层与地层,岩体相互之间的切割、控制和覆盖情况,并考虑裂隙形成时的相互关系和褶皱之间的关系。境内断裂可分为印支——燕山早期,印支—一燕山中期,印支——燕山晚期和喜山期4个形成时期。此外,尚有18条规模较小、切割岩层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查明时代的断层组合关系。
区内节理以剪节理为主,往往呈“X”形出现,志留系——三迭系地层中以走向北东及北西的两组节理为普遍,而近南北及东西走向的节理极少;朱罗系——白垩系的火山岩地层中以走向近南北和近东西的两组节理为主;第三系地层中以北东走向的节理为主。
3、地壳演化历史铜陵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浅海沉积,多次地壳运动造成了褶皱和断层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内生有色金属矿藏,以后,又经过多次的地壳抬升和剥蚀夷平作用,才逐渐成为今日的面貌。 铜陵地处长江铜铁成矿带上,内生成矿条件有利,以有色金属铜矿着称。已发现的矿产地115处,包括大、中、小矿床和矿点,,按其成因分类有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工业分类可分金属矿产、非金属矿床和燃料矿床。
金属矿产计有大型矿床1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9处,铜矿为主,还有铁、金、银、钼、锰、铝、锌、分散元素等。
已发现矿床9处,矿种主要有硫、白云岩、石灰岩、粘土、大理石等,此外还有石英岩、黄沙、膨润土、玄武岩、磷、硅灰岩、富钾岩、珍珠岩和玛瑙矿等。
铜陵地区燃料矿产主要是煤,探明储量是6106万吨,截至1985年底,保有储量5470.8万吨,煤层可采厚度在1.5~2.5米之间;含硫及灰份量属中偏高。 铜陵地区共有陆栖脊椎动物125种,其中鸟类71种,兽类21种,两栖类野生动物6种,爪行类动物22种。
鸟类:灰喜鹊、喜鹊 、乌鸦、白颈乌鸦、黑颈黄鹂、黑卷尾、灰卷尾、发冠卷尾、小鸭、赤腹鹰、老鹰、燕华、猫头鹰、黄脚三趾鹑、白胸苦恶鸟、白腰草鹬、针尾沙惟、宣鹬、山斑鸠、大斑鸠、普通夜莺、翠鸟、蓝翠鸟、啄木鸟、斑啄木鸟、黑枕绿啄木鸟、大杜鹃、小杜鹃、四声杜鹃、鹰鹃、池鹭、夜鹭、牛背鹭、苍鹭、白鹭、大白鹭、金腰燕、家燕、白鹃鸽、白头鹤、红尾白劳、牛背白劳、虎尾白劳、寿带鸟、丝光椋鸟、鸟鸫、画眉、黑脸嗓眉、暗绿绣眼鸟、白脸山雀、山麻雀、麻雀、麻鸭、腊嘴金翅雀、红嘴长尾蓝雀、大麻雀、柳莺、八哥、百灵鸟、鹌鹑、野矢鸟、绿头鸭、油鹕芦、雁、鹳、草号鸟、苇莺、董鸡、竹鸡。
兽类:白鳍豚、江豚、梅花鹿、穿山甲、苏门羚、獐、麂、兔、金钱豹、狗獾、狐狸、豪猪、狼、松鼠、斑狗、剌猬、黄鼬、野猫、香灵黄、果子狸、猪獾、水獭、花面狸、鼠类和蝙蝠类等。
两栖类:大蟾蜍、无斑雨蛙、泽蛙、黑斑蛙、林蛙、姬蛙等。
爬行类:乌龟、水龟、黄喉、鹰嘴龟、金钱龟、甲龟、多庞壁虎、 蓝色石龙子、北草蜥、蝎、赤链蛇、水赤链蛇、金环蛇、银环蛇、乌风蛇、蝮蛇、五步蛇、竹叶青蛇、菜花蛇、竹芦蛇、蟒蛇、水蛇等。
鱼类:鲥鱼,刀鱼,鳗鱼,鳜鱼,乌鲤,鲤鱼,青鱼,鲫鱼,草鱼,鲢鱼,鳊鱼,翘嘴白鲳,黄鳝,鳌条,鲶鱼,泥鳅,花鲢。
植物
南部低山植被保存较好,多数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林组成主要以青冈栎、苦楝、樟树等。落叶林以檫木、枫香、白栎等。此外,马尾松、杉木、毛竹分布也很广泛。中部丘陵、岗地常绿阔叶林种逐渐减少,以落叶阔叶林为主。保存的林片面积已不大,仅新建乡和西湖乡有较大面积的林片残存。树种以檫木、白栎、枫香 、榔榆和化香等。北部沿江、湖滩地,有成片的芦苇、荻草分布,水域中有莲、菱、芡实和苦草等水生植物。低山、丘陵凡无林木分布的地方,多属灌丛草木植被。另外本市尚保存有香果树、兰果树、天竺桂等珍稀树种,药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是着名中药“凤丹”之乡。
自然分布植物1233种,栽培的植物553种,占全省植物3200种的54%。铜陵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宜于植物生长,但她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基建多,人为砍伐严重,森林覆盖率仅13.8%,低于全省森林覆盖率14%的水平。 201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9.3亿元,增长6.0%,其中农业产值9.75亿元,增长3.7%;林业产值1.69亿元,增长8.3%;牧业产值3.53亿元,增长9.4%;渔业产值3.19亿元,增长7.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14亿元,增长8.5%。
2012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45922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817公顷,下降0.7%;棉花播种面积为3739公顷,下降20.9%;油料作物播种面积8269公顷,下降15.0%;蔬菜播种面积4324公顷,增长1.4%。
2012年粮食产量15.3万吨,增长5.6%;油料产量1.89万吨,下降13.4%;棉花产量0.54万吨,下降20.4%;蔬菜产量10.54万吨,增长2.9%。
2012年肉类总产量1.67万吨,增长3.6%;禽蛋总产量0.83万吨,增长33.8%;全年水产品产量2.22万吨,增长5.1%。 铜陵工业源于矿业,以产铜着称,商代早中期即开矿炼铜铸器,东汉以来设有炼铜场,唐、宋、元、明、清均设置炼铜的官办机构。鸦片战争后,各列强国侵入中国,英、日等国先后来这里侵占铜矿主权。日本侵略者多年进行掠夺性开采,矿产资源倍遭破坏。建国初,由于铜官山铜矿历史悠久,矿产资源丰富,国家首批确定、最早安排建设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基地。1950年,华东工业部派遣12人建矿先遣队来铜恢复矿山建设,揭开了铜陵经济建设新的一章。
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622.4亿元,增长7.4%;实现工业增加值408.7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1.2%。工业经济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9.7%,拉动GDP增长7.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0%;集体企业下降6.9%;股份制企业增长6.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47.8%。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9%;轻工业增长10.9%。从主导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6.3%,其中常用有色金属冶炼下降3.8%;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7.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0.7%;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20.0%;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增长14.2%;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下降8.7%。
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82.1亿元,增长34.3%。 2014年,全市实现GDP716.3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767.6亿元,增长18%;财政收入132.2亿元,增长1.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6.3亿元,增长3.3%。规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927.1亿元,增长8%;实现增加值476.3亿元,增长11.7%;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83.5亿元,增长22.2%。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4.6亿元,增长12.6%。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178元,增长9.9%,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234元,增长9.1%;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405元,增长11.8%。
2015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2.8亿元,增长10.2%;固定资产投资422.3亿元,增长19.8%;规上工业增加值209.1亿元,增长11.1%;战略性新兴产值283.1亿元,增长9.9%;财政收入66.7亿元,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3亿元,增长11.8%;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530元,增长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