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叫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二者互动关系,作法
首先,新型工业化是开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从世界各国的城镇化发展历程来看,城镇的诞生与发展本身就是工业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城市化水平呈现随着工业化水平提高而提高的趋势。钱纳里等人对1950-1970 年约100 个国家的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做了调查,结果显示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即工业化水平越高的国家,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如表1 所示。我国一些城镇就是在一定产业集聚的基础上崛起的。
“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将不断加强。首先,“十二五”时期,我国的工业总量将继续增长,工业总量的增加必然会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从而使得农村的人口流向城镇,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其次,“十二五”时期,工业结构调整对城镇化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在发展和改造传统工业的基础上,将不断加大对新兴的战略性产业的扶持力度。这些新兴的产业具有高技术含量、高效益、低污染、低耗能的优势,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其发展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其所创造的财富有利于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各项软硬件条件,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
其次,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人力资本、经济要素和技术资源的空间集聚过程。这种集聚的意义在于,通过人口的集聚带动人才和科技资源等其他要素的集聚,促使技术创新和升级,提升区域经济规模,优化生产力要素,重构产业链,有效降低发展成本,充分实现大中小城市功能互补,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使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提高了经济效益,产生一种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提高的综合效应。
由此可见,在经济上实现集约发展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种集约型的发展,一方面为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本;另一方面,这种集约型的发展为现代工业化发展提供了经济要素和技术资源。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周边地区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也会逐步完善,从而为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搭建一个通向市场的桥梁。
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相应的知识水准。而新型城镇化在文化上具体表现为实现文明的多样性共存,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新型城市化的文化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传统的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统一起来,大力培养与时俱进的城市文化,形成鲜明的城市文明。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城镇的人民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机会,从而使得全民的素质得到提高,有利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②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区别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工业化指的是工业水平发展到很高水平基本上能够提供各种工业品,满足工业生产,人民生活的需要;城市化指的是人们活动,工作的中心,绝大多数人生活在城市。
城市化侧重的是民生,说白了就是生活像城市那样便捷,把居住环境像城市那样集成社会功能区。而工业化侧重的是产业程度,指的是创造生产价值的侧重手段。
简言之,城市化着眼于无工业污染的居住环境建设。工业化着眼于产品生产的流水线与自动化和规模集约发展。
城市化
城市发展进程的概述。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业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贸易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和产权交易制度的完善等为依托的。
在工业化进程中,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量的快速增长,新兴部门大量出现,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城镇化水平和国民消费层次全面提升。
③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外部表现经济论文
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外部表现经济论文
[摘要]本文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含义出发,探讨了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和外部表现,对认识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及促进两者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协调发展
一、工业化、城市化的含义
在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分别反映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化。一般来说,工业化意味着产业和就业结构的转变过程,即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农业部门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城市化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产业、资本、市场的集中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并不是平行发展,而是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能否实现协调发展将影响到整个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依赖于两者的互动发展,即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动力共同发展。从理论上来讲,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动力,城市化反过来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是专业化经济和集聚经济的存在。专业化经济是指由于劳动分工引起专业化水平的提高而带来的经济产出的增加,而集聚经济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分工水平的提高产生了专业化经济,引起商品种类的增加,与此同时也增加了产品之间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可分为以下三种:一是运输费用,与交易产品的数量有关;二是固定交易费用,它是每次交易中确定价格所需要固定的议价费用;三是狭义内生费用,是指交易中人们为了从分工中获得更多利益而不惜减少别人从分工中得到的利益,结果造成分工利益不能充分利用或者资源配置产生背离帕累托最优的扭曲。而集聚经济恰好能降低这三种交易费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可以降低运输交易费用;交易技术或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降低固定交易费用;人口集聚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减而降低内生交易费用。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作用关系,可简单概括为:分工与专业化提高了生产率水平,生产率水平的提高引起产业结构的.转变,从而促进了工业化的不断深化。工业企业为降低分工带来的交易费用的提高,一般选择将其经济活动集聚于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由于城市集聚经济效益的存在,促进了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从而推动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外部表现
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过程也就是产业结构转变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城市集中的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也就是非农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劳动力向城市集中,城市的发展进一步促进非农产业的发展这一过程的良性循环。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演进关系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从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在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工业化占主导地位,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展动力。工业化初期阶段,制造业内部分工水平相对比较低,在市场上交易的产品种类比较少,专门从事产品交易的专业服务人员也比较少。这个时期制造业相对于农业和服务业而言,专业化分工程度是比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比较高,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相对比较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虽然低于农业,但增长速度是比较快的。城市化的发展是以工业化发展为前提,城镇的功能是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集聚场所,并提供相应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产品的交易数量与种类相对比较少;城镇的发展主要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与资本的聚集,表现为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加,城市的外延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速度开始加快。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中期阶段,二者互动发展特征最为明显。随着工业化演进,工业分工逐步深化,中间产品增加,一方面促进了生产资料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品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对专业中间商以及专业化服务经济的需求提高,推动了服务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对于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通过共用基础设施,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服务业的分工细化表现出对于企业的生产服务于对于人口的生活服务加强吸引人口进入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与市场范围的扩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为工业专业化生产提供条件。生产资料工业产生“资本排斥劳动”,使得工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降低;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随着其比重提高,逐渐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从空间转移来看,这个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稳步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有一个大的飞跃。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市化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具体表现为服务业功能的强化。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业生产总量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比重减小,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开始呈现负增长或者零增长。服务业分工深化,生活服务业的重要性加强,服务业对于空间上可接近性的要求,使得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工业演变为服务业,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互相促动,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等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水平与非农产业差距减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非常缓慢,城市化发展主要表现为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普景秋: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
(澳)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