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农业工业体系分不开怎么办

农业工业体系分不开怎么办

发布时间:2023-07-29 10:37:36

‘壹’ 中国如何走向工业化

(1)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几个判断:实现工业化是共产党早已确立的重大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部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纯老悉道路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的。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最重要问题: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都提到)做乎
(3)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含指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些事关国家独立安全和国家富强)。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样才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
(4)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顺序发展国民经济。
(5)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并举)
以上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加快我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贰’ 科技 | 深刻解读“工业体系”


梳理工业体系,需要从国民经济整体结构出发,逐级划分和解剖。

众所周知,国家的经济结构一般会划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三个层级, 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 ,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副业等, 第二产业主要是工业,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两大门类 第三产业主要是服务业 ,包括运输、餐饮、文化、教育、 旅游 、金融等。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虽然都属于工业大类,但功能特征却不同。

非制造业主要包括发电、水利、建筑等,以能源行业和建筑行业为典型代表; 制造业则又进一步细分为离散型制造业和流程型制造业 ,前者以 汽车 、家电、电子器件、机械装备等产业为代表,后者则以石化、钢铁、水泥、玻璃、食品等产业为代表。

不过有一类产业比较特殊,就是勘探采集类行业,包括各类矿石和石油的开采等,其功能特性属于非制造业,但是绝大多数是流程型制造业的前端,为了方便起见,直接划分到流程型制造业中进行分析。

制造业和非制造业的划分比较好理解,一个是通过加工为手段可以批量生产某类产品,另一个则是则不具备这样的功能特性。但离散型制造业和流程型制造业如何区分呢?

离散型制造业的加工过程以组合、装配为主 ,涉及少量的物理变化,基本不涉及化学变化,而 流程型制造业的加工过程必然存在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同时为了推动和有效控制该变化,需要有一定的能量输入作为支撑。

从这个区别决定了二者在加工过程本质特征上的不同。

离散型制造业 由于加工过程可控、易控,所以 产品质量主要取决于“设计阶段” ,典型的就是大飞机的设计、高端 汽车 的设计、手机的设计、芯片的设计等等,设计环节是知识密度最高的环节,也是附加值最高的环节,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在离散制造业领域却少有话语权。

流程型制造业 由于加工过程本身具有不可拆分性、气固液多相共存、多种化学反应耦合进行、高温高压的反应环境等特点,其复杂很高、控制难度很大,所以 最终产品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加工阶段” ,当然,加工过程工艺的选择和设备的设计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但关键阶段还是加工过程的控制水平。

正是由于两者有不同的特征,决定了二者在面临向智能化转型升级时的路径和难点也会不同。

相对而言,离散型制造业的加工过程实现数字化、无人化容易很多,但在设计阶段即使已经实现了数字化,但依然仅仅是设计师的工具,各个产业能够提出智能化设计思路的都寥寥无几。

而流程型制造业对设计阶段的要求较低,一般来说目标清晰、工艺路径选择有限、物理边界明确,促使设计阶段实现数字化,乃至智能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针对加工过程,如果选择跟离散型制造业一样路径,恐怕要掉入无底深渊。

欢迎关注,点滴浇灌希望,星火照亮前方,共建钢铁工业美好未来!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 微信公众号“钢铁工业智能制造” ,精彩等您发现。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留言。

‘叁’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怎么调整、产业怎么升级

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扩大内需消费,有利于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自主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也是提高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制造业占第二产业的80%以上,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因而制造业的优化升级——信息化,就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新能源的发展可以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保护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2009年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把结构调整和加快发展方式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和地区结构,努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竞争优势。

具体措施:一、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发展高耗能。二、摆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多元化模式发展。 三、扩大内需消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制造业优化升级,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换。

‘肆’ 农业和轻工业落后为什么会制约重工业发展

在后发国家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几乎都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怎样协调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之间的比例关系?这个关系处理不好,不但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还会导致社会的动荡,甚至社会的变革。新中国成立后仿效苏联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但由于苏联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所以,这一战略在中国学术界和人民群众中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到底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对不对,怎样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以苏联为鉴,带领亿万人民对此进行了艰苦的探索。尤其是毛泽东本人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见解,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虽然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被正确的运用,但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是起到了巨大的指导作用。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价值评定

纵观世界历史,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基本上是先发展轻工业和农业,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发展重工业,如英法等国。对此,毛主席有深刻的认识,曾说:“资本主义长期着重发展轻工业。”[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年12月-1960年2月)]英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后,实行自由经济政策,让人民自己去发展经济,人们当然去发展那些投资少、见效快,适合当时形势与需求的产业了。所以,一直都在着重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国家的主导产业部门是毛纺织和棉纺织工业,以及相关的辅助产业部门如,畜牧业、采煤业。直到工业革命时,由于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有了提高,才开始发展重工业,工业革命后,英国才具备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能力。这种发展方式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的,马克思的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认为,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追加的资本中不变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大,由此会影响到整个预付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这样,就要求第一部类的增长快于第二部类,而在第一部类中增产最快的又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部门。所以,正常的经济增长方式应该是从简单到复杂的,从农业和轻工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重工业为主的,这是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而后发展的国家往往会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其后再适当地增加农业和轻工业的比重,像德国、日本以及后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后发国家选择这一战略是有其必然的原因的,既充分利用了客观条件,又满足了本国人民的感情。
一、充分利用了后发优势。那些从发展经济的开始就以重工业为主的国家认为,如果先有了用机器制造机器的能力,然后再去制造机器便容易得多,而且,先发展起来的国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技术,他们只需要学来就可以了,节省了许多摸索的时间。这就像一个想要办养鸡场的人所考虑的一样,是先买鸡蛋,再将其孵化,长大后靠这些鸡生的蛋发财;还是直接买一群鸡,立刻就可以卖蛋赚钱。从这一点来说,如果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能力,应该先发展重工业。
二、后发国家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倾向于优先发展重工业。首先,在面临外部敌人的威胁时,或企图去侵犯别的国家时,便会急于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德国为了和英法抢占殖民地和日本为了摆脱殖民压迫并去压迫别的国家都采取了这一发展战略,还有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在面临西方列强的封锁和挑衅时也选择了这一战略;其次是为了实行赶超战略,德日为了赶超英法老牌强国,与他们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中苏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都试图赶超美英等发达国家,当然,苏联实行赶超战略还有与美国在全球争霸这一层因素。
中国实行这一战略,首先是因为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指导;其次是政治上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和军事威胁;再次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吸引广大人民投身于经济建设的洪流中,发展经济,保家卫国;最后是因为有了苏联这个榜样,苏联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列宁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初,他就指出:“增加财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如果没有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根本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列宁全集》第32卷,第399页]。又说:“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会灭亡而不成其为独立国家。”[ 《列宁全集》第33卷,第385页]可见,列宁把重工业与国家的生死存亡联系在一起了,中国建国之初与苏联的情况比较接近,自然会借鉴苏联的模式了;最后是由我国建国初期的实际状况决定的,毛泽东曾描绘了当时的情况,他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1954年6月14日)]如此薄弱的重工业,如不加以重视,则会导致:军事上无御敌之武器,经济上无发展之潜力,政治上无引人之魅力。国家没有存在的基础,没有发展的条件,发展重工业便成为一项急切的任务。

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基本上是正确的,尤其是我国,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上来看,重工业优先发展都是必由之路。但在实际运用这一战略思想的时候,却往往会出现过分地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可怕的后果。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增长,仿佛生产资料生产比消费资料生产增长得越快越好。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结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这表现在:第一,第一部类扩大再生产所追加的劳动力对消费资料的需要,要依赖第二部类的增长来提供;第二,第一部类为第二部类制造的更多的生产资料,有待于第二部类的增长而去购买和使用;第三,第一部类为本部门制造的更多的生产资料,最终也要受第二部类发展的制约,因为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总是为了消费,否则将成为无目的的“为生产而生产”。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它会人为地加大不变资本的追加,使有机构成提高,从而降低了劳动力价值,使劳动者的工资与他们付出的劳动不相等;而且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过分发展重工业,必然就要牺牲一部分必要的轻工业和农业。这样劳动者拿着很低的工资,也买不到足够的消费品,使人民群众普遍对政府不满。尤其是德国和日本一度实行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使国民经济军事化,声称要大炮不要黄油,使人民的利益受到极大伤害,他们用血和泪换来了国家经济的发展,军事的强大。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却不能这样无视人民群众的利益,不能只注重发展重工业,而置轻工业和农业于不顾。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其实就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工业是主要矛盾,农业是次要矛盾,在工业中重工业是主要矛盾,轻工业是次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决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次要矛盾解决不好,会阻碍主要矛盾的解决,以致于对整个问题的解决起了消极作用,而且,主次矛盾之间也可能会相互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农业和轻工业也会成为主要矛盾。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等着作中论述了这些观点。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这篇文章中认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就不能养活工人,还谈发展什么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继续说:“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大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然后又以苏联和东欧为鉴说:“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他们片面地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而要求我国在以重工业为主的基础上,加重农业和轻工业的比例,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说:“工业的发展当然要快于农业。但是,提法要适当,不能把工业强调到不适当的地位,否则一定会发生问题。”并预示会起到积极的结果。“加重的结果怎么样?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在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同上]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也说“农业和轻工业发展了,重工业有了市场,有了资金,它就会更快地发展。这样,看起来工业化的速度似乎慢了一些,但是实际上不会慢,或者反而可能快一些”。这充分体现了主席的“重工业优先发展,不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战略思想。
主席又在思想领域针对三者的关系辨证地告诫全党:“这里就发生一个问题,你对发展重工业究竟是真想还是假想,想得厉害一点,还是差一点?你如果是假想,或者想得差一点,那就打击农业、轻工业,对它们少投点资。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 同上] “从长远看多发展一些轻工业和农业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和快些,而且由于保障了人民生活的需要,会使它发展的基础更加稳固。”[ 同上]这些论述从理论上来说,都是非常正确的,但在实践中还是没有做好,使人民群众的利益受到极大的损害,而且影响了重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没有错,关键的问题在于怎样加大轻工业和农业的比例,总结国内、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一定不能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苏联从开始工业化就实行剥削农业的政策,结果实现工业化后,农业的发展还没有达到1917年的水平。主席针对这种状况说:“我国人民现在还要像苏联那个时候一样,忍受一点牺牲,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使农业、轻工业、重工业都同时高速度地向前发展,我们就可以保证在迅速发展重工业的同时,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苏联和我们的经验都证明,农业不发展,轻工业不发展,对重工业的发展是不利的。”[ 毛泽东:《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1959年12月-1960年2月)]中国没有实行苏联那样的剥削农业的政策,毛泽东在《十大关系》中说:“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我们的农业税历来比较轻。工农业品的交换,我们是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我们统购农产品是按照正常的价格,农民并不吃亏,而且收购的价格还逐步有所增长。我们在向农民供应工业品方面,采取薄利多销、稳定物价或适当降价的政策,在向缺粮区农民供应粮食方面,一般略有补贴。但是就是这样,如果粗心大意,也还是会犯这种或那种错误。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这种想法是十分正确的,但没有做好,实际上,农业生产还是受到了破坏,农民的利益还是受到了损害,致使农业发展缓慢,农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在注重主要矛盾的时候,不能忽视次要矛盾,所以主席又提出了“并举”的思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规律,是一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共同规律。资本主义社会如果不是生产资料优先增长,他的社会生产也不能不断增长。斯大林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优先发展重工业。斯大林的缺点是过分强调了重工业的优先增长,结果在计划中把农业忽略了,前几年东欧各国也有这个问题。我们把这个规律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我们实行几个同时并举,以工农业同时并举为最重要。”[ 同上]“我们把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公式具体化为: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实行几个同时并举;每一个并举中间,又有主导的方面。例如,中央和地方,以中央为主导;工业和农业,以工业为主导。”[ 同上]并举不是平均主义,不是要动摇重工业的重中之重的地位。“我们的提法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所谓并举,并不否认重工业优先增长,不否认工业发展快于农业;同时,并不是要平均使用力量。”[ 同上]可见主席的并举思想也不是不分主次的平均主义,而是强调要有重点的两点论和两点中的重点论。

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生产的后果

本人无意于将某一次要原因夸大成根本原因,而达到一鸣惊人的目的。但轻工业产品和农产品的短缺,的确在苏东巨变中起了促进和加速作用。让人们不得不正视忽视轻工业和农业所带来的恶果,仿佛是警钟的振聋发聩的响声在人们的脑海中回荡着。
70年代末,匈牙利的一位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家科尔内正在潜心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中出现的短缺现象,短缺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正在确立。他虽然没有把短缺的原因归罪于重工业优先发展、忽视轻工业、农业生产的政策,只是说:“短缺,或是作为其他现象的原因,或是作为他们的后果,通过无数纽带与经济体制的其他环节,即与价格和工资,计划和市场,财政和货币政策,物质和精神刺激,联系在一起。”[ 亚诺什·科尔内:《短缺经济学》,第12页]但是,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格与工资,计划与市场,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制定都不是脱离重工业优先发展这一根本政策的,所以这一理论正是社会主义国家因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生产,所导致的消费品严重不足的反映。
在波兰这一现象突出地体现在对猪肉的消费上,波兰喜欢吃猪肉,但是波兰人为了买肉每天都要排好久的队,还不一定能够买到肉。“70年代末,波兰广为流传着一个笑话:华沙街头的一家肉店从早上5点开始就排起了买肉的长龙。一个排了6小时队仍未买上肉的中年妇女疲惫不堪,显得很不耐烦,她对排在身后的一位长者说:‘不行,我得去找共产党第一书记盖莱克。’半个小时之后,这位妇女匆匆回到了排队的队伍中,嘴里念念有词:‘妈的,盖莱克门口排的队比这儿还长。’这是对商品短缺的绝妙讽刺。”[ 欧阳东:《东欧大裂变纪实》,中国经济出版社,第320页]在波兰商品的短缺是如此严重,甚至有些人发出了:“现在的生活比希特勒时期更糟”这样无奈的叹息,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德国首都东柏林的大商店里,几乎看不到录像机和录像带,更别提高级组合音响、激光唱机和唱片了。连儿童玩耍的遥控汽车也买不到。商店里虽然有彩电,但价格高昂,且品种极少。小轿车造型差、噪音大、速度慢、耗油高,即便如此,买一辆小轿车,无论是卫星牌、瓦尔特堡牌,还是拉达牌,也需要等候10-12年方可得到。许多人没有这份耐心,只好多花3倍以上的钱光顾黑市,一辆新型拉达牌小轿车索价高达7万马克。在柏林墙开放的日子里,从西柏林回来的民德公民,无论男女,人人手里都提着花花绿绿的精制塑料袋,里面装满各种物品。也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去西柏林就先抓几个空塑料袋。这在东柏林也是稀罕物。
同样的事情也毫不例外地发生在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短缺经济严重地伤害了那个时代的人,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失去了信心,最后导致苏东巨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到了最严重的挫折,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一定要重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一定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足够的生活必需品。

‘伍’ 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怎么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

泽东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富有远见的科学发展道路。毛泽东所勾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蓝图,所确定的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以重工业优先、农轻重(国防)平衡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战略,对农业的地位与作用的阐明以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办法等等见解,大大超过了10~20年后国外发展经济学家才提出研究的水平,是对人类做出的一项最卓着的贡献。可参看北京大学博士生郭根山发表在网络上的《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毛泽东经济发展战略新论》一文

毛泽东为我们党和人民所指明的现代化道路,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一条真正具有伟大光明前途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我们应当加倍珍重,认真研究,遵照这条大道前行。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但是,在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路线选择问题上,却存在着许多歧见。有的主张走西方国家已经走过的资本主义工业化老路,一步一步地向前爬行。有的主张放手让资本主义大发展,待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再采取社会主义革命措施,一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诚然,毛泽东是不赞成这两种意见的。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全面考察、分析了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化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各自所展现的不同特点和经验教训,从中国国情出发,指明了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这条现代化发展道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要点。

1.对改头换面的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战争本性和国内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防止导致卫星上天而红旗落地那样的不幸结局。

苏联教科书增订本加了一段话,说现在苏联已经不再受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了。毛泽东说,“这个说法有使人睡觉的危险。”须知,“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周围,布满了美国的军事基地,这些基地的箭头,都是朝向苏联和社会主义各国的。”“1959年,欧洲十几个国家共产党的会议中说,现在出现了永远消灭战争的可能性,出现了把一切物力、财力利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可能性。这种说法,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阶级分析,没有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区别开来。……不消灭阶级,怎么能消灭战争?”[1]其实,局部战争从未间断,而无硝烟战争的攻势就更是花样翻新,无孔不入了。

毛泽东讲,“有的同志说,有三类社会主义国家:一类是退回到资本主义;一类是不满足于现状,不停顿地向共产主义前进;还有一类是达到一定阶段就停顿下来。就目前已知的情况来说,苏联的工业和农业,还是在发展,是不停顿的;但是在社会制度、生产关系这些方面,多年来基本上是停顿的,而且这几年来还出现了值得引人严重注意的倒退现象。”[2]这一方面表现在官僚特权阶层已经形成,另一方面除了存在个体经济外,还存在大量钱权交易、投机倒把的隐形资本主义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自全盘否定斯大林后,出现了大量的地下组织、地下刊物和持不同政见者,他们与西方资产阶级串通一气,相互呼应,对苏共的执政地位和苏维埃政权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当时苏共领导人和苏联主流理论家却一个劲地宣扬“三无世界”(无战争,无武器,无军队)和“阶级斗争熄灭论”,从而埋下了苏共变质、苏联解体的隐患。

2.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外争国家的完全主权,内争无产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权,决不因巨大利诱而拿原则作交易。

这一条是毛泽东为我国人民确立的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不逾地遵循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国家主权是所在国人民能够独立自主地生产生活的最根本、最主要的政治权利。而要取得和维护国家的政治主权,首先必须通过革命手段,使国家政权掌握在本国人民手中,再则必须在经济上、科技上,尤其是国防上拥有独立自主地研制、开发、发展的能力和实力,从而不受别国的操纵和愚弄。

中国人民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人民,过去深受帝国主义侵略而丧失国家主权之苦难。丧失国家主权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本国制度腐朽,统治阶级政治腐败,经济、科技和文化教育落后,畸形发展,国家实力软弱,受制于人。为了摆脱落后被动挨打的局面,唯一的出路是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实行全民大动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苏联、东欧一些国家曾经要求我们不要搞完整的工业体系。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据理力争,坚持要独立自主,建设完整的工业体系。“没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怎么能说有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巩固基础?”“在国与国的关系上,我们主张,各国应当尽量多搞,以自力更生、不依赖外援为原则。自己尽可能独立地搞,凡是自己能办的,必须尽量地多搞。只有自己实在不能办的才不办。特别是农业,更应当搞好。吃饭靠外国,危险得很,打起仗来,更加危险。”[3]

毛泽东反复强调现代化建设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决不是不要对外开放,不要争取外援,不要相互支援,它的实质在于外争国家的完全主权,内争无产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权,决不因巨大得诱而拿原则作交易。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坚持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发展方向和道路,全国人民才会有光明的前途。

毛泽东不但这样说,而且在他主政期间确确实实地坚持这样做了。为了争取外援而又不丧失独立自主原则,新中国刚成立两个来月,毛泽东就启程前往苏联访问,以高超的智慧、魅力和耐心用两个多月时间同斯大林进行了多次商谈,双方终于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这个条约的签订,对于刚建立的新中国能够站稳脚跟,无疑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此开始,中国得到了苏联3亿美元贷款和156个经济建设项目的技术援助,并且得到了苏联限期归还中长铁路和旅大港的承诺。1958年,赫鲁晓夫向中国提出在中国建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要控制中国。他顶住了苏方压力,经过同赫鲁晓夫面对面的据理商谈,当即回绝了赫鲁晓夫的要求,决心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建设自己的海陆空军。当苏联撤走专家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成立了各种集体技术攻关队伍,各自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坚持“两参一改三结合”,克服了各种困难,起动了自主开发两弹一星等高科技工程,卓有成效,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弘扬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英雄气概。

3.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多快好省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还是在恢复发展国民经济和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毛泽东都始终强调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坚持工人阶级的领导权。这首先是由于工人阶级的特性和共产党的阶级性、党性所决定的。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唯一能够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阶级,是唯一能够加强自身团结并团结、联合其他海内外人民群众一道革命、一道建设、一道前进的阶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因而是共产党的最可依靠的阶级基础,又是人民共和国的领导阶级。再则,毛泽东所关注的现代化,是指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即能够使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受益、共同享用、共同繁荣发展的全面的现代化。只有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坚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点,外争国家的完全主权,内争工人阶级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权,确保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还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而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根本政治前提,离开了工人阶级,还有什么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可言呢?

‘陆’ 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问题,以及我们应该做哪些应对措施

农业工业化

内容提要:

当前,我国已普遍进入工业化发展时期,我省也已步入了工业化中期。此时,农业怎么发展?现在各界都在思考,社会上也流传着各种说法,笔者认为,此时的农业必须以自身的工业化来融入整个大的工业化,实现农业工业化。本文试就此并结合农业加入世贸组织的问题谈点基本看法。

关键词:农业 工业化 WTO

一、如何认识农业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农业发展与工业化是高度统一的关系。作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分析:

1、农业与工业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农业是一种基础性很强、附加功能性很多的产业,其他各业都离不开农业,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农业联系在一起。假设没有农产品供给,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没有农产品供给,部分工业如轻工业、纺织工业等就会成为无本之源。这是众人皆知的道理。

2、工业化本身就包含着农业。工业化的过程不仅仅只有工业,与工业有关的各个产业都会大而化之。什么是工业化?我的理解是,工业生产的爆发性的扩张,这种扩张来自工业内部的质的不断的变化,从而导致社会各个方面尤其是各个产业的全方位的嬗变。就农业对工业的影响而言其在工业化过程中要从有关方面支持工业,也就是说工业化离不开农业的贡献。农业贡献主要体现在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外汇贡献和市场贡献。从部分发达国家发展工业的经验看,在工业化初期,工业需要农业原始积累,需要农产品原料与资金方面的支持;在工业化中期,工业离不开农业的市场贡献,如果农村市场、农民市场不打开,没有相应的消费工业产品的能力,工业发展会受到很大的制约;在工业化高级阶段,更离不开农业,这时农业既要为80%以上非农业人口提供食品,又要为发达的轻纺工业提供原料,更要保持生态平衡,为人类社会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就农业自身发展而言,在工业化过程中必然积极参与,用发达的工业装备农业,用工业的方法管理农业,在农业中实现工业化。

3、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只有在农业与工业同时发展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工业化。英国之所以在欧洲能最早实现工业化,主要是这个国家历来都十分重视农业,农业长期强于欧洲其他各国。美国也是这样,从建国之初,美国就把农业作为其他各个产业的基础来对待。反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如阿根延、智利,为了急于实现工业化而轻视农业,结果由于农业的衰退而影响工业的发展,至今也没有成为工业化国家。

因此,在工业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支持农业发展,把工业化过程与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既要建设强大的工业,又要建设强大的农业。

二、充分利用工业化机遇,构建农业工业化

总的来看,工业化是有利于农业的,是农业发展的机遇。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是工业化所推动的非农产业的快速发展,给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二是工业化兴起的食品技术革命有利于农产品的多层次加工增值;三是工业化所带来的丰富的农业装备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四是工业化对农业原料的充分利用有利于农工贸一体化经营;五是工业化的广泛影响有利于农业嫁接工业生产经营方式,实现农业企业化管理。

能不能抓住上述机遇,关键在于工业化的过程中能不能实现农业工业化。什么是农业工业化?本文的意思为,广泛采用工业生产成果包括生产经营方式装备农业,从根本上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一体化经营与发展。这一概念包括七个方面的含意,也可以概括为七个转向:一是农业劳动由以体力为主转向以机械为主;二是农业决策由以经验决策为主转向以科学决策为主;三是农业现场管理由以人工为主转向以自动化为主;四是农产品销售由以初级产品为主转向以深加工产品为主;五是农业市场以本地区为主转向以外地区甚至以境外地区为主;六是农业经营由以农业本身为主转向以非农产业特别是非农业人口的需求发展为主;七是农业发展由以粗放型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向以内涵型再生产为主。

从农业工业化概念中可以发现,农业工业化是发生在农业内部的质的革命,必将从根本上改造现在的农业,建设能与现代化工业并驾齐驱的现代农业。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高起点全方位地谋划农业,按照农业工业化的标准发展农业。

检验农业是否抓住工业化机遇的标准只有一条,就是农业工业化的发展速度与发展水平,速度快、水平高就是抓住机遇的具体体现。

三、沉着应对入世,加快农业工业化建设

农业加入世贸组织进行运作,有利有弊,从目前来看,弊大于利。现在这方面的分析很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弱,我们不仅难以占领别人的市场,连国内现有的市场也不容易保住,国内农产品大量过剩甚至导致农业危机的危险客观存在。

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择其主要而言,一是产品质量过低,二是农业生产率过低,三是农业科技含量过低,四是农业生产成本过高。这“三低一高”是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

加入世贸组织对农业也有许多有利因素,一是可以解决我国农产品在部分国家受歧视的问题,享受成员国待遇;二是可以借助外力,进一步推进农业开放;三是可以直接应对国际市场变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四是可以利用成员国身份,参与制定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争取主动权。在具体的产品分析上,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国畜禽产品、蔬菜、水果和花卉的发展空间很大,这些产品的价格大大低于国际同类产品价格。因此,在应对入世、加快农业工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取积极进取的态度,坚持开拓创新,实现难中快进。现阶段要突出落实以下六个方面的措施:

1、积极跟进国际市场,高起点地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要有战略眼光,要站高一点,看远一点,气魄大一点。这三个一点的含义:一是要站在国内、国际资源配置的高度谋划农业结构;二是既要把握现实的农产品市场,又要根据未来的潜在待开发的农产品市场部署农业结构;三是要用效益第一的观点运作农业结构,千方百计让多的好起来,让好的多起来,注重特色、规模与效益的高度统一。当前要重视发展能打进国际市场的产业,特别是养殖业、水果和蔬菜产业,但起点要高,要按照国际标准进行生产、加工,否则那怕价格再便宜、质量再好也进不了国际市场。同时,要重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尤其是在新产品开发上,力争尽快赶上甚至超过国际先进水平。为什么这样要求呢?因为我国农产品已全面进入过剩时期,农产品在生产与销售的问题上主要是销售,也就是说农民现在生产的农产品主要是为了卖,是为了卖到国外去,所以要特别重视研究国际市场,帮助农民把农产品挤进国际市场。

2、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组建农业工业化生力军。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是推进农业工业化的重要力量。部分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也就是农业工业化的载体和基础,实践证明,凡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活跃的地方,农业工业化水平就高。因此,在农业工业化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的发展,从事农村工作的干部每人都要有一定的责任,领导干部要带头扶持,积极主动地帮助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解决一些具体困难与问题。二是要落实各种扶持、奖励措施,做到言必行、行必果。三是要根据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的发展,建立相应的服务组织,提高与其发展高度一致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四是要加强对龙头企业和农村大户的综合协调管理,注意处理好他们与一般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

3、积极抓好市场信息建设,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工业化。市场竞争在很大程度是信息的竞争,谁掌握的信息多、运用信息好,谁就能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就能赢得比别人多的利益。这是市场经济的一条基本规律。推动农业工业化必须主动或者首先抓好信息化建设,全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信息服务与处理水平。当务之急,一是要在广大农村建立一套上下畅通的信息服务体系,起码要能把信息直接传送到乡镇,再由乡镇传送到广大农户。二是要帮助农民尽快提高接受、处理信息的能力,能较好地把信息资源变为物资财富。三是要注意信息筛选,提高传送信息的准确度。对子信息,信息服务组织和农民都要注意筛选,去伪存真。

4、全面开展农民科技教育,为农业工业化提供扎实的人力基础。广大农民是农业工业化的主体,实现农业工业化必须先是农民知识化。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主要是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使广大农民具有较强的接受、运用多种科学技术的能力。一是要充分挖掘大中专院校潜力,降低门槛费,把一切愿意自费参加学习的农村中学生全部收进来,接受正规教育。二是要以各级农科教中心为主体,形成自上而下一整套农村科技普及与再教育培训的体系,使学习科技知识成为农民的日常事务与需要。三是各级党政组织要加大对农村科技教育的领导力度,多宣传,多指导,多活动,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

5、强化农业对外开放,借助外力推进农业工业化。农业工业化相对如今的农业而言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单靠农民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一定要利用“入世”机遇,全面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既包括内资,也包括外资,把最大的投资,最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与管理,最优秀的人才引进到本地来。这句话好说难做。怎样引进来?一是要以诚恳的态度、良好的信誉引进外力;二是要拿出最大的利益、最好的环境引进外力。达到这两个条件,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必须用一揽子规划与落实的办法,按照要求一件一件地做好,直到外方满意为止。

6、扎扎实实地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环保建设,促进农业工业化的健康稳定发展。农业基础设施与环保建设是农业工业化过程中必须处理好的两个重要问题,要先想先抓,作为最基础最需要的条件优先建设,防止出现“回头抓”的教训。加入世贸组织以后,这两项建设都应符合“绿箱”政策,更应下力抓好,争取建设过硬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环保条件。

阅读全文

与农业工业体系分不开怎么办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迪宝马哪个规模大 浏览:194
奔驰大灯修理大概多少钱 浏览:189
泡沫混凝土在工业有哪些应用 浏览:777
eve工业号如何选择 浏览:874
汽车美容店加盟要多少钱 浏览:912
奔驰e级acc功能什么情况下需要匹配 浏览:174
中山工业烤箱哪里便宜 浏览:847
汽车重新做漆后怎么保养 浏览:231
奥迪q5大屏安装什么品牌的好 浏览:658
义乌奥迪厂在哪里 浏览:529
襄阳哪里有汽车电喷 浏览:378
奥迪双边四出是什么意思 浏览:543
山西工业大学材料类专业怎么样 浏览:127
如何清理汽车真皮座椅 浏览:498
敞篷2系宝马什么时候国产 浏览:537
宝马轮毂供应商有哪些 浏览:919
汽车截屏怎么弄 浏览:931
奔驰s级350油箱多少升 浏览:506
宝马x6表盘出现感叹号怎么回事 浏览:433
组装一套汽车音响需要什么 浏览: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