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原因
手工业
(1)纺织业的发展概况:
丝麻织业:半坡氏族时,产生了麻纺织业;大汶口文化中晚期,丝织技术有了进步,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丝织业的国家。以后经历历代尤其是汉代、唐朝、宋代和明清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丝麻织业不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例如两汉,能织出锦、绣、罗、纱等许多品种;西汉的长安、临淄等拥有全国最重要的官营手工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以及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等都充分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丝织业的发展,为着名的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物质条件;唐代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明清时期丝织业空前发展,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棉织业:汉代时棉织业产生,如新疆地区种植棉花;会嵇地区出产的葛,是当地着名的越布汉光武帝将它列为贡品;南宋时,棉织业扩展到江南地区,逐渐取代麻布,成为主要的衣料;元朝时,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江南的一批小镇也因棉纺织业而兴盛起来。
认识: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男耕女织的封建国家,纺织业历史源远流长,它的发展特点大体是:北宋以前,中国纺织业以丝麻织业为主,南宋以后,棉布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纺织业主要体现封建自然经济的特点,是中国自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盛起来,并且纺织业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但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它始终得不到健康成长。
(2)陶瓷业:
原始社会如半坡的彩陶、大汶口的黑陶和白陶等都是精美的工艺品;商周时期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创制出白瓷,为我国制瓷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隋唐时,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着名的唐三彩和青瓷中的秘色瓷在唐朝出现;北宋的制瓷业水平大大超过前代水平,出现定窑、汝窑等五大名窑,江西景德镇的青白瓷行销海内外,南宋元朝时它成为全国着名的瓷都。
认识:中国陶瓷业的产生、发展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实现了实用性和观赏性的统一,同时又是对外交往中的重要物品,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3)造纸业
发明:西汉发明了造纸术,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的最早的纸;
改进:105年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
发展:魏晋南北朝时,纸张白度增加质地细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传播:几个世纪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唐朝时向西传到大食(阿拉伯),经阿拉伯传到欧洲、北非。
四大发明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和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
(4)冶铁业:
西周时开始使用铁器;
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两汉:西汉时冶铁业分为官营和私营。煤成为冶铁的燃料,人们发明了淬火技术;东汉时,杜诗发明水排,使中国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宛和巩是着名的冶铁中心;
隋唐时期: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辽宋时期:辽和金的冶铁业水平较高;
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一天出铁六七千斤。
认识:在农业文明时代,冶铁业的发展是生产力进步的明显标志,它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5)造船业
秦汉时期,造船业发展迅速,汉代时发明了撸、舵和布帆,还使用锚,表面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
隋唐时期: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能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初仅在洪州就造海船500多艘;
两宋:造船技术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长江航船最大的可载万石以上;南宋的明州、泉州、广州是造船中心,造的远洋海船,可载粮食几万石;
明朝:郑和的船队反映了明朝高超的造船技术。
认识: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展与国家的航海事业和对外关系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当统治者重视发展对外关系,重视发展航海事业,造船业就发达,如汉、唐、宋元时期,对外交往频繁,造船业也就发达;明中期以后到清朝时,由于统治者实行海禁政策,造船业受到影响。
在古代的手工业中,除以上五大行业外,还要注意制漆业、制盐业和青铜业等。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很发达,在世界上曾经居于领先地位,但由于统治者都推行重农抑工商政策,它始终为农业文明经济的发展服务而处于从属地位,虽然在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产生并有了缓慢发展,但又由于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始终没有进入手工工场时代,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无疑是产生了消极影响。
② 古代手工业的源头是什么
在中国手工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手工业部门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会,手工业种类很少,只有几个源头手工业产业,包括石器制造、骨角制造、陶器制造、纺织品制造、酿酒、编织等部门。后来陆续增加了冶铜业(即青铜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
③ 中国古代的工业是手工业的意思吗
是一个意思。手工业(handicraft instry )是指依靠手工劳动进行工业生产和生活用品生产的活动。明清时期手工业生产十分兴盛。
中国古代民间手工业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由私人经营的以手工劳动及其协作为基础的各种手工业。包括农民经营的与农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家庭手工业、城乡劳动者经营的独立的个体手工业和地主豪强及其他工商业者经营的手工作坊或工矿作场。
家庭手工业,[1] 的情况,先秦时就已存在。秦以后,男耕女织遂成为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一般说来,农民家庭从事手工业生产,只是作为种植业的一种补充而存在,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消费或缴纳赋税所需。他们偶尔将一部分产品投于市场,主要也还是为了换取他们自己不能制作的生产或生活用品,是以小商品市场为媒介的使用价值的物质变换过程,而不是出于商品生产的既定目的。它的存在愈普遍,整个社会的自然经济结构就愈紧密、愈坚固。
独立的私人手工业,大致产生于春秋时期。到战国时已有很大发展。不仅制陶、漆器、织锦、木器等越来越多的手工业部门开始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而且在制盐、冶铁等行业中,出现了较大规模的民营作场。历秦及汉,遂为巨富。尤其是汉初弛山泽之禁,民间的豪强大家“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盐铁论·复古》),积财动辄“千万”、“巨万”。煮盐、冶铁、制陶、造车船、制漆器、酿酒等业的生产规模和工艺技术都超过前代。西汉中期以后,由于政府盐铁专卖政策的实施,民营盐铁业曾一度衰落。至东汉和帝罢盐铁之禁后,地主豪强又重操旧业。其他手工业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战国至秦汉,是中国民间手工业生产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阶段。
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各政权所辖境内,手工业生产虽然衰而复兴,但其发展程度始终不及汉代。直到隋唐时期,私人手工业才又有显着的提高。唐代的瓷器、铜器、制茶、造纸等业中,形成了享有声誉的各地特产,矿冶业分布较为普遍,纺织业成为当时的主要手工业部门,印染方法有新的发明。另外,手工业行业组织也开始产生。时至宋代,独立手工业者的数量较前代增多;矿冶、丝织等业的发展十分显着。其中采矿业中煤炭的开采量增加,并用于冶铁,改进了铁的冶铸技术和质量。江南的丝织业从北宋开始已逐渐超过北方,丝织物品种丰富,制作技术也有提高,某些产品已达到极其精致的程度。烧制瓷器的窑户遍布全国各地,所造瓷器风格各异。制瓷业在当时手工业中占有突出地位。此外,造纸、雕板印刷以及造船业也很发达。唐宋两代,是中国民间手工业的又一个兴盛时期。
元代前期,官府手工业畸形发展,严重打击了私人手工业,有所发展的主要是棉纺织业和丝织业。元明以降,由于官府手工业的衰落和手工业者地位的某些改变,民间手工业发展较快。明代产铁地区共达一百余处。在河北遵化、山西阳城、福建龙溪等地出现了较大规模的铜铁冶业。制瓷业中,民窑数目已大大超过官窑,烧制瓷器可与官瓷媲美。丝、棉纺织业中,生产工具较以前大有改进,织出的成品更是花色日新。而且,除两京外,当时已形成某些手工业的重要产区,如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工商业城镇也开始兴起。入清以后,不仅作为农村副业的棉麻纺织、养蚕缫丝都有了普遍的推广,而且全国各大小城市和市镇之中,大都存在着磨坊、油坊、机坊、纸坊、酱坊、弹棉花坊、糖坊、木作、铜作、漆作、铁作等大小手工作坊。特别是清代对元明以来匠籍制度的废除,在客观上更有利于私人手工业的发展。鸦片战争之前,民间手工业的生产水平已超过明代,劳动生产率也相对提高,产量和品种更加丰富。尤其是制盐、采矿、冶金等业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商业资本也开始流向产业部门,民间手工业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
在小手工业者的个体经营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劳动力全部是家庭成员,制作加工也主要在家内进行。他们或用雇主的原料加工,或自备原料自产自销。另一些手艺工匠,只有少量简单工具,无资力开设作坊,仅凭手工技艺为雇主加工原料,或从事修补作业,取得一定报酬。这种手艺工匠往往沿门求雇,转徙无常。私人作坊手工业,主要存在于城市或工矿资源所在地。使用工匠、学徒的小作坊,店主亦参加劳动。帮工和学徒是为学习技术和谋生而劳动,店主经营生产的目的,也是以维持生活为主,获取利润的动机只占从属地位。这种作坊一般是工商结合,以类相从,居肆经营。官府也往往以各种形式对他们的经营活动进行干涉和控制。较大规模的手工作坊,主要存在于制盐、矿冶等业中,并随官府专卖政策的废置而兴衰。这类作场的经营者一般为地主豪强或工商业主,他们通常以纳税形式向封建国家赁用生产资源;其劳动者,在封建社会早期以流亡者、奴婢为主,后期则多为佣工。产品或自行销售,或由商人转贩出卖。他们以占有别人的劳动而致富。
在封建社会中,民间手工业为社会提供了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基本的生产工具,它与农业一起,以众多的发明创造和精湛的手工技术,创造了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并且,它还推动着社会分工、商品货币关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到封建社会后期,民间手工业行业中已经开始孕育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胚胎。但它的发展同时又受到封建经济关系的严重束缚。在民间手工业内部,也还存在着手工业者墨守成规、封锁技术、后期行会的束缚以及大型作场内的封建剥削和压迫等问题,从而窒息着技术进步,阻碍了民间手工业的发展。
④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二里头文化—春秋末)
——商周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使用广
2、钢铁冶炼技术
——春秋:发明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3、冶炼燃料的进步
——汉代:开始用煤冶铁
——北宋:用煤冶铁普遍
——南宋末:开始用焦碳冶铁
——明朝:焦碳冶铁流行
青铜器时代,指主要以青铜为材料制造工具、
用具、武器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处于新石
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中国进入青铜器时代,经夏、商、西周、春秋、
大约发展了15个世纪。
二、衣被天下——纺织技术
远 古 发明丝织业
西 周 工艺突飞猛进
汉 丝绸远销欧洲,号称“丝国”
唐 出现缂丝技艺
宋末元初 棉花种植从边疆传到内地
元 黄道婆革新工具(捍、弹、纺、织)
元明时期 松江成为棉纺织中心;棉纺织为新部门
明后期 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经由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
上贸易交往的通道,因为大量的中国丝和丝织品经由此
路西传,故此称作“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
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今天,人们把
丝绸之路看作是连结东西方文明的纽带。可见,丝绸在
古代的东西方交往中充当了重要的媒介。
新石器时代 发明陶器
东汉末 烧制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 制白瓷——重大突破
隋唐 工艺成熟,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宋 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地方特色瓷窑
元 进入彩瓷生产期,烧成青花和釉里红
明 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清 技术精良,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
⑤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按照行业分类
1、冶炼
商周:青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东汉:杜诗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
2、陶瓷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纺织
元: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明:纺织工业大规模发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品精美,不进入市场,仅供皇室贵族,或武器。
2、民营手工业:明中叶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超过官营;明朝后期,苏杭纺织业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雇佣关系)
3、家庭手工业:农业的补充,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5)古代的工业是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早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影响较大,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的发展,区域性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产品走向全国,这些都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如果没有活跃的商品经济,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各地区的手工业分工及专业性手工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场合,手工业服务于农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⑥ 历史上机器大工业是怎样产生的
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资本家在生产中广泛采用机器的结果,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单位商品的劳动耗费大大减少,因而商品价值大大较低。资本主义正是凭借着机器生产的这种优越条件,彻底战胜了封建经济和小商品经济,而使自己变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
然而,资本主义并不是无条件地使用机器的。假如仅仅为了减少劳动耗费和降低商品价值,那么,只要生产机器所耗费的劳动少于使用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在生产中使用机器就是有利的。但是,由于雇佣工人的一部分劳动即剩余劳动是不给报酬的,劳动力的价值比工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小得多,因此,上述条件对资本家来说便远远不够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有当机器的价值低于机器所代替的劳动力的价值时,资本家才会使用机器;否则,他宁肯多雇工人,而不使用机器。这就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的界限。
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给工人阶级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由于机器简化了操作过程,使得体质较弱的劳动力参加生产成为可能,因此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便有大批的妇女、儿童到工厂来做工。从前,工人为了活命不得不出卖自己;而现在,却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了。所以,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所引起的一个最重要的变化,乃是工人阶级地位的明显下降。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不仅使大批工人遭到排挤,被打入失业队伍,而且使广大中小生产者因抵挡不住廉价商品的竞争而陷于破产。这样,便造成了越来越庞大的失业工人队伍,而资本家则利用失业人口的存在,迫使在业工人降低工资和延长劳动时间,以加强对他们的剥削。
资本主义使用机器,还必然会大大加强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人完全成了机器的附属品,他必须跟着机器的运转而动作,只要资本家加快机器的运转速度或增加工人看管机器的台数,就会大大提高工人劳动的紧张程度。由于劳动的过度紧张,工伤事故大量增加,使大批工人变成残废、或者未老先衰、过早死亡。
随着机器的广泛采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对立也更加尖锐了。脑力劳动几乎完全由少数与工人相对立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而压在工人肩上的则是沉重而单调的体力劳动。
本来,大机器工业的出现,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个巨大胜利,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机器却大大加强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统治。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机器就它本身考察会缩短劳动时间,但它按资本主义方式使用时会延长劳动日;因为机器本身会使劳动变得轻易,但它按资本主义方式使用时会加强劳动;因为机器本身是人类对于自然力的胜利,但它按资本主义方式使用时会使人类为自然力所征服;因为机器本身会增加生产者的财富,但它按资本主义方式使用时会使生产者变为需要救济的贫民”。
⑦ 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是怎样产生的
对于中国古代经济史的学习,我们可以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去认识。其中,每个方面的最重要的知识应该是反映其本质特征方面的知识。中国古代手工业(以下简称工业)发展的特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反映出来。
一、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在中国工业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部门是逐步增加的。在原始社会,工业种类很少,只有石器制造、骨角制造、陶器制造、纺织品制造、酿酒、编织等部门。奴隶社会增加了冶铜业(即青铜业),封建社会又增加了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工业部门的不断增加,有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新的行业,有的则是由某个行业演变分化成的新的部门。例如在纺织工业的发展过程中,先有丝织业,后有棉纺织业;其后棉纺织业日益发展,又分为轧花、纺纱、织布、印染等部门。同样,在矿冶铸造业方面,也日益分化成为采矿、冶炼、铸造等工业部门。另外,某个工业部门的创立或发展,往往会带动其他有关部门的创立或发展。例如中国冶铁业的兴起,使农具制造和兵器制造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
二、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工业部门,不论早晚,一旦创立,它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以冶铁技术的发展为例:春秋时期以木炭为燃料,用皮囊鼓风炼铁;西汉时期开始用煤炭做燃料;东汉时期发明了水力鼓风机(水排),提高了炉温;北宋以后,以焦炭为燃料,进一步提高了炉温。同时,坩埚炼铁法的创造和土高炉炼铁技术的进步,使中国古代冶铁生产技术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手工业发展史上,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如作坊、手工业工场),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细密的。促成工业生产力提高的各种因素,往往是互相影响的。例如工业生产规模的大小,对于劳动分工粗细的程度是有直接影响的,生产规模扩大,往往促成劳动分工细密。在明清时代的某些工业部门,如制瓷、制糖、矿冶、井盐等行业的部分手工业工场中,都已具有相当细密的劳动分工。这时的手工业工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机生产体系了。
三、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工业经营的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原始社会只能实行简单的协作,进行简单的生产。奴隶社会的工业生产规模较前有所扩大,在制作工业产品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劳动分工,生产效率较前提高。到了封建社会,工业生产的规模又有了扩大,劳动分工也渐趋细密;尤其在明代中叶以后,城市工业生产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在这种手工业工场中,一般雇佣较多的工匠,在细致的劳动分工之下来扩大生产,使产品的制造进一步发展。如矿冶、纺织、制瓷等部门,在江南地区的某些手工业工场具有比较复杂的生产设备,吸收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他们生产出来的商品数量很大。例如清代前期的矿冶业中,由于铸钱需要大量的铜,促使铜矿开采得到较大发展。
四、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同时并存。中国的官府工业,历史悠久,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工业的存在。从西周到西汉,主要的工业部门,官府都设有作坊。统治者把手工业者集中到官府,以强制的手段迫使他们在官府作坊里进行制造。从春秋末期起,随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分工的扩大,不少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独立。这时社会上除了官府工业作坊外,还出现了一批民间工业作坊。其时以冶铁业发展最快,因为它与人民生活有密切关系,其产品具有极大的市场。
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这一时期,一方面是民间手工业者脱离农业而向城市集中;另一方面,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仍占有主导地位,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民间手工业者的发展。到明清两代,官府工业走上衰落的道路,民间工业则不断发展。这时候官府工业与民间工业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官府工业须有民间工业来支持,而且表现在官府工业在中国工业经济中所占的主导地位让给民间工业了。在这一时期,民间工业经营方面有一个特色,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开始产生。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破坏;二是某些手工业作坊扩大成为手工业工场,亦即工场手工业开始兴起。中国民间工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是从明代中叶以后开始的,至清代前期有所发展。它所涉及的生产范围,以矿冶、制瓷、纺织业为主。明代中叶以后,某些工业部门的民间作坊朝着手工业工场方向扩展。
五、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南方到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在远古时代,中国的丝织生产,以北方的黄河流域为繁盛之地,尤以河北地区为盛。其后逐渐演变为”南盛北衰”,迄至宋代,中国的丝织生产重心已经移到江南地区,尤以苏州、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为盛,不论官府丝织业还是民间丝织业都是如此。明代初年,政府在全国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设立官府织染局,长江流域的南直隶(今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处皆有设置,而以浙江为最多。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历程
●发展历程: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
夏商周三朝:手工业由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态
●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
①冶金业
冶铜技术:新石器时代出现铜器;商周时期青铜铸造技术先进
冶铁技术:
春秋出现铁器;战国铁农具推广;西汉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南北朝出现先进的灌钢法;宋朝开始用焦炭冶铁
②制瓷业
地位:瓷器是中国发明的,大量出口,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代表性的成就:
东汉: 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白瓷
隋唐: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宋代: 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景德镇成为瓷都。
元代: 青花、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
明代: 斗彩、五彩瓷
清代: 粉彩、珐琅彩
影响:唐朝开始出口;明清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外销
③纺织业(中华文明的象征)
丝织业:最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上古时代已会养蚕缫丝 → 西汉提花机,“丝国”,丝绸之路 → 唐代缂丝技术
棉纺业:宋末元初:棉花种植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 元代黄道婆;松江成为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 明代:棉取代丝麻毛,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古代手工业的经营方式(官营、私营、家庭)
官营手工业:
官府统一管理;规模大,分工细,水平最高;资金雄厚;明前期一直占据手工业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
春秋战国:私营工商业兴起;明代中叶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并产生雇佣劳动关系
★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1.商业的兴起
商朝时期:“商人”出现,货币为贝壳;特点:商业由官府控制;
春秋战国: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2.商业的繁荣
宋朝: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明清: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①商业产生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②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③政府逐渐放宽对商业的限制,但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业的长足发展
④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①产生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必要条件,明朝中后期,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②出现部门:私营手工业中的纺织业、陶瓷业等
③出现标志:手工工场的出现(即当时“机房”的出现)
④关系:“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机户和机工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⑤目的:是为了增殖利润、扩大再生产
2.清朝发展
到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表现在手工工场的规模扩大,分工更细,部门和地区增多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①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②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③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4.阻碍因素:
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一方面是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强化,另一方面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促使统治者实行一系列抑制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
具体表现在: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禁海与闭关政策);②国内市场狭小;③缺乏扩大再生产的资金
★“重农抑商”政策
1.产生:
产生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中,后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经济政策,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2.原因:
①“重农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②巩固封建统治
3.推行目的: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4.主要内容:
把农业作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倍加重视和保护;对商业活动则进行抑制
5.重农抑商政策的特点:
①贬低商人地位;②限制经营范围;③重税;④禁止对外贸易
6.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积极作用:
封建社会初期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巩固了封建统治。
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是中国在近代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导致经济结构过于单一。
★“海禁”与“闭关锁国”
原因:
①防范西方殖民入侵和反清斗争 ②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③根本原因:自然经济的封闭性是该政策产生的根源
内容: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限制外商来华贸易
危害:
妨碍了海外市场的拓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