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在全球碳排放量激增、全球气候加速变暖的背景下,发展“绿色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我国也明确将发展绿色低碳经济列为国家战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促使经济结构调整,从而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尽快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进的目标已经成为国家共识。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脉,制造业是否具有“绿色基因”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1.绿色制造的源流及发展
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之后,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各国对创建节能环保的良好社会形态的要求与日俱增,绿色制造因其对资源需求的降低、对制造效益的提升而逐步成为一种先进的生产制造工艺,受到各国的重视。对于整个社会而言,绿色制造可缓解全球能源日益枯竭的现状,能更好地利用有效的资源,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降低环境污染,为创建和谐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996年国际环境管理体系标准IS04001和IS04004相继颁布,它把环境管理的强制性和改善生态环境及人类生活居住环境的自愿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国际社会找到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依据和正确途径,保证新世纪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国际环境管理标准的提出,是企业发展绿色制造行业的准则,对企业而言,绿色制造的基本理念也是降成本增效益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绿色制造理念在我国的提出和应用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趋势,而我国绿色制造理念的培卜应用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在今后的应用中不断创新和开发,以使绿色制造更好地为机械制造业服务,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节约能源,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国际化进程。绿色制造不但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家和地区的共识,而且已经在许多地区旅运被践行,被列为许多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低碳经济概念最先于2003年由英国在其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提出。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能效、高收益、高效益为主要特征,以较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较大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说,低碳经济是绿色制造的基本诉求,绿色制造的一个重要目标则是为了打造低碳经济。两者既有前后关系,又同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构成。
从概念上看,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这其中本身就需要用到许多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和先进制造的基本工具及流程。所以,在低碳经济的视阈下探讨绿色制造具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定位。
2.绿色制造战略规划的布局:《中国制造2025》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制造业的总量和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对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粗犷式的制造水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求,绿色制造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诞生的。本世纪初,我国就开始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扶持政策,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发展目标纳入各个“五年”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例如通过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制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激励政策。
《中国制造2025》(以下简称“规划”)经李克强总理签批,由国务院于2015年5月公布,有学者称其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规划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中,到2025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是第一阶段目标。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而且最为关键的是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对绿色制造的关注度不言而喻。规划提出要坚持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节能环保技术、工艺、装备推广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回收利用配镇穗效率,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规划同时提出,到2025年的目标是: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创新能力显着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两化(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迈上新台阶。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为实现上述目标,规划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方面进行以下部署。
一是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推行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强化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
二是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轻工、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加强绿色产品研发应用,推广轻量化、低功耗、易回收等技术工艺,持续提升电机、锅炉、内燃机及电器等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加快淘汰落后机电产品和技术。积极引领新兴产业高起点绿色发展,大幅降低电子信息产品生产、使用能耗及限用物质含量,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和绿色基站,大力促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生物产业绿色低碳发展。
三是推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支持企业强化技术创新和管理,增强绿色精益制造能力,大幅降低能耗、物耗和水耗水平。持续提高绿色低碳能源使用比率,开展工业园区和企业分布式绿色智能微电网建设,控制和削减化石能源消费量。全面推行循环生产方式,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推进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强化技术装备支撑,提高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废旧金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支持企业开发绿色产品,推行生态设计,显着提升产品节能环保低碳水平,引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壮大绿色企业,支持企业实施绿色战略、绿色标准、绿色管理和绿色生产。强化绿色监管,健全节能环保法规、标准体系,加强节能环保监察,推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开展绿色评价。
3.绿色制造领域的典型性实践
1.以杭州、连云港等为代表的技术研发类鼓励政策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技术进步和创新仍将是决定性因素之一。技术研发类鼓励政策就是通过突破绿色设计、节能减排工艺、绿色回收资源化与再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标准等关键共性技术,来实现技术、标准、产业协同发展,进而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提出要面向汽车、机械、家电、流程工业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以及废旧家电与电子产品拆解与资源化、装备再制造等循环经济新兴产业需求,开展绿色制造基础理论和共性技术研究、典型绿色新产品、新工艺、新装备研制。《中国制造2025》也强调,全面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传统制造业绿色化改造,需加快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研发,大力开发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
杭州市在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时,坚持以绿色技术研发为突破口。《关于加快推进杭州市智能制造促进产业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就指出,全面推行绿色制造,要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力度,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江苏省围绕开发固体废弃物智能化分拣、智能化除尘、大气污染防治、污水处理等节能环保装备,通过重点推动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建设,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海外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搭建绿色智能制造平台,发展绿色制造技术。连云港市在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时,坚持“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原则,充分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加强与民用技术的转移对接,推进军民结合型产业发展。
2.以无锡、成都、天津等为代表的技术改造类鼓励政策
通过技术改造鼓励地方企业进行绿色制造是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的有效措施。国家工信部等部门在加快推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以技术改造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如在全国全面推广具备能源高效利用、污染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等功能的工艺技术,积极采用高效电机、锅炉等先进设备,用高效绿色生产工艺技术装备改造传统制造流程等。
在各地的做法中,无锡市通过合同能源管理助力企业节能减排的模式值得借鉴。2015年无锡市针对全市329家重点用能企业开展中央空调、工业窑炉、余热余压、绿色照明、电机五大节能改造潜力进行深入调研,从而梳理出重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通过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例如无锡军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帮助企业实施节能改造的公司,其为绿点科技无锡工厂制定的节能计划中,将照明设备改为LED灯、将中央空调进行改造,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资金成本,仅对中央空调系统实施节能改造,就使节能率接近30%,每年至少能节省1600万度电。
成都市通过一系列的财政补助政策,在推动企业技术改造、清洁生产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围绕成都市工业“1313”发展战略,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等行业将得到优先支持,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业将加快发展,冶金、食品,建材、轻工产业将优化发展。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提高绿色发展水平,企业技术改造最高可获千万补助。
天津市通过重点企业、重点领域的试点与示范,逐步推广技术改造。例如通过积极开展静电除尘、布袋除尘试点,大型炼化企业率先完成炼化装置脱硫改造;重点钢铁企业完成烧结机脱硫除尘改造;水泥等企业完成生产型脱硝治理。再例如在钢铁行业大力推广中温低压发电技术,在企业开展试点基础上,逐步在全行业推广;加快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在化工、钢铁、建材行业建立一批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工程,构建物质能力充分循环利用的生态工业系统,建立循环经济链条,降低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排放水平;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工业设备、电机等产品及关键零部件为重点,建设一批再制造示范工程和示范基地,促进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
3.以长沙、昆明、广东等为代表的集群绿色发展类鼓励政策
在推动园区或集聚区企业开展绿色制造方面,做处比较成功的是长沙经济开发区。长沙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对获得各类环保认证的园区企业,都将参照相关标准享受奖励政策,目的是通过鼓励企业的集聚,形成绿色制造的产业集群,带动整个绿色制造工程的全面实施。例如上海大众长沙工厂获得国家绿色建筑设计标识(Green Building Design Logo)三星认证,且工厂的节能环保设施已完成并投入使用后,长沙经济开发区参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政策,按该工厂节能环保设施和设备总投资的5%,给予企业1800万元补贴。
昆明市和广东省通过开展循环经济建设,来推动重点园区绿色发展。昆明市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生态化改造,推进绿色制造和低碳技术的运用,通过工业循环经济工作,加强资源的节约使用和循环利用,助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建设。广东省每年从省节能循环经济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支持重点工业园区(包括依法设立的各类开发区、高新区、省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聚集区等),通过建立完善资源消耗和回收资源再生利用统计制度,以及加快推广应用循环经济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建立循环经济试点,并提出到2015年培育20个省循环经济工业园、30个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包括“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试点单位等)。
4.以江苏、云南等为代表的绿色制造体系构建类鼓励政策 依照《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必须构建“4+2”绿色制造体系。其中,“4”主要指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发展绿色园区、打造绿色供应链;“2”主要指的是壮大绿色企业和强化绿色监管。在这方面,江苏和云南均有一些好的做法。
江苏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在重点行业采用绿色技术和设备,形成重点示范工程。如实施再制造示范工程,支持企业开展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等零部件再制造和工程机械、工业电机设备、机床、矿采机械、铁路机车装备、船舶及办公信息设备等再制造。二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如对符合智能化、绿色化改造鼓励方向的项目,免征相关建设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三是实行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
云南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亮点在于通过示范项目带动,全面推进各行业各领域绿色制造和低碳发展。例如全面推进建筑、交通、商业、农村、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加快形成节能管理、执行监管和节能服务三位一体的节能管理体系等。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② 工业时代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建立全民生态文明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目前我国面临的日益严峻的生态状况告诉我们: 必须摆正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正确处理 人与自然的关系。
2.建立法律和伦理保障,建立健全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市场约束机制 市场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小的眼前利益可能带来难以恢复的破坏,这就需要强有 力的制约机制,规范市场参加者的行为,因此,要为市场机制设定一个前提,即交易双方不 能损害生态环境这个最基本、最广泛的公共利益,政府在这方面要发挥积极作用,帮助恢复 和谐而稳定健康发展的市场。
3.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文明发展道路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养成文明的生活方式。 有益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就是有益于社会的生活方式。
5.加强全球合作,妥善应对能源和环境挑战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们要以全球化的眼光来看世界,并制定全球化的战略,保护环境 绝不仅仅是一两个国家的事, 更不仅仅是只由发展中国家应承担的责任, 我们在坚持共同但 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基础上,积极参与全球合作,还要注意防止发达国家转嫁环境危机。
③ 什么是生态文明理念 生态文明理念下中国经济如何发展
生态文明的兴起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是人类社会的全新选择。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
然协调发展为基本准则,建立新型的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制度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
强调从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各个方面对传统工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行调整和变革;从狭义角度来看,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
程度。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角度,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管什么样的文明形态,都由三个层面的“同心圆”构成:物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对生态文三个层面。
一、转变生态文明理念下经济发展的思维内涵。经验证明,思路决定出路,转变思维内涵是生态文明理念下经济发展的前提。从当前生态文明现状和经济发展实际出发,迫切需要我们实现三种转变:
第一,变驾驭自然为遵循自然。自然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客观的,客观规律只能发现、探索、遵循,而绝对不能创造、发明、改变。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自然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受急功近利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主观能动性,误认为人类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竭泽而渔,抢吃子孙饭,结果破坏了生态平衡,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现在到了正本清源的时候。
第二,变滞后时代为顺应时代。现在,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工业化时代向工业化“后”时代的过渡时期。长期以来,人们对生态环境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而导致生态环境成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除了误认为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观还停留在传统工业文明时代。我们要清楚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发展观是一种狭隘的、片面的和非生态的发展观,这种发展观以单一物的现代化为价值目标,结果是重视经济增长,忽视人的发展;重视经济价值,忽视人的价值和生态价值;重视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唯GDP至上,结果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资源浪费。现在我们正在走向工业化“后”时代,我们的发展理念不能滞后这个时代,而应该主动跃入工业化“后”时代。
第三,变重点发展为协调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正确的,相当长的时期,我们把发展的重点放在经济建设上,历史已经证明功不可没。但如果继续忽视生态文明建设,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建设两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其主要表现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在目标取向上具有一致性,生态文明是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成果,经济建设的目标就是现代化;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在实现途径上具有一致性,建设生态文明为推进科技创新、加快产业和产品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拓展了新兴产业的成长空间;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在成果体现上具有一致性,经济建设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环境质量和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上,这也是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的发展理念必须实现由经济建设重点发展向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转变。
④ 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
笔者认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目标。生态文明的本质和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生态文明从价值理念探讨向经济社会建设领域拓展的突破口之一,是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切入点。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任务是,在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前提下,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产业生态化。产业结构生态化,就是依据生态经济学理论,将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环境的有效保护相结合,以系统化、生态化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从而达到资源利用高效化、社会效益最大化、环境损害最小化和废物循环利用。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包括:一是生态农业。生态农业是农业向着安全、健康、环保方向发展的新型农业,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少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污染,从而达到农村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整体良性循环。从长远来看,发展生态农业既有利于生产力持续发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有效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生态工业。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生态工业包括工业生产过程生态化和产品生态化。 三是生态服务业。一方面,传统服务业是我国服务业中的优势行业,必须加大对各商场市场、宾馆饭店等传统服务企业的生态化建设。另一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既包括新兴服务业,又包括对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其本质是实现服务业的现代化,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 如西安浐灞生态区在产业发展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高端金融商务、休闲旅游、会议会展、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形成了包括高端商贸、会议、会展、金融、信息增殖产业在内的服务产业链条。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必须以生态科技创新为基础。科学技术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某一区域的生产技术结构决定了地区的产业结构水平。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科技创新生态化对于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生态化,一方面可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部门的科技创新步伐,推进关键技术创新和信息化进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时,又可以推进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创新,依靠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促进各产业协调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效率、减少污染、保护生态,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从而切实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 如新疆和田地区自2003年启动了“新疆重点风沙区生态修复与农民脱贫生态建设工程”的试点项目。2006 年 11 月,中国-UND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绿色扶贫和田地区红柳大芸种植项目正式启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化,成功地把“沙漠人参”——大芸寄生于红柳根部种植,使红柳在防沙的功能外,又具有了经济价值,成为一种环保的经济作物。农民通过种植红柳并在其根部培育大芸,实现了生态修复与增收的双赢。到2010年,新疆和田地区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红柳大芸培育基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以红柳大芸种植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生态修复行动,提升了这一区域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探索出一条“以绿养绿”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⑤ 怎样推动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一个驱动”即创新驱动。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必须探索全方位的创新道路,从理念、技术和制度3个层面开展创新。理念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正在加速迈向低碳化和绿色化,绿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将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跨越。这势必改变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工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提出并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技术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绿色技术涉及诸多学科和领域,前沿性强,需要持续地大规模研发投入,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这就要求政府加强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资金供给。与此同时,工业技术的绿色创新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和新兴绿色产业,也要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制度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保障。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在战略规划、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环境规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个转变”即要素投入、主导能源、制造方式、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的转变。在要素投入转变方面,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在主导能源转变方面,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转变。在制造方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材料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的减材制造、非智能制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约利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转变。在发展模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型、规模扩充型的发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约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转型。在治理体系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产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业绿色治理体系转变。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度指标,形成中长期目标约束和政策诱导。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并根据各行业特点制定行动路线图。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地适宜,分类施策,建立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为核心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完善相关奖惩问责机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和双向激励机制,促进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质回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在保持国家工业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淘汰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应用到传统产业各环节。大力发展新兴绿色技术和产业,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工业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对新兴绿色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
第三,对接三大战略,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工业布局。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通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部分产能,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降低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强度。落实“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各项沿海、区域开发战略的配套政策,优化国内工业布局,协调地区之间的绿色转型进程,缩小转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缓解工业绿色转型中的地区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绿色供给,培育绿色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牵引工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要素创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效益。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培育再制造产业。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的理念和文化,实施绿色政府采购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创造更多的绿色需求。
第五,重点推进政绩评价考核、资源品价格、环境生态补偿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加强环境污染损失核算,建立并完善基于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资源条件适度发展。打破资源型行业垄断,推进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鼓励探索资源交易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鼓励异地开发等新型区域生态补偿方式。
⑥ 如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①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③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④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⑤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⑥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⑦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成资源最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