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既要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充分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困难局面的准备,又要牢牢把握重大调整机遇,积极有为,创新求进,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怎样做到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就此,记者日前采访了本报专家委员会成员、内蒙古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苑德军博士。
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
记者: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7.6%,虽然总体保持平稳,但已经连续两个季度出现小幅下滑。我们应当如何分析当前的经济增速放缓?
苑德军:从经济增长动力结构的角度分析,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进出口增速回落明显。受欧洲经济低迷不振、国内工业生产放缓、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人民币汇率升值、贸易摩擦加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上半年进出口呈现逐步回落态势。
二是消费增速放缓。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7%,同比回落1.7个百分点。消费增速下滑,既有中央八项规定出台遏制公款消费带来的影响,也和居民收入增速不快对消费的制约有关。
三是政府的主动调控。新一届中央政府上任以来,表现出对经济增速放缓的较高容忍度。面对经济增速放缓,中央政府没有出台刺激政策,不再走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老路,而是致力于推进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以释放经济增长的活力和潜能。
一国经济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增长之后,必然减速进入中速增长阶段。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经济在经历了30多年近10%的高增长之后,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些主要因素发生了重要变化,原有的社会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分配结构等经济增长的内在力量,已经无法支撑和推动经济继续在高增长轨道上运行,经济潜在增长率明显下降。自然,经济增速放缓也就不可避免。
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
记者:处于经济增速放缓、“调结构”、“转方式”步伐加快大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在运行中存在哪些主要矛盾?
苑德军:首先,是“稳增长”与“调结构”的矛盾。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核心问题,不是总量而是结构问题。“调结构”是“稳增长”的基石,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由之路。通过“调结构”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结构性矛盾,有利于为中国经济增长构建坚实的产业结构和动力结构基础,增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延长增长周期。而“稳增长”可以为“调结构”提供适宜的经济环境,提供好的基础和条件。如果经济大幅下滑,“调结构”的动力会削弱,空间也会被严重挤压。“调结构”是为了更好地“稳增长”,“稳增长”有利于“调结构”,两者具有一致性。不过,短期内两者还是有冲突的。“调结构”势必要淘汰落后产能,压缩“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和产出。当短期内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和产出的增加不足以弥补前者的减少时,经济增速必然受到影响。
其次,是“稳增长”与“防风险”的矛盾。伴随着经济下行,经济与金融运行中的风险也在放大。房地产市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两个主要的风险策源地。从房地产市场看,高房价导致大量社会资金“脱实向虚”涌入房地产业,对实体产业投资带来“挤出效应”,容易引发产业空心化风险。高房价掩盖产能过剩,透支国民财富积累,抑制消费扩张,加剧贫富分化,也会导致贻误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激化社会矛盾的风险。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看,近两年债务规模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风险凸显,令人担忧。而一旦高房价泡沫破灭,房价持续下跌,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不良率将明显上升,政府平台债务也将大面积违约,有的金融机构可能倒闭,并引发金融危机。因此,必须把“防风险”置于重要地位,它是“稳增长”的重要条件,可以为“稳增长”提供有利的金融环境。不过,“防风险”必须推动经济的“去杠杆化”,控制房地产融资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而这又必然影响投资规模进而影响经济增速。
再次,是经济增速放缓与就业压力扩大的矛盾。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企业转型升级裁员、大学毕业生数量创新高等因素交织在一起,使经济社会面对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已成为政府高度重视、公众热切关心的社会问题。而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负面影响也已显现。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的就业状况,不仅关系到国民福祉和劳动力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关系到社会稳定。在经济增速放缓趋势不可逆转的情况下,如何保住中国经济的“下限”,尽可能最大程度地吸纳就业人口,是中国经济要面对的一个长期性问题。
最后,是经济增速放缓与“惠民生”的矛盾。近年来,随着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政府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显着扩大。但由于在社保、医疗、教育等方面欠账太多,政府还需进一步加大民生方面的投入,而这需要有足够的财力作保证。经济增速放缓引致的财政收入增幅下滑,制约着改善民生支出的扩大。
上述矛盾是当下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各种变量之间复杂关系的具体反映。要解决好上述矛盾,必须通过有效的政策措施,协调好“调结构”、“稳增长”、“转方式”、“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之间的关系。这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为”、“稳中提质”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下半年经济走势分析
记者: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您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做何判断?
苑德军:下半年“稳增长”的压力仍然很大。从国际上看,美国经济稳步复苏,房地产市场和就业市场数据较好,通胀低于预期,定量宽松政策退出预期升温,美元指数走高,预计明年第四季度或后年年初美国开始加息。美国经济趋好及货币政策可能的变化,使得“热钱”流出,外汇占款增速放缓,人民币贬值预期增强,进而导致流动性趋紧并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挑战。从国内看,“去过剩产能”、“去杠杆”、“去库存”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主线。受资产负债表不佳、融资平台扩张受限等因素制约,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能力受到抑制。土地、资金、人力等投资要素成本上升,投资回报率下降,也制约着企业投资增速的提高。消费受城乡居民收入增幅制约,短期内也难以显着反弹。但也必须看到,“稳增长”还是有许多有利条件的。中央政府一系列深化改革举措的逐步落实,将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在投资方面,尽管存在制约投资增长的因素,但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服务业、社会事业等新的投资增长点投资规模的扩大,还会使投资保持平稳增长。美国经济逐步向好,欧元区经济最坏时期也已过去,环比增速将由负转正。外部需求回升,再加上政府“稳外贸”措施实施,下半年出口形势有望好转,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将有所提升。就物价水平看,下半年CPI仍将在低位徘徊。美元走高使输入性通胀压力减轻,经济增速放缓有利于从需求角度抑制通胀,资源和能源价格改革对通胀影响也有限。猪肉价格虽已进入上升周期对CPI有向上拉动作用,但小幅上涨对CPI影响不大。只要政府的宏观政策给力,促使经济增长的内在性驱动因素充分发挥作用,年初确定的7.5%的增长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稳增长”的对策选择
记者:怎样才能在“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同时,实现“稳增长”的目标?
苑德军:实现“稳增长”的目标,政府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应是致力于寻求“调结构”、“稳增长”和“防风险”之间的平衡。以下四方面的对策措施,对于“稳增长”是很必要的。
第一,加快“调结构”步伐。“调结构”进程受制于政策安排、技术创新、金融支持等诸多因素。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通过有效的制度激励和制度约束,增强企业“调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金融业应加快产品和业务结构转型,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商业银行应严格控制“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授信和贷款,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商业银行应适应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绿色信贷的产品结构、业务流程和管理技术,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同时,努力开发适应中小企业转型升级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种,为中小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条件。应充分发挥直接融资对“调结构”的推动作用。
第二,放活民间投资。放活民间投资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护投资增速、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之举。但这些年这方面的好多政策规定只是停留在官方文件中,并未真正落到实处。政府必须冲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扫除阻碍民间投资进入垄断行业的行政壁垒和其他障碍。前不久国务院发布了“金十条”,决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这是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监管部门应抓紧制订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明确准入条件,加快民营银行设立进程。全国的村镇银行目前尚不到1000家,远不能满足“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需要,有必要进一步增加村镇银行数量,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入股村镇银行。考虑到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三农”,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县域地区,而小贷公司大多分布在大中城市,无法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故把小贷公司转制为村镇银行的制度安排欠妥,合理的选择应是把小贷公司转制为社区银行。转制后设立的社区银行,既可以把小微企业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同时又可保持民间资本所有者作为社区银行发起人股东的地位。
第三,进一步深化改革。新一届政府上任以来,把改革作为重中之重,以“简政放权”作为切入点的体制改革有序推进。人们看到了新一届政府深化改革的决心。但现在的问题是,一些要害领域和关键节点的改革进展迟缓甚至原地踏步。必须抓紧启动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改革,对处于完全竞争行业的央企须尽快实行民营化,使其从完全竞争行业中退出,资产转让收入划归全国社保基金。央企产权转让和并购重组不能由国资委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必须诉诸市场化方式。土地制度改革作为新型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也应尽快提上日程。要改革建设用地供地方式,逐步剥离地方政府的土地经营管理职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维护农民利益,转变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收入分配改革事关公众经济利益,也关系到“转方式”和“稳增长”。今年2月底,国务院出台了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但此后就没有了下文。半年时间过去了,这项改革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相关政府部门应尽早拿出具体的配套实施方案,使这项改革走出盘局迅速进入“现在时”。就利率市场化改革看,央行决定从7月20日起取消贷款利率下限,完全放开贷款利率。这一重大举措对强化利率竞争,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商业银行的贷款定价能力和利率风险防控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但如果存款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能及时跟进,迟迟没有动作,就会对商业银行产生“逆激励”,存贷净息差反而可能扩大,从而抵消贷款利率市场化的积极作用。在存款利率不能一下子放开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小步快走”策略,先扩大人民币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待条件成熟后再完全放开存款利率。
第四,强化金融风险防控。考虑到房地产业的高杠杆率及其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高度关联性,应把强化房地产调控作为防控金融风险的基点。房价屡调屡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只调控增量不调控存量。政府应调整调控政策,实行“调控增量与调控存量相结合”、“调控需求与增加供给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加快不动产登记、开征住房保有税等措施调控存量,改善楼市供求关系。须优化政策调控措施组合,强化调控问责制,增强调控执行力,通过改善调控成效使房价缓慢下行实现“软着陆”。监管部门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应区分情况,分类监管,严格控制其债务规模扩张。
B. 稳增长政策狠抓落实,新一轮降准将至
四季度经济在全年分量最重,是巩固经济回升向好趋势的关键时间点。
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决定向地方派出督导工作组,促前期已出台政策措施切实落地。其中特别提到,“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近段时间以来,稳增长政策不断加力、狠抓落实。国家发改委投资司近日召开部分省份基金项目视频调度工作会,督促指导地方推进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已签约投放项目加快开工建设,尽快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日前工信部、发改委和国资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下称《通知》)提出了17条政策举措,更加注重挖掘增量政策空间,更加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加力,更加注重动员地方、行业、企业等各方面力量,为工业经济稳定恢复“添薪蓄力”、增强动能。
多位专家分析,10月以来受疫情反复、外需回落以及地产低迷等影响,经济虽然继续保持恢复态势,但基础并不稳固。国常会指出当前是巩固经济修复基础的“关键时点”,明确了年内稳增长政策将持续发力,以助力四季度经济修复。降准作为政策工具之一,将为巩固经济回稳向上态势、做好年末经济工作提供适宜的流动性环境,预计12月降准落地可能性增大。
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
国常会指出,要深入落实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力争实现较好结果。前期推出财政金融政策支持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政策效应正在显现,还有很大潜力,同时各地情况有差异,有部分没落到位,要继续狠抓落实。
11月底前,国务院各督导工作组赴有关地方,对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和需要的服务帮助,认真听取地方反映的情况,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困难和问题。对重大项目建设、设备更新改造进度偏慢的地区和领域,要求找准问题和原因,对症施策。
此次国常会提出了六项举措,包括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落地、稳定和扩大消费、持续保障交通物流畅通、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保障基本民生。
在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方面,会议提出,引导银行对普惠小微存量贷款适度让利,继续做好交通物流金融服务,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适时适度运用降准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对第一财经表示,考虑到未来一段时间内通过降息刺激需求的空间相对受限,人李伍民银行可以进一步通过总量工具的增量操作来巩固和拓展经济回稳向上态势。必要时,更多地通过降准尤其是定向降准等措施释放中长期流动性,保证对实体经济的货币信贷支持,从而更有效地支持市场主体和居民部门,以及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国常会特别提到了房地产市场:“落实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的政策,指导地方加强政策宣传解读。推进保交楼专项借款尽快全面落到项目,激励商业银行新发放保交楼贷款,加快项目建设和交付。努力改善房地产行业资产负债状况,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中信证券首席FICC分析师明明分析,近期“第二支箭”民企融资支持工具延期扩容以及支持房地产的“金融16条”等宽信用、宽地产政策集中出台,本次会议一是延续“金融16条”中保项目也要保主体的政策立场,强调了保交楼贷款的落地;二是响应“第二支箭”游扰盯工具扩容,提到“加大对民营企业发债的支持力度”,预计后续宽信用修复节奏有望提速。
23日当天,交通银行(601328)、中国银行(601988)、农业银行(601288)三家国有大行相继宣布与优质房企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发挥“头雁”作用,保持房地产融资平稳有序。同日,中债增进公司在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政策框架下,出具对龙湖集团、美的置业、金辉集团三家民营房企发债信用增进函,拟首批分别支持三家企业发行20亿元、15亿元、12亿元中期票据。24日,工商银行(601398)、建设银行(601939)也与房企签订合作协议,其中前者拟提供意向性融资支持逾6500亿元。
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
重大项目建设是稳投资、稳增长的重要发力点。国常会提出,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目前两批金融工具共支持重神和大项目2700多个,开工率超过90%。重要项目协调机制要继续高效运转,推动项目加快资金支付和建设,带动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社会资本投资,年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对逾期未兑现承诺的地方予以通报,对确实无法按期开工的项目予以调整。加强监管,打造廉洁工程、质量安全工程。
近日,国家发改委投资司在上述工作会上表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将工作重心从提高审批效率、加快资金投放,尽快转向强化要素保障、做好配套融资、加快推动项目开工建设,并加大对各地方协调机制的指导力度,力争在四季度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
7月底,国务院部署通过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加大重大项目融资支持。目前,7399亿元金融工具资金已全部投放完毕,支持的项目大部分已开工建设,正在加快形成实物工作量。
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此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在房地产投资下降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发力,1~10月份增长8.7%,制造业投资稳定增长,1~10月份增长9.7%,可以说,金融工具对稳投资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发改委要求继续加强跟踪调度,督促指导地方落实好已出台的要素保障政策,协调解决审批手续办理的堵点难点问题,切实加快基金项目开工建设和资金支付进度。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做到项目安排科学合理、建设条件落实,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同时,做好项目储备和项目前期工作,为明年扩大有效投资打好基础。
加力振作工业经济
工业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和引擎,振作工业经济是稳住经济大盘的坚实支撑。今年以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工业经济下滑势头得到扭转,三季度延续恢复态势,有力支撑了国民经济回稳向上。但受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等影响,10月份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出现小幅波动,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稳固。
11月21日,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全国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要把稳住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扩需求、促循环、助企业、强动能、稳预期,确保今年四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23年实现“开门稳”,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下一步,要对不同类型地区、行业和企业分类提出目标要求、压实主体责任,特别是工业大省、重点行业和大型企业要勇挑大梁,发挥稳增长关键支撑作用。”辛国斌说。
同日,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的《通知》,从多措并举夯实工业经济回稳基础、分业施策强化重点产业稳定发展、分区施策促进各地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分企施策持续提升企业活力、保障措施五方面提出了17项具体举措。
《通知》提出,在需求侧着力拉消费、促投资、稳出口,畅通经济循环;在供给侧针对关键环节“卡脖子”、新增长点支撑不足等结构性制约,着力推进补链强链,加快培育新动能。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说,3月以来,应对多重因素叠加冲击,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推动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应出尽出、早出快出。事实证明,政策叠加组合效应持续释放,有力推动工业企稳。当前,推动工业经济加快恢复,要紧密衔接已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加力。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所工业室主任付保宗表示,随着各项稳经济政策措施落实落地落细,企业经营压力将逐步缓解,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同时,我国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潜力将不断释放,需求结构优化升级,由此积极带动工业经济扩容增效。
C. 如何稳增长
出口是稳增长的最佳捷径
据商务部数据,中国外贸从去年第四季度至今已经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且个别月份已经出现了贸易逆差,这意味着出口下降的速度已经超过了进口下降的速度。面对如此情势,湖南外贸网认为,我们不能将心思全部放在投资与内需上。
从历史经验看,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国的崛起不是依靠对外贸易的。14~15世纪,意大利依靠垄断地中海贸易而成为世界最富有的国家;15~16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依靠垄断大西洋(600558)贸易而成为世界强国;16~17世纪,荷兰通过垄断东印度洋的贸易而成为世界首富;18世纪后,英国通过垄断全球贸易而成为世界的领导者。
中国更是如此,因为中国本身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内需是不足的。产能释放很快,几千条、几万条工业流水量一下子就建起来,产品就像潮水一样涌出来,而国内居民绝对没有这个能力消费这些产品,唯有靠出口才能拉动经济增长,出口是一个龙头。出口是投资的函数,投资是就业的函数,就业是收入的函数,收入是消费的函数。出口是原因,消费是结果。
据此逻辑,我们可以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在经济起飞时期的中国,出口与内需绝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因果关系。也就是说,当中国经济因为出口下降而趋于衰退时,根本不可能通过刺激内部需求来加以对冲,其中的道理就在于,当下中国,内需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两者根本无法替代。哪怕在上海、深圳,如果没有了出口,经济马上陷入停滞。
其实,国际贸易形势并非想象的那么坏。据WTO的报告,2011年全球的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已经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前的水平。单纯说世界经济形势不好,阻碍了中国出口,所以要转向拉动内需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更加值得注意的是,2011年德国的出口占GDP的50.1%,美国出口占GDP的14%,恢复到2007年以前的水平。你能说国际贸易形势不好吗?最近一段时间,只有中国与日本的出口贸易是下降的,因为这两个国家的货币都在升值。所以说,不是别人不让你出口,是你自己试图用货币升值的方法来平衡贸易顺差。
展望未来,其实对中国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少,一是全球贸易正在复苏,这是最重要的利好;二是全球大宗资源商品价格在下跌;三是人民币升值压力没有了。这半年多来,这三点变化是很明显的,它们向我们传递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这是中国重回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的一个好机会。而且,我们竞争对手的日子也不好过,外部环境也宽松了,如再不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利用良好的外部因素,重新发展贸易,以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再过几年,想做都做不了。为什么?因为只要中国的发展战略再不做调整,那么再过几年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就将大量消失。等企业家把厂子关了,移民出走了,再给政策就不会有什么结果了。这就像盆栽,连根都枯掉了,你再去浇水,它还能开花结果吗?
因此,笔者的建议是:调整相关政策,继续采取鼓励出口的发展战略;为此就必须让人民币汇率重新回到合适的位置,并尽可能抓住可能出现的贬值机会;与此同时,尽快开放国内市场,降低外来商品与服务的市场准入门槛,用“以市场换市场”的方法来有效地降低中国可能出现的单边贸易顺差的局面。只有给世界以机会,中国才会从世界得到更多的贸易机会。
D. 工信部部署2022年工作,明确把工业稳增长摆在最重要的位置
会议部署2022年要突出抓好的工业和通信业6个方面重点任务中,着力提振工业经济放在首位。肖亚庆表示,工业稳为稳定经济大盘提供有力支撑。我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但恢复发展的总体态势和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实现平稳 健康 发展具备很多有利条件,要着力稳增长、防风险。
他表示,要打通重点产品供给“堵点”“卡点”,有效畅通工业经济循环,深化产融合作,着力提振制造业投资,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扩大新能源 汽车 、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消费,做好重大外资项目服务保障。
此外,工信部还明确加快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进一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大对中小企业的纾困帮扶,促进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强化应用导向,提升信息通信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向纵深拓展,增强产业发展新优势新动能;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稳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等重点任务。
其中明确指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制造业强链补链,创建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中心,培育一批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落实系列惠企政策,加快5G在垂直行业的融合应用,纵深推进App专项整治,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完善多层次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
会议指出,今年以来,工业经济持续恢复增长,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得到提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今年1至10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42.2%。目前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30万个,5G终端用户达到4.97亿户。
E. 工信部:杜绝随意停限产等“一刀切”行为,着力稳定工业增长
2022年原材料工业座谈会近日在北京以视频形式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江平在会议上要求,重点抓好六方面工作。
一是着力稳定工业增长。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扎实做好稳生产、稳供给、稳投资、稳价格,统筹处理好控产能与稳增长、出口与稳增长、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疫情防控与稳定运行等关系,杜绝随意停限产等“一刀切”行为,切实保证行业稳增长。
二是全力保障初级产品供给。深刻认识原材料工业作为重要初级产品供给者的责任和使命,加快推动资源保障体系建设、资源高质高效高值循环利用和政策科学有效落地实施,不断提高初级产品保障水平。
F. 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政策“组合拳”怎样加力
新华社北京11月21日电 题: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政策“组合拳”怎样加力?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多措并举夯实工业经济回稳基础、分业施策强化重点产业稳定发展、分区施策促进各地区工业经济协同发展……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国资委21日联合印发《关于巩固回升向好趋势加力振作工业经济的通知》,提出接下来振作工业经济一系列举措。
这些措施有哪些特点?将如何确保落实落地?工信部有关负责人和业内专家就此回应。
明确“四方面坚持”,把稳工业摆在更突出位置
受外部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等影响,10月份工业经济主要指标出现小幅波动,持续恢复的基础仍需进一步稳固。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表示,必须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集聚各方力量,压实主体责任。
通知从多个方面明确了下一步提振工业的具体举措,同时强调,政策措施要把握“四方面坚持”:坚持聚焦重点、加力提效;坚持因地制宜、分业施策;坚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坚持底线思维、安全发展。
首先是坚持聚焦重点、加力提效。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党委书记刘文强说,今年3月以来,应对多重因素叠加冲击,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推动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应出尽出、早出快出。事实证明,政策叠加组合效应持续释放,有力推动工业企稳。当前,推动工业经济加快恢复,要紧密衔接已出台的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加力。
通知分行业、分地区、分企业进行了部署。同时,“进一步扩镇册大汽车消费”“确保外贸产业链稳定”“启动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等举措,着重解决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用好产业结构调整有利时机,补短板、锻长板、强笑亮基础。
通知明确做好风险预见预判预案,切实保障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安全供应,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
强调精准发力,直指工业运行面临的挑战
辛国斌说,通知针对当前工业经济运行中面临的市场需求恢复仍需时间、产业链供应链还存在一些卡点堵点等情况,提出五个方面稳增长重点工作举措,在需求侧着力拉消费、促投资、稳出口,在供给侧着力推进补链强链,加快培育新动能。
其中,针对扩大消费需求,明确落实好2.0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阶段性减半征收购置税、新能源汽车免征购置税延续碰旅宽等优惠政策,开展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活动等。在稳定工业产品出口方面,提出加快推动通过中欧班列运输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
“在瞄准短板持续发力的同时,提出建立常态化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协调机制,保障重点企业、行业稳定生产。”刘文强说,下一步政策将在加强区域间、上下游联动,“点对点”“一对一”帮助龙头企业和关键节点企业上加力。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针对原材料、装备制造、消费品等重点行业明确精细化支持措施,坚持分企施策,提出充分发挥大型企业“顶梁柱”作用、加力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强化对外资企业的服务保障,夯实稳增长微观基础。
狠抓政策落实,为工业回升向好提供保障
巩固工业经济回升向好趋势,良好机制是保障。
通知提出三个方面保障措施,即强化责任形成合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优化发展环境、完善监测调度和督导激励机制,同时明确各地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工业稳增长协调机制作用,鼓励地方安排中小企业纾困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支持。
辛国斌表示,工信部将进一步抓紧抓实振作工业经济相关工作,加大督促落实力度,鼓励各地区积极出台配套政策措施,及时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卡点,同时做好重点工业大省、行业、园区和企业运行情况监测调度,前瞻性加强政策研究储备,不断丰富政策“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