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特点
1.【英国】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它最初是由原始积累向轻工业化过渡,再实现重工业化的。最初英国通过海上劫掠、开辟殖民地等方式,促进了本国资本的积累,为轻工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通过原先积累的金银、海外原料及殖民劳动力,迅速转化为工业革命后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又继续促进了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开展,17--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攫取了世界霸权。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英国国内对资本和商品市场的严重依赖,阻碍了其技术革新,英国重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有基础上开展的,一直到二战结束前,发展较缓慢。
2.【法国】法国在大革命之后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受先代重商主义的影响,法国在效仿英国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仅发展轻工业,还大量投放外债,通过赚取债务差额来为本国工业化提供资本,同时受国内封建势力与国外敌对武装的破坏,法国资本主义一直未能独立发展,资本投放于工业技术更新中的比例较小。这些都造成法国资本主义工业的滞缓。直到二战结束,英法都受到战争破坏而使工业长期服务于军事,造成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工业的长足发展。
3.【美国】美国相比前两国,不仅拥有安定的政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资源,还在最初的百年发展中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在开发这片新大陆的过程中,轻重工业的发展结构相对较好,虽然在一战之前美国已基本实现经济全球第一的目标,但真正攫取世界经济霸权则是在一战后,直至二战结束,美国的霸主势力。充分反映它在工业上的雄厚实力。
⑵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一般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为什么
先发展轻工业,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然后发展重工业
⑶ 美国在什么时候完成工业化进程并转型为工业社会国家
美国的工业化起步晚于英法,但速度较快,因此很快就实现了赶超。美国工业化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七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与其他现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二)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美国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三)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已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农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四)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19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也加快了。(五)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达。东北部地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由于西部的农产品因运输费用的下降而更具有竞争优势,因此,新英格兰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顺利流向西部农场和本地的工厂。(六)国外移民多,跨区贸易发达,国内市场大。(七)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现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大量吸引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 (郭发)
⑷ 西方的工业化进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西方完成工业化用了200年时间,大致经历了四个时期: 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这一段是工业化的初期阶段;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是成熟工业化时期; 20世纪中到20世纪末,是以高技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化时期; 从20世纪末到现在,为信息化时期。 完成工业化有几个标志: 一是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率超过第二产业; 二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增长速度趋于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与能源和资源消耗的增长脱钩; 三是白领工人数字超过蓝领工人,大多数人要去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 四是企业的优势不在固定资产的多寡,而是看其区域性的物流公司是否运作起来,好的企业不是产品堆积如山、汽车摆满广场,而是零库存。
⑸ 美国工业化简介
希望对你有帮助 国工业化特点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引言: 历时约100年的美国工业化取得了重大成就,创造了世界上最发达、最强大的国家和所谓的“美国奇迹”。美国的工业化发展对我国今天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可借鉴的经验呢? 美国工业化具有各产业协调发展、劳动生产率高、产业聚集、要素市场发达、国内市场大等特点,这些特点对我国推进新型工业化,向“世界制造中心”迈进,以及协调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或农业产业化)、实现二元结构转型和解决“三农”问题,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美国工业化的特点 产业结构升级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 与其他先行工业化国家相似,美国的工业化也是一个工业比重逐步超过农业、工业内部重工业比重逐步超过轻工业的过程。但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的。轻工业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虽然逐渐下降,但其发展速度也不慢,直到1900年美国工业化完成之后,轻工业比重仍然大于重工业。美国农业发展慢于工业,但就农业本身来说,在美国工业化时期内,农业发展是相当快的。农业的较快发展,一方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另一方面,农产品加工业成为美国第一大制造业。 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高 美国在工业化启动时期劳动力和资金都非常短缺,整个19世纪其工资率和以利息表示的资本收益率都较英国高。美国通过大力普及和发展教育、尊重知识、引进人才、发明劳动节约型技术、发展技术和资金密集型产业等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劳动力的专业化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虽然19世纪美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和资本价格一直高于其最重要的竞争对手英国,但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优势完全弥补了由劳动力和资本价格较高而带来的损失。 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明显 美国制造业存在一个明显特点:全美国主要的制造业集中在以芝加哥为西端、以华盛顿到波士顿为东线的区域内。直至20世纪中叶,这一地区仍拥有68%的美国制造业和43%的美国人口,尽管这一地区的土地面积只占全国的7.7%。已实现产业化的美国农业在区域布局上存在明显的专业化分工,形成了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带,比如小麦生产带、玉米生产带等,此外,还有所谓“牛肉带”、“猪带”等。 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1790年,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只有5%,而且没有一个城市超过5万人。随着工业化的迅速推进,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了。到1920年,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农村人口。与制造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加相适应,1790~1950年间,美国城市人口比重(城市化率)也不断增长,从1790年的5%迅速提高到1920年的51%。 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发达 东北部是美国制造业的主要聚集地。该地区高效率的资本市场,为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如为了方便纺织业融资,该地区发展了大量的储蓄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资本市场也为产业重组提供了通道,1818年以后,由于航运业相对利润下降,新英格兰地区的许多航运业巨头将其资本通过资本市场顺利地转移到纺织行业。而新英格兰地区的农业劳动力通过劳动力市场顺利流向西部农场和本地的工厂,如洛厄尔的工厂就因为从周边农业人口中招收女工而闻名。 跨区贸易发达,国内市场大 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和跨区贸易的兴起也对市场规模的扩大做出了贡献。随着区域专业化生产和劳动分工的发展,消费品需求和由此派生的对机械、特制品以及其他资本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全国性的纺织品、服装、鞋靴以及其他消费品市场。 引进技术,利用外资,发展进出口贸易 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美国充分利用了其后发优势,直接引进和利用英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技术和人才等。如美国大量用偷窃、抄袭和引诱技术人员等方法得到了英国、法国、德国等的技术和机器等。 大量吸引外资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手段。自1843年至1914年,美国吸引外资稳步增加,1914年吸引的外资额相当于1843年的33倍。发展进出口贸易也是美国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自1790至1914年,美国的进出口除个别年代稍有减少外,一直是增加的。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初,美国几乎掌握了世界贸易的1/3。 对我国工业化的借鉴意义 虽然美国的工业化发生在100多年以前,而且美国工业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我国当今的工业化存在很大的不同,但美国工业化所反映的一般性特点对我国推进工业化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一,尽管美国实现工业化比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时间较短,但也花了约100年时间。我国的工业化严格说来是从新中国开始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推进工业化才不过50余年,与美国相比我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继续推进工业化仍然是未来几十年的主要任务。过去,我们曾试图通过计划体制和推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来实现快速赶超(“超英赶美”),但事实证明“欲速则不达”,工业化必须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目前,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正在迈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这是中国工业化重新走上正轨的生动体现。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100多年前美国在工业化时期制造业所达到的国际地位相比,我国目前离成为真正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必须做好长期奋斗的准备,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世界制造业中心迈进。 第二,美国的产业结构升级是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推进的,这一点对我国极具借鉴意义。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总想通过政府计划而不是通过市场来重点发展某种产业,殊不知各个产业之间不是通过国内市场就是通过国际市场而相互关联,只有在各产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随着技术进步、消费结构升级和国内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才能逐步使产业结构升级。虽然工业(或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但工业化绝不仅仅是工业发展,而是各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如美国的工业发展就是与其农业、商业、服务业和基础设施等产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中国过去在农业和轻工业没有很好发展的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值得认真反思的。目前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尤其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信息化,过分强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分强调产业结构升级等倾向。 第三,美国的工业化首先表现为人的专业化,劳动力专业化素质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美国赶超英国过程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美国独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教育,重视人才,重视人权,重视人的成长,这无疑是其成为世界第一工业化强国的主要奥秘。我国过去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正好犯了“见物不见人”的毛病,重视工业项目、工业产值、机器设备等“物”,而忽视人的需求的满足(低工资),忽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忽视人的自由流动,尤其忽视为工业化做出重大牺牲且源源不断成为工业化新主体的农民的权益,因此工业化走了很长的弯路。今后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过程中,要借鉴美国等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将人作为工业化的主要依靠力量,推进人的流动,将尽可能多的农民纳入到工业化轨道上来,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四,美国的工业化表现为明显的产业聚集、区域专业化和人口集中(城市化)。各种不同的地方因具有不同的优势而在工业化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各地竞争的结果是各自成为某方面的专业化区域。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人口和产业布局是按计划进行的,事实证明布局不合理。美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要允许人口、要素和企业或产业在全国各地自由流动,由其自发选择区域。这样就会逐步形成较合理的产业聚集和区域专业化现象,并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推进。 第五,美国的工业化是由市场化来保证的,其工业化过程也是市场不断发育、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的过程。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国内产品市场的扩大、国际贸易的发展(或国际产品市场的扩大),都为美国的工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国过去通过计划制度虽然使工业产值比重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了,但事实证明这种工业化是不可持续的。美国工业化经验表明,只有通过市场化来推进工业化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因此,我国今后在推进工业化的过程中,要继续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发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制定和完善各种市场制度,将市场化与工业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在工业化中的关键作用。
满意请采纳
⑹ 英国是如何走向工业化道路的
英国是当今世界上最早开始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在时间上比美、法、德、意等发达国家提前了100年左右,比大部分发展中国家提前了200多年.这种绝对先行国地位使英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工农关系的处理上没有任何经验可循,加上新兴资产阶级反对保护主义、倡导自由竞争的政治学和经济学传统,英国于工业化完成后在对农业的保护上反而比其他发达国家要晚一些,从而走出了一条从通过“财产剥夺——贸易条件恶化”模式积累工业化资金,到适度农业保护的较为独特的工农关系变动的道路;也为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实现从农业剥夺向农业保护的转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从工农业关系上看,英国的工业化、城市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40年代:“圈地运动”及其对工业化的初始推动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对农民的财产剥夺和强制性农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剩余的能力,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从而开始了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圈地运动”历经了大约4个世纪,但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18世纪中期产业革命以后.其结果主要有二:
首先是扩大了农场的规模,提高了农业的相对和绝对剩余水平.根据1851年的调查,英格兰和威尔士农场总面积为2470万英亩,其中经营面积在100~500英亩以及500亩以上的大农场约占78.2%,经营面积在50~100英亩的中等农场约占13%,经营面积在5~50英亩的小农场仅占8.6%.同时,即使是小农场,在经营方式上也完全不同于产业革命以前的小农经济.农场规模的扩大,为具有不可分特征的农业机械技术的广泛采用提供了可能.在机械技术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化肥和良种技术也开始推广,并进行了耕作制度的改革.这就使得当时英国的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剩余水平大大提高.在从1650~1800年的150年间,英国的小麦单产水平平均提高了77%,而仅在19世纪上半叶就提高了79%,其中19世纪50年代比30年代小麦产量提高了大约50%.1790年以后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逐渐加快,1790~1815年间平均增长率大约为0.2%,1816~1846年为0.3%.一个农业劳动力在1700年时只能养活1.7人,而到1800年时就能够养活2.5人了.可见,“圈地运动”实际上是通过土地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大大带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产品供给能力大大增强,农业剩余供给水平大大提高.18世纪中叶之前,英国的谷物几乎每年都有出口.
其次,迫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工业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得越来越多的小自耕农丧失了土地所有权和在公有土地上的放牧权,为当时日益增长着的城市机器大工业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英国当时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迅速降低.170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60%,1801年降到36%,1821年降到32%,1851年降到16%.1801年,英国5000人以上的城市只有105座,到了工业革命结束以后的1851年猛增到265座.这时,英国已经出现了象伦敦、曼彻斯特等人口上百万和数十万人的大城市.1801~1851年间,英国城市居民占全体居民的比重由32%上升到50.1%.
可见,“圈地运动”从两个方面促进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一是强制性集中土地,提高了农业剩余水平;二是为城市机器大工业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农业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为土地集中提供了必要条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剩余水平的提高又为劳动力的非农化创造了物质基础.
二、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30年代:贸易条件恶化及其效应
19世纪40年代以前,英国的议会和政府基本由大地主、大商人和金融贵族控制着,他们为了本阶级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多次颁布谷物条例,实行关税保护,限制和禁止国外廉价农产品和工业原料的进口.谷物条例在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同时,也为高速发展的工业产业带来了一系列障碍.主要是:谷物价格过高,在工人的日常支出中食物费用占一半以上;工资的高低取决于面包的价格,从而造成了谷物价格和工人工资轮番上涨的现象,导致了工业产品中工资成本过高;食品和原料价格过高造成工业资本家的利润逐渐下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在19世纪上半叶反而成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为了降低谷物价格,降低工业品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增加工业利润,工业资本家和城市消费者联合起来与大地主进行斗争.终于在1846年,通过在议会中占多数的方式废除了谷物条例,放开农产品市场,实行自由贸易.此后,两大产业的比较利益逐渐向工业转移.1840年,英国农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指数为112%,废除了谷物条例后,1850年即下降为90%,1900年下降到80%.其中,种植业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更快.与1840年相比,1850年种植业产品对工业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20个百分点,到了19世纪末期,种植业产品的市场价格只及1840年的57%.可见,从19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农业的贸易条件明显地恶化了.这种状况又通过城市和农村的“推”、“拉”两种力量,使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速度大大加快.1851年,英国城市居民的比重为50.1%,1881年达到67.9%,1901年达到了78.0%.英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最终在工业对农业的超强度剥夺中大大地向前迈进了.
农业贸易条件恶化在极大地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后果.从农村和城市两个方面分析,主要有以下两点:
1、农业的衰退.1846年谷物条例废除后,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农业便逐步走向衰退.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谷物的海运成本急剧下降,美国和广大殖民地国家的廉价农产品源源涌入英国市场,使大量农业经营者破产,农业衰退益发严重.在这一时期,英国主要作物小麦的播种面积和产量急剧减少.1870~1900年,小麦播种面积由141.6万公顷减少到58.9万公顷,产量从30.7万公担下降到14.8万公担,粮食自给率由1870年的79%下降到1900年的39.6%.农业的衰退迫使英国工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国外农业的支持,这也是导致农业劳动力在此期间快速转移的重要原因.
2、在市场和利益的驱动下,乡镇人口向城市进行了大规模转移,使伦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大城市的人口急剧增加.在经济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的情况下,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有限,大量涌入城市的农村劳动力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已经就业的工人也经常面临着失业的危险;贫民窟在各大城市的中心大量存在,居住条件恶劣,许多人住在不透空气、没有光线的地下室里;由于农业衰退,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进一步加剧了穷人的贫困.城市中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无产者,其生活还不如原来的自耕农.无业人口的大量增加还造成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以及犯罪现象的剧增.
可见,对农业的过分剥夺,在高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同时,不仅造成农业的衰退,也在城市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降低了城市化的质量,对工业化、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三、20世纪30年代以后: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由于自由贸易政策对农业造成的持久性衰退,美国和西欧的大部分国家自20世纪初起就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但英国直到本世纪30年代才开始这一转变.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粮食进口受阻,国内粮食供给发生困难,英国不得不实行配给制,转而加强对农业的干预和扶持.主要政策有:奖励垦荒,对开恳荒地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物质激励,扩大耕地面积;在政策上鼓励农机、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产业的发展,鼓励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并于二战以后迅速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对于各出口国用出口补贴的办法廉价倾销其过剩的农产品现象,英国等欧洲进口国采用提高关税以及非关税的手段对国内农产品生产者进行保护,这就大大提高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建立健全了国家农业生产管理机构,对农业生产进行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农业合作企业和流通企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水平,以及按照欧盟的统一政策对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补贴等.上述政策措施实施的效果是显着的,其标志之一就是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供给情况很快得到了改善,80年代以后甚至一度出现了过剩现象;标志之二就是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中等规模农户的收入水平超过了城市中的一般产业工人;标志之三是农村物质生活条件的显着改善,乡村地区的第二和第三产业迅速发展,从而改善了乡村落后的历史面貌,逐渐同城市接近起来,社会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乡村城市化”.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中使用劳动力的数量越来越少,1978年英国农业劳动力仅有65万人;1991年进一步减少到27万人,只占全部劳动力的1.3%,此后便稳定下来.而在城市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在进入20世纪40年代后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50年代以后,其发展速度超过了第二产业,从而成为吸收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领域.城市中就业结构的改善使失业人数大为减少,产业工人的收入水平和生活状况大为改观.随着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城市环境污染的状况逐渐得到了治理.城市产业逐渐向乡村渗透,城乡联系更加密切,80年代以后出现了城乡一体化的现象.
⑺ 美国 法国 德国俄罗斯 英国 日本 分别什么时候完成工业化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时期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取得统治地位的发展过程。
基本特点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是在资本家追逐利润的过程中自发地实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一般从发展轻工业开始。因为,轻工业资本周转较快,可以用较少的投资,获得较多的利润。轻工业发展起来以后为资本主义积累了大量资金,并产生对新的生产设备、机器、动力、工具等的需要,促进了重工业的迅速发展。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开端是产业革命。经过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在生产技术上发生了根本变革,原来的工场手工业为机器大工业所代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制生产方式。
英国的工业化过程 在18世纪30年代,英国首先爆发了产业革命。当时,英国各主要工业部门先后出现了从手工业生产过渡到机器生产的趋势。这一工业化过程首先从纺织工业部门开始。1733年,J.凯(1704~1764?)发明了飞梭,使织布效率提高了一倍,成为机械发明的创始。飞梭应用于生产,出现了纺落后于织的现象,引起了纱荒。1765年,J.哈格里夫斯(?~ 1778)发明了手摇纺车——“珍妮机”,大大提高了棉纱的产量,解决了纺与织之间的矛盾,使生产出现了飞跃。1769年,水力纺纱机问世,接着,第一座棉纱厂建成,此后,大规模的织布厂就随之出现。与此同时,J.瓦特(1736~1819)发明了双动式蒸汽机,并作为机器的动力,在1784年应用到棉纺织厂。蒸汽机的发明,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虽然不创造大工业,但是,它给大工业提供了动力,促使以机器体系和雇佣劳动为标志的工厂制度迅速确立起来。在棉纺织业的带动和刺激下,其他轻工业部门也从工场手工业逐步向机器大工业过渡。轻工业部门的机器发明和广泛应用,推动了重工业的技术革新。18世纪末,蒸汽压力鼓风机开始应用于冶铁业,使英国的冶金工业迅速发展。进入19世纪,蒸汽抽水机在矿井中普遍得到应用,并陆续出现和采用了一些新技术,使英国的煤产量迅速上升。同时,各种锻压设备和金属加工机床陆续发明出来,相继制造出镟床、铣床、钻床,使机器制造业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在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的强大推动下,交通运输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到19世纪30~40年代,英国的产业革命基本完成,它标志着机器大工业已居于统治地位。英国的资本主义工业化,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掠夺和奴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道路来实现的。
美国的工业化过程 美国在18世纪70年代以前,是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在经济上主要依赖于英国,近代工业没有什么发展。经过1812~1814年的英美战争,才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工业的道路。美国的工业化,也是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1790年,仿制出英国的水力纺纱机,建立起第一座棉纺厂;随着棉纺织业的发展,毛纺织、制铁、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主要工业部门也普遍建立起新式工厂。到19世纪中叶,机器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在1828年,美国开始修建第一条铁路,到1865年,铁路线全长已达 35000英里。大规模的铁路建筑,不仅带动了东部重工业(如冶金、采煤、机器制造)的发展,也促进了西部农业生产的增长。到南北战争(1861~1865)前,美国也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建立起近代工业体系。美国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广泛地利用了英国工业的技术成就,以及欧洲的资金和国外移民所带来的生产经验。
法国的工业化过程 法国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发展,较英、美缓慢。法国资本原始积累始于16世纪,但封建行会制度(见西欧行会制度)和土地制度长期未被打破。1789~1794年的资产阶级革命,扫除了封建障碍,才促使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初,在波旁王朝和奥尔良王朝统治时期,法国开始了产业革命,也是从纺织工业部门采用机器开始而逐渐扩展到冶金、采矿和机器制造业的。法国在60年代末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资本主义工厂制度取得了统治地位。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居于优势,因此,工业化进程较慢,产业革命以后,其工业化程度还落后于英国和美国。
德国的工业化过程 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的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发展,经过很短的时间,在70年代末,就基本上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化程度达到了足以与英、法匹敌的地位。
日本的工业化过程 日本工业化进程起步最晚。在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前,还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封建国家,统治阶级收入的85%来自农业,15%来自商业和手工业。经过明治维新,日本的工业才逐渐发展起来,但与世界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工业化水平很低。1880年,输入了新式纺织机后,纺织工业才得以迅速发展。同时,在国家的推动、引导和扶植下,出现了开办企业的高潮,到1885年,产业革命已迅速展开。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是日本近代产业发展的转折点,依靠在中国开设工厂、企业及其他商业的特权和战争赔款,使其工业、交通运输、银行、贸易等出现了惊人的发展,大大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到20世纪初,日本近代工业的主要部门都已建立起来。
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使社会生产力产生了巨大的飞跃,在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许多工业中心和大城市。资本主义工业化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生产技术方面的变革,而且也是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的变革。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实现,为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了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此同时,资本家加强了对本国工人和农民的残酷剥削和掠夺,资本主义列强也加强了对经济落后国家特别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经济剥削和掠夺,从而加剧了资本主义各种矛盾的发展。
⑻ 资本主义的美国,为何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资本主义的美国,因具有丰富资源条件,因此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1834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十八个邦国组成了"(北)德意志关税同盟"。其后,西南各邦国也相继加入进来。这个同盟的理论指导者李斯特主张,为确保德意志经济的自立,建立保护关税体制并推进近代化极为必要。
这种主张与必须在德意志范围内形成统一市场的主张共鸣,加速了统一国家的构想迅速变成现实的步伐。这就是普鲁士宰相俾斯麦主导的彻底的增产兴业、富国强兵政策路线和在1871年以普鲁士为中心形成的德意志帝国。
德国自然与英国,或者比利时、法国不同,正式启动工业化的时间较晚。但是,在某种意义上讲,它具有后发的有利条件。以作为能源的煤炭、钢铁以及机械制造等生产资料为中心的工业化,配合上从国外引进的技术和资本,从一开始就得到政策的强力推动。
另一方面,德国也建立了包括储蓄银行和实业银行两方面特征的银行制度,很好地保证了国内资金的流动。德国近代化所采取的方式,往往被那些与德国同样的后发资本主义国家或多或少地学习,如俄国、北欧各国、意大利以及日本等。
在这些新兴产业上,德国和美国从一开始就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上述世纪末所发生的变化,能否完全动摇了被称作"不列颠治世"的英国优势地位呢?未必如此。作为首都伦敦中心的金融城(City ofLondon)维持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金融中心的地位,英镑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货币。
在海运和保险领域,英国的优势也没有完全崩溃。英国从19世纪中叶开始倡导的自由贸易论,是唯有以本国的绝对经济优势地位为前提才能够成立的主张,因此后发资本主义国家自然反对。偶尔也会有国家通过缔结两国通商条约而采取自由贸易体制,如1860年拿破仑三世时期的法国与英国缔结的通商条约。
不过,就算在这一条约中,法国为进一步推进工业化而希望从英国引进技术的意图更强。因此,在多数后发国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普遍陷入世界性经济危机的19世纪末,世界各国又再次转向了保护关税体制之下的霸权争斗。英法间的自由贸易体制也成为一时之物,走向终结。
19世纪后半期到世纪末,在经济结构转换、经济中心发生巨大变化的过程中,各国不再局限于欧美,而是在全世界寻求更广阔的市场,以及工业生产所必需的原料和资源。欧美各国在东亚地区正式施加开国压力,强迫建立经济关系,同时,在非洲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
这些动向均与经济结构转换、经济中心变化以及霸权向多极化转变的局势相关。世界各地被纳入不断重整的全球规模的资本主义关联结构的周边,在此过程中的各自时期产生了种种压力。这一系列的变动并不是在和平环境下进行的。欧美各国的经济霸权争夺激化,为了贯彻各自的意图,不惜使用武力在世界各地扩张。
为了追求"富国"这一国家目标而采取的"强兵"政策,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的负担,甚至出现讨论海外扩张究竟划不划算的事例。但是另一方面,军备扩张进一步促进了本国的工业化、工业化的进展又使军备扩张成为可能的这种产军互助的循环被进一步强化,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就像知名的、进入20世纪后迅速激化的英德海军军备竞赛那样,欧美各国因相互猜忌、相互牵制而开展军备竞争和摸索军事同盟关系。这类消耗性活动使整个国家发展的重点开始转向了非生产方向。
与以轻工业为中心的初期工业化相比,以重化学工业为中心的产业经济所必需的资金总量自然也极为庞大。为了调配尽可能多的资本,19世纪中叶后,股份制公司在各国都成为了理所应当的经营组织形态。股份公司在增发股票之外采取发行公司债券的形式筹措新的必要资金。作为寻求资金的企业和追逐利益的投资家交汇的场所,随着时间的发展,股票市场对经济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⑼ 世纪年代的美国已基本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主要原因要从二战期间说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60多个国家卷入这场纷争,而此时此刻的美国,并没有参加进去。美国便趁这时,卷入二战的国家,有横很实力相当或相对落后,都需要补充兵器来抗战,美国便大量制造并销售兵器,致使财源纷纷进入美国,其他国家,要么发展不大,要么因参战而损失大量经济,所以美国才能成为世界上经济实力强大的国家,因该说是经济是世界第一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