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今后将如何发展

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今后将如何发展

发布时间:2022-03-12 09:34:08

Ⅰ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如何发展

建立适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通过有选择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以逐步建立起符合首都市场需求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特点和问题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并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产业体系。截至2004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共1440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数的33.3%,占轻工业企业数的77%;实现产值691.3亿元,利润39.2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4.2%和12.6%,占轻工业企业的74.9%和68.4%;2004年共安排从业人员30.3万人,占工业企业就业人数的30.3%,占轻工业就业人数的82.1%。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呈现如下几个特点:(1)已初步形成在郊区县集聚发展的态势。各郊区县由于工资、地租等相对较低,而且近年来在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大为改善,已经具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条件。同时,为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各郊区县纷纷建立了一些工业园区;(2)初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主要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服装鞋帽、印刷和医药制造产业;(3)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要带动力量。通过“基地+农户+市场”形式,特别是通过订单农业,把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但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也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1)各区县在行业布局上缺乏协调,基本都以食品加工和食品制造行业为主,存在重复建设,相互间不能形成合力;(2)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制度不尽合理,企业税负相对较重。特别是深加工企业比初加工企业要多缴纳一定的增值税,深加工企业的增值税税负明显偏高;(3)资金缺乏成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产品加工企业自有资金数量有限,受行业赢利状况及企业规模所限获得银行信贷较难;另外,农产品加工企业原料的采购时间集中,库存原料占用资金数额大、时间长、周转慢;(4)郊区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业在郊区的集聚和发展。一方面大量的一般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又非常不足。再加上目前郊区的生活、工作环境相对城区还有差距,所以加工企业在吸引市区高层次人才时往往比较困难。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和目标 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应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及稳定首都市场供给为主要目标,紧紧围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建立适合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外部支撑体系,通过有选择地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扶持,促进企业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实现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和布局的优化,以逐步建立起符合首都市场需求特点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具体来说,其目标主要有:带动城乡富裕劳动力就业、增加郊区农民收入、实现首都农业效益的稳步增长、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保障首都市场对农副加工产品的需求。
发展重点 在统计上,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是12 个行业,即: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医药制造业。这12个行业在北京市的发展水平不一,市场结构和行业绩效差异较大,并且产业发展环境和要素需求也各有特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选择部分行业,通过给予政策倾斜和资金扶持进行支持,加快其发展,以充分实现其社会和经济效应。
第一,食品加工行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应作为扶持重点。包括蔬菜、肉、蛋、奶以及果品加工等鲜活易腐类行业。这些行业多属于劳动力密集型,需消耗较多农产品。所以从保障首都市场供应、增加劳动力就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大目标出发,应将其作为北京市重点发展的行业。而且北京市发展这类加工业也有一定优势:首先,北京市城乡有大量的富裕劳动力,可以保证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其次,北京市郊区有一定的原料供应,可以部分保证其原料需求。同时,经过多年发展,这类行业在北京市已有一定的基础。
未来一定时间内,这些行业应作为政府扶持的重点。
第二,技术密集型加工行业应作为今后长期扶持的重点。包括生物制品业、医药制造业、植物香精香料加工业等。北京市具有较多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加工企业通过与这些单位建立依托关系,或者组建科技联合体,可以获得新技术的机会比较多,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精深加工产业具有优势。此外,北京周边已经出现了一些规模大、效益好的生物制药企业、植物香精香料生产企业,产业基础也较好。因此,未来更应鼓励这些技术密集型行业的集聚发展。
第三,其他诸如服装及鞋帽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造业、印刷业等可适度支持。这类行业的特点是:外贸依存度高,其最终产品基本属于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带动劳动力就业的功能强。
第四,部分加工业应限制或禁止发展。主要包括饮料制造、纺织和造纸业等。饮料制造业的特点是消耗大量水资源,而北京属于水资源匮乏地区,所以除在密云等区县可适度发展外,其他区县要限制其发展。我国纺织业的中心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些区域目前已实现集群发展,形成了区域优势,所以北京市纺织业的发展很难获得竞争优势;而造纸业则污染环境比较严重,从北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要严格限制其发展。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首先,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可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最急需的冷藏、保鲜、包装、运输、卫生检疫、基地建设、科研开发、技术服务、质量标准、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对于重点龙头企业,实行投资优惠政策;另外,调整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制度。建议将所有农产品加工业一般纳税人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率全部降为13%,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行业实行“消费型”增值税,以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现行优惠增值税政策的实施范围,给予更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即征即退的优惠,以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其次,构建金融支持政策体系。要构建多元化、多功能的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发展民间金融服务组织,为小城镇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多渠道的融资服务。对于投入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社会资本,其投资收益及资本利得给予减免税的优惠;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可以由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合作建立政策性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第三,培育技术创新支持体系。对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针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成果转让、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所取得的服务性收入,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同时,要支持和强化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科技创新组织,对影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一些关键技术研发给予专项支持;建立孵化器式的农产品加工科技园,使其早日真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业方面的知识创新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的骨干力量。通过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咨询、信息、技术培训、国际合作的机会、技术发展动向等服务,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中介服务体系。
第四,完善公共服务支持体系。利用财政和信贷支持工具,加大对郊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包括提高道路等级水平、保障电力供给、改善通讯条件等;同时,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指导,在提高农民就业竞争力的同时,为加工企业发展储备必需的人力资源;加强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市场监管,完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第五,完善市场服务支持体系。要培育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各种中介组织,包括物流、营销、贸易服务组织和各种产业化组织。

Ⅱ 蓄产品质量监管与特续改进

一、我国畜产品生产与消费状况 我国畜产品生产历史悠久,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后发展较快,经过60年的变迁,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计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总体上,我国畜产品生产总量逐年增大,产品种类和结构不断优化,消费结构趋于合理。2008年,全国原料肉产量为7278.7万t,是1980年的4.9倍,年均增长率约为5.9%,占世界总产量的29.0%左右,已连续19年稳居世界首位。其中猪肉4 620.5万t(约占世界46%)。牛肉613.2万t,羊肉380.3万t,禽肉1 533.6万t;猪肉、禽肉、牛肉、羊肉、杂畜肉的比重依次为63:2l:8.4:5.2:2.4,向世界原料肉品种总结构比重40:30:24:5:1靠近。全国原料乳产量3 781.5万t,是1980年的27.7倍,年均增长率为12.6%,其中牛乳产量占95%,乳总产量已连续3年居世界第3位。禽蛋产量2 638.0万t,是1980年的10.3倍,年均增长率为8.7%,其中鸡蛋2 044.86万t,占77.52%,鸭蛋420万t,占15.92%,其他蛋173.14万t,占6.56%。蛋总产量占世界44.1%,连续24年居世界第1位。另外,2008年,我国畜禽副产物达3 700余万t。 2008年,世界人均原料肉占有量为37.6 kg,而中国人均原料肉占有量超过世界人均水平.达54.8kg。世界人均原料蛋占有量超过9.2 kg,中国为20.3 kg。世界人均原料乳占有量达95.4 kg,中国为28.5 kg。 二、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进展
(一)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初步形成 随着对动物源食品安全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保证动物源食品安全或与之相关的法律,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日趋完善,为动物源食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目前形成了以《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产品质量法》、《农业法》、《标准化法》、《进出口商品检验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动物防疫法》、《农药管理条例》和《兽药管理条例》等法律为基础,涉及动物源食品安全要求的大量技术标准等法规为主体,各省及地方政府关于动物源食品安全的规章为补充的食品安全法规及标准体系。
(二)监管体制与机制逐步建立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由国家、省级以及地方政府共同承担。在国家层面,负责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的主要机构包括卫生部、质检总局、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商务部等。大多数省、地区和县设有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2010年2月,国务院联合14个部委,成立了我国食品安全最高层次的议事协调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食品安全法》进一步调整和明确了食品安全政府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责.将食品安全综合监督职责划归卫生部统一管理,食品安全委员会对全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进行总协调.实施“地方政府负总责,行业部门各负其责”的综合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分段监管为主,分类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主流模式。 (三)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形成
1.建立了一批公益性行业平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以后,我国相继建立了国家、部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实验室,包括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暨国家肉类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肉品质量安全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乳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蛋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为加快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发,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提供了重要平台。 2.开创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模式。我国畜产品领域的研发组织创新模式分为政府资助系统(政府主导型),大学、科研院所科研(学研拉动型),企业独立研发(产业牵引型)和产前研发联盟4种。自“九五”以来,国家先后在科技攻关、重大专项、支撑计划、“863”计划、跨越计划、“948”项目、行业(农业)公益专项等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及相关方面课题。“十一五”期间又开创了新的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涉及畜产品加工与安全的产业体系有生猪、肉牛、肉鸡、奶牛、肉羊、蛋鸡等技术体系,并设立了相应的科学家岗位;肉类加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乳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均于2009年建立。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取得了系列成果,引领了行业科技发展。
3.发展了一批行业中介组织。我国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控制领域的中介组织(或社会化服务组织)正逐步健全。目前,畜产品相关中介组织有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CAAPPR)、中国肉类协会(CMA)、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CDIA)、中国奶业协会(DAC)、中国畜牧业协会(CAAA)、中围畜牧兽医学会(CAAV)等。这些行业中介对畜产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控制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1.动物源食品风险评估工作已正式启动。卫生、农业等部门已根据《食品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规定,分别制定了食品和农产品风险评估管理规定,成立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积极推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化、常态化。有关方面2008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中提供的风险评估结果为政府出台乳品中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提供了重要依据。
2.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快速发展。我国先后启动了“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的实施取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目前.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主要有已在实验室广泛推广的国家、行业标准检测方法和以各种试纸、试剂为主的现场快速检测方法及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检测设备如快速检测用移动食品安全监测车等。
3.动物跟踪及追溯体系建设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我国自2001年开始实行动物免疫标识制度,2005年又开始在四川、重庆、北京、上海等4省(市)进行防疫标识溯源试点,推进标识溯源信息化管理。2006年制定了《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2005年上海市发布了《动物电子标识通用技术规范》地方标准,为上海市采用国际先进的“牲畜识别追溯系统”提供了统一的技术基础保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 'http://static.pay..com/resource/chuan/ns.js'; 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

障。北京市从保障奥运动物源食品安全需要出发,启动了“奥运动物产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建设项目”。目前.动物标识及追溯体系已在动物及动物产品管理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产品质量不高。安全风险隐患多 (1)肉类产品质量不高.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如产品安全危害因子药物残留、微生物、添加剂含量等经常超标:非法添加国家添加剂卫生标准目录外物质或超量添加非肉组分或异肉组分;产品出水、出油、氧化、口感差、保质期内涨袋腐败;包装材料不合格而发生有害物质迁移等。(2)乳品质量不高。高品质产品所占市场份额小。农药、抗生素残留或/和微生物超标;添加剂滥用;液态乳制品保质期短;乳饮料产品蛋白含量低;酸奶制品后酸化问题;乳糖不耐症人群不适宜乳制品(如UHT乳等)。(3)传统蛋制品产品质量不稳定或质量差,如有些企业仍使用氧化铅等非法添加物质导致皮蛋铅含量过高、包泥的产品卫生差、咸鸭蛋加色素染色等。 (二)科技投入不足。成果转化力度小我国畜产品科技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虽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科研投入不足、技术成果相对较少、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2007年,我国政府和企业R&D经费(政府投入+企业投入为主)总投入强度(R&D/GDP为1.49%)有限,低于日本3.39%、德国2.53%、美国2.62%、法国2.11%、加拿大1.89%、英国1.78%。我国政府研发经费投向大学与研究机构偏少,投向产业界偏多。大部分企业科技投入主要用于购买技术装备.提升企业形象,以获取更多的外部资金支持.仅少数大型企业利用科研投入进行新产品研发、提高产品档次和生产效率,增加企业效益。长期以来,我国科研单位以取得成果为目标,企业则热衷于引进,导致未能通过工程化技术与集成有效解决装备“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问题,与欧美国家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活体自动分级、胴体自动劈半、自动检疫、胴体智能自动异物识别等工程化技术及集成装备在我国仍是空白。
(三)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存在缺陷 我国动物源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虽然初具规模。但存在一定的缺陷。(1)法律的系统性与协调性不够。如体系不完整,调整范围狭窄,监管存在盲区等。执法主体与职责模糊与交叉,法律责任规定不严。(2)缺乏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专门性法律。由于动物源食品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针对性法律或法规。如发达国家都制定了专门的《屠宰法》,实行畜禽“集中屠宰,就近屠宰”。我国尽管有《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各省市有《畜禽屠宰管理条例》,但均未上升到法律层次并涉及上述专门性规定。
我国动物源食品标准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1)标准总量少,覆盖范围小。已制定的动物源食品标准大多集中于生产和加工领域,而在动物养殖、流通领域保障其质量安全的标准严重不足。(2)标准间存在相互交叉、互相矛盾问题。由于我国标准的制定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之间存在着互相矛盾、交叉重复、指标不统一等情况,各政府食品监管部门执行标准也不一致,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3)标准技术指标不高,国际标准采标率较低。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制定了大量的标准,但是标准不够细化,分类欠科学,指标不高,国际标准采标率低。(4)标准执行不到位。比如食品添加剂使用不符合标准规定,成分含量不符合标准要求,卫生指标不合格,包装类食品标签不规范等问题仍时有发生。(5)食品安全标准所需的基础性资料欠缺。主要表现在我国食品中的许多污染情况“家底不清”。食品
中农药和兽药残留以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状况尚缺乏系统监测资料,一些对健康危害大而贸易中又十分敏感的污染物状况及对健康的影响尚不清楚。 (四)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目前“分段监管为主,分类监管为辅”是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主流模式。《食品安全法》虽然对分段、分类监管的职责进行了调整,但动物源食品依然存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某些环节存在监管真空的问题。此外,还存在动物源食品安全过程监督不力的问题。动物饲养过程中对造成动物源食品安全问题相关因素的可控手段不到位.监督力度不够。以兽药所致的安全问题为例,可控环节为兽药质量问题、饲料中药物添加、兽药使用行为3方面。兽药质量管理方面,尚未从终产品的监督抽检过渡到实施GMP的过程控制;对涉及加药的饲料,在药物加入的一些环节上监控手段还不到位;兽药的使用方面,也尚未实行处方与非处方兽药的划分等。 (五)安全监测与风险评估欠缺。跟踪溯源体系尚未形成我国与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1)缺乏食品安全系统监测与评价的背景资料。我国对食品中众多农药和兽药残留以及生物毒素等的污染状况缺乏长期、系统的监测和评价,对一些重要的环境污染物,特别是持久性的或典型的环境污染物的污染状况不明。(2)尚未全面建立覆盖所有地区、根据产品特性而建立的国家食品安全监测体系。地区、产品和监测项目的范围等均需要进一步扩大。(3)我国对食源性疾病的调查没有发挥医疗服务框架作用,报告系统存在缺陷,对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虽然我国近几年已经开展了一些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由于缺乏统一的机制.以及受经费支持力度、可利用信息资源限制,风险评估尚处于起步阶段,只能被动应付,不具备主动进行风险评估的能力,没有搭建起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技术平台。 此外,我国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动物源食品溯源体系目前尚有难度。原因在于:(1)我国动物的饲养生产模式,制约了国家动物源食品溯源体系的全面实施。我国的畜禽养殖模式相对较为落后,个体散养比例还很高。(2)我国动物产品分段管理模式,使得可追溯管理系统分段建立,目前尚无法实现饲养场一屠宰厂(或奶站等)一加工厂一销售一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溯源管理系统的有效对接。(3)目前我国仅在相互隔离的地区建立点状分布的可追溯系统,急需扩大实施区域,建成国家级和省级的可追溯体系。从动物种类看,现有的政策和技术主要针对猪、牛、羊等家畜,对于家禽的可追溯体系严重欠缺,不能适应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病防控和家禽产品安全追溯的需要。 四、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强技术创新。突破关键科学技术难题 建立和完善畜产品产业技术体系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挥国家级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作用,推动产学研结合,切实解决制约我国畜产品加工和动物源食品质量安全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在基础科学问题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畜产品品质形成的生物化学机制;研究传统畜产制品品质形成机理;研究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有害物生成、衍化、迁移、残留规律;研究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重要腐败和致病微生物有害因子生成、残留规律。在工程技术及装备研究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畜产品品质保证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畜产品智能化分级、在线检测、无损检测等信息化技术,开发相关软件与设备;研究生物防腐剂生物工程技术及畜产品保鲜技术;研究畜产品中功能性成分无损与联产提取技术;研究动物源食品中的化学残留、致病或腐败微生物等快速检测及污染表征确认技术;研究动物源食品全程冷链物流安全控

制技术如微生物预报技术;研究动物源食品产业链质量安全控制全程跟踪与追溯(“物联网”)关键技术。
(二)增加科技投入。完善科技管理针对过去投入资金分散、浪费现象严重,资金投向不合理(如投向重大建设项目)等问题,政府须进一步加大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控制的科技投入,特别是针对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产业化和推广的基础性和公益性投入,保障实用和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人员培训与教育投入。逐步完善投入管理体制,提高投资效率。政府应积极鼓励其他相关部门、企业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对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的投入,在财政和金融上进行支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在科技开发、贷款等方面给予积极的倾斜。 (三)完善标准与法规体系 参考WTO/TBT或SPS规定,借鉴发达国家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和法规体系的特点和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完善畜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标准及法规体系。建议及时制定禁止活畜禽运输和交易的相关法规,完善和强化定点和就近屠宰法规;建议加大力度制定涉及动物源食品安全的专门法律法规及其实施条例,如肉品安全法、蛋品安全法、乳制品安全法等;建议细化和完善畜产品产业链可追溯法规及动物福利相关法规;建议制定畜产品中药物残留、致病微生物限量标准;建议优化与创新畜产品细化的分级标准;建议制定畜产品消费“碳排放”标签标注或认证制度。 (四)完善监管体制。加强政府服务功能借鉴欧洲“统一监管”、美国“分块监管”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具体国情.进一步改革我国国家监管体制,完善目前多部门食品安全分段监管的体制。改变政出多门、结构繁杂的状况,形成权威统一、权责分明、独立行动、权力制衡、运转高效的监管机制。加大执法和处罚力度,大大提高违法成本。此外,政府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强化服务功能。建议鼓励推进标准化生产;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动态完善食品风险分析制度和食品召回制度:建立突发事件战略预警和应急管理机制;支持行业协会、合作社、认证机构、第三方公证(检验)机构等各种中介组织的发展并加强管理。
(五)支持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通过采取积极的财政、金融、税收、科技等政策扶持措施,如参考取消农业税的惠农政策,考虑取消或减免“农”字号加工企业的税收。扶持培育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产品深加工程度及集约化效率,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解决“三农”问题;同时,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畜产品出口,扩大产业发展空间,树立优质安全的国际形象,提高我国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引导行业和相关产业可持续发展。

Ⅲ 我们的畜牧业发展现状如何

个人觉得最近市场比较低靡,受大环境影响,这不是人为就能改变的,现代畜牧业的前景广被看好。
一、当前我国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畜牧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畜牧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畜产品总量大幅增加,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畜牧业呈现出加快发展势头,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积极转变,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步伐加快。目前,畜牧业产值已占中国农业总产值的34%,畜牧业发展快的地区,畜牧业收入已占到农民收入的40%以上。中国畜牧业在保障城乡食品价格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许多地方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大批畜牧业优秀品牌不断涌现,为促进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中国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面临着严峻形势,任务艰巨。一些地方存在着畜牧业投入不足、畜牧业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有隐患、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饲养环境和生产条件相对落后、重大动物疫病形势严峻等问题。
建设现代畜牧业,是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优质安全的品牌畜牧业,是建设现代畜牧业的有效途径。特别是在畜产品的安全面临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挑战的情况下,大力加强畜产品品牌建设,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是应对畜牧业生产面临的挑战、维护消费者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要把畜牧业品牌建设作为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的重要内容,制定和落实相关支持政策和措施,通过发挥优秀品牌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畜牧业品牌建设的途径和经验。
近年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继续呈现稳步、健康发展的态势,主要畜产品持续增长,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继续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率型转变,畜牧业产值已经占农业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畜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中最有活力的增长点和最主要的支柱产业。畜牧业产业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009年公布的统计资料:我国生猪存栏5.23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50.9%,居世界第1位;绵羊2.19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18.72%,居世界第1位;山羊2.46亿只,占世界存栏总数的25.14%,居世界第1位;牛1.89亿头,占世界存栏总数的9.2%,居世界第3位。肉类总产量达10845万吨,禽蛋(不含鸡蛋)843.6万吨,鸡蛋3578.6万吨,奶类3785万吨,其中肉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百分之三十,禽蛋产量占百分之八十,鸡蛋产量占百分之四十,奶类产量占百分之五。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肉类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禽蛋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而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3。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水平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二、我国畜牧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2.1 农村养殖户缺乏技术
长期以来中国农村生产模式还是以传统的农业生产为主,小规模生产,自然经济仍占居一定的主导地位。在养殖业方面则体现为以散养为主,处于家庭生产的副业地位。这种散养模式与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相比相距甚远。散户养殖生产设备、生产技术以及生产条件相对落后,尤其在思想意识方面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业的需要。大部分散户养殖户仍旧把农业养殖当作家庭收入的一个补充形式,加之这些养殖户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接受现代化的专业养殖技能比较困难,这也成为在农村大规模发展养殖业的一大障碍。
2.2 环境污染严重
畜牧养殖所产生的大量粪尿如果处理不好,则直接造成对当地环境的污染和破坏。现今无论是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还是小规模的家庭散户养殖,对畜禽的粪尿处理还缺乏相应的环保措施和废物处理系统,粪便未经处理直接大批量的露天堆放或是直接排入河流,造成对家畜和环境的污染,同时这些大量放置的粪尿也造成了一些人畜疫病的发生。现有解决方法一般为水冲式和沼气利用。采用水冲式清粪则需要大量的处理污水,这些污水如能经过分离后排入农田的话可以达到利用效果,如直接或间接排入河道,对地表水的污染也很严重。另外,畜禽粪便发酵后产生大量的CO2、NH3、H2S、CH4 等有害气体,如果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则会危害人类健康,加剧空气污染,引起地球温室效应。但收集利用加工成沼气的话将实现再利用。
2.3 饲料资源短缺
长期以来,我国畜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粮食生产。虽然我国粮食总产量有一定程度增长,但增幅不大。同时我国人口也在增长,加之畜牧养殖用地因各种原因逐年减少,加之我国粮食产量相对下降的现实,畜牧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受到粮食产量的制约。畜牧业飞速发展导致饲料用粮大幅上升,目前我国的饲料用粮约占粮食的1/3,则存在着人畜争粮的问题,这种饲粮短缺的情况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4 畜产品药物残留高
随着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饲料添加剂等在畜牧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实现降低动物死亡率,缩短动物饲养周期,促进动物产品产量的增长的同时,同于操作和使用不当以及少数养殖户在利益驱使下违规违法使用,造成畜产品中的兽药及一些重金属、抗生素等危害人体健康的兽药残留增加,使畜产品的安全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
2.5 科学技术研究与推广不力
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技术已经跟不上现代化的畜牧养殖要求,虽然我国在畜牧养殖方面的科技研究工作一直很受重视,但是长期以来我们的科技研究成果转化率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对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没有足够的意识,许多“高产、优质、高效”的畜产品培育技术的利用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与畜牧业资源有效利用。此外,我国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人员素质普遍偏低,使畜牧业养殖技术推广困难,阻碍了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三、我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3.1 提高农户对养殖业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各地大量散户养殖户占相当大比重的前提下,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非常重要。一定要脚踏实地地学好、用好养殖技术知识。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一方面是政府主管部门要重视养殖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各种不同层面的养殖实用技术传授,举办各种培训和学习班。另一方面要转变养殖户的观念,只有转变养殖户传统的养殖观念,学习专业的养殖知识和技能,才能实现整个畜牧养殖业的科学化,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结构转变。
3.2 大力推进规模化养殖
根据各在畜牧业的发展状况,建设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养殖场,政府部门制定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并认真执行,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建设,支持规模和生态养殖模式发展。建立规范化的养殖小区或规模化养殖场,这样才能实现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的合理利用。加快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着重利用各地的有利畜养资源,发展有竞争力的畜产品品牌。实现产量规模化、效益化并具有市场竞争力。
3.3 标准化生产
提高畜产品的质量水平,就需要建立健全我国农副产品安全质量标准体系,搞好各类标准化示范养殖区和标准化养殖基地的建设。从源头上实现畜养水平的提高,使产品与国际市场接轨,具有竞争力。在原材料采购、生产设备、产品加工、检测等各个环节入手,建立一套科学严密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这也是实现畜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实践证明,无论农产品还是畜产品,只要有质量、有品牌,就会提高市场竞争力。
3.4 加强良种体系建设
制定并推进牲畜群体遗传和畜牧品种改良计划,充分利用我国畜禽繁育项目的科研成果,重点扶持规模大、运行良好的种畜禽场的建设和改造,造就一批龙头企业,加快繁育推广优良品种;加快生产性能测定站、种站等基础设施建设;规范种畜禽场审批。建立健全种畜禽管理数据库,开展优良种畜登记工作;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尽快发布省级畜禽资源保护名录,严格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口审批。同时加大畜禽良种的保护工作,加大打击的执法力度。
3.5 科学管理大规模的养殖企业需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我国农业企业普遍存在管理环节薄弱的弊病。畜牧养殖生产需要科学严谨规范的方法和态度,现代化的养殖企业首先要树立科学管理的观念,建立起一整套规范有效的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经营和疫病防控管理体系,是推进现代畜牧业规模健康。

Ⅳ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从国内外历史经验来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提升农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外部因素来看,我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我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全面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而构造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拓展农业和农产品的功能、效益、品牌和研发,则无疑是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从内在因素来看,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前所分析,鄱阳湖地区许多农产品具有天然的比较优势,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构建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行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生产。

一是要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和农业部《农产品加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精神,积极申报专业农产品加工分中心,争取获得国家的支持,尽快发展一批具有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向前延伸,就可能把农户组织起来,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向后延伸,建立市场营销网络,可打通第一、二、三产业,把构成农业产业的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整合在一起,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逐步把小规模集合成大产业,把小生产连接到大市场,化解千万家农户和千变万化的市场之间的矛盾。

二是围绕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农业生产。我国农业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加工业已经从被动发展的“工业依附型”,开始向主动发展的“市场主导型”转变,即围绕市场消费需求组织加工生产,围绕加工需要再安排专用农产品的种养,形成需求什么—加工什么—种养什么的“反弹琵琶”新格局。这一新格局的成形与完善将有效引领农产品的生产品种、区域、规模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从而全面提升农业的产业层次。

三是切实激活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加快培养市场网络,形成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的布局合理、辐射力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发展各种中介服务组织、行业协会和商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培育多种市场主体。

四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明确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也就是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经济组织,又是以农民为主的团体,完全可以发展加工业。

Ⅳ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还有哪些潜力

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正在向精深型,绿色型,规模型的方向发展,食品加工业成为现代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的快速发展的领域之一.
精深加工是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发展趋向
发达国家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普遍较高,综合经济效益普遍较好,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十分重视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实践表明,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特殊的推动作用.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决定着农产品的增值程度.越是精深加工,增值程度越大.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值集中反映了农产品的增值程度.发达国家比值一般为2-4:1,是我国的10-20倍,主要原因就是国外无论在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广度,还是在精细度上都远远超过我国[1].大豆加工成豆油,深加工成为色拉油,再进一步加工成大豆磷脂,仅每100吨磷脂增效500万元;国际上玉米克深加工成为3000多个品种,广泛用于化工,造纸,纺织,印染等领域其增殖程度是显而易见的;有效资源的充分利用和零排放不仅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环保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有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粮食储藏和果蔬产后损耗率分别高达9%和25%;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农产品产后产值与采收时自然产值之比仅为0.38:1;产品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初级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少;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而且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10-20年;各种高新加工技术的应用很不普遍.尽管近几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产品的深加工越来越重视;逐渐加大了投入;但由于基础薄弱;起步较晚;中国的农产品深加工业距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Ⅵ 如何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现代农业

农产品加工业行业覆盖面宽、产业关联度高、中小微企业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作用强,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保障群众营养健康的重要民生产业。“十三五”时期,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引领,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一、充分肯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伴随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依靠市场拉动、科技驱动和政策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好势头。
(一)总量规模快速扩大。2011-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从13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增长11%,在工业中占比从16%提高到18%,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从1.8∶1提高到2.2∶1。规模以上企业从6.9万家发展到7.6万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的企业近2万家,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达7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5家)。
(二)发展动力持续强劲。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入累计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9%,其中2015年预计达4万亿元,同比增长9.7%,高于工业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8%,成为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三)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前食用类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农产品加工业比重达52%。主要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齐全的国产化机械设备品种,如肉类加工设备国产化88.5%以上,粮油加工设备逐步替代进口。
(四)空间布局更趋合理。2015年农产品加工园区达到1600家,汇聚了3.5万家企业(其中龙头企业1.5万家),成为优秀企业和名牌产品的聚集地;山东、河南、四川、内蒙古等10个畜禽大省的肉类加工总量占到全国的80%;河南方便食品、湖南辣味、安徽炒货、福建膨化、湖北冷冻、四川豆制品等形成区域特色品牌。
(五)融合发展趋势明显。农业经营主体接二连三融合,以资金、农产品、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发展加工和流通业,农民合作社中已有53.3%从事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前延后伸融合,将农户、加工企业和经销商等不同环节的经营主体,在空间上集聚形成利益共同体,打造了农业产业化升级版。“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渗透融合,将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引入,模糊产业边界,缩短供求距离。
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了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构建,实现补农建农带农。目前农民人均收入9%以上来自农产品加工业工资性收入,加上关联产业比重更大,每亿元加工营收吸纳96人就业,明显高于工业;农业逐步从出售原字号农产品转向加工制品,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量的1/3、“菜篮子”产品供给的2/3以上都是加工制品。可以讲,“十二五”是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大发展的时期。
“十二五”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各地在工作中有许多好经验。一是始终把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作为推进工作的根本出发点。通过产业发展,引领农业经营主体按照加工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努力为农业注入资金技术管理等现代生产要素,积极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为农民开辟了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二是始终把市场决定和宏观指导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原则。通过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针对农产品加工薄弱环节、瓶颈制约和重点领域,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规划引导、政策扶持作用,形成了发展产业的合力。三是始终把政策引导和项目推动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抓手。用政策来推动,用规划做引领,用标准来衡量,善于把问题变成课题,把课题变成政策,把政策变成项目,为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四是始终把创新和推广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着力点。
瞄准资源配置、人才培育、体制机制建设、成果转化等关键问题,不断激发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成果推广应用、标准化进程、品牌培育、创新体系建设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支撑。五是始终把职能和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工作的重要保障。不断加强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整合系统资源,汇聚工作合力,形成了推进工作的新格局。

Ⅶ 如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规划

当前农产品供给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农产品市场已由对数量的要求转变为对品种和质量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我县谋求工业结构转型,先后扶持电子信息、农机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但收效甚微,至今仍未能寻找到承接锰、硅等传统产业的第二支点。作为谋求农业、工业齐头并进的秀山,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将会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一、基础夯实,产业已具雏形
我县农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条件得天独厚。目前,全县金银花基地已达30.1万亩,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年出栏土鸡1000万只以上,规模西部地区最大;茶叶基地7万亩,高端猕猴桃基地2.7万亩,油茶基地10万亩,均居全市第一。形成了以金银花、土鸡举旗,茶叶、猕猴桃、油茶为骨干的“一朵花、一只鸡、一杯茶、一盘果、一桶油”产业发展格局。加上近年来全县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农作物良种普及率提高,名、特、优农产品逐年增加。这些都为我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加工奠定了坚实的原材料基础。
与周边区县相比,我县农产品加工业起步较早,较早就形成茶叶、腐乳等初级加工。近几年来,我县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农产品加工业初具规模,形成了以金银花、茶叶、土鸡为支柱,豆腐乳、皮蛋、魔芋精粉、优质粮油加工等为辅助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初步形成凉茶饮料、金银花饮片、绿原酸提取等加工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县拥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27家,红星中药材、钟灵茶业、鲁渝立强等35家企业发展成长为市县级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加工产值5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加快我县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二、正视问题,前路任重道远
(一)精深加工层次较低。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很好,但总体上还存在“小、散、初”局面。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分布很散,很多还是作坊式生产或单台机器加工,全县只有1户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条件进入规上企业。大部分是初级产品加工,产业链延伸不够,多停留在简单分级、简单包装等粗加工状态,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程度不高,对经济效益提高及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很大的阻碍。如土鸡产业,全县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仅1家,加工量不足100万只。
(二)载体建设特色不明。近年来,武陵山区各种园区遍地开花,为的是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群发展的孵化器。但无论是我县,还是周边区县,园区建设都缺乏特色,且速度较慢,形成了“园区是个筐,是个企业都往里面装”的发展格局,真正形成集群发展的很少。我县虽然在梅江镇规划了工业园区C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但扶持政策不足,许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都直接入驻A区综合园,集聚和集散效应未得到有效发挥。
(三)要素制约依然存在。2011年,我县出台三大产业三年振兴规划,其中提到重点扶持农产品加工业,但产业发展依然按部就班,进展不大,特别是离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实现50亿元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其次,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通不及时,产品生产极易陷入盲目性,相互挤压、过度竞争现象依然存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功能也不够健全,只能为农户提供一个简单的交易场所,健全的信息网络体系还没有形成。此外,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中小企业,银行贷款门槛高,对企业不愿授信,加之农产品加工业季节性特点,导致融资十分困难。
(四)流通壁垒难以打破。虽然我县物流发展较快,但仍处于起步阶段。流通主体素质低、规模小,运销能力低下,抗御风险能力差。中介流通组织稀缺,产品吞吐能力有待加强。冷链物流发展起步较晚,没有规模化冷链物流库,农产品加工园和一些中心集镇批发市场等关键物流节点缺少冷冻冷藏设施,加上我县农产品加工业仍处于粗放式、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冷链物流发展面临多重制约,影响了农产品的快速流通。
三、切准要害,破除发展瓶颈
(一)着力抓好规划,打造加工基地。一是要合理布局。我县特色农业分布较广,对形成加工集群有一定影响。要形成加工集群布局必须要坚持“三靠近”原则,即靠近原料基地、靠近市场、靠近交通网络。建议在工业园区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中划出部分挂牌农产品加工园,集中要素资源,作为园区主要支撑点打造,谋求做大加工集群,充分发挥标准厂房效益,帮助园区聚集人气;或者比照工业园区运行模式和政策优惠,积极打造兴隆坳农产品加工园,着力打造一个产业集群。同时,要积极鼓励县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园梯度转移,可采取厂区置换等方式解决用地问题。二是要合理分工。即不同层次的加工项目、企业之间合理分工。一般说来,小企业搞粗加工,大中型企业搞精加工。三是要形成特色。建议依靠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打造武陵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同时,杜绝出现盲目发展、遍地开花、重复建设的现象。
(二)突出地方特色,打造转型支撑。依托特色农产品加工打造经济转型的新支撑点。其重点应该是食品加工及有区域特点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一是食品加工主要包括主食、副食加工。主食加工要在搞好传统菜油、桐油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成品熟食加工,比如清溪场镇的豆腐乳,如能比照老干妈模式从生产规模、营销模式上着手打造出1个属于秀山的熟食品牌,加工中心的集聚效应将自然形成。副食品加工包括果、菜、肉、蛋、奶、鱼等“菜篮子”产品的加工。另外,近年来,各种功能食品、天然野生食品等市场旺销,前景看好,这些都是武陵山区的优势资源。二是以金银花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工。由于受北方金银花排挤,南方金银花入药前景堪忧。银花行业转向饮料、食品等深加工将可以适当解决产业困局,我县可以依托现有的凉茶加工生产线率先打造一批加工品牌,扶持1-2家行业老大,使秀山成为南方金银花的深加工和集散中心。其次,我县茶叶有着久远的历史,但目前只有钟灵茶厂等几家企业拥有小型生产线,做大茶叶加工产业要依托本土茶厂,继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此外,土鸡、油茶等特色产业近年来都得到长足发展,但其相对应的深加工产业都还未形成气候。
(三)集中要素资源,打造产业龙头。一是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要因势利导地鼓励农村能人、大户独资或联户合资兴办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等项目,拉长农业产业链;要积极引进外资兴办加工龙头企业,把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新建、改造和嫁接加工龙头企业;鼓励和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和争取更多的大企业在我县投资兴办加工项目。二是努力扶持加工企业。建议出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意见,着力扶持一批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重点新项目落地秀山,每年拿出部分财政资金,通过贷款贴息、以奖代拔等形式扶持重点扶持有市场前景、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三是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此外,要积极利用校地合作优势,研究新技术、新产品,采用现代食品工程工艺技术,并在各大高校建立后备人才资源库,加强人才的储备力度。加强农产品加工的科学化管理,努力走科研、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道路。
(四)突破流通壁垒,打造集散中心。武陵山区是典型的农业地区,拥有众多的特色农产品,受地理条件影响,如果没有完善的流通体系,要把它们推向市场,是非常困难的。一要扩展流通渠道。构建良好的特色农产品市场流通平台,可以极大地节约流通成本,减少流通时间,对于武陵山区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我县物流销售网络已初步形成规模,以物流园区为中心抢占武陵山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有利于强化农产品加工的行业集聚和集散效应。可以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为农产品的流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准确地向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二要发展冷链物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形成政府、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联动体系,依托物流园区,以加工企业为核心,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以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发展区域内农产品短途冷链物流体系;利用第三方物流,发展跨区域的农产品长途冷链物流体系。三要鼓励我县农业龙头企业跨区县对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对兼并收购成功的企业给予一定物质奖励,使得因地区分割而导致的恶性竞争内部化。
(本文来自六楼微论坛第3期 指导:向东木,组长:赵小波,执笔:肖邓)

Ⅷ 农产品加工厂的前景如何怎么起步

就我个人觉得还不错的,但是要纯天然的农产品;
五谷杂粮现在卖的不错的!不知道你想做怎么样的加工!

望采纳!

阅读全文

与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今后将如何发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无锡市有多少个工业园 浏览:64
汽车短接怎么接 浏览:34
裕龙汽车有哪些 浏览:894
黑豹汽车原装后轮胎多少钱 浏览:866
勇士汽车铭牌在哪里 浏览:836
长春哪里招聘汽车喷漆工 浏览:853
桐乡有多少个工业园 浏览:121
工业厂房光伏有什么弊端 浏览:192
深圳新能源汽车上牌交多少税费 浏览:221
工业区有什么菜 浏览:525
汽车电路配件有哪些 浏览:816
工业区与住宅区的噪音分贝是多少 浏览:982
汽车镀膜后多久打蜡 浏览:10
奔驰e260l多久上市时间 浏览:465
一八款奥迪a4l价格多少钱 浏览:717
小路上汽车排长队的场面怎么描述 浏览:886
宝马破窗工具在哪里 浏览:42
宝马8缸的如何拆卸发电机 浏览:900
積架ftype与宝马z4哪个好 浏览:58
奔驰smart般多久要保养 浏览: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