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什么是工业城市
工业城市是指以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它是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一种城市类型,以工业生产和制造业为经济主导,人口密集、劳动密集、资源密集和能源密集。工业城市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工业规模大:工业逗悔城市中的工厂和企业往往规模较大,生产设备和技术也相对先进。
人口聚集:工业城市的人口数量通常较多,因为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专业人才来支撑工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环境污染:由于工业的发展和生产,工业城市往往会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经济发展快: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往往较快,因为工业生产的增长往往激桥会带动城市的其他产业发展。
城市化水平高:工业城市通常具有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
工业城市在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还可以山铅正带动城市的其他产业发展,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
Ⅱ 中国目前工业化进程怎么样和城市化进程的联系。
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十五”期间要全面加快城市化。我个人却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主要问题在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水平较低,而人口城市化与就业非农化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如果忽视以就业结构非农化的发展为基础,片面去加快城市化,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还会导致以就业问题为中心的城市问题严重化。
我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认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观点,主要是以工业产值比重来衡量工业化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工业产值比重片面演进,以此来反映工业化水平并不恰当。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在这种条件下,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应当是人均GDP水平或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同时,与城市化进程直接相联系的工业化指标,也主要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而不是工业的产值比重。从我国1952年以来近50年的经验数据看,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而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的相关性则明显较强。
从国际比较看,以人均GNP水平作为衡量依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一般变动趋势相比,与相近收入水平国家的数据相比,特别是与亚洲国家的相应数据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偏差。
再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率的关系看,以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为衡量依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比较也不存在明显偏低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严重滞后,城市化率较低是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和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相一致的。
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
与国际上的一般趋势比较,我国的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工业产值比重,但问题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而在于工业化的偏差。
工业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不是产出结构的转变而是就业结构的转变,因为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才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而我国工业化中的问题,正在于产出结构工业化超前与就业结构非农化滞后的较大偏差。
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值比重片面上升,超过了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所引起的需求结构转变的要求;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这些偏差导致工业化不能有效带动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从而带动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率主要随着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而变动,则是一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即使这个进程相对缓慢,也不是城市化本身的问题。
工业化的偏差还表现在产业选择和地域推进上,即改革前的片面重工业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过度农村工业化,这两个方面导致产值结构转变与就业结构转变的偏离,影响了工业化的有规律演进及其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因此,这两个偏差影响了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的较快转变及其对人口城市化的带动效应。
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在这个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之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这使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我国城市化率较低的基本原因在于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非农就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上升。服务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结构问题,也是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的主要原因。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明显较高的就业弹性,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效应(而工业则由于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而引起就业功能的相对下降)。同时,从我国“ 十五”至2010年期间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已经较小,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较快上升只能主要依靠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因此,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必须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这是我国推进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市化率的上升,而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较快扩张。不过,从二者发展的逻辑顺序和长期进程来看,主要趋势是先有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再有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且,未来10年我国城市服务业扩张的空间很大,而城市人口的增长则受到城市就业增长的制约。从这个角度看,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主要通过加快服务业发展来带动城市化,而不是反过来,将重点放在依靠加快城市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上。否则,就可能导致城市化进程不能有效加快反而使现有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就业问题)严重化的后果。
Ⅲ 中国工业城市排名
1、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国第一大城市.GDP总量居中国城市之首。上海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均居世界第一,是一个良好的滨江滨海国际性港口
2、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直辖市和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中国第二大城市
3、广州,简称穗,地处广东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北缘,是中国的南大门,中国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大都市,国家三大综合性门户城市之一,世界着名的港口城市,国家的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和会展中心,中国南方的政治、军事、文化、科教中心,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社会经济文化辐射力直指东南亚
4、深圳,中华人民共和国副省级城市之一,计划单列市,经济特区,全国文明城市,国际花园城市,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国际重要的空海枢纽和外贸口岸,深圳毗邻香港,市域边界设有全国最多的出入境口岸
5、天津,简称津,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北方经济中心、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中国北方国际物流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和生态城市、国际航运融资中心、中国中医药研发中心、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
6、南京,简称宁,华东第二大城市,中国科教第三城,中国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政治、军事、科教、文化、航运和金融中心,国家交通枢纽、通信枢纽和科技创新中心。
7、杭州,简称杭,是中国浙江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华东地区特大城市,浙江省第一大城市及华东地区中心城市之一,是长三角副中心城市,杭州都市圈核心城市,长三角南翼金融中心,浙江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传媒、通信和金融中心,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科教、文化、金融中心及交通、通信枢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浙江省北部,钱塘江下游北岸,京杭大运河南端
8、成都,简称“蓉”,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西南地区的政治、文化、科教、商贸、金融、军事和国际交往中心,交通、通信枢纽及最大航空港,也是中国内陆最大的城市之一
9、武汉,简称汉,湖北省省会,因武昌、汉口、汉阳三地合称而得名,是一座现代化滨江国际性港口城市。武汉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是中国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中国的经济地理中心,国家重要的科技、工业、信息、产业、通信中心,内陆地区的金融、商业、贸易、物流、文化中心,被誉为世界开启中国内陆市场的“金钥匙”
10、重庆,简称巴、渝,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大中央直辖市,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温泉之都;国务院定位的四大国际大都市,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创新中心,及政治、航运、文化、科技、教育、通信等中心,全国综合交通枢纽,西部最大水、陆、空交通枢纽。重庆是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和生态文明示范区,中国中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的涉及地区和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