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人在干嘛
外国当时在进行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对应的正好是清朝干隆帝、嘉庆帝和道光帝这三个皇帝统治时期。当时这些清朝的统治者并没有看清世界的局势,制定了一些错误的政策,从而让整个清朝甚至是中国开始无法接受那些进步信息。
第3个是道光帝。道光帝在统治清朝时期,并没有想过一些创新性的举措,改变当时的现状,一切都因循守旧,所以清朝当时本身存在的问题,矛盾也变得逐渐激化起来。
B. 1825年当英国处于工业革命鼎胜时期,中国在干什么
闭关锁国,还没抽大烟呢。1890年才有鸦片战争的。
C.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在干嘛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正在求新与守旧间挣扎,慈禧一方面,认识到清王朝要变革,所以,紫禁城里通了电话,亮了电灯,有了小火车,中国有了一只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另一方面,变革的步子要迈得多大,老佛爷就害怕了,于是乎百日维新以血洒午门而告终,外国人送的汽车因为司机不能跪着开,而成了摆设。其实,4君子当时的变法维新有意的忽略或者说,就是想故意摸去中国是个老女人在掌权的事实,其实骨子里4君子还是被他们的老祖宗拴了个套,把光绪帝当成了康熙帝,其实,过了百年,这虫子早就变质了,根本就不禁折腾,其实,4君子当时的合作对象应该是慈禧。但他们别看维新,但骨子里绝不会允许中国像英吉利那样出个女皇帝。所以革新的败败在守旧,但却是败在革新者的守旧中。这不得不说是个巨大的讽刺。
D. 欧洲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在干啥
18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中国正在闭关锁国,对外面的世界是一无所知。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中国正值内忧外患,外国入侵,封建统治动摇。
20世纪50年代,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中国刚刚建国,全国人民勒紧着裤腰带过日子。
E. 为何所有的工业革命都是在国外发生的,当时中国在干什么
对于各位了解我们国家历史的朋友来说,都应该非常的清楚,在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家都可以算得上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国。最鼎盛的时候,其他国家都要派人到我们国家来学习一些文化之类的。其实大家也很好奇,如此强大的中国居然没有发生过工业革命,为何所有的工业革命都是在国外发生的,当时中国在干什么?当时还处于封建社会,我们国家的皇帝忙着处理朝政,沉迷于自己的大国之中。
其实这个来访的人就是为了来和中国达成一些协议,希望我们国家打开大门,然后和他们一起谋发展,一起开展工业革命。但是因为 当时的皇帝一直居高临下,一口否决了这个使者的请求,认为这没有意义。就是在工业革命时期,我们国家才开始慢慢的和西方一些国家拉开了差距,最后导致越来越落后,就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太骄傲自大,没有能跟上世界发展的趋势。
F.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中国在干什么
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工业革命是促使工场手工业发展到大机器生产的一次革命,使世界资本主义进入蒸汽时代。这场革命开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19世纪扩展到欧洲大陆、北美和日本。 工业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有着重要意义,其中之一是,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面貌,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彼此联系,不可分离的整体:经过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成为力量强大的工业国,一方面,他们以武力打开许多亚非国家的和地区的大门,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进行残酷的剥削,造成那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和贫困,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另一方面,欧美工业国家的入侵,也极大冲击着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旧制度和旧意识。 对中国的影响:(1)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告终,之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里的先进人物,认识到国家的危难和落后,要求改变现状和学习外国。魏源写了《海国图志》,这是中国第一部较详尽地介绍西方地理、历史的着作,对开阔人们的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起了积极作用。 (3)鸦片战争更加激化了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洪秀全通过创立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组织群众,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4)19世纪五十年代,英法美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不满足鸦片战争中获得侵略权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清政府拒绝修约要求,英法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对英法的侵华战争采取表面调停、实际支持的态度,趁火打劫。这次战争仍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俄、美、英、发现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北京条约》和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 (5)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用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设备(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先后创办近代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并筹划海防,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虽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一些抵制作用。 (6)19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商企业的刺激和洋务运动的诱导,中国资本主义企业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兴起。由于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办殖民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政治上具有革命性和妥协性的特点。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中国影响 19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对中国的影响:(1)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彼此之间也展开了分割殖民地的争斗。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的邻邦和边疆地区遭到侵略者更加严重的蚕食鲸吞。当时中国边疆出现新危机:美日对台湾的侵略、俄英对新疆的侵略、英对西藏的侵略等,1883—1885年法国侵略中国,挑起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日、俄等国都陆续成为帝国主义国家,1894年,日本又发动了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同时也说明洋务运动没有是中国走上富强。而日本则利用巨额战争赔款疯狂扩充军备,使自己挤进了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列。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部平衡的加剧,后起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加紧了对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广大地区的侵略,这一时期对外扩张的经济形势以资本输出为主,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以开设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等方式,对中国加剧经济侵略,并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之后,美国又提出“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在中国的侵略势力一天天膨胀起来。 (4)甲午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面临中国帝国主义瓜分的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戊戌变法”,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以失败告终。 (5)同时期农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但最终也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为镇压中国的义和团运动,保护帝国主义各国在华侵略利益,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发动了旨在瓜分中国的大规模侵华战争,战后,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6)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尤其《辛丑条约》签订后,使人民看清了清政府已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矛盾,集中表现在反对清朝统治的斗争上,以孙中山为代表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反清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帝国主义为了维护其在华侵略利益,极力破坏中国革命,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看到清政府难以继续维持,就从封建统治集团内部选中袁世凯,作为他们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局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袁世凯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开始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派为保卫辛亥革命的成果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失去了在中国的共同的代理人,各自扶植地方军阀作为代理人,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中国出现军阀割据纷争的局面。
G.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候中国在干嘛为什么我们没有参加第一次工业革命
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大约从1760年到1840年,中国处于清干隆、嘉靖和道光三位皇帝的统治之下。当时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文学批评处于鼎盛时期,传统文化被割断。封闭经济,彻底切断资本主义的可能性;在政治上,国王和大臣们痴迷于成为大国的梦想,几乎没有野心和奢望。
1793年,也就是工业革命开始30年后,乔治国王派使者到中国请求建立外交关系。干隆皇帝后来实行了隐居政策。英国人向清政府提出,他们希望与清朝平等接触,减少关税,但干隆皇帝无视英国使团的这些要求。可以说,干隆皇帝非常不屑,因为中国在早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领先世界,所以他让这些清朝统治者盲目傲慢。当时,干隆皇帝下令闭关锁国,并开始封锁来自外部世界的信息,只开放少数通商口岸与外国沟通。正是由于这一政策,清朝落后于世界,中国的工业化在大约70年后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