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新中国如何建设重工业

新中国如何建设重工业

发布时间:2023-06-13 04:02:16

❶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激蔽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此意义上说,计划经银铅蚂济体制与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战略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 建国初期,我国工业化选择了优先发展工业战略,选择这一战略的原因是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为了尽快改变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面锋埋貌,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示范效应,受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理论的影响."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我国选择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是正确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❷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同时并举,建国初期,在我国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的情况下,毛泽东一度主张因循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在苏联偏重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的影响下,我国从1953年到1957年制定实施了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奠定了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在一五计划执行过程中,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诸如资金材料供应紧张、农业轻工业生产不稳定、粮食及日常生活用品短缺等严重问题,而且这些问题在苏联东欧一些国家早有发生。这些问题引起毛泽东的高度关注和深刻思考。毛泽东认识到,苏联的经验并不都是成功的,即使苏联成功的经验也并不一定都适合中国,学习别人终究不能代替对自己道路的寻找。
新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始于1953年开始执行的国民经济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并没有沿用其他国家一般采用的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道路,而是采取了重化工业起步的超常规道路,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赶超;的强烈意识是采取重化工业战略的基本动因,而前苏联的发展模式又似乎提供了一个可学习、借鉴的;榜样;。为了尽快实现;赶超;目标,采取了比前苏联更强的强制性积累,试图在远比前苏联落后的基础上跨越轻纺工业阶段而建立重化工业体系。在经济制度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创建了大量的国有企业,以保证能够通过高积累的方式集中大量建设资金,进行大规模的重化工业投资和建设。工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迅速延伸到整个经济系统,从而形成了在中国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就此意义上说,计划经济体制与重化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战略存在着逻辑上的联系。中国资源丰富,是原材料大国,发展重工业可以迅速提高国家经济发展,还能带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重工业属于大生产机构,可以有效生产出国防装备,巩固国防。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基础、

❸ 中国如何走向工业化

(1)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几个判断:实现工业化是共产党早已确立的重大目标;中国工业化道路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基础部分;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纯老悉道路是从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开始的。
(2)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最重要问题: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都提到)做乎
(3)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在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含指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些事关国家独立安全和国家富强)。同时,必须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这样才可以为工业提供原料和市场,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
(4)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顺序发展国民经济。
(5)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发展工业和发展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并举)
以上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的思想,符合中国人口多、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对加快我国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❹ 20世纪50年代初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新中国在建设方面采取什么重要措

大力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为工业服务,在全国掀起了炼钢炉的热潮。

❺ 新中国为什么首要发展重工业

(一)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共识的形成 早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前夕,毛泽东描绘新中国将“在若干年内逐步地建立重工业和轻工业,使中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4]。新中国建立之初,加强重工业的建设与国家的安危、社会的稳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1950年朝鲜战争的爆发,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认识。同年,陈云基于“把明年的财经工作方针放在抗美援朝战争的基础之上,与今年放在和平的恢复经济的基础上完全不同”的主导思想,提出下一年的全国财经工作的指导方针:“战争第一,这是无疑问的。一切服从战争,一切为了战争的胜利。没有战争的胜利,其他就无从说起。”“经济建设的投资,要规定这样一条原则:对直接与战争有关的军工投资,对财政收入直接有帮脊野孝助的投资,对稳定市场有密切关系的投资,这三者应该予以满足。除此以外,应加以削减和收缩。”[5]1952年,李富春、周恩来先后提出,中国经济建设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6] 1953年元旦,《人民日报》社论提出,中国要由落后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强大的工业国,就必须首先发展冶金、燃料、电力、机械制造、化学等项重工业。9月,毛泽东强调,中国工业建设“重点应当放在建设重工业上”[7]。 经历了抗美援朝,建立、发展中国军事工业及其相关的重工业显得更为迫切。1954年6月,“毛泽东在谈到发展重工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时,又形象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7](p.292)要改变落后的经济状况,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在国家安全决定一切的指向下,“一五”计划期间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确定了军工、煤炭、电力、机械、冶金、石油和化工等重点建设项目。1956年,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陕西、甘肃就占到40个,占全国重点项目的25.7%。181(二)经济治理经验的不足与仿行苏联工业模式 新中国建立初期经济基础极其薄弱。1949年,全国工业总产值140亿元,重工业总产值仅为37亿元,轻、重工业比重为73.6:26.4。191而要实现中国的工业化,必须有生产资料包括动力和原材料,因此,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是新中国初建时经济建设的必然选择。 新中国的决策者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认为脊键“苏联过去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今天要樱稿学习的榜样”;“苏联因为建立了重工业,就有了机器制造工业.有了汽车、飞机、拖拉机等工业,就有了现代国防工业,就能使交通运输业、轻工业获得不断的有力的发展,就能使农业获得各种新式机器和化学肥料,迅速地实现农业的集体化。我国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正是依据苏联的经验从建立重工业开始。”[10]为此,1954年6月陈云指出:“五年计划规定,轻工业投资与重工业投资的比例为一比七点三,即百分之十二比百分之八十八”。[5](P.239) 以苏联工业化模式为样板成为中国工业化的一次政治选择。1917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建立,标志着世界两大阵营对垒的形成。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政府在人力、物力各方面均给予中国极大的援助。1950—1954年,苏联在贷款给中国的同时扩大了设备供应的范围,并对援建项目的厂址选择、施工设计、设备安装、试运行等提供技术指导,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选择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苏联模式。(三)重工业化理论认识与西北人口素质的矛盾 西北地区现代工业建立初期,为加强资源开发,进行了技术装备的配套项目建设,形成了西北地区投资类加工业,特别是重工业中的加工业成为西北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1953—1979年,国家在陕西发展高压输变电设备制造业;在甘肃发展石油钻采、炼制、加工装备制造业;还在五省区相应发展了运输机械、凿岩机械、采矿机械、金属切削机床、精密仪器仪表等机械制造业。同时,也发展了轴承、机床电器、各类电机等基础件制造业。这些投人支持了西北地区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支援了全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建设。全国油田、炼油厂、石油化工企业都使用西北地区生产的产品;全国各电站、电网的建设亦多使用西北地区生产的高压输变电装备。 重工业中的加工工业——投资类加工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物质生产技术手段先进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经济实力的重要方面。而消费类加工业,则直接反映了满足社会成员物质文化需要的程度。西北地区投资类加工业所占比重很大,机械工业占到37.8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2.06个百分点。陕西一省就占西北加工业的51%以上,甘肃为20。17%,新疆17.32%,连宁夏、青海也分别占5.79%、5.25%。[11]消费类加工业所占比重小,空间分布严重不均。长期以来,西北地区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输出导致区域经济利益的“双重流失”;而消费类加工业的落后,使西北地区经济增长的直接利益受到影响,削弱了区域经济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它的发展同时还需要专业技术产业工人。因此,重工业的发展介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之后,高加工度化、高新技术化的发展过程之前。新中国建立初期,西北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是依靠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投资,但西北地区工人的素质却难以胜任重工业发展的要求,产生了重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素质低下的矛盾。也就是说,西北地区虽有数以万计的农村劳动力,但却无法提供出满足重工业发展所需的合格工人。

❻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影响

建国初期我国大力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中国资源丰富,是原材料大国,发展重工业可以迅速提高国家经济发展,还能带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重工业属于大生产机构,可以有效生产出国防装备,巩固国防。

影响: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基础。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提高70%左右,各地农民的收入一般增长30%以上。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为开展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准备了条件。

(6)新中国如何建设重工业扩展阅读:

对于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无论是资本主义阵营还是社会主义阵营,重建或者恢复一个较为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任务,对于大多数新兴的原殖民地国家而言,加快工业化进程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更是成为巩固与维持政治独立的经济前提。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工业化的浪潮。

在国内,国民经济已经得到全面恢复与初步发展,政治趋于稳定,经济秩序恢复正常,社会秩序较为安定,加快经济发展成为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为大规模展开经济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❼ 新中国为什么要发展重工业

1、为了保障国家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

新中国建立后,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孤立和经济封锁, 正常的国际经济交往被切断。朝鲜战争爆发后, 中国被迫卷入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 从而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威胁。这种严峻的国际环境, 迫切要求新中国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和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重工业。

2、原有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

旧中国经济结构畸形, 1949 年轻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70 %以上, 而重工业所占比重则不到30 %。重工业门类残缺不全, 多数是采矿业或生产初级原料的工厂, 除了一些从事修理和装配的工厂外, 没有自己独立的机器制造业。这种畸形状态, 不仅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经济独立和国防巩固, 也严重制约和妨碍着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3、苏联工业化道路成功的示范效应。

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都是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大致花50 年到100 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在上个世纪20 年代后期开始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只用十多年就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在此工业化基础上,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功地打败德日法西斯的侵略,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1955年以前,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一直被视为成功典范, 备受广大发展中国家关注和推崇,新中国也不例外。

(7)新中国如何建设重工业扩展阅读:

“一五”计划(1953—1957),是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由周恩来、陈云同志主持制定的,1955年7月经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并为我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制定背景:

一五期间,中国身处社会主义阵营,对外采取“一边倒”的外交策略。资本主义阵营对中国进行政治孤立、经济制裁与军事封锁,导致相比于战后处于资本主义阵营的日本与西欧各国,中国无法充分利用资本主义阵营充足的资金与先进的技术进行经济建设。另一方面,苏联与一些东欧国家以资金与技术援助的形式积极支持中国的经济建设,来自苏联与东欧的经济援助在中国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除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外,一五计划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也得到了完全确立。有明显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工业化高速推进的需要,也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特点。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市场的作用开始被削弱。

参考祥帆改资料:网络轿咐百谨判科-第一个五年计划

❽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其原因。

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的发展规模和技术水平是体现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不再重演国家和民族落后挨打的惨痛历史,新中国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❾ 建国初期为把我国建设成工业化国家,采取了什么措施

建国初期为把我国建设成工业化国家,采取的措施是一五计划 。

建国初期的工业化,为我国工业化建设奠定了基础,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一五计划的提前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全面推进社会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但是因为轻工业不发达,而且内忧外患,所以优先发展重工业。

(9)新中国如何建设重工业扩展阅读:

第一个五年计划,早在1951年春开始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简称中财委)着手试编。1954年4月,中央成立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开始全面编制工作。到1955年3月31日,中共全国代表会议同意中央委员会提出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报告。

同年6月,中央对“一五”草案作了适当修改,建议由国务院通过并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1955年7月30日通过)。

除了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外,一五计划时期计划经济体制也得到了完全确立。有明显苏联色彩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仅是工业化高速推进的需要,也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普遍特点。国家开始干预国民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市场的作用开始被削弱。

阅读全文

与新中国如何建设重工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业噪音计税单位为多少个标准 浏览:788
诸城老汽车站在什么地方 浏览:993
宝马调水温表后怎么退出 浏览:35
最贵宝马商务轿车多少钱 浏览:280
比奥迪a3便宜的车有哪些 浏览:187
汽车维修项目如何推荐 浏览:51
智能汽车如何走出山寨手机模式 浏览:739
别叫我酒神奔驰女叫什么 浏览:56
湖南奥迪a3到底有多少优惠 浏览:608
汽车喇叭两根线怎么接 浏览:765
2021款宝马3系325i是什么发动机 浏览:366
汽车后座螺丝坏了怎么安装 浏览:268
汽车排气管掉了怎么办 浏览:612
工业园区现在怎么样 浏览:696
汽车空调加氟多少 浏览:247
奔驰g系多少钱 浏览:655
奥迪a3逍客加速哪个快 浏览:115
工业舰可以装多少东西 浏览:25
奔驰国产e级什么音响 浏览:339
北京奔驰扣标怎么扣 浏览: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