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实施的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基本政策是
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引导农民和手工业者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或者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的方式是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拓展资料:
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从土改后我国农村阶级关系的新变化出发,制定了合作化运动中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新老上中农,限制并逐步消灭富农的方针。土改后,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出现了中农化的趋势,不少贫农在经济上上升为中农,中农一时成为农民的多数。
毛泽东同志正确分析了我国农村阶级关系的这种新变化,将“依靠贫农,巩固地联合中农”的口号按照新的情况加以具体化。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下中农又分为新中农中间的下中农和老巾农中间的下中农,指出贫农、新下中农和老下中农,“这几部分人的经济地位是比较接近的。他们的生活或者还是困难的,或者还不富裕。
一、方针:
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
二、政策:
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已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三、办法:
采取三个互相衔接的步骤和形式,从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以土地入股、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进一步建立土地和主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❷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革采取了什么方法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革中实行了什么政策
农业手工业两者都是建立合作社,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改造采取合作化的形式和逐步过渡的步骤,从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再发展为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底参加手工业合作组织的人数已占全国手工业从业人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❸ 对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步骤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改造步骤:
1、积极引导、典型试办。采用说服、示范、国家援助的方法,启发和帮助手工业劳动者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逐步组织起来试办合作社。
2、总结经验、普遍推广。各地手工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建立,从1951年开始到1953年先后成立的有省、市级14个,县、市级19个。手工业合作社的全国性的领导机关,1954年以前是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1954年12月后是全国手工业合作总社。各级手工业联社,是各种形式的手工业合作组织自愿组成的联合经济组织,是手工业合作社的直接的组织领导和业务领导机构。
3、加快改造、迎接高潮。农业合作化运动步伐加快,对手工业产生了强烈影响。手工业者要求组织起来的情绪也十分高涨,建社速度也明显加快了。据统计,1955年6月到12月半年内,全国手工业合作组织从4.98万多个发展到6.46万多个。
(3)手工业有什么政策支持扩展阅读
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的要求。个体手工业,以一家一户为一个经营单位,工具简陋,生产规模狭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限制生产力的发展。
据1954年调查,中国有个体手工业劳动者约800万人,农村兼营商品性手工业生产的约1200万人,手工业产值占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的20%,个体手工业劳动者每人平均年产值890元,只及同时期大工业工人平均年产值的1/10。
个体手工业是小商品经济,生产不稳定,具有盲目性,如果任其自发发展就会走向两极分化,大多数手工业者难以摆脱贫困的处境。为了解放生产力,克服个体生产的自发性和落后状态,必须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在建国初期,手工业是供应城乡人民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重要来源,农村生产资料的90%,生活资料的70%靠手工业,城市居民也需要大量的手工业品,许多手工业品又是传统的出口商品。
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有利于手工业本身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加强工农联盟。
❹ 汉武帝时期手工业政策是啥,有啥作用
汉武帝时期对手工业商业人,高利贷者,还有车船实行重税,是西汉“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❺ 党在过渡时期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采取了什么样的改造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
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国仅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
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农民个体经济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理论和实践。1953年春,中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获得土地的农民有着极大的生产积极性。
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原因),只有组织起来互助合作,才能发展生产,共同富裕。
❻ 分析推动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条件主要有哪些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得到较大发展是在明清时期,其主要条件是:明清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阶级关系和劳动力性质的一些变化。1、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轻了。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赋税具有了财产税的形式,使国家收取的税收与地租彻底分离了。农民也不再承担“人头税”和繁重的国家劳役。有了相对的人身自由从事手工业生产。2、手工匠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了。明清以前的手工业工匠基本上都是近似奴隶的身份,明清时期,工匠除了定期为国家服役外,有了人身自由。到了清朝时期,更进一步废除了了象征身份低贱的工匠们的“匠籍”制度,使工匠成为社会平等一员,成了与农民社会身份平等的人。这样,手工业技术掌握者——工匠们就摆脱了封建国家对他们的束缚,可以自主地从事手工业生产了。3、农民和地主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明清之前,农民和地主有着深厚的人身依附关系,农民只能耕种他所依附的地主的土地。“一条鞭法”之后,尤其是“摊丁入亩”之后,农民可以自主选择租种那个地主的土地,与地主彻底割断了人身依附关系。明代以后,出现了没有土地只靠为地主“打长工”、“打短工”生活的雇农,他们与雇佣他们的地主是劳动合同关系,基本上与地主没有了人身依附关系。尽管他们还有简单的生产工具,有些简单的生产资料,与地主的社会尊卑身份还有差别。但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的这些人,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4、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市场的初步形成,加上强劲的社会需求是手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明清时期,尤其是“康乾盛世”之前,随着国家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大部分人得到了实惠,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农民比以前富足多了,有了可以用于进行商品交换的剩余产品。社会需求增大了,手工业产品就有了广阔的市场,这也极大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5、外贸拉动也是促进手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时,我国垄断着陶瓷、茶叶、丝绸的国际市场,外国对这些产品的巨大需求,也极大地推动了手工业的迅速发展。6、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手工业发展的政策。明清时期,国家放松了对手工业生产的限制,把“重农抑商”的政策变为“以农为本”,采取措施鼓励手工业发展,这也是手工业能够得以发展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