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机械行业的优化怎么做
机械行业的优化?
你的题目太大了,实在不好回答。机械行业包括几百个具体行业,理论上都有优化的余地。
如果一定要以这个题目得到近似答案,可以有这样的思路:
优化机械行业,最重要的是大力解决目前我国还不能制造的产品或技术。
例如,在机床行业,一些高端机床(6座标联动)的数控机床还必须大量进口,优化,要围绕提高数控柜的资金投入和增加研发人员的数量和力量进行。甚至高端切削刀具也是如此。
还有,在飞机发动机的技术方面,与国外也有较大差距,是行业优化的重要方向之一。
此外,在机械设计软件方面也有很大差距,例如在三维设计软件方面,引进一套动辄几千万元,也都是行业优化方向之一。
总之,凡我们需要进口的高端机械产品的设计、制造领域,都是机械行业优化的重点方向。
Ⅱ 如何 产业链招商,实现产业集群化
产业链主要是基于每个地区客观存在的区域差异,着眼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借助区域市场,协调地区间专业化分工和多维性需求的矛盾,以产业合作为实现形式和内容的区域合作载体。行业招商是基于不同产业链划分的招商手法。
产业的本质是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某种内在联系的企业群结构,它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概念,存在两维属性:结构属性和价值属性。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的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想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集群化生产有利于吸引上下游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
产业链之所以能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对资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赢城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产业群有利于培养专业化的供应商。其次,产业群内的企业共享劳动力市场。再次,产业群内易于产生知识外溢。
产业群的外部规模经济特性,为行业平均成本的下降和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基础,这表明单个企业收益于其所在产业规模的扩大,这就为产业群的形成和扩张提供了潜力,也为后续资金的进入提供了机会。
显然,一国或地区利用产业群来吸引外资,既可获得更大数量的外资,也可以引导资本的投资方向。
成功实现产业链招商的关键在于要明确产业园区是否已有产业链、优劣势在哪、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支撑条件是什么,等等;此外,还要充分认识当前产业链招商的重点、主体、载体、服务等,达成产业集聚、功能转型、综合环境优化的目标。
首先,赢城咨询认为要转变招商观念。
应以产业链招商为重点,根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及产业园区实际,全面分析现有产业链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优势与劣势,抓紧研究和制定切合产业园区实际的产业发展“蓝皮书”,围绕支柱或优势产业、产品制定产业链发展规划,推出产业链招商项目,加速现有产业的链化延伸、补缺,做大规模,做优配套,集中投入,逐步提升产业园区的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
同时,加大产业园区产业链招商宣传力度营造舆论氛围,让国内外投资商明晰产业园区的产业政策、特色和走向。
其次,因地制宜,制定招商政策。
各级职能部门应密切关注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转移的趋势,国家产业战略变化及本地区的比较优势、招商环境变化等,结合本地区现有的需求可能、市场发育、产业发展在人才、技术、投资、组织管理等放面具备的要素条件,以及政府在财政、配套、服务、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支持能力,以此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产业链招商考核机制及措施,确保产业链招商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再次,锁定重点,创特色产业。
1,要大力促进现有产业的有机联系。招商政策的重点应放在有效推动地方产业网络整合,提高企业产品、技术的关联度等方面,为实现产业资源优化配置奠定基础。
2,要切实把大项目做成大产业。要有针对性地布点、规划和建设好现有的大项目,为产业链伸展预留充分的空间,充分释放大企业对产业链的规模带动作用,提升区域生产能力和产业集聚度。
3,要全方位培育产业链招商主题。重点骨干企业可通过项目合作实现并购嫁接;外资企业可通过增资扩股扩大生产规模;外资企业可通过订单共享联动发展;私营个体企业可通过出让股权,连锁经营。
4,要提升产业环节配套衔接。多渠道做好国外大企业本地化与本地企业国际化相结合的工作,切实促进大企业在集群中与产业价值链中的中小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发挥其在招商引资、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中的骨干引领作用,以提升技术延伸产业价值链,消除大企业核心技术“空洞化”隐患,促使品牌企业变成品牌产业,实现大中小企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展的集群集聚发展态势。
最后,建好载体,完善配套服务。
1,要按照规模化、特色化、市场化、集约化要求、搞好产业规划和产业功能布局,整合资源,协调发展。
2,要注重强化产业组织及服务创新。通过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技术创新中心、现代物流网络、信息化网络,这样既能形成整体优势,又能建成发挥个体潜能的新型产业组织和产业服务体系。
3,要建设产业链招商服务体系。围绕优势产业,整合科研机构及其资源,构建产业链意义上的技术创新平台、行业协会等,积极引进或建好采购促进中心和第三方质量认证机构,推动跨境采购本地化,并大力发展与产业链相配套的职业技术教育,为产业链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4,要针对不同产业用活链招商。如:工程机械、交通设备等制造产业应利用终端产品和核心产品优势,吸引配套企业投资落户;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应立足自身优势,以组团式吸引投入;资源性和服务性产业应立足于引进优质企业或项目等。
Ⅲ 如何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话题缘起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取得新突破,首要任务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那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方向和突破口在哪里?去年初国务院批准实施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已明确提出,从目前到2020年,珠三角地区将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大西洋 ”的主体产业群,形成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集聚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的现代产业体系。我们的当务之急是必须将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到位,要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这组专家文章对如何调结构促转变进行了认真思考,提出了有益见解。 实施六大战略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要推进广东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要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引领产业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广东要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必须在加快提升传统产业竞争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关键基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构建起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擎,优势传统产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继续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的同时,加快扩大内需,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深化区域产业合作,拓展产业腹地,进一步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具体来说,广东推动三次产业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有六大战略任务。 1.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全球产业发展新的制高点。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未来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关键所在。广东要努力把握全球新技术革命发展路径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世界眼光超前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新能源、低碳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生物技术与健康产业等,提高持续创新能力。力争通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前沿技术创新,破解价值链低端循环锁定,提升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主控力,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就业岗位和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引领新一轮经济增长和腾飞。 2.率先布局关键基础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充分利用现有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关键基础产业,是推动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础。广东要以装备制造业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抓手,优先发展以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中场产业”;以沿海经济带的加快布局为契机,在港口条件好、环境承载能力相对较大的、有腹地支撑的沿海城市形成石化、钢铁、船舶等沿海重化产业集群。加强空港、海港、内河港、铁路、高速路的联动,推动粤港澳基础设施的“无缝”衔接,加速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加快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和国际商务会展中心,全面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 3.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现产业驱动要素转变。以技术、品牌及产业链整合带动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是实现产业发展由劳动力要素驱动向自主创新驱动转变、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所在。对于仍具有增长潜力或能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创意研发、品牌提升、渠道拓展和产业链整合,提升产品档次,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依托高新技术、文化创意与传统产业的高度融合,产生新的业态,培育新的增长点,如加快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与时尚文化、商贸、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的融合,大力发展都市产业等。 4.坚持扩大内需,建立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良性互动机制。根据消费结构变动实现产业结构变迁与升级是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保障。广东要增大有效供给,消除无效供给,形成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的互动机制,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坚决控制总量、抑制产能过剩;对新能源(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新兴产业,集中有效资源,支持企业提高关键环节和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防止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引导有序发展。 5.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协同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广东要努力协调资源环境约束与产业高速增长的矛盾,大力培育绿色现代产业,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污染治理力度,实现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产业发展方式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集约型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发展“自然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态产业链,实现产业与土地、生态、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6.继续深化经济国际化战略,构建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新格局。加快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全地缘的产业合作格局是在开放性经济条件下实现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抓手。广东要继续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巩固与拓展产业优化升级的内陆腹地;进一步深化粤港澳更紧密的产业合作,联手抢占产业国际竞争战略制高点;以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及产业链构建为切入点,提升粤台产业合作水平,重构加工制造业产业链国际优势;全方位推进与东盟的区域经贸合作,致力于打造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链条;推进与环大西洋地区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的产业高位对接,力争获取引领产业升级导向的前沿产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 跳出传统“生产导向”理念加快转方式 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广东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还要有“广东特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战略工程,牵涉到经济领域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各个领域的各种因素、政策和利益关系。因此,与明确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的要求相对应,从策略和战术上应明确发展方向和突破口。否则,各部门又会出现新一轮的“本位主义”,各自强化自身的部门地位和利益格局。“各吹各的号,各弹各的调”,主次不清,先后颠倒,甚至出现一种“新方式未建立起来,旧方式反而卷土重来”的局面。 首先从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加快” 首先,广东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上要“加快”,主要在哪些方面加快呢?显然,构成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短板”和“瓶颈”领域需要加快。例如,制约广东扩大内需的流通渠道不畅问题,就是一块严重的“短板”,需要尽快“补长”;再如,过去一度视为特色和优势的“两头在外”,现在却成为了明显的“劣势”,更需要“大补特补”。总之,要“快而不乱”,不能胡乱地都“快”。尤其是广东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过剩经济已经是“常态”,在扩大和鼓励生产方面,要谨慎再谨慎,不能再动不动“上项目”或“政策倾斜”。 方向: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服务业中从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 其次,必须明确转变的大方向。什么才是正确的转变方向?这需要从不同的层次上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比如,广东大部分区域已处于经济发展成熟阶段、工业化后期、市场化后期和城市化中期,与之相适应,其产业结构、资本结构、市场结构、企业结构也应发生相应的变化,即朝着升级转型的正确方向变化,而不是“逆向”而变。再如,广东经济正整体处于从制造主导型经济向服务主导型经济转型,而服务业的发展却是有优先顺序的,必须从商贸流通等先导性、基础性产业起步,逐步向创意设计、高端咨询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升级转型,而不是反过来。 突破口: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 再次,必须明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广东经济过去30年的最大成就和标志,就是成为了“世界工厂”,形成了世界上区域最密集的工厂群和人数最多的“工厂主”。在这种世界历史上最浩大、最快速的“造厂运动”中,以“三来一补”、“两头在外”和“低成本、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的“广东制造”无疑成为中国工业化进程初期和中期的一个符号和缩影,这也是广东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描述。那么,“新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如何选择?是继续单一地按照“生产至高无上”的理念从“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的方向推进?还是针对前面所说的“短板”和“瓶颈”对经济结构实施革命性再造? 从目前来看,上述两种路径的选择一直都在进行。有些部门和学者始终热衷于按照“抓生产”的思路来考虑各种问题,始终坚持“一切以生产为中心”的理念,以为现在只要把“生产型企业”的升级转型完成了,就抓住了龙头和根本;还有一些学者和实际部门则认为必须跳出传统的“生产导向”理念,认为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一种“以生产为中心”的硬性发展方式,而不是基于一种价值链为核心的柔性发展方式,它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对事关财富和利益主权的渠道控制权和资本控制权的掌握,而过度关注产量和规模。 我认为,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跳出“重生产”思维,调整围绕生产制造“打转转”的转变思路,如果仍然把过多的精力倾注在生产和制造领域,把大量的资源注入到始终受产品生命周期约束、竞争激烈且价值增值波动的生产制造领域,显然不是广东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性出路。广东在未来的经济竞争中,应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倾注在资本和流通领域,打造和养育一大批广东本土的大商人、大资本家,并推动主导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工厂主”型的企业家向支撑现代经济发展方式的“商人型”和“资本型”企业家的转型。 进一步说,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广东企业从“工厂主时代”转型到基于市场主导权的“大商人时代”和“新资本家时代”,并站在全国和全球的高度,去整合渠道和资本资源,将“广东制造”纳入自己的供应链和价值链体系,参与国内外分销网络的构建和控制,大力推进符合现代资本理念的工厂和企业资本化进程,使广东赢得未来30年甚至更长期内新的竞争力。 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转方式重要切入点 要加快转变我省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快现代生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有效支撑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当前,国际产业发展趋势是投入服务化和产出服务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生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服务业对产业升级的支撑作用以及作为经济发展引擎的功能已被各国广泛接受,许多国家都将生产服务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主导乃至支柱性产业进行发展,生产服务业日渐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焦点。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内地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国外经济发展环境日趋严峻的背景下,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省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薄弱环节。 生产服务业是指为各产业的生产活动提供中间性服务的行业,其服务功能涉及企业生产过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诸多环节,目前,物流、研发、设计、信息、中介、金融、商务等行业均以提供生产服务为主。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生产服务业发展的高端化和高级化,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高增长、知识密集的“三高一密”特点。加快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是一个战略性问题,更是一个现实性问题,对于有效解决我省资源紧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构建全省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是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缓解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紧缺、扩大产品输出 当前,受到国际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全球经济放缓带来国外需求锐减的双重压力,加上庞大工业品生产能力与销售市场不足之间的矛盾异常突出,迫切要求通过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来缓解这一矛盾。 一方面,我省是“世界制造业基地”,但生产所需的资源匮乏,主要能源、原材料大部分依靠省外调入或进口,在全球性资源日益紧缺和国际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我省生产资源要素的获得及对生产要素成本的控制变得更为艰难。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建立高效的原材料采购基地、现代物流运作体系,可以更快、更多地掌握省外、国外的资源,保障我省制造业生产需要。 另一方面,我省作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出口和调出外省是消化我省制造业巨大产出能力的重要渠道,2008年广东省出口产品产值占到工业总产值的42.2%。但这种产品销售较高对外依存度的状况使得我省更容易受到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显得更为迫切。通过建设高效的生产服务体系,特别是在国外和省外建立展销中心、品牌营销中心、物流配送体系,可以有效支撑我省产品的调出外省及出口,保障我省制造业的持续增长。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巩固和提升我省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产业竞争力始终位于全国前列。随着全国各地开放力度的加大,我省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受到严峻挑战。为提高我省的产业竞争力,省政府提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战略,但强调的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升级。然而,单纯的制造过程产生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10%左右,产业链上游的产品设计和研发,下游的品牌建立、售后服务等生产服务业,均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对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有直接的支撑意义。发展生产服务业,特别是构建高效生产服务体系可以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品牌塑造能力,从而改善我省制造业的层次低、创新能力弱的状况,实现由“广东制造”向“广东创造”转变,提高产业竞争力。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有效推进产业转移,实现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为解决我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省委、省政府提出产业转移发展战略,然而,目前我省生产服务业主要集中于珠三角地区,东西两翼及粤北山区的生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导致产业转移成本不断上升、转移企业存活率下降,对产业转移战略产生了严峻挑战。 通过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一方面,有利于加速新型产业在珠三角地区的引进和诞生,防止产业空心化和产业发展不协调现象的发生,促进我省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能加快落后地区生产服务业的发展,提高产业转移承载地生产服务配套水平,同时还能促进珠三角发达地区先进生产服务业的跨区域供给,弥补粤东、粤西、粤北诸如研发设计、金融物流和中介服务等供给不足,降低产业转移成本,更加有效地将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出去,推动我省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高效生产服务体系是促进我省服务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切入点 2008年我省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5:51.6:42.9,尽管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与我省制造业相对发达的情况相比,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服务业的发展存在明显的短腿问题。要解决我省工业长、服务业短的问题,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而高效生产服务体系的建立则是我省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我省生产服务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增长空间,构建全省高效生产服务体系,不仅可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的总量,还可以有效支撑工业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Ⅳ 如何进行产业升级
如何加快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
2013.04.21 20:41
来源: 学习时报 作者: 周联清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是福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转变方式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工业,作为福建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如何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实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既是一个事关长远发展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当前必须认真研究并着手推进的现实课题。
强化规划引导,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按照“沿海集聚、山区集中、山海联动”的原则,突出“三湾引领、两带支撑、十区承载”的空间布局、强化分类指导,差别化发展,推进工业优化布局、加快发展、提升发展。一是“三湾”引领。以闽江口、湄洲湾和厦门湾为重点,加速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信息网络和海洋新兴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区域,并辐射带动周边及山区产业发展。二是“两带”支撑。依托沿海产业密集带,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纺织轻工、汽车船舶、冶金建材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形成沿海临港产业聚集区和先进制造业集中区;依托沿路产业集聚带,推进山海联动、产业对接,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轻工食品和新材料等产业。三是“十区”承载。加快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半岛、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和龙岩产业集中区等十大重点区域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密集区。
强化项目带动,增强做大、提升和转型的推动力。一是着力推进在建项目实施。按照促进竣工投产一批、开工建设一批和突破前期一批“三个一批”滚动推进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工业投资项目联席会议、责任分解落实、督促检查以及工作通报等制度,分产业、分层级、分年度推进“十二五”重点产业发展规划所确定的项目的实施。二是着力推进项目对接。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与央企、民企、外企的对接工作。另一方面促进闽台、闽港澳产业深度对接。三是大力推进项目生成策划。着力在政策鼓励的方向领域找项目,在产业链填平、补齐、延伸、配套中找项目,在国家、省级科研成果转化中找项目,在企业技术需求、高校和科研机构技术推介中找项目,变单个项目策划为产业链、群、区的整体项目策划。
强化产业链、群、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发展水平。突出抓好太阳能光伏、LED、平板显示、稀土、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等 14条产业链延伸拓展,培育 10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一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纺织、服装、制鞋、食品等传统产业集群,要致力于推动其转型升级,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变;电缆、电机、工程机械、汽车、船舶等装备产业集群要致力于推进提高协作配套能力,向提升品质、创建品牌方向转变;铜、铝、不锈钢、稀土以及石化等原材料产业集群是致力于产业链的延伸,向精深加工方向转变;平板电路、微波制造、软件、太阳能等新兴产业集群要致力于扩大规模,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向自主创新方向转变。二是加快融资、创新、物流等平台建设。以各类园区、基地为载体,引导产业集群和基地在资源配置、服务平台、市场网络、产业链条、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协同发展,有效降低园区企业交易成本。三是分工协作、合力推进。
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挥龙头骨干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一是进一步营造政策环境,制定促进大企业大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跟踪服务制度,加强重点企业资金支持和要素保障,推动企业“退城入园”步伐。二是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支持省内企业与央企、跨国公司等对接,推动省内骨干企业通过债务重组、股权收购、资产收购、合并、分立等方式。围绕产业链发展、多元发展、转型发展,集中优势资源对其他中小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三是积极推进发展总部经济。着眼于引进知名企业集团总部和区域性总部,在厦门、福州、泉州等地区,采取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功能布局、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开发管理等措施,优化企业总部区域布局,在城市中心区形成企业总部集聚区,同时,积极构建总部经济服务平台,合理配置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现代物流、商务服务及商业零售、房地产、文化娱乐等服务业发展区域,提高总部经济配套能力。
强化创新支撑,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发展。一是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改造。设立转型升级专项资金,对传统产业集群改造提升进行补助,重点支持企业采用先进技术装备更新改造项目;同时,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采取差别电价、财政补助、上大压小等措施,加快淘汰水泥、石材、煤炭、钢铁等行业落后产能,以技术改造促进落后产能淘汰。二是强化创新驱动。大力开展以产业化为主导的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活动,设立重大产业应用科技开发专项,进一步破解技术瓶颈制约。三是突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推广。设立高新产业发展基金,推进高新平台建设,制定鼓励新兴产业产品消费政策,加大新兴产业产品政府采购力度,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福建省抢先布局。四是突出平台建设。建设装备制造、汽车、纺织服装、电机、电子信息等技术研发和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以及工控技术、中试环境、在线检测、电子商务、项目交易、投资贸易等专业性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和物联网技术推广,促进传统产业价值链延伸拓展。五是推进技术创新联盟建设,做大技术创新工程。
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新型显示、LED、稀土及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太阳能光伏及新型动力电池等为重点突破领域,建立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组织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开发专项,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发展领域。加快研究出台光电产业、物联网产业的扶持政策,选择太阳能光伏发电、两化融合、新能源汽车、LED等重点领域实施市场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力争到2015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增加值3000亿元以上,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2%
(作者系福建省经济贸易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
http://www.qstheory.cn/jj/jjggyfz/201304/t20130428_226839.htm
Ⅳ 如何做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一、增强产业结构调整紧迫感
我国一直十分重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问题,在不放松农业基础的同时,大力促进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重视调整农、轻、重比例关系,到大力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不断向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但也要看到,我国的产业结构仍存在着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下,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更加凸显,部分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甚至在有的新兴产业领域也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有效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会为未来整个产业的有序发展设置障碍。
客观地说,产业结构不合理,特别是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并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也不是我们今天才遇到的新问题。在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中,我国一直都十分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几乎在不同的时期特别是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
毫无疑问,造成目前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信息不对称方面的因素,比如,当企业看到未来的市场需求较好而进行投资时,从某一个企业的角度看也许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就有可能造成多个企业投资产生的生产能力超过未来市场的需求。当然也与我国的土地市场、资源市场、资本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发育尚不健全、定价机制不尽合理等密切相关。
正因为产业结构不合理的成因异常复杂,所以调整起来的难度就很大,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就十分艰巨。比如,对于一些过剩产能的淘汰,可能会涉及到地方财政收入、职工安置、企业转产、债务化解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应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淘汰退出机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攻坚战。
二、顺应产业结构调整新趋势
根据我国目前经济的实际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社会进步程度,特别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未来一个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呈现一种新的趋势,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驱动力,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发展的两个车轮,带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主要依据有以下几方面。其一,虽然我国进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阶段,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于轻工业和服务业,但是无论产业结构以重工业为主,还是以轻工业、服务业为主,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高效率的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都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所在,而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提高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渗透程度,利用技术进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看,这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主要动力。其二,经济发展史和工业化理论表明,良好的产业结构应是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因此,我国工业化发展必须同时兼顾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三,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都面临调整、改造和升级的繁重任务,利用技术进步和高新技术等手段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方式,也是提高制造业和服务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于对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改造与升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也是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目前关键是以技术进步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和劳动生产率高的现代服务业,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同时,还要利用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成果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和产业竞争力。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使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制度在现代服务企业和现代制造企业中广泛运用,从而使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成为生产率得到迅速提高、管理能力得到迅速提升、劳动者素质和产业国际竞争力得到迅速增强的现代新兴产业部门。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不同的产业选择不同的着力点,对于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农业、纺织、轻工、生产生活服务业等,应着眼于提升技术含量,形成特色工艺和知名品牌,提高附加值;对于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装备制造业,则要通过政策引导,支持自主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对于有利于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性产业,如航空航天、生物技术、高性能计算机芯片、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产业,不仅要加强政策引导,甚至需要财政直接投入,形成自己的“拳头”产品。
三、多举措推动结构优化升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重工业轻服务业的思维方式,仍是制约和限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思想根源。面对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依靠加大物质资源投入发展经济的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明显不能适应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而需要建立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二,积极推进传统服务业的转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大力发展作为商品生产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其产业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的作用。要重点发展以信息、科技、金融、会计、咨询、法律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整体水准。要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例如需求潜力大的物业管理、旅游、社区服务、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在充分竞争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优化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率。还要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依托有竞争力的企业,培育形成一批多元投资主体的大公司和大集团,促进企业联合重组,实行网络化、品牌化经营。这里有必要强调的是,发展服务业与推进工业化非但不矛盾,而且能够在更高程度上相互促进、相互融合,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因为一方面,随着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深化,工业越来越依赖于服务业发展的规模和发展的程度;另一方面,信息化是提升工业科技含量、带动企业经营管理创新、业务流程再造、组织制度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而且,从产业关联角度来看,工业的发展对服务业提出了日益增强的个性化需求,工业决定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规模和产品结构;工业作为服务业的中间产品和投入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服务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消费品以及生产资料等基本上由工业提供。比如,从产业链构成来看,产业竞争力越来越依赖于设计策划、技术研发、物流等商务服务业的支撑;单纯靠扩大加工规模降低成本的空间已经不大,所以未来工业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通过发展服务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有机结合,能够大力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一是努力创造和维护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动企业遵循市场机制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积极推进全国统一市场体系的建立,通过深化改革,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和市场封锁,规避产业结构趋同,构建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三是健全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各地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发挥地区优势,从而避免各地区在同一产业上进行低水平重复和竞争。
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通过制定严格的产业投资环境标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从而在环境保护和产业结构优化两个目标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与此同时,还应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来引导投资方向和促进投资结构优化,进而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信号和导向作用。
Ⅵ 军工业生产如何拉动其他产业链联动效应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作用,有什么促进,最好有数据,谢谢
不是任何军工产业都具有这种连带作用的。关键还是要看哪些与民生靠得比较近,比如军服的材质,机械制造与工艺等等。
Ⅶ 怎么才能推动产业链发展
如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促进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农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下原则:第一,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 资源优化配置。第二,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 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第三,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 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 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第四,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 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 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一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 稳固;二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 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三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 展。贰00吧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工作是: 第一,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支持开发重大产业技术,制 定重要技术标准,构建自主创新的技术基础,加快高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加快推进第三代移动通信、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下一代互联 中国等重大成果的推广应用,继续组织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中国络、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注意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 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第二,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要继续依托重点建设工程,通过自主创新、引进技术、合作开发、联合制造等方式,提高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水平。围绕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设备等关键领域,推进重大装备、关键零部件及元器件自主研发和国产化。 第三,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鼓励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制造业,提高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端产品比重。引导和推动钢铁、水泥、造纸、装备制造业等领域企业的兼并重组。 第四,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加强分类指导和有效监管,进一步创新、完善服务业发展的体制和 机制,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行业准入制度。发展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集团,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地位,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 业结构。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和法律服务、会计、知识产权、技术、设计、咨询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 业,加快教育培训、养老服务、医疗保健等领域的改革和发展。出台加快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对国家鼓励类服务业实行与工业用电、用水、用热基本同 价。组织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城市服务业发展试点。编制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示范工程专项规划,用好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 第五,加强地质工作,提高资源勘查开发水平。围绕"找新区、上专项、挖老点、走出去",切实加强国内外矿产资源勘查。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重点做好汛期 和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防治机构建设和经费保障方面要取得重要进展。加强地勘行业管理,稳妥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加快建实建强中央和地方公益性 地质调查队伍。 第六,积极发展现代化能源原材料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以大型高效机组为重点优化发展煤电,在生态保护基础上有序开发水电,积极发展核电,加 强电中国建设,优化电中国结构,扩大西电东送规模。加快推进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调整改造中小煤矿,坚决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浪费破坏资源的小煤矿。根据能 源、资源条件和环境容量,着力调整原材料工业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 型,继续实施交通发展长远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大力建设现代化水上安全监管体系。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重点建设客运专线、运煤通道、区域通 道和西部地区铁路。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中国,推进农村公路建养管运一体化发展。整合港口资源,加快煤、油矿箱专业化码头建设,完善功能。大力发展以长江黄 金水道为重点的内河航运。扩充大型机场,完善中型机场,增加小型机场,构建布局合理、规模适当、功能完备、协调发展的机场体系
Ⅷ 2021年国资国企应如何完成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使命任务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是应对危机和长期发展的需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能力是我国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既要善于运用产业发展成果夯实产业链安全的实力基础,又要善于塑造有利于产业链供应链优化与稳定运行的安全环境。
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重要任务。中大咨询专家建议,对先进制造业企业按月全额退还增值税增量留抵税额,提高制造业贷款比重,扩大制造业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和中小微企业协作配套作用。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提升中小微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加大5G网络和千兆光网建设力度,丰富应用场景。统筹新兴产业布局。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质量提升行动,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标准有效衔接,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
Ⅸ 如何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布局
一二三产业融合,核心是充分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将农业流出到工商业和城市的就业岗位和附加价值内部化,将加工流通、休闲观光和消费环节的收益留在本地、留给农民。
促进现代农业三产融合发展,北京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指出要以区域农业产业基础为依托,通过合理布局,确定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策略;以农产品加工业为引领,以资产为纽带,以创新为动力,通过产业间相互渗透、交叉重组、前后联动、要素聚集、机制完善和跨界配置,将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机整合、紧密相连、一体推进,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最终实现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延伸、产业范围扩大、产业功能拓展和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增加的经营方式。着力构建区域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因此,现代农业园区产业体系的构建,首先要分析区域产业特征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包括产业结构、生产水平、品种、土地资源,场地条件及劳动力资源等,同时结合区位条件、交通条件、生态条件、文化资源等,在国家及省市农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结合区域市场需求,构建适合区域发展及需求的产业体系,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才能推进区域农业产业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