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工业化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两步走”战略安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现代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等多个方面。工业是国民经济中规模最大、创新最活跃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现代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具有支撑和保障作用。综合来看,工业现代化既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体现国家间的差异性;既具有时代性特征,又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推进的历史进程。对此,我们需要全面理解、综合把握。
工业现代化具有规律性。各国工业发展都会经历规模从小到大、水平从低到高的过程。工业现代化是工业发展的高级阶段。综合世界各国工业化经验来看,工业现代化是指一国工业在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国际竞争力、分工地位等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具有全球价值链掌控力、产业链安全得到充分保障的状态。实现工业现代化,需要有一批具有活力的微观主体作支撑。对我国而言,这些具有活力的微观主体具体包括,由国家实验室体系、大学和科研机构、企业研发力量等构成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由全球领先的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构成的企业群体,由企业家、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等构成的人才队伍。
工业现代化具有差异性。对于各个国家而言,虽然工业现代化的外在表现特征大致相同,但由于各国在资源禀赋、经济体制、产业沿革等方面存在差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内部结构、产业政策、企业主体等方面会存在很大不同,工业现代化在各个国家的内在表现也会不同。我国拥有齐全的产业门类、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完善的产业配套,推进工业现代化需要保持这一优势,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强化前沿科技创新,加快提升工业技术水平,为推进工业现代化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工业现代化具有时代性。当代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数字化和绿色化。要看到,各个时代具有不同的技术条件、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工业现代化也会带上它所处时代的烙印。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突破、成熟,数字化智能化成为工业发展的方向,推动工业部门的生产要素、生产方式、组织结构、生产流程、产品形态等发生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还要看到,绿色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绿色是现代工业的底色,这对工业生产过程中所需的原材料以及生产工艺、最终产品、环境影响、回收循环等提出更高的标准。工业部门必须大力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提升绿色低碳技术、绿色产品、服务供给能力,从而更好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
工业现代化具有动态性。工业现代化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科技创新永不停息,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并会推动既有产业发生变革,给工业现代化注入新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在升级,对工业现代化也提出新的要求。此外,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变化,要求一个国家参与全球分工合作的水平、模式作出相应调整,工业现代化也将具有新的内涵。
总的来看,我国推进工业现代化,需要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充分发挥我国体制机制、市场规模、产业基础等方面的优势,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全面提升我国工业技术、生产效率、数字化绿色化水平和全球分工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补短板,缩小我国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又要大力推进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增强国际竞争力,还要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抢占新兴产业发展新机,不断提升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B. 一百多年来,中国 工业化强国之梦 历经艰辛与坎坷,今天正在逐渐变为现实,你对此有何认识
转变产业结构的背后,实际上是转变我们发展模式和发展的思路。我们的工业化到目前为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是世界上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我们不是制造业的强国。新兴工业化本质上是要在新的生产方式基础上来考虑我们的工业化推进。这也促使我们考虑,如何使我们的制造业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市场。
制造业实际上是一种实体经济。我们在这方面实际上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还有很多的技术和研发要做。如果能够结合新型工业化,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机遇,迅速地使我们赶超发达国家,成为真正的强国,这可能是我们中国梦的一部分。
新型工业化新能源使用是核心
新兴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 “十八大”提出了新目标,就是到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工业化的指标,从衡量的标准来讲,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至少要达到60%,制造业的比重应该降到35%左右,农业大概占GDP的5%。我们现在的比重,距离还非常遥远。所以2020年完成工业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我看来是一个蛮难的,但是又想要完成的一个艰巨目标。
“十八大”还提到了城乡人均收入要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收入翻一番,职工的收入还不止要翻一番。因为人均的收入包含你父母加小孩,是所有人。而即便是翻一番,也就是劳动力的成本会不断增加,在这样的条件下,企业怎么办?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如何来实现目标,“十八大”提出要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这个新型的工业化究竟是什么含义?从表面上看,新型工业化是绿色、节能、环保、有资源配置效率的工业化;更深入地理解,新型的工业化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而这种新的发展模式背后,实际上是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是生产组织方式发生变化,是技术发生变化,包括能源的使用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比如你要做到绿色、环保,你就不能再依赖于石油和煤炭这种一次能源的消耗,而我们要更多地依赖于再生性能源。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等这一些能源来发电,替代掉现在的化石,我觉得这是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核心所在。
没有能源,工业化是不可能进行的。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能源是煤炭,它依赖于蒸汽机,然后开始了一轮工业化,英国成为了强大的国家。第二轮是美国,美国依赖石油、内燃机,依赖流水线,成为工业强国。到了今天,石油与煤炭越来越枯竭,在这样的基础上,工业化的模式有问题。所以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新能源基础之上。中国制造业转向中国创造,并不是在现有的运行模式上能实现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不是这个思路了,如果我们还走它们二十世纪的老路,那肯定不行,我们必须和它们一起走二十一世纪的新路。
求新的路径工业化、城镇化需要再认识
新的模式,需要新的路径,这也需要我们认清基本问题。
第一,工业化。新型工业化,我认为工业化不等于一个国家的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多大,工业化的实质是工业生产方式,工业生产的组织方式,为社会所有领域的生产方式。美国工业化的实现,大规模、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从制造业慢慢转化到零售业,所以我们有了沃尔玛,然后它又延伸到农业,所以它有标准化的大农场。这种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也渗透到生活娱乐方面去,比如连锁影城。
我们的工业化完成了没有?没有。我们的农业小生产方式,给食品的不安全性创造了条件,因为这么多人在生产牛奶时,稍有一个道德水准比较低的人,在里面掺一点假,整个品质就会有问题。所以,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它与食品的安全性保证也有关。所以,新型工业化最终是这样一种生产方式能不能够最终在所有的领域确立起来。
第二,城镇化。城镇化是城市化的一种方式,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我们不能离开工业化来奢谈城市化。我曾参观过所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造了很多别墅,甚至所谓的社会主义新型城镇。问题是农民住进去以后,没有就业机会,没有收入水平的提高,没有工业化进程,所以这种所谓的城市盲目扩张是有问题的。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城市形态新,这是表象,本质上是要与新型工业化呼应的,应该是适应我们未来生活、工作,宜居的城市。它不光是硬件,高楼大厦建起来,更重要是软件,比如人文、社会、社区,需要管理,需要公共服务。不能说造了房子就是城镇化。如果人到了这个城市里,他的行为还很落后,还很不文明,这个城市化就是虚假的。
美国的战略眼光回归实体经济
美国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有其重点和对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美国发现了一个道理:没有实体经济,光靠金融和互联网,容易产生危机。奥巴马政府开始痛定思痛,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诸如新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等一些新兴产业,为它未来的竞争力预先进行战略的布局。具体来讲,大概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个,全新的能源产业。美国过去的能源是不多的,53%依赖于进口石油,美国人认为这是对它的能源和经济安全性的最大挑战,所以最近美国大力推进油页岩的开发和清洁能源的开发,希望最终实现美国的能源独立问题。美国能源一旦相对独立(目前来讲有独立的趋向),它就可以把很多关注的焦点从中东撤出来,所以美国人提出重返亚太地区,重返亚洲地区。我们很紧张,重返亚太,是不是要遏制中国人?我认为不一定是遏制中国,亚太地区人口特别多,市场很大,美国重返亚太可能是争夺亚太的市场,跟你做生意,赚你的钱。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这个能源新政是非常厉害的战略措施。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新能源的发展也是为美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一旦主要使用清洁能源,整个产业体系就会发生根本改变。比如只能用石油煤炭的那些产业肯定要被淘汰,所以整个产业体系会有很大变化,而这个变化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当能源本身可持续的是再生的,你的经济和产业也是可持续的。
第二个,信息网络产业领导全局。美国的创新议程提出要继续支持信息技术基础和应用研究,重点是发展下一代的宽带网络,来适合21世纪商业通讯的需要,这个叫做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反观我国,有很大问题,我上海家里接入了一个所谓的10M的光网通讯网络,光网到家,号称可以有10M速度,实际上最多也就是2M,非常慢。速度提不上去,收费却很高。高收费实际上对经济有很大影响,因为信息网络的广泛普及和信息广泛利用、低成本的利用,对创新和知识传播有极大的溢出效应。
第三个,重振制造业,向实体经济回归。所以美国人提出了一个再工业化的举措,原来他们去工业化,就是把一些制造业不做了,为什么?制造业挣不了多少钱,丢到发展中国家去。现在重提这个口号,叫再工业化,希望制造业重回美国,因为美国人做了这样的研究,他们分析下来,中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收入水平如果按照若干年再翻一番的话,已经跟美国相对比较差的州劳动力的薪水差不多,再加上如果制造业搬到美国去,运输费用不需要了。因为原来在中国生产,还要运到美国去,还有运费,这个运费一节约,再加上生产效率的提高,完全可以回归美国。如果是这样,当然对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冲击是非常大的。
第四个,发展生物医疗产业。他非常重视生命科学的研发,在他的研发预算当中,50%主要是用在生命科学的研发上,推动健康产业,我觉得这个投入和发展的方向是非常正确的。因为健康始终是人类最大的需求,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发展生物医疗产业非常关键。美国在这方面已经领先,还要继续在这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第五个,巩固航天、海洋的王者地位。美国也是首屈一指的航空航天和海洋方面的领先者,他新一代载人飞船正在研发,他的私人公司可以发射飞船到太空站上去,进行衔接,也开发了很多太空武器,包括激光武器,已经可以投入使用。在海洋方面,开发也是投入巨资。
所以,我们从这五个方面大概可以看到,美国在下一轮产业的发展当中有它独到的战略眼光,而且希望把他们已经有的,处于比较领先地位的产业,继续保持领先,以便今后在全球的产业竞争中获得领先的位置,所以它的战略眼光是非常深远的。
战略新兴产业可持续能力的比拼
美国推动了战略新兴产业有其政策措施。
第一是市场导向。市场经济国家,在发展产业时,主要是市场导向。虽然奥巴马上台以来政府出了很多钱,但这些钱并不是很多,跟我们的4万亿相比少很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市场导向是它们很重要的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措施。作为一个幼稚的产业,在发展初期,需要有一些政府的扶持,但如果我们对这种产业盲目扶持,盲目扩张产能,就会有问题。比如我们的光伏产业,理论上讲,也是战略新兴产业,但在政府的支持下过度发展,结果现在整个行业处于不景气的状态,这实际上是一个教训。
第二个特点,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谁拥有了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实际上就成为这个产业的控制者。欧美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科技的引领作用,他们重视开发这个产业的技术标准,掌握核心技术后,把这个技术标准掌握在手,然后申请专利,直接坐地收费。
可见,谁拥有了核心知识产权,谁就可能成为这个产业的价值链控制者,这是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第一要素。
第三个特点,是它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的绿色经济背后,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产业、新型的工业,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也是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发达国家最后的目标是谋求新发展模式的转换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推进。当它们比较早地摆脱了对化石能源依赖,如果它们变成了主要依赖于再生性清洁能源的时候,实际上产业体系、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就会发生重大的改变。坦白讲,它们也拥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实际上目前已展开了所谓谁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竞争,这是二十一世纪里最关键的领域竞争,所以我们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实际上就是要使我们整个国家真正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中国战略新兴产业要摆脱土地经济
当国家提出要发展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后,各个省市地方政府都提出了自己所要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的目录,包括各种各样的开发区设置,甚至不惜采取所谓各种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土地等各方面的政策,来招商引资、扩大产业。这种做法背后有他的逻辑性。因为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可以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拉动GDP的增长,甚至可能产生良好的税收,为当地的经济和就业提供解决方案,所以政府有它的想法,这个逻辑也是合理的。但如果大家都用这个逻辑,宏观上来讲,这个逻辑就有问题。因为照此下去,新一轮战略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即将爆发。
我们的地方政府在推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时,并没有真正地考虑这个产业的市场究竟有多大。举个例子,美国在推动太阳能电池产业时,它的做法是,消费者如果买这个太阳能电池板,装在自己家里的话,所得税不扣。这样一来,消费者就愿意去使用这个产品,这个产品市场就扩大了,市场一扩大,光伏电池的制造商就有订单,就会努力去竞争,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包括技术创新,这就形成了一种市场的引导良性机制。
我们现在的做法是什么呢?就是直接给企业补贴,比如土地。所以最后无锡尚德破产了,一大块那时候买下来的土地,现在转让掉,就没什么事了。很多企业把圈地看成它的本事,而把附加值上的制造看作是应付,这就变味了。包括三一重工,在临港那里,市政府也给了一大块地,我始终想不明白,三一重工要这么大地干什么?显而易见,这块地能为它的制造业失败找到一个可靠的资产保证,因为土地值钱。更何况它也算得上是知名企业,在这样的条件下,我觉得有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需要检讨。
下一轮经济发展的上海优势
上海有非常特殊的状态,跟一般的省,比如浙江、江苏不太一样。作为一个城市型经济,从它的产业结构、目前的人均GDP水平来讲,它的服务业比重应该是60%以上,但是我们现在上海是60%不到。换句话说,我们制造业在上海依然有很大的比重,而且制造业中,重化工业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今天看来,一个大都市发展重化工业是不够合理的。因为重化工业污染、能耗都非常大。所以,我们现在看到政府希望把宝钢逐步迁移出去,这个决策是政府的,但上海的重化工业改革开放之后有了很大的发展,使得它在上海的产业结构比重中起了一个决定性的作用。现在如果全部搬迁出去,它会对现有的上海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什么?就等于GDP的贡献当中缺了这么一块,而缺的这一块要补上。如果加不上一块的话,上海的GDP,包括人均GDP水准全部下降,而且会引发很多社会的问题。
在这样一个条件下,我们进一步来反思,我们在推动重化工业发展时,实际上把我们很有品牌的一些轻工业全部扔掉了,比如我们自行车不要了,人家捷安特不是做得很好吗?我们还有手表,那时我们上海的手表还是全国抢着买,买不到的。但瑞士手表做到现在,还不是继续成为国家的支柱产业?而且卖得这么贵。我们当时把这些产业都认为不是重化工业阶段所需要的产业,被逐步地放弃掉。现在反思,我们觉得很可惜,实际上在一个都市型的城市经济当中,不应该照搬教科书上的理论,说上海的工业化也要从轻工业阶段到重工业化阶段,再到服务经济阶段。以为一个都市型经济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这个看法实际上是错的,但不幸的是我们已经走了这条路,走了就没有回头之径。
所以下一步结构的调整是放在上海面前最关键的问题,换句话说,我们把这些产业去掉的话,我们用什么产业来补起来?战略新兴产业也要做筛选,不是说七大产业我们上海都要做,我们上海过去犯的错误就是什么都要做。
C.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什么
1、社会自由和民事权利的增长。
2、强势的政治领袖。
3、从农业到工业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向制造业的转换。
4、逐渐增长的开放市场经济,允许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自由贸易。
5、几大洲间进行的大规模国与国合作。
6、来自外国的大量资本投资。
7、足以影响某些区域的政治领导地位。
8、逐步下降的贫困率,人口红利增加。
初期的或者正在进行中的工业化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在许多新兴工业化国家当中,可能发生的最主要的社会的大变动是乡村的农业人口迁移到城市,制造业和工厂的增长吸引了大量的劳工。
新兴工业化国家经常从世界贸易组织之类的国际组织和其他的内部实体得到支持。然而,由于环境、劳动力和社会标准在新兴工业化国家趋向于明显的弱势,主张建立针对进口自这些国家的产品的标准,同时批评工作机会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输出。
历史上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大韩民国、新加坡、英属香港)它们异常快速的工业增长始于1960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今这四个地区都已经进入了发达经济体和高收入经济体的行列。这些国家(地区)和现在被认为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是有着显着不同的。
特别地,开放的政治体制、较高的人均国民收入和旺盛的、出口导向型的经济政策显示出这些国家(地区)现在不仅达到而且超过许多发达国家的排名。世界银行把这四个经济体都归为高收入经济体;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则将它们归类为发达经济体。
它们的人类发展指数也都超过了0.9,这与西欧国家相当。特别是大韩民国,与日本一同构成了亚洲仅有的两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的国家。
D. 如何看待工业时代的历史潮流
工业时代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潮流影响深远。以下是我的看法:
1.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在工业时代,人类经历了从手工制造到机器生产的巨大转变。这一转变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结构、生活方式等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2. 工业时代加速了全球化进程。工业革命带来的机器生产和新技术,使得皮尘贸易和交通变得更加便捷。工业时代还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等成为可能。这一时期的全球化,对世界历史液握纤产生了深远影响。
3. 工业时代加剧了环境问题。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的污染物和二氧化碳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这一问题至今仍然存在,成为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4. 工业时代推动了科技的进步。随着工业的发展,许多新技术和发明不断涌现,例如蒸汽机、电力、化学工业、航空等。这些技术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生活闹仿更加便利和舒适。
总之,工业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它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工业时代的历史潮流既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对。
E. 我国国家主导的工业化的利弊
利:不仅经济发展比较快,而且各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比较协调,经济效益较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显着改善。这表明,中国已经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弊:虽然我国近年来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
(5)如何看待工业化国家的变化扩展阅读
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收入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到了不容忽视的水平。
自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城乡差距就停止缩小而转向扩大。根据统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1.7倍扩大到2003年的3.2倍,这一差距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若将农民的实物收入、生产性投入和市民的隐形福利收入等考虑在内,城乡收入差距达到惊人的6倍。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山区还有上千万人没有脱离贫困。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人均GDP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差距在12倍以上。
F. 如何看待工业化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推进工业化进程是当下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作为后工业时代的强国,正应该把构建工业现代化作为一项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常抓不懈,才能在快速构建强国经济体中发挥强有力的依托。
G.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什么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是:
1、社会自由和民事权利的增长。
2、来自外国的大量资本投资。
3、从农业到工业经济的转换,特别是向制造业的转换。
4、逐渐增长的开放市场经济,允许同世界上其他国家进行自由贸易。
5、几大洲间进行的大规模国与国合作。
经济特征
第一,20多年来,经济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20世纪70年代超过日本5%的增长率。
第二,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结构特别是工农业结构变化显着,工业比重超过农业。
第三,在出口总额中制成品的比重增加,摆脱了一半发展中国家依靠初级产品的局面。但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关系仍不平等,许多生产需要的中间产品和机械设备还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