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公业化初期,农业以什么方式为工业化提供资本贡献
农业提供食物养活额外的工业人口。工业反过来通过各种产品促进农业开发。
② 中国是如何实现工业化的
新中国的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核知心是工业化问题。
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中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先合理调整后社会主义改造;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等措施使新中国的工业化全面道起步。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石油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大跃进”三年造成了我国工业的畸形发展。③文革时期(1966-1976年):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除交通运输业外其他版均处于倒退的局面,新中国工业出现了严重挫折。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为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农村中权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市中企业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辟,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而大大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③ 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
(一)推进城乡联动改革,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扭转城镇化发展偏差,加快中小城市发展;
(三)注重内源驱动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
(四)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加快现代农业发展;
(五)优化“三化”发展政策,实现“三化”协调发展。
④ 农业要不要工业化 现代农业靠的是低碳
您所说的工业化应该是指机械化
现代农业也需要机械化 这样效率更高
⑤ 近代工业化形成之前的农业状况是怎样的
在近代工业化形成之前,农业劳动者即“荷锄者”通过其劳动从物质上支撑着欧洲文明,他们的贡献比其他任何阶层更大。不过,虽然看起来令人目瞪口呆,但在1050年前,他们甚至连把锄头也没有。
加洛林时代的农具清单表明,就连在最富裕的农业庄园里,金属工具也极为罕见,甚至木制工具也数量不多,许多农业劳动者确确实实只能徒手与自然搏斗。约1050至1250年间,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在这大致二百年的时间里,一场农业革命发生了,它完全改变了西欧农业的性质,并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产量。
⑥ 怎样实现农业现代化
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农村也面临重要的发展时期,党中央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提出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意义重大而深远。第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新时期“三农”理论体系;第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符合我国的国情,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是推进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理论依据;第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理论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第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促进农业稳步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第五,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展现了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好农业,用城镇化的方式建设农村,用现代化的进程转变农民的美好愿景和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
第一种观点是过程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过程的现代化、流通过程的现代化,还包括消费过程的现代化。此外,还包括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现代化。也就是说,农业现代化不是农业领域中的一个方面、单一过程的现代化,而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人的现代化(徐更生,1993;张仲威,1994;马焕喜,1998;梁荣,2000)。
第二种观点是制度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由于科学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扩张而引发的组织制度、方法的变革与创新。因此,农业现代化就是最终破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制度现代化(张叶,1999;王明华,2001)。
第三种观点是配置论。他们从资源配置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通过有效的资源配置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农业现代化是体制系统(主要为产权制度和价格制度)、生产力系统(主要为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业管理和农业人力资本)和作为保证(农业现代化)的农用生产资料工业及流通体系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体(蒋伏心,1996)。
第四种观点是可持续发展论。他们认为农业现代化的完整涵义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装备农业,以先进的科学方法组织和管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文化和技术素质,把落后的传统农业逐步改造成既具有高度生产力水平又能保持和提高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过程(黄国桢,2001)。
第五种观点是转变论。他们从历史演进的角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综合的、世界范畴的、历史的和发展的概念,它作为一个动态的、渐进的和阶段性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随着人类认识程度的加深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他们把农业现代化定义为:传统农业通过不断应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分工,以实现农业总要素生产率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农业持续发展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即是由传统的生产部门转变为现代的产业部门(顾焕章,1997;牛若峰,2001)。
第六种观点是一体论。他们从世界经济一体化以及中国加人WTO的战略高度出发,认为农业现代化不是在一个封闭状态下的独善其身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国际化和知识经济的武装过程(杜晓君,1995;闵耀良,2001)。
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都有一定道理,有助于推动更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他们在重新审视中西方农业现代化之后,明确指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国情、国力、农情、农力,选择走一条既要重视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又要侧重生物技术采用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那么,什么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中国有七八亿农民,人均耕地1.41亩,越是这样,我们越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要用工业化的思维抓农业,依靠科技来提升农业,依靠农业机械化来进行规模经营,依靠农业龙头企业来组织高效农业。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道路,可以概括为: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产品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作用,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供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这是在总结国内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和基本国情、概括许多专家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
这样理解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通过增加资本投入、应用现代科技和装备、适度集中土地和强化组织管理等来提高农业效益。第二,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第三,一以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有2.5亿左右农户,广大农村仍属于分散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有效衔接非常困难,因此,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建成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还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农民合作社的桥梁作用。第四,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系重大,解决好吃饭问题是头等大事。否则。工业化、城镇化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都将难以持续进行。
⑦ 农业化国家如何战胜工业化国家
这是个伪命题。
发达国家都是依靠内需,而非出口。
⑧ 农业的工业化(农业的现代化),工业的农业化,大家谈谈!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上本来就承载不了那么多农民,农业也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在减少。虽然中国的耕地在减少、农业从业人口在减少,但是中国农业却年年丰收,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的贡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中国正处地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之中,这是其它国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太快,城市化进程也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在城里工作,城市是消化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农民进城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变农民为市民,引导农民从事其它行业是中国人口就业的必然之路,实际上,现在的中国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已经很少了,但是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在中国农民的定义仍然局限于户口标准,这已经完全脱离实际了!
传统化石燃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当然事实没有那么严重,各种化石燃料仍有很大潜力,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比重会不断增大,各种清洁的、可再生燃料是未来的能源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乙醇为主要介质的生物燃料必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农业也是未来燃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巴西生物燃料已经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我国乙醇柴油也有广泛的使用。但是生物能源的开发并不意味着会消耗大量劳动力,因为现在的生物燃主要来源于甘蔗和桔杆等,这类作物要么本身就是农业的废弃物,要么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种植,不像蔬菜那样需要精工细作,因而不应把生物燃料的开发作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点。
⑨ 如何保护好农业传统文化,工业化会使传统农业文化衰败吗
一直以来,学界对农村衰落的原因看法不一,部分人认为农村的衰落是被动的,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关,这种观点的论据很简单:工业和城市“挤占”了本应属于农村的资源和人口,导致农村不可避免的衰落。这种观点是否有道理?我们以19世纪的欧洲农村为例,多层分析。
综上所述,19世纪欧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方兴未艾,农村在这种大环境下的改变,并不是衰落,而是通过改变“惯性”的生活方式,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时空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