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汽车工业史上第二次变革的代表车型是什么车

汽车工业史上第二次变革的代表车型是什么车

发布时间:2023-05-29 05:43:35

1. 急求啊..........历史题:汽车工业的出现与生产领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1908年,汽车史上第一辆在生产线上大量装配的四轮汽车福特T型车在美国诞生。埋唤念福特T型车一改以往汽车马弯困车型的造型,加上功能配置上的创新和改进,使它成为当时城市最佳的个人交通工具,上市第一年就卖出1.9万辆。1920年,T型车从装配线退役时,总共生产了1500万辆。
第一辆划时代汽车
大众甲壳虫成功是众链桐所周知的:它打破了福特T型汽车的产量纪录。目前,大众汽车公司又推出新甲壳虫,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它的优点是结实耐用,不讲究豪华,而且价格大众化。

2. 百年京张、廿叁年奇瑞看中国工业变革

一国的经济如何、经济结构类型、人民生活水平怎样,出行方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美国以飞机和汽车主导,美国的飞机制造商如波音、洛克希德马丁,通用、福特、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制造商撑起了美国制造业。

中国的出行方式目前主要是铁路和汽车,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制造业占据了GDP的29.32%,毫无疑问的第一大产业,相对应的中国自2009年起连续十一年雄踞汽车产销第一大国的位置,截至2019年底,中国高铁运营里程突破3.5万公里,约占全球高铁网的七成。

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产物,汽车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见证中国百年铁路发展的最好例子莫过于京张铁路,如果要选一个能折射中国自主汽车发展的镜子,奇瑞汽车有很大的参考意义,京张铁路和奇瑞汽车有很多相似的地方:起步同样艰难、是一段充满血泪的往事,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拒绝了外国人、扬眉吐气,接下来就从两个小故事讲起。

谋于陋室,成于荒滩

周围是水塘和淤泥,废弃的破砖瓦厂,几栋茅草屋,四壁漏风,冬冷夏热,夏天汗水淋漓,电脑热到死机,冬天冷到手拿不稳画图的笔,办公桌不够,用设备包装板搭出来将就用,设备换厂房的时候,每台转移的设备后面跟着十来个骑自行车的工人,随时捡起掉落的零件。

这段话是尹同跃等创始人描述的草创中的奇瑞。用尹同跃的话讲奇瑞是“谋于陋室,成于荒滩”,这不仅是奇瑞的起点,中国汽车工业、中国制造业的起点都是从草莽中来,在沙漠中筑起大厦。

奇瑞是第一家通过自主创新掌握发动机、自动变速箱、底盘、发动机管理系统(EMS)以及平台技术的自主汽车企业;奇瑞自主开发了我国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CVT无级变速器;奇瑞在自主品牌中率先建立了全球统一标准的生产管理体系——CPS(奇瑞生产方式)。

水滴观点:

把观察世界历史的眼光放长,就能发现制约人类发展的关键因素是速度:能源的输送速度、物品的交换速度、信息的传递速度。一个国家的疆土面积由前面三个速度所决定,秦修直道、隋挖运河,交通速度的改变都为后来汉朝和唐朝疆域面积的扩张奠定了基础。京张铁路的百年变迁、奇瑞汽车的发展其实都见证了中国在能源、物品和信息传递速度上的蝶变。

?文/崔建伟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3. 汽车工业的三次变革分别是

一、第一次变革——流水线大批量生产

1892年,美国查尔斯.杜里埃和弗兰科.杜里埃兄弟制造出美国第一辆以汽油机为动力的器车。

1903年,福特汽车公司成立;1908年,通用汽车公司成立,推动了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提到福特汽车公司,自然想到T形车。由于这种汽车的外形像T字,责成职位T形车。T形车可说是将家庭轿车神化变为现实的第一种车型。

在T型车出现以前,汽车是为少数人生产的奢侈品。为制造理想的大众化汽车,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T型车。T型车的出现,是汽车从有钱人的专利品以变而成为大众化的商品,在长达20年的T型车生产期间,T型车被称为“运载整个世界的工具”。

1913年,福特公司在汽车城底特律市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使T型车成为大批量生产的开端,汽车装配时间从12.5h缩短到1.5h。从1908年到1927年,T型车共生产了1500多万辆,这一车型累计产量记录直到1972年才被德国甲壳虫型汽车打破。售价从开始的一辆850美元,最后降到360美元。1915年,福特一个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就占美国汽车公司总产量的70%,而当时生产汽车历史较长的德、英、法等欧洲各国的汽车总产量也不过是美国产量的5%。

由于亨利.福特仅注重生产成本,不重视产品改进,十多年生产的T型车显得单调、简陋。到1927年,带有豪华饰件的通用公司的雪佛兰型汽车赢得了用户普遍欢迎,终于击败了垄断汽车市场20年的福特T型车,使他最终退出了汽车舞台。

二、第二次变革——汽车产品多样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欧洲人就已经开始对美国汽车的一统天下不满。但是,由于当时欧洲的汽车公司尚不能一大批量生产、降低售价与美国汽车公司竞争。于是,以新颖的汽车产品,例如发动机前置前驱动、发动机后置后驱动、承载式车身、微载式车身、微型节油车等,尽量适应不同的道路条件、国民爱好等要求,与美国汽车公司抗衡。因此,形成了有汽车产品单一到多样化的变革。针对美国车型单一、体积庞大、油耗高等弱点,欧洲开发了多姿多彩的新型车。例如:严谨规范的奔驰、宝马;轻盈典雅的法拉力、雪铁龙;雍容华贵的劳斯莱斯、美洲虎、神奇的甲壳虫、风靡全球的“米尼”等车形纷纷亮相。多样化的产品成为最大优势,规模效益也得以实现。

到1966年,欧洲汽车产量突破1000万辆,比1955年产量增长5倍,年均增长率为10.6%,超过北美汽车产量,成为世界第二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到1973年,欧洲汽车产量有提高到1500万辆。世界汽车工业有由美国转回欧洲。

三、第三次变革——精益的生产方式

世界汽车工业的第三次变革发生在日本。日本汽车工业起步较晚,日本第一大汽车公司及丰田汽车公司和第二大汽车公司即日产汽车公司均创建于193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日本政府颁布了《汽车制造业企业法》,表明对发展汽车工业给与支持。二战中,日本政府关闭了美国在日本所建立的汽车制造厂。二战后,日本不允许外国到日本建厂造车。尽管如此,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的汽车工业仍然发展缓慢。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经济型轿车的生产在日本逐年增加。1960年,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500美元,196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突破了1000美元,为汽车普及创造了条件。同时,日本各汽车公司及时推出物美价廉的器车,其售价与20世纪50年代中期相比下降了30%~50%,于是日本出现了普及汽车的高潮。日本称1966年为普及私人汽车的元年。

同时,以丰田汽车公司公司为代表的几家汽车公司,将“全面质量管理”和“及时生产系统两种新型的管理机制应用于汽车生产。前者要求工人承担更多的责任,把产品质量放在首要位置。后者要求做好技术服务,推行精益生产方式。两者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推动了日本汽车工业的高速发展。

1973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到200万辆;1977年,日本汽车出口量达到400万辆;1980年,日本汽车出口量猛增到600万辆。

由于日本实现了汽车国内销售量和出口量双高速增长,迎来了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创造了世界汽车工业发展的奇迹。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车道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和日产汽车公司“古有千里马,今有日产车”的广告实现了美好的愿望。1960年,日本汽车产量仅为16万辆,远远低于当时美国和西欧各主要汽车生产国的水平。但到1967年,汽车产量达到1100万辆,超过美国汽车产量,跃居世界第一位,日本成为继美国、欧洲置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汽车工业发展中心,即世界汽车工业有发生了从欧洲到日本的第三次转移。

4. 简述汽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革命:木头到铁板,马车到汽车让我们从汽车诞生开始谈起。卡尔本茨发明的汽车,可谓是一辆能够跑动的三轮“马车”。至于它的车身材料,则是大量的木材。但是由于发动机过于笨重,为了能更好的承载发动机的重量并且提高车辆的可靠性。

“维克托得亚”牌汽车将车身、车架等大部件都改用了钢板和铝板等材料制作,至于车辆的其他大部分用料还是造价低廉的铁皮配合轻巧的软顶设计。即使这样,当时的车辆也是非常高级的。

第二次革命:tin锡片让造车更EASY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

车身材质也在发生变化。但是由于当时模具的问题,加上钢板等材料成本又太高,整体重量也不适合当时车辆的马力。种种原因下,他们选择了使用tin锡片来做压模,再进行焊接与组装。这样不仅降低了材料与生产成本。还能保证汽车的产量。

第三次革命:强韧铁皮金属车身新宠人们对车辆品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推动着车辆技术的进步,让人们成功的找到了tin锡片的替代品。铁皮材质成为车企的新宠,车辆的整车车身用料基本都为铁皮材质。

包括前杠和后杠也都选用了铁板作为设计材料。再到后来,德国人提出将车身划分为刚性区域和吸能变形区域,对于刚性区域,采用高强度的加工金属,而吸能变形区域就会用较为轻质吸能的材质,譬如塑料制品等。既降低了成本,又能很好的保证车辆安全。

5. 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

汽车工业的成长经历了漫长的萌芽和发育时期,汽车的诞生在欧洲,但是,以大规模生产为标志的汽车工业的形成是在美国,以后又扩展到欧洲、日本直至世界。
1.流水线生产方式——福特T型车制造的神话
对于汽车工业的形成,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Henry Foyd)做出了突出贡献。福特首先提出并实现了“让汽车成为广大群众的需要”。福特于1883年开始从事汽车制造业,他制造第一辆汽油车,结构简单而使用,最高时速可达32km/h.1903年,福特(Ford)汽车公司诞生。福特汽车公司积极研制结构简单、实用、性能完善而售价低廉的普及型轿车。1908年10月,福特汽车公司正式投产T型汽车,该车发动机排量为2.89L、18KW(25马力)、四缸、四冲程。福特汽车公司1913年创建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生产流水线,并实行了工业大生产管理方式,实现了产品系列化和零件标准化。1914年,福特汽车公司年产量达到30万辆,1926年达到200万辆。而每辆汽车售价由首批的850美元下降到1923年的265美元。到1929年T型车停产时,总共生产了1500万辆。福特T型车使汽车在美国得到了普及,让汽车进入了普通的美国家庭。福特生产T型车的经验不仅为美国,甚至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福特汽车公司被誉为“汽车现代化的先驱”。
美国汽车工业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美国在资本、国民收入、石油资源、市场等各方面都存在优于欧洲的具体条件有关,而且美国政府十分重视国民交通工具的现代化,有意识地引导人们购买汽车。巨大的国内市场造成了美国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出现了一大批诸如后来闻名世界的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克莱斯勒汽车公司(Chrysler),最多是美国曾有181家汽车厂。到了1927年,经过残酷的市场竞争仅存留了44家,其中福特、通用、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公司的销售量占美国汽车总销售量的90%以上。这一时期在汽车大规模生产的组织模式上,出现了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全能的生产模式,以及以通用汽车公司为代表的通过专业化协作,由一些汽车制造企业联合起来,建立集中管理和销售体系的生产模式。以后的事实表明,后者优于前者,并为世界上许多企业所仿效。那时,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欧洲刚刚形成的汽车工业几乎停产了5年,这使得美国成为第一个以汽车工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美国汽车工业的突飞猛进,也使美国首先进入了现代化。
2.以欧洲为重心的汽车工业发展的时期
1930年后,欧洲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名族工业,开始对美国汽车进口提高了
关税,特别是对汽车零部件进口加以重税,迫使美国在欧洲各国的汽车总装厂改造成汽车制造厂,由此也促进了欧洲各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欧洲各国还利用本国的技术优势,以多品种和轻便普及型新产品与美国汽车进行竞争。例如,意大利的菲亚特轿车、德国大众的甲壳虫普及型轿车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汽车工业均为军事目的服务,生产坦克、装甲车等军用装备和物质。战后,随着经济复苏与政府的支持,欧洲汽车工业开始大发展。特别是原联邦德国在战后仅用了5年时间,就使汽车产量达到30万辆,超过其战前的最高水平。1960年,德国汽车年产量已达205.5万辆,超过了英国,成为当时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汽车制造国。原联邦德国汽车高速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将轿车迅速普及到国内劳动阶层。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同时扩大国际市场,如大众汽车公司的甲壳虫普及型轿车对德国轿车的普及起到了关键作用。1970年后,西欧共同体的汽车制造公司还纷纷到美国去投资建厂,明显地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到欧洲投资建厂的格局。
欧洲汽车工业的大发展使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逐渐由美国移到欧洲。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欧各国的汽车产量仅为北美的11.5%;而到战后的1950年,这一数字提高到16%;而到1970年,北美仅生产749.1万辆汽车,而欧洲各国却超过北美产量的38.5%,达到1037.8万辆。许多欧洲汽车生产厂家,如德国大众、奔驰、宝马,法国雷诺、标致、雪铁龙,意大利菲亚特,瑞典沃尔沃等,均以闻名遐迩。欧洲汽车工业的特点,既有美国式的大规模生产的特征,又有欧洲式多品种高技术的趋势。
在这一时期汽车工业保持了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世界汽车保有量激增,汽车工业发展的中心由美国转移到欧洲。汽车技术的高科技含量增加,汽车品种进一步增多。汽车工业界对于汽车造成的安全问题、污染问题,在政府的督促和支持下制定了许多对策,并使汽车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精益的生产方式——日本汽车工业的腾飞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50年
代形成完整体系,20世纪60年代是突飞猛进的时期。1960年,正当美国与欧洲的汽车工业激烈竞争的时期,日本推行了终身雇佣制及全面质量管理(TQC),促进了劳动者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了人员素质,调动了积极因素,使工业发展出现了飞跃。特别是汽车工业,出现了有名的丰田生产方式,从而在生产组织管理上出现了突破,生产出高质量、低消耗、廉价精巧的汽车并畅销全世界。1961年,日本汽车产量超过意大利跃居世界第五位;1965年,超过法国居第四位;1966年,超过英国升为第三位;1968年追上德国居世界第二位。
20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使日本认识到包括能源在内的资源短缺是日本的致命弱点,于是,日本政府不断强化汽车法规。1978年修改的排放及噪声法规是世界上最严格的标准,从而迫使日本汽车工业放弃了向大功率、高车速、豪华大型车辆发展的意图,形成了经济、实用的日本汽车的风格。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对国外进口汽车进行了严格限制,并鼓励各公司积极引进美国的汽车技术,从而保护了日本的名族汽车工业。
日本人对世界汽车工业的最大贡献就是开创了精益生产方式。这种精益生产方式就是用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汽车的设计开发、工程技术、采购、制造、储运、销售和售后服务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以最小的投入创造出最大的价值的目的。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都市经过精心筹划和计算的。日本人这一创举具有划时代意义。像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的丰田生产方式,日产汽车公司出现的活动板生产方式,五十铃公司采取的流通生产法等生产方式的目的都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使产品更具竞争力。日本的这种先进生产方式目前已被各国所仿效。
日本汽车工业在20世纪70年代引进电子技术,并广泛用于汽车设计、试制、试验、制造及产品等各个领域。目前,日本汽车产品的开发周期普遍比欧美国家短。日本民用轿车的电子化程度和各种自动设施也远远高于欧美国家。
1980年,日本汽车产量首次突破1000万辆大关,达到1104万辆,一举击败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到1987年,日本汽车的年总产量占世界年总产量的26.6%,而美国和西欧四国各分别占23.7%和24.8%。此时,世界汽车工业的重心已转移到日本。
当前,尽管世界汽车市场日趋饱和,但日本汽车仍以其优越的性能、合理的价格、可靠的质量、完善的电子设施、低排放、低油耗和多样化的品种不断扩大世界汽车市场的占有率。
4.韩国汽车工业异军突起
20世纪80年代,韩国汽车工业利用学习、消化国外生产技术和实现主要技
术的国产化,使其汽车工业得到了飞速发展。美国从1900-1950年,利用了50年才成为世界之强,日本从1950-1980年,利用30年成为汽车大国,韩国从1980-1997年,仅用了17年便成为廉价车之王,韩国也一跃成为世界汽车生产大国。
韩国最早从事汽车生产的公司是起亚汽车公司。起亚汽车公司始建于1944年12月,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局势动荡,公司长期处于不景气的状态。韩国汽车公司的真正起步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各汽车厂商以组装进口零部件生产整车的方式开始试制汽车,直到1970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仅为2.8万辆。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人均国民收入约为300多美元,较好的经济状况提供了生产汽车的良好环境。1973年,现代韩国政府实行汽车国产化政策,各汽车公司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生产技术。1973年,现代汽车公司引进日本三菱公司发动机、传动系和底盘技术,1975年便开始自己开发生产汽车,并大量向非洲出口。大宇汽车公司于1972年与美国通用汽车合资,1990年第一辆自主设计的名为王子的国产车推出,并在市场上取得成功。
汽车的国产化政策使韩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1985年,韩国的汽车年产量为37万辆,1986年达到60万辆,1989年年产量为113万辆,1990年年产量达到132万辆。在随后的5年时间里,年均增长率基本保持在15%左右,1995年达254万辆。
随着汽车国产化的实现,韩国政府又实施出口导向战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韩国汽车开始大量出口。1984年6月,美国通用公司入股50%的韩国大宇公司,将其从欧宝公司引进的轿车通过通用公司进入美国市场。1985年,现代公司在美国组建了240家经营店。1986年,由意大利着名设计师设计造型的优越牌轿车开始进入美国市场,适逢日元升值,优越牌轿车比同级日本车便宜大约1000美元,因而大获全胜,当年就销售出16万辆。1988年,韩国起亚公司生产的马自达212型轿车,通过福特公司在美国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1988年,韩国在美国共销售了50万辆汽车,占美国市场的4%。
1994年,韩国汽车的年出口量达到73.8万辆,而1995年则为110万辆,增长48.6%,从而在世界汽车出口国中排名第6。而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韩国汽车业在西欧、美洲、东欧、中亚、亚洲和大洋洲均建立了生产基地,实现生产本地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海外生产体系和全球营销网络。1996年,韩国汽车总产量达到281.3万辆。

6.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

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可分为探索、发展、成熟三个阶段。
探索:
1958年内地第一辆自制轿车诞生。
新中国刚一成立就决定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1950年,毛主席访问苏联期间,中苏双方商定,由苏联援助中国建设第一个载重汽车厂。1953年,第一汽车制造厂在长春破土动工,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建设自己的汽车厂。1956年7月13日,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被毛主席命名为“解放”牌首批12辆汽车试制成功。这12辆解放牌汽车的下线,结束了中国不能批量制造汽车的历史。
1958年5月5日,中国第一辆自己制造的轿车——“东风”在一汽诞生,从而开启我国民族轿车工业的新篇章。6月,北京第一汽车厂附件厂试制成功井冈山牌轿车。8月,一汽又设计试制成功第一辆红旗牌高级轿车,9月上海汽车配件厂试制成功第一辆凤凰牌轿车。新中国自力更生制造出的轿车填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
发展:
1985年内地第一家合资厂出现。
1985年,内地第一个轿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轿车工业的开端。当时规定,中德双方投资比例分别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50%,德国大众汽车集团40%、大众汽车投资有限公司10%。
随后,广州标致汽车公司成立。此外,我国还引进了夏利、奥迪等车型。上世纪90年代中前期,中外合作以及技术引进进一步深入,两个新建的合资企业一汽大众和神龙富康起点都比较高,富康引进的是上世纪90年代的车型,一汽引进了先进的20气阀发动机制造技术,并向德国出口这种发动机部件。全国主要引进车型的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质量也显着提高,而车价大幅度下降,轿车开始迅速进入百姓家。1998年,我国轿车产量达到43万辆,大约占汽车总产量的40%,汽车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成熟:
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跃居世界第一。从1998年之后,乘用车销量开始超过商用车销量。汽车工业也从载重汽车到轿车发生重大变化。此外,以中外合作和技术引进为基础的我国轿车工业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广州本田、上海通用和大众分别引进了最新的高档车型雅阁、别克和奥迪A6,这几个车型的投产标志着中国轿车产品和生产技术赶上世界的发展步伐。
1998年前后,自主品牌奇瑞、吉利等也开始成立,自主品牌开始探索自主造车之路,并迅速发展壮大。
中国汽车工业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后,进入了一个市场规模、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全面融入世界汽车工业体,并向汽车产销大国迈进。2009年,我国汽车全年产销量首次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

7. 汽车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是什么

1886年真是不同寻常的一年,这一年,德国人卡尔·奔驰研制的0.9马力的三轮汽车取得了帝国专利证书,同年,另一名德国人戴姆勒也试驾了他发明的四轮汽油汽 车,从此,汽车开始改变这个世界。

从卡尔·奔驰制造出的第一辆三轮汽车以每小时18公里的速度,到现在加速到时速100公里只需要三秒钟的超级跑车,一百年来,汽车业经历了三次变革: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安装汽车装配流水线,带来了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变革;50年代战后的经济繁荣使汽车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给汽车带来了第二次变革;到60年代末,日本汽车工业出现奇迹,物美价廉的汽车使汽车工业发生了第三次变革。

8. 汽车史上经历了哪三次改革

1914年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安装的汽车装配流水线带来了汽车工业史上的第一次变革。
2.第二次变革发生在本世纪50年代。当时欧洲内部关税壁垒逐渐拆除,使欧洲市场空前繁荣,有力地推动了汽车制造工业的发展。
3.本世纪60年代末,日本汽车工业出现奇迹,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汽车,使得世界汽车工业发生第三次变革

9. 59、简述汽车发展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

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18世纪60年代,它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它带动的主要工业产业有: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 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它的主要技术标志是电气化。主要的工业部门有:电力、化学、石油开采和加工、汽车与飞机制造等工业。 第三次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它的主要技术标志是原子能、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等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由此兴起的新兴产业有:电子工业、核工业、航天工业、激光工业、高分子合成工业等。

阅读全文

与汽车工业史上第二次变革的代表车型是什么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荆州汽车产业有哪些 浏览:621
奔驰a200和宝马x1哪个更好 浏览:581
黄江广场到窖口汽车站在哪里 浏览:171
如何知道宝马车钥匙是否没电 浏览:106
奔驰倍适登b6避震器怎么样 浏览:376
捷成行汽车质量怎么样 浏览:166
汽车粘手机的怎么用 浏览:760
南昌到上高汽车要多久 浏览:174
奥迪车放多久会没电 浏览:472
改装奥迪s3和高尔夫r哪个强 浏览:804
奥迪s4多久进入中国的 浏览:440
宝马顶配有哪些配置 浏览:340
工业异味是怎么回事 浏览:181
宝马x3卖多少钱 浏览:368
汽车玻璃生产线多少钱 浏览:661
如何更换汽车尾灯 浏览:230
汽车做隔音哪里最好 浏览:238
工业时代到原子时代用了多少年 浏览:444
下一款奥迪a4l什么时候上市 浏览:558
奔驰e260l轮毂多少钱 浏览: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