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轻工业薄弱什么原因

轻工业薄弱什么原因

发布时间:2023-05-25 16:01:45

1. 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落后的原因

苏联的领导人缺乏长远眼光,苏联时期,斯大林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形成的斯大林模式一直被苏联沿用。所以俄罗斯的重工业基础强大,如今变得很发达。而轻工业也就被忽视了。主要原因:地理方面,由于俄罗斯地处高纬度,气温低,不适合种植热带经济作物和很多粮食作物,限制了他发展轻工业的原料来源.
历史方面:历史上,俄罗斯的统治者一直以来都对轻工业不是很重视,大俄沙皇的统治崇尚发展传统落后的自然农业和军事
政治方面:国十月革命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政体把经济发展的重心放在了重工业,忽视了轻工业

2. 俄罗斯重工业发达轻工业发展落后的原因

在欧美联手设局之下,苏联没有时间去发展轻工业,而根据苏联丰富的石油资源,对轻工业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来解决。
只是二战把国家打烂了需要重建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首先恢复重工业,只有有了强大的重工业,才能有足够的实力保卫自己。
在初步取得与欧美相当实力的情况下,欧美联合设计的冷战敌对,迫使苏联又卷入了更深重的军备竞赛漩涡之中。而欧美此时却腾出大量资金去创建了以美元为结算货币的国际贸易市场,进一步压缩了苏联经济发展的空间。
资金困顿让苏联只能顾及耗费巨大的重工业和军事工业来满足军备竞赛的需要,最终苏联也垮在经济崩溃上面,导致解体。
直至目前为止,为了防止俄罗斯再次崛起,欧美继续在经济上压迫俄罗斯,使得俄罗斯经济发展始终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尽管俄罗斯在民生投入占本国GDP的百分率高于我国10倍之多,但远远不足以再发展出一个发达的轻工业领域来。
另外,俄罗斯地处高寒带,轻工业原料也比较匮乏需要大量从国际市场收购,而国际市场价格和结算货币被欧美操纵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3. 俄罗斯轻工业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俄罗斯根本就降低不了轻工业的生产成本,这主要体现在了俄罗斯的运输上面。大家都知道买东西的时候,很多人会看一看,这个东西是否包邮,但其实我们买这件商品的时候,这运输的费用已经包含在了我们所付的费用里面了。

所以对卖家也是一个道理,他想要赚钱,就得提高这件商品的价格,虽然不说让消费者买单全部的运费,但至少要为自己节省一半的开支,这个道理在国际贸易上也是一样的。

气候特征

大部分地区处于北温带,气候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但北极圈以北属于寒带气候。温差普遍较大,1月平均温度为-18℃~-10℃,7月平均温度为11~27℃。

年降水量平均为150~1000毫米。西伯利亚地区纬度较高,冬季严寒而漫长,但夏季日照时间长,气温和湿度适宜,利于针叶林生长。

4. 俄罗斯为什么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薄弱

这是苏联时期冷战留下的,当时苏联和美国两大超级大国为了超过对方,尽力发展重工业,而没发展轻工业,这也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5. 俄罗斯轻工业薄弱的自然原因。急!!

俄罗斯所处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农业不稳定,所以(食品)、(纺织)等轻工业比较薄弱

6. 为什么俄罗斯的轻工业这么差

个人看法,有这么几个因素

1、历史上重视程度不足,老底子太薄,前苏联时期就是重工业第一,轻工业靠边,自然积累不足
2、解体后缺乏紧迫感,感谢志大才疏的普京,觉得卖资源就能赚钱,不用辛辛苦苦地搞工业化,轻工业发展缺乏紧迫感和急迫性,没人推动,没有政策支持
没有政策扶植,自然无法和其他国家竞争
看看吧,日本、韩国、中国的轻工业怎么起来的,都是政府大力支持,甚至玩出了殖产兴业这种倾斜政策,俄国不搞,还想和人家拼?
3、缺乏劳动力 ,物流和采购成本高,轻工业通常是劳动力密集型 廉价劳动力很重要俄罗斯本身物价高 人力成本没优势 再加上苏联解体以来 俄罗斯人口一直在下降 所以这肯定是原因之一

简单地说,后进国家想在轻工业上赶超,别无他发
法宝只有:血汗工厂和技术引进
毛子哪个都没有,自然更屁朝凉

7. 俄罗斯轻工业为什么不发达

优先发展重工业,是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这一方针的确定,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其它一些国家也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产生背景
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国情,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条件。如果离开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时的国情,离开苏联当时的特定历史条件来谈这个问题,就不容易把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弄清楚。
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产品只占国家全部产品的l/3,农业产品则占国家全部产品的2/3。1914年沙俄的工业产品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2.46%。如果按人口平均计算,当时俄国的工业产品产量和落后的西班牙不相上下。俄国不仅在经济技术上要依赖于工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还要从国外输入大量的机械设备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接踵而来的外国武装干涉及国内反革命叛乱,使已属落后的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给苏维埃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总数达390亿金卢布,超过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1920年,工业产品只有战前的14%,农业状况更加严重,其产量只及战前的60%。
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直接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工厂停产和粮食奇缺,引起了失业和饥荒。1920—1921年,全国就约有3300万人面临饥饿和死亡。
显而易见,在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被粉碎后,苏维埃俄国党和政府所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恢复被破坏了的国民经济。
然而恢复国民经济,只意味着要达到1913年的水平,达到一个仍然是落后国家的水平。要使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彻底“摆脱资本桎梏的整个解放事业的成功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必须“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工业化和农业机械化。
列宁曾指出:“要挽救俄国,单靠农民经济收成丰盛还不够,而且单靠供给农民消费品的轻工业情况兴旺也还不够,——我们还要有重工业……不挽救重工业,不恢复重工业,我们就不能建成任何工业,而没有工业,我们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6“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和“恢复”重工业,这是列宁从分析苏俄的国情,分析苏俄所处的历史条件所得出的结论。
皇俄国是一个资本主义未能发展起来的落后的农业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非常落后。直到1928年轻重工业之间的比重,重工业只及轻工业的一半,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仍然大于工业。按照列宁的“要挽救俄国”就要“挽救重工业”否则“就根本不能维持我们成为独立国家的地位”的思想,重工业的发展显然是不适应要求的。况且,恢复起来的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技术落后,它阻碍着轻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当然更谈不到能使小生产占优势的农业得到改造和进一步发展。只有迅速地在国民经济中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才能使苏维埃国家从落后的状态中,走上工业现代化的轨道。而重工业,就是这种基础的实质。没有它,要想对整个国民经济包括农业在内,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能的,没有它,要想把落后的俄国国民经济部门装备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同时,只有把重工业优先发展起来,在经济上才不至于依赖外国,才能够保持苏维埃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性,捍卫住苏维埃制度。否则就会带来相反的后果,因为经济上的依赖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依赖。“资本主义国家既供给了我们装备和机器,那它们就能向我们提出放弃苏维埃制度基本柱石”的要求。苏联在社会主义工业化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还是和它所处的国际环境有密切关系的。
当时的苏维埃国家是处于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在粉碎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后,资本主义世界在对待苏维埃国家的态度上出现了两种倾向:一种主张继续实行公开的武装干涉政策,“不认承”苏维埃国家;另一种主张同苏维埃国家建立正常的外交和经济关系。但是,不论前者或后者,它们的目的都是一个,那就是颠覆苏维埃政权。
事实上,帝国主义大国首脑和垄断巨头们,每时每刻都在打苏维埃国家的算盘。在用外交和经济手段向苏维埃国家进攻的同时,随时都准备着用战争的手段来搞垮它。只要他们认为有了这种机会和可能,就会不顾一切地扑向与其势不两立的苏维埃国家。只有迅速地建立起强大的重工业,只有苏联自己拥有极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够击败帝国主义外交和经济上的进攻,才能够随时击败帝国主义的武装进攻,才能够在敌对的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保持自己的独立和自主的发展,才能把国防力量增强到足以捍卫伟大革命成果的水平。正如列宁所说的:“……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或是灭亡,或是开足马力奋勇向前,历史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
那么,我们在讨论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如果避而不谈或者不充分地注意到苏联党和政府当时的这一主要出发点,就不会得出符合历史真实的正确结论。
理论支持
列宁在《论粮食税》这一着作和他的合作社计划中,在阐明建设社会主义的计划时,都强调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1年6月,列宁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上谈到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俄罗斯电气化计划时,一开头就指出,“社会主义的唯一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大机器工业”,1并要求“必须把这一原理具体化”应用到苏维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
但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并不是从工业化开始的,而是从农业开始的。因为在当时,苏联尚不具备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备条件,即在已被战争破坏的百孔千疮的俄国,还没有广大的国内市场;在农业上还没有较为发达的原料生产;在农村尚不能分出必要数量的农产品来供给工业和工人。
为了发展工业,必须创造这些条件。而要办到这一点只有先从农业着手。斯大林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要建立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要扩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因为整个国民经济底发展是依靠农业的”。3基于此,苏联是到了国民经济恢复的末期,到了农业已经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出了一定的条件后,才开始把重心转移到了工业方面。可见,苏维埃俄国是在农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把工业化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方针确立
1925年12月,在苏联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必须把国家变为经济上不依赖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国的迫切任务。他强调指出:“把我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这就是我们总路线的实质和基础”。第十四次党的代表大会,批准了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方针。
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确立,是由它的国际和国内条件所决定的,是由要在苏联建成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战略任务所决定的。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论述,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根据。列宁曾一再强调在苏维埃俄国,有可能而且应当建成“我国经济的社会主义基础”。
但是,社会主义工业化首先应从哪里开始?苏联党和政府明确规定;从重工业开始,从发展重工业的核心,即机器制造业开始。斯大林指出:“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就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归根到底,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苏联党和政府的这一决定,是从当时苏联的国情,从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的。我们在研究和探讨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方针问题时,必须充分地把握住这一点。
政策实施
在整个社会主义工业化实施的过程中,苏联党和政府,正是遵循这一方针,规划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蓝图。在计划中规定的重工业增长指标都是较高的。比如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中重工业与轻工业的发展速度之比为1.85:1,即重工业增长241%,轻工业则增长130%,以后尽管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阻力,产生各种错误和问题,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还是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工业化开始的头两年,工业中的社会主义部分,从1924—1925年的81%增长到1926—1927年的86%。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到1932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同1913年相比增加近二倍,工业产量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五年计划初的48%增加到1932年的70%,制造生产资料的工业比重,从1928年的43%上升到·1932年的53.3%。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就工业发展速度来讲,苏联已占世界第一位,就:工业产量来说,苏联已上升到世界第二位。
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同样地取得了很大成绩。到1937年,工业总产值比1932年增加了1.2倍,比1913年几乎增加了五倍。重工业在全部:工业中占57.8%。和资本主义世界相比,1937年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增长44.3%,而苏联在同一时期则增长了7.5倍,比资本主义世界发展速度快了14.3倍。
这里要指出的是,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虽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但如果以此就说苏联一贯忽视轻工业,甚至把它说成主观上已不顾人民死活的程度,那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众所周知,由于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到二十年代末,轻工业的发展已不能适应需要,甚至影响了城乡物资交流和农产品的收购。苏联党和政府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过加速发展轻工业,甚至提出过重工业与轻工业同时并举的设想。1930年6月,斯大林就曾指出过:“……重工业我们已经恢复了。只是需要使它继续发展。我们现在可以转向轻工业并使它加速向前发展。我们工业发展中的新现象之一,就是我们现在有可能同时加速发展重工业和轻工业”。8斯大林在这篇向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所做的报告中,还强调指出“抛开轻工业”是不应当的。
事实上,在制定第二个五年计划时,苏联党和政府就曾十分重视发展轻工业,调整重:正业与轻工业的比例关系。第二个五年计划曾规定:在1933—1937年间,轻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将由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同一时期重工业生产的增长率则由40。1%降低为14.5%。如果按着这个计划所规定的指标发展,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轻工业增长速度将比重工业的增长速度快的多。第二个五年计划还规定了将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提高一至二倍。尽管由于种种原因,第二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走在了前头(重工业完成了计划的121.3%,轻工业完成了计划的85.4%,农业只完成了76.9%),但由于苏联党和政府的努力,由于第二个五年计划制定时比较地重视了轻工业的发展,就使得它们之间的比例有所接近。试比较一下两个五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第一个五年计划,即1928—1932年重工业增长241%,第二个五年计划,即1933—1937年重工业增长140%,重要产品及日用必需品的生产甚至增加了两倍。轻工业增长95%。轻工业增长100%(近一倍),某些从这两组数字的比较不难看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重轻工业之间发展速度的距离,比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缩短了。同时,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也提高了一倍左右。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1935年1月1日,苏联政府宣布了废除粮食、面粉和去壳的粮食的配给制,而由“国营的和合作社营的商店普遍广泛地出售粮食和其它产品”的法令。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结果仍然是重工业远远突破了原有计划指标,而轻工业,以至农业都未完成计划的指标,是有种种原因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则是由于1933年德国希特勒上台造成的国际紧张局势,使得苏联不得不修改指标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第三个五年计划头两年计划的实施,在苏联已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计划完成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考虑到战争威胁的增长而在苏联东部地区大规模地扩建基地,都保证了强大的军事和经济潜力的创造。1940年,苏联的生铁已达到1500万吨,钢达到1830万吨,煤达到1亿6千万吨,石油达到3100万吨,商品谷物达到3830万吨,棉花则为270万吨。这就是伟大卫国战争前,苏联所拥有的物质基础。
在卫国战争中,如果没有工业化,如果没有重工业,怎么能够设想在希特勒突然袭击的打击下,处于极为不利地位的苏联人民,能在短时间内变失利为主动终于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呢了须知,正是由于重视了重工业的发展,有了雄厚的经济技术基础,正是苏联党和政府考虑到帝国主义战争威胁的增长,而重视和加速了对东部地区工业基地的建设(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东部地区得到国民经济中全部投资的33%,得到重工业中全部投资的37%),苏联才能在卫国战争期间,每年制造出4万架飞机,3万辆坦克,12万门大炮和15万挺机枪。同样的道理是,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唯一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是不能用一般速度来实现工业化的。“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以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能做到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9这是斯大林在《论经济工作人员的任务》的演说中谈到的。在这同一次演说中,斯大林在追述旧俄罗斯“常因落后而挨打”的历史时,强调决不能“延缓速度”“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而落后者是要挨打的”。斯大林的这篇演说是发表在1931年的2月。从演说发表的时间和论点,都不难看出,苏联党和政府确定高速发展工业方针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不容置疑的。
政策正确性的讨论
在研究和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问题时,认真地回顾一下这段历史,认真地学习一下列宁以及斯大林的有关论述,是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理解的。如果不把这一问题放在苏联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如果不把苏联党和政府制定的这一方针的出发点搞清,就不能对这一问题做出正确的全面的理解。斯大林后来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指出:“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着手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件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党记住了列宁的话:没有重工业,便无法保持国家的独立;没有重工业,苏维埃制度就会灭亡。因此我们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的话,阐明了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形势下社会主义的苏联,没有走“通常的”工业化道路的根本原因,概括了苏联党和政府关于在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一贯指导思想。
当然,在苏联实行工业化的过程中,也产生过严重错误。
由于指导思想上过分强调发展重工业,在实践中就造成了轻工业与重工业比例的严重失调,对于由此带来的严重后果,斯大林以及苏联党和政府是有所察觉的,并曾在实践中采取过相应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收到应有的成效,以至使其长期扭转不过来,在重工业内部,首先安排的,当然也是为重工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未能注意和保证为轻工业,以至为农业服务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于是直接影响了轻工业以及农业的发展。从重工业开始的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是高速度并靠内部积累资金。靠广大人民群众,说到底主要是靠农民,于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挫伤,农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过程中,苏联人民特别是农民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的。
至于把根据苏联当时的国情和所处的历史条件制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视为一条“普遍规律”那显然更是错误的。
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实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严重错误,不仅对苏联,而且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都产生过不良的影响,都是值得认真总结教训的。但是,无论如何不能因为有了这些错误就全面否定苏联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方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性作用。至于由此而对斯大林实行这一方针的主观动机都产生怀疑,那就更是不能被接受的。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课题。当时,处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的苏联,在制定和实行这一方针时,是无例可循的。今天,我们回顾苏联所走过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历史的、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一下它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是很有意义的。

8. 俄罗斯的轻工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

中国抓住了第三波产业转移机遇,而俄罗斯为什么没有呢?是曾经不宵参与,还是更多别的原因?以俄罗斯的工业水平,像中国那样解除束缚后,发展轻工业应该是卓卓有余的啊! 答:中国与俄罗斯在计划经济时代固然是较为相似,但在走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却截然不同。 中国的转型,甚至更像台韩等小龙的发展,虽然台韩不是从计划经济走过来的,但与中国都是经历了强人政治的统治,都是在稳定政局的控制下走向转型,是通过主动选择外向型经济的道路来迎接产业转移的大潮。台韩等小龙在前,学习了日本;中国在后,学习了日本和小龙;而更后的俄罗斯没有学习中国,因为他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转型之路。 俄罗斯是在苏联解体、政治突击转型的情况下,在经济上实施“休克疗法”,政府面对经济运行的失控,根本不存在任何有效产业发展的引导。一直到九十年代末,俄罗斯的经济都是衰退的,重工业企业没有竞争力,在失去保护后迎来了一次彻底的大劫难,包括军工业的产业技术人才大量流失;轻工业本来就薄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国、东南亚等国家廉价的轻工产品占据了这个国家的市场。九十年代的中国还出现了一个专有名词——“倒爷”,专指对俄罗斯倒卖轻工商品而爆富的人。如今俄罗斯的工业体系,已经受到了严重的破坏,曾经的超级大国,已沦落为靠买军火和资源过日子的国家,而且军工业的水平也是不断下降的! 所以,在九十年代初,即使不是俄罗斯“不宵参与”产业转移,当时的俄罗斯也肯定无暇顾及。 多说一点题外话,人才是国家最重要的财富,即使资源及所有物质财富(建设)没了,但只要人才还在,这个国家就能重新崛起,战后的日本和德国是最好的例子。而人才是通过教育和(中高端)产业培养出来的,俄罗斯现在的问题是,人才大量消散,各大产业一蹶不振,所以俄罗斯想重新崛起可不容易啊! 此外,承接产业转移也不是哪个国家能随便抓得住的! 首先要有国际发生产业转移的机遇,也就是原产业聚集的地区开始产业升级,低端产业需要寻找成本更低的地区。七八十年代四小龙有了这个机遇,八九十年代中国有了这样的机遇。 其次要有承接产业转移的条件。产业转移是转向生产成本更低的地区,比较关键的是要有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业人口被大量的释放出来,当时中国的生活水平很低,中国农民不仅数量巨大,而且吃苦耐劳,所以中国成为了一个条件非常好的产业转移的目的地。但俄罗斯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在苏联时期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转型为工业化社会,1991年的农业人口比重约9%(中国是73.6%),所以俄罗斯不存在廉价的农民工。 再次要有比较好的地缘位置和联系。产业转移主要是靠引进转移地的资金和技术来启动的,市场是国际市场,因此必须要有便于引进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的联系。中国地处东亚地区,在引进港台、东南亚(华人)和日韩的投资方面,存在不可比拟的血缘、文化和地缘优势,这是俄罗斯等其他几乎所有国家都不可想象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很清楚的了解到,中国能抓住第三波产业转移的因素是多方面,在中国有意识的实施这个发展战略的时候,也是不可阻挡的,比如进入九十代后,西方国家一直想揭制中国的发展,但始终未能如愿。而俄罗斯作为一个工业化的国家是不存在中国那种通过产业转移来振兴轻工业的可能,这与俄罗斯人是否懒慢、有没有发展意识,几乎无关!

9. 俄罗斯的轻工业总是发展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因为运输成本极高。

单一的经济结构

俄罗斯受苏联经济体制影响较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领域,而与民生相关的轻工业并未得到发展。苏联解体后,红色帝国建立的工业体系和科技体系土崩瓦解,轻工业和民生不得不依靠中国等轻工业强大的国家保证供应。随着油价的大幅下跌和军事科技实力的下降,俄罗斯经济的竞争力只会进一步下降。近年来,低油价加上西方制裁,严重影响了贸易,使经济发展更加困难。

10. 俄罗斯为什么重工业发达,轻工业薄弱

能源多,自然是这方面的重工业发达了。而人口又少得出奇,自然轻工业就相对薄弱。

阅读全文

与轻工业薄弱什么原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怎么退出蓝牙 浏览:92
乐昌到白石的汽车有哪些 浏览:454
江华到永州汽车多少钱 浏览:120
汽车续保需要什么资料 浏览:296
宝马x1如何设置寻车呼叫 浏览:910
上海工业水洗机多少钱 浏览:277
苏州工业乙炔价格多少 浏览:639
宝马m4修车怎么挂N档 浏览:64
第一辆奥迪是哪个系列 浏览:471
宝马4x店技术员工一个月多少钱 浏览:336
工业化革命是为了什么 浏览:484
奔驰c级车dvd播放器怎么接线 浏览:55
宝马显示少机油还能开多久 浏览:702
贝纳利和宝马gt哪个好 浏览:443
奔驰商务车胎怎么维修 浏览:581
如何套汽车坐垫套全包 浏览:969
奔驰自动驶出功能在哪里设置 浏览:953
工业机器人专插本什么学校好 浏览:138
奔驰600车型价格多少 浏览:923
奥迪的倒车灯多少钱 浏览: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