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内陆工业城市如何上台阶

内陆工业城市如何上台阶

发布时间:2023-05-17 18:51:47

① 天津发展工业的优势以及现状的情况

天津本来就是重工业城市。 现状吗,你看看滨海新区。国家砸进去老多钱,来发展
(一)天津工业持续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1、总量和效益迈上新台阶

进入90年代以来,天津市工业呈现出不断加快的发展态势。1993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5年后1998年突破2千亿元,4年后2002年突破3千亿元;此后,一年一个台阶,2003年突破4千亿元,2004年突破5千亿元,2005年突破6千亿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两个台阶,分别突破8千亿元和1万亿元(见表1)。在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的同时,2007年工业企业实现利税也突破千亿元,使得工业总量和效益共同迈上新的台阶。

2、形成以滨海新区为龙头,以区县工业为骨干的“雁形”工业布局

随着天津市工业嫁接、改造、调整,工业战略东移的实施,天津市工业布局发生明显的变化,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市工业最大的增长点。2007年滨海新区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单位数,完成全市近60%的工业总产值(58.7%),滨海新区工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就像领头的大雁,滨海新区的快速发展带动周边,特别是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工业的发展。2007年,除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以外的其他区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59.7%,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为天津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业为骨架的“弓形”产业结构

近年来天津市工业不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步确立起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现代冶金、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新能源及环保等六大优势产业,2007年这六大优势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72.3%。在全市36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和骨干行业。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07年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2010.74亿元,超2000亿元,增加值达到488.29亿元,为天津市工业第一大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产值1544.95亿元,超过1500亿元,增加值501.9亿元,为天津市工业第二大行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产值1051.37亿元,超过1000亿元,增加值186.45亿元,为第三大行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产值707.97亿元,超过700亿元,增加值462.49亿元,为第四大行业。2007年这4个行业产值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52.8%,增加值占62%,是目前天津市工业第一板块的4个主要支柱行业。除这4个主要支柱行业外,近年来天津市工业的其他一些行业发展也不断加快,产值规模逐步增大,如,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产值581.88亿元、增加值97.31亿元)、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产值583.39亿元、增加值119.98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产值418.94亿元、增加值92.69亿元)、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值418.98亿元、增加值109.09亿元)、电力热力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产值379.31亿元、增加值109.09亿元)、金属制品业(产值334.8亿元、增加值58.39亿元),这6个行业2007年产值规模均超过300亿元,产值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27%,增加值占19.6%,为天津市工业第二板块的骨干行业。第一板块的4个支柱行业和第二板块的6个骨干行业,产值和增加值合计占全市工业的80%。这10个行业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撑着全市工业的发展,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

4、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

进入90年代以来,天津市工业企业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断加快,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结构。股份制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是目前比较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企业组织形式。到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中,股份制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46%,两者合计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近九成。私营工业企业迅猛发展,2007年私营经济实现工业总产值1080.8亿元,比2000年增长14.2倍,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0.7%,比2000年提高8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除在烟草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等重点领域和行业占有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业中的份额已明显缩小,2007年天津市国有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5%,不足10%,较2000年回落5.3个百分点。中小型工业企业也快速发展。2007年规模以上中小型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98.88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4倍,年均增长27.4%,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60.5%,比2000年提高17.6个百分点。

5、部分重点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电子、冶金、汽车制造等一些重点产品在全国占有较高市场占有率。2007年天津工业生产移动通信设备(手机)9778.77万部,占全国总产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10.3%;轿车45.43万辆,占全国总产量的9.2%,光通信设备占42.3%,自行车占26.1%,焊接钢管占24.9%,移动通信基站设备占21.2%,热轧窄钢带占15.1%,无缝钢管占14.8%,照相机占8.3%。特厚板、中小型型钢、热轧薄板、厚钢板、冷轧薄板、大中型拖拉机、发电设备、家用吸尘器、缝纫机、空调、氢氧化钠(烧碱)、碳酸钠(纯碱)等重点产品产量均占全国的5%以上。

(二)天津工业发展与建成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尽管近年来天津市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天津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做出重要贡献,但从全国看,天津工业发展还不够快,同胡锦涛总书记在天津视察时提出的天津发展要“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对天津要建成我国北方经济中心的定位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业总量规模处在全国第二板块位置

尽管2007年天津市工业总体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但从全国看,总量还不大,增速还不快。2007年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2644.79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排名第14位,处在全国第二板块中。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河南、上海、辽宁、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个省市工业增加值总量规模依次排在全国的前10位,增加值总量规模均在3000亿元以上,处于全国第一板块。2007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增幅比全国平均增幅(18.5%)低0.3个百分点,明显低于经济总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国排第21位,比2006年后退两位,导致天津市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过。目前比天津市工业增加值总量低的内蒙古、安徽等省份工业增加值增长迅猛,大有赶超天津市之势,需引起有关方面高度重视。

2、区县工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有100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亿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创造的产值为22000亿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亿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个行政区县,平均每个区县的工业总产值为500多亿元,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的区县仅有塘沽区和西青区,产值分别为3038.18亿元和1853.43亿元;而上海包括浦东新区在内的19个行政区中,平均每个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多亿元,是天津市区县平均水平的两倍。2007年上海就有6个区产值超千亿元,其中,浦东新区4689.38亿元,松江区3440.96亿元,闵行区3020.68亿元,嘉定区2132.15亿元,宝山区2075.31亿元,金山区1122.3亿元,产值接近千亿元的还有南汇区和青浦区。上海每个区县的土地面积大体为天津市各区县的一半,而创造出的产值却是天津市各区县的两倍,可见,天津市区县工业发展潜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3、行业竞争力还不强

尽管目前天津市工业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业,但从全国来看,天津市支柱行业的竞争力还不够强,在全国市场中所占的比重还不高。作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整个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比重为6.2%,远低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等地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两个主要支柱行业占全国的比重为4.6%和3.9%,比重也比较低,不足以形成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从天津市工业行业结构看,发展也不平衡,支柱行业偏少。全市36个工业行业中,主要依靠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10个行业支撑,这10个行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为80%,其中产值规模在1000亿元以上的行业也仅有3个。其他26个行业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20%,服装鞋帽制造业、文化体育用品制造业等20个行业产值规模都不足100亿元。

4、“天津制造”效应没有得到充分显现

天津工业经过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总量和效益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天津制造”的整体效应还没有显现,“津产”名牌产品较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产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产品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4%,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16%,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而国际国内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批制造业的知名品牌。日本制造业在50、60年代迅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品牌,70、80年代韩国崛起的过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现代、浦项制铁等一批制造业名牌。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珠三角和山东半岛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电器、美的电器、海尔、澳柯玛、海信等一批制造业品牌。而天津市制造业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鸥”手表、“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对偏少,影响力还不大,没有形成“天津制造”的整体效应。

二、加快天津工业发展的几个条件

工业是创造物质财富,增强综合经济实力的基础产业,也是由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变的发展基础。工业化发展程度如何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据2007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9个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上海、辽宁、四川,这9个地区中除上海和四川两地二产比重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个地区二产比重都在50%以上。从这9个地区的发展轨迹看,工业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业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业快速增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挖掘增长潜力,构筑新的发展优势,成为全国工业增长的排头兵,为尽快壮大天津综合经济实力提供强劲动力。加快天津工业发展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工业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国各地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实现工业的快速增长首先必须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产业层次比较高,技术水平比较先进的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项目投入做保障,使工业投入强度高于其他地区,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筹划了四十项重大工业项目,总投资额2649亿元,全市各区县又筹划了包括工业在内的145个重大项目。

但从全国发展的形势看,天津工业投入的总量还不大,增速还不够快,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形势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镇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38.44亿元,比上年增长35.9%,总量规模在全国31个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两个省2007年工业投资增幅超过50%,吉林、西藏、湖南、陕西、重庆、江西、宁夏、福建等8个省市工业投资增幅都在40%以上,山东工业投资总量更是突破7000亿元大关,江苏、河南、浙江、辽宁、广东等5省工业投资总量在3000亿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内蒙古等四省区工业投资额在2000亿元以上。相对于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相对于中央对天津建设北方经济中心的要求,天津工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需要筹划更多更好的项目。高强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实力远远不够,必须要眼睛向外,向国际、国内宣传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政策机遇,宣传天津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政策环境,吸引国内外的大企业、大集团来津投资,在国际和国内掀起投资滨海新区、投资天津的热潮。

(二)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

加快发展就是要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而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就要有生产要素做保障。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保持工业持续快速增长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为原始动力外,还要使生产要素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

土地是中心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近年来,随着中心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国内许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发展空间缩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样的问题。但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发展空间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对较低,特别是在天津的滨海新区拥有大量的盐碱荒地,开发成本远低于中心城区,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产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天津市要特别注重利用好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落户天津滨海新区的良好机遇,积极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为天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从劳动力成本看,由于天津市的人均劳动报酬相对较低,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从全国来看优势不明显。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劳动报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却更为明显。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劳动力资源,更需要形成人才优势,人才优势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够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业加快发展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从资本方面看,充沛的资金是加快经济发展的保障。深圳、浦东开发开放之初都曾出现全国的资金向这两个地区汇聚的趋势。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规划以来,也开始出现资金流动向天津市汇聚的征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资合同金额115.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实际到位52.78亿美元,增长27.8%,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31.2个和3.7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内资超过600亿元,达612.05亿元,增长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个百分点。但这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资金的吸引。对资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驱动,只有投资利润回报率高才会对资金流有吸引作用,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有利机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务和行政管理体制方面在内的综合配套改革,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术创新优势

加快天津市工业三个层面联动发展,必须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术创新优势。近年来天津市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科技活动的企业771家,比上年增长3.5%,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2%;有R&D活动的企业535家,增长0.2%,占8.4%;有新产品开发的企业605家,增长3.8%,占9.5%;有科技研发机构的企业318家,增长11.2%,占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还不足以确立技术创新的优势。相反,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术创新还存在不小差距。标志着一个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R&D经费占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别低3.3和0.3个百分点。目前天津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仍以技术引进为主,自主创新为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也主要靠外资企业支撑,还没有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模式。

加快技术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央对滨海新区先进制造基地定位要求的关键环节,必须进一步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动,尽快形成天津市工业技术创新的比较优势。要建立健全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优化企业创新环境;积极搭建重大产品研发平台,推动企业建立技术中心;要建立促进企业开发研制新产品的政策机制,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专利申请,形成企业产品的技术优势。与此同时,要不断加大名牌战略实施力度,尽快培育一批知名企业,使科技创新、名牌产品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能。

(四)制度创新优势

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其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推动作用已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国务院在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通知中明确要求,滨海新区要成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基地,其目的就在于从制度方面探索推进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供条件。天津市工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好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实验机会,以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最终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加快推进企业体制、科技体制、金融体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别要在企业体制创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业组织机制创新摆在重要位置,推进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管理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现代企业集团,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领军企业。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优势积极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来滨海新区发展创业。三是要特别重视创新中小企业发展机制,积极为中小企业发展搭建资本、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尽快培育出一大批经营管理水平比较好、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市场适应能力比较强的中小企业。

三、深刻认识天津工业发展外部环境发生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工业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得益于三资企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业发展的一些条件有所改变。

首先从国际市场看,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而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使得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向多极化转变,世界贸易不平衡状况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于美元汇率不断走低,人民币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国劳动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国过去那种“两头在外,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近两年来,广东等地出现的民工荒、山东青岛等地小型韩国企业外逃,部分跨国公司将投资和在中国的生产线转移到越南等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国家和地区等一些现象,都说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工业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天津工业发展的外向度比较高,加工贸易更是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全球通胀形势加剧,包括原油、铁矿石、铜等主要原材料在内的生产资料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主要国家和地区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费价格趋升,面对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新变化,天津工业必须加快转变以加工贸易为主体的发展模式,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继续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努力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形成制造业发展新优势,保持天津工业持续快速增长的好势头。

其次从国内情况看,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始之年。中国对外开放已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东南沿海,向纵深扩展,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产业结构也开始由东部的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向东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7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区。区域间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区域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另一方面,投资和消费等内需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采取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不断扩大国内需求,投资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消费需求明显提升。2008是党的十七大后各级领导班子换届的第一年,各地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尽管企业成本有了明显增加,但投资回报率依然较高,企业的投资意愿强。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城镇投资新开工项目231894个,比上年增加27931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86258亿元,增长28.7%。在近年来国家采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后,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明显提高,同时,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市场的改善,农村消费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消费需求有望超过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② 如何面对工业化城市贫富分化加剧

面对工业化城市贫富分化加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政府应迟衡加大扶贫力度,提高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开展针对性帮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

2. 推动租逗经济结构转型,提高工业化城市的整体发展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多的机会、更高的凝聚力和弹性支持。

3. 加强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让他们有更多的进入中高端职位的机会。

4. 注重环保和公益事业建设,加强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布局和人居环境,让贫困和富裕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保水平得到平衡。

5. 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加码型做强社会福利保障,如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制度设施建设,加强环保和扶贫的力度,留出更多的政策投入,缓解社会压力,逐步消除贫富分化加剧的现象。

综上所述,要缓解工业化城市贫富分化加剧,需要全面加强政策层面的扶持,推进政策体系的完善,同时引导市场发展,优化市场环境,提高民众的非经济收入来源,打造公平、带有活力和机会的城市。

③ 湖南的工业发展规划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
做好今年经济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稳增长、稳物价、稳大局的同时,力争转方式、惠民生、促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紧紧围绕省十次党代会“两个加快”目标要求,全面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抢抓危中之机,迎难而上,实现做大经济总量、提高人均均量、提升经济运行质量“三量”齐升。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进出口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1%,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7‰,完成国家节能减排目标。主要任务是:
1、加强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扩大投资规模。一是保在建、促开工、抓前期。全力推进1.5万个在建项目,特别是520个“三个一”结转续建项目,确保尽快建成投产。有序启动一批“十二五”规划项目,确保按期实施。抓紧一批前期项目的规划论证,完善相关条件,促使尽快落地。二是破瓶颈、拓融资、保用地。全力争取中央资金,加大内联引资和利用外资工作力度,积极争取银行信贷支持。特别是大力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培育扩大企业债,吸引保险资金、社保基金“两金入湘”,创新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盘活地方政府优质存量资产。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发展的“新36条”,进一步激活社会投资。优化用地结构,加快闲置地清理,加快土地周转使用,力争“三个一”项目应保尽保。三是抓重点、打基础、促民生。围绕新型工业化,重点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改和承接产业转移项目,计划投资5900亿元;围绕基础设施,重点支持交通干线、水运枢纽、能源通道、信息网络、市政工程等建设,计划投资2600亿元;围绕民生改善,重点支持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环保等建设,计划投资1300亿元,确保保障性住房新开工38.77万套,竣工15.15万套。
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消费。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合理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鼓励旅游、健身、文化、家政和养老消费,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完善城乡流通体系,落实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切实优化消费环境。进一步稳定外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大先进设备、高新技术引进。
2、加快新型工业化提质升级,稳步增强整体竞争力。一是加快构建多点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继续实施重点产业振兴投资专项,抓住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两个重要环节,改造提升“两符三有”传统产业,推动向价值链高端集聚。高度重视汽车、消费类电子、食品工业发展,全面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规划和政策措施,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二是着力扶持企业发展。对大企业大集团,继续实施一企一策,鼓励做大做强主业。对中小企业,完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等机制,拓展创投基金、集合债、企业债等融资渠道,推动建立一批公共服务平台。三是加强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78个省级以上园区产业层次,加快工业集中区整合提质,构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分工协作的产业园区体系。四是着力加强技术创新。集中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实施一批科技专项,推动组建创新联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3、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是加强大宗农产品供给保障。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实施新增46亿斤粮食工程,积极扶持蔬菜、生猪、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努力保障市场供应。二是扶持农业园区发展。重点围绕粮食、畜禽、果蔬等8大主导产业,推进集中连片、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推动形成区域性专业生产带。集中打造知名品牌,培植龙头企业,发展合作组织,提升产业化水平。三是突出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抓住国家大兴水利机遇,做好“一湖四水”堤防加固和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全面启动新一轮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推动衡邵干旱走廊治理。加强农村电网、乡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4、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扩大服务业总量。一是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全面落实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与工业同价政策,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试点工作。落实国家促进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二是重视培育新业态。培育服务业龙头企业,鼓励制造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咨询、研发设计、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全面提升商贸集聚区、社区服务连锁等生活性服务业。突出强化衍生制造,壮大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三是加强服务业平台建设。组织实施好高技术服务产业化专项,建设一批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构建物联网、信息网等信息平台。
5、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培育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是要高度重视县城和中心镇的发展。尽快研究出台加快县城发展的指导意见,在集中抓好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基础上,加快建设一批特色名城、商贸重镇。二是提高城镇产业聚集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支持每个县城建好一个园区,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与区域中心城市的产业配套,形成县域经济和园区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着力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公共交通、水电气热、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污染防治等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探索建立转户的常态机制,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覆盖到农民工。
6、统筹推进区域发展,强化板块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是环长株潭城市群。强力推动第二阶段改革建设,突出由制度层面带动实践层面,确保专项方案和专项规划落地;突出由生产层面转向生活层面,加快两型理念由产业领域延伸到建筑、交通、消费、民生等领域;突出由城市群扩至全省,加快既有试点经验推行。
二是湘南地区。以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加快综合交通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区域合作。
三是大湘西地区。把新一轮湘西开发和新十年国家扶贫攻坚试点工作结合起来,突出旅游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抓好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把各项扶持政策落实到具体项目、落实到每个户头。抓紧研究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发展规划,提升湖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7、强化能源保障供给,下大力气抓好节能减排。
一是加强煤电油气运保障能力建设。对接大型中央能源企业,加快气化湖南、农网改造等工程建设;推进电源点、输送通道、储备基地等项目进度,有序发展生物质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完善建立调煤保电的长效机制,着力拓宽煤源市场和运输渠道。
二是突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启动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体系建设试点。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加快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农村面源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加强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积极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案例示范,加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餐厨废弃物利用试点、再制造示范基地建设。
三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长效机制。抓紧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严格实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编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及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分解落实碳减排指标。
8、加快推进重点民生工程,进一步提升全民幸福感。
一是多渠道扩大就业。加大对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扶持,加强农民工就业培训,支持自主创业。
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力争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逐步提升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稳步提高参保人员待遇水平。继续实施与物价上涨挂钩的社保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三是促进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完善特殊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构建职业教育骨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水平。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加快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步伐,推进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四是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导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农村倾斜。
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以社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完善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妥善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贯彻湖南经济发展规划的措施、办法,以及取得的成就
洞庭波涌,长岛人歌动地诗。党的十七大以来,湖南省委、省政府按照中央的要求,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自觉把中央精神与湖南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到各项工作中,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逐步探索和形成了一系列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湖南实际的发展思路和政策措施,开创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新局面。
细细品读湖南省委书记周强发表在《求是》杂志上的这篇题为《科学发展谱写富民强省新篇章》的署名文章,不仅能够直观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成功实践所带来的可喜变化,同时,一个顺应时代发展、彰显现代理念的地方执政者形象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成功蕴涵的执政理念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求进创新的执政意识。湖南处于中国内陆,论交通不及港澳台般发达,谈工业不及东三省般雄厚,涉省域不及新青藏般广阔,在湖南这一中部省份,如何实现率先崛起,湖南省委、省政府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提出“位居中部不能甘居中游,地处内陆不能为内陆意识所缚”,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积极实施“弯道超车”,在实现中部崛起中奋勇争先。同时,把改革创新融入到科学发展之中,使之成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深化改革,不断推进思想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管理方式创新,使科学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进入更广领域、达到更深层次。
正是这种求进创新的意识,使5年间湖南的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两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十七大以来的5年,成为湖南综合实力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
求真务实的执政品质。坚持尊重规律,弘扬实事求是精神,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湖南省委、省政府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弘扬实事求是精神,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求湖南省情之真,谋科学发展之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尊重客观规律,从湖南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注重根据世界经济发展大势和国内加快发展、转型发展的趋势,正确认识和把握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注重坚持统筹兼顾,以科学的思想、科学的制度、科学的方法,立足省情制定和实施符合湖南实际的目标任务。
特别是立足湖南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的实际,作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战略部署,在推“一化三基”战略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四化两型”战略,坚持把“两个加快”作为科学发展的总任务,把建设“四个湖南”作为科学发展的总目标,通过优化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人本发展,走一条有中国特色、湖南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在湖南的成功实践,正是湖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带来的成功实践。
以人为本的执政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根本价值取向,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湖南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关注民生、重视民生、改善民生。
正是这种执政理念的坚守,使湖南自觉把富民优先的原则贯穿于科学发展的全过程,体现在制定目标、收入分配、项目建设、政绩考核等各方面,从而实现了全省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仅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567元,比2007年分别提高6550元、2663元。
而且通过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特困群体救助和扶贫解困工程以及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扎实推进。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科学发展观在三湘大地的开花结果,其形成的宝贵经验必将成为湖南未来发展的内生动力,湖南未来的科学发展之路必将越来越宽、越来越顺。

④ 如何促进贵州工业强省站略

2010年10月26日,贵州省召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发展大会,果断作出了“工业强省”这一振奋人心的战略抉择。

做大做强工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增强经济实力的重大举措。工业强省,是关系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大战略,是省委、省政府立足科学发展,认真分析国内外发展态势、把握全省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深思熟虑、集思广益,从实际出发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不懈的进取精神,统一认识,抓住机遇,坚定信心,坚持“干字当头、敢字为先、拼字求胜”,毫不动摇地走“工业强省”的道路,奋力把工业经济更快更好地推向前进,实现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贵州工业仍然落后,与发达省份相比,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都还有较大差距。从速度看,贵州工业发展速度比全国慢。即使在西部,与一些省份相比,我们也有较大差距。从总量看,全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50%左右,贵州要低10几个百分点。与经济总量排前三位的广东、山东、江苏相比,经济总量相差甚远,主要是差在工业上。从效益和竞争力看,贵州工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大企业、大集团、知名品牌偏少,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工业落后是贵州经济落后的根本症结所在。工业上不去,我们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但不能缩小,反而会越拉越大,甚至被排到我们后面的兄弟省市迅速赶超。我们要实现追赶跨越,要实现富民兴黔,不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一点希望也没有。我们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紧迫感,看到这个差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思路、找准抓手、增添措施,举全省之力,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揭开工业发展的新篇章,奋力推进贵州发展新跨越。
首先,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就是农业文明不断向工业文明迈进。工业化就是社会生产活动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工业为主的社会演进过程。农耕社会几千年的漫长历史,生产力的发展是缓慢的、有限的。进入工业时代,生产力才得到迅速发展。两百多年的工业文明创造的财富,远远超过几千年农耕社会创造财富的总和。蒸汽机、电的发明,特别是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工业文明一次又一次的突飞猛进,也正是因为工业的大发展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高速发展。我国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开始的,但经济真正实现快速发展是工业推动的。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可以加快,但不可逾越。推进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重要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四川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二元结构特征突出的内陆省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更为明显,集中表现在工业化进程严重滞后。这意味着我们推进工业化的任务更艰巨、要求更迫切,也决定了我们要加快现代化进程,必须把加快推进工业化作为根本突破口。因此,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是顺势而为的必然选择,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重大历史使命。
第二,工业是促进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核心枢纽,抓工业就抓住了“牛鼻子”。三次产业发展,关键是工业发展。重农必须强工,农业是基础,工业是主导,主导不力,基础不牢。“三农”问题的解决,根本性、主导性的力量是工业化。离开了工业化,就农业谈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是没有希望的。我们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双增长、双过半”,靠的是什么?靠的是用抓工业理念抓农业,靠的是农业产业化的牵引,靠的是龙头企业对千家万户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实质是农业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也只有在工业化的推动下才能做强做大。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向农户延伸,一头向市场延伸,对于促进产品向商品、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起着决定性作用。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前提是要有强大的工业支撑。没有工业的大发展,财力上不去,“反哺”、“支持”就难以实现。工业的发展又可为第三产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必然带动第三产业的大发展。首先是带动金融业,引进资金,用活贷款,加快资金流动。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流动越快,经济就越有活力。工业经济发展起来了,运输、商贸、中介、餐饮、房地产等行业,就会相应发展起来。城镇化要靠工业化来推动。
现在不少地方城市拓展得很快,但产业发展偏弱,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没有工业发展,产业“空心化”,城市建得再漂亮也是个“空壳”。因此,产业发展的“火车头”,城乡统筹的“发动机”,城镇化的“助推器”,吸纳就业的“强磁场”,应该也只能是工业。
第三,我省已进入工业化初期加速向中期推进的阶段,工业大跨越是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关键所在。工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最主要的增长力量。当前我省工业面临大好发展机遇。国际国内产业加快向西部转移,国家对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支持加大,加强自主创新将极大提升科技对工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省工业大跨越提供了新的路径。特别要看到,我省拥有特色优势资源,拥有位居全国前列的农产品及其加工生产能力,拥有众多的科研机构、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较强的产业技术支撑,交通、能源、通信等工业发展的硬环境也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有这样好的基础,这样好的机遇,这样好的条件,工业完全能够大有作为。关键看我们的认识深不深,信心足不足,举措好不好,力度大不大。如果不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实现工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我们就会犯历史性错误。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信心,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贵州特色的工业强省之路。
二、明确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重点
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本质上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贵州工业化进程。这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举旗帜、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思路,深入推进“三个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中型企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重点,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方向,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优化工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工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工业综合竞争力和带动力,以工业的大发展推进全省经济的大跨越。
通过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跨越,进而推进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跨越,建成具有国际国内重要影响的特色资源开发基地和我国中西部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制造业强省。当前,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大的突破。
(一)做好资源转化这篇文章,在培育优势产业上实现大突破
贵州是资源大省。发展工业离开了资源,就丢掉了优势。目前,我省资源开发转化的程度和水平还不高,卖资源、卖初级产品的情况还比较突出。是卖资源还是卖产品,是简单转化还是深度开发,经济效益大不一样。所以,我们要积极争取支持,下决心建设西部天然气能源化工基地,搞好就地转化。我们发展工业要重视资源开发,但更重要的是立足省内开展深度加工。要大力实施本地化发展战略,将资源转化为资本,以资本驱动产业发展,打造优势产业链条,形成有竞争力、高附加值的产品。开发利用资源,就要引导和支持在贵州建加工企业,这要作为一个明确的思路。高新技术、优势资源、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四大产业,就是立足于发挥我省的资源优势,着眼于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确立的。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动产业整合、要素整合、企业整合,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
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的载体,抓优势资源开发、抓工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项目上。只有一批又一批大的项目建起来,才能形成大的增长力量、促进大的要素集聚、产生大的经济效益。对一个市县而言,有时候一个好的项目就能造就一个大的产业,撑起一方经济。要解放思想立项目,科学论证定项目,精心谋划储项目,只争朝夕抢项目,聚精会神干项目。对于重大工业项目,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相关部门要搞好协调服务,特别是要积极妥善做好项目报批、土地征用、环保评审、搬迁安置等工作,为项目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二)着力培育大企业和产业集群,在打造工业发展龙头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聚合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发展工业一定要有龙头带动。龙头强,带动力才强,支撑力才强,一个地方的工业发展才有希望。我们必须着力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产业集群,建好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其引领作用和集聚效应,不断提升我省工业整体实力。
一要着力抓大企业。大企业、大集团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如果美国没有近200家世界500强企业,日本没有90家世界500强企业,他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强大的经济实力。从全省来看,工业发展好的地方,也都有大企业作支撑。要下更大力气抓大企业、大集团的发展,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推动骨干企业快速做强做大。各市州也都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二要着力抓产业集群。集群式发展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工业发展要大中小企业、各种所有制企业“大合唱“,形成万马奔腾之势。“舞台”就是产业集群,既可依托大企业整合带动中小企业,加强产业内上下游企业的配套协作,也可以聚集一大批中小企业实现规模发展。要把产业集群的发展放在突出位置,有意识、有规划、有步骤地加以推动,形成一批集中度大、关联性强、集约化水平高的产业集群。三要着力抓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园区是工业集聚的载体,目前工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的特征非常明显。通过工业集中发展,就能有效避免那种分散布点、大量占地、增大成本、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现象,促进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和集约化发展。各地发展工业特别是发展县域工业,原则上都要走集中发展的道路。推进这项工作,关键是要搞好利益协调。双流的做法值得推广,各个乡镇引进的企业都集中到园区,哪个乡镇引进的,产值、利税就算到谁的头上。要认真做好园区产业布局规划,把园区发展与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促进各类园区依托比较优势,形成产业特色,实现规模效益。大力挖掘现有工业园区和集中发展区的潜力,提高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
四要着力抓知名品牌。品牌体现竞争力。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质量再好,作贴牌生产,大部分的利润和附加值都只能被别人拿去。要把打造名牌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作为增强区域要素聚集能力的重要举措,树品牌意识,创知名品牌,走品牌经济之路。企业文化是品牌的重要内涵,而且是更重要的品牌。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品牌的竞争也是企业文化的竞争。缺乏企业文化的支撑,企业就没有生命力、凝聚力、竞争力。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以文化力来促进生产力,提升竞争力。
(三)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在转变工业增长方式上实现大突破
要加强企业自主创新。企业是技术开发的主体、科技投入的主体、成果转化的主体。创新关键靠企业,企业的发展关键又在创新。企业最重要的是研发,生产环节放在哪儿都行,特别是大企业如果不在研发上下功夫,一点前途都没有。工业要实现大的跨越,必须以自主创新为驱动,以技术进步为支撑,这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方向。企业一定要加大研发投入,加强原始创新,注重搞好集成创新及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努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要逐步达到3%以上。大企业、大集团要聚集人才、资金、装备等精锐力量,构建坚实的技术创新平台,不仅要从事应用技术开发,还要紧扣企业发展战略的定位,加强核心关键技术的超前研发。坚持以企业为核心,发挥军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优势,突破体制性障碍,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人才是根本。实施人才战略,关键是要搞好机制创新。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探索技术创新成果作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我们只有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既懂经营又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和领军人物,贵州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才有希望。
要积极推进企业技术改造。我省传统工业比重比较大,提高竞争力关键是要加强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总的来讲,我省技术改造投入还不够。高起点是财富,低起点是包袱。要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企业要舍得投入,政府也要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技术改造,以资金换新技术,以新技术换更多的资金,再以更多的资金换更高的技术,不断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加速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提升企业研发、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
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万元GDP能耗下降重点在工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既能提高工业的质量和效益,又能有效地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要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工业强省”的各个环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和企业循环式生产,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益的集约型增长。生态和环保也是经济效益,也是竞争力,要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节能、降耗、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和浪费资源的老路。要继续抓好工业污染综合治理,该停产治理的必须停产治理,该关闭的必须坚决予以关闭。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做强国有经济和发展民营经济上实现大突破
体制机制管根本、管长远。目前,体制不畅、机制不活仍然是制约工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必须继续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攻坚破难。推进“三个转变”,搞市场化配置资源,是我们抓经济发展的根本手段。抓工业发展,也要坚定不移推进市场化配置资源。离开了这一条,工业经济就不可能有活力。大市场,大作为;小市场,小作为;无市场,没作为。抓工业,就是要到市场找项目、找资金、找人才、找技术、找管理,这个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从政府层面上讲,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真正建设服务型政府。改革推进到今天,不单是要破除障碍、减少阻力,更重要的是要搞好服务、加强支持、增添动力。我们抓工业不是要去管企业,而是要服务企业、服务发展。
要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做强国有经济。高度重视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积极盘活存量资产,这一点我们要毫不含糊、毫不动摇。要抓住产权制度改革这个核心,积极推进股权分置改革,以股权多元化推动治理结构的合理化、科学化。国有企业改革最终要解决“老板”到位的问题,企业搞得好,有人得利益,搞得不好,也要有人承担责任。对企业发展有人真正负责任,这是最核心的机制。现在看来,对企业经营者发高薪、给重奖,都不如给期权、股权好。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搞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防止在企业经营和改制重组过程中出现资产流失。
要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壮大工业经济新的增长力量。民营经济是我省工业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做大工业总量的现实途径和重要抓手。各地一定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特别是对县域工业而言,重点应发展民营企业。县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差在民营经济上。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切实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都要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鼓励他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在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发展。积极帮助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在信贷贴息、技改投入等方面,让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享有同等待遇。当前,要注意发现一批实力较强、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民营企业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作用。
(五)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在工业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
工业是我省对内对外开放的主要领域。这几年,我省工业发展快、经济发展快,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很大的关系。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机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是推进工业强省的现实途径。
一是思想上要更解放、更开明。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抓开放,尤其要解放思想。市场、技术、资金是没有边界的,战略合作伙伴也是不分地方的。战略合作要有战略眼光,合作成功与否,关键在项目,关键在企业。这是经济规律,不是长官意志。要有战略思考,看得很远,善于算大账、算长远账,不能因一时一事的利益得失而丧失发展机会,影响发展大局。引进来是发展,走出去也是发展。我们既要着力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又要坚决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域界限,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拓展发展空间。要鼓励和支持大企业将研发机构建在中心城市,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之间、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
二是方式上要更灵活、更务实。没有好的机制,就不会有这样好的效果。要积极创新招商方式,采用专业招商、委托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特别要大力推行产业链招商,增强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经贸合作和产业对接,力争引进一批知名品牌。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我们必须牢牢抓住的机遇,这个机遇我们不抓住,就会被别人抓住,失去机遇,再努力就很难赶上。当然,既要“招商引资”,也要“择商选资”,不能承接落后的、淘汰的产业。
三是工作上要更有力、更有效。领导是最大的环境,对于一些重大项目,党政主要领导要积极关注、亲自抓。精神状态至关重要。想得到才有可能做得到,想不到就一定做不到。现在有的项目签约的时候轰轰烈烈,但引进后就无人过问。我们不仅要下大功夫引进企业,更要注重支持企业进来后的发展。
三、切实加强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领导
工业发展要上大台阶,工业工作必须上大台阶。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工业工作的领导,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关心、支持工业发展,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提高工业竞争的“软实力”上狠下功夫,努力把我省工业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一是在领导力量上要加强。抓经济的主要精力要放在抓工业上,把工业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工业。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和主管工业的领导同志,要学工业、懂工业、钻工业,真正成为抓工业的行家里手。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地找准本地工业发展的突破口。做任何事情都有困难,但做任何事情也都有办法。着眼点要放在找出办法、克服困难上。同一项工作,让什么人来抓,用什么办法来抓,效果大不一样。要配强工业战线的干部,把熟悉工业工作、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优秀干部放到抓工业的第一线。要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加强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二是在政策支持上要加强。现在国家支持西部地区工业发展的政策很多,比如在特色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等方面,都有许多含金量很高的政策和举措。我们要研究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支持。各级各部门要强化“保障与服务”意识,在支持工业发展上,要舍得给政策。这次会后,省上将出台实施工业强省的决定和相关配套政策,必须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有关部门要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地为工业发展服务,帮助解决企业生产运行中的突出问题。成都海关近年来在落实优惠政策、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上下了很大功夫,过去通关需要1天半,现在只要半小时,大大方便了省内企业出口。各个部门都有一个改进对企业服务的问题。必须明确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是依法纳税、吸纳就业。企业利润主要用于扩大再生产,创造更多的财富,这就是对社会的很大贡献。凡是对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没的,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
三是在企业家队伍建设上要加强。企业家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者,工业强省最终要通过优秀的企业家来实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没有比尔·盖茨就没有微软,没有张瑞敏就没有海尔,同样,没有王国春就没有五粮液今天这样的发展局面。支持一个企业家,充分发挥优秀企业家的作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什么是人才?能做成事就是人才,能创造财富就是人才,能对社会做出贡献就是人才。从根本上讲,企业家是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生的,我们要积极热情地为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壮大创造宽松的环境。要加强对企业家的培养、教育和引导,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要营造鼓励改革、支持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让企业家放手发展、尽展才华。对他们不能苛求,不要放大缺点。各地要发掘一批优秀经营人才,用全新理念激发企业家的创造活力。对于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要舍得给物质待遇、给政治荣誉、给社会地位。企业家要有宽广的眼界、饱满的激情、执着的事业心,敢冒市场风险,勇于开拓创新,克服小成即满、安于现状的思想,全心身地投入到创造财富、奉献社会中去。
四是在运行保障上要加强。要加强煤电油运气等的协调和调度,保障工业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加强银企、银政合作,重视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积极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逐步解决存差过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要抓好电网、气网、路网、信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电力和天然气供应,确保运输快捷便利,确保通信高速高效。要合理调节优化用地,尽最大努力保障工业用地需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流通效率,保证工业生产物畅其流。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维护好职工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抓安全就是抓发展,我们不能因为强调发展工业,就忽视安全生产。要坚持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强化责任落实,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五是在氛围营造上要加强。我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工业文化底蕴不厚、氛围不浓。要广泛宣传工业在“强省、富民、兴黔”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宣传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重大意义和重大举措。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各地抓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表彰和树立一批促进工业发展的先进典型。要高度重视诚信体系建设,政府要带头讲诚信,在全社会营造讲诚实、重信誉、守承诺的诚信环境。



⑤ 柳州是如何甩掉南宁,奠定自己工业中心城市地位的

柳州现在是人尽皆知的工业城市,特别是重工业,是广西的工业中心。

柳州今日的工业地位,其实是经过三个重要阶段的沉淀夯实之后发展起来的。

清末状元张骞在民国8年掀起了实业救国的浪潮。整个中国的经济在那个阶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包括广西。

但是比较明显的特点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大都是轻工业。这不难理解,机械工业,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冶炼技术、设计水平、制造工艺等支持,短期内上一个台阶很难,而且投入巨大。

在五口通商之后,特别是允许外国人内地办工厂,对江浙一带的手工业形成了巨大冲击,手工业衰落,比如纺织行业就开始了机械规模化生产。

清末到民国时期,广西的手工业却是异常繁荣。这点跟沿海经济地区不一样。

过去,很多人只知道柳州的“棺材”,却不知柳州最早是以纺织业出名。

唐代的“筒布”,宋代的“柳布”,明、清时期的葛布、麻布、棉布等。

民国初期,柳州开始用机器织布,大大提高了产量和质量。

柳州工业发展的转折点,是在“李、白”治理广西的时期。

“李、白”重新统一广西后,尽管对外用兵,但对内保持着极强的控制力,大环境比较稳定。

于是,“李、白”决心振兴经济,建设广西。

发展新式工业成了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当然,发展新式工业的另一个目的还是强化自己的军事力量。

蒋桂之间的龃龉,在蒋桂大战后,关系看似缓和了,其实不然。蒋是个睚眦必报的人,其中一个重要手段是,他通过堵死“李、白”与国外的军备交易,妄图削弱“李、白”的军事力量。

面对围剿,不得已,“李、白”不得不自力更生。

(广西自行设计生产的第一辆汽车)

柳州成了当时不二选择。

为什么选择柳州,而不是南宁,也不是桂林,其实是出于战略纵深考量。

彼时,如今的钦北防在当时还属于广东辖下,南宁相当于粤桂边境了。将新式工业放在南宁,无异于把自己暴露在炮火之下,一顿狂轰滥炸,瓦砾不存。

“李、白”可是没有忘记粤军是如何轻而易举地占据南宁,进而占领广西,驱逐陆荣廷的。

当时军阀混战,桂林作为北大门,也是湖南攻入广西的首冲之地,自然也是不能把家当放在那里的。

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过,如果是抵御外敌入侵,省会在桂林有着足够的战略纵深和地势缓冲。如果是内部周边(例如湖南)的军阀觊觎,那么情况就不一样了。

新式工业放在柳州,有桂林、百色、河池、南宁等作为缓冲,短时间内不可能摧毁这些新式工业,可以抵御来着云南、贵州、湖南军阀的侵入。这很重要,要知道所谓的新式工业,很多都是军事工业,关系到对广西的绝对控制。

“李、白”对柳州寄予厚望,从广东、香港、英国高薪聘请技术精英,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举全省之力扶持柳州新式工业。

(设计者:汤仲明)

最终,柳州不负众望,造出了广西自己的汽车和战斗机,这在当时,放眼全国,绝对是了不起的成就。

柳州借此一举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成为了广西的机械工业中心。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请来的技术精英们培养了柳州第一批技术产业工人。人才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也成了后来柳州人骨子里的工业基因。

在很多神剧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镜头:一群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留着标志性的学生头,背着满满一二十斤的书籍,穿着一双已经踏破的鞋,从各地往西南迁移,逢人就大谈书本上的主义,情绪激昂。

但工厂内迁比这来得早。

淞沪会战前,自感实力悬殊的国民政府,为保存工业实力,保存经济命脉,通过了 “工厂迁移法案”, 拟将大批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工业内迁至西南、西北地区。

广西有着诸多山峦屏障,同时有着丰富的自然和矿产资源,在如此山的地方建工厂,是再合适不过的。于是广西成了当时工厂主要的内迁目的地之一,先后共有230多家工厂迁入柳州、桂林、梧州等地。

内迁工业,弥补广西工业某些领域的空白,构建了广西门类齐全,轻、重工业并重的完整工业体系,广西工业蓬勃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内迁工业,带来的不止是先进的设备,还有数量可观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但内迁的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显然还不能满足生产需要。于是这些技术人员和熟练工人,又通过传帮带,以及各种培训班的形式,培养和丰富了广西工业人才储备。

柳州是工业内迁受益最大的城市,机械制造、军工产业在当时已形成相当规模。待到湘桂、黔桂铁路开通,柳州成了西南交通要塞,工业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南宁因其地理位置屏障及战略纵深等原因,并没有获得像柳州、桂林、梧州等城市的“礼遇”,彼时已经没法跟柳州相提并论。

在工业发展上,南、柳就此差距拉大。

在广西历史上,1958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这一年,自治区成立;这一年,毛主席到访广西,历史上,仅此一次。

从某种角度看,毛主席到访广西的意义,不亚于当年邓公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下的圈和写下的诗篇。

毛主席大笔一挥,南宁江南工业区、柳州柳北工业区、桂林瓦窑工业区相继成立。

此后,广西又迎来了援边建设的东风。

关于南宁江南工业区的情况,因为史料匮乏,目前已经没法考证。但位于江南区百益上河城创意街区里的工业文化长廊,从里边集中介绍的具有代表性的南宁老工艺品里,从中可以大致窥探出当年南宁工业门类的端倪。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南宁手表厂、机械厂、自行车厂、绢麻纺织印染厂、南宁味精厂……

这就是当年南宁的工业门类情况。相比于国家在柳州实施的“ 工业建设十大项目” ,南宁的简直不值一提。

柳州的项目涉及: 柳州钢铁厂、柳州电热厂、柳州联合机械厂、柳州化工厂、柳州动力机械厂等。

是不是觉得特别熟悉?!

没错,它们就是如今柳钢、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柳州工业巨头的前身。

这些都是柳州工业大厦的地基!柳州工业大厦楼高百尺,基础则是当年打下的,离不开政策扶持,离不开几代人的拼搏。

经过三个阶段的夯实沉淀之后,柳州用了近百年的时间成就了如今广西工业中心的地位。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拼搏者中,广西,特别是柳州最应该感谢的,是当年那些技术人员培养的徒子徒孙,是当年响应国家号召,从全国各地奔赴广西、奔赴柳州,从此扎根当地打拼的建设者——他们中还有来自上海这样的工业发达城市。

上文关于柳州从纺织业小城镇,如何一步步奠定自己工业中心地位的叙述中,插进了南宁的情况作为对比介绍,大家可以有个直观的认知。

南宁工业基础薄弱的说法,其实更多指的是重工业方面。

柳钢、柳工、上汽通用五菱等,实力雄厚,容易让人记住,它们俨然已是柳州的城市名片,就像玉柴之于玉林一样。

谈到南宁,人们似乎找不出能够令人信服的名片。南南铝这几年半死不活的挣扎,南宁富士康显然没有郑州富士康那么大的规模体量和影响力。

南宁工业今日的局面,有着历史因素的影响,包括战时环境和政策扶持,当然也有交通、人才等方面的制约。

比如,在高铁建成之前,那些年我居然要坐13个小时左右从南宁去到隔壁的广州,哪怕是班车也有将近10小时。

比如,上世纪90年代,改革春风吹满地的时候,南宁却因为人才制约,没能成为那只站在风口被风吹起的笨猪。

1990年,南宁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比重仍然在10%以上,经济发展急需的中专、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跟1982年相比,每10万人反而减少了274人! 【引自:张东航《南宁市地工业发展探讨》】

资金、技术、人才、政策、交通等,这些发展重工业时都不能少的条件,南宁似乎捉襟见肘。

这就是根源之所在。

(完)

⑥ 如何认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路径

1、加快农业发展,提升其对工业化、城市化的基础作用。要加快科技兴农的步伐,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轨道上来,依靠科技来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同时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要发挥政府和农民两方面的积极性,既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又发挥农民作为农业投入主体的积极性,逐步形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个人相结合的投资体系。
2.优化第二产业结构。首先,要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快对冶金、石化、轻纺、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与升级。逐步实现主要行业关键技术从以消化和引进国外技术为主转向以自主开发为主,围绕着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重点改造一批传统骨干工业企业,使其装备水平、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其次,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工业既是工业化不断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工业化赖以前进的重要基础。振兴我国装备工业,要以数控机床、重要基础件为重点,通过重点引进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增强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推进机电仪一体化,提高装备工业的智能化水平。第三,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3.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要充分发挥国家、集体和个人的积极性,鼓励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方式的第三产业发展;通过深化改革,推动第三产业逐步从事业型、福利型企业向经营型企业转变,既要重视第三产业中一些传统部门如零售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发展,更要加快信息、金融、会计、管理咨询、工程咨询、法律、物流配送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广开发展第三产业的资金渠道,逐步放松对第三产业的进入管制,允许民营资本有序进入,并通过竞争机制的引入来促进第三产业质量、水平和效益的提高。
4.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竞争力。产业组织结构是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也是获得规模经济效益,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作进而推动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动力。调整产业组织结构要根据不同的特点,分门别类地进行。对于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规模经济效应显着的行业,当务之急是提高产业集中度,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对于其它行业,要提高其专业化分工与协作水平,并在地域上适度集聚,形成产业地域集群。经过产业组织结构调整,最终要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中心、大中小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专业化的产业协作体系,以及产业内部适度集中、企业之间充分竞争和协调发展、高效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
5.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积极培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微观经济主体。一是要转变观念,对民营经济实行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二是重新修订各产业的准入规则,进一步放宽对民营经济准入限制;三是要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具有一定实力的民营企业在国内和海外上市;四是要加快投资审批制度改革,改行政审批制为登记备案制,对于确有必要审批的项目也要简化手续。
6.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技术开发能力。首先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机制的产业政策,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鼓励大企业和大集团建立研发中心,促使企业逐步成为技术开发、科技投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主体。其次,要积极开展产学研联合,引导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与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促进有条件的研究院所进入大型企业集团或成为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实体;鼓励科研院所走向社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努力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采取股份或期权等方式使其所得与技术创新成果直接挂钩。再次,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使民间风险投资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特别是高新产业技术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

⑦ 工业区衰落后城市如何应对

1、产业转型升级:针对工业区衰落后的情况,城市可以通过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引进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提高工业的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推动工业的发展,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
2、城市更新改造:对于衰落的工业区,城市可以进好瞎行城市更新改造,将原来的工业区改造成集商业、文化、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提高工业区的使仿袜皮用效益,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活力。
3、城市规划调整:城市可以通过规划调整,将原来的工业区进行拆分和整合,形成新的城市功能区,推进城市功能的优化升级,提高城市的发展水平。
4、城市合作联动:在工业区衰落后,城市可以与周边城市合作联动,共同开发和利用工业区资源,形成产业协同效应,促进城市备差群的发展和协调发展。
5、发展新兴产业:城市可以发展新兴产业,如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引进新的技术、新的产业模式,实现工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⑧ 苏州GDP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为此苏州做了哪些努力

2020 年是 " 十三五 " 收官年。五年来,苏州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苏州GDP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少不了对高质量 " 强富美高 " 新苏州的建设。

在这样全面的战略部署和贯彻落实的努力下,才成就了苏州的新前景新发展,也奠定了苏州会迈上2万亿元新台阶的坚实基础。

⑨ 内陆的中小城市其发展动力究竟来自哪里

100个城市中,GDP增速高于深圳(一线中最快)的有13个城市,比衰落中的资源城市还要多。这表明在过去的五年中,三四线城市的整体发展速度并没有慢于一线城市。

令人颇有点意外的是,这里面不少是内陆的中小城市,那么其发展动力究竟来自哪里?

如果要揭示其中的奥妙,至少可以找到四种原因:

1.国家扶持

这些幸运儿是国家战略中的支点,大量资金汹涌而至,交通基建设施大干快上。比如增速前十名中,就包括了遵义。

4.传统产业,稳步升级

有些城市无法得到外来资本的眷顾,这种情况下只能自力更生了。比较典型的有宜昌、菏泽、宁德等。

三四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的产业升级是截然不同的,由于缺乏教育资源和人才优势,所以不太会是互联网、人工智能之类的高大上行业,同时因为缺乏政治资源和交通优势,因此也很难吸引高精尖的制造业。

三四线城市的升级,更多建立在其传统产业的基础上。比如宜昌的磷化工、菏泽的炼油化工、宁德的不锈钢,都是国内首屈一指的产业聚集区。虽然同样是工业,但是和北方那些资源工业不同的是,其下游需求方向并不是源自房地产。由于稳定的需求红利,可持续的产业链延伸,在推动地方经济的升级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三四线城市在工业的发展上仍然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仍然大有可为。

⑩ 如何让一个城市提升经济

工业革命以来,一座城市要发展,要么靠工业,要么靠商业。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

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国家

4.建立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社会

5.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经济增长的特点:

1、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聚集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的提高。
2、城市经济增长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收入总量的增加,而且还必然带来城市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扩大。
3、城市经济增长意味着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即城市物质生产部门的物质要素比例的合理性及产出的高效性;

(10)内陆工业城市如何上台阶扩展阅读

经济活动是人们在一定的经济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生产、交换、分配、消费以及与之有密切关联的活动,在经济活动中,存在以较少耗费取得较大效益的问题。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在各种经济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生产关系。经济学是对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进行理论的、应用的、历史的以及有关方法的研究的各类学科的总称。经济学又可称为经济科学(economic sciences)。

经济学(economics)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科学。

经济一词,在西方,源于希腊文 oikonomia,原意是家计管理。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的着作《经济论》中论述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奴隶制经济的管理,这和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适应的。1615年出现了以“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为名称的第一本书,即法国重商主义者A.de蒙克莱田(约1575~1621)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

阅读全文

与内陆工业城市如何上台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业视频如何实现无缝拼接 浏览:618
汽车轮毂网站哪个好 浏览:770
华晨宝马118多少钱 浏览:907
工业果冻胶都是什么原料生产的 浏览:259
奥迪a6c5发动机气管怎么安装 浏览:734
汽车软控产品有哪些 浏览:848
宝马x1采用什么牌子的轮胎 浏览:999
莆田工业园哪里有招聘普工 浏览:565
汽车城用途有哪些 浏览:673
汽车sd卡哪个是播放键 浏览:491
宝马哪里买车平行进口 浏览:718
汽车牌照怎么换新 浏览:215
湖南省永州零陵汽车城在哪个位置 浏览:454
奥迪车外壳怎么区分 浏览:918
奔驰s改新款外观多少钱 浏览:649
汽车猎豹多少钱 浏览:75
a4宝马3奔驰c200哪个保值 浏览:36
千里奔驰什么销售 浏览:697
葡萄牙有哪些工业品 浏览:381
大众汽车如何导航映射液晶液表 浏览: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