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徐州经济的经济现状
经济保持稳定增长
2013年,徐州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500亿元、增长1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32.38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2118.32亿元,增长12.3%;第三产业增加值1885.12亿元,增长12.8%。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
2013年,徐州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7:47.8:42.5,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创新型经济发展较快,全市新增百亿元企业(园区)1家、省两化融合试点企业38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7家。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98.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4.2%;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3801.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36.1%。
物价水平基本稳定
2013年,徐州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2.3%,八大类消费价格“六升两降”。 2013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跌情况 (以上年同期为100)指 标比上年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橡裤102.3其中:食品104.3其中:粮食105.1油脂96.3肉禽及其制品104.6蛋101.4水产品102.0菜107.8其中:鲜菜107.9干鲜瓜果107.0烟酒及用品98.4衣着10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2.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0.6交通和通讯98.9娱乐教育文化仿派用品及服务101.1居住103.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
2013年,徐州粮食播种面积729.53千公顷,粮食总产451.13万吨,备如贺其中夏粮产量192.55万吨,秋粮产量258.58万吨。全年棉花产量3.63万吨,油料产量9.96万吨。
设施农业加快发展
2013年,徐州全年新增设施农业面积7.10千公顷,改造升级7.20千公顷,累计达到126.77千公顷,占耕地面积比重达19.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设施农业新增面积、累计面积、耕地占比三项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新建高标准农田50.67千公顷,累计建成280千公顷。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578.2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3.3%;无公害农产品3490个,增长26.9%;获得绿色标志的农产品240个,增长16.5%。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
2013年,徐州全年肉类总产量105.36万吨,增长2.3%;禽蛋产量57.93万吨,增长2.8%。生猪存栏335.05万头,增长6.4%,出栏564.68万头,增长10.2%;家禽存栏9908.59万只,增长2.0%,出栏2.78亿只,增长10.2%;羊存栏234.42万只,增长6.3%,出栏404.21万只,增长4.5%。水产品总产量18.37万吨,增长1.2%。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2013年,徐州全年新建农村道路1225条,新增有线电视用户11.6万户,新增厕改12万户。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全年完成农村水利建设投资9.21亿元,疏浚县乡河道1188公里,改造中低产田9.10千公顷。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438.13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9.18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7.49千公顷。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626.68万千瓦,增长1.9%。 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2013年,徐州全市规模以上工业2874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企业64家,超50亿元的企业14家,分别比上年增加4和3家,超百亿元的企业5家。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0523.10亿元,增长17.1%。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2.3%和15.0%。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工业增长4.2%,集体工业增长19.2%,股份制工业增长17.3%,外商港澳台投资工业增长10.9%。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9%。
优势主导产业快速发展
2013年,徐州重点培育的装备制造业、能源产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煤盐化工业、冶金业和建材业等六大千亿元产业分别完成产值2757.32亿元、734.25亿元、2458.03亿元、2030.55亿元、921.84亿元和495.37亿元,分别增长9.0%、2.1%、22.2%、20.4%、20.0%和32.3%。重点监测的100家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076.64亿元。
主要行业和产品产量稳步增长
2013年,徐州37个行业大类中有33个行业产值同比正增长,增长面达89.2%。其中,比重较大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实现产值1650.19亿元、974.72亿元、716.85亿元、691.54亿元和617.23亿元,分别增长20.9%、22.3%、14.3%、23.5%和26.5%。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3196.69亿元,增长2.4%。19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15种保持增长。
企业效益持续改善
2013年,徐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506.88亿元,增长18.4%,实现利税总额1532.70亿元,增长16.7%,利润总额856.08亿元,增长16.2%。在37个行业大类中,29个行业主营活动利润比上年增长。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产品名称单位绝对量增幅%原煤万吨1972.11-4.3发电量亿千瓦时574.70-1.7发酵酒精万千升27.80-4.8卷烟亿支342.326.3纱万吨103.8824.6布万米18058.906.4轻革万平方米846.8925.5纸制品万吨1.749.1烧碱(折100%)万吨9.000.7化肥(折100%)万吨53.981.2树脂万吨15.669.6轮胎外胎万条337.4524.4水泥万吨2488.691.8生铁万吨522.4339.2铝材万吨32.606.8铲土运输机械台266191.2压实机械台446023.8混凝土机械台430675.6 建筑行业发展良好
2013年,徐州资质以上建筑企业达到44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324.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9.4%;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89.66亿元,增长23.6%;施工面积9979万平方米,增长29.6%;竣工面积3853.46万平方米,增长54.4%。完成省外建筑业总产值523.40亿元,增长28.4%。 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
2013年,徐州实现固定资产投资3090.13亿元,增长22.1%。其中,国有及国有经济控股投资404.18亿元,增长17.3%;外商投资59.55亿元,增长29.4%;民间投资2304.85亿元,增长22.3%,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74.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
2013年,徐州第一产业投资31.09亿元,比上年下降18.1%;第二产业投资1707.9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投资1351.14亿元,增长25.1%;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0:55.3:43.7。工业投资中制造业投资1559.56亿元,增长24.7%;高新技术产业投资148.84亿元,增长3.8%。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通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48.9%、71.8%和112.1%。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83.34亿元,增长78.9%;住宿和餐饮业投资122.52亿元,增长30.9%;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231.09亿元,增长68.7%。
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2013年,徐州在建项目达到2675个,比上年增加265个,完成投资2709.66亿元,增长20.1%,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82个,完成投资1727.75亿元,增长13.3%。全年新开工项目2100个,比上年增加244个,完成投资2042.32亿元,增长29.7%;全年投产项目2112个,比上年增加387个。
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2013年,徐州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380.47亿元,增长22.7%。其中,住宅开发投资288.94亿元,增长21.2%;商业营业用房投资53.99亿元,增长31.6%。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035.43万平方米,增长33%;竣工面积702.67万平方米,增长45.9%;商品房销售面积856.82万平方米,增长22.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765.84万平方米,增长22.8%。 消费品市场平稳增长
2013年,徐州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3.61亿元,增长14.0%。其中,限额以上企业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086.70亿元,增长17.3%。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市场零售额1177.21亿元,增长13.9%,乡村市场零售额296.40亿元,增长14.1%;按消费形态分,批发业零售额294.02亿元,增长12.7%,零售业零售额1019.57亿元,增长14.2%,住宿业零售额11.83亿元,增长13.3%,餐饮业零售额148.19亿元,增长15.1%;按商品类别分,食品类、中西药品类、服装类等刚性需求分别增长18.3%、17.3%和17.5%;汽车类、家用电器类和金银珠宝类等改善性消费分别增长19.9%、7.6%和23.2%。 交通运能持续扩张
2013年,徐州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全面建成,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441.37公里,所有县(市)均连通高速公路,2178个行政村通达客运班车。全年完成公路水路货物运输量2.52亿吨,货物周转量401.83亿吨公里;完成旅客运输量2.4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33.79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5.7%和5.3%。完成港口吞吐量8226万吨,增长14.1%,集装箱吞吐量达5123万标箱。民航机场全年进出港旅客111.28万人次,航空运输货物6927.9吨,分别增长14.2%和11.7%。机动车拥有量保持较快增长,年末全市机动车总计达133.8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59.12万辆,增长17.8%;本年新注册机动车13.75万辆。
邮电通讯快速发展
2013年,徐州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1.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其中,邮政业务量11.79亿元,增长57.9%,电信业务量59.56亿元,增长6.8%;邮政电信业务收入70.42亿元,增长14.8%,其中,邮政业务收入10.49亿元,电信业务收入59.93亿元,分别增长42.9%和11.0%。全年寄送函件2613.4万件,包裹23.11万件;快递业务实现收入3.44亿元,增长112.4%;订销报纸1.18亿份、杂志427万份。2013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55.32万户,比上年末减少12.32万户,下降7.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815.38万户,比上年末净增45.46万户。年末电话普及率达到113部/百人,比上年末增加4部/百人。网络信息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数达555.41万户,比上年末新增79.36万户,增长16.7%。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2013年,徐州旅游业总收入368.45亿元,增长15.7%,其中,国内旅游收入360.47亿元,增长15.6%;旅游外汇收入2200万美元,增长30.1%。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3089.73万人次,增长12.2%,其中国内旅游人数3087.15万人次,增长12.2%;入境旅游人数2.58万人次,增长28.1%。4A级旅游景区达10家,比上年增加1家。 财政收入稳步提高
2013年,徐州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22.84亿元,增长15.3%。主体税种普遍增收,其中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增值税、契税增长较快,分别入库134.70亿元、20.81亿元、12.64亿元、39.79亿元和33.07亿元,增长26.0%、4.0%、11.9%、18.3%和31.3%;增值税入库32.38亿元,下降1.3%。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继续增强,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公共财政预算支出58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用于社会保障与就业、科技、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和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财政支出达264.5亿元,增长12.8%。
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2013年,徐州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84.46亿元,比年初增加520.4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2089.77亿元,比年初增加295.05亿元。年末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60.80亿元,比年初增加313.5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03.8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48.06亿元,分别增加137.92亿元和164.81亿元;个人消费贷款451.06亿元,增加95.87亿元,其中短期消费贷款21.48亿元,个人中长期消费贷款429.57亿元。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加大,中小型企业新增贷款175.12亿元,占企业贷款总量的55.8%。 2013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情况指标名称绝对量(亿元)比年初增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884.4615.5其中:储蓄存款2089.7716.4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360.8015.3其中:短期贷款1303.8211.8中长期贷款948.0621.0其中:个人贷款517.9212.7其中:个人消费贷款429.5725.3保险事业有序发展
2013年,徐州纳入统计范围的保险公司共53家,全年实现保费收入97.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45亿元,寿险保费收入65.03亿元,分别增长14.8%和14.6%。全年各类保险赔款给付支出1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产险支出16.87亿元,增长16.9%;寿险支出2.07亿元,增长11.6%。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截至2013年末,全市拥有私营企业10.85万户,个体经营户32.5万户,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5.5%和10.2%。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2777.17亿元,户均注册资本276.89万元,分别增长22.0%和12.8%;个体经营户注册资本174.36亿元,户均注册资本5.37万元,分别增长26.3%和14.6%。民营企业经营规模继续壮大,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作用日益提升,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总量达2677.3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7%,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达60.4%;上缴税收345.96亿元,增长14.3%,在全市税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达56.9%,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对外贸易降幅收窄
2013年,徐州进出口总额62.89亿美元,同比下降24.5%;出口总额48.97亿美元,下降22.1%。进出口总额中,一般贸易进出口54.98亿美元;加工贸易进出口7.64亿美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为20.9亿美元和2.9亿美元,其中,光伏产品出口1.67亿美元,增长9.6%。私营企业出口额为11.10亿美元,下降1.8%。
对外经济合作进展顺利
2013年,徐州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171家,新批协议外资24.47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15.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6%。新批及净增资3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25个。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全年服务业新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36家,协议外资6.84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5.54亿美元。“走出去”步伐加快。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20个,比上年增加1个,中方协议投资2.03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2.59亿美元,完成营业额2.95亿美元,增长41.8%。新签劳务人员合同工资总额1300万美元,增长85.7%,劳务人员实际收入总额1334万美元,增长210.2%。
开发区建设成效明显
2013年,徐州开发区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各类开发区利用外资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全市开发区外向型经济平稳发展。全市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进出口总额51.10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9.20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81.3%和80.0%。开发区高新企业工业产值269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4.8%。高新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61家,省和市级高新技术产品分别为352个、112个,省自主创新产品51个。获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16项,省企业院士工作站3家、工业支撑计划项目4项、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4项。 2013年,徐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770元,比上年增长9.5%,其中,主城区增长9.4%,县(市)区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963元,增长16.3%。
2013年,徐州农民人均纯收入12052元,比上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57元,增长7.6%。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2.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上年的2.02降低到1.97。全市恩格尔系数为34.3%,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㈡ 徐州经济发展状况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2006年,徐州在中国200个城市中排名第42位,处于江苏省北部各城市领先位置。这份报告还显示徐州在“文化竞争力”、“区位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方面排名比较靠前,其中文化竞争力排名全国第10位。有关专家指出,徐州竞争力稳定增强,预示了较大的发展潜力。
徐州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科教实力较强,招商引资环境优越,经济社会发展正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中国区域经济格局中,徐州处于东部沿海开发和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连接带,是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湾两大经济板块的结合部,具有显着的东靠西移、南北对接、双向开放、梯度推进的区位战略特征。同时,徐州也是江苏省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江苏省将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作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正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加速推进,努力把沿东陇海线产业带建设成为江苏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让徐州成为沿东陇海线上具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战略优势的经济发展“活力之城”。2008年,徐州实现GDP2007.36亿元,增长13.5%,人均GDP实现23069元。在中携饥国社科院公布的内地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徐州名列第33位,比2003年前进了17位,与北京、沈阳等15个城市一起被评为综合竞争力稳步提升的城市。
徐州工业已经基本形成了机械、建材、化工、食品为四大支柱产业,新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设备为新兴产业,煤炭、电力、建材、轻纺、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的具有比较鲜明特色的产业体系,3家企业名列中国最大500家企业,10家企业进入全国同行业百强,50余种产品产量位居中国或江苏省第一,徐工集团、天宝集团、维维集团是中国同行业生产规模最大的企业。徐州传统服务业起步较早、基础扎实,现代服务业业态健全、层次较高,金地商都、沃尔玛、家乐福、金鹰国际、中央百货、王府井百货等国内外知名商家纷纷入驻,形成了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门类最全、档次最高的“商贸中心圈”。
近年来,徐州市充分利用江苏省加快苏北振兴和开发建设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有利时机,按照“点线面推进、大项目带动、城市间协调发展”的思路,着力实施“大工业支撑、大项目带动、大商贸流通、大城市建设”四大战略,使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徐州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工程机械、建材、化工、食品为支柱产业,新医药、电子信息、环保设备为新兴产业,煤炭、电力、建材、轻纺、冶金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的具有比较鲜明特色的产业体系。 [编辑本段]交通运输徐州交通便捷发达,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纵横交会,已经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铁、徐兰高铁和规划中的京福高铁在徐州贯通;5条国道、20条省道、5条高速公路在徐州纵横成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50公里,在中国地级市中位居前列;辩旁返市区距离 和平桥夜景连云港国际港口只有200公里,并与高速公路相连,运河及海上运输均较为便利;徐州观音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等国内20多条航线;鲁宁地下输油管道纵贯境内,已经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通汇流”的现代化立体交通体系。
经过中铁十局建设者历时三年的建设,中铁十局第一个BT项目、徐州市和平路东延工程———徐州和平大桥于08年6月6日上午正式通车。这座跨37股铁路,也是目前国内跨铁路最多启伍的大桥,成为徐州连接新老城区的“黄金通道”,和平大桥为徐州第一座高架桥。
公路
全国地级城市罕见的22条主干、四环线和90条县乡公路格局(在所有的地级市只有徐州一个城市)
国道:1、311国道(徐州—西峡)全长:1748公里
2、104国道(北京—福州)全长:2024公里
3、205国道(山海关—广州)全长:3160公里
4、206国道(烟台—汕头)全长:2375公里
5、310国道(连云区—天水)全长:1613公里
高速公路:1:连霍 2:京沪 3:京福 4:徐宁 5:徐济(建设中)
铁路
京沪铁路、陇海铁路、新长铁路(哈三铁路)交点,及在建京沪高铁,徐兰高铁和规划的京福高铁交点。徐州通,则全国通”。作为“中国铁路之咽喉”,南来北往徐州,乘火车极为方便
1:徐州是全国第二大铁路枢纽
2:徐州站是中国第八大火车站(前七名分别是:1.北京 2.郑州 3.上海 4.广州 5.深圳 6.武汉 7.南京)
3:徐州北是中国最高等级编组站(双向三级六场)之一,全国八个(其分别是徐州北、哈尔滨南、沈阳南、丰台西、石家庄、郑州北、株洲北、南仓)
4:徐州是中国京沪铁路的重要中心站点
5:徐州是中国陇海铁路的重要中心站点
6:新沂是中国哈三铁路的重要中心站点
7:徐州是中国最高等级高速铁路京沪线(建设中)中心站点及徐兰高铁的东起点(规划中)
航空
徐州观音机场简介绍------是淮海经济区最大的民用机场。航站楼建筑面积为2.3万平方米,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100万人次,高峰小时客流量800人次的需要。飞行区技术等级4D级,拥有全天候航管、导航、气象、通讯、灯光等配套设施。在全国142个营运机场中,可起降747大型客机以上的空港只有17个,观音机场就是其中之一排名约12。 观音机场现已开通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昆明、海口、成都、大连、太原、厦门 、温州等城市的航班。
航运
1:徐州京杭大运河港口是全国内河十大港口之一
2:万寨港是国家级内港
3:邳州港、双楼港、孟家沟港担负国家北煤南运的中转重任!是华东能源的重要集散地,年吞吐能力为2000万吨
4:徐州城内共有河流213条,其中已定级航道51条,总里程1065.2公里,其中国家级、省级航道各1条
管道运输
徐州市区内的华东输油管理局是鲁宁石油管道的经由地,管道运输在徐州境内长128公里!是国家石油命脉组成部分!(管道运输指通过管道对气体、液体等的运输。包括:原油、成品油的管道运输;天然气的管道运输;水的管道运输;其他管道运输。) [编辑本段]城市规划 新城区
●现代化特大城市
●完善老城区建设新中心
●位于主城区东南部的新城区已经启动建设,新城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起步区10平方公里
●响应江苏省“三圈、五轴、四个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布局
●体现“城市化、现代化、生态化”发展趋势
●制定“双核心、五组团”的空间格局,搭建城市快速成长架构
●2020年规划市区人口300万人、主城区220万人
●新城规划
●徐州都市圈 徐州都市圈是江苏省于2000年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提出的,为全省三大都市圈之一。范围包括:江苏省的徐州市,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省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省的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省商丘市的永城市,共涉及8个地级市,其区域构成以江苏省境内为主体。空间组织:核心层以50KM为半径,包括徐州市区和铜山、邳州、沛县三县(市);紧密层以100KM为半径,包括徐州市睢宁、丰县、新沂,宿迁市,商丘市的永城市,安徽的宿州市和淮北市,山东的枣庄市和济宁市的微山县。
旅游规划
○整合七大旅游板块:做大两汉文化, 做足军事文化,做美云龙山水,做实彭祖遗韵,做活民俗文化,做亮工农业旅游,做全城市旅游功能
○建设十大旅游景区:楚王陵两汉文化景区,淮海战役红色旅游景区,云龙湖风景区, 珠山佛教文化景区,龟山汉墓二期扩建工程,新沂马陵山景区,丰县百里生态旅游观光带,军事文化大观园, 古运河文化旅游观光带,故黄河风光带。
○推出八大旅游品牌:一是两汉文化精品探访游品牌;二是云龙山水胜迹游品牌;三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红色旅游品牌;四是彭祖文化故国游品牌;五是徐州民俗文化娱乐游品牌;六是生态农业观光游品牌;七是“一山一水两汉三孔”区域旅游品牌;八是亚欧大陆桥长线跨国游品牌。 [编辑本段]高等院校其中有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徐州医学院、徐州工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指挥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勤学院(徐州空军学院)、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徐州教育学院 、九州职业技术学院 、徐州广播电视大学、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徐州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徐州医药高等职业学校。 [编辑本段]友城交往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在国际交往中特色鲜明,优势独特,结好城市数量在中国同等规模城市中名列前茅。
徐州结好城市
◇法国圣太田市/圣埃蒂安市(Saint-Etienne,France)
1984.03.27
◇美国纽瓦克市(Newark,USA)
1993.04.21
◇日本半田市(Handa,Japan)
1993.05.27
◇奥地利莱奥本市(Leoben,Austria)
1994.08.29
◇德国波鸿市(Bochum,Germany)
1994.09.16
◇乌克兰斯洛沃格勒州(Kirovograd,Ukraine)
1996.08.31
◇澳大利亚大丹德农市(Greater Dandenong,Australia)
1996.09.12
◇俄罗斯梁赞市(Ryazan,Russia)
1998.05.13
◇巴西奥萨库斯市(Osasco, Brazil)
1999.05.11
◇韩国井邑市(Jeong-eup,Korea)
2000.09.27
◇德国埃尔富特市(Erfurt,Germany)
2005.11.26
◇新西兰霍克斯湾地区(Hawkes Bay,New Zealand)
2006.10.19
徐州新沂市结好城市
◇美国特拉伯尔市(Trumbull,USA)
1996.05.09
◇乌克兰亚历山德里亚市(Aleksandriya,Ukraine)
1998.12.22
㈢ 建筑工业化未来的发展前景怎么样
前景还不错,毕竟房地产带动了我国建筑行业,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建筑行业并购重组趋势与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显示,自2001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产值利润率增速较为稳定,2010年建筑业产值利润率已经达到3.6%,相对于以往年份同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说明我国建筑业经营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建筑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经营管理的改善,建筑业整个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改善。
当前,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未来的较长时间内全社会固定资产仍将保持稳定增长,我国建筑业正处于较快发展进程之中。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将带来大量城市房屋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商业设施建设的需求,同时大量工业与能源基地建设、交通设施建设等市场也将保持旺盛的需求。
㈣ 徐州工业园区的详情
工业园区现已落户企业已达200余家,有省批 “江苏徐州工程机械配套件产业园”、省批“精细化工产业园”、省批“科技创业园”及南北共建锡贾工业园。下一步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引进龙头型、旗舰型、基地型项目,同时以新型工业化理念,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功能布局,有序推进工程机械配套件产业园、原创型企业创业园、新兴产业园、化工产业园及中心商务区等“四园一区”建设,着力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的招引:一是围绕徐州集团四轮一带、徐轮橡胶、凯尔机械、煤安设备等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农用机械产业集聚区,力争3年内形成产值超200亿元的机械装备及配套件产业园。二是围绕海通特钢、迈达重钢、未来钢结构等龙头企业,重点引进重型钢结构件、新型建筑材料等项目,利用3年时间,发展产值超100亿元的新型材料产业,依托中能光伏、协鑫硅材料等龙头企业的辐射,着力培育光伏、风电设备、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依托恩华药业、莱恩药业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新医药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园。三是围绕金浦钛白、恩华药业、永鹏科技等上市公司和知名企业,重点培育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利用3年时间,打造产值超200亿元的环保型化工产业园。四是依托原创型企业创业园平台,不断拓宽招商视野,在招才引智、招财引税和招引总部经济、零地企业上做足文章,同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科技孵化功能,将创业园建成提升创新水平的重要载体。五是突出现代服务业抓招商,以三产服务业的发展聚集人气、商气、财气。在重点抓好湖北的高档居住区、湖西的月光经济区、湖南的中心商务区及湖心岛等“三区一岛”建设的基础上,将再努力招引一批房地产、商贸服务、研发中心等大项目,快速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同时,加大对重点企业的扶持和政策支持,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共同努力,将永鹏科技打造成产值超100亿元的本土第一家上市企业,将海通特钢、徐轮橡胶、中宇石油等打造成产值超50亿元的企业,将飞虹网架、恩华药业、金浦钛白打造成产值超30亿元的企业。
㈤ 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020年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1、多样性和专业化
从房地产到基础设施,从国内到国外,从一个领域到整个领域,从EPC到PPP,从单一企业到工业城镇、,从销售到自持物业,建筑业正在向多行业,多区域转移、及更多业务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各建筑行业的龙头企业都在密切关注综合布局和多元化发展,并促进专业化的出现。所有专业领域都要求专业企业提供服务,并与多元化和专业化共存。这将使行业朝着T型发展的两个不同深度发展。
2、数据才是能力
从2019年开始,架构和大数据的应用正在缩小和缩小这些多重故障;人工智能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竞争,数据功能已经重新定义,并且这一系列的变化还在继续。数字技术还将继续渗透到建筑的各个方面,彻底改变建筑与建筑物和建筑物交互的方式,在新的经济模型中打破真实建筑物与虚拟建筑物之间的界限。
3、财务能力和运营活力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组织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许多组织继续依靠增长率在新市场、新资源、中寻找新的机会,以达到组织追求快速发展的目标;当这种速度开始减慢或减慢时,原始的广泛发展将朝着良好的发展努力。另外,实际建设是金融。当资本成为该行业的重要资源时,财务能力和现金流量将成为评估企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该行业原本是各种资格的,不久的将来该国将不断削弱该标准;这种更复杂,更持久的测试要求公司继续保持业务活力。
4、资格和企业信用体系资格的重要性
通过企业信用评估取代原来的企业资格,通过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将取代企业信用。这时,业务操作要求的要求和企业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得到了增强。低价投标必须包括绩效保险和质量保险,并引入第三方服务以加强监督和责任。
5、劳动和生产关系的变化
劳动力的老龄化和过去的人口红利使我们看到,建筑业最初的低成本已经不复存在。从2019年起,劳动服务将进入社会保障体系,原有的劳动成本和劳动收入保障方式将逐步发生变化。提高生产力和减少对劳动的依赖将成为未来建筑业的想法。工厂工业化和现场工业化将打破平衡,重新定义生产关系,这将成为改变劳动力供给的重要途径。
6、技术向传统建筑业的转变
BIM、GIS、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3D打印、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将为传统建筑行业带来巨大变化。数字建筑将建造从设计、到运营和维护的建筑。数字化设计、所有者、建立、供应链,以创建新的数据协同效应,将有效率更高的、更好的、更多的协作平台来进行建筑服务。
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6%,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在总量不再迅速增长的新常态下,传统业务和赚钱模式将受到挑战,原始的利益格局将发生变化;尽管外部市场存在不确定性,建筑业仍是中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一带一路”中国建设的核心支撑。
建园建筑公司为加快企业转型,赋予新的建造方式和组织方式。通过品牌效应,吸附和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入驻,推动产业链上下游集群集聚。实现以建园建筑公司为驱动,带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利益模式。汇集多个产业资源塑造了“互联网+建设、金融+建设、投资+建设”的战略布局,推动“各个角落”产业创新发展,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㈥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住宅产业经过了一个惊人的历程,现在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何摆脱现有的土地本位和规模型的单一开发模式,使住宅产业更加理性和有序发展,更加注重效率、品质和质量,实现资源最大化和节能效益化,这是关系到中国住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日前,在京召开的“中国住宅可持续发展与集成化、模数化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总结了西方国家的发展经验,深入探讨具有21世纪特色的中国住宅建筑的发展模式以及工业化、标准化、模数化的方策。
持续发展的住宅建设面临挑战
我国开展大规模的住宅建设已经持续了20多年,从目前的发展趋势可以预见,在今后若干年里,这种大规模的住宅建设活动仍将持续下去。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人居环境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元端指出,当前,我国的住宅建设面临着一些挑战,其中,资源的紧缺是最为关键的。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口众多的国情所决定,我们的住宅开发建设受到各种资源的制约,特别是土地等紧缺性资源的制约。这就要求建设者树立新的住宅发展理念,这将成为企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的重要立足点。
同时,住宅的开发效率也成为了住宅建设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经过这么多年的开发建设,开发企业的理念和规划设计水平越来越趋同了,土地供应也日益规范、公开了。以后竞争的关键是要从效率上提高,包括建筑施工周期、资金运转周期等。今后,开发企业的实力可能就体现在效率和品质上。
要提高住宅建设的整体效率和产品品质,就必须推进住宅产业化或者说住宅工业化,把过去的现场湿法施工变为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而改变传统的住宅生产方式,大力推动住宅工业化、提倡定制化生产和模数协调的制度,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技术支持层面。
各国建筑发展历程指明未来方向
从世界各国的建设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建筑工业化是强盛住宅建设、优化房地产开发的必由之路。当前,我国的住宅建设正在发生质的变化,从追求外表的美观发展到讲究内在的居住性能与质量。特别是在当前大力提倡中小套型开发建设模式的背景下,房地产开发更需要精明发展、精细化建设,要提高住宅的居住品质和开发效率,尽量降低成本,要对环境保护和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做出理性的决策。
在此次研讨会上,参会的各国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呼吁:在建筑发展中,要大力关注住宅标准化。推进住宅产业化和标准化,将使住宅开发尽量做到实用、精制和高效率,提倡模数协调,逐步实现定制化方式生产,从而节约大量的资源、能源,提高住宅的生产效率和效益。
德国慕尼黑工科大学主任教授TomasBock指出,中国的建筑规模占了整个世界的45%,使用了大量的能源,虽然说这些能源是一定要用的,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怎么样合理的使用这些能源,争取更多地运用大脑,尽量节省能源是至关重要的。
住宅建设模式转型势在必行
我国的房地产开发虽然经过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的开发建设仍然处于粗放型的阶段,一直在延续传统的现场湿作业劳动手工操作。这种传统的操作模式,不仅生产效率明显偏低,而且由于大量的手工现场操作,使住宅产品的性能及工程质量相对较低,并且很不稳定,远远跟不上国际住宅产业发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我国现阶段日益提高的住宅品质要求。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人居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兼专家组组长开彦介绍说,有数据表明,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先进国家的七分之一,产业化率仅为15%,增值率仅为美国的二十分之一。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我国既是缺能大国,又是耗能大国,我国的能耗比率为发达国家的3~4倍。而对住宅部品来说,我国的产业化水平和一些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大。1997年,我国商品化供应的住宅部品为1800余种,而美国已达到5万余种。我国的系列化产品不到20%,不但品种少、质量差,而且同种产品的规格繁多,性能单一,普遍达不到现代居住水平的要求。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国目前没有与市场经济相协调的住宅产业运行机制,单靠市场和学术界的推动是很难实现住宅产业化的。
推动标准化建设时机成熟
标准化是住宅产业化的基础,而模数协调则是标准化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早在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已经开始对模数数列以及扩大模数展开了研究。到了上世纪60年代初,拟定了“建筑统一模数制”,并开始在全国房屋建造过程中推广实施。经历了当时辉煌发展的金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黄汇自豪地说:“当时我国的建筑标准化和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水平,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相距甚小。尤其是在建筑购配件预制和安装方面,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提出的模数协调TC95文件的原则,对我国1970年制定的文本进行了必要的修订和扩充,形成了GBJ2-86建筑模数协调统一标准。
遗憾的是,在当时“辉煌”的基础上,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和模数化发展突然停滞不前,并且几乎被人们遗忘了。由于我国的模数协调原则的应用和实践,主要局限在房屋建筑的结构件及配件的预制与安装方面,对住宅产品、设备和设施开发、生产和安装方面缺少模数协调的应用和指导。尤其是不同行业建筑部品之间的模数协调性不交叉,导致了当时较为单一的模数化形式缺少对市场的应对能力,无法适应市场开放后住户的多种选择性和多样化需求,人们不由自主的走向了个性化发展方向。
到目前为止,标准化和多样化之争一直还是我国住宅产业发展的焦点问题。
与会专家们认为,当前,模数协调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完全可以满足市场化的多样性需求。日本建筑学会理事深尾精一认为,只要在推进过程中,注意收集住宅购买者的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这些市场反馈对方案进行不断的修改、设计,使产品得以改善,最终是可以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强化我国模数协调编制和推广应用工作,将有利于推动我国的住宅产业发展,可以帮助住宅产业发展在当前的困境中及时找到突破口,从而发生质的飞跃。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是与千家万户都息息相关的事情,是大势所趋。但是,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不是单凭某一个地产公司的力量就可以做到的。我国目前在设计施工及部品生产方面仍存在很多缺陷,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住宅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政府、开发商、消费者以及建筑设计、施工、建材生产企业的共同努力,要打破常规,全面推广,快速前进,将我国的住宅产业化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㈦ 2008年徐州gdp
您好,根据统计资料,2008年徐州市的GDP总量达到了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2008年,徐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滚中14.6%,居江苏省第三位。2008年,徐州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三位。2008年,徐州市实现了第三产业增加值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三位。2008年,徐州市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三位。2008年,含春徐州市实现财政总收入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三位。2008年,徐州市实现财政总支出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谈备耐三位。2008年,徐州市实现财政赤字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三位。2008年,徐州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三位。2008年,徐州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三位。2008年,徐州市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三位。2008年,徐州市实现服务业总产值1,072.8亿元,比2007年增长了14.6%,居江苏省第三位。总的来说,
㈧ 如何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应用
新型建筑工业化蠢慎是一种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建筑产业链的可持续薯档歼数冲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建筑业更是面临着发展理念更新、生产方式变革、生产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