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凭祥市如何做好工业振兴

凭祥市如何做好工业振兴

发布时间:2023-04-30 03:57:22

1. 崇左市666工作思路是哪些思路

崇左市666工作思路是指乡村振兴、工业振兴、口岸振兴、文旅振兴、城镇振兴、科教振兴的推进!

进一步凝聚边民、富裕边疆、稳定边境,全力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要紧扣“三个聚焦”,围绕“两个高于”工作目标和“666”工作思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工业振兴、口岸振兴、文旅振兴、城镇振兴、科教振兴,发展壮大“4+2”产业体系,打造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在推动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展现更大作为;依托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广西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中国(崇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开放平台,高水平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不断扩大面向东盟的影响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取得更大突破;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实现更大进展;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统筹发展和安全能力,健全完善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合力强边固防长效机制,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以团结奋斗的时代主题要求引领谱写祖国“南大门”和谐安宁新答卷,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作出更大贡献;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着力建设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持续深入推进清廉崇左建设,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上取得更大胜利。

崇左,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城市,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是中国通往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陆路大通道,是中国口岸最多的边境城市、中国边贸第一大市。目前拥有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崇左片区、中国(崇左)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广西凭祥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多个国家级平台。

2. 广西: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关于实施强首府战略的若干意见
(2019年11月13日)
实施强首府战略,是服务中国与东盟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举措,是加快建设壮美广西的重要举措,是打造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核心增长极的关键举措。为确保强首府战略取得实效,全面增强南宁市综合竞争实力,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扩大开放、担当实干,抓住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对接粤港澳大湾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等重大机遇,突出城市建设的“形、实、魂”,聚焦强经济、强产业,着力聚要素、拓空间、优环境、增活力,凝聚全区上下合力,共同推动首府南宁快马加鞭、提速发展,提高首位度,引领带动全区高质量发展。
(二)战略定位
——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持续畅通“南宁渠道”,不断深化交流合作,引领构建中国面向东盟的高水平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充分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作用,提升交通、信息、资金、物流、人文互联互通水平,打造西部地区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重要枢纽。
——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强化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作用,主动对接大湾区先进生产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领带动北部湾城市群与大湾区融合发展。
——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成为壮乡魅力彰显、多元文化共生、亚热带风貌突出的生态宜居城市典范。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南宁市综合实力显着增强,经济总量比2018年翻一番。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工业支撑作用凸显,创新要素加快集聚;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大幅提升,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基本建成;城市功能更加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集聚力、承载力和辐射力明显提升。
到2035年,南宁市引领带动作用显着提升,经济总量占全区比重力争达到30%。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区域性国际大都市、“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枢纽城市、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核心城市、具有浓郁壮乡特色和亚热带风情的生态宜居城市全面建成,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法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人民生活更为宽裕,引领带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大幅增强。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四)做强现代先进制造业。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培植“工业树”、打造“产业林”,持续强化产业发展、园区建设、企业培育工作,发展壮大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加快构建区域性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壮大重点产业集群。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抢抓电子信息产业全球布局调整新机遇,大力引进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着力构建网络通讯、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产业链,建成承接东部、衔接东盟的重要电子信息产业核心部件研发、制造和供应基地。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点引进乘用车、商用车等整车和配套项目,建成整车及零部件协同发展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扶持南宁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市场占有率,建设服务国内、面向东盟的城轨、高铁车辆制造基地。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重点发展现代中药、保健食品、医疗器械等产业,区市合作共建广西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南宁国家高技术生物产业基地,提升生物制药、化学药新制剂研发制造能力。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二次创业”。大力发展航空交通铝材,把南宁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铝产业基地。推动食品产业向精深加工发展,建材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化工产业向高档化、精细化发展。
做强做优工业园区。南宁要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以激发对外经济活力为突破口,大力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开放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分别把南宁高新区、南宁经开区和广西-东盟经开区打造成为主导产业鲜明、创新体系完备的千亿产业园。以南宁·中关村科技园为基础,创建自主创新示范区。拓展工业发展空间,支持南宁申报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建设现代工业园。坚持产城融合,加大对南宁各县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入,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园区人口集聚;促进县区工业园区提质升级,鼓励县区结合自身资源条件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邕宁蒲庙-青秀伶俐-横县六景-宾阳黎塘先进制造业产业带。
“内育外引”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国内外企业落户南宁,广西投资集团、广西北部湾投资集团、广西玉柴集团、广西汽车集团、广西林业集团、广西农村投资集团等自治区国有企业要集中资源在南宁布局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培育形成一批产值超百亿的工业企业。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尖”发展,扶持一批有创新优势的高成长性企业快速做大做强,加快形成百亿企业引领、亿元企业支撑、中小企业蓬勃发展新格局。
(五)做强现代服务业。坚持强优势、树品牌,加快构建具有首府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大力推动金融开放。高质量高标准高水平建设中国-东盟金融城,创建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示范区,持续推进区域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域性货币交易清算中心和跨境投融资服务中心建设,打造金融后台服务基地、财富管理服务基地、金融信息服务基地和金融交流培训基地,建设完善中国-东盟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市场、黄金产业交易市场、区域股权投资市场、区域产权交易市场和资本培育服务市场,加快形成金融要素洼地和金融开放创新高地。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大力建设国家物流枢纽。加快建设一批集物流集散、配套加工、信息服务、商贸展示、金融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推动建设陆港型、商贸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打造面向东盟和服务我国西南、中南的地区物流总部。依托中国-东盟多式联运联盟,推进南宁与北海、钦州、防城港等沿海城市的港口协同联动发展,打造南宁港联动铁路线接入北部湾港的江铁海联运示范路线,加快形成以海铁联运为主干的多式联运体系。开展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探索“跨境电子商务+国际联运”新模式。
大力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强化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展会品牌效应,提升发展中国-东盟商品交易中心,引进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国内外大型知名会展集团和国际大型会展品牌,培养会展专业人才,深化会展业跨界融合,建设会展企业总部基地,形成面向东盟的大型国际展会集聚区。
大力发展大健康和文旅产业。深化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推进医养结合、体医融合,加快规划建设南宁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等一批健康特色小镇、示范基地、产业集聚区,推动形成环大明山健康产业带,打造区域性国际健康养老胜地。大力发展健身休闲、山地户外、民族体育等运动产业,在邕举办各类重大体育赛事。实施旅游大项目带动战略,推进大明山景区、昆仑关景区、百里秀美邕江、园博园等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建设环首府生态旅游圈,加快南宁国际旅游度假区建设,打造中国-东盟旅游开放合作新高地。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一批文化龙头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推进特色文化与影视、旅游、会展等融合发展。积极拓展以东盟为主要方向的国际文化市场,着力打造壮乡文化、东盟文化产品交易集散地。
(六)培育发展新经济。以研发新技术、培育新组织、发展新产业、创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为路径,聚焦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绿色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把南宁打造成为区域性新经济发展策源地。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抢占数字技术转化为应用的前沿阵地。推动在南宁设立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区域性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优化升级南宁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建设服务东盟的离岸数据中心。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智慧城市等重点项目和支撑平台优先在南宁布局、向南宁集聚,加快5G网络商用和产业发展,打造区域性数字经济高地。推进先进数字技术与各领域各行业深度融合,重点推动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重大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家居等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南宁智能制造城。
加快培育平台经济。着力构建平台产业生态,鼓励一批商品市场搭建开放平台与中小商户共享,推动传统交易场景的数字化重构,实现上下游企业和周边服务企业的智能互联。推动生产资料市场与企业开展供需对接,发展“市场+平台+服务”模式,培育形成一批开放、高效、绿色的供应链平台。扶持一批资源集聚度高、产业融合成效好的本地平台经济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互联网平台企业和结算中心。推动完善信用记录、发布、披露、风险预警等制度,构建以市场信用评价为核心的平台经济共治体系。
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大力发展绿色产业,重点推动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等研发及装备制造产业做大做强,加快发展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和可替代能源产业,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农业。大力推动绿色生活方式,在城市建设中加大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产品推广应用,加快废弃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积极发展高效节能家电、绿色家居、绿色餐饮等绿色消费产业。
(七)做优特色农业。聚焦产业振兴,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创建香蕉、晚熟柑橘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打造生猪、水果等百亿产业集群。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提档升级,创建和提升国家级、自治区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田园综合体。实施农业品牌振兴计划,培育壮大南宁香蕉、南宁火龙果、横县茉莉花、古辣香米等区域公用品牌,推进绿色食品、有机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打造高品质“菜篮子”基地。大力打造农业龙头企业总部基地。推进蔗糖、水果、茶叶、木材等农(林)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现代都市农业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市。加快建设一批农产品交易中心及农批农贸市场,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地头冷库,完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网络布局。
三、加快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
(八)深化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进一步畅通“南宁渠道”,高水平办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和商务与投资峰会,争取更多国家和地区在南宁设立领事机构或商务办事机构,推动中国-东盟博览会服务区域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延伸。推动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设立保税物流中心,支持南宁设立国家铁路货运口岸。加快建成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南宁核心区。加快建设中国(南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打造区域性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和中国-东盟跨境电子商务基地。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产业合作,把南宁打造成为中国企业走向东盟市场和东盟企业进入中国大陆的产业投资聚集地、贸易往来结算地、科技创新支撑地、生活服务保障地。
(九)加快建设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南宁片区。围绕打造制度创新高地、营商环境高地、开放型经济高地、人才聚集高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出台相应支持政策,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智慧物流、数字经济、文化传媒以及新兴制造等产业,积极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努力建成贸易投资便利、金融服务完善、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自由贸易园区。
(十)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快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围绕主通道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加快建设中新南宁国际物流园,推进铁路玉洞货运场站及联络线建设。开通南宁连接中南半岛国家的跨境公路直通车,加快推进南宁国际铁路港建设,促进南向运输跨境货物在南宁集散,把南宁南站建成西南地区货物出海重要铁路货运编组站。
(十一)推动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推进要素集聚,强化国际合作、金融开放、信息交流、商贸物流、创业创新等核心功能,培育一批有特色优势的产业聚集区,提升南宁核心城市综合功能和集聚辐射带动北部湾城市群的能力。推动与“北钦防一体化”深度联动发展,促进北海、钦州、防城港融入南宁都市圈,共同建设“南宁-北钦防”城镇发展轴,形成引领全区发展的龙头。建立完善北部湾城市群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机制,推动南宁对接融入大湾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共建产业孵化器、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科技金融等服务平台,推行“飞地经济”共建共管等模式,加快建设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产业转化的示范区。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人才交流合作,完善互派干部双向挂职长效机制。
(十二)加快五象新区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平台作用,把五象新区打造成为广西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示范区。从自治区层面统筹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解决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新兴产业园、现代工业园发展空间不足问题。鼓励五象新区在与东盟进行现代金融、智慧物流、数字经济、新兴制造产业、贸易自由、人文交流等对接发展中率先探索,高水平打造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广西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核心区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节点。对五象新区范围内自治区税收分享部分全额返还南宁市,由南宁市统筹安排支持五象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深化五象新区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数字经济、智慧物流等领域的创新合作与融合发展,建设粤港澳合作区。建立简约高效的管理机制,探索推行政府雇员制,建立“优绩优酬”绩效工资体系并与中央有关政策做好衔接,推动形成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活力的人事制度。
四、加快发展要素集聚
(十三)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坚持创新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大对南宁创新机构、研发平台、创业载体、成果转化平台等创新平台体系的建设力度。大力引进新型产业技术研究机构、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推动南宁在发达地区设立“飞地孵化器”。深化区域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中国-东盟科技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推动实施重大产业技术攻关。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南宁市重点引进和培育的高层次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等的研发费用奖励补助力度。
(十四)强化人才智力支撑。加快南宁教育园区建设,推动一批高校入驻园区。在高级职称评审、中高级岗位设置等方面给予南宁更大自主权。加快建设中国-东盟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和龙头企业。在南宁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予以收费优惠、物流保税优惠等国际通行权益。顺应产业发展需要,自治区在南宁筹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优化驻邕高校、职业院校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推进驻邕高校、职业院校国际化进程,鼓励支持驻邕高校、职业院校以面向东盟为重点,为全区企业“走出去”提供外向型人才。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南宁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建设等的支持力度。
(十五)强化金融税收支撑。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重大产业、新经济等的支持力度。在南宁设立地方银行、消费金融等各类法人金融机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企业上市融资、债券融资等直接融资比重,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做大做强南宁上市企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设立产业、科创等各类基金。允许南宁市对重点扶持和鼓励发展的产业和项目,报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给予减免企业所得税地方分享部分的优惠。
(十六)强化国土空间资源支撑。在自治区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对南宁发展所需的空间拓展予以支持,充分保障南宁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占全区四分之一以上。在市域范围内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重点发展南宁大都市区,推进宾阳、横县新型产业经济区和隆安、马山、上林生态经济区差异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支持南宁市科学合理调整永久基本农田。南宁市范围内的自治区本级土地由南宁市统一规划、统一收储。优先保障南宁市新增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单列下达五象新区、南宁教育园区建设用地指标,新增单列下达南宁空港经济区建设用地指标。南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及市级统筹推进的重大产业和公益性项目,纳入自治区专项指标核销范围。南宁市要大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处置闲置土地,创新开展城市改造更新工作,促进土地资源集约节约利用。
五、加快区域性国际大都市建设
(十七)打造南宁大都市区。适应城镇化发展趋势,向南向海拓展南宁发展空间,合理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建设北部湾城市群核心城市和特大城市,优化调整行政区划,科学配置南宁大都市区空间资源,优化提升主城区,重点向南建设五象新区、向东拓展三塘和邕宁片区,加快推进武鸣城区、吴圩空港新城、六景产业新城以及特色近郊城镇组团建设,全面构建多中心、多组团的大都市区空间结构。
(十八)加快区域性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形成以南宁为枢纽的全方位高速铁路网,规划建设昆明-南宁-玉林-深圳等高速铁路,充分预留区域高铁廊道,重构“多主多辅”的国家客运综合枢纽布局。推动规划建设崇左(凭祥)-南宁-玉林-粤港澳大湾区、南宁-河池-重庆、南宁-百色-瑞丽货运铁路,打通粤港澳大湾区连接中南半岛货运通道和中缅货运通道,加速提升通达北部湾港口货运铁路出海通道能力。规划建设中心城区通往六景、大塘、武鸣、横县、宾阳、扶绥等方向和环大明山市郊铁路。加快落实广西高速公路网规划(2018-2030年),优先建设南宁出区出海出边的通道项目。着力建设区域性国际航空中心,加快机场跑道、新航站楼等建设,支持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争取第五航权。加快内河水运建设,规划建设平陆运河,实现南宁港与北部湾港的江海联运。加快建设南宁国际空港、南宁国际铁路港等综合交通枢纽,完善枢纽衔接设施和多式联运设施。
(十九)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健全绿色高效交通体系,提高城市核心地区的轨道网络密度,优化主干路网布局和城市微循环,加快建设“五横七纵”的快速路网,形成“开放式、网络化”的市内交通路网格局。创建国家公交都市,构建以轨道交通、快速公交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多模式公共交通系统。统筹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能源结构优化、地下综合管廊、智能电网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二十)提高生态宜居水平。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确定全域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治理总体格局。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持续提升“南宁蓝”品质。实施流域综合整治,持续推进黑臭水体治理,大力推动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加强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有效管控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等土壤环境风险。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区域统筹、综合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提升“中国绿城”品质,深化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构建“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城市绿地综合体系,率先开展“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及创建国际花园城市。积极开展城市修补,提高滨水空间连续性、可达性,营造高品质强活力的蓝绿网络,构建覆盖中心城的无障碍城市慢行绿道系统。大力推进南宁市资源循环基地建设,建设城乡垃圾收运体系,建立生活垃圾处理生态补偿机制。加快乡村生态振兴重点区域建设,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二十一)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夯实公共就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南宁市开展跨境劳务合作,探索在外企较为集中的经济园区或产业集聚区设立涉外劳动纠纷调处机构或外国人服务站。完善学前和义务教育布局,加快学前教育普惠提质,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特色化发展,在全区率先普及十五年教育。围绕绿色、民族、东盟等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文化与历史文化内涵,积极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健康南宁,加快推进各级各类医院和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住房保障等制度,建立更加安全的社会保障网。强化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法治南宁、平安南宁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扫黑除恶等工作,不断提升群众安全感。加快推进5G网络建设,将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面应用到生产生活各领域,创建面向东盟的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六、强化保障措施
(二十二)建立实施机制。成立强首府战略指挥部,统筹协调推进强首府战略各项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听取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重大问题及时报告自治区党委、政府。完善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敢闯敢干的干事创业良好环境。
(二十三)强化政策保障。除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明确不能下放或委托的事项外,按照“能放则放、能给尽给”的原则,把自治区相关权限下放南宁市。推动南宁在要素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优化、招商引资方式创新、城市空间统筹利用、农业农村改革等重点领域深化改革、先行先试,勇当全区改革发展的排头兵。
(二十四)强化责任担当。全区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解放思想、统一认识,切实担起相应责任。区直各有关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具体政策措施,全力做好各项指导支持工作。南宁市要发挥主体作用,大胆闯、大胆试、大胆干,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实施方案,明确任务清单,实行挂图作战,举全市之力推动强首府战略全面实施。

3.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的4. 主要内容

1)城镇化发展目标与方针
人口与城镇化目标:合理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201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3.6亿,城镇化水平约达到47%,城镇人口约为6.4亿人;2020年全国总人口约为14.5亿,城镇化水平为56~58%,城镇人口达到8.1~8.4亿人。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城镇建设用地的总量和增长速度。2006年至2010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长速度控制在4%以下,201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8.24万平方公里以下。2011年至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年均增长速度控制在3%以下,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1.08万平方公里以下。
城镇化发展方针:坚持“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功能完善、集约发展、社会和谐、安全高效、文化昌盛、人居环境良好”的城镇发展策略。
2)城镇化发展分区
东部地区发展指引:按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要求,提升城镇化质量。加快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重点城镇群的发展和资源整合,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引导产业和人口向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小城镇转移和适度集聚,与中心城市形成网络状的城镇空间体系,防止中心城市人口和功能的过度集聚。坚持生态环境优先发展原则,加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环境支撑能力。加大环保投资,重视大气污染防治,改善城镇大气环境质量,抑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沿海地区应合理安排城镇布局,加强对高层建筑的布局引导,禁止超采地下水,防止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建立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加强沿海海防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加强灾情预报管理。
中部地区发展指引:按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要求,加快城镇发展,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大力培育城镇群和区域中心城市,提高城镇群的人口吸纳能力。加强以省会为主体的中心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大对县城、中心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促进小城镇支农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粮食主生产区要处理好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切实加强耕地保护,煤炭等能源基地要实现能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能源基地建设要与城镇发展相互依托。加强中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判缓建设,完善中部地区出海通道建设。
西部地区发展指引:按照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要求,推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集中式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和完善区域和省域中心城市的综合功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重点发展县城、工贸和旅游型小城镇。按照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引导生态脆弱地区人口合理布局和有序转移,简物保障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结合能源基地建设和资源开发,做好新兴城市的布局与协调,引导资源枯竭型城市健康转型。加快陆路门户城市和边境交通枢纽城市发展,促进沿边开放和能源通道建设。扶持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城镇的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建设,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西南省区要妥善处理人地关系紧张问题,通过中心城市和重点镇的发展吸纳农村人口,聚集中小企业和地方服务业。西北地区通过牧区小城镇的建设,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增强灾害救助能力。
东北地区发展指引:按照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要求,提升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加快棚户区改造,建立资源枯竭型城市接续产业援助机制,增强城市吸纳就业的能力,促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产业振兴。加强东北与东北亚各国、环渤海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内部的交通通道建设,加快口岸城市和港口城市发展,促进沿边开放和沿海开放。增强区域中心城市的联系,完善区域城镇网络,提升城市对农林牧地区和能源矿产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搞好森工地区、国有农场地区城镇建设,促进农业、林业发展,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强森林、湿地和黑土地生态系统的保育工作。完善区域协同的防洪排涝体系。
3)城镇空间组织与格局
城镇空间组织模式:以城拦冲液镇群为核心,以促进区域协作的主要城镇联系通道为骨架,以重要的中心城市为节点,形成“多元、多极、网络化”的城镇空间格局。多元是指不同资源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发展机制和不同类型的区域,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城镇空间组织方式和发展模式。多极是指依托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城镇群和中心城市,带动不同区域发展,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网络化是指依托交通通道,形成中心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紧密联系、优势互补、要素自由流动的格局。依托国家主要陆路交通通道、江河水道、海岸带,以城镇群和各级中心城市为核心,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联系密切、布局合理、协调发展的网络化城镇空间体系。
城镇空间格局:规划形成“一带七轴”的城镇空间格局。一带指沿海城镇带,是沿渤海、东海、黄海和南海的沿海城镇发展带。重点发展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个重点城镇群,促进辽中南、山东半岛、海峡西岸、北部湾城镇群的发展。加强沿海通道建设,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参与经济全球化竞争,引导国家实现全面发展。七轴指七条依托国家主要交通轴形成的城镇联系通道,依托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含长江)、北京—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广州(含京广、京九线)、连云港—徐州—郑州—西安—兰州—乌鲁木齐(陇海-兰新线)、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北京-张家口—大同—呼和浩特-包头-银川-兰州(包括西宁)、兰州—成都—昆明—南宁—海口、上海-南昌-长沙-贵阳-昆明等交通通道,加强中心城市之间的联系,合理组织人口和产业的聚集与扩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重点地区城镇发展指引
重点地区包括城镇群,跨省级界线城镇发展协调地区,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区和海岸带等。这些地区在提升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协调区域发展和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国家要加强对重点地区城镇化的政策引导和城镇发展的管理。
重点城镇群发展指引:以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城镇群是重点城镇群,它们是带动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对提高国家参与国际竞争能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要提升核心城市的国际服务职能,增强对内对外的辐射能力;要优化这些地区城镇的产业结构和能源利用结构,促进城镇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确定主导产业和人口发展规模;加强区域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和密度;加快城镇的网络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区域交通与城市交通的接驳;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程,统筹城乡空间的整合;创新区域管理机制。
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区和海岸带发展指引:重要江河流域、湖泊地区应制定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流域地区综合开发规划,合理配置水资源,并处理好水环境保护、防洪、发电和城镇供排水的关系。合理布局工业和城镇,重点控制上游地区的环境污染,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的转移支付机制。保护海岸带完整性和稳定性,统一规划与分配海岸线资源,处理好海洋资源开发和保护的关系。海洋港口和城镇发展要统一规划,协调建设。该类地区主要指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淮河流域、辽河流域、松花江流域,太湖地区、洞庭湖地区、鄱阳湖地区、洪泽湖地区,海岸带及海岛地区。
跨省级界线城镇发展协调地区发展指引:在产业和城镇发展、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需要进行省际协作的地区,要健全协作管理机制,加强沟通与协调。跨省级界线城镇发展协调地区包括苏鲁皖豫交界地区、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与东北三省的交界地区、苏皖交界地区、晋冀鲁豫交界地区、浙赣皖交界地区、晋陕蒙交界地区、甘青新交界地区、川滇藏交界地区、川滇黔交界地区、川渝交界地区、鄂赣皖交界地区、鄂豫陕交界地区、粤湘赣交界地区、黔湘桂交界地区等。
5)城市发展指引
国家中心城市:指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这类城市要提升在外向型经济和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发展水平,逐步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于世界的金融、贸易、文化、管理等中心,起到带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重点城镇群发展的核心组织作用。武汉与重庆是新兴的国家中心城市,分别为长江中游城镇群、成渝城镇群的中心城市,也是我国内陆开发开放的高地。
陆路门户城市(镇)、边境地区中心城市:位于我国边境地区的陆路门户城市和边境地区中心城市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相邻国家和地区合作,重点发展边境贸易,健全城市功能。门户城市(镇)主要有:满洲里、二连浩特、丹东、珲春、集安、图们、绥芬河、同江、黑河、瑞丽、景洪、河口、凭祥、东兴、亚东、樟木、伊宁、喀什、阿图什、塔城、博乐。重要的边境地区中心城市包括:哈尔滨、昆明、南宁、乌鲁木齐、拉萨。这些城市也是边境地区的交通枢纽城市。
老工业基地城市:对传统工业为主,产业转型慢,经济增长速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工业城市,要积极推进科技改造与技术更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矿业(资源)城市:以矿业和其它资源开采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城市,推动产业类型多样化,提升城市服务功能,积极加强矿区的生态恢复和环境建设。对于新兴矿业城市要加强矿区和城镇的协调发展,避免过于分散的空间布局。对于少数资源枯竭的城市要积极发展接续产业;对于难以发展接续产业的城市要采取转移策略,适时转移人口。
历史文化名城:要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弘扬民族精神。要严格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协调好新城建设与旧城保护的关系;加强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6)国家综合交通枢纽体系
以能源战略、资源保护、运输安全为原则,建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国家铁路网建设,完善国家高速公路网,注重发展水路运输,增加水运的比重,建立布局合理的民航机场体系,逐步构建多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
以中心城市为节点,推行一体化的联合运输方式,加强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实现旅客运输的零距离换乘和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提高门户城市的交通服务水平,强化城市在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中的核心地位;促进城市内部交通与区域间交通的有机整合;建立高效便捷、公平有序的城市交通系统。
建立全国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强化城镇在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核心地位,促进多种交通方式之间的有机衔接,增强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边境交通枢纽城市建设,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完善全国交通网络。一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北京—天津、沈阳、上海、武汉、郑州、广州—深圳、重庆—成都、西安、兰州。二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石家庄、太原、大连、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宁波、合肥、南昌、厦门、济南、青岛、长沙、南宁、贵阳、昆明、拉萨、乌鲁木齐。其中哈尔滨、昆明、南宁、拉萨、乌鲁木齐为国家边境地区交通枢纽城市,它们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4. 少数民族村寨农业生产产业化模式

自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特别是2018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实施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了化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兴旺被列为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的首位,由此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成了学术界高度关注和聚焦的重大时代课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作为不同于其他区域的经济社会单元,具有比较特殊的民族元素和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备受国家的重视和支持。2009 年以来,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就开始部署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颂贺烂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2017 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出台了《关于培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指导意见》,将特色产业纳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五位一体”保护发展模式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其重要发展目标之一。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共有97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①,“十三五”期间广西拟重点培育105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如何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做大做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构建产业发展共生体,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但是增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内生动力、韧劲的内在需要,也是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振兴、与全区经济发展联动、共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战略导向。

一、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模式和特点

2009 年以来,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为依托,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优势资源,突出民族特色,以文化旅游业、特色种植业、民族传统手工业等为重点,创新产业选择、产业形态、产业模式、产业生态等相互兼顾,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民族和区域特色的产业体系,激发了地方发展的内生潜力,切实提高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治贫、防贫能力,使其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打破产业单一发展模式,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普遍做法,其主要体现在文化与旅游业、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两个方面。通过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出了诸如乡村旅游、农业旅游、休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文化旅游等新型产业形态。

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实践中探索出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产业合作模式,有效地增强了产业发展的活力、提高了产业经济效益。一是“政府(村)+企业”模式。如来宾市金秀县与广西天河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共建世界瑶都康养特色小镇,打造以瑶医、瑶药起源为产业核心,集中草药种植和深加工、休闲旅游、民族文化、商业开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体项目。二是“农户+公司”模式。如崇左市大新县桃城镇万礼村浓沙屯以大新县盛都工贸有限公司为主体,成立了崇左市首家乡村旅游发展公司,免息垫付300多万元用于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引导浓沙屯群众以资金、土地入股,包括贫困户7户26人均是公司股东,盈利后按股份分得红利收益。部分贫困户还积极参与“农家乐”经营,真正与公司结成利益共同体。三是“党建+产业”模式。如南宁市隆安县那桐镇定江村定典屯依托广西金穗农业集团的优势资源,通过党组野漏织发动、能人带动、企业推动等方式,大力推进土地流转,采取“党支部+协会(香蕉协会)+农户”的模式,着力发展特色香蕉产业,成为全区着名的香蕉生产基地,被誉为“广西香蕉第一村”。四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凭祥市夏石镇板小屯从 2014 年年始,通过引进资金、技术,成立生态农业合作社,加大开发力度,拓展旅游业深度,以旅游为主线,结合生态养生、休闲度假等主题,建成集亲水乐园、户外体验、农家食宿、休闲体育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度假区。

二、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主要困境

(一) 产业发展扶持资金不足

2016 年国家民委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纳入财政扶贫专项资金后,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中不再设立专项资金,而且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只能分配到县区,由县拍悉区人民政府统筹安排项目,因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专项资金被迫取消。根据《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和《广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中央和自治区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按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执行,主要用于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中央和自治区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分别从2013年、2016年开始,根据因素法测算,将资金切块分配到县,将项目审批权限下放到县,实行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县”制度,具体项目实施由当地人民政府决定。由于广西脱贫攻坚任务重,目前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投入脱贫攻坚及基础设施建设中,用于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资金十分有限。特别是不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因为不是贫困村,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无法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落地,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更加突出。

(二) 民族特色支柱产业不强

产业发展特色不明显、产业扶贫同质化现象突出、发展基础薄弱、产业化发展乏力是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也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对于产业发展缺乏科学定位,处于被动和“从众”的状态,发展思路不清晰,特别是没有结合民族特色、立足民族优势资源进行产业的选择和培育,导致产业发展缺乏特色和长远规划,难以形成特色农产品品牌和产业规模效应。

(三) 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发展后劲乏力

一些地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地方居民或者其他投资者投资为主,属于自发性产业发展模式。地方政府虽然也在政策和技术上给予一定支持,但由于资金、精力、资源有限,支持力度受限。同时,由于自发性的产业发展没有建立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模式,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发展路子不宽、市场空间不大、转型升级难度大。

(四) 产业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够

整体上看,广西大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产业发展特别是产业宣传、产品销售、产品品牌塑造等仍然是沿用原有传统的线下模式,没有充分运用现代互联网技术构建电商平台,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力度不够,没有进行线上宣传、开发、推广和销售,限制了市场发展的空间。

(五) 产业发展的互动性和协作性不强

由于资金不足、长期行政区域化管理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间、同一村寨的不同农户之间并没有形成联动协作共享机制,形成了较强的地方保护主义,各自为政的色彩比较重,分割式管理问题突出,产业发展涉及的交通、物流、信息、人才、资本、技术等没有形成较为有效的流动、整合和共享,不管是同区域的不同村寨之间,还是不同区域的村寨之间都缺乏充分有效的沟通、交流和合作,没有形成协同联动与合作共赢理念,弱化了资源的效用,不利于培育和构建完善的产业链,影响规模经济的形成。

三、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以产业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路径

(一) 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

1.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引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聚集

一是制定和完善金融机构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政策,引导和鼓励不同类型的银行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公共服务、文化挖掘与保护、企业投资特色村寨项目等提供针对性强的和种类丰富的金融服务。二是探索公共基金、保险资金等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项目的运营机制和管理办法。通过鼓励和吸引公共基金、保险资金参与具有稳定收益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和运营,突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瓶颈。三是创新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完善第三方支付、P2P 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拓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渠道。四是建立企业、居民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项目的利益分享机制。

2.探索以奖代补的投资模式

由政府设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或者统筹分配政府募集、整合的各部门、各行业的资金,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予以支持。由各级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规划和项目安排,确定重点培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试点和重点产业项目,由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所在的地方政府垫资承包相关项目建设,或者是以招标的方式引导相关单位或企业、社会组织竞争承包相关项目建设工作,项目完成并经过有关部门检查验收后,根据项目的进度或者效果由政府予以一定奖励,赋予项目建设效果显着的承包方后续参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或者其他项目竞标的优惠政策权利,引导地方政府和投资企业加强项目建设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的内生供给力

不管是自治区层面,还是乡镇村层面,仅仅依靠政府来筹资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寻求其他资金的支持,而通过发展集体经济所获得的收益是解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资金困难问题的有效方式。建议各级政府部门鼓励和大力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并将集体经济所获得的收入按照一定比例用于培育和扶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重点产业发展,以优化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结构、促进居民就业并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二) 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

中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互联网信息技术已经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方式,还成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释放出巨大的潜能,是乡村振兴支农惠农强农的重要力量。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就是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和相关平台、机制不健全,由此产生的后果是产业选择、产业发展、产业营销、产品推广等与市场需求难以实现无缝衔接,降低了产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匹配的精准度,限制了产品营销渠道和发展的空间,增加了产业发展的总体成本。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应以“数字乡村”战略为抓手,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融入广西“数字乡村”总体发展规划,以互联网为依托,培育和发展“互联网+”产业形态,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包括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内的广大农村互联网基础建设,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云平台,加强信息资源大数据建设,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电子商务平台布局,培育“互联网+物流”“互联网+资金”“互联网+技术”“互联网+产业”等多种产业形态,发挥互联网优势构建新型的农村与城市、城镇融合发展模式,逐步缩小原来农村与城市、城镇之间由于地理因素形成的经济社会发展短板和数字鸿沟。二是完善引导市场主体投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电子商务平台的激励机制。电子商务平台是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的重要条件。要通过税收、工商、土地等多方面政策,引导和激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电子商务平台,由此形成覆盖范围广、形态多样、运行高效的电子商务网络体系。三是积极探索“互联网+”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广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产业特色、基础条件等差异决定了农业发展模式各有不同,要瞄准市场需求、结合品牌特色和资源优势,运用互联网技术、平台探索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不同产业之间、不同区域之间、产业链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效融合,延伸产业链,培育新业态,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打造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空间和优势,培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增强市场发展新潜能,扩大产业发展增量增值空间。

(三) 整合资源,跨界融合,培育新动能,构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融合联动发展模式

1.打破地域限制,增强不同区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融合性、联动性

各市、县、乡镇、村寨要逐级整合自然资源、民族资源、文化资源、生产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等,建立要素资源的整合、反馈、流通机制和各要素资源自由流通、效用发挥机制,做到各取所长、相互补充,实现资源整合和利用最大化,在以“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建设为基点,打造个性精品品牌,克服村寨建设“千村一面”和同质化、低质化现象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村寨、相邻市县资源互补性、产业发展互补性等优势,构建和完善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链、产业链和生态链,打造区域性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族文化圈、产业发展圈和生态保护圈,通过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整合和资源聚集与互补,创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管理模式、发展模式,培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新动能,扩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新空间。

2.突破行业局限,推进多产业跨界融合

立足少数民族村寨产业特征、山水资源、地形地貌、历史文化、民族特色、产业优势、生态资源等要素,树立多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探索“旅游+”“文化+”“互联网+”“生态+”等新发展模式,打好产业发展组合拳,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促进文化、生态、旅游、现代农业、特色手工业、服务业等一体化发展,通过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提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四) 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和专业化指导机制

1.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帮扶机制

这里的帮扶主要是指由产业发展模式完善、产业发展基础好、产业发展机制健全、产业化发展程度高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他区域,或者在某方面具有相关优势的部门、单位等为基础薄弱、资金缺乏、技术不足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这种帮扶包括强制和自愿两个方面。强制性帮扶主要是指由自治区、市级通过统筹安排,责成有关地方政府或者部门、单位为有关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和帮助,并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成效纳入责任部门、单位的具体考核指标。自愿性帮扶主要是指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支持和帮助。通过实行帮扶机制,可以减轻地方政府部门的压力,促进资源共享,实现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与区内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

2.建立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指导机制

这里的专业化指导主要是指通过强化产业扶贫的政府责任担当,由政府部门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派驻产业发展专业指导员或者是由政府提供资金(或部分提供)聘请专业人员指导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要设立专项基金定期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专业人员培训,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产业发展提供充足且高质量的人才。

5. 凭祥的经济建设

凭祥地处广西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个板块的交汇区,是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一轴两翼”中的重要节点城市。凭祥与越南接壤,辖区内有凭祥(铁路口岸)和友谊关(公路口岸)2个国家一类口岸、平而关(水路口岸)1个国家二类口岸,弄尧(含浦寨)、凭祥(叫隘)、平而、油隘4个边民互市点,是广西口岸数量最多、种类最全、规模最大的边境口岸城市。
浦寨边境贸易管理区是中越边境线上最大的边贸点之一,浦寨已形成中越边境最大的红木家具、工艺品专业市场和水果交易市场,也是中国有名的边贸城。
2005年,凭祥市地区生产总值11.34亿元;对外贸易成交额60.84亿元;财政收入1.60亿元。
2007年,凭祥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8.88亿元,同比增长29.9%;财政收入3.0041亿元,同比增长5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73亿元,同比增长9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亿元,同比增长19.4%。
2010年凭祥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5.3亿元,比2005年增加13.96亿元,翻1.15番,年均增长17.1%;财政收入完成5.08亿元,比2005年增加3.4亿元,翻1.67番,年均增长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2亿元,比2005年增加29.52亿元,翻2.63番,年均增长44.1%;外贸进出口成交额264.5亿元,比2005年增加203.7亿元,翻2.1番,年均增长3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4亿元,比2005年增加6.11亿元,翻1.22番,年均增长1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2元,比2005年增加10202元,翻1.27番,年均增长19.3%;农民人均纯收入4281元,比2005年增加2147元,翻1番,年均增长14.9%。
2012年凭祥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6.37亿元,同比增长15.2%,高出年初制定目标2.2个百分点;财政收入7.39亿元,同比增长18.98%,高出年初制定目标0.98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4亿元,同比增长41.6%,超出年初制定目标6.4亿元;外贸口岸进出口总额435.67亿元,同比增长27.8%,高出年初制定目标7.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82亿元,同比增长16.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82元,同比增长11.91%;农民人均纯收入6280元,同比增长18.38%,高出年初制定目标5.98个百分点。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等三项指标增速在崇左各县(市、区)排名第一。
2012年,凭祥市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其中:第一产业4.37亿元,同比增长4.9%;第二产业11.47亿元,同比增长24.1%;第三产业20.53亿元,同比增长13.3%;三产比例为12.0:31.5:56.5。 手工业 解放前,凭祥无现代机器工业,手工业多为家庭副业性质。民国34年(1945年)国民党政府调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的有木工105人,泥水匠103人,石匠4人,其他142人。民国35年,工业有车缝10间,首饰加工1间。木器1间,铁器8间,砖瓦1间。
1952年调查,有个体手工业50户,234人。1956年2月,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铁器、车缝、木器、被服、修理、砖瓦、豆腐等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参加合作社的有69户,223人。全年产值17.2万元,完成年度计划97.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5.57%。1971年手工业合作社,归街道“革委会”领导。当年产值29.1万元,比1967年的41.8万元下降30.4%。1973年从街道分出,归市手工业局领导(后改为二轻局),产值达54.3万元,占全市工业产值10.8%。1980年增到193万元,为历史最高水平,比上年增长12.9%,占全市工业总产值28.2%。
1981年后,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产品竞争力不强,生产逐年滑坡。至1985年,手工业企业有被服厂、综合修理厂、木器厂、五金厂、砖瓦厂、塑料厂、食品加工厂7家,职工289人,年产值63万元,比1980年下降67.4%,占全市工业总产值8.5%。 国企 1953年成立的大米加工厂是凭祥市国营工业的萌芽。1955年建酒厂,1956年建酱料厂。
1958年大办工业,先后兴建建筑材料厂、那行水电厂、化工厂、农机厂、钢铁厂、芳香厂、煤矿、铁矿、皮革厂、面条加工厂等10家企业。年工业产值30.84万元。由于缺乏科学技术人员、熟练工人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以及未进行可行性论证便仓促上马,1959年芳香厂、钢铁厂、煤矿、铁矿场等相继下马或转产,经济损失达70多万元。
1960年,大青山林场划归凭祥市统计产值,当年工业产值33.11万元。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调整产业结构,化工厂、建材厂下马。“大跃进”建设的10个工业企业只剩下农机厂、那行水电厂、面条加工厂、皮革厂等4个企业了。后来吸取“大跃进”的教训,办厂先派人到外地对口学习或到学校学习管理和技术知识。1964年增建的印刷厂,1965年增建的旧火电厂,1967年增建的自来水厂都比较稳妥。以后虽然有下马的现象。如1963年皮革厂、1965年铁锅厂下马,但已经是个别的了。1968年后因“文化大革命”影响,工业产值连年下降,1970年比1967年下降42.6%。
70年代上马民矿站、新火电厂、供电所、磷肥厂、木材加工厂、铁矿、制药厂、凉果厂等9个厂。1971年至1978年,产值连年增长,1978年比1970年增加262.57万元。但在此期间上马的制药厂、磷肥厂、铁矿相继下马。
1979年后,忙于自卫反击战支前,没有新项目,产值与前几年基本持平。1981年夏石公社从宁明县划归凭祥市,1983年筹建夏石糖厂,1985年国营工业占工业总产值89.%。
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1亿元,同比增长58.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62亿元,同比增长94.3%;实现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同比增长42.5%;实现销售收入3.62亿元,同比增长61.25%。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为14.0:17.9:68.1,工业对GDP的贡献率达16.39%。工业企业对全市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其中制糖企业2005/2006榨季产糖1.88万吨,比上个榨季增加8000吨,同比增长74.1%;实现产值8330万元,同比增长92.3%;实现税利1925万元,同比增长100%。工业园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丰浩酒精厂、三弘松香厂、中医堂药业等一批生产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2007年,全部工业总产值完成6.90亿元,同比增长68.7%。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2.09亿元,同比增长47.9%。企业规模逐步扩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6年的8家增加到14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5.17亿元,同比增长98.2%。
2010年凭祥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9.16亿元,比2005年的2.51亿元翻1.86番,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达到15.1%。
2012年凭祥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完成15.36亿元,同比增长39.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58亿元,同比增长34.1%。 凭祥地处边陲,战事不断,加上受到土司的长期压迫和剥削,农业生产发展缓慢,粮食生产徘徊不前。民国34年(1945年),全县粮食总产仅331.15万公斤。至1949年,农业(种植业)产值只有44.74万元,占农、林、牧、副、渔(以下简称五业)总产值的63.33%。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连年增产,1955年同1951年比,粮食增产30%,产值增加14.46万元。1956年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变私有制为集体所有制,当年农业产值64.37万元,比1955年增加4.7万元,占当年五业总产值69.1%,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54%。
1957年至1978年的22年中,尽管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和推广科学种田等,但因受“左”的影响,1958年“大跃进”导致国民经济三年困难。同1957年比,1961年农业产值下降34%,粮食下降11%。1966年后10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农业学大寨”运动,搞政治工分,日粮自报公议,把社员正当的家庭副业当作资本主义来批,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增长幅度不大。1978年农业产值为170.7万元,比1956年增加106.33万元,平均每年仅增4.83万元,占当年五业产值69%,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9.2%。农民农业收入仅比1956年增加6元。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1981年农业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力获得解放。同年,夏石公社从宁明县划归凭祥市,农业比重大幅度上升,农业产值占当年工农业产值62.8%。1982年,全市粮食总产达2106.50万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1983年后,调整农业结构,粮食产量有所下降,但农业产值仍起伏增长。1985年产值为712.19万元,比1981年增长34.1%,占当年五业总产值51.9%。五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65%。农民收入比1978年增加57元1比1981年增加10%。但凭祥仍属全区48个贫困县(市)之一,全市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5%。农业发展缓慢除了一般因素外,主要原因是受战争的影响。从援越抗法、援越抗美到自卫还击战,全市人民一直处于紧张的战争、战备和支前状态,肩负着繁重的支前任务,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付出了很大代价。仅自卫还击战期间,全市投入支前的干部、群众就达4万多人次;遭受损坏水坝、水电站48处,毁坏丢荒田地2267亩,被炸死耕牛79头,毁坏房屋数以千间计,在边境一线的12个行政村,99个自然屯,19786人被迫后迁。
2006年凭祥市粮食种植面积3584公顷,比上年减少1307公顷;甘蔗种植面积3340公顷,增加1222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98公顷,减少59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94公顷,减少3公顷;豆类种植面积162公顷,减少39公顷。全年粮食产量16899吨,比上年减产27.2%;甘蔗产量208349吨,增产55.1%;蔬菜产量1898吨,减产1.4%;果园水果产量6645吨,增长21.7%,其中荔枝产量362吨,增长9.7%;龙眼产量710吨,增长9.2%;香蕉产量441吨,减产14.9%;柑桔产量656吨,增长30.4%;油料产量254吨,增产2.8%。肉猪出栏50800头,增长5.0%;肉牛出栏7219头,增长4.3%;肉羊出栏12910只,增长7.0%;家禽出栏146.08万只,增长5.6%。全年肉类总产量6777吨,增长5.0%。其中,猪肉产量3810吨,增长5.0%;牛肉产量721吨,增长4.2%;羊肉产量194吨,增长7.2%;禽肉产量2045吨,增长5.6%。水产品产量2965吨,增长13.2%。全年木材采伐量72326立方米,增长9.5%,松脂产量3468吨,增长12.1%。
2010年凭祥市经济作物面积由2005年的5.26万亩增调到12.86万亩。 1992年国务院批准凭祥市为沿边对外开放城市后,国民经济连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2005年,凭祥市对外贸易成交额60.84亿元,其中边境贸易成交额32.50亿元。
2006年凭祥市对外贸易成交额79.29亿元,增长30.3%,其中边贸成交额40.11亿元,同比增长23.4%。口岸出入境人数29.82万人(次),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153.56万吨,继续保持广西第三大口岸和第一大陆路口岸的地位。
2007年,对外贸易成交总额达到125.93亿元,同比增长58.82%,外贸进出口总额位居全区县(市、区)第一。凭祥企业边境小额贸易出口总额达57.12亿元,同比增长84%,占全区的70%,位居全区第一。属地企业外贸进出口总额达6.83亿美元,同比增长59.43%,位居全区县(市、区)第一。口岸进出口货物总量达213万吨,同比增长38.9%,其中:友谊关口岸车辆进出3.02万辆,货物进出口29.57万吨;凭祥(铁路)口岸首次突破100万吨大关,达到125.85万吨,同比增长185.96%,是1996年中越铁路联运恢复以来货物运输量最多的一年。口岸出入境总人数达61.73万人次,同比增长94.18%。
2010年,凭祥市外贸进出口成交额达832.4亿元,外贸进出口成交额由2005年的60.8亿元提高到2010年的264.5亿元,年均增长34.2%,其中口岸边境贸易进出口成交额由32.5亿元提高到200.1亿元,年均增长43.84%,属地企业进出口成交额由3.6亿美元提高到32.2亿美元,年均增长54.99%。
2012年,凭祥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435.7亿元,同比增长27.8%,对外贸易八项主要指标继续稳居全区第一,连续六年实现红木家具进口总额中国第一、连续四年实现对东盟水果进出口总额中国第一。弄怀、浦寨正被打造成为中国—东盟水果、红木半成品、农产品、日用品等交易中心。

6. 区域经济的其它相关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成立了深圳等经济特区之后,又先后批准了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新区、成渝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于2008年提出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是全国第一个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国家批准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面向东南亚,沟通东中西,服务西部大开发,充分发挥北部湾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建设成为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门户和枢纽,中国面向东盟国家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面向东盟的开放合作示范区, 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逐步成为带动支撑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我国沿海发展新一极。可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战略定性,就是建设成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北部湾地区有很多优势,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等,但从开放、合作、发展的角度来看,最大的优势是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惟一的沿海区域,也是我国早物基与东盟国家既有海上通道、又有陆地接壤的区域,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北部湾的区位优势有如下两点值得特别重视:
一是在地域范围上,放得广一点,在东亚地区它是东南亚与东北亚的结合部。放得稍窄一点,它是中国-东盟的结合部,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核心部位。搞好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有利于中国与东盟的交流和合作,有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成长,有利于东亚地区的合作和发展。
二是它的特点是中国与东盟在此海陆相交,既有海相通,又有陆地接壤,既可从海上通达世界各国,尤其是东盟10个国家中的9个国家,也可从陆上到达中南半岛东盟大陆的7个国家,甚至可延伸到南亚地区孟加拉、印度等国家。北部湾,是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门户、前沿和桥头堡。
我国沿海地区中拥有优良港湾,可以开展海上国际开放合作的地区很多;沿边拥有便利陆路口岸,可以开展路上国际开放合作的地区也不少,但是惟有北部湾既拥有优良海上港口,又有便利陆路口岸的得天独厚优势,海陆都可以开展与东盟国家进行国际合作。利用这一优势,通过开放合作,北部湾就可以打造成中国-东盟的海陆空交通枢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平台、产业合作接点。
北部湾开放开发成为国家战略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虽然位于广西境内,但经济区开放开发绝不仅仅是广西层面的事情,而是关系国家战陆谨略全局的大事。规划的实施,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发开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加快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完善全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对于发挥北部湾地区资源环境优势,带动广西和西南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西南地区与粤港澳地区互动发展、形成国家新的经济增长带、深化中国与东盟合作,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北部湾开放开发无论是在国家沿海和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布局,还是在南向开放与东盟的合作中,都具有别的地区所不可替代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多年来,中国实施沿海率先开放战略。在开放发展序上,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第一个崛起,然后是90年代长三角相继崛起,21世纪头10年天津滨海新区正在崛起,北部湾经过5-10年的打基础,非常有必要也完全有可能在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崛起成为新的增长极,以至于在中国沿海形成“两角两湾两岸”的开放发展大格局。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实施的重大战略部署。在我国西部的11个省区中,惟一的出海口就是广西北部湾地区,同时,湖南、湖北等中部省市的西部地区从北部湾出海也很便捷,所以北部湾地区的崛起将成为我国西南地区,乃至中、西部部分地区开放合作的龙头。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我国的外交政策中,“周边是首要”,对周边国家实行“睦邻、安邻、富邻”的友好方针,尤其是与山水相连的东盟建立了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到2010年将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部湾恰好是中国-东盟的结合部,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实施《广蚂渗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将会全面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友好合作,有利于亚洲地区乃至世界的发展、稳定与和平。
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从全国及沿海的经济布局看,是切实贯彻科学发展观,推动全国东中西均衡协调发展;从国际层面看,北部湾作为中国与东盟进行区域合作的主要板块,有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有助于东亚地区的合作。
抓住机遇,突出打造三基地一中心
建设中国-东盟海陆空交通枢纽,涵盖了海上的港口群、陆上通达中南半岛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系统,以及中国经北部湾地区到东盟各国的空中运输系统。交通是物流的载体和商贸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前提,北部湾在形成中国-东盟交通枢纽的基础上,将会发展成为中国-东盟的物流基地和商贸基地。
产业合作是区域合作的核心。承接中国大陆特别是珠三角的产业转移,结合东盟国家推进工业化的需要,北部湾可以成为中国-东盟科技和工业产业合作的接点。通过推进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合作,大力发展研发业务,北部湾地区将会发展成为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
广西北部湾地区作为中国-东盟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平台,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丰富、拓展、提升中国-东盟博览会,在时间、空间和具体内容上提出更多的创意,把更多的中国与东盟在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事项放在北部湾区域来进行。中国与东盟在北部湾进行的频繁交流合作,将有力促进中国-东盟信息交流中心在该地区的建设和形成。
发挥区位优势,重点——搞好开放合作
北部湾地区的开放合作是全方位的,既要和国内的相关地区开展合作,也要面向国外的东盟开放合作,还要向第三国和地区开放合作。只有创造条件,实行主动开放和高度开放,让中国与东盟以及第三国和地区的人、货、资本在北部湾地区充分接触和交流,资源集聚、交流、发酵,才能建设成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在国内,重点是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主动承接粤港澳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和辐射,成为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加强与粤湘黔滇周边省交通、物流、旅游、能源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合作。依托西南出海大通道,进一步扩大与西南地区的经济协作,推动形成联系紧密、带动力强的南(宁)贵(阳)昆(明)城市带。同时,还要加强与中西部的其他地区联系,为这些地区的对外开放服务。
面向国外,重点是积极扩大与东盟的区域合作。加快推动形成以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和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为两翼、以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为中轴的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尤其是积极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打造中国-东盟海上次区域合作的新亮点。北部湾经济圈是北部湾地区乃至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核心。中越合作建设包括北部湾经济圈在内的“两廊一圈”侧重也在北部湾,因此也要大力推进中越海陆区域经济合作。
北部湾区域合作基本上还是弱-弱型合作,因此合作要在更大范围进行,积极拓展与日韩、欧美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实现合作各方的共赢。
要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设立为中国面向东盟高度开放的地区,要主动开放、全面开放、高度开放,在维护主权、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在边境一线和港口要主动开放,让外国人在有管理的前提下进来进行经济合作和开展旅游活动。扩大开放,当务之急建议把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以及南宁空港开辟为自由港或保税港区;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和前后一段时间内,南宁市实行免签证,参展货物全部免税;加强南宁市与越南河内的合作,在火车站设立海关、边防,像广州到香港的直通车一样,促进两地的往来;放开东兴市、凭祥市等边境地区一线,加强二线的海关边防管理,扩大中越边境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广西北部湾地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明确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举措。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就是要促进沿海、中西部尤其是西南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均衡发展,推进中国的南向开放合作。开放促合作,合作促发展。通过大力推进中国与东盟的区域合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将打造成中国-东盟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新的经济高地和增长极。
田书华:利用资本市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11年08月29日02:29 来源:中国证券报
作者:银河证券研究所 田书华博士后
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是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解决大开发所需的生产要素等问题,其中,资本投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要形成大规模资本投入,最佳途径就是借资本市场的推动。
造成我国各区域之间发展差距较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资本市场发展不均衡是导致我国各经济区域差距较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四大经济区域资本市场发育情况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东部、中部、东北部和西部地区资本市场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
从上市公司数量来看,东部10省市共有1516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市151.6家上市公司;中部6省市共有347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市57.8家上市公司;东北部3省共有133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44家上市公司;西部12省市共有348家上市公司,平均每省市29家上市公司。东部区域上市公司数量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区域上市公司数量。
从上市公司市值的比较来看,存在东部经济区域上市公司市值最高、所占比例最大,而其它三大区域市值较小的现象。截至2011年7月底,东部经济区域(10省市)上市公司市值总量占A股市值总量的76%;西部(12省市自治区)占A股市值总量的11%;中部(6省)占A股市值总量的10%;东北(3省)占A股市值总量的3%。
从各省市值平均量来看,东部区域平均每省市值总量为23568.69亿元,中部区域平均每省市值总量为5157.09亿元,东北区域平均每省市值总量为2852.97亿元,西部区域平均每省市值总量为2734.29亿元。平均来说,东部省份是西部省份的8.62倍,是东北省份的8.26倍,是中部省份的4.57倍。
从各区域证券市场上募集到的资金量来看,自中国设立证券市场以来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募集资金量最多的是东部区域,共募集资金198233亿元,其它三个经济区域募集到的资金分别是:西部11224.7亿元,中部10677.5亿元,东北3833.71亿元。可以看出,东部占有绝对优势。从四大区域人均募集到的资金量比较,仍然是东部区域占绝对优势为4.09万元/人,其次分别是东北0.352万元/人,西部0.306万元/人,中部0.2999万元/人。
可见,无论是从上市公司市值总量还是从证券市场募集到的资金量来看,我国四大经济区域都存在明显差距,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
解决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需要生产要素和资源问题,因此,资本投入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而要形成大规模资本投入,最佳启动点就是借资本市场的推动。如何利用资本市场促进落后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区域经济的发展?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国家在政策方面对于落后区域尤其是中西部区域给予照顾或优惠。譬如可以在符合产业发展政策前提下,对这些地区的公司上市条件、再融资条件、债券发行等给予照顾或其它特殊政策;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税收、投资等给予优惠政策;对于投资中西部地域上市公司的资本利得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等等。
第二,积极培育中西部资本市场。截止2011年,我国只有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市场,严重加剧了资金在地区分布上的失衡。今后应该考虑设立中西部证券交易所,改变我国资本中心偏集东部的状况,营造金融资源在中西部汇集的金融中心。
第三,落后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要积极培养和开发一批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后备军,支持本地区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在利用证券市场振兴区域经济的过程中,不但要促进现有上市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还要培养和开发一批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后备军,以便使本地企业能够源源不断地得到资本市场的支持,为证券市场上的“中部板块”、“西部板块”提供新鲜血液。
第四,资本市场的中介机构尤其是证券公司要重视在中西部地区开展资本市场业务。要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能力、资源优势配置功能和机制转换功能服务中西部发展。 区域经济在职研究生培养方式
1、学制两年,利用周末及公众节假日上课;
2、北京周末班:利用周六或者周日上课;
3、全国假期班:利用公众节假日上课;
区域经济在职研究生课程开设院校北京大学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复旦大学
南开大学
武汉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东北财经大学 特点
·注重精英培养
国际经济研究院只有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无本科生教育。学院一向注重教学品质,培养高端复合型人才。
·结合经济环境来规划产业发展方向
本专业立足于掌握经济学理论,放眼世界经济环境,通过经济发展规律,为各级政府和各企业中有关部门解决现代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实际问题。
·课程特有国际性、前沿性、实践性
对外经贸大学自身国际化特征显着,所设课程同样与国际接轨密切,如产业发展规划、招商引资项目管理、区域品牌营销等等。
·每个月为在职研究生开展主题讲座论坛
请部委专家、名师教授、高层高管每个月开设讲座论坛,内容:就当月全球范围内发生的经济大事件做出分析评论,以及对个人工作生活产生的影响。
·配备最强师资组合
院长桑百川和副院长庄芮在该领域内享有很高声誉,均参与在职研究生授课。部分教师还具有在我国驻外使领馆及国外大学工作和培养资历。
培养目标:
当区域规划与招商引资已是各级政府及各企业发展经济的重要工作,为了提升各级政府和各企业有关部门的现代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水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开设区域规划与招商引资项目研究生课程班,服务于区域发展和企业,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招商引资高级管理人才。
课程设置
学位课程
1、微观经济学 2、宏观经济学
3、国际经济学 4、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5、财政学 6、货币银行学
专业课程
1、开发区模式与案例分析 2、招商引资项目管理
3、区域品牌营销 4、商务英语
5、商务沟通与谈判 6、招商引资政策与实践
7、市场经济 8、产业发展规划
9、区域发展规划 10、数据模型与商务分析
选修课
(1)投资环境分析(2)市场营销
(3)跨文化交流(4)金融理财(含财务报表分析)
(5)国际金融与外汇管理(6)商务礼仪
(7)公司财务战略(8)人力资源管理
(9)有效沟通策略(10)国际工程招投标 从世界经济的实践看,政府经济规划是在尊重市场作用的基础上弥补市场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强行引导”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出负面的结果。
2006年12月,沪苏浙经济合作与发展座谈会、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相继召开。一时间,区域协调风起云涌,令人为之额手称庆。然而,区域经济并非真正的协调,此中,种种丝缕纠结、难以厘清的“边界困扰”为祸不少。
在沪苏浙座谈会上,中国第一个区域规划草案——长三角区域规划送审稿浮出水面。但部分规划专家却指出,这个被发往相关省市征求意见的草案集中关注了生产力总体布局与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不平衡、不协调问题语焉不详。至于造成这一状况的主因,是编制人员在政府与市场边界分割问题上认识不清。
这一判断正确与否还尚难辨明,但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上,确实在不少地方存在有含混与模糊之处。譬如,区域内城市分工互补、错位发展问题。这个提法表面上合情合理、逻辑清晰,但实际上,如何分工、如何错位,通过什么分工,通过什么错位……一系列疑问仍没有十分清晰的答案。
根据有关人士透露的消息,关于这个问题,在编制长三角规划草案的专家组内部也曾有过激烈争论。一种观点是,规划应该对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产业分工进行相对明确的划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不按照市场经济发展内在规律行事,规划不会有执行力,划定某具体城市要发展什么产业会导致长三角出现“经互会”的状况。
这一争论的实质涉及了一个长期存在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问题——政府如何把握调控经济的尺度。如果把争论中的城市这一基本经济单位替换为某一个具体城市的下辖区县或乡镇,争论就会转换为地方政府在当地具体产业布局中应起什么作用问题。而这一问题是中国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普遍问题。
毋庸讳言,当下,虽然市场机制的作用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但地方政府并没有完全退出市场竞争。在江苏南通,一个规模颇大的国际家纺城横跨通州、海门这两个县级行政区。结果是,虽然这个家纺城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整体,但两个行政区却都在各自做规划。就连家纺城的名字,相关地方也在争,通州方面要叫中国通州国际家纺城,海门方面则要冠中国海门字样。
这一地区间竞争的格局在国内几乎所有地区都有存在。出于政绩、财政收入等方面的考虑,地方政府依旧把自己当作竞争的主体,而不是协调的主体。进而,在主导产业、产业集聚等地方经济核心要素的管理上,政府倾向于以规划形式予以控制,其中不少还会产生出“指点江山”、“布局天下”、“凭空造集聚”的冲动。遗憾的是,从世界经济的实践看,政府经济规划的作用是在尊重市场作用基础上弥补市场的缺陷,任何“布局天下”或“强行引导”的行为都可能产生出负面的结果。 区域经济发展五大新特点:一是全国经济版图呈现五个梯队;二是中西部地区的GDP增速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三是各省市的经济增速普遍出现下滑;四是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明显快于东部地区;五是中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明显高于东部地区。
我国东中西经济 发展阶段不同,政府应顺应形势,采取有针对性的经济发展和宏观调控政策。一是根据我国东中西部发展阶段不同,制定差别化的产业政策。东部地区在保持一定经 济增速的同时,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努力实现产业升级。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还处于成长过程中,在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要注重产业链的 完善,逐步形成一个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为经济的持续增长提供动力保障。二是警惕投资过度带来的新一轮产能过剩。2013年我国地方政府换届将初步完 成,换届后政府往往有投资冲动。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部分地方政府可能借新型城镇化之名,行过度投资之实。中央政府应加大政策引导,警惕投资过度带来的新一轮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

阅读全文

与凭祥市如何做好工业振兴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手动挡汽车如何能查出调表 浏览:185
牡丹区有哪些工业区 浏览:915
宝马新车还能开多久 浏览:284
计算机天津理工河北工业哪个好 浏览:567
奔驰a35车怎么样 浏览:564
太石工业区有多少工厂 浏览:37
汽车开多久换一次空调滤芯 浏览:538
联合国哪个国家工业好 浏览:476
汽车年检后多久拿到牌照 浏览:584
自动挡汽车上坡怎么起步 浏览:883
宝骏汽车还能坚持多久 浏览:730
美系汽车品牌有哪些 浏览:15
五万平供暖面积要用多少工业盐 浏览:951
老a7奥迪二手多少钱 浏览:93
宝马3系螺丝怎么拆 浏览:954
民国工业设备靠什么驱动 浏览:101
在工业南路坐什么车到商河 浏览:425
四川眉山哪里工业区最好 浏览:570
东莞哪个工业区发展好 浏览:137
奔驰后脚刹怎么装 浏览: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