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来袭 亟需应对哪些挑战
近日,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发表了一篇题为“成长的烦恼——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挑战”的主题演讲。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议题,就是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了,它会给人类带来哪些烦恼和挑战?我们又要如何应对?
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来袭 亟需应对哪些挑战?
我们都知道,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第二次是电气时代,第三次是半导体信息时代,薛澜认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目前已能看到雏形。前面几次工业革命,因为历史原因,中国都没能真正参与。但今天,中国有机会能像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参与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形成过程中了。
薛澜提出,我们应该注意的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中国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这个挑战,具体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工业革命和经济发展中间,其实存在两个悖论。首先是生产率悖论,就是说新技术的进步并没有给我们带来预期的生产率的增长。以美国为例,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在1947到1983以及2000到2007年,两个时段里,分别是2.8%和2.6%左右,但是从2007年到2014年,也就是科技大幅改变我们生活的这段时间,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1.3%左右,这要怎么解释?薛澜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很多技术是平台型技术,它们创造的价值是免费的,并没有通过市场交易反映出来。
其次还有创新悖论。政治经济学家熊彼得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创造性毁灭”,是指有新的技术创新带来更大的社会收益,但同时会让旧产业消亡,通过这种毁灭,使社会不断进步。例如,电力机车代替蒸汽机车、数码相机代替胶卷相机,都是创造性毁灭。
但荷兰学者卢克索特近来提出“毁灭性的创造”这么一种可能,就是指一些创新仅仅对少数企业有利,对整个社会是不利的。比如,金融领域放松监管会导致很多创新只对少数金融企业有很大利益,但可能会给整个金融世界带来危害,甚至带来金融危机。比如现在的社交媒体让人们长期沉溺于手机和电子游戏,很难进入到深入思考,长此以往,是否会对人类社会进步产生影响,等等。
而不管是生产率悖论,还是创新悖论,其实都可以看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人类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带来的挑战。
第二个挑战是对未来工作的颠覆。
牛津大学的一项研究指出:美国2010年的各项职业中,将近一半的工作在今后十年到二十年有可能被机器或人工智能替代。其中很多工作在今天是高级白领在做的,比如律师助手、房地产评估师等等。未来,也许很多人在同时做很多的临时性工作,传统意义上的稳定工作将不复存在。
第三个挑战是对社会公正、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冲击。
比如说,收入分配差距有可能变大,大量中等技能的工作被替代,社会收入分配将形成两极化状态,少数有高技能的工作者收入特别高,大批中等或低技能者则失业。再比如,生物医学进展会带来伦理道德问题,基因检测是否会带来就业歧视、保险歧视。如果未来出现可定制婴儿、延长寿命、记忆提取时,是否有一系列伦理道德的困扰出现?又比如,人工智能也可能会带来社会问题。《纽约时报》曾拿机器人写的新闻报道和记者写的新闻报道放一起让大家去辨认,90%的人都辨认不出来。如果今后机器人可以写出漂亮的文章、画出各种风格的画作,那人类还需不需要去学习? 这些都是我们即将面临的挑战。
最后一个挑战是对公共治理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可能更加困难。政府规章制度的演变非常慢,而技术变化太快,两者很可能无法同步。其次,政府对社会的有效治理更加困难。社交媒体的普及使个人可以成为公众媒体,公众常常比政府获得信息更快更多;最后,政府对公共安全的保障会更加困难。社会如此依赖网络和信息,我们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如何保障?
那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薛澜提出了几个思路。首先,要加强社会预见的研究,把社会影响的思考渗入技术选择。其次,要引入同步设计的原理,从创新源头注入社会影响。我们在之前的工业系统设计原理是先创新后治理,导致了诸多问题,如何使得治理的观念和创新同步,比如将循环经济理念渗入到工业设计中。再次,要提倡适应性治理,实现创新推进与创新治理的有机平衡。一方面,要通过合理的规制减少创新可能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在规制创新的同时,减少潜在的掣肘,使得创新能够蓬勃地发展。
B. 为何工业革命的发展和战争会对我们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不利,导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为的向环境中添加某种物质而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产生危害的行为。(或由于人为的因素,环境受到有害物质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响。)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构成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类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现象。
C.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工业革命带来血汗工厂、社会贫富分化加剧、伴随城市化带来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消极影响。并且很大程度上的污染和破坏了环境,据说那段时期灭亡了很多物种。
从国内角度来说,工业革命时期,全社会一味崇尚利润――生产合理化主导一切――使得财富越多贫富差距越大,工人的生存毫无保障,社会的人文纽带被拧断。工人的激烈抗争,社会的动荡。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贫富差距拉大。
从国际角度来说,这一效应被拓展到国家之间,即穷国和富国的差距拉大,完成工业革命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加快了对落后国家的侵略步伐。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当然,大量煤炭的使用必然导致环境的恶化,癌症正是在此时开始成为被人们所熟知的疾病。
不过这个后果应该历史的看待,在当时的情形下,这一结果是难以避免的。
另外。。。感觉作为反方,胜率相对要低一些。。。
回答满意请采纳~
D. 世界上一共进行了2次工业革命,这2次工业革命有何影响
学者们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生产力的影响: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使商品经济最终取代了自然经济,手工工场过渡到大机器生产的工厂,这是生产力的巨大飞跃〔1〕。
2.对资产阶级的影响:工业革命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巩固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使资产阶级专政建筑在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和物质财富空前丰富的基础上,使资本主义方式扩展至世界各地,保证了资本主义完全战胜封建主义〔2〕。
3.对阶级阶构的影响:工业革命使得使用机器生产和现代大工业(工厂制度)逐步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普遍建立起来,引起了社会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最终形成〔3〕。
4.对全球交通和市场的影响:欧美国家为了促进商品交流,大规模从事交通运输建设,为了扩大海外殖民掠夺和市场,致力于远洋运输网的开拓,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交通网络,世界市场开始形成〔4〕。
5.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工业革命加速了弱小国家沦为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过程,同时,欧美列强对亚非拉进行殖民掠夺的时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欧美先进的工业技术带到这些地区,使这些国家缓慢地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改变了他们的历史命运,将其卷入了工业文明的潮流之中〔5〕。
此外,有学者指出,工业革命在发展生产力、在人同自然作斗争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巨大历史意义。同时,工业革命后,社会日益分裂和混乱,物欲横流,金钱第一,物质享受至上成为许多人的生活目标,人刚刚有可能摆脱大自然的桎梏,但又陷入了社会本身缠结的罗网。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每个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国家都必须认真考虑的。”
E.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消极影响:
1、工业的发展,造成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等问题。
2、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进行残酷的剥削和掠夺,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和贫困, 社会日益分裂成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推动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世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60年代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第一次工业革命大大密切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很快成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英国资产阶级统治一方面积极发展海外贸易,进行殖民统治,积累了丰富的资本,扩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最廉价的原料产地。
另一方面,进一步推行“圈地运动”,获得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蓬勃发展的工场手工业,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知识,增加了产量,但还是无法满足不断扩大市场需要,于是,一场生产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18世纪60年代,在英国的资本主义生产中,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历史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工业革命”。
F. 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
负面影响:
工业革命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性成就的同时,由于片面地把自然当作征服的对象,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是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另一方面对自然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不仅是寅吃卯粮甚至已经到了竭泽而渔的地步。
如果说寅吃卯粮、竭泽而渔必然给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的话,那么,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危机则可以说是对于当前人类的存在产生了直接的威胁。在人类活动中生产是与环境发生作用最频繁、最密切的部分。环境问题是指人类活动给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和污染这两大类。
(6)工业革命负面如何避免扩展阅读
起源背景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经开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还没有真正蓬勃地展开。大多数观点认为,工业革命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
英国工人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机,所以工业革命的开始的标志为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而工业革命的标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机。
但蒸汽机不是瓦特发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工业革命传播到英格兰再到整个欧洲大陆,19世纪传播到北美地区。后来,工业革命传播到世界各国。
G. 如何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大势观察 吕铁 贺俊 黄阳华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全球分工体系和我国产业的影响 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生产方式的“巨变”,当前脱胎于制造业“自动化”和“大规模生产”时代的国际分工体系将可能被扬弃,取而代之的新国际分工可能更有助于发达国家重拾制造业竞争力。 第一,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比较优势。其一,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来源不再是同质产品的低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更灵活、更经济的新制造装备生产更具个性化的、更高附加值的产品,发展中国家通过低要素成本大规模生产同质产品的既有比较优势将可能丧失。如果发展中国家的低要素成本优势不能在未来“大规模定制”中重新占据一席之地,将失去生产高附加值终端产品的竞争优势。其二,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的新型装备是实现终端产品“大规模定制”的基础,拥有新型制造装备技术和生产能力至关重要。然而,这些新型制造装备属于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更符合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因此,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削弱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比较优势,而且强化了发达国家的比较优势,导致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心—外围”世界产业体系将被进一步固化。 第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二三产业关系。其一,从二、三产业关系来看,由于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主要由高效率、高智能的新型装备完成,与制造业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制造业的主要业态,制造业企业的主要业务将是研发、设计、IT、物流和市场营销等,制造业和服务业深度融合;更为重要的笑告是,为了及时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要求制造业和服务业进行更为深度的融合,包括空间上更为集中,以及二、三产业的界线模糊化。其二,从就业结构上讲,一方面,由于生产环节大量使用新型装备替代劳动力,使得制造业环节的劳动力需求绝对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服务业活动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活动,制造业的主要就业群体将是为制造业提供服务支持的专业人士,这就使得二、三产业的相对就业结构朝着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增长方面发展。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趋势下,低技能的生产工人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下降,高技能的专业服务提供者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加。这对各国的教育、人才培育和就业结构将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第三,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世界经济地理。随着国家间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世界经济地理格局也必将随之改变。其一,当发达国家重新获得生产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曾经为寻找更低成本要素而从发达国家转出的生产活动有可能重新回流至发达国家,制造业重心向发达国家偏移。其二,由于发达国家拥有技术、资本和市场等先发优势,将更有可能成为新型装备、新材料的主要提供商。在此趋势下,发达国家有可能成为未来全球高附加值终端产品、主要新型装备产品和新材料的主要生产国和控制国,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进一步增强。其三,由于与第二产业的融合度更高,发达国家在高端服务业领域内的领先优势将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第四,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塑国家间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生产关系、从而分配方式的革新。其一,生产制造环节低附加值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当前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低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产业转移至低要素成并戚本的发展中国家完成简单、重复性的生产任务,进入门槛较低。这一模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将难以为继。生产制造环节由更多、更高效、更智能的资本品和装备产品参与,不仅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还完成更为灵活、更为精密的任务,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更高,这也是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强化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而由于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技能人员组成,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更高、行业的进入门槛更高、从业人员谈判能力更高等各种因素,使得服务业在整个价值链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更大。因此,随着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相关专业服务业向发达国家进一步集中,发达国家更有可能享受国家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构红利”。 综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比较优势、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和收益分配机制等环节全方位地促进发达国家从中获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凭借低成本的要素供给、庞大的市场需求和不断积累的技术能力,逐渐确立了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是在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下,中国产业不仅可能面临既有比较优势丧失之忧,而且因产业竞争力弱而难以占据产业链高附加值环节碰蔽明的“旧疾”也有进一步恶化之虞。 二、做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准备 虽然目前我们仍然对“人类已经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判断持谨慎态度,但是支撑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系列技术、装备逐步趋于成熟,专业人才的储备不断增加,又让我们有较为充分的理由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并非子虚乌有。再考虑到这里所指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人类生产方式的“巨变”,所以也不至于像其它以某种基础技术突破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依据的观点那样昙花一现。更为重要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对国家间的比较优势、二三产业关系、世界经济地理和国家间收益分配机制产生深远的影响,不可避免对我国产业的高端和低端环节都带来巨大的挑战。但历史经验也表明,每一次工业革命都为后发国家成功实现“赶超”打开“机会窗口”,如英、德、美、日等都是善于利用工业革命机遇的成功者。为此,我国必须尽早做好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各项准备。而有效的政策部署必须围绕着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主题的制造业“数字化”和“大规模定制”展开。 第一,突破支撑制造业“数字化”的关键技术,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技术准备。快速成型技术(典型的如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技术、新材料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的成熟和产业化是促使制造业从自动化走向数字化的必要条件,也是各国争夺第三次工业革命先发优势的主战场。目前我国在这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环节已建立起一定基础,但是与国外先进技术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产业化步伐严重滞后。以3D打印机为例,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科研院所在从事3D打印机技术的开发,但是在打印设备、材料种类、产品性能、投入产出效率等方面仍然落后于美欧等发达国家同类技术,而且产业化步伐滞后更为严重。在市场上为数不多的3D打印服务提供商中,仅有个别企业拥有自主打印设备、材料和控制软件研发能力,但只能够制造较为初级的产品,绝大多数厂商仍然采用进口3D打印设备。因此,必须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的政策支持,产业政策、创新政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应该向这些领域倾斜,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与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结合起来。 第二,“大规模定制”要求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在未来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市场准备。传统的产业经济研究和政策实践中通常忽视现实中用户作为创新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制造业“数字化”能够更有效的满足用户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需求,用户作为产业创新者的作用无疑将会更加突出,尤其是在“桌面工厂”和“社会制造”的趋势下,用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制造商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物产品,因此充分激发用户潜在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应该充分利用我国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层次双“提升”的有利条件,将“大规模定制”与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启动“内需”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当前,通过应用示范、用户体验和会展等形式提升用户对未来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迫在眉睫。此外,由于“桌面工厂”和“社交制造”趋势将使得产业组织趋于分散化,形成于前两次工业革命的选择性产业政策将失去其合理性的基础。 第三,转变人才资本开发思路,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做好人才储备。第三次工业革命不仅要求生产组织方式与其相适应,而且对开发和使用这些新技术的人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先进制造技术及其配套服务的研发人员能够站在技术创新的前沿,而且对生产现场的工人提出了由简单劳动向技能型劳动和知识型劳动提升的要求。先进制造技术研发人才和知识型员工的缺乏,加之制约高端人才流动的诸多制度性壁垒,将成为中国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大障碍。有利于前沿技术突破的科研体制改革和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知识型员工培养的教育体制改革,将成为中国更好融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有力支撑。要增强高等教育学科设置调整的灵活度,及时根据未来制造业对设计、IT、营销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强化应用型人才培育。要加强职业培育,帮助人力资本提升技能,更新知识结构,适应新岗位不断提升的能力要求。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