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徽黄山市歙县,休宁,黄山区,祁门,黟 县哪个县经济比较好,工业比较发达
歙县经济比较好,徽州区工业比较发达
B. 祁门县能发展起来吗
能发展起来。
祁门县坚定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茶业富县、文旅兴县战略,大力发展祁红、电子、文旅、中医(药)康养四大主导产业,全面建设 “世界红茶之都,美丽康养祁门含简”。
2023年,祁门县将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将夯实绿色发展谈滑裤根基,着力提升群众让猜幸福指数。
C. 祁门县经济怎么样
生产总值87.79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扰袭弊增长9.1%。
经济发展上有着巨大进步,缓族第一产业增加值8.373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434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0.99亿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9.5:32.4:58.1。按户籍人口禅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7175元。
祁门县,隶属于安徽省黄山市。地处黄山西麓,东北与黄山市黟县接壤,东南与黄山市休宁县为邻,西北连池州市石台县、东至县,西南迄省境,与江西省毗邻。
D. 黄山市有三区四年,黄山区,徽州区,屯溪区,祁门,黟县,歙县,休宁,哪个地方的经济最好,发展最有前景
黄山市发展最有前景的地方是歙县,人口多,工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对外交通方便,毗邻杭州市。
E. 祁门县的经济
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2.15亿元,增长10.5%,其中税收收入1.4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6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亿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5769元,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销雀收入13103元。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168.75亿元,工农业产值66.7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44.21亿元,农业总产值22.49亿元。城镇职工年人均月工资462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75元。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17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10.15亿元,增长10.5%,其中税收收入4.46亿元,占财政收入比重68%,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7亿元,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15769元,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103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1952年,全县木器行业率先组织木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初步形成以手工业联合社为系统的手工业社组。主要行业有木、竹、铁、五金业,所属企业28个,1957年产值594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4.45%。1958年,县、区、乡、供销社所办大集体企业全归大公社管理。1960年又由原系统收回。同时县木器、竹器、棕棉、造纸4社升级转为全民企业,改社为厂,二轻系统工业仅8个。1963年,上述4厂又转归二轻系亏李早统,同年兴办人造棉厂、造纸厂和伞厂,1966年底,二轻系统工业企业26个,年产值289.5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3.6%。1971年前后,采用老厂带新厂的办法,木器厂办了晶体管厂,缝纫社办了玻璃厂,历口木器社办了炸药厂。1975年底,二轻系统工业企业共26个,工业总产值479.8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5%。
1985年底,二轻系统工业企业27个,共有职工2203人,固定资产550.9万元,净值473.1万元,工业总产值908.6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16.08%。产品销售收入673.8万元,销售利润51.4万元。亏损单位2个,亏损总额3.8万元。
其它系统1980至1985年,县林业局、城建局、商业局、交通局、教育局兴办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共6个,全部职工260人,固定资产原值73.7万元,净值70.8万元,1985年工业总产值89.7万元,产品销售利润11.9万元。1986年教育局活性炭厂移交给县工业局,知青印刷厂划给阊江小学。
2009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到55户;实现工业增加值6.08亿元,增长31.7%;完成工业技改投资5.52亿元,增长44.2%;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45.1,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推动园区经济提速增效,开发区新增工业项目10个,实现工业增加值3.01亿元,完成税收收入3000万元,分别增长20.9%和27%。
民国8年(1919),全县种植面积为16.60万亩,产大米16.60万石,亩产1石。民国22年产大米10万担,民国29年降为5万担。民国32年,种植面积11.51万亩,产稻24.4万担,单产212斤。1949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0.60万亩,产稻20.09万担,单产189斤。1956年,改单季为双季,种植面积扩大到13.95万亩,总产46.20万担,单产331斤。1960年,播种面积为11.72万亩,总产23.06万担,单产197斤,是建国后最低年份。1963年,粮食生产得到恢复,水稻总产为44.17万担,单产上升到381斤。1971年起,大力推广双季稻,播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激增。至1976年,播种面积扰腊达16.29万亩,总产达79.04万担,单产485斤,是建国以来水稻产量最好的年份之一。1980年后,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水稻布局剧变,双季稻种植压缩,播种面积下降,但由于杂交稻的推广,联产承包到户责任制的推行,粮食总产仍创历史最好水平。1985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12.00万亩,总产79.18万担,单产660斤。
2009年全县涉农投入达到4.03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15.91亿元,增长13.7%;6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通过市级验收。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升工程,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8个,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到29户,实现营销收入9.85亿元,增长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