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国工业在未来该如何发展
工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建设制造业强国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质量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新旧动能转换还没有完成,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大幅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风险加大,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尽管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上述努力,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高质量发展将稳步推进。综合上述因素,二季度工业经济发展有望继续保持平稳。来源:经济日报
2. 如何抓好县域工业经济
当前,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国已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中国原有的自然经济,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受其他国家压迫的国情在我国经济发展中遗留留了不少的问题。尽管中国经济发展快速,但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不少负面影响,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因此,我们一直在探寻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那么,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存在什么问题呢?中国乃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在制造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亦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产密集型的制造业,依赖于便宜的劳动力和便宜的资源环境这一优势。但这对中国却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中国一直以低廉的价格为外国人提供商品,提供服务,同样的付出,中国的劳动人民却只能得到很少的回报,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同时,我们还受“贸易保护”的压制,“反倾销”等矛头直指中国,致使中国处于为人家提供廉价商品还要遭受人家打击这一尴尬境地。另一方面,随经济发展,中国劳动力低廉这一优势也将越来越不明显,发达国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往我国的转移也对我国的环境和资源造成极大的污染和消耗,这种发展模式是无法持续的。此外,加工制造是产业链的底端,发达国家掌握了创意·营销等高利润环节,我国就如受资本家剥削的工人,一直在为他人创造财富。长此以往,我们就会失去与别人竞争的资本。促使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分别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在中国,由于过去我国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国民储蓄较高,消费需求不旺,所以我国经济依靠消费拉动并不明显。加上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出口创汇,引进外资的战略,当前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为60%以上,经济增长依靠外贸的比重很大,导致我们放弃了中国这个最有潜力的市场,同时,我国基于战略的考虑,大力进行政府导向型投资,创造市场需求,拉动国家经济增长,使国家经济形成了出口依赖型与投资拉动型并存的模式。但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增长,中国国民购买力明显增强,加上金融危机的爆发,各国纷纷觊觎中国这块市场。对于中国自己来说,更应该开拓自己的市场,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同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很多情况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资源利用效率低这种发展是不可能长期带来效益的,作为一个大国,我们是不甘心如此的,加上中国改革开放至现在的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我们有能力去实现一个产业的转型,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使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那么,我们该如何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呢?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个方针,三个转变:一是转变以投资、出口拉动,转为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二是由主要以第一、第二产业拉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三是由主要以消耗物质资源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一个方针是坚持走新型工业传统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首先,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仍会存在,因此,中国不应放弃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但我们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出卖技术而不是劳动力。只有让我们的竞争优势有不可替代性,才能让保证我们的地位,从而使我们把握主动权,提高企业员工待遇。当然,企业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一批“有技术含量的”人才。主要有:深化改革,全面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努力打破地区、部门和行业的界限,通过联合投资、联合生产以及专业化分工协作等手段来发展规模经济,提高规模效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长企业提高投入产出比的内在动力,使企业自觉地加强管理,在现有企业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使实现集约型增长的有效手段;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加大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体制转变: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力度;建立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企业住房制度建设;健全规范社会中介机构,提高综合管理水平,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基础条件,要充分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国情,不断探索,不断改进提高。另外,我们应该在创意设计环节下功夫。一个产品的利润多产于这个环节,因此我们要鼓励自主创新,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还有,我国应当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服务业繁荣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兴的行业,它吸纳就业的容量极大且知识含量高等优势促使它广为推崇。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绝对不可以放过如此好的一个机会。现代服务业急需一批有知识内涵的主力军,因此我们要加大教育投资,把握好这个机遇。我国依然是农业大国,农业占了人口的绝大多数。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出现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象。其中一个重大方面就是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农村缺少工作岗位以至于大量劳动力剩余,农村医疗,教育等也明显比城镇差,因此重视农业问题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也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要按照中央确定的“三农”工作具体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三农”工作。要牢牢把握“三农”这个基本立足点,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周密部署扎实推进。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往高科技效率高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拉动消费。我国还应当调整好分配结构,缩小贫富差距,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顺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鼓舞国人消费,提高国人的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减小我国产业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中国是一个极具潜力的市场,其他国家觊觎的市场,我们自己又怎能放过?经济制度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远不只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改革中许多问题都极其棘手,正如垄断行业的改革等等,都面临极大的阻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对外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应该从单纯的追求GDP增长转向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这一目标并不否认促进GDP增长的必要性,因为一国GDP的增长是提高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主要途径。然而,我们在追求GDP增长的同时,必须考虑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否则就会陷入只有经济增长,没有经济发展的怪圈。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最终需要反映为个人收入的增加和社会财富的增加。除了收入和财富的增加,国民社会福利水平的高低还取决于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等等。所以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立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它需要政策的保障也需要有明确的纲领,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强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 怎样推动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一个驱动”即创新驱动。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必须探索全方位的创新道路,从理念、技术和制度3个层面开展创新。理念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正在加速迈向低碳化和绿色化,绿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将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跨越。这势必改变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工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提出并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技术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绿色技术涉及诸多学科和领域,前沿性强,需要持续地大规模研发投入,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这就要求政府加强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资金供给。与此同时,工业技术的绿色创新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和新兴绿色产业,也要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制度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保障。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在战略规划、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环境规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个转变”即要素投入、主导能源、制造方式、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的转变。在要素投入转变方面,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在主导能源转变方面,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转变。在制造方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材料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的减材制造、非智能制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约利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转变。在发展模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型、规模扩充型的发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约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转型。在治理体系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产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业绿色治理体系转变。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度指标,形成中长期目标约束和政策诱导。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并根据各行业特点制定行动路线图。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地适宜,分类施策,建立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为核心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完善相关奖惩问责机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和双向激励机制,促进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质回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在保持国家工业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淘汰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应用到传统产业各环节。大力发展新兴绿色技术和产业,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工业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对新兴绿色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
第三,对接三大战略,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工业布局。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通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部分产能,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降低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强度。落实“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各项沿海、区域开发战略的配套政策,优化国内工业布局,协调地区之间的绿色转型进程,缩小转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缓解工业绿色转型中的地区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绿色供给,培育绿色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牵引工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要素创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效益。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培育再制造产业。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的理念和文化,实施绿色政府采购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创造更多的绿色需求。
第五,重点推进政绩评价考核、资源品价格、环境生态补偿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加强环境污染损失核算,建立并完善基于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资源条件适度发展。打破资源型行业垄断,推进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鼓励探索资源交易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鼓励异地开发等新型区域生态补偿方式。
4. 平原农业县如何发展工业经济
由于接近东京圈的巨大消费市场,群马县的农业持续兴旺,主要以养蚕、面粉和稻米为主的农业转向发展家畜和花卉。群马县的魔芋、黄瓜、蚕茧和蘑菇的产量在日本屈指可数。由于山区气候比较凉快,宜于圆白菜,葱,菠菜,大豆,茄子,西红柿,山芋,舞茸,玉米和白菜等的生产,产量也居全国前列。另外,饲养奶牛,肉牛,养猪等的畜产业也占重要地位。 2004年,群马县生产量占全日本前列的农副产品:第1位:圆白菜、黄瓜、蒟蒻芋魔芋、蚕茧; 第2位:酸梅、鲤鱼、鲜菇;第4位:小麦、鲜奶;第5位:葱、毛豆、山芋。 1945年后,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群马县经济也得到了高速发展。2004年工业产业所占比例:运输机器31%、机械11%、电子部品9%、食品类7%、电器类7%。大规模工业区以太田市和大泉町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并成为该县最大的工业聚集区。在伊势崎市,伊势崎纺织品、桐生市纤维纺织品和大田市针织品等,以及传统纺织品和衣物相关的产业成为地区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大多数产业集中在群马县首府前桥市和接近东京圈的东部地区。
5. 谁能告诉我如何从工业方面发展中国的经济,谢谢!
dream,again drean
6. 乡镇工业基础薄弱怎样发展工业经济
这个要根据你们乡的实际情况去分析了,但大体上应该弄清楚,你们乡有什么相对优势,着力发挥你们的优势产业
7. 从经济开发区的发展谈如何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环境
一、当前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
当前,开发区的发展迎来了“黄金机遇期”。但同时,随着政策法规的调整,大的体制环境的演变,以及形势任务的深刻变化,更面临来自各方面的严峻挑战。
首先,政策法规环境的变化。随着国家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大,各项政策相继出台,特别是所得税政策调整、用地指标供求矛盾突出、环境保护加强以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收紧银根等,从多个层面制约了开发区的发展。此外,开发区财政综合收入虽然较高,但可用财力尤其是偿债能力低,融资额度受到限制,造成融资困难。目前,我区执行与市属城区几乎无差异的市区分税制财政体制,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在推进大建设、优化大环境过程中,资金十分困难,压力很大。
其次,体制环境的束缚。一是经济管理权分散化。近年来,国家对税务、土地、环保等机构先后实行了垂直领导,一些原来下放的职能权限逐一上收,有些虽未上收但须逐事逐项上报“确认”、“审核”,导致办事环节增多,协调难度增大,工作效率降低,经济成本增高。二是管理职能行政化。开发区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日益加重,肩负着经济开发和社会管理的双重重担,由此导致管理服务职能延伸,管理链条增长,财政负担增大,精干、高效的管理架构面临膨胀的极大压力。同时,上级部门要求开发区象其他行政区一样,开展统一要求的各种社会活动,参加名目繁多的各类会议,承担与工作无关的社会事务,增设相应的工作机构,接受各种检查评比,导致工作精力分散,主动性减弱,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化趋势。上述问题,使开发区以往所具有的观念新、体制优、人员精、效率高等比较优势受到挑战,开发区面临向旧体制回归或受旧体制“反向辐射”的巨大压力。
二、对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的思考与建议
环境建设是一个常抓常新,“永不竣工”的基础工程。优化发展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努力明确定位。首先是法律定位的问题。尽管我国工业区建设已实行了20多年,但关于工业区的成立、运作、监管的法律、法规却仍然处于缺失状态。在国家法律法规对开发区地位没有法定认可的情况下,地方党委和政府更应给以相对宽松的政策法规环境,为开发区管委会“正名”。建议政府对开发区管委会进行书面正式授权,让管委会代表政府对开发区范围内土地的开发、使用行使权力。在进行土地征收、管理、开发过程中虽然“无法可依”,但至少“有据可依”,而不至于说不清、道不明,做的时候是对的,检查起来又都是错的,造成工作的被动局面。其次是功能定位的问题。开发区作为城市战略定位和产业发展的载体,其功能应为城市战略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发区的主要职能是吸引、发展先进制造业,同时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城市第三产业,最终目标是建设成为合肥市经济实力最强、人居环境优良、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型新城区。
二是提升城市配套功能。经过14年的努力,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配套水平逐步提高,但适应现代化、多功能、综合型新城区发展的城市配套设施仍欠完善。下一步,要进一步发展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公共交通、商业等服务业体系。同时,要创造良好条件,吸引法律、会计、保险、金融等中介组织充实到开发区的城市框架中,使静态的“城”变为动态的“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带动现代化。值得一提的是,在城市配套的完善上,作为合肥市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水、电、热、气、以及污水处理等,还有会展中心、接待中心等市重点工程,都由开发区来投入和运营,压力极大,建议应纳入全市的统一规划和综合配套之中,不能仅仅依靠开发区的投入和负债来解决。
三是更加深入地解放思想。如何看待开发区,其实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从开发区来说,不能就开发区说开发区,更要认识到开发区是合肥的开发区,是安徽的开发区。从上级部门来说,急需站在全市的大局上考虑,不能把开发区简单地等同县区或市直部门,以同样的标准、规范和尺度来要求,而必须当成“特区”来看,给予特别的政策、特殊的关注、特事特办,更多地关心、帮助和支持,多设路标、少设路障。只有这样,才能举全市之力,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精力办好开发区以及工业园区,为工业立市多做贡献。
四是大力优化体制环境。在硬件设施、政策环境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开发区之间的竞争最终体现在体制环境上的竞争。吴仪副总理去年在视察长沙经济开发区时指出: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必须由政策优势向体制机制优势转变。当前,开发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进一步壮大,必须实施体制创新战略,保持其在区域经济社会竞争中的领先优势。但是,体制创新不能仅靠开发区的努力,更需要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第一,支持开发区在用人机制、目标管理、绩效考核以及分配机制上大胆试验,只要不违反国家的法律法规,都应放手让开发区先行先试。第二,鼓励开发区进一步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机制,探索市场化招商、中介机构招商、代理招商等新路子,促进招商手段的市场化和专业化。引进专业咨询公司、财务公司、律师所、评估机构、代理公司等中介机构,提升招商层次和水平。第三,切实为开发区“减负”。对开发区的机构,不能要求对口设置,尽量采取合并、综合和代管的方式;各项工作不能按区一级政府来要求;各种会议、检查、评比对开发区应给以特殊对待。第四,应对审批权限上收的压力,应学习西安、南昌等地开发区的经验,将垂直部门设置在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部门,实施管委会统一领导,上级对口指导。开发区工委管委会可根据发展情况和形势变化,自主对机构、干部、编制等进行适当调整,在很多做法上,赋予开发区先行先试、试验的权力。
合肥市工业经济发展环境,集中体现在开发区(工业园区)的环境上。
8. 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谈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发展
摘要 一是深入一线找对策。把“应对危机、止滑提速”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深入重点行业和企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全面了解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和问题,深度发掘制约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根本症结和薄弱环节,针对企业融资困难、人才缺乏、入驻困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出台《关于促进工业经济止滑提速的意见》,切实加大对化工医药、丝纺服装、汽配及食品和农副产品等各类优势产业的支持力度,以带动相关产业经济止滑回升、加快发展。
9. [讨论]如何发展忠县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忠县有移民工业园,目前大力招商引资的是移民生态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还有大渡口工业园,山东工业园,船舶工业园以及建材工业园,另还有已规划的电子工业园等
10. 如何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力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跨区域再配置能够为中国经济的下一轮增长提供新的动力,而限制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跨区域再配置则有可能在中长期导致效率和平衡兼失的局面。1、首先,让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和农村宅基地所对应的建设用地指标成为可以跨省(区市)流动的资产,特别是应允许跨省(区市)进城的农民工在自愿的前提下放弃家乡的宅基地,将其整理复耕产生的建设用地指标有偿转让给就业所在地使用,并相应获得当地的户籍、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等。2、与此同时,未来中国要适度推进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劳动力的地区间流动不再是基于公共服务的差异,而是基于提升劳动生产率的需求。3、相应地,应改革地方政府官员绩效的考核体制,削弱地方政府对于发展经济的职能,对不同地区的官员考核分别赋予GDP总量增长和人均增长的不同权重,对人口流出地的政府应考核人均GDP的增长,而对于人口流入地,则考核总量GDP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