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中国工业党如何崛起

中国工业党如何崛起

发布时间:2023-03-21 09:09:38

‘壹’ 中国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一、国内因素:

1、全国上下改革开放的决心。

2、中国人的智慧勤劳。

3、近四十年来国内人民内部没有大的矛盾。

4、中国社会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二、外部因素:

1、美苏冷战,为了拉拢中国,美国派基辛格访华,中美关系破冰,为中国加入全球一体化打开契机。

2、得益于世界的科技发展。

3、得益于WTO的发展中国家关税过渡期政策。

4、得益坦唤薯于近十几年来美国缠身于中东事务,给了我们闷头发展的平静时期。

(1)中国工业党如何崛起扩展阅读: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科技研究国,现今大约有926000位研究家,仅居美国之后。自1998中国政府在科技研究方面所花的钱翻了三倍,将达到1360亿美元。中国。在2010年中国的工程博士数量超过美国。许多外国公司都在中国建立了研究中心。

太空科技-在197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首次发射卫星东方红进入太空,成为第五个有能力发射卫星的国家。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独立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2007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三个有能力以链大导弹摧毁让者人造卫星的国家。嫦娥一号绕月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已经成为了月球俱乐部的一员,中国政府更计划在2020年左右向太空发射一个空间站和执行一个登月计划。

‘贰’ 党的十八大会议提出两个一百年,中国崛起根本优势在哪里

中国崛起的根本优势在于:
1、我们国家的人才储备足以支撑任何伟大的事业,但关键,是如何将这些潜在的能力整合起来,如何让人才的储备变成现实的力量,让其升级。这需要最高决策层的魄力、眼光和韧性,以及争取相当长时间的国内和平与政治连续性。
2、我们有足够完善的工业体系,人才储备使我们的工业体系有升级的可能, 也使我们拥有在新的领域引领世界潮流的潜力。
3、我们有足够核举大的国内市场,这个市场可以使我们的工业体系有足够的培育与成长空间,是其母体与根据地。
4、我们有足够的历史与文化支撑,这个因素大家现在没有足够注意,反而在肆意破坏和污蔑。
5、我们完全可以发展出全新的政治体系, 目前以民主、自由为旗号的普世口号作为政权道德基础的体系,已经显示出其虚伪性银模质,并且这套理论是从西方的思想源头逐步演化过来的。
6、我们有足够保锋氏缓卫最低限度安全的武装力量。只要我们有足够的意愿,我们可以发展出影响世界的军事力量,为我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护航。

‘叁’ 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70年代继续加强了能源、原材料和机器制造等工业部门,并在内地建设了一批新的工业中心。改革开放后除已建成独立完整的全国工业体系之外,在东北、华北、华东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察升实力、段迟部门相对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区工业体系。西南、华中、华南的工业体系略具雏型,西北地区则处于初始阶段。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握没李业地区(工业基地)一级的工业体系

‘肆’ 中国工业化演变过程

中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演变历程_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绩效与路径研究

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根植于我国的工业国情和科技国情,与发达国家或新兴国家相比,有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构成了研究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路径的独特起点。也只有弄清楚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起点,才可能设计出符合我国实际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的具体路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我国工业化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延续了工业化发展的路径,是在已有工业化成果基础之上的再发展。因此,探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路径有必要深入考察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历程。从发展路径特征上来看,我国工业化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起步阶段、重启阶段、飞跃阶段和转型阶段。这四个阶段各有其自身的发展特征,都在不同阶段为我国工业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1)建国初期的工业化起步阶段

建国以后,我国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但与此同时,与同期世界主要国家相比,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1949年的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只占10%;在制造业产值中,使用机器的工业产值只占27%。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在全面模仿苏联模式的背景下我国开始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工业。虽然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并且1978年之前内外环境也不够稳定,但是全国各族人民仍然排除万难,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为日后进一步的工业化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阶段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进口替代战略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其中进口替代战略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选择的工业发展模式,旨在通过限制工业品的进口来保护本国幼稚工业的发展,以保障产业链的完全发育。但我国进口替代战略除了经济发展方面的考虑之外,也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环境有关。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得我国全面学习苏联,客观上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苏联在我国进口国中的垄断地位,反而加重了对外经济的依赖和风险。

也正因为全面学习苏联经验,我国也开始以国有企业为载体,优先发展重工业。建国初期,我国通过计划经济体制集中社会资源,虽然快速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计划经济束缚供给和创新的弊端也很快显现出来。对于要素配置的全面行政干预造成我国经济缺乏活力,供给增长远远落后于需求发展,短缺成为经济的常态。另一方面,资本品的稀缺和工业发展诉求的矛盾还造成了对工资、利率和汇率等价格的全面管制,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显着改善,社会矛盾不断累积。而在工业生产方面,国有经济占有压倒性优势,但是由于生产效率低下,缺乏核心技术,造成我国工业产品在规模扩张的同时,质量难以保证。如我国只能生产粗制钢铁,精制钢仍需要进口。这就造成了一方面我国钢产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又需要大量进口的局面。

总结1949—1978年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赶超战略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与进口替代。这一路径选择造成我国在构建起完整工业体系的同时,却无法掌握核心的生产技术,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资源配置缺乏效率,诸多工业生产问题亟待解决。

2)改革开放之后的工业化重启阶段

改革开放使得我国全面调整了发展战略。我国的工业生产也得以迅速恢复,并且初步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尤其是该时期还确定了渐进式改革的发展战略,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入手,实行“两步利改税”,逐步展开对原有经济体系的改造,经济活力也逐渐增强。

一方面,在经济结构上,我国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着力改变过去轻工业与重工业、农业与工业、消费与积累严重失衡的状况。1978—1982年,全国轻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则由43.1%上升到50.2%;同时,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积累率由36.5%下降到28.8%;消费所占的比重则由63.5%上升到71.2%。

另一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国有企业改革方面,1979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使得企业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大幅提高。在价格改革方面,1987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国家现行的3种价格形式,即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定价权。在投融资体制方面,中央进行了“拨改贷”改革,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局,国家建设项目投融资体制从拨款改为贷款,国家不再给新建企业投入资本金,企业投融资制度进一步得到规范。此外,为了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1986年和1987年先后在上海和深圳设立了股票柜台交易市场,在此基础之上,两地又先后于1990年和1991年成立了规范的证券交易所。

在一系列大政方针的正确指引下,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恢复性的成果,1978—1990年我国GDP的平均同比增速达到了9.28%,工业同比增速达到了10.36%。到1990年,我国棉布、煤炭、水泥的产量居世界第一,钢铁、发电量居世界第四,原油产量达到世界第五。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特征为工业结构协调发展与对内改革带动下的工业化恢复发展。(www.guayunfan.com)

3)出口导向战略下的我国工业化飞跃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全面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以深圳、珠海等率先试点的经济特区蓬勃发展。在改革试点成绩引人瞩目的同时,我国也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在此基础之上,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工业化发展路径的选择上,我国主动借鉴了日韩的成功经验,即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我国在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并且通过经济往来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技术,取得“后发制人”的战略优势。

20世纪90年代是我国经济开始全面腾飞的时期。1991—2000年我国GDP平均同比增速达到10.45%,工业产值平均增速达到了13.96%,以美元计价的对外贸易总额平均增速为15.52%,其中出口总额平均增速为15.37%、进口总额平均增速为16.05%,我国经济开始广泛参与全球竞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初步奠定了世界制造大国的地位。

这一时期我国工业的发展路径特征为成本优势推动下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张,我国发展战略调整为出口导向型经济。这一时期虽然也经历了通货紧缩、亚洲金融危机等挑战,但总体来说处于一个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包括税收制度、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的一系列改革,极大补充了我国市场经济构成要素的不足,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扩大,经济活力全面提高,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市场经济形态。

4)信息技术繁荣背景下的我国工业转型阶段

我国在2001年12月成功加入了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纪元。加入WTO的意义在于巩固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优势,并通过相关制度的国际化进一步便利资本的进入和流出,加快了我国工业化的速度。既有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扩张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表现形式逐渐变化。其中,中小企业逐渐开始树立品牌意识,对外贸易中的高科技产品比重逐步增大;投资领域中房地产逐渐成为投资的主要标的,并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境外资本也以FDI为形式持续流入,不断扩大在华投资份额。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开始注重提高工业全要素生产率。2009年,国务院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年进一步提出制造业2025规划,我国工业化进入转型阶段。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全球掀起了信息技术的热潮。而我国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之后,民营经济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居民消费能力也逐渐增强。此时,我国的信息产业具备了市场和基本的技术基础,并在世界发展潮流的推动下迅速发展,带动起相关的物流、商贸、软件开发等产业的发展,一条以互联网为技术核心的产业链逐步成型。

‘伍’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功原因有哪些

国内因素:(1)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一五计划取得成就的法律保障。(3)新中国的成立和同步进行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政治前提和制度保障。(4)中国共产党正确的领导采取了正确的方针。(5)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高潮的热情。(6)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国际因素:(1)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力支援。(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给我们提供了参考经验。(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国际局势相对稳定。(4)亚非会议成功召开并圆满结束。

‘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工业生产综合能力显着提升
1.工业经济快速增长。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经过70年的发展,主要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很多产品产量从小到大。主要经济指标迅速提升,工业增加值由1952年的11
9.8亿元上升至2018年的305160.2亿元,年均增长1
2.61%,高于同期国民收入增长率
1.1%;工业利润总额由1952年的2
8.3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74916亿元,增长2647倍;工业企业单位数由1952年的1
6.95万个上升至2017年的3
7.27万个,增长约
2.2倍;工业企业资产由1978年的4525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112288
1.5亿元,增长约248倍。
2.工业生产体系完备。目前,我国工业有41个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空调、冰箱、彩电、洗衣机、微型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一大批家电通信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原煤、发电量等能源产品产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别增长
4.7倍和2
4.3倍;乙烯、粗钢、水泥等原材料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
6.9倍、2
5.2倍和3
4.8倍;汽车产量已达2900多万辆,连续9年蝉联世界第一。
3.制造业连续多年稳居世界前列。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
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
6.0%,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
3.2%,居世界第二;2010年占比进一步提高到1
9.8%,跃居世界第一,自此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世界经济论坛《2015—201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140_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8位,比2012年提高1位,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这其中,工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表现尤其突出。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最新结果显示,中国与德国、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一并成为全球5个最具工业竞争力的国家。2016年,中国、美国和德国被列为世界最具制造业竞争力的前3个国家。
(二)工业生产结构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明显 建国以来,我国产业政策经历了改革开放前重工业优先发展,到改革开放后优先发展轻纺工业、重点加强基础产业、大力振兴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结构不断得到调整优化。
1.淘汰落后产能。不断加大钢铁、煤炭、石化、建材等传统行业的过剩产能减量调整,破除无效供给,工业经济效益明显好转。2013—2015年,全国共计淘汰落后炼铁产能4800万吨、炼钢5700万吨、电解铝110万吨、水泥(熟料和粉磨能力)
2.4亿吨、平板玻璃8000万重量箱。在此基础上,2016年、2017年两年又化解钢铁产能
1.2亿吨、煤炭产能5亿吨,全面取缔
1.4亿吨“地条钢”,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6500万千瓦以上。
2.新兴产业快速崛起。据测算,2015年至2017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较上年分别增长
10.0%、
10.5%和1
1.0%,增速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3.
9、
4.5和
4.4个百分点。部分新兴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集聚效应。据统计,在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包含的七大产业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于首位,2016年其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比重超过1/4;节能环保产业、生物产业和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均在18%左右。
3.“两化”融合日益深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重点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了明显进展。据工信部统计,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生产设备数字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已分别达到6
3.3%、4
6.4%、4
4.8%和39%,培育了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制造业智能主导的特征日趋明显。
4.发展方式转变明显。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大力提升传统动能,工业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技术改造投资成为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2013-2016年,制造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
4.3%,2017年技改投资依然保持较高增长水平,增长1
6.3%,增速比制造业投资高1
1.2个百分点,占全部制造业投资比重达4
8.5%,比上年提高
4.6个百分点。
5.单位产品能耗明显降低。2017年与2012年相比,在统计的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重点耗能工业企业中,吨钢综合能耗下降
5.3%、机制纸及纸板综合能耗下降1
1.0%、烧碱综合能耗下降1
2.6%、电石综合能耗下降
2.4%、合成氨综合能耗下降
5.7%、水泥综合能耗下降
4.5%、平板玻璃综合能耗下降
9.1%、电厂火力发电标准煤耗下降
3.9%。按照统计的25个重点耗能产品、108项单耗指标测算,五年累计形成直接节能约
1.0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节能量的近10%。
(三)制造业竞争力逐步提升,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工业产品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工业产品生产与制造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工业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165699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4.40%。其中初级产品进口金额由1999年的26846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13563
7.29万美元,年均增长1
8.74%;初级产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1
6.20%上升至2018年的3
2.85%。初级产品进口集中在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进口额由1999年的138853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43402
4.78万美元,年均增长1
3.07%;工业制成品进口占比由1999年的8
3.80%下降至2018年的6
7.15%。工业制成品进口集中在机械及运输设备。 工业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493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487400.74万美元,年均增长1
4.34%。其中初级产品出口金额由1999年的19941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13508
5.83万美元,年均增长
10.59%,初级产品出口占比由1999年的
10.23%下降至2018年的
5.43%。初级产品出口集中在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由1999年的174990万美元上升至2018年的235202
1.25万美元,年均增长1
4.65%。
来源:中国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柒’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取得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工业取得的成就是第一制造大国、完整的工业体系、创新驱动发展、两化深度融合、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一、第一制造大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根据世界银行数据,2010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标志着自十九世纪中叶以来,经过一个半世纪后我国重新取得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二、完整的工业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工业体系的建设,从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把有限的资源重点投向了工业部门,为此后的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7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已经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形成了独立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三、创新驱动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企业作为我国创新的主体,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在此推动下,我国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成为促进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四、两化深度融合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

五、中小企业蓬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蓬勃发展,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增加就业、稳定增长、促进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重要作用,作为国民经济生力军的作用也日益凸显。

‘捌’ 我国工业在未来该如何发展

工业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建设制造业强国是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高质量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新旧动能转换还没有完成,企业创新能力有待大幅提升,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任务艰巨。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贸易摩擦风险加大,国际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多。尽管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

另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积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大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通过上述努力,我国工业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高质量发展将稳步推进。综合上述因素,二季度工业经济发展有望继续保持平稳。来源:经济日报

‘玖’ 中国工业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年,这个东方大国在内战的洗礼之后,已经俨然是红色阵营中的代表。在新政府的规划下,它对经济的暗中发力已经准备了三年。

在苏联的帮助下,中苏签订了156项工业建设工程,从国防,机械,电子和能源工业弥补了中国工业的空白,打响了中国工业的奠基之役。

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156个大型建设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9)中国工业党如何崛起扩展阅读:

早在1949年6月,刘少奇率领中共代表团访苏时,就提到了邀请苏联技术专家来华的相关事宜,并带回了200余名苏联专家。

然而对于全面铺开的新中国经济建设,编制“一五计划”这样的鸿篇巨制,这些专家显然不够。1952年8月,周恩来总理专程赴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谈,要求增派专家800名。

此外,中方还希望苏联提供各种工业标准和技术资料,用于“一五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于是,1950~1953年间,苏联专家带来了大量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总重量达600吨。

在苏联帮助下,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使中国大地上形成了独立自主的工业体系雏形。中国的五年计划虽然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但它在中国崛起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拾’ 中国是如何实现工业化的

新中国的现代化,主要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上的科学化和理性化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其核知心是工业化问题。
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1、过渡时期(1949—1956年):新中国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先合理调整后社会主义改造;超额完成一五计划等措施使新中国的工业化全面道起步。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基本建设投资近千亿元,石油电力工业发展迅速,交通运输业也有较大发展,但“大跃进”三年造成了我国工业的畸形发展。③文革时期(1966-1976年):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除交通运输业外其他版均处于倒退的局面,新中国工业出现了严重挫折。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以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为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农村中权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城市中企业管理体制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沿海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开辟,推动了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从而大大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进程。

阅读全文

与中国工业党如何崛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电动车充汽车一次电要多少度电啊 浏览:721
工业三项费用有哪些 浏览:351
汽车地线是什么 浏览:431
汽车原子灰怎么刷墙 浏览:120
宣州工业园有哪些 浏览:90
宝马x5前刹车片多少钱 浏览:654
汽车年检黄色年检标什么意思 浏览:768
工业用什么制氯气 浏览:533
有马汽车品牌有哪些 浏览:113
奥迪q3降价优惠多少 浏览:828
汽车加水在哪里排空气 浏览:985
齐鲁工业大学长清社团有哪些 浏览:36
工业区田地在哪里 浏览:622
宝马activetourer什么意思 浏览:557
宝马三系女生开什么颜色好看 浏览:230
中国汽车轮子最多是多少个 浏览:10
五菱汽车可以用多久 浏览:853
汽车电池没电用充电器充电充多久能打着火 浏览:343
奥迪q2l自动挡如何下坡 浏览:498
汽车钣金用什么焊机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