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1. 怎样理解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信息社会什么是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
信息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区别。信息社会也称信息化社会,是脱离工业化社会以后,信息将起主要作用的社会。
http://ke..com/view/45594.htm
‘贰’ 如何理解后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
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对现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构,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比较重视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创造。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关于"后现代"的时间涵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
后现代化理论
几乎与现代化理论研究同步,西方学者对发达工业国家未来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种新理论。例如,后资本主义社会(达伦多夫,1959)、后工业社会(贝尔,1973)、后现代主义(Lyotard,1984;Rose, 1991;格里芬,1997)、后现代化理论(Crook,1992;Inglehart,1997)、知识社会(莱恩,1966)、信息社会、网络社会和数字化社会等,其中,后工业社会和后现代主义是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紧密相关的,后现代化理论则与经典现代化理论相对应。
在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就产生了后工业社会的思想,1973年正式出版《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在今后30年至50年间,发达工业国家将进入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根据韦氏辞典,后现代(postmodern)指20世纪中叶在西方艺术、建筑和文化等领域兴起的思潮,它分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危机,反对现代化运动的哲学和实践,主张复兴传统要素和技术。有些后现代主义者倾向于对现代思想的否定和解构,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比较重视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创造。有些后现代主义者把社会发展分成三个阶段,即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和后现代社会;但是,他们关于"后现代"的时间涵义,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后现代是一种文化思潮,不是一个时间概念;有些学者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历史阶段称为"后现代阶段",有些学者提出"后现代时代"。后现代思潮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都有反映。
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是直线的,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社会发展方向发生了根本转变,已经从现代化阶段进入后现代化阶段。美国密执根大学教授殷格哈特(Inglehart,1997)把1970年以来先进工业国家发生的变化称为后现代化。他认为,后现代化的核心社会目标,不是加快经济增长,而是增加人类幸福,提高生活质量。
殷格哈特教授是世界价值观念调查项目(World Values Surveys)委员会的执行主席,参加该项目的80名专家对43个国家进行了问卷调查,该项调查覆盖全球70%的人口。世界价值观念调查共进行了三次,分别是1981~1982年,1990~1991年,最近的一次调查是在1995~1998年完成的。
最近的调查结果显示,有些国家如尼日尔爾利亚,刚刚开始现代化;有些国家如中国,正加速进行现代化;有些国家如韩国,接近于从现代化向后现代化的转折点;有些国家, 如英国、德国和美国,已经进入后现代化;北欧国家(瑞典、挪威、丹麦、芬兰等)和荷兰基本是后现代社会。
‘叁’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epub下载在线阅读,求百度网盘云资源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美] 丹尼尔·贝尔)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
资源链接:
链接:
书名: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作者:[美] 丹尼尔·贝尔
译者:高铦
豆瓣评分:7.2
出版社:后浪丨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6
页数:560
内容简介:与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奈斯比特《大趋势》并称“未来学三大经典”
美国批判社会学大师、“哈佛之荣耀”丹尼尔·贝尔与卡尔·马克思及《资本论》的一场跨世纪对话
※编辑推荐※
☆我们该如何认识趋势推动带给未来社会的巨大改变?
☆在资本主义的进阶之路上,知识占有是否会取代资本占有,进而决定未来社会的阶层结构?
☆趋势分析与社会学之想象力的无缝接合 捕捉介乎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之中的不确定性
※内容简介※
资本主义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上曾孕育各种类型的社会形态,本书首版问世之际,石油危机爆发,在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盛行的管理资本主义盛极而衰。丹尼尔·贝尔认为一种与工业化社会不尽相同的社会形态正在露出端倪,于是撰写了这本以未来学形式呈现、同时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系统分析能力的社会学经典之作。贝尔把自己对所谓“后工业社会”的预测看作是与卡尔·马克思的一场对话,是对《资本论》惊才绝艳的社会分析的承续、修正和发展。他以系统思考、趋势分析以及社会结构之中轴原理为工具,不但明确指出当时刚刚在美国露出萌芽的“服务业即将取代制造业”以及“对知识的汇编整理正消解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影响”两大趋势是“后工业社会”即将到来的前兆,更进一步详尽阐释、分析了它们将对三大社会结构中轴产生的影响。
※名人推荐※
☆社会学领域极少有一项研究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于世界如何运转的认识,而《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做到了这一点。早在1973年首版时,这本着作就已是众人眼中的经典。
——哈佛大学“路易斯与琳达·盖泽尔大学教授” 威廉·J·威尔逊(William J. Wilson)
☆这本书是过去50年最伟大的社会学经典之一,同时预示了未来50年世界的新变化。
——“信息时代三部曲”作者 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
☆丹尼尔·贝尔在本书首版中提出的“后工业技术”,现在已是为公众所熟知的名词。新增序言言简意赅,不但介绍了这些沿贝尔预见的方向、在过渡阶段获得巨大发展的新技术的鲜明特征,并且对由新技术带来但不能由它完全控制的各种社会影响给出了富有洞见的评价。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琼·肯尼迪经济学荣休教授 肯尼斯·J·阿罗(Kenneth J. Arrow)
☆这种社会只是初露端倪,尚未成熟到能够给它明确命名(即定义)的程度。因此贝尔称之为后工业社会,是为着强调这些变化的间隙性、过渡性,意即他所讨论的那些趋势已经超过了工业化社会的界线,但还没有完全地成形为边界清晰的一种社会形态。
——丹尼尔·贝尔的中国学生、香港科技大学着名教授 丁学良
作者简介: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出身于纽约的东欧移民家庭,在青少年时期曾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他一度供职于《财富》杂志,后来与欧文·克里斯托等人共同创办着名的《公众利益》杂志。贝尔是二战之后代表美国思想界主流的纽约文人圈的杰出人物,先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及哈佛大学。哈佛大学在贝尔身后的讣告中称之为“哈佛之荣耀、社会学的图腾以及20世纪美国最出色的公共知识分子之一”。英国《经济学人》则撰文纪念称,贝尔作为伟大的社会学家对资本主义研究贡献巨大,成就堪与熊彼特、凯恩斯比肩。贝尔的三大代表作《意识形态的终结》《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未来三部曲”。
‘肆’ 如何理解“后工业社会”与“新工业社会”之争
“新工业社会”,治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后,仍然保持一定规模工业生产
“后工业社会”,注重工业生产以外的新兴行业、新兴产业
‘伍’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有哪些主要内容
《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内容精要:《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有关未来研究和社会预测方法的一部名着。全书由“导论”、正文六章和“结语”构成。
(1)中轴原理:对社会进行分析的方法论基石: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的“导论”中,贝尔说明全书所要探讨的是工业社会的未来。他首先区分了预测和预报。他认为,预报通常着重于对有关事件做出决断,这种决断不可能公式化,即不可能使其受一些规则的支配;预报的职能主要是,通过长期熟悉情况而取得详细的内部知识和判断。而预测则要对规律性的发展,重复出现的现象、持续发展的趋势等进行推测。预测不能预先报告出结果,而且推断的时间越远,误差程度越大,但它能说明政策决定发挥效用的限度和范围。
贝尔在书中提出了中轴原理。贝尔认为社会可以分为社会结构、政体和文化等三个部分。社会结构包括经济、技术和职业制度。政体则调整权力的分配和评判个人之间与集团之间发生矛盾的权力和要求。文化是指表达象征和含义的领域。按照这种方式来划分社会是有益的。因为每一个方面都有一个不同的中轴原理起支配作用。在现代西方社会里,社会结构的中轴原理是经济,这是一个根据最低成本、使用代用品、谋求最佳效果和寻求最高价值等原则来分配资源的途径。现代政体的中轴原理是参与管理。有时候是经过动员或有控制的参与,有时候是自下而上要求的参与。文化方向的中轴原理是实现自我并加强自我的愿望。过去这三个领域是由一个共同的价值体系来联系的,但在当代,这三个方面正日益趋于分裂。
(2)后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概念是怎样提出的?贝尔说,他是在1959年夏季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了这样的思想,使用了后工业社会这个名称。贝尔认为,他采用“后工业”的词,有两个理由:第一,在于强调这些变迁的间质性和过渡性;第二,在于着重知识技术这个主要的中轴原理。但这种强调并不意味着技术是所有其他社会变迁的首要决定因素。没有一个概念图式可以把一个社会现实描述穷尽。每个概念图式都是在各种特征中遴选某些特征的棱镜,以便突出社会变迁,或者更具体地去回答某些问题。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主题主要应用于社会结构(技术——经济秩序)的变化,只是间接地涉及政体和文化(这包括社会结构的其他主要领域)的变化。其结果就是扩大了不同领域之间的割裂,因为各个领域现在都是在相互矛盾的中轴原理之下运行的。
贝尔认为,后工业社会的概念是一个广泛的概括。如果从五个方面,或五个组成部分来说明这个术语,它的意义就比较容易理解:①经济方面:从产品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性经济;②职业分布:专业与技术人员阶级处于主导地位;③中轴原理:理论知识处于中心地位,它是社会革新与制定政策的源泉;④未来的方向:控制技术发展,对技术进行鉴定;⑤制定决策:创造新的“智能技术”。后工业社会是以服务行业为基础的。因此,它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这里要考虑的不是纯粹的体力或者能源,而是信息。
(3)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关于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贝尔谈到了工业社会中阶级与权力的转化。从那些基础上,贝尔认为,按照这两个历史轴心来考虑而看后工业社会的社会结构,就可以得出两个很明显的结论:第一,正在兴起中的新社会里的主要阶级首先是一个以知识而不是以财产为基础的专业阶级。但是,第二,社会的支配体系不在代代相继的职业阶级手中,而是在政治秩序中,至于什么人来管理政治秩序则尚待观察。
后工业社会的意义在于:①它强调科学的作用与认识的价值为社会基本结构之必需;②它使决策更具有技术性,这就使科学家和经济学家更加直接地参与政治活动;③它使现有的脑力劳动科学化倾向不断加深,从而造成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目的和价值发生一系列变化;④它产生和发展了技术知识分子,从而提出了技术知识分子与文科知识分子的关系这样一个重大问题。
贝尔认为,一个新型社会的出现带来了财富、权力和地位的分配问题,这对于任何社会都是中心问题。因此,在其中第6章中,他主要探讨了科技治国论决策和政治性决策之间的关系。
‘陆’ 当前很多学者认为韦伯的思想过时,适应不了后工业社会的要求,怎么看
核心精神:官僚制是现代社会中实施合法统治的行政组织,又是建立在法理权威基础上的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机构的“理想类型”,官僚集权组织被认为是理想的组织结构,意味着组织的“纯粹形式”。其合理性的内核为:
第一,官僚制组织是具有明确的职权领域与范围规定的行政机构。
第二,机构与官员按照等级原则进行管理。
第三,注重法律与程序。
第四,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
第五,公、私分明化。
尽管现代社会与韦伯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那时形成的基本思想仍适用于今天的组织。可以肯定地说,在政府部门与大型社会团体、企业的管理中,官僚组织仍然是无法替代的组织形式。然而,人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工业时代发展起来的官僚体制,已存在着许多问题,它变得机构臃肿、浪费严重、效率低下。因此,大刀阔斧地改革官僚体制,如充分发挥和保持政府官员的主观能动性和适应性,下放权力,注重合理性,培养理性精神,发挥官僚制的技术优势,形成尊重知识和人才的组织理念,建立一个“廉价”、高效率的政府组织,己是人们越来越重视并不断探索及解决的重大问题。
‘柒’ 如何理解“后工业社会”与“新工业社会”之争
“新工业社会”,治理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后,仍然保持一定规模工业生产
“后工业社会”,注重工业生产以外的新兴行业,新兴产业
‘捌’ 后工业时代的不同看法
对于贝尔提出的概念,有一些学者对此提出质疑。有学者认为,美国现在所经历的转变,不是从“工业化社会”过渡到“服务性经济”,而只是过渡到另一种工业社会。事实上,一度被视为“夕阳工业”的美国制造业,近几年又出现了新的生机,成为美国有革新精神的部门。而随着电子、宇航、新能源和激光等新兴工业的崛起,工业在21世纪仍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强劲且增长的工业,也难以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重视和发展工业同样是21世纪的重要课题。
‘玖’ 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者的定义是什么还有他们的相互关系
一、农业社会与接受学习
在漫长的古代农业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类的物质生活处于简单粗糙的状态,人们对自然界的了解还十分的贫乏。这个时代的教育通过保存和延续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习俗,更多地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和认识,强调了对于维护社会生存、稳定社会秩序的愿望和认识。古代农业社会的本质是统治者的教育,由手脑分工导致阶级分化,产生了垄断教育的统治者和大多数“无知”的被统治者,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因此古代农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少数统治人才,与这个目的相适应,其教育内容主要是传递统治阶段的价值观文化。在西方,这种教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神学以及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中国,则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及逐渐占据“独尊”地位的儒学经典。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经这样阐述了教育的目的、作用和内容,他认为:一个公正的社会应由井然有序的阶层所组成,哲学家治理国家,士兵保卫国土,体力劳动者则提供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教育的目的在于训练各人适应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因此不同阶级的教育应有不同的内容,只有统治者才需要学习数学、逻辑等课程,接受完整的教育。春秋时代的孔子虽也提但“有教无类”,但他的教育理想仍在于培养士族阶级的领袖人才,以执行国政,管理人民。
二、工业社会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近代工业革命以后,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生产力突飞猛进。随着人们对自然界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科门类大量增加,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接踵而来的科学发现和发明激发了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和勇气。日新月异的工业化进程急需大批各行各业的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的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毫无疑问,教育将承担这项时代和社会赋予的使命。与此同时,经济基础的变动导致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领域的震荡,由启蒙思想家掀起的科学和民主的浪潮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思想禁锢,也席卷了教育领域。近代工业社会的学校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教育目的上,“开发民智”取代了少数统治人才的培养。如十七世纪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期所主张的:“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在教育内容上,以探究自然奥秘为宗旨的“知识-技术”文化,科学知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随着教育普及、教育大众化思想观念的传播,以及国民教育体制的逐步确立,受教育者的数量大大地增加了,于是近代工业社会中的学校教育产生了自己的基本形式:班级授课制。
三、后工业社会与研究性学习
当今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之后这个“后工业社会”将会给教育提出什么要求?21世纪的人们该怎样更多、更好地学习知识,或者说是掌握信息呢?现在有两条思路:
一条思路是“高效的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假设是:运用先进的学习方法,可以充分开发人的学习潜能,学习方式的革命将成倍,甚至十倍、百倍地提高人的学习速度。因此,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应该特别重视学习方法的学习,包括各种快速阅读法、记忆法、思维技巧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前一阵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习的革命》一书,可作为这种观点的代表。
另一种思路是“研究性学习”。这条思路的基本观点是: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信息时代学校教育的核心,而创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因此,应该提倡研究性的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