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才能降低园区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工业园区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人工成本。
实现招商信息自动化发布,入驻流程在线办理,租金在线收取、水、电物业自动充值及管理,停车系统自动化管理,统计数据自动化生成,合同在线管理等一系列流程的管控。
传统需要通过雇佣管理员完成这些工作,既繁琐又容易出现漏洞,例如统计数据,通过人工统计,大量的数据很容易出现错误,并且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损失,现在通过系统自动化完成,节约人力和时间,同时运营人员通过手机上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便捷化大幅提升。
通过工业园区管理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管控,为园区节约了多个岗位的管理人员,每年降低的人工支出成本,非常可观。
㈡ 如何做好工业园区规划建设规范化管理
在制定管理体系时尽量系统化、全面化、统一化.
1)系统化,指企业的各项管理都要规范、优化,达到整体配套的效果;
(2)全面化,指企业的管理体系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尽量做到每个程序、每个岗位都有适用的管理规范,做到有章可循;
(3)统一化,指各项管理体系要相互协调,相互辅助,共同服从并服务于管理者的管理意志和管理目标。
㈢ 如何加强工业园区的安全管理制度
在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方面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谁主管谁负责。落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2)每月召开一次车间主管会议,通报各车间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情况。(3)每月至少开展2次消防安全隐患检查,并有责任人签名记录。(4)对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监控和管理有专人负责,当天出仓当天使用,用不完的当天入仓封存,不能留在车间过夜。(5)特种工种的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6)半年举行一次企业员工消防(灭火、逃生)演习。(7)健全应急机制,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人,企业车间主管、企业保安员要熟悉消防器材的使用,如遇火灾时懂得组织工人逃生,懂得组织人员扑灭初期火苗,懂得釆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虽然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上做了上述有效的监控,但是企业的消防安全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隐患,例如:灭火器、消防栓没有检查登记卡,我们没法跟踪谁是责任人。有时消防栓内没有消防水带但没有及时补上。个别企业车间外的消防车通道堆放着大量的废品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责令企业立即整改。
经验告诉我们,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健全安全生产机制,落实安全生产的措施,明确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对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企业投资者安全生产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对消防设备设施资金的投入逐年提高,这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企业谁管理谁负责的责任明确。每个企业都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明确,保证层层有人抓安全生产。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几年来,东部工业园企业没有出现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我们为确保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园区和企业关系更加和谐。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经常到企业了解情况化解矛盾,协助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企业干部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广大员工“珍惜生命,安全生产从我做起”的认识明显提高。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部工业园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教育,有计划地开展企业员工消防安全生产技能培训。二是强化企业安全班组队伍的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三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加强安全监控。四是强化隐患治理,对不符合安全生产和不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地方,坚决要求整改,坚决杜绝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㈣ 如何做好工业园的安全管理工作
在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管方面我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落实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谁主管谁负责。落企业签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2)每月召开一次车间主管会议,通报各车间落实安全生产措施情况。(3)每月至少开展2次消防安全隐患检查,并有责任人签名记录。(4)对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的监控和管理有专人负责,当天出仓当天使用,用不完的当天入仓封存,不能留在车间过夜。(5)特种工种的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6)半年举行一次企业员工消防(灭火、逃生)演习。(7)健全应急机制,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人,企业车间主管、企业保安员要熟悉消防器材的使用,如遇火灾时懂得组织工人逃生,懂得组织人员扑灭初期火苗,懂得釆取有效措施来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
虽然我们在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上做了上述有效的监控,但是企业的消防安全还是有这样或那样的隐患,例如:灭火器、消防栓没有检查登记卡,我们没法跟踪谁是责任人。有时消防栓内没有消防水带但没有及时补上。个别企业车间外的消防车通道堆放着大量的废品等等。这些现象都是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当然我们也责令企业立即整改。
经验告诉我们,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健全安全生产机制,落实安全生产的措施,明确企业安全生产的责任。对有效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企业投资者安全生产的意识进一步增强。企业对消防设备设施资金的投入逐年提高,这为企业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企业谁管理谁负责的责任明确。每个企业都成立了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各自的职责明确,保证层层有人抓安全生产。
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几年来,东部工业园企业没有出现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我们为确保企业员工的生命财产的安全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园区和企业关系更加和谐。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经常到企业了解情况化解矛盾,协助企业开展安全生产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企业干部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普遍增强,广大员工“珍惜生命,安全生产从我做起”的认识明显提高。
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东部工业园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安全生产的宣传和教育,有计划地开展企业员工消防安全生产技能培训。二是强化企业安全班组队伍的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三是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监督检查,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落实,加强安全监控。四是强化隐患治理,对不符合安全生产和不符合消防安全标准的地方,坚决要求整改,坚决杜绝企业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㈤ 浅谈如何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
临武工业园区自1996年成立至今,已经历了十六年的风风雨雨, 2006年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大规模、大面积面铺开。近几年,随着沿海产业向内陆的加速转移的开发建设自此全,园区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园区在促进对外开放、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园区建成区面积为1.23平方公里,规划开发面积达5平方公里,入驻的规模以上企业24家,其中近两年在建的达10家,可容纳就业人数8000多名。但当前滞后的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目前形势,并严重困扰了园区的发展。如何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园区行政服务功能,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笔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努力,并提出以下四个方面建议:(一)明确园区功能定位,强化园区职能职责。借鉴外地产业园区通用管理模式,结合本地实际,园区在建设初期可采取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即管委会作为政府的派出机构,相对独立,其主要职能是园区的经济开发、规划和管理,为入园企业提供服务,还拥有一定的行政审批权,具体包括园区内的规划设计、工程建设报批、投资立项审批、土地开发利用、政策研究、完善园区内的基础设施及国有资产经营管理等行政管理和企业化运作的职能,而园区的征地拆迁等社会事务主要交付园区所在乡镇执行,这样有利于园区管理机构集中精力加快产业发展;发展到一定规模,侧重于招商引资、人才的引进与劳动力的培训、劳工管理及仓储运输等;建设成型后,则由管理转向服务,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等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和加强科研培训力度,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使园区得到可持续发展。(二)落实行政管理权限,提高行政服务效率。首要的是加快推进县级行政审批管理权限的授权移交工作,按照“部门(政府)委托、园区办理、部门备案”的运作模式,各职能部门授权园区管委会直接实施有关行政审批及相关收费、行政处罚事项,对于国土、规划、工商、公安、税务等确因法律规定不能委托授权的部门,应在园区设立分支(派出)机构或代办窗口,并明确一名副职领导负责园区项目落户涉及本部门的行政审批工作,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人事考核方面主要由园区管委会负责。第二是在实现委授权的基础上,支持园区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原则调整内设机构。结合园区发展需要,设置综合办公室、党群工作部、规划建设部、招商部、经济发展部等内设机构,重新明确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科学设计园区办事服务流程和日常工作制度,顺畅各运转环节,最大限度减少内耗,提高服务质效;为做到人事相当,在核定的总编制计划内新增部分专项编制,人才可通过公开招考、选调、选聘等方式引进,将大批综合素质较高、熟悉行政管理程序、精通专业技术的人员充实到工业园工作队伍中来,按照“一人多岗职能交叉程序简化”的思路合理配置岗位职责。第三是健全工业园区投资服务体系。致力于将园区建设成政策最优、审批最简、机制最活、效率最高、环境最优的“特区”目标,积极构建以园区一站式政务服务中心为载体的公共服务平台,做好工商注册、税务登记、项目建设、人才资源招聘、基础设施配套保障、落实优惠政策等投资服务工作,尽量实现园区事务园内办结。(三)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实现园区协调运行。一是建立财税扶持机制。处于开发初期的园区,正值大投入大开发的高峰期,当前园区又无可支配收入,所以对园区实行财税扶持十分必要,也十分重要;待园区产业经济发展到一定规模,可在园区设立一级财政;同时,授权园区开发公司储备一定量的土地,整合可抵押资产,从事投融资及资产经营活动,增强园区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能力。二是建立投资项目准入指标评价体系。坚持重大项目集体论证制,组织专家科学筛选,对项目的用地规模、投资强度、发展前景、环保节能、完成期限、税收回报期限等主要指标进行严格审查,提高招商引资成效;项目入驻后,建立重点项目领导联系制和督察评比制,通过明确项目联系领导、项目牵头单位、项目业主三方的职责任务,通过定期不定期的督察评比,实行奖优罚懒,责任追究,狠抓跟踪落实。三是增强园区对企业的管理职能。不仅要强化园区管理机构对企业的服务管理职能,而且要明确企业的职责义务,以确保园区的协调运行。(四)加强园区队伍建设,提升园区创新能力。一是改革用人机制。加强对园区干部及员工的培训,对外引进高素质的人才,把园区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平台。二是改革分配制度。建立科学的和市场化的考核指标体系,制定并实施园区管委会内部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考核和薪酬管理办法。三是建立健全非公经济组织人才库。(作者系湖南临武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
㈥ 如何做好工业园的物业管理
现在有一款专门管理工业园的软件(E园宝)可以帮助你轻松管理好工业园,这个软件设有办公管理,招商管理,客户管理,物业管理,合同管理,财务管理,可以智能跟进客户,可以自动出财务报表。你还可以结合硬件设备管理车辆、人员,还可以借助智能电表系统实现自动抄表、远程断电、送电。而且使用起来很简单。广东宗信网络公司开发的,可以网络他们的官网下载使用。
㈦ 工业园区保安如何管理
一是合理规划化工园区规模大小和入驻企业数量。在化工企业陆续进入园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一方面,为充分利用园区资源,提高园区效益产出,园区管理者力图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
另一方面,大量化工企业的存在,必然提高安全事故发生率。园区管理者应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制定园区的企业密度,并形成成文规定,以此对已建和筹建中的化工园区进行适当调整。
二是提高入园门槛,建立重大危险源普查、申报和登记制度。
三是在重大灾难事故情境下,为满足园区应急需求,除了提供必要的资金及物资支持外,还可以从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着手推进救援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应急救援的专业水平,进一步扩大救援队伍规模,对救援人员的质量和数量严格把关,增强包括公安消防队、特种工程抢险队和医疗救援队在内的应急队伍处置能力,为园区救援提供人力支持。
4.全面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推动救援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应急监督管理力度,完善化工园区安全预案薄弱环节,推动应急预案公开化和透明化,及时制定、更新和修订安全预案,并针对各类事故风险,定时进行相关预习演练,从而提高应急救援现场管理能力,减少安全事故带来的损失。
二是注重实效,增加化工园区国家层面的危机管理战略框架,采用国家统一监管标准和地方特色监管标准相结合的方法对应急工作进行高效指挥。
三是加强舆论引导与应急宣教工作,通过制作并发放内容简洁、通俗易懂、好记好用且实操性强的文本手册,对化工园区内的企业及园区周边的居民进行应急培训工作,
㈧ 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模式
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对加速市场经济的进程,实现住宅商品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模式相关内容,文章仅供大家借鉴参考!
摘要:本文从物业管理权利与实施主体角度对物业管理模式概念做了划分界定,归纳了常见的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模式,分析比较了各种模式的内涵及利弊;图解细分了委托管理模式的主要类型:全权委托统一管理模式、代理监管模式、并行委托管理模式;揭示了一个典型的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模式选择实例。旨在促进业界认清、优化物业管理模式,促成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工业园,物业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9138—(2012)06—0045—52
工业园区主要有两种类型:多用户工业园区与单用户工业园区。多用户工业园区通常是地方政府或投资集团规模开发,然后分区域、分单元出租出售给众多公司或企业使用。单用户工业园区往往由一家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独立开发,全部或大部分供内部使用,两者的物业服务需求总体上有一对多(一家物业服务企业(以下简称物业公司)对众多的园区用户企业)与一对一(物业服务只针对单一业主单位)的明显不同。无论哪种工业园区,选择合适的物业管理模式,对提高工业园区的服务效率,保障园区的正常、高效运营均十分必要。
1、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模式的界定与划分
“模式”一般是指某种事物或工作的标准形式,是别人也可以“照此办理”解决同类问题的(系列)方法、方案。讨论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模式,需要先对一些概念进行厘清与界定。一种是从权利、实施(责任)主体角度界定区分管理模式。从这个角度,工业园区物业管理的主要模式主要有3大类:自建自管、合作管理、委托管理。这其中,建设单位(业主单位)有时为了使管理服务工作更有保障或更有品牌影响,还会聘请国内或境外的知名企业作为顾问单位从旁协助,称之为顾问管理模式:另一种物业管理模式划分是从管理服务所呈现的方式或采取的手段角度,如封闭式管理、开放式管理模式,智能网络化管理模式、酒店式管理模式、管家式物业管理模式、一站式管理模式等:还有一种是从物业服务费计取方式不同划分的模式:主要有包干制模式、酬金制模式:其他还有从业务盈利来源、组织性质与治理方式等多种角度划分的物业管理模式。本文重点是从物业管理权利主体、业务实施(责任)主体角度论述物业管理模式,从这种意义上,物业管理参与方的不同组合就构成物业管理的不同模式,本文重点讨论的是委托管理模式的不同细分形式。另外,为了避免把问题引向过于复杂,本文没有从物业管理服务主体是否与物业经营主体分离的角度区分物业管理模式。
2、各种主要模式的内涵及利弊分析
2.1自建自管、合作管理、委托管理模式
2.1.1自建自管
自建自管,即由建设单位(业主单位)直接管理自己投资建造的物业,其中又有成立子公司、项目部或管理中心(后期按法律要求也必须转成独立法人资格的公司)的不同形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上下级沟通便利,上级单位能直接指挥下属部门或公司,具体管理服务单位能直接按上级意图进行物业管理运作,上级意图能较好得到贯彻:同时,管理服务需要的各种资源更容易得到建设单位支持,工作计划也更容易被批准实施:建设单位不会受制于专业公司,能节约必须用于支付给专业公司的酬金或利润。但其缺点是:自己的队伍可能水平不够,管理服务效果差、成本高:建设单位及其下属单位需要承担全部管理责任与风险;企业内部人事关系复杂,从业人员容易攀比主业人员的工资待遇,协调管理难度大,不容易追究管理责任,也不利于企业专注于主营业务。这种模式要求建设单位有较强的物业管理经验,储备有足够的专业管理人才。一般的工业园区都不具备自管条件。
2.1.2合作管理
合作管理是指建设单位(业主单位)与专业物业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的物业管理。合作的常见形式是双方共同出资、出人成立项目管理公司,并且通常由建设单位派出一般的管理人员与操作人员,专业公司派出骨干专业管理人员,共同承担项目管理服务任务。管理服务过程中,专业公司对建设单位的人员进行“传帮带"和培训,后期建设单位会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步独立。这种模式适合于建设单位有富余人员需要安置,也愿意介入物业管理行业的情况。该种管理模式的优点是,能将双方资源配合使用,对建设单位来说,即能分流一部分员工,又能锻炼队伍、培养人才、积累经验。对物业公司来说,可以更为便利地取得管理项目,拓展业务范围。缺点是,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工作习惯要求不同,员工间沟通协调渠道不畅,容易出现利益纷争、责任不明的情况。
2.1.3委托管理
委托管理是指建设单位委托专业物业公司或机电、保洁、绿化等专业公司从事项目管理,包括全权委托(物业公司包揽整体管理服务事务,可以再分包)、委托代理监管(不同的工作委托不同的专业公司承担,专业公司的选择与监管由建设单位负责)、并行委托(部分主要的物业管理工作,如房屋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秩序维护、车场管理、保洁绿化管理、客户服务等委托给物业公司(部分项目物业公司可以再分包),核心业务如专用设备的维修维护委托给专业公司)等主要形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委托方可以专注于主营业务,广泛选择社会上优秀的物业公司或专业公司承担项目管理服务事项,充分发挥社会化专业分工的优势,权责分明,管理服务专业性强、适用范围大、效率高,风险主要由专业公司承担,监管也相对容易。其缺点是,需要为专业管理服务另行支付费用,另外,建设单位可能受制于专业公司的信息封锁,难以了解项目运作的真实成本和情况,合同到期后更换服务商容易出现交接问题等。
2.2封闭式与开放式管理模式
2.2.1封闭式管理
封闭式管理的特点是整个物业为封闭体系,物业出入口有专门保安人员岗位看守,业主、使用人有专用通行凭证,外来人员须征得业主、使用人同意并办理登记手续后方可入内。这种方式适用于政府机关、部队等一些要害部门或别墅、高级写字楼、高档工业园区等一些高档物业或业主、使用人对安全有特别要求的物业管理。其优点是保安严密,安全、秩序有保障,业主、使用人放心。其缺点是安全方面用人较多,人工成本占比大,有时会给业主、使用人、来访者造成不便,产生受限、不尊重感,导致纠纷。
2.2.2开放式管理
开放式管理模式,不仅业主、使用人无需办理专用通行证件进出物业,且外来人员只要着装整洁、行为正常也可自由进出。这种方式适合于一些公共商业楼宇、没有围合条件的住宅小区、工业园区、大学园区等。实行完全开放式物业管理的物业不多,一些公共商业楼宇在非办公时间也采用封闭式管理,以确保业主、使用人的财产安全。与封闭式管理相比,开放式管理不会影响人流进出速度,给人以自由亲和感,也不需占用大量人力,但容易导致秩序失控,引发安全事故。
2.3包干制与酬金制管理模式
2.3.1包干制模式
包干制是指由业主向物业公司支付固定物业服务费用,盈余或者亏损均由物业公司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包干制由于费用包干,会激发物业公司的节约意识,节约得越多,剩余的利润越多。但正因为如此,可能产生物业公司在合同期内该修不修、能省则省的问题,导致部分设施设备得不到及时保养,小毛病积累成大问题,小修变成大修(大修可以动用专项维修资金或备用金),甚至酿成事故。克服的办法是制定细化的合同与工作要求,并且有严密的监管、控制体系。
2.3.2酬金制模式
酬金制是指在预收的物业服务资金中按约定比例或者约定数额提取酬金支付给物业公司,其余全部用于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支出,结余或者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与包干制不同,实行酬金制的物业公司不会有过于节省的冲动,但可能反过来乱造计划,大手大脚花钱。因为工作千得越多,花钱越多,酬金越多(酬金往往按总支出的一定比例给付)。解决的办法是,限定物业公司要严格按实际需要制定开支计划,并应当向业主及时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和年度预决算,接受业主的检查监督,还可实行固定酬金合同,遏制服务企业花钱的冲动。
不管是包干制还是酬金制,若合同双方诚信守约,实施效果差别不大。但有两个方面区别明显:
一是按照《物业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规定,包干制模式下物业服务收费要向国家交税,酬金制情况下物业服务开支不用向国家交营业税等税项;
二是包干制形式下法规没有规定物业公司要向业主方公布成本开支,酬金制模式下法规明确规定服务企业每年不少于一次要向业主方公布服务支出情况。
因此,目前大多数服务企业都选择包干制合同(酬金制是否真能免税,实施过程中还要税务部门认可)。
3、委托管理模式的.细分与选择
科学的管理模式是质量与效率的保证,如何选择应由业主方根据物业规模、自身能力、物业公司资质、资源情况,专业公司资质情况,管理服务需求情况等因素,从实现物业管理服务效率与效益最大化角度综合考虑。委托专业公司管理物业是现代社会分工的必然产物,是国内外物业管理的主流趋势,也是多数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根据工业园区具体规模、组成项目和管理服务业务的不同,委托管理模式还可进一步细分为如下类型。
3.1全权委托统一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业主将工业园区全部物业管理事务统一委托给一家专业物业公司负责,由物业公司直接管理所有项目或将部分管理服务项目再分包给专业公司,物业公司直接监管专业公司,如图1所示。
这种模式是由业主方与物业公司签订总包合同,要求物业公司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很强,并熟悉如何选聘监管专业分包商。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一个分包商仅对应一个项目,可能是一个项目群。这种模式适用于园区物业管理事务不太复杂,业主方对物业管理事务不熟或无暇顾及的情形。
3.2代理监管模式
即业主委托授权物业公司代表业主分包所有项目,选择分包商并监督其工作,委托管理服务合同由业主直接与专业分包商签订。物业公司只负责监管,不设操作层,是纯粹的管理型公司,其扮演的是物业服务代理商、集成商、监管者的脚色。这在境外是一种主要做法,但国内受限于物业公司、专业公司的能力与专业性,实际应用例子不多。此种情况如图2所示。
3.3并行委托管理模式
即业主将主要物业管理服务项目交由物业公司实施统一的专业化管理(部分项目物业公司可再分包),将一些重要的、物业公司不擅长的项目交由专业化公司承担,业主直接监管。此种情况如图3所示。
4、委托管理模式应用案例
以下是我们为某通信总部工业园区设计的委托物业管理模式。该园区物业有很多专业通信设施设备,食堂餐饮提供与管理也纳入园区管理工作。由于物业公司对食堂餐饮和特定的通信设施的管理与监管均不擅长,业主方在长期的实战中已经积累了对通信代维公司的选聘监管经验,所以在该园区物业管理模式选择中,我们优选了并行委托管理模式,其实际管理模式如图4所示。
在这一具体管理案例中,园区业主方选聘一家一级资质物业公司实施大部分项目的物业管理服务,物业本体小修、常规设施设备维护、一般性客户服务(服务受理、投诉受理、楼层接待、会务服务、来访接待等)、秩序维护、公寓服务等大园区范围的主要物业服务由一级资质物业公司下设服务中心直接实施。部分专业化物业管理服务项目(如房屋大修、电梯维养、消防设施检修、部分设备大修、保洁、绿化、邮件收发、商品代购、洗衣等)由物业公司发包给专业公司实施,物业公司指导服务中心监管。非物业公司擅长项目(通信及相关动力设备维护、餐饮服务等)由业主直接发包给专业公司,直接监管,物业公司配合。因为通信及相关动力设备关系到网络安全,影响面大,物业公司不擅长管理,业主积累有长期监管、合作经验,直接发包监管效果更好。
食堂餐饮提供与管理的专业性一般物业公司不具备,专业餐饮公司才能确保管理服务品质。图4中物业管理委员会由业主方代表、园区普通用户代表、物业公司及服务中心代表共同组成,目的是及时沟通洽商物业管理服务事宜,及时提出物业管理服务工作改进意见与建议,监督管理服务方提供合格的物业管理服务,同时督促业主方提供必要的工作支持与配合。
5、结语
物业管理模式涉及物业服务参与方的组合形式、服务实施方式及对应的程序与合同安排,形式上是物业管理任务的发包分派方式,本质上是物业管理具体操作权及相关责任的转移(同时也意味着风险的转移),是在当前阶段(社会分工、业主与专业企业技术水平、资质状况、物业规模与服务复杂程度、法律规制背景下)为提高物业管理服务效率选择的专业分工与合作形式。优化物业管理模式,不仅利于物业自身的增值保值,同时可以提高物业整体运营效益(为业主和客户同时创造价值)。本文所讨论的委托管理模式多数情况下也适用于当前的大型公共项目和大型商业项目的物业管理。
参考文献:
1.仇士勇.如何做好科技工业园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国物业管理.2007.7
2.朱俊春李华光.集成商模式:引领物业服务企业未来商业模式.城市开发(物业管理).2010.3
3.陈新征.酬金制与包干制比较分析.城市开发(物业管理).2008.8
4.张一民.物业管理模式步入变革创新时代.中国物业管理.2010.4
基金项目:
本文为广州市属高校社科项目(08B07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陈德豪,广州大学商学院工程管理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房地产、物业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