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去工业化的本质是什么

去工业化的本质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09 13:05:52

㈠ 中国为何出现“去工业化”的现象

政治行为驱动经济增长的两个阶段 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之所以出现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那一时代中国的发展是大多数人的发展,譬如乡镇企业遍地开花,而9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的发展便进入了少数人的发展时期。关键是这一时期中国内部的生产力受到了外来力量的冲击,90年代中期之后,乡镇企业大批倒闭,在外部的商品的竞争下纷纷退出历史舞台,由此导致中国第一阶段韵工业化运动宣布告终。随之而来的是外资的大批涌入,进一步抑制内部传统工业,城市的传统工业国有企业也纷纷垮台,在这种毫无保护的发展下,只是沿海一部分地区发展发达起来了,内陆一大片遭到抑制,因此,90年代后期经济速度上不去便是自然的。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是调整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和歧视性的国内政策,而是采取财政手段和借用外资来继续维持增速,继续向发达地区倾斜资源,继续实施优惠外商优惠富人政策,其结果,一方面使社会的鸿沟越拉越大,一方面使工业化过程和产业结构出现畸形。发生裂变。 与正常的市场经济相比,中国近年来8%的超高临界增长率可以说是一种“强制型增长”。所谓的“强制”是指这种增长有着非经济的驱动力和保障条件,是政府驱动型的经济增长。计划经济体制下也存在“强制型增长”,但那时的执行机制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强制型增长”通过经济计划指标韵下达、执行、考核来实现。那时执行计划指标主要还是经济行为,各级官员的升迁更多地与政治上的“正确性”挂钩,而较少与超额完成经济计划指标的百分比挂钩。但在今天,政绩的指标已完全以经济成就为主。其结果,“强制型增长”的实现机制更强了。 当然,这种对GDP的追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靠内部力量,这是80年代和90年代上半期的主要做法,主要是靠国家银行贷款,结果货币发行多了,在80年代下半期和90年代上半期先后出现了两次高通货膨胀,银行也出现了大量的呆帐坏帐,于是经济速度不得不放慢了下来。第二阶段是90年代后半期至今,主要方法是依靠外资,让外资来拉动中国经济。反正不管用什么方法,不管用谁的钱,只要能把经济增速达到高速度就行。 这种间接推动增长的方法与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经济政策一样都是为了刺激需求;但两者也有一个重要的区别,那就是市场经济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只是着眼于具体的计划或项目,而中国近几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却以达到锁定的8%经济增长率为目标,财政性投资的必要数量往往是根据实现预设经济增长目标而倒算出来的。 无论是用直接还是间接的手段来推动经济增长,这种驱动机制都有一个重要特点,即追求速效,而忽视增长的长期效果,不愿意努力解决对短期内的增长无效或有负效果、但能够提升长期增长潜力的关键性问题。其结果是,虽然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目标兑现了,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很可能会采取竭泽而渔之类的措施,或者过多过早地耗尽了可供未来使用的资源(例如财政过量发行国债),或者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以及无效使用,或者硬性制造出某些不真实的“需求热点”(如“假日经济”、“教育产业化”)。这样的经济增长路径往往不一定真对经济发展有利,甚至可能损害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特别是这种不择手段追求速度的做法已经给中国的工业化发展和产业结构带来了严重的扭曲。 经济增长方式对经济结构变化的影响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其经济现代化不可能绕过工业化阶段。在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出现实际上也无法代替工业化的功能,当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70%以上时尤其如此。对于许多中国农民来说,高科技是一种奢侈,落后国家的工业化必须从低科技人手。如果一上来就搞高科技,那就无疑将一大批人与工业化进程割断。中国的乡镇企业之所以未能很好地延续,主要是在这种错误的“高科技”赶超战略影响下,以及沿海外来工业的冲击,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另外,中国的乡镇企业之所以难以得以延续,体制的弊端也是一大原因。计划经济下的城乡二元分割得不到打破,不平等的国民待遇和传统的身份桎梏束缚了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下,中国内生的工业化运动不能不遭到夭折。 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已经进入工业化的农民再次退出工业化的进程。自1997年以来中国农村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农民务农已入不敷出,从1997年到2000年农民收入增长幅度连续4年下降。这说明失去工业化支撑的农业已不可能再带动经济增长了。 于是,中国的一些学者针对农村经济严重萧条的局面提出要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以尽快转移更多的富余农村劳动力到非农产业。但他们很少提及,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建设的前提是城市工业和以此为依托的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没有工业化方面的长足进展,第三产业的生长空间是有限的,农民进了城也难以维生。 不少学者强调,国民经济中非国有部门的比重已大大超过国有部门的比重。似乎只要非国有部门取代国有部门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中国的经济发展就自然而然地走上了畅通无阻的大道。实际上所有制方面的变化本身根本说明不了产业结构是否进步了。 一个国家的工业结构和产品构成如何,只需看一下这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就可以知道。只要这个国家是一个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这个国家的工业结构必然产生极大的分化,其产品结构也分为富人型和穷人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也必然受这种社会结构影响,一部分产业结构在提升,另一部分在弱化。适应大众化发展的工业结构在弱化,适应少数“城市人”发展的工业结构在强化。这就是中国工业发展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大量引进外资恰恰抑制了中国的工业化 有研究指出:在中国由于引资工作多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政府和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在引资中就表现为重表面而轻实质,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严重不足。中国用于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资金只占技术引进资金的三分之一,而日本和韩国的情况正好相反,用于消化吸收的资金三倍于技术引进的资金。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来说,引进外资的目标日益模糊,甚至引资本身成了目的,从而造成“为开放而开放,为引资而引资”的局面。中国不少企业未能通过合资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无法逐步形成自主研制开发能力。 这种“外资替代效应”还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形成对外资的过分依赖。由于本国正规制造业的萎缩趋势非常明显,如果今后引进外资的速度放陧,中国将出现工业化程度下降的“去工业化”态势,这对一个失业压力极其沉重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是相当危险的。 第二个“替代效应”是指工业增长中出现了本国的正规制造业被技术简单、规模很小的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所替代的“弱质替代强质”现象。任何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都会呈现蓬勃活跃的局面,但正常情况下这些非正规工业生产活动主要是正规制造业的补充和配角,它不可能独立支撑经济现代化。而中国的情形却是“主角”被“配角”替代了,原本应该是“主角”的正规制造业变成了工业增长的“配角”。以经济增长率较高的1996年和1997年为例,1996年本国的正规制造业和非正规工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加了3798亿元,其中本国正规制造业的贡献占四成,非正规工业的贡献占六成;1997年本国的正规制造业和非正规工业的增加值比上年增加了20lO亿元,其中本国正规制造业的贡献只占四分之一,非正规工业却占四分之三,尽管这数字不太准确,因为非正规工业的统计中含有更多的水分。 拨苗助长式的非均衡经济发展隐患无穷 中国虽然尽力将经济增长率维持在接近工业损益平衡点的临界状态,可是倚重土木工程投资来支撑的增长对整体经济的推动力是偏倚而虚软的。这样的投资主要产生的是对原材料能源的需求,而对制造业的刺激相对微弱,无法带动工业化。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投资结构不但不能改善产业结构的现状,反而强化了目前的结构性弊病,在增加城市就业和提高多数人收入等方面几乎无能为力。 在中国,尽管大规模的土木工程建设改善了城市的外观,在外资的推动下沿海若干大都市和郊区也形成了局部“繁荣”,占人口百分之几的少数阶层开始享受接近发达国家的生活消费水平,但工业化徘徊不前同时伴随着“弱质化”,再加上农村凋敝,农业的微弱增长不能使农民增加收入,于是中国就出现了经济增长率“坚守”7%一8%这条“底线”,而失业率居高不下,就业者的平均工资呈下降态势,消费需求持续萎缩,价格年年走低的经济格局。这就是经济增长与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生活状况脱节现象的真正原因。 在工业化进程畸形发展并呈现一部分“强质化”一部分“弱质化”特征的状态下,中国的现代化实际上步履蹒跚,少数都市中出现的现代化生活也缺乏稳固的基础。这样的经济结构无法满足多数社会成员今后向上流动的需要。如此格局或许可以支撑现存的少数阶层的富裕生活。但却难以提升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经济社会地位。一个日益两极分化的社会之再生产过程在中国不仅有其政治氛围,而且在产业结构方面也已基本成型。经济增长如果不能有效地改善经济结构,它将越来越成为一种“符号”。要深刻认识中国的经济状况,就有必要透过增长率的“符号”意义,发现决定大多数国民的经济社会地位之趋势性规律。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程晓农 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主任仲大军 摘自:北京大军经济观察研究中心

㈡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

美国难道不知道去工业化的后果?当然知道,但美国十分自信,你看看美国把工业转移到了哪些国家,首先是转移到了日本,转移到了墨西哥,转移到了南美洲,然后就是亚洲四小龙,四小龙四小虎这些国家都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把产业转移到这些国家,对于美国来说没有什么威胁,而且美国转移给一个国家的都不是完整的工业体系,而是其中一部分,他们彼此之间要互相联络,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单独掌握一条完整的供应链,美国不允许这样的情况出现这样的话,这些国家就永远会受制于美国,其实苏联也是这么干的,你看看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分工不同

美国将低端的工业先转移出去,然后通过市场化运作,美国赚的利润仍然非常高。拿着这些利润美国可以补贴国内的功能,可是渐渐的美国就发现不对了,因为转移出去实在是太多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原本按照美国的设想,美国是掌握产业链的高端,然后美国的没有掌握中高端,然后不太重要的没有掌握终端,像中国这样的国家掌握中低端,一级一级地向外传导,美国在每一个级别之中都能够赚取最多的利润,这样其他国家发展工业化反而是在给美国打工,毕竟实业赚钱一年能有百分之10的利润就不错了,可是金融行业百分之三四十都是很正常的。

今天大家看美国去工业化好像很愚蠢,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国家掌握完整产业链的话,那么美国是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可是问题是出现了,中国这样一个怪物不仅掌握了完整的产业链,而且工业体系特别齐全,这让美国就感到很难受。

因为如果世界要合作才能生产一个产品的话,美国是每个国家都离不开的,因为你要交易一定是要用到美元的,可是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在国内就生产出完整的工业产品,那美国的地位就得不到保证。

打个比方说。如果地球是个村,那么美国就是村里的大地主。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个。

只有他是地主,别家撑死了只是算富户。

他地多,钱多,家丁多,武力充沛。同时他又垄断了种地的核心技术。

村里的穷人想要发展,必须要傍着他。求他租地、借钱、借种子、授权技术。不然,根本没法发展。

至于地主,把地租出去,一半收成归他;借种子一斗,到时候收回两斗;借钱一块,到期收回两块。

地主想吃大米,他可以让张老头种大米。给点好处,张老头不会不听话。

地主婆想吃大饼,让李老头负责种麦子。给点好处,老李头不会有意见。

地主少爷想吃肉,让杨老头负责养猪。杨老头不想干,地主家的打手一巴掌过去,杨老头也只能含泪答应。

到了年尾,如果穷人还得上欠款,地主数钱数到手软。

如果还不上,地主也不会亏。地主会派打手直接收穷人的祖屋,逼穷人卖妻卖女。就像黄世仁抢杨白劳女儿一样。

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地主不会亏。

就这样,地主久而久之就控制了村里穷人一家老小的人生自由和祖产。

在村里,地主可以为所欲为。

而这种情况下。地主还可能干活吗?地主还可能雇佣劳动力去种地吗?

不可能的。

雇人种地,那多费事、费钱、费神?

既然有海量的穷人可以使唤,地主给穷人安排分工,他自己躺着收租就好了。

他一边收租子,一边还可以享受穷人给他上贡的大米、小麦、猪肉。岂不美哉?

在这套体系中,没人能跳出地主的五指山。

毕竟,地主武力充沛,谁敢跟他叫板?

美国当年的去工业化,就是这么回事。

当年美国用政府信用和国家实力(拳头)做背书,让美元成为世界货币。

随后,美元成为收割机,为美国人疯狂收割全世界的实物财富。

美国放出的美元,在全世界收购实体企业和资产,华尔街三十万人,每年赚的金融服务费就比咱们十几亿人辛辛苦苦一年,搞出口赚回来的美元还要多。

华尔街赚钱了,就带动了会计、律师、管理等行业的收入提高。这些人的消费,继而带动了房地产、教授、医生、餐饮等各服务行业人员的工资。进一步,又会带动建筑、农业等其他行业工资的增长。

美国人的收入都上涨了,这就导致美国商品的成本和售价也上涨了。

当制造业主发现,经营成本越来越高,自己产品没竞争力,消费者不买账后,自然就只有三个选择。

一是关掉工厂,自己也进金融业捞钱。比如美国国债的利息就很高。买国债的分红,可能比办厂,辛辛苦苦一年的利润都高。

咱们国内前些年房地产热时,也是一模一样的情况。工厂老板辛苦一年,赚的利润还没有两套房一年的增值幅度大。办企业不如买房,谁还有热情办实业。

二是往落后地区转移生产线,靠压榨成本获取利益。这种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比如通用 汽车 。

三是关停生产线,把生产权限授权给别的国家的企业。美国公司直接进口商品,这样赚得也比自己在国内生产的利润高。比如苹果和高通走的就是这种路线。

这几种选择,无论选哪种,都会让美国本土的工厂倒闭或搬走。

最终的结果,可不就是去工业化了吗?

所以,美国当年去工业化的现象,本身并不稀奇。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美国为什么敢去工业化?

要知道,工业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支柱。

曾几何时,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向第三世界国家淘汰落后产能,是舆论热议话题。

早些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等,都在去工业化。

但这么多年过来,大家猛然发现,法国、意大利、德国、芬兰、瑞典等欧洲国家,虽然也有向第三世界淘汰落后产能,却它们并没有去工业化。

时至今日,这些国家仍然是工业强国。工业从业人员的比例并不算低。

有机构曾统计过数据。

我们国家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约2.1亿。按总就业人口7.8亿算,占比27%左右。

欧洲国家普遍低一点,但没低太多。

德国是25%,意大利和西班牙是20%。

相比之下,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就拉跨了,只有15%左右。

(美国就业数量的分部门数据 1948-2010)

这表明,浪潮退去,真正去工业化的,只有美英等五眼联盟国家。而其他国家,工业还是经济支柱,并不敢去工业化。

那么,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情况发生呢?

其实原因前面已经说过了。

美国的去工业化,是美国资本、技术主动向外输出的结果。

尽管美国国内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不断在降低,但美国在去工业化的过程中,并没有把精尖 科技 和高端制造业也转出去。

现今的美国,仍然掌控了全球最顶尖的科学研发和技术研发,拥有无数黑 科技 。仍然是全球贸易规则的制定者,拥有大宗商品定价权、证券定价和交易效率和规模、流通和储备货币发行权。

对于其它国家来说,只要想在全球化背景下分一杯羹,就不能绕开美国。

现如今,仍然是美国想削谁,就一定能削。

像东南亚当年被收割的例子,现如今的世界仍然在上演。(收割逻辑很简单。资本先把美元拿过去投资,帮当地建工厂,造成一时的繁荣景象。待产生优质资产后,资本在繁荣破裂之前主动撤出,待当地资产价格迅速下降后,资本再进入抄底,低价收购,完成最终的收割)

养肥了再收割的把戏,美国玩了好多次。屡试不爽,一般国家根本无法对抗。

毕竟,美国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国家。

咱们常规认知中的美国,是那个位于北美洲南部,与加拿大、墨西哥毗邻的一个国家。

然而实际上的“美国”,是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主要原料出产地,以欧洲、日韩、东南亚为轻重工业基地,以美元为收割利器,以英国为铁杆盟友,在全世界有十几个航母编队的庞大“联盟体系”。

金融,只是“美国”这个吞金兽,向落后国家吸血的手段。

科技 ,只是吸血的借口。

而充沛的武力,则是能否吸到血的保障。

咱们国内总有人认为掀翻美国很简单,这就有点过于乐观了。

咱们面临的困难,其实很大。


当然,这也不是说咱们就没有胜算。

只要我们坚持发展不动摇,坚持团结,机会总是会有的。

当年的美国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发展,瞅准机会,才把旧霸主英国拉下马的吗。

美国当年为什么要去工业化?这样的问题一般人还真的回答不了,我今天谈两句,辛亏是这段时间看了不少有关这方面的视频,比如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陈平、张维为,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等。他们演讲的共同解释是,美国其实质是由利益集团在操控,他们之所以去去工业化,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工业制造需要人力、物力、资金等的综合投入,而用金融代替工业化,只需要资本运作就行了。事实上,美国在去工业化后利用资本云中也的确赚的盆满钵满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但是,财富的积累需要实干加创新,我们国家的崛起就是很好的证明。世人都说我们中国是世界加工厂,我们赚的是辛苦钱,但我们也真的是在崛起,并且也赚的不少,甚至增长速度很快。这就不得不让美国重新审视自己的决策了,也难怪特朗普想尽种种办法要重振美国工业。去工业化不能不说是美国的失策。我还想多说两句,美国试图想用玩金融求的发展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而我们要当心,绝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国家要做实体,个人也要踏踏实实去工作、去劳动,如果人人都想做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从哪里来,物质财富怎能去创造?恩格斯说,理论总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要想富,还得工业制造, 社会 工业化!

为什么?

玩具、家具、五金、纺织、制衣、塑料及陶瓷、机械、造纸,这一类工业,附加值很低,甚至是破坏环境,伴随国家逐步富裕,肯定是第一步淘汰的产业。

纺织女工:

孟加拉制衣工:

所以,实际自1950年开始,美国就已经逐步开始淘汰低端工业,订单转移到自己控制的日本,倭国经济迅速发展后之后也在1960~1970年代开始转移订单到亚洲四小龙,1990年代转移中国大陆,现在又开始转移到越南孟加拉印度等地。

当前,美国联邦最低工资要提高到每小时15美元,每天8小时是120,一个制衣女工,算上厂房、设备、材料、运营费,福利,制做多少成品才能保本?

同样的道理,1990年代开始, 汽车 及钢铁甚至手机这些也逐步迁出美国,也是因为追逐利润和销售市场的原因。

美国当前制造业集中在宇航军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石油等高附加值高利润的产业,传统工业已经不赚钱了。

哪个资本家愿意赔钱呢。美国政府能补贴所有制造业嘛?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美国人去工业化实际上是对的。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美国人玩金融,从开始玩到如今已经50年有余年,他们赚的盆满钵满。

美国人不用发奋学习,就可以把世界上最高能人才搞到手,为他们赚钱并研发。

美国人仅靠美元,就可以采购到世界上物美价廉的商品。使得美国人整天只想消费。它们的空调从买进来就不用关机,直到坏掉,它们的 汽车 和汽油都是非常廉价的!

美国人仅仅靠美元的宽松与收紧,就把地球人搞得东倒西歪!无偿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美国人就在之中发财发财再发财!

但是要说明一点,真正吃肉的人是华尔街,美国人民只是陪着喝汤,但就这点汤也让美国人民心满意足,因为即使这样也比它国人民过得好!

这是美国人玩去工业化的好处。这种好处维持的根本就是不能有人超过它,特别是 科技 ,一旦有人超过它,它建立起的金融霸权就会瞬间崩塌!

偏偏在新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就在东方出现了具备这种征兆的国家,美国人岂能不害怕,因为当前发生的一切是在刨美国人的祖坟!

当资本主义国家那些资本垄断集团的企业,它们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随着制造成本的逐渐增加和竞争优势的不断下降,并且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对环境造成的破坏而进行整顿改造的要求也逐渐苛刻。

所以这些企业主们会选择进入高料技硏发领域或者进入金融股票投资这些高收益行业。

而将那些效益低高污染的工厂外迁到不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上个世纪末就是这样做的。他们利用高 科技 创新获得技术专利来敛钱。靠美元霸权来薅羊毛割世界各国的韭菜。

靠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世界上为推行美元霸权保驾护航。美国由此来收刮世界的财富。这比靠生产制造和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利润更高而且更容易。所以也就处成了当年美国去工业化的风潮。

我来简单的回答一下吧!工业化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给美国带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上个世纪早期工业化能够带来大的发展,能够强国富国,无论经济上还是军事上,它都达到了无可比拟的霸权,有霸权才有话语权,这个时候它不想再用工业化来提高它的GTP总量,开始使用金融的手段,用美元的霸权来收割全世界的羊毛,和发展高 科技 ,所以才会去掉了低附加值,而又污染环境的工业化。

这个问题出的比较现实,答案很简单,就是几个原因。

第一搞工业化,需要许多土地资源和需要许多投资。

二是搞工业化,人们的劳动强度比较大。

三是搞工业化容易造成土地空气水质噪音的污染。

四是搞工业化比搞金融服务业收入低很多。

美国因为 科技 水平,经济实力,金融服务,专利权力世界第一,及时去掉工业化,利用美元的霸主地位,利用美元汇率,利用世界大宗商品交易使用美元货币,利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使用服务金融,技术专利,跨国公司支撑经济发展大局,人民可以比较轻松生活。

首先不能简单概括去工业化,工业化也分粗工业精工业两大类,美国去工业化只是把低端加工消耗人工的部分去掉,把核心工业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里,所以美国不是去工业化而是去低端化,所以美国始终工业强国技术强国我们现在谈的工业升级等也是这个道理,经济讲究的是谁的利润高谁才是老大低端加工没啥利润所以经济不行[机智][机智][机智][机智][机智]

首先这里要说明一个问题,即美国的所谓“去工业化”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将所有制造业全都迁出美国,而是将能耗较大且附加值有限(当时那个时代)的中低端制造业大举迁出美国。今天看来,这种做法非常短时,但在特定 历史 环境中,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当时时代发展潮流还有利于当时美国经济发展。


一、美元在全球有绝对优势

提到美国经济肯定绕不过美元霸权,由于美元在全球占据绝对优势,所以美国即使失去全部中低端制造业也能维持全球第一大经济体地位,因为美元不仅能提供惊人的财富还可以调节美国外债,控制他国产品价格。利用美元特殊地位,美国可以轻松降低需要进口的商品价格,抬升国际竞争对手的商品成本。此外,在美元的调解过程中还可以从他国“热钱市场”,如股市和房地产获取大量财富来弥补国内中低端制造业财富创造能力不足。这种情况下,还在国内维持中低端制造业毫无意义,不如让他们迁到其他国家以便为美国培育更多值得收割的市场与优质资产。尤其是很多初级产品生产,可以用他国资源生产商品再以不太高的价格出口回美国(美元居于绝对优势时代),保障本国消费。


二、美国占据绝对技术优势

仔细研究美国去工业化发展整个过程不难发现,其起源于美国高新技术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占据先发优势,美国在很多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信息技术领域,一度占据垄断性地位,很多国家不得不支付巨额专利费向美国购买技术。在此情况下,各种高新技术产品能创造远超正常状态的财富。相比之下,中低端制造业技术水平有限,产品附加值低,维持的最大价值不过是增加就业。这个时候的美国依靠高新技术产品创造的惊人财富就足以维持全 社会 的高福利状态,只要福利足够,即便失业率高一点也没关系。而维持大量中低端制造业不仅要消耗许多资源,还有损美国“环保”形象,所以大规模迁出中低端制造业成为那个时期美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美国拥有“塑造”全球市场能力

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于全球气候峰会上坚决要求执行美国碳排放标准,最后在多数国家反对下失败。一旦美国标准成为全球标准,那就意味着多数国家要向美国支付巨额财富购买相关碳排放处理技术,换句话说,美国将“塑造”出一个只属于美国的国际碳排放技术市场。等到其他国家技术上取得突破,美国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在美国去工业化早期,其全球市场塑造能力非常惊人,可以轻松通过许多国际标准或体系塑造出一个只有美国产品或有利于美国产品的市场,比如前文所述早期电信产品。这种情况下,中低端制造业市场塑造成本高但收益不多,与其花费精力不如将精力集中到附加值更高的高新技术领域。

㈢ 什么是去工业化

去工业化(De-instrialization)是指制造业就业比重持续下降。

去工业化现象最早始于美国,其制造业劳动力占总劳动者的比例,从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制造业就业比重的最高值是 27%(1973年,比美国迟8年),而到1994年则下降到23%。在欧盟15个国家中,制造业就业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则迅速地下降到20%。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国服务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劳动者总数的比重,则从1960年的56%上升至 1994年的73%。从1960年开始,其他发达国家均出现类似现象。

(3)去工业化的本质是什么扩展阅读:

在工业发达国家和地区,受去工业化影响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区以及那些以资源为基础、传统的衰退产业相对集中的老工业基地。这些地区出现去工业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于大城市地区土地和工资等生产成本较高,劳动和环境保护意识较强,加上市中心区生活和环境质量的下降,导致企业家把制造工厂由发达国家大城市迁移到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甚至迁移到国外;

二是由于资源的枯竭和生产成本的上升,工业发达国家的一些传统产业如钢铁、造船、工程机械和纺织等,逐步走向衰退。这些衰退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业基地,由此导致这些地区制造业出现严重的下降;

三是,随着技术发展,企业可以把生产过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分散到国外工资成本相对低廉的地区,而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又加剧了这种趋势。

㈣ 请指教:后工业化社会与去工业化社会有什么区别

所谓“后工业化时代”,就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为主体的时代。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㈤ 什么是去工业化以及它的后果

去工业化,,就是把工厂全部迁出去的意思,一般国家有三个方向,农业化,工业化,虚拟经济化,比如中国从农业发展工业走上了强国之路,而美国走向虚拟经济化,这也就是美国衰落的原因。虚拟经济也可以理解为金融,这种行业来钱很快,就像卖淫,别人辛辛苦苦干一年,他两腿一分就来了,而工厂女工脏累的工作交给了中国,但是不久后美国发现虚拟经济问题很大,中国变强大后动摇了美元地位,导致劈腿也来不了钱,每年中国的对美国的顺差也达到了4000亿美元,于是美国跑来剪羊毛,但是中国明显不是日本,没剪动,所以美国想把工业化移回美国,但是美国是商业社会,工厂主根本不鸟政府,所以美国在中国安插很多带路党宣传工业污染土地等等,什么土地污染子孙全完,一百年治理不过来等等希望民众阻止政府建厂,来把工厂主逼回美国,但是我个人认为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些重工业会去东南亚,那会中国可能也会衰落,总之去工业化,好处是不会破化环境,坏处是失业率高,国家会衰落,最明显的例子,欧洲谁最牛逼,有点文化的都知道是德国,为什么德国牛逼,,工业化,那么哪个傻逼去工业化后完蛋了,美国?今天还不明显,,但是有个国家叫南非,是非洲唯一的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后十几年就衰落成了发展中国家。。

㈥ 巴西过早地实施“去工业化”,造成了什么局面

巴西实施“去工业化”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导致经济倒退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家都知道一个国家的制造工业一旦就业下降,经济肯定会少一大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依靠单个产业就能发展强大,美国经济第一大国都不能够舍弃工业,何况现在经济增长缓慢的巴西。

这样就形成一种局面,政府一边实施去工业化方案,一边救助失业人群,经济根本就没有上升的可能,现在还想着淘汰落后的工业,降低工业生产成本从而提高劳动生产力,倒不如把生产力高的工业集中起来发展,只淘汰一些比较落后的工业,这样对于经济损失相对会少一些,只单纯的实施“去工业化”是没有多大作用的。

阅读全文

与去工业化的本质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天门工业盐怎么收费 浏览:768
奔驰退一赔3标准是什么 浏览:999
汽车保修期到四s店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391
宝马如何解锁时亮大灯 浏览:420
奔驰a7保养是什么 浏览:671
宝马730前杠怎么贴 浏览:386
宝马x5美规版保险丝在哪里 浏览:671
什么汽车玻璃膜最好 浏览:391
工业用碳氢清洗机哪里买 浏览:963
卡多耳机怎么连接宝马 浏览:92
奔驰cla180哪里有现车 浏览:708
工业企业主导干什么 浏览:528
奇瑞汽车最高价多少钱 浏览:607
宝马x3紫色哪个颜色好看 浏览:7
汽车液压系统多少钱 浏览:383
工业哪些技术应用广泛 浏览:929
大众汽车国外用什么变速箱 浏览:292
奥迪a6换保险杠多少钱 浏览:434
汽车举升支撑点损坏如何修复 浏览:400
广东进口宝马多少钱 浏览: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