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水平不高只能生产什么

工业水平不高只能生产什么

发布时间:2023-03-09 03:05:30

A. 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是指什么

一个国家的工业产值占这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工业化水平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工业产值占这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的高低。中国工业是指我国的工业,中国特色的工业,经过发展建立了具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B. 我国工业的主要发展条件

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重要动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必须加快城市化进程,改变城市化落后局面;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把握国际化发展趋势,推进信息化城市建设。这样,才能使中国城市化发展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以作为中国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支撑。中国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有望在新型工业化的条件下获得快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支撑。
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甚高,并已陆续步入信息化社会的时代,中国却不能不考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问题。为了早日赶上世界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中国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的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并已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推进措施。同时,在推进城市化发展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本文所要考察的,不是单纯的工业化、信息化或是城市化的发展问题,而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的中国城市化发展问题。

一、新型工业化: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新型工业化是指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早已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步入信息社会后,正处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步伐,而采取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现代化的发展道路。
新型工业化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选择的一条现代化发展道路,它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即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发展任务,并已步入更新的信息化发展历程,而发展中国家尚未完成工业化的发展任务,世界信息化的进程给其带来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的情况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与发达国家内发性工业化及其在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内发性信息化比较,新型工业化具有自身的某些特征:
1.两化结合特征。所谓两化结合,即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它是发展中国家根据自身工业化尚不发达,而发达国家又已在完成工业化后大步迈进信息化发展过程,世界经济一体化倍受发达国家信息化的影响,从而可能造成世界各国之间更大的两极分化的情况下采取的新的发展战略。它一方面在尚未完成工业化的情况下不因本国经济相对落后而退却,而是积极进取,捷足先登,大力推进本国的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不是放弃工业化的完成,而是按照信息化的要求调整和校正本国的工业化战略,使工业化和信息化能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可以说,新型工业化实际上是工业化与信息化有机融合的产物,它具有两化结合的特征。
2.阶段重叠特征。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努力追求的目标,各国都有实现现代化的愿望。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的任务,走上了信息化的历程;发展中国家则仍处于工业化的中级阶段甚至初级阶段的水平。我们知道,现代化只能是国际先进水平的标准,任何发展中国家都不可能有另外的低水平的现代化标准,或者把自己封闭起来去低水平地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当然也不可能逾越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直接到达信息化社会。因此,发展中国家只有经过自身的努力,在吸取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同时将本国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两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重叠起来,使自己既不违背传统工业化的一般规律,逾越工业化发展阶段,又能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奋力跟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步伐。
3.跨越发展特征。新型工业化作为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的发展模式,它具有跨越发展特征。世界发达国家信息化的经验表明,信息化就是要在国家宏观信息政策指导下,通过采用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以满足全社会的信息需求,从而加速社会各个领域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信息技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最主要的不是其本身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能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普遍提高。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不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和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使工业生产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工业化的时间进程大大缩短,而且可以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发挥后发优势,推进本国的信息化进程,尽早赶上发达国家的发展步伐。这就是所谓的跨越发展特征。
从新型工业化的涵义和特征来看,它完全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这是因为:
1.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全面完成。对中国工业化水平的估价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从有关资料提供的情况来看,中国目前人均GDP还很低,工农业生产所需要的许多装备依赖进口,同时,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不相匹配,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移受阻,第三产业不够发达,这种情况,所能显示出的只是中国工业化仍然处于初级阶段的发展水平。但是,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工业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因素,许多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前列,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高达50%,还处在略微上升的时期,农业比重和服务业比重都在变化过程之中,就业结构也有明显变化,外贸结构、消费结构和技术进步贡献率都有很大提高的情况来看,中国却基本上达到了工业化中、后期的标准。但不管怎样,中国工业化的总体水平不高是可以肯定的,综合来看,中国目前只能算达到了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中国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中国仍然需要努力去完成工业化的重任。
2.中国信息化的进程必须尽快推进。众所周知,信息是人类可资利用的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本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学会了比较系统地利用信息资源,尤其是西方国家,它们凭借其工业化高度发达所具有的实力,迅速研制出了各种有效利用信息资源的智能工具。借助于这类智能工具,西方国家工业时代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地发展成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工业化社会迅速转变为信息化社会。可以肯定,往后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将使得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更加迅速,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如不努力跟上发达国家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必定会进一步拉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况且由于信息化导致的全球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在过去已经取得的支配地位的基础上再次增加了其支配的实力和可能性,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如不迅速推进信息化的进程,则完全可能处于更多地受制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地位。这就是中国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信息化进程的理由。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国选择了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并已开始沿着这条道路奋进。中国1986年12月即召开了全国首届中国信息化讨论会,之后又于1988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4年等多次召开了全国性的类似讨论会。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乃至“十金工程”的建设,形成了功能比较齐全的中国互联网(俗称信息高速公路)。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计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规定,到2000年,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将由1/4左右提高到1/3左右。信息产业将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在2001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除进一步规定了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大力推进信息化的目标外,更明确地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的新型工业化战略,其基本的内容是:通过微电子、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研究开发和设计水平的提高以及工艺技术的变革;通过电子商务特别是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应用,推动营销、运输和服务方式的变革,降低成本,扩大工业品市场规模;通过促进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在新产品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产品的信息技术附加值;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进程。由此可知,新型工业化对中国来说,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中国正在走着一条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二、新型工业化: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依据

城市是第二、三产业的载体,现代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也是工业化的伴侣;未来城市则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的社会信息化的产物,也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的社会信息化的伴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应该是协同发展的。这已是一条为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历史所证明的规律。当前,中国选择了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中国正在实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可以肯定,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将加速推进,而新型工业化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依据。
1.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型工业化是中国为了缩小自身与发达国家之间现代化水平的差距,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步伐而采取的进取性很强的一种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其基本的目标是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具有现代化意义的与信息化相结合的工业化。其基本的内容是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融合,发挥信息技术的渗透和关联带动作用,提高工业的竞争力,赋予工业化崭新的内容,并建立起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强大工业体系,为信息化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用武之地。中国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第一,新型工业化带来的中国工业化的新的发展,必然需要大量从事工业生产的劳动力,这是与早期工业化为城市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基本相同的城市化发展机遇;第二,新型工业化带来的中国工业化的新的发展,必然需要比传统工业化时期更多的从事第三产业即服务业的劳动力进入城市,为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提供各种服务;第三,新型工业化中的新兴信息产业的巨大发展,必然需要吸纳大量的传统工业化时期所不可能吸纳的大量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第四,新型工业化中的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对知识型人才的大量需求,必然要求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扩大招生规模,这实际上也给中国城市人口的大量增加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第五,新型工业化按照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某些有效做法运作,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这不仅能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中城市的扩建扩容提供物质和财力的保证,而且能为中国城市化发展中人的观念变革提供现代意识。这些,都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了过去所不可能有的极好机遇。
2.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新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也是一种特定情况下的特有信息化发展模式。由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融合的中国新型工业化不仅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给中国城市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是:第一,尽快完成传统工业化阶段尚未完成的城市化建设任务。尽管中国工业化的水平较低,但中国的城市化更滞后于中国的工业化。以1998年的情况为例,当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高出当年第一产业产值占GDP比重(18%)50多个百分点,高出当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49.8%)20多个百分点。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的工业化水平会进一步提高,甚至会大大提高,如果不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便将继续拉大中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差距,即使中国能够达到现代工业化的发展水平,也会由于城市化的滞后而不能达到真正的现代化的水平。因此,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必须补课。当然,这种补课不是退回到传统工业化过程的补课,而是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结合来实现跨越式的补课。第二,加强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化推进。在信息化条件下,世界城市化正朝着一种新的方向发展,世界城市、国际城市、信息城市等新型城市概念不断出现,新的城市化实践也在各国竞相开展。卡斯特尔(M.Castells)在其所着的《信息化城市》一书中认为,在信息时代,作为我们生活的物质基础的技术、社会和空间的相互作用逐渐产生了一个新的“城市一区域”过程,新的国际劳动分工加速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信息化城市的兴起成为一种必然。这就表明,在全球网络化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中国的信息化城市建设不可有须臾懈怠。这是新型工业化的信息化方面对中国城市化提出的新的要求。第三,必须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结合发展的要求。新型工业化中的工业化与信息化不是相互剥离的,它应是一种有机的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其根本特点。因此,中国城市化也应以信息化城市带动工业化城市的发展,以工业化城市作为信息化城市发展的基础和依托空间,以加速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提高中国城市化的水平。
3.新型工业化给中国城市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动力。近代以来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发展表明,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极大的动力作用。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工业化发展在新的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它既具有工业化的特点,也具有信息化的特点,两者的结合,定然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这些动力包括许多方面。首先是推动力。新型工业化将以信息技术,包括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带来传统产业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进一步的更新、改造和发展;新型工业化将以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产业的发展;新型工业化将根据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大力发展服务业,同时也将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新型工业化的这些发展,不仅为中国城市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也为中国的城市化提供一种物质经济动力。其次是拉动力。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由于信息鸿沟和知识鸿沟的作用,在实行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运作的一定时期内,城乡之间,尤其是城市与偏远地区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城市生活对乡村人口将具有比以往更大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乡村人口会比以往更加渴望城市生活,或到城市就业,或就地造城,过上城市生活。这就是一种拉动力,一种由新型工业化派生出的拉动力。再次是扩张力。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由于信息技术的作用,城市的扩张能力将大大增加,一些离城市较近的郊区,由于新的技术产业的发展需要利用这种适当的空间,这里将会很快成为城市的一部分;一些离城市较远的地区,则可能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而使其具有作为大中型城市的加工型工业发展基地而成为卫星城,从而逐步实现城市化。总之,信息技术强化了城市的扩张能力,这种扩张能力对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最后是承接力。新型工业化改变了传统工业化时期的大工业、大机器、大车间的工业模式,而代之以小型化的工厂、机器和车间,它使城市的空间能够得以重新整合,利用率得以大大提高,城市能够容纳的人口得以大大增加,这就是新型工业化为中国城市化所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动力,即承接力。总之,新型工业化作为中国现阶段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道路,它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使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快速、优质发展的新阶段。

三、新型工业化: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相应对策

中国已经明确地提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结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可以预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有望在新型工业化的条件下获得快速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并不是没有条件的,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支撑。因此,根据新型工业化对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要求,提出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城市化发展的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
1.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改变城市化滞后局面。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依据城市化与工业化发展之间的水平差距来判断,大致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同步城市化(Synchron-urbanization),一是过度城市化(Over-urbanization),三是滞后城市化(Under-urbanizatio),四是逆城市化(Counter-urbanization)。同步城市化是指一国城市化的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趋于一致,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呈正比例关系,城市人口的增长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有机城市化模式。这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它能使城市化与工业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互促进。过度城市化是指一国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进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不利于一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的城市病的发生。滞后城市化是指一国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的水平,城市化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对一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逆城市化是指一国大城市中心区人口郊区化、大城市外围卫星城镇布局分散化的城市化发展模式,它是一国高度城市化的表现。
中国仍然属于滞后城市化的国家,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约为32%左右,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大约要比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11-22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统计资料,中国1997年人均GNP为860美元,同年世界上人均GNP在630-1090美元的12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41. 3%,而中国低于这个平均水平 11个百分点。按世界银行的购买力平价(PPP)指标计算,1997年中国人均GNP为3570美元,同年世界上按购买力平价(PPP)指标计算的人均GNP在2040-4840美元的28个国家平均城市化水平为52.6%,中国要低于22个百分点。中国不仅城市化水平如此低,而且城市化发展速度也不快。1978-199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0.63个百分点;1995-1998年,中国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只有0.47个百分点。
中国城市化滞后的局面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事实,它与中国工业化发展极不相称,对中国的工业化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在新型工业化条件下,中国经济将会获得更快的发展,低水平的城市化将更加不能适应中国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结合的发展要求。中国城市化水平如果长此以往处于现有的状态,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如果长此以往维持现有的速度,将不仅会严重影响中国城市化本身的发展进程,而且也将会严重影响中国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步伐。因此,在新型工业化的条件下,中国城市化滞后于中国工业化的局面必须努力设法改变,中国必须下大力气切实推进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进程。当前,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应当是,以新型工业化发展目标为依据,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使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与中国工业化,进而达到与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力支撑。
2.采取多途径发展方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依据其所侧重的发展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三条途径:一是重点发展大城市,二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三是重点建设小城镇。重点发展大城市就是将原有大城市扩建扩容,将大城市扩建为超大城市,或将原有中小城市扩建为大城市,在城市扩大的过程中吸纳或划入大量乡村人口成为城市人口,从而实现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达到推进城市化发展的目的。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包括扩建原来的中小城市、让某些条件较好的建制镇升格为城市、新建某些新的中小城市三种情况。发展中小城市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城市在区域空间层面上的合理分布,当然也能让较多的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达到推进城市化的目的。重点建设小城镇也即乡村社区依据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借由乡村工商贸易的发展,主动积极地推动乡村人口向某些交通、运输、通讯等相对便利的地方集聚,并逐渐形成某些小城镇的城市化发展途径。
在城市化的发展途径问题上,可以说,中国一直以来采取的是舍大求小的途径,即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把发展重点放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的发展上面。对于这一问题,理论界实际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意见,形成了某些争议。有人主张中国应走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重点发展小城镇;有人提出中国应走发展中小城市的道路,重点建设中小城市;有人认为中国应走发展大城市的道路,重点发展大城市和城市群。政府则出于某些方面的考虑,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不过,近些年来,中国对于这一提法提出不同意见和要求的大有人在,而且呼声越来越高。不管怎样,当前人们对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提法确是有较大异议了。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的情况下,在大城市甚至大都市连绵区的发展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的时候,中国作为积极实行新型工业化战略并希望借此赶上世界信息化进程的国家,不发展大城市甚至大都市连绵区看来是不行的了。这是中国新型工业化条件下考虑中国城市化发展途径所必须注意的问题之一。
城市学的研究表明,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在城市化进程中都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在功能上也是互补的。城市的规模结构是由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的,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木能以城市规模作为制定城市发展方针的依据,更不能强调一个方面而偏废另一方面。从中国的具体情况来看,中国的超大城市一般是跨省的区域经济、科技、信息中心,大城市一般是省一级区域经济、科技、信息中心,中小城市多数是全国制造业的主要载体,对周边小城镇能起辐射带动作用,小城镇则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的潜在城市化向显在城市化转化,并在一定时期内缓解城市人口压力的作用。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中国当前的城市化发展途径问题,决不能走单打一或者舍大求小的路子,而应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途径的城市化道路。这样做,不仅可以加快中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有利于提高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形成中国合理的城市体系,增强中国城市的总体竞争能力和总体发展能力。这才是与新型工业化发展相适应的中国城市化发展之路。

C. 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主要有什么资源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主要有三种资源可以利用。

①通过招工进入相关企业。工业比较发达,也就是产业工人需要比较多。这样的地方招工的机会比较多。创业者可以通过相关企业招工的途径进入企业。应该说明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现在招工的门槛也提高了。除了一般的政治素质、身体素质的要求,对文化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达不到相应的文化知识要求,进入相关高科技企业的难度也是很大的。

退而求其次,那就只有进入劳动力密集型企业。这样的企业同样要有一定的知识。一般说来,知识层次高的人比知识层次低的人能够获得相对较多的发展机会,有真才实学的人获得提拔的机会要比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更多。

②企业副产品的加工利用。不少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对于企业已经意义不大,并且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去处理。对于某些创业者来说,这又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并且成本很低。比如,一些五金厂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的边角废料,这些废料可以通过加工,制成家用的盆架、桌凳等物品,也能产生一定的效益。

③为企业职工服务。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产业工人比较多。这些人要生活,衣食住行的条件样样都需要满足或者基本满足。这本身就是一个市场。为他们服务,同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内容。

在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适合发展如下产业:

以产业工人为对象发展第三产业。产业工人的生活服务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这些产业工人需要吃饭、穿衣、住宿,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生活。这些都是创业者能够服务的地方。如四川籍的工人都爱吃川味,爱喝点酒。如果在四川籍工人的饭菜中有一点辣椒、花椒等符合他们口味的调料品,会很受欢迎;江浙一代的工人则喜爱甜味的食物。这些类似的创业内容可以举一反三,不胜枚举。

应该指出的是,所有的产业内容都必须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内实施,那些违背国家法律法规要求的项目是不能够涉足的。

以工厂的副产品为对象进行加工生产。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副产品开展综合利用。企业生产出来的副产品,可以通过一定的加工、修理,成为部分人群所需要的生活用品。而这些副产品的购进成本十分低廉,这样低廉的成本在满足创业者利润之后还能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是一件多方有利的事。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企业副产品的利用必须要有一定的界定。五金厂的边角废料可以通过焊接、打磨生产成人们需要的桌凳等生活用品,而某些不合格的塑料就不能够用来生产食用的碗、杯子,更不能生产电器元件。

D. 什么是低端制造业

没有技术含量的仅靠出卖劳动力的制造业.
比如说,许多国外的大品牌将加工厂设在中国,使用中国廉价劳动力,产品生产出来后运到国外,就成了进口产品.对于这些生产企业来说,他们没有自己的品牌,只能靠劳动力.

E. 工业不发达的地方主要有什么资源适宜发展什么产业

工业不发达的地方主要有两种资源可以开发。一是农产品清洁生产的环境。工业不发达的地方,一般来说也就是工业污染比较轻的地方。对于农业的清洁生产,刚好是一块宝地。在这样的地方可以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乃至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是农产品清洁生产的三个级别,它是和人们追求生活质量紧密相连的。这些产品的市场前景远高于一般农产品,市场售价也高于一般农产品。二是旅游资源环境。在工业不发达的地方,其自然环境被破坏比较轻,也就是自然环境比较优越,这就构成了能够从事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

工业不发达的地方适宜发展的产业:一是清洁生产。在工业不发达的地方,可以根据市场的需要,进行适当的规划,并组合一定的农业技术进行清洁生产,生产出符合不同要求的农产品。需要强调的是,进行清洁生产的地域要通过认证,必须要规划区域、配套农艺(包括品种及种子的选择、栽培技术、肥料施用、病虫防治等环节),再集中收获储藏、运输到相应的市场。只有完成了一整套的环节,确保产品质量,才能够达到清洁生产的效果。二是服务旅游事业。伴随着人们追求健康生活热潮的兴起,旅游成了一些人生活的时尚。由于工业不发达地方的自然环境很少污染,如果能够在道路环境、社会治安、吃住接待等方面加以适当改善,就可以吸引一些喜爱旅游的客人前来。对于来旅游的客人来说,能够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享受农村的清新空气和环境,能够吃到无污染的新鲜饭菜,能够带走一些当地的土特产送给亲朋好友,更重要的是锻炼了身体,增强了身体素质。对于开展旅游接待创业的主人来说,可以增加经济收入,结识外面的朋友,获得一些在当地无法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提升自身的素质。这是一个双赢的事情,也是一个新的市场。

应该提醒的是,经营者除了要解决相关的卫生条件和安全设施,还须要完成国家相关的管理要求,才能持续发展。

实例1:武陵山区某地山野菜的开发

在湘鄂交界的山地,有一个交通十分不便的地方。这里曾经是国内革命时期红军第三军团的根据地之一。交通条件制约了经济发展。然而,这里的气候、土壤以及生物资源,催生了众多的山野菜产品。以前,这些山野菜没有被很多人认识,自生自灭,知识偶尔用来招待客人和送亲友,价值没有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当地人也开始认识这一资源。并将这些昔日不被人们看好的山野菜做成商品,送到人们的餐桌上,出售到上海、武汉、长沙、广州等地,还出口到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澳门,以及东南亚等地。小小的山野菜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大贡献,成为当地县级财政收入的一个重要支柱(图39)。

图42行进途中

图43又上征途

F. 印度工业化水平不高,为什么空气污染还这么严重

全球环境正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是真的,但有些国家未免是不好得太严重了些,比如印度。据统计数字来看,全球有15个城市是空气污染最厉害的,而印度一下占了14个。据说印度首都的PM2.5浓度最高达到过810,难怪被英国称为“毒气室”呢。



相反,工业就不产生污染吗?那是肯定的,但问题是所有的城市都是如此,会将大量的市场拓展以及品牌价值带到城市,而其他的生产等工序则放于农村。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农村污染更加严重的现实,这个锅农民背得冤不冤?

另外,农业焚烧秸秆等产生的污染是事实,那为什么不进行对应的改造呢?这种空气污染源头的改造应该是国家、城市最先进行的项目,可在印度却从来没这方面的改变。相反那些生活于贫民窟的农民,几乎已经到了无干净水源可饮用的地步,吃饭更是问题,这时你能单方面要求他们不焚烧固体物来改变环境吗?

如此可以看出,甩锅给农民,只是印度城市居民,甚至是全国家的优越感在作祟,对他们而言,根本不是如何去从源头改变污染,只是想体验自我感受的良好度。

G. 什么叫工业生产是如何分类的如何理解生产率的概念

果断举报!RI NI MA。这是定义你叫我自己编?SB。除了拒绝还会什么?
一、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里进行。在工厂里,劳动力(工人、技术人员等)利用动力(燃料、电能)和机械设备,将原料制成产品。一种原料可以生产不同的产品,而一种产品又可能由多种原料加工、组装或化合而成。工厂生产的正常进行,除需要劳动力、动力、厂房设备等基本条件外,还会受到科学技术、政府政策、资金、管理等因素的制约。工业产品最终要在市场上销售出去,才能实现其价值。因而无数大小规模的工厂都在市场上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从销售产品中获得利润。

【主要分类】
根据各投入要素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的差别,可将工业进行如下的分类:资源密集型工业、劳动密集型工业、资金密集型工业、技术密集型工业等。
具体判断某种工业属于哪一种发展类型,我们应看其最主要的投入要素,或者看其生产、分布最主要的限制因素。
例如:在工业投入的各要素中,原料占最重要的地位,我们说这种工业是资源密集型工业。这类工业有:采掘工业(包括煤炭生产、开采石油、采伐林木等)、制糖工业、水产品加工工业等。
投入劳动力较多的属劳动密集型工业,如:纺织工业、服装业、收音机和电视机等的装配业等,其主要分布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
投入资金较多的属资金密集型工业,如:钢铁工业、化工工业等。这类工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对原材料的依赖仍很严重。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业不断提高。使这类工业的布局已变得灵活多了。所以,我们把这类工业归入资金密集型工业。通常它与资源密集型工业在一起,往往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区
投入科学技术因素较多的属于技术密集型工业。如电子工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生物工程工业等。这类工业要求有高技术水平,因而多分布在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发达的地区。
对于以上四种工业类型的划分,严格来说,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就多数工业部门而言,很难确定它们属于何种发展类型。例如纺织工业既有劳动密集型的特点,也有资源密集型的特点;钢铁工业既属于资金密集型,也兼有资源密集型的特点;瑞士的钟表工业,既有劳动密集型特点,也有技术密集型特点等。因此,对于一个工业部门来说,我们应掌握其主要的投入因素。此外,我们应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资源、劳动力、经济、技术条件等,确定优先发展的工业类型。一般地,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多发展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经济水平较高的地区,可重点发展资金密集型工业;科技发达地区可发展技术密集型工业。
二、生产率
生产率是衡量每单位投入的产出量。
用来表示产出与投入比率的术语(总产出除以劳动投入是劳动生产率)。
①如果相同数量的投入生产了更多的产出,则生产率就增长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由于技术进步、劳动技能的改善和资本深化。
②概括在生物的生产过程中有关物质循环或能量转换速度的各个方面的术语。也有译为生产力的。过去这个词,具有生产速度(生产量)或潜在生产能力的含意,进而也含有土地的生产力、肥沃度(ferti-lity)或循环率等各种意义,非常混乱,国际上给予了上述的定义,而且提出了有关不使用这个词的附文。可是直到现在,这个词仍是混乱地被较广泛地使用,因此,附文中所使用的生产率一词的意义是什么,只能从附文的前后内容加以判断。G.L.Clarke(1946)认为这个词多半用来表示关于现存量、生产速度(生产量)和收获量的任何一个大小范围的。
③生产率(proctivity)是指一个工人一小时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量
生产率公式:生产率=生产的产品和服务的总量/所耗资源总数

阅读全文

与工业水平不高只能生产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引擎盖温度多少 浏览:749
坐公共汽车到泉州要多少钱 浏览:415
奥迪q3气压低怎么消除 浏览:540
衡阳有哪些汽车制造 浏览:784
生产化肥需要什么样的工业 浏览:726
奔驰545l是什么 浏览:270
工业企业噪声排放标准是什么 浏览:741
天门工业盐怎么收费 浏览:770
奔驰退一赔3标准是什么 浏览:1001
汽车保修期到四s店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393
宝马如何解锁时亮大灯 浏览:422
奔驰a7保养是什么 浏览:671
宝马730前杠怎么贴 浏览:386
宝马x5美规版保险丝在哪里 浏览:671
什么汽车玻璃膜最好 浏览:391
工业用碳氢清洗机哪里买 浏览:963
卡多耳机怎么连接宝马 浏览:92
奔驰cla180哪里有现车 浏览:708
工业企业主导干什么 浏览:528
奇瑞汽车最高价多少钱 浏览: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