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工业文明具有什么性质

工业文明具有什么性质

发布时间:2023-03-01 04:29:51

1. 工业文明的三个阶段

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 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从英国发起,由于英国的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工业革命就首先在英国开展起来,这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欧洲国家和美国、日本的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19世纪70年代,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第三阶段:发生在20世纪后半期,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科学理论出现重大突破,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需要的结果。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人类进入科技时代。

最新的状态:

今为止,工业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工业文明的优势是规模化生产使人类商品迅速丰富,缺陷是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也急剧加速,21世纪的后工业化时代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高科技经济模式。工业社会是唯一的一个依赖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生存的社会。财富的增长一旦停滞,工业社会就丧失了合法性。

2. 工业文明的简介

迄今为止,工业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工业文明的优势是规模化生产使人类商品迅速丰富,缺陷是对地球资源的消耗与污染也急剧加速,21世纪的后工业化时代将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的高科技经济模式。工业社会是唯一的一个依赖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生存的社会。财富的增长一旦停滞,工业社会就丧失了合法性。由财富的不断增长所要求,工业社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工业社会生死攸关的基础。由创新所要求,工业社会中的知识增长也是无止境的。农业社会也曾有过发明和改进,有时发明和改进的数量和规模还相当大,但是,进步从来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续不断的,即使是进步最快的农业社会(如唐宋时的中国),其创新的数量、水平和影响也远远不能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的本质要求相当静止的社会和稳定的分工,工业社会的本质要求永远的创新和变化。
无限增长需要高生产率,高生产率需要发达的分工,还要求这种分工必须有不断的、有时是迅速的变化,因为创新不停地带来新的分工和新的产业。因此工业社会有着比农业社会多的多的职业,但它们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这个社会中的人一般不会终身呆在同一个位置上,他必须时刻准备着从一种职业转换到另一种职业。因而这是一个没有严格划分的职业的世界,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职业。因此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必须是其成员能够顺利地交流和流动(包括空间的和职业的)的社会。这也就是为什么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被工业社会视为基本人权的经济根源。在一个高度流动的社会里,不可能在任何分工之间设置深刻的障碍,不允许社会层级的划分一成不变,那样做会影响流动性。由此带来职业的平等。职业平等的逻辑结果就是呆在任何职业中的人的法律、社会和政治的平等,身份基本不起作用。换言之,工业社会有职业、有阶级而无等级。阶级和等级都是分工的产物,差别在于,阶级的成员可以流动,等级的成员不能流动。工业社会在财产占有方面存在着众所周知的巨大差异,与阶级、阶层和职业有关的其他不平等也的确存在,但一般说来,相对于农业社会中的僵化、绝对和深刻的等级划分来说,它们具有一种弹性、相对、温和的性质。工业社会的平等主义既不是完全的幻想,也不是纯粹的现实。工业社会成员不再是贵族、臣民、贱民和愚民,而是公民。
对此,笔者还想补充指出,工业社会的消费文化也有助于平等。大众消费是不断的经济增长的绝对需要,为此,就必须使所有人都成为现代工业的终端消费者;进而,一切妨碍消费的过于悬殊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差距就不能允许长期存在。 工业社会成员的频繁的大规模的流动和平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社会。工业社会的陌生人之间需要持续、经常和直接地进行交流,为此需要共享一种无条件通用的标准语言,对它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他们还需要一种为使用这种标准语所必需的、共同的和世俗的文化,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在面对面的短暂接触中进行密切交流。这就要求创造一种标准语言并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这种标准语言的和其他为社会流动即多变的分工所必须的基础性、通用性和标准化的知识的教育。盖尔纳将掌握标准语及其他与他人沟通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与他人共有的普通技能,即拥有读写算的能力、基本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和关于自然和所处社会的基本常识,称为“识字”。
工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半自然半人为的产品,即通过对一种精心选择的方言的改造而来。霍布斯鲍姆指出,欧洲各国语言的标准化过程,多半发生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⑧]汉语普通话、白话文和简化字的形成,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统一的官方语言的物质基础是工业文明。“标准化的民族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写文字,若不是借助印刷术的发明,识字率的普及,还有公立教育的广设,将不可能出现。在工业社会里,“识字”不再是一种专长,而是所有专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赋予他公民身份的那部分知识不再是专门的技术,而是所谓的识字能力。真正职业的教育,虽然也必不可少,但和农业社会比较,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 因此,培养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即让他们识字,使之能够不那么困难地和迅速地胜任不同职业,而非培养专家,成为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建立在人人识字基础上的、世俗的和大众的文化,是农业社会所完全不可想象的事业,这就需要现代国家。只有拥有社会内部最大范围的和最高的权力及控制最多资源的政治组织即国家才有能力和意愿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成员要想具备工作资格并成为真正的公民,就必须按照共同的要求,达到一定的识字水准,这是家族和地方单位根本不可能提供的。因此产生的对教育的要求也规定了国家这种政治单位的最小规模。这种规模归根到底是由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和无止境增长所决定的人力资源的规模及大规模流动的必要所决定的。它必须比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多数文化单位和政治单位要大。
不能过于机械地理解这里的“识字”,盖尔纳把它理解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在他看来,工业文明的性质要求永远占人口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具备大致相同的能力,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决定了这种能力肯定是越来越高的,而拥有真正专业知识的专家只是极少数。因此,用“识字”这个词只是表明其大众性。 从18世纪80年代到以后的三代人里,一场史无前例的、意义深远的革命在整个英格兰展开。“从那时起,世界不再是以前的世界了。”英国工业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始,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化社会转变的“现代化”帷幕。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各国看到了振兴的希望,纷纷变法图强,从此以后,工业革命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展开,至今方兴未艾。从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地球上就开始存在着两类主要的文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当然中间还有很多过渡地带,因为不同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不同,有的很高级而更多的甚至还没有开始工业化。工业革命是近代工业化的实际开端,是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转折点。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的伟大飞跃,工业革命所建立起来的工业文明,成为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农业文明的终结者,它不仅从根本上提升了社会的生产力,创造出巨量的社会财富,而且从根本上变革了农业文明的所有方面,完成了社会的重大转型。经济、政治、文化、精神,以及社会结构和人的生存方式等等,无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所谓工业革命,其实是不同层次的统一,首先是产业和经济革命,然后是社会革命,最后是文化革命。不能把工业革命仅仅当做是产业革命,而应当从社会革命和文化革命着眼来进行全面把握。事实上,如果没有社会革命的支撑,工业革命无法最终完成。工业革命与社会结构的根本性变化互为表里。实际上工业社会的一切都以工业大生产为基础进行,一方面国家建立起关联度极高、分工极为严密的产业体系,产生了大批的“自由劳动者”——产业工人(包括蓝领和白领),同时工业化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教育,因此国家建立起完整而系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使得教育和职业训练社会化。另一方面,国家作为大企业利益的集中体现,与经济管理高度整合,管理能力和国家权力大大增强。如此一来,整个国家和社会高度组织化,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产生出令人生畏的能量。 当前的文明研究将世界分为几大文明圈,如基督教文明圈、儒家文明圈、印度文明圈、伊斯兰文明圈之类,这种研究不是不正确也不是没有价值,但这其实是对传统文明的研究,基本上是对农业文明的划分,不但不能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格局给出清晰地说明,而且还很容易混淆人们的思想。而将社会发展阶段划分为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也过于机械,没能抓住生产力这个根本。实际上对文明的划分应该以生产力为根本标准,按工业化水平来对人类社会进行划分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最科学的,因为工业化是对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是生产力各要素中最具革命性要素的变革。可以用工业化水平作为唯一标准对全世界的国家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处于低端的是落后国家,处于高端的发达国家,处于最高端的国家曾经是大英帝国,而到了21世纪则是“大美帝国”。
评价
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最终到达现在西方国家所处的知识文明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间的任何一个阶段都不可省去。这是一个生产力水平不断递进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人类社会的普遍规律。
相比较而言,工业文明早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也使得一些左派人士对此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是正常的,但也是不理性的。因为那些人只看到了工业文明早期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差扩大等问题,却丝毫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后人类粮食产量的迅猛增长,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后期社会福利制度的蓬勃发展,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后新生儿死亡率的快速下降。因而,西方国家的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今天的我们也必须走,但我们要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在工业化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以期更早进入知识文明。

3. 工业文明有哪些特征

工业社会的主要标志是人口密集的城市化和劳动分工的专业化,以及相应产生的教育、医疗、保险、服务等现代社会机构与制度,因此也称之为现代社会;后工业社会的主要特征是自动化和信息化,理论和科技 占据了社会的中心地位。
工业文明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物质生活方面

衣着方面的变化: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出现了缝纫机、拉锁、尼龙、维尼纶、涤纶等。当代世界服饰发展的趋势表现为:回归自然,追求纯朴之美;效仿和追逐世界服饰潮流,巴黎、纽约、米兰、伦敦、东京五大服饰中心领导着世界服饰发展的潮流。

饮食方面的变化: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出现了甜菜糖、食品罐头、汽水、巧克力、糖精、口香糖、味精等。当代世界饮食发展的趋势有——科学化:为追求健康和长寿,低脂低糖食品风靡欧美国家;快餐业兴起:通过提高供餐速度、缩短等餐时间满足现代生活快节奏的需要;各国饮食的交流日益频繁:中国、美国、意大利、日本、印度的饮食风靡世界;食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据专家预测,21世纪人类的常用食品中将有一半是人类从未曾吃过的食品。

居住方面的变化:进入工业社会以来,出现了电梯、钢筋混凝土建筑、高层建筑和摩天大楼。

○社会生产方面

劳动工具:出现了纺纱机、织布机、轧棉机、缝纫机、针织机、车床、钻床、发电机、电动机、水泵、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电子计算机、机器人、机器手等。

○精神生活方面

过去,中国农村的业余活动比较贫乏,普通民众难得有一次看戏的机会。而现在老百姓的业余活动十分丰富,有读报、看电视、上网、听广播、听音乐、看电影、看体育比赛、唱卡拉OK、打保龄球等;许多家庭都拥有不同的娱乐设施,如录像机、VCD、音响设备、家庭影院、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钢琴、电子琴、电子宠物等。

4. 工业文明有哪些特征

一、数字经济的基础框架
朱嘉明老师(着名经济学家)认为:数字经济是突变,是演化产生的结果,而不是渐变。所以,它与我们熟悉的工业文明和以前的农业文明,都有很大的差别。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研究其实还很不到位,只是尝试去罗列我认为比较重要的差别。

1.数字经济区别于工业文明的部分特点

工业文明有四个特点:

第一,以生产为中心,整个社会都在努力把资源交给生产者,交给企业;

第二,经济资源的分配,尤其是金融资源的分配,是以物权和债权为基础进行;
第三,主要采用“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我们通过几百年之前的商法革命,将公司作为法人主体建立起来,实现了有限责任制;
第四,工业文明的货币是信用货币。它是真正的虚拟货币,只是账本上的一串数字。从实物货币到信用货币的发展,是为了应对贸易和账期的需求。

数字文明与之相对应:

第一,以交易为中心,强调交易的效率和低磨擦;

第二,对应物权,提出一个概念叫“数权”;

第三,组织形态从过去的公司组织,转变成自协组织;

第四,货币不再是单极的,而是基于不同的需求在不同层面上流转的多级数字通证。

2.物权、债权体制和数权体制的不同

现有银行普遍采用信用货币制度。因此,在社会上流转的货币,本质上只是某家银行资产负债表负债端的一个数字而已。

由于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负债端要添加一个数字,在资产端也要添加一个数字与之相平衡。因此,资产负债表也叫平衡表,即balance sheet。即你在右端增加一个数字,那么在左端也必须增加一个数字以保证左右两边的平衡。

在工业经济时代,我们在左端增加的数字(资产项)只有两类:物权和债权。

所谓物权,是可以衡量的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比如房子、地、机器设备,动产或者不动产等。物权可以放在资产负债表的左端,只要银行认,它就可以在右端对应释放出货币,也就是将金融资源分配给你。

所谓债权,是在过去长期的经营活动中,通过交易记录证明你有比较强的还债能力。比如你在大公司工作,未来收入可预期。因此,银行可以在没有物权抵押的情况下,仅仅基于信用记录,给你释放一笔货币。

这时资产负债表左端抵押的,仅仅只是你的一张欠条。这就是债权。

银行发放或者创造货币,是仅仅基于物权和债权来创造的。互联网问世20多年后,发生了很大的差别。

比如去年全国非常火的网红薇娅,以她为中心的团队只有10个人,却创造了4.6亿的销售额。排名第二的李佳琦,是卖口红卖得非常好的男性。

如今,这些人正在我们的生活中大量出现。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们理解成网红或者粉丝经济,因为这些人有知识、有影响力、有专业技能,有非常强的社交能力。

但是如果按照物权和债权体系来衡量的话,他们既没有物权也没有债权,因此得不到相应的金融资源的支持。所以,在茫茫人海中只有少数几个网红冒出来。

在工业文明或农业文明时代,我们永远都是用存量去进行金融资源分配的。那么在我们的经济已经开始以技术、影响力、知识和创新为基础来进行增长时,我们如何衡量人在其中所具有的价值?因此,我们提出数权的概念。

数权,是凭借可信数字证据要求其他利益主体不跨越边界利益,依据合约、约定采取行动的权利。

这个可公开验证,而且可信的数据,目前最好的载体就是区块链。区块链能够通过众多节点、去中心、签名、时间戳等非常强悍的手段,保证数据的可信和有效性。如果没有区块链作为基础设施,数字记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将很难确认。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人的创造力、影响力、知识水平、专业程度、创新能力,在未来的经济生活当中,将大幅度地被可信数据所记载。

那“是否能基于可信数据记录来创造和分配金融资源”,将成为比较重要的问题。

当然,不只是创造货币,还包括货币的分配和交易。

在数字经济的基本框架之下,我们看到进入数字金融或者数字经济现在有两条路径,这两条路径一直在交战当中:

一条是把区块链当成一个可信的数据库,为金融等机构提供可信数字证据。

某种意义上讲,币圈和链圈在做的事情是一样的。 在链圈,是把大量的交易记录或重要的证据存在区块链上,将其变成可信的数字证据。但最终到分配金融资源这一步时,还要回到传统金融机构去分配金融资源。

这类是改革,目前中国只允许以这种方式发生。

另一条路径是一种激烈的变化。

比如比特币、Libra(Facebook新推出的虚拟加密货币)采取的路径,我根本就不与你商量,直接把货币创造和货币分配的权利数字化,以至于让银行的存在都成为疑问。

这种激烈的方式是和数字经济本身的内在需求融合在一起的。

这两条路径未来如何发展,是我们现在研究中相当关注的问题。

当然,我是提倡通证的。通证可能在两条路线中相对比较折中,我们认为金融工具、金融载体,可以是多层级的,不一定马上就要取代货币;但可以在股票、证券、ABS(Asset Backed Securities资产支持证券)、MBS(Mortgage-Backed Security 抵押支持债券或者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层面上,先做一些实验。

现在链圈会更更保守一些,认为这样做也会违反监管条例,所以干脆只做数字证据。

但我想说,本质上大家都在干同一件事情,只是选择的位置不同而已。现在有像Libra(Facebook新推出的虚拟加密货币)、比特币这样激进的产品和项目出来,对拓展我们的视野和思路其实大有好处。

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梳理了9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数字经济的九大问题
1.可能发生的数字货币“战争”

这个问题有关各方,因此各个国家都非常关注。龙白滔博士《数字货币潮下的货币竞争与体系重建》一文很重要的贡献是提出了数字货币区这个概念。

数字货币区,是指某一种数字货币集中流通和使用的区域。

这个区域和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主权区、物理、地理区会有差别,它很可能会发生大量数字货币区重叠并行的状态。

如果在同一地方,或者同一人群,同一个社会里,同时叠加了多个数字货币区,实际上就意味着这些数字货币在这个地区展开了某种意义上的竞争,甚至是战争。

这个环境可能不是在自己的、保护得很好的区域和范围里自由去发展,而是直接就面临与很强的数字货币之间的竞争。

对于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讨论得并不充分。现阶段,很多研究者在讨论数字货币时,并没有将其放在博弈的环境下去讨论。

Libra(Facebook新推出的虚拟加密货币)激励体系中的监管对抗设计做得很机智,它有一个承销商网络,比如你想购买等值一万美元的Libra币,实际上你可能要掏11000美元。

但是,多掏的1000美元不是被Libra协会拿走了,而是被分配给了负责把你的美元换成Libra的承销商群体。他们负责渗入到用户所在国家和地区,因而可能要承担汇率损失和汇率风险。因此,他们有权利收这1000美金。

但问题在于,一个国家或地区越是对Libra封堵得厉害,这个区域的人需要Libra时额外支出的钱可能就会越多。这就会对承销商网络体系提供一个巨大的激励。这是Libra体系设计当中自带的。

其实,这个体系我们并不陌生。但凡货币管制的地区,黑市交易都具有这样的特点,管制得越凶,手续费越高。

Libra与之不同的是,它不需要和你见面。要进行货币交换时,可以临时写一个网页或者运行一个程序去完成交易;之后立刻删除这个网页或程序。这会极大地加大监管难度。

所以用立法的方式,事实上很难堵住Libra这种类型的数字货币的交易。数字货币完全可以窃走主权区域里的经济活动,当公司之间的经济往来可以完全不走法币通道时,各方面的监管将会全部被绕开。

2.数字金融的管理体制

我们国家现在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谁来管理数字货币和数字金融?

传统上,我们会认为应该央行管,因为央行管金融;但是央行不是很懂网络,而懂网络的人不一定懂金融;懂网络又懂金融的人只会监管,又不会促发展。那谁来促发展呢?工信部又跳出来了。

这会涉及很多部门,现在由谁管、怎么管、建立什么机构来管,国内外都还没搞清楚。

3.数字金融中心

有人认为“数字金融中心”是伪命题。但自从8月18号,因改革开放而生的深圳再度肩负起改革“先行者”和“探路者”的使命。

5. 工业时代的文明观是什么

工业时代的文明观是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

工业文明,是指工业社会文明亦即未来学家托夫勒所言的第二次浪潮文明。

工业文明是以工业化为重要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一种现代社会文明状态。其主要特点大致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与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消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度增长、经济持续增长等。

这些特征也可视作推动传统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轨的重要因素。

相比较而言,工业文明早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这也使得一些左派人士对此表达出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情绪的产生是正常的,但也是不理性的。

因为那些人只看到了工业文明早期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贫富差扩大等问题,却丝毫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后人类粮食产量的迅猛增长,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后期社会福利制度的蓬勃发展,没有看到工业革命后新生儿死亡率的快速下降。

因而,西方国家的曾经走过的工业化道路今天的我们也必须走,但我们要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经验教训,使我们在工业化道路上尽可能少走弯路,以期更早进入知识文明。

6. 什么是工业文明

工业文明是以人尊重机器为代价的人类文明的极端表现形式。从机器开始出现在人类社会起,机器便以一种救世主的尊贵,在这个社会里中独步天下,人们像现在崇拜金钱一般崇拜它,把它作为现身的上帝来对待,许多游戏规则便以它作为参照来制订。如同神台上供奉的神,尽管只是一尊泥塑,或许压根儿什么也没有,只有一面残垣断壁,但是,它在人们心里却占据着统治的地位。工业文明擅长分割与组装。分割是把铁块切削成机器所要求的形状,组装是把各种功能集中。每个进入社会的人,都必须像加工过了的,有光洁的外表,然后作为社会这台大机器的一个部分,镶嵌进去,成为社会机器中的一个部件。对于个体而言,一个人是人,而对于社会而言,一个人只是一个零件。如果现代社会有谁还在叫嚣自己很伟大,那么,我应该毫不犹豫地告诉他———没什么稀奇,大不了是一个小螺丝钉与一个大轮胎的区别。

7. 什么是现代工业文明

迄今为止,工业文明是最富活力和创造性的文明。工业社会是唯一的一个依赖持续的经济增长而生存的社会。财富的增长一旦停滞,工业社会就丧失了合法性。由财富的不断增长所要求,工业社会离不开创新,创新是工业社会生死攸关的基础。由创新所要求,工业社会中的知识增长也是无止境的。农业社会也曾有过发明和改进,有时发明和改进的数量和规模还相当大,但是,进步从来不是、也不能被期望是持续不断的,即使是进步最快的农业社会(如唐宋时的中国),其创新的数量、水平和影响也远远不能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的本质要求相当静止的社会和稳定的分工,工业社会的本质要求永远的创新和变化。
无限增长需要高生产率,高生产率需要发达的分工,还要求这种分工必须有不断的、有时是迅速的变化,因为创新不停地带来新的分工和新的产业。因此工业社会有着比农业社会多的多的职业,但它们存在的时间都很短暂。这个社会中的人一般不会终身呆在同一个位置上,他必须时刻准备着从一种职业转换到另一种职业。因而这是一个没有严格划分的职业的世界,人们可以任意选择职业。因此一个成熟的工业社会必须是其成员能够顺利地交流和流动(包括空间的和职业的)的社会。这也就是为什么迁徙自由和择业自由被工业社会视为基本人权的经济根源。
在一个高度流动的社会里,不可能在任何分工之间设置深刻的障碍,不允许社会层级的划分一成不变,那样做会影响流动性。由此带来职业的平等。职业平等的逻辑结果就是呆在任何职业中的人的法律、社会和政治的平等,身份基本不起作用。换言之,工业社会有职业、有阶级而无等级。阶级和等级都是分工的产物,差别在于,阶级的成员可以流动,等级的成员不能流动。工业社会在财产占有方面存在着众所周知的巨大差异,与阶级、阶层和职业有关的其他不平等也的确存在,但一般说来,相对于农业社会中的僵化、绝对和深刻的等级划分来说,它们具有一种弹性、相对、温和的性质。工业社会的平等主义既不是完全的幻想,也不是纯粹的现实。工业社会成员不再是贵族、臣民、贱民和愚民,而是公民。
对此,笔者还想补充指出,工业社会的消费文化也有助于平等。大众消费是不断的经济增长的绝对需要,为此,就必须使所有人都成为现代工业的终端消费者;进而,一切妨碍消费的过于悬殊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差距就不能允许长期存在。
工业社会成员的频繁的大规模的流动和平等,意味着一个陌生人社会。工业社会的陌生人之间需要持续、经常和直接地进行交流,为此需要共享一种无条件通用的标准语言,对它的理解不需要任何特殊的文化背景。他们还需要一种为使用这种标准语所必需的、共同的和世俗的文化,这样才能使所有的人在面对面的短暂接触中进行密切交流。这就要求创造一种标准语言并对所有社会成员进行这种标准语言的和其他为社会流动即多变的分工所必须的基础性、通用性和标准化的知识的教育。盖尔纳将掌握标准语及其他与他人沟通所必需的同时也是与他人共有的普通技能,即拥有读写算的能力、基本的表达和理解能力和关于自然和所处社会的基本常识,称为“识字”。
工业国家的官方语言都是半自然半人为的产品,即通过对一种精心选择的方言的改造而来。霍布斯鲍姆指出,欧洲各国语言的标准化过程,多半发生在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⑧]汉语普通话、白话文和简化字的形成,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统一的官方语言的物质基础是工业文明。“标准化的民族语言,无论是口语还是书写文字,若不是借助印刷术的发明,识字率的普及,还有公立教育的广设,将不可能出现。
在工业社会里,“识字”不再是一种专长,而是所有专长的先决条件。一个人所受的教育中最重要的、赋予他公民身份的那部分知识不再是专门的技术,而是所谓的识字能力。真正职业的教育,虽然也必不可少,但和农业社会比较,重要性已经大大降低。
在这里盖尔纳对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劳动进行了独到的比较。和工业社会相比,农业社会中的劳动有下列特征:绝大多数劳动是体力劳动;绝大多数劳动都是直接和作为劳动对象的物体打交道,而较少和人打交道;较复杂的即包含智力因素的体力劳动的专业化程度很强,特别是在手工业中,这类劳动及其产品的复杂性和艺术性要求劳动者具有长期的训练和娴熟的技能。因此,农业社会劳动者所必备的知识主要是关于作为直接劳动对象的特定物和作为直接劳动过程的特定技术的特殊知识。农业社会的教育属于私人而非公共领域,与农业劳动的这一特征有直接关系。在工业社会中,由于技术进步,类似农业社会中劳动所具有的体力性和智力性越来越多地被机器所消解。工人操作机器,机器才直接作用于生产对象。机器越来越自动化,劳动的体力因素也越来越少,工业劳动特有的智力因素则越来越重要。就后者来说,主要不是关于机器和控制机器的知识,而是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原因有二,一是频繁的职业变换;第二,由于工业经济在生产前、生产过程中和生产后的所有环节中都具有的社会性,工业社会的大多数工作都离不开与他人的交流。总之,工业社会的劳动主要是并且越来越是交流性和语义性的,离不开与人、意义而不是与具体事物打交道,只有极少数专家才需要真正专业的知识。换言之,工业文明的较之农业文明发达的专业化,仅仅体现在专家和物化的专家即机器中,工业社会对绝大多数人的要求仅仅是识字。笔者以为,工业劳动的上述特点可以称之为劳动的普遍性和抽象性,与之对应,农业社会中的劳动充满了特殊性。
因此,培养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即让他们识字,使之能够不那么困难地和迅速地胜任不同职业,而非培养专家,成为工业社会的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生产和再生产这种建立在人人识字基础上的、世俗的和大众的文化,是农业社会所完全不可想象的事业,这就需要现代国家。只有拥有社会内部最大范围的和最高的权力及控制最多资源的政治组织即国家才有能力和意愿进行这种大规模的和持续不断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成员要想具备工作资格并成为真正的公民,就必须按照共同的要求,达到一定的识字水准,这是家族和地方单位根本不可能提供的。因此产生的对教育的要求也规定了国家这种政治单位的最小规模。这种规模归根到底是由工业的大规模生产和无止境增长所决定的人力资源的规模及大规模流动的必要所决定的。它必须比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多数文化单位和政治单位要大。
不能过于机械地理解这里的“识字”,盖尔纳把它理解为一种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在他看来,工业文明的性质要求永远占人口多数的普通劳动者具备大致相同的能力,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决定了这种能力肯定是越来越高的,而拥有真正专业知识的专家只是极少数。因此,用“识字”这个词只是表明其大众性。
工业经济决定了国家需要它的成员们在文化上具备相同的特征,或者说,经济增长需要一种由国家维系的普遍识字的大众文化,盖尔纳把它理解为近似于农业文明中的高层次文化的世俗化和普及。是这种跨社群跨地方的大文化而非社群和地方文化提供了国家内部的约束力。“在农业社会里,高层次文化与低俗文化共存,需要一个教会来维持。在工业社会里,高层次文化占据主导地位,他们需要的是国家而不是教会。每一种文化都需要一个国家。”[⑩]这意味着文化边界和政治边界的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一种普遍的和共同的、与政治单位同一的现代文化的世界对于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来说,就变成了自然的社会单位。
这种单位就是近代国家。就像他没有具体分析农业国家的政治统治的效果一样,盖尔纳也没有刻意去列举近代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细节。由于了解这些细节对理解盖尔纳的思想是不可缺的一环,因此笔者以为花些笔墨对这一几近常识的领域作些勾画还是有必要的。近代国家的特征是从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开始形成的。理想的近代国家都有下述特征:国家在其领土范围内对其人民直接统辖,不存在任何足以妨碍流动的中间统治环节;国家对人民进行普遍的读写文化和公民准则的教育,但几乎都不宣扬宗教;由于普遍的教育、迁徙和就业使几乎每一个国民都成为现代经济的成员,由于等级和身份的废除和经济社会差距的缩小,使得所有人都被赋予纳税的义务和能力,现代国家的财政制度得以建立;由于人民是税收和军队的主要来源,由于平等,近代国家必须时时关注其人民的意见,不得不允许人民参政议政,只有获得人民的认可近代国家才能维持下去。这意味着,和农业时代相比,现代国家或多或少必须是民主国家, 至少是大众动员和参与的国家。而在农业文明中,民主属例外,专制是常规。发达的分工和健全的社会与政治网络使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的了解和控制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较高的行政效率。
如果只用一个词来概括盖尔纳所指出的工业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的以上种种特征的话,笔者首选同质性或同质化。在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上,一个工业社会是一个同质的社会,一个农业社会则是一个有着许多异质的亚文化的不同质的社会。统一市场,统一语言,普遍的社会流动和平等,无处不在的标准化等等,都是同质化的具体表现。

阅读全文

与工业文明具有什么性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郑州大石桥离汽车哪个站近 浏览:804
x4宝马2021提车要等多久 浏览:934
疫情期间汽车怎么热车 浏览:903
汽车限号怎么不发短信 浏览:377
汽车紫色怎么改 浏览:659
哪些明星座驾是奥迪a6 浏览:487
宝马销售精英大赛视频哪里有 浏览:745
湖北工业大学事件怎么回事 浏览:826
奔驰380sl老爷车多少钱 浏览:281
汽车空调打气侧漏为什么自己涨 浏览:999
汽车仪表盘L是什么 浏览:295
买汽车要多久才能提车 浏览:383
宝马七系俩驱和四驱怎么辨认 浏览:641
汽车扎钉子了补胎多久 浏览:679
汽车存量有什么用 浏览:828
15年奥迪q5外把手怎么拆卸 浏览:718
蚌端口工业高纯气体多少钱 浏览:384
宝马gt档杆怎么使用 浏览:194
宝马x32021款是什么木饰 浏览:108
汽车不干胶贴纸怎么办 浏览: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