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村居如何发展工业

村居如何发展工业

发布时间:2023-02-27 22:53:58

A. 如何推动县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转型与升级是一个地区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经济转轨过程。面对新形势,我省提出了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下大力解决工业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的问题,加快建设工业强省的战略目标。文安县民营企业发展早,群体规模大,是河北省发展民营经济先进县,经过初期高速发展后,企业布局散、单体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创新能力弱等问题日益凸现,如何顺应发展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加快转型步伐,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从八个方面谈一下浅显的认识。
第一,由“散”转“聚”,促产业聚集。民营企业发展初期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企业布局分散、无序,造成土地、电力、水利等要素资源的极大浪费,功能配套难、资源共享难、环境治理难。因此,引导产业由分散转向聚集,提高产业集中度,发挥聚集效应是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要切实加大园区建设力度,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多元化投入,打造优良的聚集平台。要加强扶持,研究制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发展的优惠政策,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把好产业、土地、环保关口,吸引企业到园区投资兴业,促进产业向园区聚集。
第二,由“低”转“高”,促产业提升。县域一般产业单、
层次低、链条短、成长性不强,抗风险能力弱。以**为例,***是首屈一指的主导产业,全县各类生产加工企业达3000多家,但产品多为雷同,粗加工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品少。产业层次低已经成为制约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推进传统产业“低转高”,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已成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最有效途径。
第三,由“内”转“外”,促对外开放。我省县域对外开放水平和经济外向度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域外项目引进数量不多,质量不高。加快县域外向型经济发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县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促进管理方式创新和发展理念变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内”转“外”,就是要着眼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树立开放的“主动性、责任感”,调动全社会力量,营造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招商引资机制,引进开放的理念、先进的机制、优势的资本,加快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全面对接。
第四,由“粗”转“精”,促精细化管理。众多民营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经营、家长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陈旧,管理粗放,效率低下,已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要积极引导企业由粗放型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逐步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现代企业制度。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与设备,加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的引进开发,产品由低端制品向高、精、尖产品转变,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五,由“乱”转“治”,促规范发展。由于早期缺乏规划意识,没有科学化的产业规划作引导,导致了企业星罗密布,零乱无序。因此,产业转型升级要强化规划的引领,科学地确定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方向,与城镇体系规划相衔接,做到产业功能完整,布局配套,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规划体系。增强规划与执法的刚性,项目立项、建设要严格按产业、环保、土地、安全等政策,按程序履行到位,坚决杜绝乱开“绿灯”的行为,对出现的违法违规企业,依法及时予以纠正、处罚,实现产业规范化发展。
第六,由“小”转“大”,促规模化发展。***现有民营企业数量已达10000余家。但大型、龙头企业屈指可数。目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家,约占全县工业企业总数的千分之六。规模性企业数量连续多年变化不明显,规模性企业成长缓慢。全县生产单体规模小、整体规模不大的状况依然没有改变。“小转大”就是以产业优化升级为方向,以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为重点,实施“抑小、提中、扶大”,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带动大发展,促进工业实现规模发展、集中发展,拉动经济快速增长。
第七,由“旧”转“新”,促新兴产业发展。近年来,我们不断加大培育和引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LED、防盗门、电动自行车、汽车零部件等高科技项目陆续落地。但总体
看来主体工业仍由传统产业支撑。因此,必须坚持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为抓手,以完善产业链为着力点,高水平、高质量地谋划“旧”转“新”。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为推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举措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八,由“污”转“净”,促清洁生产。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企业经营者的环保意识与环境资源保护要求还有不小差距,部分区域水、土壤、空气等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党的**大提出,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省委、省政府也正在开展“两个环境”建设。在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以战略转型、结构调整为中心,提高“绿色门槛”,完善监管机制,扎实推进绿色转型,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B. 如何打造工业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必然向信息化、智能化阶段发展。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仅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让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我国大多数城市纷纷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但智能制造产业园区规划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部署智能制造园区规划,首先要了解这是个什么园区种类。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是指生产过程采取智能制造模式的园区,其以“园区+互联网”为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制造活动各个环节相融合,对各项设施、服务进行升级,而不管它生产什么产品。通俗说,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就是高配版、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成本更低,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制造类园区。由于产业园区普遍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做好产业园区规划,才能使后续的招商运营更好地开展,避免空置等问题。

那么在进行智能产业园区规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适应性

一个地区能否构建智能产业园区,关键要从区域区位、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政策规划、创新能力等维度来衡量发展智能产业园区的适用性。

我国工业化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1.0、2.0、3.0、4.0将在各地区长期并存。工业1.0机械化,工业2.0电气化、半自动化(用硬件控制),工业3.0信息化即数字化网络化,少人或无人自动化,工业4.0即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这是一个技术与工业发展的过程,不能割裂,也不能跳过。

不同智能产品(服务)具有技术密集度差异,不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不同项目的投资规模与回收周期也有区别。智能产业园区需要根据园区发展战略来选择智能产业(或服务)、主题、企业和项目,而园区的发展战略受制于区域发展战略、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的发展战略。

系统性

产业园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生态系统,也是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里面的子系统,因此,产业园区规划需要有系统思维。

第一,需要有产业系统思维。一个园区,如果占地空间比较大,适合引进多种产业,需要明确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布局在园区,关联产业可以布局在园区里面或者周边。一个园区,如果是引进一种产业的专业园区,则需要明确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如果一个园区只有一个企业,譬如华为的欧洲小镇,则需要明确园区产业、城市与资本的系统之间的协同。

第二,要有区域系统思维。园区的产业系统需要与周边区域的产业系统协同发展。处于上中下游的同一纵向价值链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对接,共享资源与市场。处于横向的相关联产业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园区的产业规划还需满足上位政策规划的要求,在满足上位政策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再细分产业、领域、项目的规划发展。

第三,要有战略系统思维。产业园区是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需要开发运营主体具有较大运营体量、足够“自持运营”能力,这又需要园区开发运营主体制定很好的开发运营战略。

创新性

智能产业园区规划的创新性推进规划质量进入新层次,园区主题、招商方式、运营服务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可以进行创新。园区主题的提炼需要精简,定位瞄准细分领域,实行差异化经营;园区招商需要与产业规划无缝对接,需要对目标产业与企业深入了解,建立项目库。招商还可以联合入园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利用企业网络拓展招商资源,实现产业联盟招商。

产业园区需要培育企业成长、培育园区未来的现金流。智能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的更多是新生企业,更需要各种培育服务。服务创新提高园区可持续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优势在于其可构建集“科技研发+产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并且能提供风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迅速转型,抢占大时代变革的先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激发了业内外资金的投资热情,也使得各地形成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的热潮。目前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争相抢占的科技、经济制高点,中国制造业应立足长远,为未来的智能经济竞争做战略布局

C. 如何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以下简称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支撑。


2、基本原则。

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强化利益联结,保障农民获得合理的产业链增值收益。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市场主体。坚持改革创新,打破要素瓶颈制约和体制机制障碍,激发融合发展活力。坚持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衔接,与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引导农村产业集聚发展。


3、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总体水平明显提升,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更加协调的新格局基本形成,农业竞争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村活力显着增强。


二、发展多类型农村产业融合方式:


1、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等集中。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开发,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稳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


2、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以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循环发展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推广优质饲草料种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合理布局规模化养殖场。加强海洋牧场建设。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推进农林复合经营。推广适合精深加工、休闲采摘的作物新品种。加强农业标准体系建设,严格生产全过程管理。


3、延伸农业产业链。


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开展代耕代种代收、大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市场化和专业化服务。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扩大实施区域和品种范围,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农产品深加工发展,促进其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中,加快消化粮棉油库存。支持农村特色加工业发展。


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推进市场流通体系与储运加工布局有机衔接。在各省(区、市)年度建设用地指标中单列一定比例,专门用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辅助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超、农企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鼓励在城市社区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

4、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家乐,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旅游村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有序发展新型乡村旅游休闲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智慧乡村游,提高在线营销能力。


加强农村传统文化保护,合理开发农业文化遗产,大力推进农耕文化教育进校园,统筹利用现有资源建设农业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公众特别是中小学生参与农业科普和农事体验。(农业部、旅游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业局等负责)


5、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


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大田种植、畜禽养殖、渔业生产等进行物联网改造。采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配送及综合服务网络。推动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农业,发展农田艺术景观、阳台农艺等创意农业。鼓励在大城市郊区发展工厂化、立体化等高科技农业,提高本地鲜活农产品供应保障能力。鼓励发展农业生产租赁业务,积极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农业众筹等新型业态。


6、引导产业集聚发展。


加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效衔接,完善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形成农产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销中心。


扶持发展一乡(县)一业、一村一品,加快培育乡村手工艺品和农村土特产品品牌,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和“星创天地”,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企业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农村产业融合主体:


1、强化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基础作用。


鼓励农民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拓展合作领域和服务内容。鼓励家庭农场开展农产品直销。引导大中专毕业生、新型职业农民、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领办农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优先承担政府涉农项目,落实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农民合作社、形成资产转交合作社成员持有和管护政策。开展农民合作社创新试点,引导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土地流向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


2、支持龙头企业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引导其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电子商务和农业社会化服务,并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等方式,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带动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龙头企业要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强产业链建设和供应链管理,提高产品附加值。


鼓励龙头企业建设现代物流体系,健全农产品营销网络。充分发挥农垦企业资金、技术、品牌和管理优势,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现代农业企业集团,推进垦地合作共建,示范带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3、发挥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优势。


推动供销合作社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培育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健全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支持流通方式和业态创新,搭建全国性和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拓展供销合作社经营领域,由主要从事流通服务向全程农业社会化服务延伸、向全方位城乡社区服务拓展,在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农村服务等重点领域和环节为农民提供便利实惠、安全优质的服务。


4、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自律、教育培训和品牌营销作用,开展标准制订、商业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质量检测、信用评估等领域,将适合行业协会承担的职能移交行业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涉农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产业联盟,支持联盟成员通过共同研发、科技成果产业化、融资拆借、共有品牌、统一营销等方式,实现信息互通、优势互补。


5、鼓励社会资本投入。


优化农村市场环境,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利用农村“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滩)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开展农业环境治理、农田水利建设和生态修复。国家相关扶持政策对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项目同等对待。


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高标准农田、生态公益林等,允许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商业化运营的农村服务业,要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


1、创新发展订单农业。


引导龙头企业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合理确定收购价格,形成稳定购销关系。支持龙头企业为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农产品产销合作,建立技术开发、生产标准和质量追溯体系,设立共同营销基金,打造联合品牌,实现利益共享。


2、鼓励发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到户、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户。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订发布本行政区域内农用地基准地价,为农户土地入股或流转提供参考依据。


以土地、林地为基础的各种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财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经营者均应成为股东方,并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探索形成以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土地经营权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强化工商企业社会责任。


鼓励从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工商企业优先聘用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为其提供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引导工商企业发挥自身优势,辐射带动农户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龙头企业认定监测制度,实行动态管理,逐步建立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强化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激励机制,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与利益联结机制相挂钩。


4、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稳定土地流转关系,推广实物计租货币结算、租金动态调整等计价方式。规范工商资本租赁农地行为,建立农户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分级备案制度。引导各地建立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风险保障金制度,并探索与农业保险、担保相结合,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契约意识,鼓励制定适合农村特点的信用评级方法体系。制定和推行涉农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涉农合同欺诈违法行为。加强土地流转、订单等合同履约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仲裁体系,保护双方合法权益。


五、完善多渠道农村产业融合服务:


1、搭建公共服务平台。以县(市、区)为基础,搭建农村综合性信息化服务平台,提供电子商务、乡村旅游、农业物联网、价格信息、公共营销等服务。优化农村创业孵化平台,建立在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设计、创意、技术、市场、融资等定制化解决方案及其他创业服务。建设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引导其健康发展。采取政府购买、资助、奖励等形式,引导科研机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提供公共服务。


2、创新农村金融服务。


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优化县域金融机构网点布局,推动农村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综合运用奖励、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信贷支持。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主体营销贷款试点,稳妥有序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


坚持社员制、封闭性、民主管理原则,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鼓励发展政府支持的“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开展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推动涉农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加强涉农信贷与保险合作,拓宽农业保险保单质押范围。


3、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


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科技人员、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村创业,实施鼓励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三年行动计划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开展百万乡村旅游创客行动。


鼓励科研人员到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任职兼职,完善知识产权入股、参与分红等激励机制。支持农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开展产业融合发展的科技创新,积极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藏、分级包装等新技术。


4、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统筹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继续加强农村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造提升中低产田。加快完善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建设持续健康和环境友好的新农村。


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逐步健全以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道路、供电、供水、停车场、观景台、游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设施。


5、支持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支持贫困地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实施符合当地条件、适应市场需求的农村产业融合项目,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相关扶持资金向贫困地区倾斜。鼓励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合作,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个人投资贫困地区农村产业融合项目。


六、健全农村产业融合推进机制:


1、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积极支持“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新型业态和商业模式发展。


统筹安排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产业融合投入,中央财政在现有资金渠道内安排一部分资金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创新政府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农村产业融合领域。


2、开展试点示范。


围绕产业融合模式、主体培育、政策创新和投融资机制,开展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加快发展。

3、落实地方责任。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要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融合发展模式。县级人民政府要强化主体责任,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产业融合集聚。


4、强化部门协作。


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抓紧制定和完善相关规划、政策措施,密切协作配合,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D. 以村改为突破点带动新一轮发展

2018年4月16日,顺德的历史不会忘记这一天。区政府会议中心里,一场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千人动员大会召开,顺德十镇街书记登上大会主席台对着同事领导,对着媒体镜头,誓师表态坚定不移攻坚村级工业园改造。
许下承诺的他们走出会场,冲到了改造一线。他们和全区干部群众一起,努力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打赢这场村级工业园改造攻坚战,奠定顺德未来几十年的发展基础?不止是佛山,珠三角、广东乃至全国,都在等待着这一份向空间要动力的顺德答卷。
一年过去了,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80个园区105个项目启动改造,累计完成土地整理5654亩,复垦复绿406亩,新建厂房206.5万平方米。
昨日召开的顺德区委常委会(扩大)会议上,佛山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郭文海说,村级工业园改造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是一场必须打且必须打赢的攻坚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南方日报记者 蒋晓敏 熊程 尹辅华
挺进“无人区”,六大从无到有的改造范例
回望历史,顺德敢于顶住非议冲破禁区的勇气,赚到市场经济的第一桶金,乃至在农田上建成一座工业城市,都源于农村。正是当年“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蓬勃景象奠定了顺德民营资本雄厚、产业门类齐全的工业强区地位。
随着时代的变迁,曾经辉煌的村级工业园因为高消耗、低产出、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落后,逐渐成为发展的包袱。从农村起步腾飞的顺德,又将目光投向改革的起点,“大胆试”“大胆闯”,以村级工业园改造为突破口,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寻找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的原动力。
一年前的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工作千人动员大会上,郭文海的一句“这是场没有退路的战斗”,吹响了顺德“头号工程”全面推进的号角。
截至目前,顺德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80个园区105个项目启动改造。累计完成土地整理5654亩、新建厂房206.5万平方米、关停淘汰落后风险企业1645家,开创了6种改造新模式。
“过去一年的成果来之不易,全区干部群众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挑战了不可能,鼓舞了信心,摸索了经验,出台了政策,干出了成效。”郭文海说。
仙塘宝涌工业区(一期)正是顺德创新村改经验的典型。项目定位为智能家居制造产业园,占地面积153.72亩,是顺德首个以“集转国+挂账收储公开出让”方式实现改造的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它还是全区容缺审批示范项目,计划4月23日就正式进场施工。
模式创新是上述阶段性成果的重要法宝。村改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项目推进需先创特例,再成先例。从无到有,顺德探索出企业长租自管、政府统租统管、政府直接征收、政府挂账收储、企业自主改造、政府生态修复等6种改造范例,有效解决了土地权属复杂、改造路径单一、改造成本过高、各方利益难以平衡等难题。
企业长租自管型,即保持村集体土地性质不变,公开引入社会资本(企业)长期租用,进行土地整理、开发建设、运营管理及招商。政府统租统管型,即以流转形式引入国资开发建设,用于社会资本介入土地改造意愿不强、村集体难以选定合作方的情况。政府直接征收型,即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再以公开出让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企业自主改造型,即政府确定产业准入条件,引导业权人自发改造。
除了几种以产业提升为中心的改造模式,顺德还创新了“政府生态修复型”的改造模式。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相关政策,由政府主导直接征收土地,不再用于工业、商业用途,开展生态修复、复垦复绿。在总面积1685亩的伦教北海工业区,规划了总计985亩的生态复绿场地,累计投入的收储及建设费用已达8.22亿元。
啃下“硬骨头”,锤炼干部队伍的攻坚能力
“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这一年来,不管是公开发言还是日常交流,许多顺德干部都会脱口而出这三个词。对他们而言,这不是一个口号,而是真实的写照。
“村改”既是点将台,也是练兵场。面对这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排兵布阵至关重要。从机构的设置到人员的安排,不只是物理上的重新拼装,更要在人员融合、职能整合上真正发生“化学反应”。
这是一场区镇联动的并肩作战。顺德成立了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的村改工作领导小组,搭建并不断优化村改组织架构、职能,科学调配人力、政策、财政等资源,充分融合各支专业力量,实体化运作,常期化奋战。
顺德区委常委梁伟沛表示,“村改”是一项担负着重塑顺德发展新格局的历史使命,必须全区齐心,区镇联动,全社会协同作战,形成澎湃合力。
为此,顺德区委区政府选派10个职能部门各1名副局长分别驻点1个镇街,结对共建,责任到人,指导和协助镇街策划项目、解决难题。同时,选派104名中青年干部担任村居(社区)第一书记等职务,动员和组织群众,把区委区政府的思路传达到最基层一线。
这是一场敢闯敢试的冲锋陷阵。不管是镇街书记和镇长(主任)还是职能部门负责人,都把这项“头号工程”紧紧拎在手上,一项项改革破冰试水,一个个硬骨头被砸开,一批批担当有为的干部从这里脱颖而出。
以顺德南入口新兴产业园(细滘)为例,在去年9月10日启动清拆时,就创下了单日拆除厂房135亩的纪录。而这离不开容桂街道党工委书记刘国兴带领团队靠前作战,扑在一线,在前期做了大量工作。
这也是一场群策群力的协同作战。在顺德村改的最前线,还有一批村居党群先锋队员活跃着。乐从镇沙边村党委南中党支部的何仙兰就是其中一员。
何仙兰记得,部分村民最初对“二改二”改造方案并不支持,觉得应该“二改三”,期望获得一次性的高分红。一位六旬老太还曾让她吃了闭门羹,但不放弃的她连续跑了4个晚上,终于说动了这位老人。
事非经过不知难。沙边村党委副书记邓燕芬介绍,村党委多次召开关于工业区的研讨会和解读会,并建立微信交流群,从多渠道解读改造方案,充分听取股民的意见和建议。最终,改造方案顺利表决通过。
势如破竹的村改新态势,彰显着齐心协力的奋斗精气神。今年顺德区党代会命名了一批担当有为先进集体和担当有为个人,当中就包括许多在村级工业园改造等工作中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的年轻干部。
过去的一年,区四套班子与区各部门、各镇街同一战壕攻坚,敢啃硬骨头,奋斗在一线,充分激发出了新时代敢想敢闯、敢为人先的精气神。在郭文海看来,顺德村改工作启动一年来最大的收获正在于此,“展现了顺德干部群众攻坚克难、主动担当、主动作为的精神状态。”
闯入“深水区”,再市场化改革的雄心远见
村级工业园改造腾出的空间,首先要满足本土骨干企业、中小企业的增资扩产需求。同时,要加快对接深圳等国内外创新高地的优质资源。
4月4日,杏坛智能五金家电产业园启动改造,项目总面积160亩,首期投入3亿元,未来建成后容积率约提升至3.0,预计年产值可以达到10亿元。
这次的改造投入主要由园区内的企业东原厨具实业有限公司承担。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郭宪华表示,尽管首期投入就已接近其去年的总营收,但是公司对改造非常主动。“我们正在向智能化转型,园区升级是必然的。公司还可参与新园区的运营,获得更大收益。”郭宪华说。
5天后,龙江镇仙塘宝涌工业区(一期)改造项目地块被万洋集团以18300万元竞得开发使用权,日后将建成现代化智能家居产业园区。
从筑巢引凤到引凤筑巢,村级工业园正成为社会资本追捧的热土。
事实上,在3月29日,顺德赴深圳举行招商推介会时,就拿出了一批村级工业园改造的标杆项目,瞄准深圳的先进制造业企业、有产业背景的城市更新开发商、创投基金等进行推介,并最终与卓越城市更新集团等深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为“村改”吸引更多社会资本。
“因为深圳很多企业运营产业园区非常专业,我们希望顺德的村级工业园改造这个大破之后要建立现代的产业园区,这就需要引进社会的力量。我们将坚定不移地走市场化的道路。”郭文海说。
这正是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更深层次的含义。拆不易,建更难,如何吸引企业参与建设?建好的园区应该注入哪些产业?谁来运营这些现代化园区?这是一道比拆除更加复杂的命题。
顺德提出,要为全省率先探索“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拆建并举、专业运营”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整治提升模式。为此,曾经因率先推进市场化改革而成就民营经济崛起的顺德,踏上了一场再市场化改革的征程。
随着大湾区的规划落地,高质量发展实验区的建设起航,优质产业项目的引进、重大平台的建设,正在成为顺德经济发展的最大需求。
“今年是村改工作启动以来的第二年,攻坚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必胜的信心。”郭文海强调,区镇资源要进一步向村级工业园改造倾斜,区镇联动加快谋划做好连片改造项目的规划工作,同步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同时,要全面落实《佛山市顺德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创造性落实涉及村改的11项省级政策,掀起新一轮改造热潮
过去40年,顺德通过产权的转移实现率先发展。如今,摆在顺德面前的是,如何通过空间的释放来支撑下一个40年的发展。
通过村级工业园改造,充分激发企业家和市场的强大活力,在公平市场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存量优化和增量提升双管齐下,顺德这条二次“工业化”的道路正越来越清晰可见。
■链接
顺德树典型样板为村改“壮胆指路”
村级工业园改造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一个项目能成功推进,需要所在镇街明确发展思路、制定相适应规划,也需要相关村居在一线积极作为,突破改造“坚冰”。
在过去一年的“攻坚期”中,顺德区各镇街涌现出一批典范项目,给2019年村级工业园改造壮了胆、指了路。
镇街树典范啃下改造“硬骨头”
细滘工业区因为物流、金属加工等产业,成为顺德改革开放发展见证人。但是这些至少20多年的厂房,普遍存在土地利用率低、单位产出率低、消防安全隐患大等问题。
为此,容桂街道将细滘工业区105国道以西片区310亩,纳入2018年村级工业园改造示范项目。由政府根据土地管理、征收等法律规定的程序和权限,经村集体同意后,将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并给予村民相应补偿和安置,征收的土地再以公开出让的方式进行开发建设。它是政府直接征收,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典型。
“细滘村级工业园最终项目方案表决得到村民95%以上的同意率,很多村居知道后,从原来不主动,到现在倒逼政府来帮他们改造。”容桂街道党工委副书记、街道办主任龙仲英指出,细滘工业区改造是街道遇到最难的村改项目,该项目片区土地产权复杂,村集体、私人、农用地、国有用地都有。
经过摸索,容桂街道达到了预期目标,政府对该范围内100多家违规企业进行依法关停,形成淘汰落后产能的倒逼机制,近期项目一期将有地块推向市场。
“容桂中小企业多,但很多是无序发展,尤其是街道土地平均开发强度接近70%,必须要加快村级工业园改造。”龙仲英表示,今后容桂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方向一个是为现有的优质企业增资扩容提供载体,另一个就是要承载来自深圳、香港的溢出效应。“深中通道建好后,容桂到深圳前海车程就是45分钟,而且深圳有些企业家也谈到目前顺德营商环境很好,值得投资。”
以实体经济为发展根本的顺德,同样需要“绿水青山”,所以在自创政府直接征收改造模式同时,当地还创新实现伦教北海工业区的“政府生态修复型”模式,其范本可供全区及兄弟城市借鉴复制。
“如何还原顺德水乡特色,我们通过与企业协商,政府收储土地后将低端、污染严重的旧厂房拆除,随后进行生态修复。”伦教街道党工委书记卢德全表示,北海工业园区复垦复绿计划完成900多亩,去年已经完成380亩,今年还将完成390亩复垦复绿。
借助这个项目,可以大幅提升伦教街道人居环境、城市品位,间接提升了区域土地价值,实现淘汰落后产能、美化城市环境、增强区位优势同步进行。
村居求解项目利益“公约数”获认同
一年时间里,顺德村级工业园改造路径能从自上而下推行,到上下齐心协力,一大关键是村居抓住当前发展瓶颈进行攻坚,让村民认同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多年前,龙江镇仙塘村是顺德有名的“问题村”,凡是遇到村集体讨论大事都无疾而终。但是仙塘工业区(一期)改造项目地块于今年4月9日顺利挂拍,由万洋集团以1.83亿元成交价摘得。
仙塘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赖珠兴表示,仙塘工业区(一期)占地面积153.72亩,是全区首个以“集转国+挂账收储公开出让”方式实现改造的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也是全区容缺审批示范项目。仙塘工业区(一期)项目定位为智能家居制造产业园,规划建筑面积27.2万平方米,打造成一个宜产宜居的现代化智能园区。
“我们给搬迁企业主做工作,并且聘请第三方咨询公司作出补偿报告,按照15元/月/平方米补偿标准计算,要比企业主自己卖地更赚。”赖珠兴指出,通过20多次宣讲会,给村民讲深讲透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必要性及相关利好政策,最终以85.13%的通过率通过了改造方案。
对于获得仙塘工业区(一期)开发权,佛山顺德万洋众创城项目总经理周祖泰对顺德高效服务点了赞。“在拿地后的6天时间里,区、镇有关部门放弃周末休息为项目召开了两次会议,而且我们项目通过信用审批、容缺受理等方式,缩短了开发时间,原来预期是24个月完工,可能15个月后就能交付使用。”
与仙塘村一样,处于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的乐从镇上华村,对村居产业升级、环境再造有非常迫切的需求。
上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剑雄表示,乐从上华村村级工业园改造项目作为顺德首创的“企业长租自管型”村改模式,确确实实给村民带来了红利。
与美的置业的合作明确村集体收益每年以2%速度递增,而且满30年后物业还会归村集体。经过测算,这30年改造期,企业要为工业园改造、营运投入6亿—8亿元。“为了让村民没有顾虑,相关方案都是通过多次讨论后确定,最终股东投票通过率超过80%,而且工业园区改造项目以及利益分配都写入小册子,每家都会有一本,确保园区改造顺利推进。”
顺德村改“11+12”创新政策本月将全部落地
多项政策走在全省前列
“我们村在2008年左右就提出了改造,但是当时相关的政策力度不够大,直到去年才有了大突破。”乐从镇上华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曾剑雄对顺德这一轮村级工业园改造充满信心。位于该村的上华智能制造产业园去年成功奠基,将打造三龙湾区域的先进高端工业发展载体。
激发村级工业园改造的动力,政策创新走在了前列。一年来,顺德先后出台了《村级工业园厂房搬迁工作指引》等配套政策文件28份,包括用地报批、项目报建、产业发展等。其中,去年底开始推行的“1121”行政审批改革,将工业类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11个工作日,支撑村改项目加速推进。
“近期目标是‘项目供地之日,所有手续完备之时’,理想目标是‘供地之日,即是项目开工之时’,我们正努力做到。”顺德区村改办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推行容缺受理、信任制审批等系列配套改革,村改项目的建设速度将会越来越快。例如4月9日挂牌出让成功的龙江镇仙塘宝涌工业区(一期)地块,计划4月23日就正式动工。
不断叠加的政策红利,为村改保驾护航。尤为值得注意的是,在广东省赋予顺德率先建设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的政策中,涉及村改的占了11项。在此基础上,顺德进一步解放思想,再创新了12项村改新做法。
截至目前,“11+12”创新政策落实及配套文件制定工作基本完成,有15项已全部正式落地。其中,6项已正式出台5份文件,9项不需出文件但已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佛山市自然资源局顺德分局副局长俞飞燕介绍,“其他8项已完成配套文件起草,正在走发文流程,五一前可全部落地。”
在“11+12”创新政策中,最重要的土规调整、新型产业用地、土地混合开发、土地一二级联动、单一主体归宗改造、违法用地处理等工作政策措施已全部落地。“新型产业用地(M0)和混合开发政策已正式出台,相比深圳、东莞、广州更具吸引力。” 佛山市自然资源局顺德分局三旧改造管理科副科长辛彩红说。
“顺德的M0产业用房可分割比例达到了100%,可配建比例达到30%,且其中15%能够面向入园企业进行销售,不延长年限不需补交地价,土地使用年限给足五十年,这些都比其他城市力度更大。”在辛彩红看来,从区级政策到省级支持,很多方面都难以找到比顺德力度更大的地方。
■数读顺德村改
本轮村改启动前:
全区382个村级工业园,占地13.5万亩,拥有1.9万家企业,占用全区已投产工业用地面积的70%,却只贡献27%的产值和4.3%的税收。
过去一年成效:
(1)截至4月14日,382个村级工业园已有80个园区105个项目启动改造,44个园区启动拆迁,累计完成土地整理5654亩、复垦复绿406亩、新建厂房206.5万平方米、关停淘汰落后风险企业1645家。
(2)出台和拟出台一批优惠政策:先后印发各类政策文件共28份,其中3月份以来新印发政策文件7份。目前正在征求意见,或已完成征求意见,正走办文流程,待印发的政策文件共13份。
(3)成功探索6种改造范例:企业长租自管、政府统租统管、政府直接征收、政府挂账收储、企业自主改造、政府生态修复。
2019年计划:
全区既定村改工作目标任务是“1338”,即完成拆除改造提升破旧厂房13000亩、复垦复绿3000亩、新建建筑面积800万平方米,另有综合整治任务9000亩。

E. 如何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生态产业集群是指特定区位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有机结合,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所形成的经济效率高、生态功能强的新型产业集群。同传统产业集群相比,生态产业集群具有遵循生态规律,整合经济、社会和生态功能,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等特征。从国内外实践来看,目前至少形成了三种比较成熟的生态产业集群模式。一是主副产业衍生模式,即以一种或多种产业为主产业,从中衍生出多种副产业,彼此配套,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二是多种产业共生模式,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两个以上具有共生关系的产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优势互补。各个产业共生聚集,每个产业都有自己的资源输入和产品输出,同时相互之间利用对方的排放物,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三是动脉与静脉产业循环模式,动脉产业是指从原料开采到生产、流通、消费、排放所形成的产业,静脉产业则是指将废弃物转化为再生资源所形成的产业,这两类产业紧密结合,构成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这几种模式可以交叉和相互转化。在一个大型生态产业集群中,某些产业之间可以是主副衍生的,也可以是互利共生的。一种模式可以兼具其他模式的某些特征。
发展生态产业集群,需要作出正确的路径选择和制度安排
对传统产业集群实行生态化改造。目前各地都形成了一些产业集群,它们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有些传统产业集群存在资源利用效率低,污染严重等问题。特别是有些产业集群出现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混合的集群污染,迫切需要进行生态化改造。首先需要制定产业集群生态化改造的科学规划,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同时淘汰现有产业集群中的一些技术落后、效率低下、污染严重的项目,建设一些能够提高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新项目,逐步达到生态产业集群的要求。
引导各种经济园区朝生态产业集群方向发展。多年来,各地兴办了许多经济园区,从长远来看,这些经济园区都应朝生态产业集群方向发展。目前可以挑选部分条件较好的园区来建设生态产业集群示范点。合理选择产业项目,包括共生和衍生项目,逐步建成多种模式的生态产业集群。及时总结交流和推广国内外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地区的成功经验,确立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生态产业集群,带动生态产业集群发展。
促进动脉产业与静脉产业的良性循环。在动脉产业基础上发展静脉产业,形成配套完整的良性循环体系,是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一种可行路径。当前迫切需要扩展和完善全社会资源回收网络,包括回收工业废旧设备和居民废旧消费品的体系,加快静脉产业发展。例如汽车和家用电器生产厂家有义务回收本厂生产经消费后需要回收的废旧产品,可以由本厂定点回收或上门回收,也可由多家企业联合回收或委托第三方回收。在不同区域建立回收废旧产品并集中进行资源化处理的静脉产业,并同相关动脉产业结合起来,实行以后者扶持和带动前者发展的政策。
在改革创新中做好构建生态产业集群的制度安排。要建立促进生态产业集群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实行财税和金融政策的适当优惠和倾斜,引导各地对产业项目的优选;完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环境资源消耗纳入企业总成本核算管理,建立全面反映经济与环保共赢情况的核算体系;变革环境管理方式,形成政府、社区、市场三位一体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根据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定位实行有差别的政绩考核办法,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方面的考核分量;在区域主体功能定位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水平等;加快环境友好型技术研发,为生态产业集群的发展不断提供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和新途径;培育掌握必要生态环保知识的决策人才,利用各种教育形式和宣传渠道,进一步宣传和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观,提高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F. 地理主观题:1,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2,如何实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可持续发展:

1、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家庭经营主体地位,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现阶段,对土地经营规模相当于当地户均承包地面积10-15倍,务农收入相当于当地二、三产业务工收入的给予重点支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2、健全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制定水权转让、交易制度,建立合理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推行阶梯水价,引导节约用水。建立农业碳汇交易制度,促进低碳发展。

培育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环境污染治理的专业化企业和组织,探索建立第三方治理模式,实现市场化有偿服务。

3、树立节能减排理念。引导全社会树立勤俭节约、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改变不合理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发展低碳经济,践行科学发展。

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科学健康的膳食结构,减少食物浪费。鼓励企业和农户增强节能减排意识,按照减量化和资源化的要求,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充分利用农业废弃物,自觉履行绿色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

4、建立社会监督机制。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保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广泛动员公众、非政府组织参与保护与监督。逐步推行农业生态环境公告制度,健全农业环境污染举报制度,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工业的可持续发展: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6)村居如何发展工业扩展阅读

在智慧农业的建设框架中,移动终端系统(如无人机、喷药飞机、温度控制器、湿度控制器等)、传感器、 定位系统、大数据、通信网技术、云计算是最重要的五种技术力量,大数据扮演着核心大脑作用。

各式各样的传感器负责收集信息及数据,比如位置信息、视频信息、植物虫害信息、植物光照信息等关于植物的全方面的信息通过传感器收集汇总,大数据则处理这些数据信息,进行智能决策,通过控制中心对各式各样的移动终端系统发号施令,做出相应的反应,以确保整个农业生产系统分工协作、有条不紊的运行。

阅读全文

与村居如何发展工业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工业港口主要有哪些 浏览:950
汽车滋滋声什么原因 浏览:694
移动式工业冷气机不制冷的原因有哪些 浏览:578
中国现代工业哪些需要升级 浏览:648
宝马x3蓝牙在哪里打开视频教学 浏览:72
皮汽车垫发霉怎么办 浏览:699
宝马芯片什么时候恢复正常 浏览:491
工业用电停电怎么赔偿 浏览:732
材料专业在石油工业哪些领域 浏览:384
买的小汽车一般多久可以上牌 浏览:778
奥迪q5贷款首付及月供多少钱 浏览:119
北京买个奔驰跑专车怎么样 浏览:527
腾冲有什么汽车站 浏览:611
蜂鸟共享汽车认证多久 浏览:170
库尔勒发达路神州汽车城是哪里 浏览:58
奔驰空气动力车价位是多少 浏览:557
宝马用的什么外壳 浏览:117
宝马525二手4年多少钱 浏览:604
南京工业学校多少种专业 浏览:244
汽车召回多久能处理好 浏览: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