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昆山工业企业集约利用如何入库

昆山工业企业集约利用如何入库

发布时间:2023-02-13 14:12:43

‘壹’ 昆山市2021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资金项目申报条件是什么

昆山市2021年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综合奖补资金项目申报条件为:
1.企业的技术改造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鼓励发展方向和江苏产业结构调整支持方向,技改投资实施地在昆山市境内。
2.实施技术改造投资时间: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
3.企业2020年度已申报抵扣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应剔除已作进项转出的部分和不动产抵扣部分)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乘上重点扶持产业(企业)系数达到1500万元。
4.企业自2018年1月1日至今未有严重失信行为。

‘贰’ 昆山的发展状况和未来趋势

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2010)

“十一五”是昆山经济和社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全面巩固小康社会建设成果,率先向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纲要是根据中共昆山市委《关于制定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编制的,是“十一五”时期昆山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基础
“十五”期间,昆山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大力弘扬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的“昆山之路”精神,全面实施“经济国际化、科教兴市、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富民强市”五大战略,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率先实现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基本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首位。
——“十五”是综合实力显着提升的五年。五年来,通过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民营赶超战略和服务业跨越发展计划,全市经济始终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十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730亿元,与期初相比增长2.6倍,年均递增29.5%;全口径财政收入116.8亿元,增长4.8倍,年均递增42.1%;工业总产值2333.2亿元,增长4.6倍,年均递增41.1%;进出口总额330亿美元,与期初相比增长7.8倍,年均递增54.4%;累计吸收合同外资超过110亿美元,到帐外资52亿美元,比期初分别增长6.3倍和6.4倍;民营经济发展实现重大突破,民企数接近15000家,注册资本超过220亿元,分别比期初增长4倍和13倍;启动实施服务业三年跨越计划,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由期初的70亿元上升到期末的220亿元,增长2倍多。
——“十五”是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的五年。五年来,全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重要目标取向,按照“四个巩固发展和提升”的要求,注重招商选资,强化精细招商,加快推进产业升级,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形成了以优质粮油、特种水产、特色蔬果为主的农业生产体系。以建设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为目标,依托各类园区,引进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投资强度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内外资项目,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重点培育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产业群。“十五”期末,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6%,其中电子信息占50%。光电、特种汽车成为新的“种子”产业。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加快提升传统服务业,以周庄、锦溪、千灯为代表的水乡古镇旅游持续升温,开发区和陆家的现代物流业开始起步,金融保险、医疗卫生、教育培训、中介咨询、连锁商业等一大批重点项目落户昆山,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增幅不断提高。
——“十五”是群众生活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来,始终把富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实施以“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有工程”,完善社会保障,推进群众增收致富。“十五”期间,城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五”期末,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68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50元,农村家庭纯收入超过8000元的比例超过60%。全市人均储蓄余额超3.3万元,位居江苏省前列。农民人均住房面积70.2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市区居民住宅成套率达100%,人均期望寿命达80岁,城乡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十五”是城市建设框架全面拉开的五年。五年来,坚持城市现代化目标,确立片区发展观念,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率由期初的47%提高到期末的64%。“一城九镇”城镇格局初成体系,中心城区东拓西扩步伐加快,东西副中心初具雏型。启动新一轮小城镇建设,完成镇村布局规划,建成33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市域“三纵六横二环五高”的公路主网架,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00公里,建成9个高速公路互通。全面完成区域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60万吨,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市区污水处理率达70.8%以上。以文化、体育、卫生、社区服务等公共事业配套为重点的城市功能设施框架基本形成,以傀儡湖水源地保护、城市生态园林绿地建设为重点的生态环境框架加快形成。“十五”期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4平方米。全市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示范区等称号,全国生态市创建工作通过省级考核。
——“十五”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五年。五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取得显着成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十五”期末,人均预期受教育年限达14.7年,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地方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全面发展,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100%、100%和97.3%,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5.9%。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人才总量突破15万人,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创牌活动,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技对工业、农业的贡献率分别提高到52%、58.5%,累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列全省县级市首位。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新建了市疾病控制中心,扩建了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院,“十五”期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269个,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430人,卫生机构床位2121张。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新建了市科技文化博览中心、图书馆、侯北人美术馆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全市各类文化场馆达到16个;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计划得到全面实施,建成市体育馆。五年来,以打造“效率昆山”、“绿色昆山”、“平安昆山”、“魅力昆山”为目标,狠抓机关效率效能建设,加大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启动“新昆山人”建设工作,广泛深入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大力营造和完善服务环境、生态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全面优化投资经营和生活居住环境。
二、发展环境
(一)发展阶段
经过“十五”的发展,昆山已经跃上新台阶、站在新起点,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期、新型工业化成型期、全面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过渡期、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昆山经济在经过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两个阶段后,开始向创新驱动阶段过渡;从以大规模数量扩张为特征的阶段开始进入以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质量为主的又快又好发展阶段,即产业层次迈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和柔性化阶段,产业布局呈现集约化、专业化和网络化趋势;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不断延伸;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昆山发展从以经济发展为主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转变。
(二)机遇和条件
“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仍将是机遇大于挑战。经济全球化进入信息、资本全球化的新阶段,国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更加成熟,中央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市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各级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为我市“十一五”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挑战和压力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资源、市场、技术、人才的争夺进一步加剧,世界经济不稳定因素增多,国内区域竞争更趋激烈。从昆山自身来看,“十一五”期间正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期,同时也是各种矛盾凸现期,突出表现为“四大压力”和“六个有待提高”。“四大压力”:一是人口压力,从2003年起,每年增加人口15万左右,其中绝大部分为初级劳动力,到2005年末常住人口已超过105万,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巨大压力;二是环境压力,目前昆山的水环境、大气环境已经处于临界状态,给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压力;三是资源压力,农用地转用指标越来越少,土地后备资源缺乏,水、电、气等能源供应日趋紧张,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四是社会治安压力,影响社会治安的消极因素仍然存在,特别是人口增长过快,流动人口犯罪已经成为昆山刑事犯罪的主要方面,将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压力。“六个有待提高”:一是在经济结构中,服务业、民营经济在GDP中占比有待提高;二是在工业经济中,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和企业素质有待提高;三是在收入结构中,城乡人均居民收入占人均GDP比重有待提高;四是在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关系中,社会公共产品发展和供给水平有待提高;五是在城乡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有待提高;六是人口结构中,人才占劳动力的比重有待提高。

三、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以及更长一段时期内,昆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目标,继续弘扬“昆山之路”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大力实施富民优先战略、经济国际化战略、自主创新战略、城市化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昆山建设成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中等城市。
(二)战略目标
“十一五”期间,按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要求,结合昆山现有基础、未来发展的趋势和条件,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GDP年均增长15%左右,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8%以上。到“十一五”期末,人均GDP达 1.2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11年到2020年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人均GDP达2万美元(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人本发展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5000元和13300元,人民生活在整体上迈向富裕,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达到基本现代化水平,逐步实行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障的城乡统筹。
社会发展目标:常住人口控制在160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75%,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万人大专以上人才数达1250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左右,万人刑事发案率、万人非正常死亡率、万人上访率的控制处于全国同等城市领先水平,卫生、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可持续发展目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大于90%,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以上,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城市发展定位:经济发达的现代工商城市,具有江南水乡特色园林旅游城市,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城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全面发展的文明城市。
产业发展定位:形成以优质、高效、生态为标志的现代城郊型农业;形成研发、制造、营销相匹配的集约高效的先进制造业;初步形成多样化、国际化、规模化的现代服务业。
人文发展定位: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辉、科技与人文相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城市。
空间发展定位:形成城市体态合理、空间功能分区、城乡一体发展的局面,构筑“一城两翼六片九镇”的市域格局。
四、发展战略
为实现“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高扬发展主题,坚持率先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确定并实施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在坚持“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服务业跨越”三大工作战略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富民优先、经济国际化、自主创新、城市化、可持续发展”五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
(一)富民优先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富民优先战略,就是要将保证广大人民能从经济发展中切实得到实惠作为一切经济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完成新时期富裕城乡居民的历史任务。
富民优先,体现在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之中。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城乡建设、财政预算等具体工作安排中,始终将是否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是否让老百姓满意作为首要出发点。正确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亲商、富商与亲民、富民的关系。切实增强为民服务观念,坚持在“富民优先”的基础上加强亲商环境建设;二是居民收入、政府收入和投资者收入的关系。立足不断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减少贫困人群,提高富裕人群的社会责任和道德操守;三是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初次分配体现效率,再分配体现社会公平,不断强化财政、税收、保障、福利等政策手段,缩小收入差距,增加普通居民收入,探索出一条建立在全民参与、全民共享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经济国际化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坚持走经济国际化道路的方向不动摇。
“十一五”期间,要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从被动接受国际产业分工向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从被动应对国际经济波动向及时掌控国际经济动向转变,提高经济一体化后的风险防范能力。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一方面,全面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改善利用外资的结构,拓宽利用外资的领域,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益。另一方面,全面提高运筹水平和注重对外投资,通过壮大外资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实施股权、人才和产业链的本土化,推进产业梯度扩展,加快优势企业“走出去”等举措,逐步使昆山成为整合国内国际产业分工联结纽带上的重要一环。
(三)自主创新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就是要把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加快实现从“昆山制造”向“昆山创造”的转变。
要不断提升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尤其是重视提高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改善技术创新的市场环境,完善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要不断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按照“两个率先”和建设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创新市场运作机制,增强市场经济意识,完善市场运行体系,在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建设中,努力探索政府和市场为社会共同提供服务的方式和途径。要坚持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积极创造条件,依托上海、南京、苏州等大城市的科技力量,实现“借脑创新”,大力吸收科研成果,努力营造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以及知识更新提高的良好环境。
(四)城市化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城市化战略,就是要根据市域发展格局和城市定位,构筑以基础设施为纽带、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小城镇和特色镇为枢纽,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村落为基础的国际化、现代化城市框架。
中心城区继续科学实施老城区改造,规划建设中央商业区,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打造昆山城市的核心。加快西部副中心和东部副中心的建设,形成结构清晰、功能完备、服务业发达、科技发达、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城区。坚持以城市化带动农村,加强特色镇旅游开发步伐,整理自然村落,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稳步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加快各类园区等新型载体建设,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现代化标准完善基础设施,建成绿色、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系统,完善水、电、气等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实施商业街、康居中心、行政副中心等功能性设施的建设,增强城市集聚和辐射力。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目标,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经济结构,构筑与生态系统相容、利于永续发展的产业空间格局。
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经济和循环经济,合理开发、集约利用、切实保护各类资源,缓解资源短缺矛盾,提高环境承载能力。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降低单位产出的能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鼓励利用清洁能源,促进能源和资源的回收循环利用,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示范社区。加大污染治理投入,创新环保产业的投融资体制和经营管理体制,切实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广泛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养成爱护环境、珍惜自然的文明习惯。稳定低生育水平,适度控制人口流入,实现市场调节下人口流入流出的动态平衡和结构优化,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发展举措
为全面完成“十一五”时期的总目标,具体落实上述五大战略,今后五年的工作重心和主要举措是:
(一)优化空间布局,形成现代化城市构架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推进生产要素和社会资源的集约高效利用,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形成科学合理、功能完备、结构清晰、环境优美、辐射力强的现化化城市架构。
1、市域总体布局
中心城区按照功能合理、风格新颖的原则,以前进路东西延伸段和长江路为主线加快建设,形成现代化城市框架。在柏庐路以东、长江路以西、沪宁铁路以北、娄江河以南的区域规划建设中央商业区,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打造昆山城区的核心。进一步加快人民路、亭林路、北门路和前进路改造建设步伐,加大老城区改造和“城中村”、“镇中村”搬迁力度,整治娄江河等城区主要河流,形成滨河景观。加快以夏驾河景观工程为重点的东部副中心(开发区东部新城)建设和以新体育中心、康居工程为重点的西部副中心建设。继续推进各功能片区和特色镇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六大功能片区”的城市格局。改造和整理自然村落,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高集中居住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城市化水平达到75%。
2、产业发展布局
农业以昆南为主保留15万亩粮油种植带和10万亩果蔬种植带,以昆北为主发展15万亩水产养殖带;工业集中发展沿吴淞江两岸以沿沪产业带、吴淞江工业园为主、中心城区东南部以开发区为主、西北部以高新技术工业区、玉山民营工业园为主的区域;服务业要着力打造中央商业区、花桥国际商务城、开发区东部新城等新型载体建设。
3、生态建设布局
按照创建国家生态城市的目标,形成合理的生态功能分区。饮水水源、自然湖泊、河流湿地、基本农田、城市森林和绿地、古镇、风景、湖泊等旅游度假区为生态保育区;中心城区、中心镇区和工业区为生态建设区;利用绿地、河网等自然山水特色,建设生态过渡区。
4、重大工程布局
在城市发展方面,突出抓好中心城区的规划建设,东西两个副中心的推进;在载体建设方面,重点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光电产业园、沿沪产业带、民营科技园、吴淞江工业园区等区域;在服务业推进上,着力营造阳澄湖、淀山湖、商鞅湖和巴城“四姐妹”湖的生态休闲旅游环境;在构筑城市功能上,积极开辟饮用水第二水源规划建设工程,积极争取建设城际轨道交通和高铁,规划建设立体交通网络;在社会事业方面,按照规划人口的需要,加大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投入。
(二)巩固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昆山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昆山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工业化致富农民、城镇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道路,形成“生产现代化、居住集中化、生活城市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加强农村规划统筹
(1)统筹规划。将农村和市区进行整体规划,使农村发展与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建立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统筹发展机制,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传播。加快推进农村“三集中”,集中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着力推进现代农民教育工程,开展“六清六建”等系列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集中发展新农村社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特殊区域,保护整合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自然村落。
(2)形成特色。不仅要主动服从全市的市域规划,更要凸现自身特色,精心谋划“十一五”期间的重大项目建设,一以贯之、连续建设、形成现代化特色镇。玉山镇抓好“大经贸园区”建设,花桥镇全力推进“花桥国际商务城”开发,陆家镇建设“道口经济”,淀山湖镇打造高品质的休闲旅游镇,张浦镇认真谋划商鞅湖的开发规划,巴城坚持做好“一蟹三鲜”文章,做好“四姐妹”湖的开发规划,周市镇加强功能项目建设,主动承接城区辐射,周庄、锦溪、千灯等镇开拓古镇旅游领域,提升旅游发展水平。
(3)增强活力。积极探索和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促进乡镇自我积累,自我发展,使全口径财政收入超10亿元的乡镇达到70%以上。发展村级经济,培育壮大税源经济,实施经济薄弱村扶持计划,到“十一五”期末,使年可支配收入超100万元的行政村达到80%左右。研究和落实村集体在征地和资产动迁中的补偿政策,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村级服务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农业保险机制,提高农业抵御风险能力。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调整,推动农业集中化、规模化发展,向优质、高效、生态的方向发展,形成区域优势产业的集聚。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发展农业,在种足现有耕地面积的前提下,提高经济作物比重和农业经济效益,重点发展名特优、规模化、高附加值和生态化的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品牌化经营步伐,进一步打造以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为代表的系列特色水产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5家苏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经纪人代理、网上交易等方式,拓展农产品流通领域。以国家农业示范园区和丹桂园为龙头,重点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农业,开发建设昆山农业生态园、渔业示范休闲基地和农家乐等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到期末,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比重达到20%。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每年引进外资不少于1亿美元。加大科技推广力度,保证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的良好运作,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2%,机械化率达到88%。
3、大力改善农民生活条件
按照城市化的标准,以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集中区为契机,推动农民逐步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并不断提高和完善各项配套设施,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建成73个符合城市化标准的新型社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开辟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就业门路,通过政府转移性支付,增加农民福利性收入,不断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到“十一五”期末,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3300元,中等收入农户占比达65%以上。
(三)加速产业升级,全面提高制造业水平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先发展高新技术,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高传统产业,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规模性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促使企业生根,并加快培育一批省级以上的名牌产品,争取在创世界名牌方面有所突破。使昆山逐步成为产业特色明显、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1、产业升级
(1)大力发展以光电产业为龙头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引进液晶显示器及周边配套产业。建设龙腾光电和相关配套重点项目,把我市发展成为重要的光电产业基地。“十一五”期间,高新技术企业工业产值实现年增长25%以上,科技贡献率60%以上。
(2)通过产业集群和拉长产业链促使产业升级。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群,培育和壮大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民生用品产业群。进一步拓展电子信息产业的领域,从外设、组装向核心元器件、软件、网络设备延伸,培育汽车电子、OAED等新型产业,提升IT产业的层次和水平。精密机械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精密模具、专用设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特别是要培育发展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精细化工重点发展高效低毒农药、植保农药、香精香料和生物制药等;民生用品着重发展有自主品牌的产品。同时,大力发展太阳能、纳米材料等绿色产业。鼓励和积极促进生产企业向研发和销售两头延伸。
(3)通过加快“低水平”工业企业的转型或转移来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制定鼓励引导政策。加大劳动法、环境保护法、税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对于环境污染严重、社会综合效益差的企业,实行强制淘汰的制度,促使其转型或转移。要注意政策连续性和衔接性,适当照顾这些企业的实际困难和利益,做好员工的安置分流等工作。同时加强考核和监控,在新建企业源头上把好关。
2、企业生根
(1)通过规模化发展实现企业生根。对优势企业通过契约式服务,促使其增资扩产,提高技术水平。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年销售收入超100亿的达到10家,超50亿的20家,超10亿的50家,这些大型企业的销售收入要占全部工业企业销售收入总和的50%以上。
(2)通过技术开发实现企业生根。鼓励优势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设立技术中心和设计中心,吸引跨国公司在昆山设立研发机构,引进先进技术,不断实现技术、产品和产业的更新。
(3)通过股票上市实现企业生根。鼓励和引导优势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多种形式,整合资源优势,争取股票上市,积极探索债券等其他融资渠道。未来五年内,我市力争实现企业上市2至3家。
(4)通过民营配套实现生根。鼓励内资企业积极与外企配套。配套销售额年均递增30%以上。鼓励外资起用本地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研发人员,实现“人才本土化”,扩大内销,实现“市场本土化”,设立研发设计中心、采购分销中心和金融服务网络,拉长、加粗产业链,实现“营运本土化”。
3、产品创牌
(1)新品开发。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品开发,

‘叁’ 如何加强工业园区企业用地管理

(一)严格工业园区规划审批,强化规划的龙头作用
工业园区规划是统筹工业建设用地管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总开关。在一定区域合理设置工业园区,是工业经济发展和集约利用土地的必然要求。工业园区布点、
用地规模等审批权必须上收,至低放在省级政府。园区规划一经审批,其效力上升为法律强制性,各级党委、政府务必敬重、遵守,不得逾越红线。工业项目建设,
无论什么性质,无论规模大小,原则上都要进入规划的工业园区,严禁乱铺摊子;对个别占地面积小,无污染,不影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不进入工业园区的项
目,地方政府要作出专题论证,逐级上报审批,未经批准,不得上报用地审批材料。省级以上政府要硬化、细化规划修改管理措施,增强修改规划的刚性约束,杜绝
规划跟着项目走。对采取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等手段骗取修改规划的,要追究主要领导和经办人员的法律责任和纪律责任。
(二)改进园区用地审批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各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批准用地事前审查、事后稽查,
强化审批各环节责任,加大行政监察力度,建立错案追究制度、问责制度、通报制度。如果我们都恪守职责,尽责尽力,建立一个良好工业园区用地秩序应该不难。
(三)改革政绩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用人考核制度
上级党委、政府要深化、量化对下级党委、政府科学发展观考核
办法,要提高干部任用考核的透明度、公众参与度、审计力度,要将领导的干部行为置于群众监督、行政监督、媒体监督之下,让善于做表面文章、善于蒙骗上级的
干部无隙可乘;让真心为民,脚踏实地的干部得到重用,惟有如此,群众才会服气,事业才会兴旺。
(四)彻底理顺土地管理体制,强化执法监察队伍建设
彻底解决改变“两头管”的现状,实行上级行政主管
部门对下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完全意义上的直管,有利于基层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摆脱当前执法监察的被动局面,有利于土地管理政策法规的全面落实。
(五)建立土地稽查特派员制度,加大对大要案件查处力度
国家审计之所以力度大,震慑力强,一个重要的原因,审计署分片区建立了特派员办,审计特派办对一个地区、一个项目的审计,代表的是中央政府,这种办法可以
有效排除干扰,抵制地方保护主义,捍卫法律的尊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明确“建立国家土地督察制度,设
立国家土地总督察,向地方派驻土地督察专员,监督土地执法行为”,国务院发文至今近两年,这项工作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影响了土地执法工作开展和运用
土地政策加强宏观调控。

阅读全文

与昆山工业企业集约利用如何入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的冷却液温度为什么那么高 浏览:934
奔驰六轮卡车多少钱一台 浏览:256
沈阳什么时候开汽车展 浏览:857
汽车手动哪里是刹车 浏览:694
如何把汽车贴纸撕下来 浏览:628
汽车车门整形是怎么整的 浏览:472
汽车保养需要哪个工具 浏览:518
阜阳大型汽车哪个好 浏览:954
奥迪4s店哪个便宜 浏览:861
宝马什么档位跑得快 浏览:634
奥迪q5续航怎么样 浏览:682
苏州工业用地怎么样 浏览:750
宝马原产地怎么样 浏览:759
小汽车的前大灯如何调 浏览:379
景洪市工业有哪些 浏览:271
奥迪a6高速抖动是什么原因 浏览:606
汽车档把怎么 浏览:839
奔驰e换尾灯控制器多少钱 浏览:752
汽车怎么断电瓶 浏览:349
化工业涉及哪些仪器 浏览: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