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列举两位“两弹一星”科学家资料,分别为他们写小传
王淦昌(1907.05.28~1998.12.10)生于江苏常熟,核物理学家,中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的奠基者。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
赵九章(1907.10.15~1968.10.26)生于河南开封,地球物理学家和气象学家。是中国地球物理和空间物 理的开拓者,人造卫星事业的倡导者、组织者和奠基人之一。
(1)揭开核工业历史篇章是什么时间扩展阅读:
“两弹一星”人物简介:
1、王淦昌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核武器研究试验工作的开拓者,在从事核武器研制期间,指导并参加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研制工作。他是原子弹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了中国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了中国第二、第三次地下核试验。
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方面都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2、赵九章
在中国人造地球卫星研制过程中,赵九章提出了“中国发展人造卫星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要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等重要建议,领导开创了利用气象火箭和探空火箭进行高空探测的研究。
探索了卫星发展方向,筹建了环境模拟实验室和开展遥测、跟踪技术研究,组建了空间科学技术队伍。1964年,根据国内运载工具的发展提出了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究工作的建议。
在中国卫星系列发展规划和具体探测方案的制定,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返回式卫星等总体方案的确定和关键技术的研制等诸方面做出突出贡献。他领导完成了核爆炸试验的地震观测和冲击波传播规律以及有关弹头再入大气层时的物理现象等研究课题。
⑵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中国核工业二三建设有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是与我国核工业的创业发展史紧密相连的,中核二三公司的发展与变迁,就是我国核工业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在我国核工业第一次创业时期,我公司为我国“两弹一艇”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我国核工业开始第二次创业、也就是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以来,我公司又先后承担了秦山一期、大亚湾、秦山二期、秦山三期、岭澳一期和田湾核电站共六座核电站11台机组的核岛安装工程任务,在我国核工业发展史上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目前,我公司正在承担岭澳二期、秦山二期扩建工程、辽宁红沿河、福建宁德、广东阳江核岛安装工程任务,而且即将担负起广西防城港、海南昌江、福建福清、浙江方家山、湖南桃花江等项目核岛安装工程建设任务。中核二三公司在中国的核工业发展史上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在公司的整个发展中,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时期:
1.公司初创期——从零起步建设西北三厂(1958年-1966年);
2.第一次创业期——艰苦历斗抢建“三线工程”(1967年-1982年);
3.艰难转型期——开拓进取实现保军转民 (1983年-1994年) ;
4.第二次创业期——奋发图强经受核电洗礼(1995年-2004年);
5.战略机遇期——再接再厉迎接核电大发展(2005年至今)。
⑶ 了不起的核工业(八)丨藏在地下的宝藏
曾几核时
蒸笼子里采铀矿
1959年3月,许家洞火车站迎来了第二机械部副部长刘杰和有关专家一行。他们一下火车,便马不停蹄地登上金银寨山顶考察,确定了一号井的位置。这就是中国的第一个铀矿井。
开发铀矿,是中国人过去没有干过的事业,应用的是新技术,碰到的是新问题。矿山从无到有,白手起家,各方面的技术人才紧缺,材料、设备不足,也没有完整的矿山设计。建设者们只有依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
1961年10月,时任第二机械工业副部长、中国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钱三强同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来到金银寨,进行了现场检查和技术指导,并亲自在矿办公楼的走廊过道里,为全矿技术人员讲授专业知识,激发了广大技术人员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攻克难关的积极性和热情。
那时的坑道作业十分恶劣,照明用的是电石灯,通风靠的是自然风。有的坑道只有1.5米宽,进去后要弯着腰才能干活。工人们用大锤钢钎凿岩,铁锤起处,火花四溅,声音震耳欲聋。放炮,用火雷管引爆。为了赶进度,工人们手上磨破皮,渗出血,起了茧子,照样干,谁都不叫苦,不喊累!人人心中燃烧着一股为国防事业献身的革命热情。711矿打出了温泉水,水温高达54摄氏度,温泉日涌水量达7200吨,导致井下作业环境温度高达50摄氏度左右。井下成了火焰山、蒸笼子,又湿又热又闷,令人呼吸困难,人们浑然不顾,赴汤蹈火,光着身子,浇着凉水,奋勇作业……
土法炼铀
在711矿1号主井坑口旁一间简陋的工棚里,聚集着一群青年,他们有的挥锤,有的端筛,把一块块矿石放在石臼里砸烂研碎,筛出粉末,接着加酸浸出,用漏斗过滤,用电炉烘干。整套工序原始得简直像作坊一样。
“这是干什么?”几个好奇的工人问。
谁也没有回答?只是笑着低头干活。
“我们要造原子弹!”一个响亮的誓言,撞击着一颗颗年轻的心。这些刚出校门的小青年,为了早日提炼出祖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铀原料,夜以继日的搞土法炼铀。有人说他们这是在大海里捞针,其实这比捞针还要艰难,200克重铀酸铵,十来个人,足足干了半个月。也有人说他们这是淘金,两百吨铀矿石,才练出200克,难道不是比金子还贵吗?功夫不负有心人,重铀酸铵终于炼出来了!
精神会餐
郴州自古以来被称为南蛮之地,直到解放前仍然十分封闭。当地民间有句俗语叫“船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说的是郴州地区林深瘴重,虎狼出没,夏季蚊虫肆虐,流行疟疾。(建国后,党和政府用了37年的时间才彻底消灭了这一横行千年的瘟神。)
创业之初,条件特别艰苦,建设者们在这里住的是里外一抹泥,上面盖杉皮的干打垒,每人三块松木板铺成的地铺。挤在用杉木藤条搭起的工棚里,矿山建设者们制订了矿山的建设方案,规划出宏伟的蓝图,憧憬着矿山美好的明天。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加上粮食、副食品供应不足,矿史上记载,大约80%的职工患上了疟疾、水肿病和痢疾等疾病。因就医困难,大家就上山采药,土法医治,上山挖野菜,吃盐水泡饭。每当饥饿感袭来的时候,他们就聚集在一起谈对幸福生活的向往,谈对矿山建设的责任,人们把这种交谈,风趣的称之为“精神会餐”。
现在的温泉水 曾经的“火焰山”
一号主井是如今的711功勋铀矿旧址中最具代表性的地标。这里早已不再出框,而是通过水管往山下的居民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温泉水,水温高达54度。这股现在给居民带来福音的温泉,当年却是井下的火焰山,导致井下作业环境温度50多度。
站在井下,尽管井口被厚厚的铁板盖着,但仍然能感受到一股股热浪从四面八方袭来,令人浑身燥热、呼吸困难。无法想象,当年的核工业人是怎样在又热又闷的地底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着身子,艰难作业。
在井下,透水、冒顶、触电时有发生,每一次突如其来的事故都会给年轻的生命带来危险。早起的找矿和采矿中,就有74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牺牲时大都在20至30岁。
青山有幸埋忠骨,绿水长歌赞英魂。老一辈核工业人用血肉之躯填补了我国铀矿安全生产的防护网,为两弹一艇提供了宝贵的铀原料,为核工业的发展铺石为路。
历史 在镜头下重生
——拍摄手记
9月的南国郴州,虽已入秋,酷暑依旧,顶着毒辣辣的太阳,摄制组四人和我们六名群众演员,一行十人,踏进了金银寨山谷。
经过八年的退役治理,金银寨绿树浓荫,百鸟争鸣,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静秘安然,没有人会相信,这座普通得再普通不过的山谷,埋藏着惊天的秘密,我国第一座大型铀矿山藏身其中!
由于供711矿生活区数万人的生活所需的温泉水,就取自711矿1号主井,因此有幸保留了这唯一一个巷道和井口,也让我们有幸循着仅存的遗址,追寻往日的时光。
推开沉甸甸的巷道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长着青苔的巷壁,蜿蜒的轨道、废弃的矿车,锈迹斑驳却依然屹立的高大的井架,井口已经被厚厚的铁板盖上了,温泉水的热气从井下,透过缝隙,不断涌上来,整个巷道里面热烘烘的,稍站一会儿就感觉到浑身燥热,汗水直流,呼吸有些困难。
为了拍出最佳效果,人物动作、表情,拍摄的光线、角度都要拿捏得恰到好处。根据摄制组的导演,我们扛着钢钎、铁锤在仓道里一遍一遍练习走路,来来回回推矿车。每拍一个镜头,倒回头看看,不满意,再来。就这样不厌其烦地调整姿势、角度、打光,再拍,再调整……反复的耕耘,翻细。
与世隔绝的巷道里,时光仿佛静止了,不知不觉三个多小时过去了,汗水湿透了每一个人的衣裳,群演们禁不住跑出闷热的巷道透透气,凉快一下,但摄制组没有一个人喊累喊热,始终钉子般钉在摄制现场。
曾经数千人就是从这个井口下到两、三百米的地层深处。他们在又湿又热又闷的地下“蒸子笼”里,顶着40多度的高温,身上浇着凉水,日日夜夜打钻、放炮、掘进、运矿、出渣。炮声隆隆,钻机轰鸣,车轮滚滚,尘土飞扬。汗水一遍遍洒下,巷道一米米延伸,矿石一车车运出。那些沾满污泥,黝黑而纯洁的面孔,那些挥舞着钢钎铁锤的年轻生命,那些热火朝天只争朝夕的生产场面,在我的脑海里不断翻飞着。
中午刚吃完午餐,正是烈日最盛的时候,摄制组就和群演们一起动身爬上金银寨,在山林里寻找拍摄找矿镜头的最佳场地和视角。金银寨山高林密,荆棘丛生,蚊虫肆虐。很快,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就吸引来了成群的大花蚊子,不一会儿大家脸上、脖子上就冒出了奇痒难忍的红肿包。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后期,第一批创业者入驻金银寨,他们同样遭遇了蚊虫的攻击,但却是最恐怖的按蚊——一种传染疟疾和丝虫病的蚊子,导致半数以上的职工患上了疟疾和丝虫病。“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疟疾病)”的千年恶名,并非虚传!
拍完找矿镜头,已是黄昏时分,接下来拍摄开凿岩洞的镜头可是重头戏。为了还原当年矿工们在黑漆漆的矿洞里,人工作业掘进的场景,我们巧妙的利用夜晚这一天然黑幕作背景。在摄制组导演的指点下,抡锤和扶桩的群演密切配合,十几斤的铁锤一次次高高扬起又重重落在钢钎上。为了突显出质感,导演在岩石上浇上凉水。当背景灯、聚光灯打上去,岩石反射出黑金属般的光泽,与矿工黝黑的脸颊和淌满汗水的臂膀交相辉映,钢钎铁锤的撞击声与遍野的虫鸣交汇,恍惚间,人们真的穿越到了那段幕天席地艰难创业的岁月……
扛着沉重的摄影器材,摄制组四位年轻人,每天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在1号主井、铁路矿仓、机关大院、火车站、老虎口采矿场等几个地方连续拍摄了四天,每个镜头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望着眼前摄制组每一位成员高度专注、凝神的身影,感受到他们散发出的近乎虔诚的敬业精神,我不禁坚信,厚重的 历史 定会凝练成一个个闪光的瞬间,在镜头里重生!
策划丨党群工作部 宣传文化中心
鸣谢丨核工业湖南矿业局
作者丨郑欣 谭晓云
责编丨王宇翔
审校丨连敏
⑷ 中国核工业有多少年历史
我国的核工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建和发展起来的。1950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从事核科学技术研究工作。1954年,我国地质工作者在综合找矿中,在广西发现了铀矿资源。毛泽东在听取地质部门汇报后指出,我们有丰富的矿物资源,我们国家也要发展原子能。1955年7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建设委员会设立建筑技术局,负责原苏联援助的实验性重水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的筹建工作。1956年11月16日,国家建立了第三机械工业部(1958年改为第二机械工业部,1982年改为核工业部) ,在苏联援助下建设核工业。1958年,我国第一座重水型实验用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建成并投入运行。1960年,苏联政府单方面撕毁协定,翌年撤走在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33名专家,并带走了重要的图纸资料。然而,我国核科技研究和核工业建设并未就此止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继续发展。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直接领导研制生产原子弹的工作。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潜艇试航成功,表明中国的核工业已有较快的发展,建成了比较完整的核工业体系。70年代末,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核工业由主要为军用服务,转向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主要从事核能、核技术的和平利用,民用产品的开发。1983年6月,在浙江海盐县秦山,开始了中国自行设计的电功率为30万千瓦的秦山核电站的建设;1984年4月,引进技术设备,在广东深圳开始建设大亚湾核电站。1988年4月,核工业部撤销,其政府职能划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时组建了中国核工业总公司,负责对核工业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90年代以来,核工业继续贯彻“军民结合,以核为主,多种经营,搞活经济”的方针,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⑸ 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是什么
新时代核工业精神是在“两弹一星”精神和“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基础上发布了“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新时代核工业精神,内涵丰富,意义重大。
强核是事业,报国是承诺,创新是法宝,奉献是境界,每一个字都蕴含着新时代核工业人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党员更应该积极主动承担责任,深刻领会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内涵,以新时代核工业精神为支柱,立足岗位,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干好自己分内的工作,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做“强核报国,创新奉献”的倡导者,传播者,践行者,为新时代核工业改革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新时代核工业精神的内涵:
1、强核是事业。
核工业是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重要基石。新时代,核工业迎来了“两弹一艇”以来又一个重要发展机遇期。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担国任,敢于开拓,奋力实现“强核强国、造福人类”的历史使命和“三位一体”奋斗目标。
2、报国是承诺。
筑牢国家安全基石、建成世界一流核工业强国是我们的庄严承诺。我们要胸怀大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核工业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忠于事业,坚守承诺,出色完成国家战略任务,服务于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
3、创新是法宝。
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制胜的法宝。我们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抢占科技创新的制高点,寻找重大突破,不畏挫折,敢为人先,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
⑹ 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座核电站在什么地方
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地处浙江省海盐县秦山镇双龙岗。
⑺ 核工业功勋工人原公浦病逝,他生前为我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作为一个核工业人,我们经常会听说这样的故事,在建国初期,国家从上海挑选了一批优秀技工,前往中国的大西北参加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从此,这批优秀的科学家深深扎根在戈壁,隐姓埋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埋头苦干。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中国顺利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而原公浦先生就是为这项伟大工程默默付出的一位。
⑻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 中国核工业领导机关和领导人年表
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讨论并决定建设原子能工业,毛泽东就此作了重要讲话。李四光、刘杰、钱三强列席了会议。
◆ 中国核工业创建40周年的光辉历程
从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同志在主持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上,作出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算起,中国核工业已经走过40年的光辉历程。
◆ 核工业的历史性跨越——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
我国核工业经过20年的艰辛拼搏,实现了工作重点由以军为主向军民结合的战略大转移,完成了从单一的军品生产到多元化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实现了运营机制从计划向市场、从封闭到开放的大转变,一个原来以军为主的核军工科技生产体系,已建设成为军民结合的新体系,实现了核工业的历史性跨越。
◆ 继往开来 真抓实干 努力开创核工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在庆祝人民共和国五十华诞之际,我们决心发扬研制“两弹一星”精神,为增强国防实力、科技实力,继往开来,努力开创核工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
◆ 发展核工业 增强国力 造福人民
在新中国50年的光辉历程中,核工业的创建、“两弹一艇”的研制成功和首座核电站的自行设计建造,是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核工业集团
核工业是国家高科技战略产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是国家科技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六大明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我国核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设新型核工业的光荣使命落在了我们身上。
⑼ 我国核工业是哪一年开始建立的
我国核工业自1959年开始起步,当时国民经济发生严重困难。 同年6月,苏联政府撕毁中苏在1957年10月签订的关于国防新技术协定,随后撤走专家,中国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实现这一任务。中国首次试验的原子弹取"596"为代号,就是以此激励全国军民大力协同做好这项工作。1964年10月16日,首次原子弹试验成功。经过两年多,1966年12月28日,小当量的氢弹原理试验成功;半年之后,于1967年6月17日成功地进行了百万吨级的氢弹空投试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世界上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核武器这两个发展阶段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