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中国工业化有什么缺点

中国工业化有什么缺点

发布时间:2023-02-08 05:25:06

① 工业化生产的利与弊

利:用统一的结构形式,成套的标准构件,采用先进的工艺,按专业分工,集中在工厂进行均衡的连续的大批量生产,在现场包括混凝土现浇和装修工程采用机械化施工,使建筑业从那种分散的、落后的、手工业的生产方式转到大工业的生产方式的轨道上来,从根本上来一个全面的技术改造。

弊:工业化只能解决少数人的问题,而且工业化是排斥人的。也就是说就算中国已经完全工业化了,也只能解决少数人的富裕问题。

(1)中国工业化有什么缺点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实现建筑工业化,可以从建立新型结构体系和发展施工新技术两方面入手。首先应从建筑结构设计入手,设计新型结构体系,如钢结构体系和预制装配式结构体系,让大部分的成品、半成品建筑构配件实行工厂化作业,减少施工现场作业。设计时还应考虑到施工上应从现场浇筑向预制构件和装配式方向发展。

内浇外挂体系即建筑结构主体采用现场浇注混凝土,外墙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结构体系,这中结构体系能很好地实现建筑工业化。墙体连接方式为半刚性连接。

② 我国国家主导的工业化的利弊

利:不仅经济发展比较快,而且各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也比较协调,经济效益较好,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普遍得到显着改善。这表明,中国已经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在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工业国的道路上跨出了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弊:虽然我国近年来保持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就业压力却越来越大。



(2)中国工业化有什么缺点扩展阅读

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我国收入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贫富差距到了不容忽视的水平。

自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城乡差距就停止缩小而转向扩大。根据统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1985年的1.7倍扩大到2003年的3.2倍,这一差距水平在世界上是最高的。若将农民的实物收入、生产性投入和市民的隐形福利收入等考虑在内,城乡收入差距达到惊人的6倍。

我国地区收入差距也十分明显,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人均收入水平已经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在西北干旱地区、西南山区还有上千万人没有脱离贫困。在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人均GDP最高与最低之间的差距在12倍以上。

③ 我国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产生哪些问题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史上,20世纪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在取得一定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牺牲了一定的社会发展,如环境恶化、温室气体排放超标、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这些都使那些华丽的增长数字显得暗淡无光。尤其是“贫民窟”,这个被初到某些刚刚探索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的游客称之为“景致”的字眼,在从事社会经济研究的学者眼中却显得那样的刺眼。因为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矛盾,从而形成与经济增长格格不入的冲突。本文试图从农村劳动力流动这个角度阐述“农民的城市”所揭示的拉美国家城市化问题,来影射中国大陆目前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存在的不足。

一、现象:城市化与逆向城市化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那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拉美国家普遍走上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拉美地区的城市化也进入一个高潮期。1950年,拉美地区的城市人口(2万人口以上的市镇居民属于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41.6%,1980年达到65.6%,已接近于欧洲的城市化水平。(苏振兴:《发展模式与社会冲突:拉美国家社会问题透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127页)根据《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统计年鉴2002》各国的最新数据显示,2000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阿根廷为89.6%,巴西为79.9%,墨西哥为75.4%,最高的乌拉圭为92.6%。到2010年,预计上述四个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将分别为阿根廷91.4%、巴西83.1%、墨西哥78.8%、乌拉圭93.7%。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墨西哥城(1640万人)、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1387万人)、巴西圣保罗(1300万人)、里约热内卢(1000万人)都已跻身于世界最大城市的行列。一般来说,城市化是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集中为特征的一种历史过程,不仅表现在人的地理位置的转移和职业的改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的演变,而且此过程还伴随着精神、文化、观念的无形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城市发展史和城市化进程史。然而,城市化在让人类享受工业文明的同时又受到“城市病”的困扰,生活贫困、住房紧张、供水不足、交通拥挤、环境污染正威胁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全球迅速城市化的示范效应更加速了这种“城市病”的流行。实际上,在拉美国家还存在着一种逆向城市化,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失控的城市化过程。许多研究拉美城市化的学者指出,城市在空间上的扩张比人口膨胀更快。主要原因是,由于移民数量不断增加和城市地价及生活费用的上涨,数量越来越多的低收入阶层(绝。大多数是由农村转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组成)开始迁移,从原来相对靠近市中心的简陋住所向城市周边地带转移,逐渐形成环绕城市的大片贫民区。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近些年出现的讲究生态模式的逆向城市化大不相同。在发达国家,一些中、高收入阶层逐渐放弃市中心地区而向人口密度低的郊区转移。如在日本,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提高,城乡差别几近消除,农村的居住生活条件不亚于城市,且在住房面积、空气质量上农村更有优势,所以日本出现了白天到东京上班,晚上回到千叶县、琦玉县和神奈川县居住的“远距离上班族”。因此,这是两种意义迥然的逆向城市化,发达国家的是一种追求生活质量的选择,而拉美国家的是一种低收入阶层被社会边缘化的无奈。

二、原因:一个模型与一种合力

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理论,不可能回避阿瑟·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他在其着作《二元经济论》中首先假设了一种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即维持生存的传统的、自给农业部门及一个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部门。资本主义部门由于把剩余再投资于新资本的形成,从而扩大并吸收了更多的人从自给农业部门到资本主义部门就业。剩余越来越多,资本形成也越来越大,而这个过程要一直继续到剩余劳动消失为止。尽管刘易斯模型的主要任务在于解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但他却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两条思路。第一种是劳动力的产业转移。刘易斯认为,在二元经济模型中,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资本家将剩余价值再投资于生产过程,而不是消费。能够忠实地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工业家阶级。这样,伴随着经济发展过程的不断进行,整个社会劳动力大部分从传统的、自给性的农业部门流向现代化的工业部门。从这个意义上讲,刘易斯模型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归结为工业化的过程。第二种是劳动力的地域转移。按照刘易斯的理解,传统的、自给性的农业部门都分布在农村地区,而先进的、现代化的资本主义部门都建立在城市。伴随着资本形成的不断扩张,农业剩余劳动力被不断地转移到现代工业部门,也就同时实现了乡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看,刘易斯把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主要是看成一个乡村人口的城市化问题。当农村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被城市部门吸收时,农业部门的工资上涨,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随之消失,劳动力在农业及工业、农村与城市形成合理的配置,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在工业化及城市化达到了一个合理的、较高水平的基础上,开始一个具有现代化水平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拉美国家的二元经济特征也十分明显,不仅体现在农村与城市之间,而且还反映在农业内部,同时由于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偏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于是,剩余劳动力先是在农村由传统农业部门向商品农业部门流动,继而由农村向城市流动,最终完成了与经济发展阶段不相适应的急剧城市化过程,我们称之为“农民的城市”。而在这个过程中,始终有一种合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着作用。

农业现代化模式的偏差形成“离心力”。早在战后初期,拉美国家就形成了有关农业现代化模式的两种意见。一派观点认为,农业的核心问题是分配问题,必须通过深刻的社会变革来实现农业资源由一些社会集团向另一些社会集团的大量转移,才能使问题获得解决。也就是说,这一派主张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另一派认为,农业的现代化过程不能伤害任何人,而是应当走技术变革的道路。(同上,第112页)观点的对立反映了拉美国家不同阶级利益集团之间的对立。其深刻的根源是拉美国家在历史上所形成的高度集中的土地占有制度。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占有结构的特征是一极为种植园、庄园和牧场的大地产,一极为为数众多的小地产,中间是一部分中等规模的地产主和佃农。而大地产主集团是拉美各国统治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享有很大的政治权力,能够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这就决定了拉美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偏向于第二种模式,即在基本保持原有土地占有制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缓慢的技术变革来进行。尽管在20世纪50-70年代,部分拉美国家进行过程度不同的土地改革,但是,除了古巴于1959年5月和1963年10月先后进行的两次土改消灭了农村的大庄园制度和富农经济外,其他改革都是局部性的,成果有限。这样,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以大中型为主的农牧业经营单位由传统的经营方式逐步向现代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转变,同时在持续实行的进口替代工业化模式过程中,原料与初级产品出口创汇的地位不断强化,更加刺激了企业规模化经营的热情。这些大中型企业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原来的大地产主,而另一部分则是投资于农牧业的本国或外国资本家。他们在国内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压力集团,攫取了大量有关农产品价格、农业信贷、技术援助等政策优惠。他们的崛起加速了中小农业企业的分化,使农业部门逐渐形成现代企业与从事自给自足生产的传统农民企业长期并存的局面。在这种农业现代化模式下,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便呈现以下两个特点:其一,相当数量靠打短工维持生存的无地劳动者形成现代农业企业雇佣劳动力的储备军。但是,拉美的现代农业企业不具有中国80年代乡镇企业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由于它季节性、临时性用工的特点,使得这支储备军常年在农村流动,甚至跨国流动,他们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和生活保障。其二,引发农村向城市的自发移民潮。据统计,1950-1960年期间,拉美农村人口的增长部分中,42%流入了城市;1960-1970年期间,这一比例提高到58%。50年代初,每年流入城市的农村人口不到100万,70年代每年超过200万。(转引自苏振兴主编:《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城市工业化水平形成“向心力”。拉美地区的主要城市形成于殖民地时期,除了墨西哥城是在原来印第安人农业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都是欧洲各宗主国、特别是西班牙出于强化政治统治需要而“超前供给”出来的,待殖民地的政治、军事、宗教等统治机构及其相应的统治集团和被统治集团被集中到这些城市后,经济功能的需求才“追随而至”,因此,拉美国家城市的布局结构存在历史上的先天缺陷一一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点在后来的工业化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城市人口集中于首都则成为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据世界银行统计,1980年,海地56%的城市居民集中于首都太子港;智利44%的城市居民集中于圣地亚哥;阿根廷、乌拉圭两国首都的人口分别占本国城市人口的45%和52%。(同上,第89页)城市化人口之所以出现爆炸性增长,主要原因是:其一,早期工业化的迅速扩张创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无论是1929年以前由初级产品生产部门带动的国内工业品市场的形成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在遭遇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后,由出口部门的衰退或增长不足而引起的进口替代工业化,劳动力向城市集中都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其二,人口增长过快。一项统计资料表明,欧洲在1920-1970年期间城市人口由占总人口的40%提高到60%,即经过了50年;拉丁美洲则在1955-1980年的25年之内城市人口由占总人口的40%提高到60%。但是,拉丁美洲在这25年中的人口增长率要比欧洲在上述50年中的人口增长率高出1倍。(转引自苏振兴:《发展模式与社会冲突:拉美国家社会问题透视》,当代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其三,城市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健全的社会化服务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美好的“心理预期”。因为劳动者也是理性人,只要进城的预期收益大于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和迁移成本之和时,他们就会做出流向城市的决定。他们认为,即使生活在城市贫民窟中,生活水平和质量也要高于农村。

综上所述,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合力作用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必将大规模、无序地入城市,而在拉美国家这个过程无疑是过快、过猛了。

④ 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有什么缺陷

摘自知乎,以下是答案。此处的“工业化”可能更侧重的是数量或形式的可复制性,但从本质上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动物或人。

生命生产的“工业化”让时间和成本被压缩,但这只是针对生产者。对于消费者来说,来自身体健康及环境生态的成本,大部分情况下会被消耗,迫使更多的时间和成本去恢复健康和环境。

所以,工业化并不是不好,需要合理的平衡。但不管怎么说,绝对的宏观统计是难以实现的。我们看到的利弊,都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才得以成立,因此,工业化生产中的弊端很难真正避免。

⑤ 工业革命的利弊

1、利:

(1)、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

(2)、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着殖民地的旧制度、旧思想。

(3)、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4)、促进近代城市的兴起,城市进程加快,人口迅速增长,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改变。

2、弊:

(1)、工业化和城市化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等。物质的大量富余和人民的相对贫困,使社会矛盾加剧。

(2)、工业发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剧增加。增加生产用地,使大量动物濒临或已经灭绝,生物链遭到破坏,恶性循环。

(3)、西方殖民掠夺加强,殖民地人民更加贫困,艰难,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如中英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中国工业化有什么缺点扩展阅读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要到来:

18世纪中叶以来,人类历史上先后发生了三次工业革命,发源于西方国家及衍生国家,并由他们所创新所主导。

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开创的“蒸汽时代”(1760-1840年),标志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了“电气时代”(1840-1950年),使得电力、钢铁、铁路、化工、汽车等重工业兴起,石油成为新能源,并促使交通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更为频繁,并逐渐形成一个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经济体系。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开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更是开创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和资源交流变得更为迅速,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到全球化进程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进一步确立,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也达到空前的高度。第三次信息革命方兴未艾,还在全球扩散和传播。

前三次工业革命使得人类发展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代,与此同时,也造成了巨大的能源、资源消耗,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生态成本,急剧地扩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空前的全球能源与资源危机、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全球气候变化危机的多重挑战,由此引发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绿色工业革命”,一系列生产函数发生从自然要素投入为特征,到以绿色要素投入为特征的跃迁,并普及至整个社会。

⑥ 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的工业化选择了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路径,这种工业化路径带来的不良后果

我国曾经走过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是特殊意义上的长期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走这条道路,尽管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同时也产生了严重后果。
第一,重工业的长期高速增长,必然导致经济总量的严重失衡。
第二,重工业的长期片面高速增长,必然导致经济比例关系的严重失衡。
第三,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必然导致经济周期的强烈波动。
第四,长期片面高速发展重工业极易导致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普遍化(低水准重复建设的普遍发展)和凝固化(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很慢)。
第五,由于多次发生经济周期的强烈波动和粗放经济增长方式的普遍化和凝固化,必然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第六,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长期的普遍化和凝固化,必然使环境遭受严重污染和生态遭受严重破坏。
第七,长期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主要是依托农业在很低的生产水准下提供的积累实现的。这就必然会造成城乡差别的扩大。
第八,长期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以计划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城乡的社会经济二元体制为依托的。这些情况必然造成极不正常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第九,长期片面高速发展优先发展重工业,归根结底,是靠压低人民消费水准实现的。
第十,长期片面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准(不是指的社会经济制度)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了。

⑦ 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发展面临哪些问题

1、工业化水平尤其是重工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2、工业占国民经济比重低。
3、工业分布不合理,轻重工业发展不平衡。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以发展轻工业为主,导致工业经济比例失调,先天不足,发展畸形。
2、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急需提高工业水平,重工业是较好的选择。
3、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已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其实践对我国工业发展有借鉴作用。

⑧ 工业化原则有什么优缺点

优:工业化带来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文明程度的提高,政治组织的民主,工人阶级的纪律,工会的强大政治影响力;同时,工业化不断提高的社会生产率为大批就业人口转向第三产业奠定了基础,使得工业社会逐步向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迈进。
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阅读全文

与中国工业化有什么缺点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宝马车装配韩泰轮胎怎么样 浏览:96
什么标准是防爆工业插座 浏览:603
上饶工业用地多少钱一平方 浏览:753
奥迪引擎盖如何开启 浏览:937
北京工业计划用水多少立方米 浏览:844
工业路由器远程检测怎么设置 浏览:420
奥迪S3能用哪些排气 浏览:154
华晨宝马3系车都包含哪些 浏览:806
什么是全部工业门类 浏览:27
奥迪rsq8订车要多久 浏览:270
丰城市江西工业小镇在什么地方 浏览:252
一汽奥迪总厂在什么地方 浏览:633
斯柯达是哪个国家创建汽车牌子 浏览:718
奔驰车门下面的缝隙大怎么处理 浏览:109
奥迪a4lm档是什么意思 浏览:241
从哪里可以买到汽车票 浏览:185
观致汽车如何调整音乐 浏览:818
奔驰车轮胎掉皮可以使用多久 浏览:968
奥迪q5为什么建议换大轮 浏览:235
汽车之家如何设置屏蔽设置 浏览: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