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叫工业聚集区
工业集聚区:已经成型的工业区;
❷ 新建工业园区需具备的条件
建设工业园区需具备的条件一是有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二是有特殊的体制和政策;三是有很好的区位优势和高质量的规划;四是有良好的基础设施;五是有完备的社会服务体系;六是有畅通的融资体系;七是有充足的人力资源和研发机构。由于诸多方面条件限制(如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工业园区很难自然形成。建得早的和先进的工业园区,一开始都是由政府引导培植的。其最初可能只具备了某一方面条件,如依靠龙头带动形成“链”,由于“链”的聚集带来优势,在此基础上通过行政推动、产业带动、龙头拉动、服务联动,最终形成工业园区。
❸ 产业集聚区的定义
产业集聚区是指相互关联的产业或企业根据自身发展要求,结合区位选择集聚在城市空间特定区位的产业组织实体。
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重要方式,它是由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相互联系的企业依托相关的功能服务平台支撑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产业集群作为当代产业生存与发展最有效的组织形态,在集聚生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制度创新、营造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实践表明,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❹ 为什么要建立产业集聚区
因为产业集聚区能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是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及由此产生的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举个例子,像江苏常熟对外打造的就是服装城。常熟市周边就有8000左右的制衣厂,相关配套的布料、染印、扣子、缝纫线等厂家更是举不胜举。在人工成本差不多的情况下,在常熟开一家制衣厂其成本显然比在没有配套地方低很多(运费便宜、选择面多且厂家议价能力强!)
因此建立产业集聚区容易形成价格优势,有助于当地相关企业的发展!
❺ 如何申请通过国家工业园区审批,申请建立工业园区的步骤有哪些
你的问题已经超出我的想象能力范围之外。
❻ 如何迅速打造产业集群
(一)迅速打造产业集群的核心方式
1、立地成佛
围绕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区域,立足于传统产业或本地优势资源,迅速梳理出主导产业链、促进要素聚集,通过建链、补链、强链,做强做大主导产业链,吸引配套产业链,建设支撑产业链,演进为纵向成链、横向成群、区域大循环的、具有综合优势的产业集群。如余姚塑料产业集群、江苏吴江丝绸产业集群都是此类典型案例。
2、中心开花
实施先聚焦中心、后周边开花的策略。先集中政策资源迅速引进或培育一个或两三个规模较大、产业带动力较强并且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形成中心;然后倾斜政策重点吸引配套,鼓励配套技术、设备、产品投资商、配套服务商进入,逐步形成大配套产业集群。例如许昌以瑞贝卡公司为龙头,汇集了龙正、神龙等具有一定规模的发制品企业112家、个体生产专业户900多家,发制品产业链上从业人员近15万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发制品生产加工基地。
3、市场拉动
通过建立或者升级专业市场,促使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研发设计、装备制造、产品制造、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产业有机地结合,形成以市场为核心的大产业集群,最典型的如义乌的小商品产业集群,就是以中国小商品城为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大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
4、研发驱动
围绕研发中心,聚集创新要素,通过研发技术产业化、研发服务全球化,实现研发、制造、销售各产业环节聚集,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主要是在实力较强的科研机构、大学的作用下,在某个区域、产业或产品上依托技术上的领先优势和人才优势逐步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最典型的如美国硅谷,成为了全球最着名的创新产业集群,是国际知名科技、智力、人才和信息资源、风投资金的融汇地。
5、OEM聚集
通过代工型企业的聚集,自动形成主导产业突出、配套完整的产业集群。这类集群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外商或港澳台商先投资零配件企业,然后通过再投资和吸引其他同行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一种是境外大企业投资兴办规模较大的终端产品企业,拉动国内外配套企业跟进投资,形成产业集群。前者多在开放的早期,后者主要是近几年较多。这些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江浙、广东等地,以电子信息、精细化工和精密机械产业等为重点,这些产业集群形成较大规模后,当地技术研发力量以及配套企业的数量也逐年增长。
6、2.5产业汇聚
2.5产业,又称生产性服务业,它像一种双栖动物,兼有第二产业(工业)与第三产业(服务业)的特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生产者,它在生产过程中投入,架构了生产与服务的一体化,又具备了自己的研发中心、核心技术产品生产中心和现代物流运行服务等第二产业运营的职能。生活中所见到的金融、保险、管理咨询、仓储、人力资源等等都可以被纳入2.5产业的范畴。它们一般具有高技术含量、高知识集聚、高附加值和高管理水平的特点,不仅自身创造价值,也能助力制造业再上一个台阶。利用2.5产业与制造业在空间上的可分离性, 2.5产业正被北上广深、江浙等发达地区所重视,开始专门打造2.5产业聚集中心,形成2.5产业集群,例如金融产业集群、电子商务产业集群、广告产业集群、设计产业集群(如深圳设计之都),把发展2.5产业集群提高到了促进整个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高度。
(二)迅速打造产业集群的主要抓手
1、“抓住牛鼻子”——促进集群要素集中化
“牵牛要牵牛鼻子”,要快速打造产业集群,关键是要促进集群要素迅速集中。要素集中是产业集聚发展中的最初阶段,但也是必不可少的阶段。在要素集中阶段,政府的首要问题是解决产业集聚区的选址,应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规划产业布局,并通过减免税费、降低土地出让金、增强政府补贴等政策措施来吸引要素的集聚。以市场拉动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为例,关键就是吸引需求、汇聚商家。例如苏州木渎镇的汽车商贸产业集群,最开始的时候是大力引进4S店,在汇集大量4S店后,苏州人买车基本上都到木渎,买卖市场开始形成,为后面的汽车用品市场、二手车市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个汽车商贸集群形成过程中,最初汇聚4S店就是整个产业集群的启动环节,而4S店就是关键要素。
2、“拉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专业化
在找到牛鼻子、汇聚关键要素之后,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重心就要逐步转移到突出集群的主导产业上来,通过“补链”,即把主导产业链的缺失环节补充完整、拉长主导产业链环节,达到“纵向成链”的目的。这个阶段要把优惠政策的重点放在吸引与现有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具有“食物链”关系的商家进来,鼓励“以商招商”,强化重点环节招商。以研发驱动的产业集群为例,例如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研发科技人员关键要素汇集后,随后的产业化、市场化环节就显得尤其重要,有了研发技术,就鼓励生厂商、贸易商大量进入,现在的中关村产业集群就是一个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集群。
3、“增粗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规模化
在“纵向成链“之后,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重心就要放到“强链”上来,针对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鼓励适度竞争,吸引相关企业进入,达到“横向成群”的目的。从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来看,各环节大量企业的相互竞争,不但不会削弱产业集群竞争力,反而会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有效扩大集群的市场规模。
4、“扩散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区域化
在完成上述三个阶段后,产业集群的主导特征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已基本完成,发展产业集群的战略重心要转移到“大配套”上来,鼓励各种配套企业以及其它紧密关联、广泛关联的企业进入,促进集聚区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推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快速上升。最重要的是广泛配套主导产业链的发展方式,能够促进产业集群知识、技术外溢,并强力辐射周边产业,引导该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真正实现产业集群区域化。
❼ 产业集聚区是怎么提出的
19世纪末,马歇尔(Marshall)第一个对产业集聚的现象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产业集聚最主要的动因是企业对外部经济性利益的追求,而企业的外部经济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专业化劳动的集中、基础设施的共享和信息技术的交流。区域经济学家杜能(Thunen)认为农业产业的布局是由级差地租决定的,而与自然条件等因素无关。阿尔弗雷德·韦伯认为工业区位形成的基本动力在于对成本的节约,并系统地分析了运输、劳动力等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1948年,美国区域经济学家E·M·胡佛(E.M.Hoover)认为产业集聚存在一个最佳的规模,集聚的企业过多或太少都难以产生最佳的效果。1950年,经济增长极理论的代表人物帕鲁(Francosi
Perroux)指出“围绕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工业,它不仅本身迅速增长,而且通过乘数效应带动其他经济部门的增长”。1977年,社会学家巴格那斯科(Bagnasco)提出“新产业区”的概念,将其界定为“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1998年,波特(E.M.Porter)提出企业竞争力的四个构成要素,即企业战略、要素条件、需求状况和相关产业,这四个要素构成了企业竞争力的菱形结构,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水平。产业集聚的作用就在于促进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使“菱形结构”系统产生活力。克鲁格曼(Krugman)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市场需求。较大的市场规模可以保证生产的规模经济。2、外部经济。外部经济包括三个方面,即专业技术的劳动者、专业化的投入和服务、知识和信息的流动。3、产业地方化。地方专业化本身可能是一个历史的偶然,一旦生产专业化的格局出现,这一格局就会由于积累循环的自我实现机制而被锁定。马克·格拉诺维特(Granovetter)的社会文化环境理论,认为嵌入到当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产业集聚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产业集聚的知识创新与扩散是以其宏观区域社会文化环境为前提的。
从理论的发展脉络中可以看出,早期的产业集聚理论强调集聚所产生的成本节约的重要作用,并将导致集聚区产业成本节约的内容不断丰富和扩充,如韦伯强调最初运输成本的节约到马歇尔强调外部性的三方面内容。近期的产业集聚理论更强调市场需求、社会文化环境等对集聚产生以及集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这些理论对产业集聚的认识经历了由简单、肤浅向复杂、深刻的转变过程。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这些理论也难免表现出不充分、不完善的特征,需要新的理论予以充实和完善。
❽ 什么是企业的聚集区
甲子之年,穿越历史的风云,触摸激荡的岁月,威海工业经济由贫弱单薄到龙头高昂、集群前行的历史性轨迹震撼呈现。工业化程度直接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60年里,当中国奋力从一穷二白、落后的农业大国迈向经济总量世界第三、工业化中期国家时,威海也在工业化的道路上风雨兼程。走过三年恢复时期,开启改革开放历程,踏上科学发展的广阔大道。甲午故地旧貌换新颜:今日威海荣登中国大陆城市综合竞争力30强,所辖荣成、文登、乳山三个县级市全部跨入全国百强县之列……2008年,威海实现生产总值1780.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428.4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0749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49年增长259.9倍。 改革催生动力,工业焕发生机建国之初,威海有各类企业39家,星星点点中,中威橡胶厂、威海酿造厂这些企业被称为“八大家”。今日威海,产业聚集,百舸争流,群峰竞秀,工业体系日益完善:———企业群星闪耀、筋骨日益强壮。据市统计局统计,截至2008年,威海拥有各类工业企业16654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68家。———资本市场涌动“威海流”,上市公司发展到10余家。———布局合理明晰,产业集群高度聚集。威海成为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制品、地毯等生产基地,重要的造船、汽车及零配件等生产基地,船舶、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轻工纺织、食品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八大产业初具规模……60年里,威海工业划出了与中国工业同频共振的行进曲线———1978年前的近30年里,威海和全国一样,工业发展在挫折中波峰状前行。1978年12月,改革开放的伟大航船在中国起航。1987年升格为地级市后,扬威奋进的威海大力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优化发展环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工业经济快步前行。这一进程中,持之以恒的体制改革为工业发展一次次解除了束缚。从全面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到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直至全面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批企业走出困境、焕发了生机。1998年前后,产权改革的浪潮风起云涌,金猴、三角、山花、威海机床厂等国有企业相继投身改革,明晰了产权、明确了责权、转换了机制。改制后的金猴集团加强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和品牌打造,不仅发展为多元化的企业集团,而且登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榜;由濒临倒闭的威海机床厂改制而来的华东数控,瞄准高端数控机床,自主创新,成为“威海创造”的杰出代表,企业重获生机……截至2008年,我市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基本完成改制,改制率达到99%。1996年10月11日,山东省黑豹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交易所正式上市,开启了威海企业上市新纪元,此后十几年间,全市上市公司发展到十多家。国有、集体企业通过产权改革转换机制、重现发展活力,威高集团、金泓化工等乡镇企业也分期分批实现改制,脱胎换骨。通过改制,威高集团由一家乡镇福利小厂成为全国一次性医疗器械的领军企业;曾濒临倒闭的金泓化工,如今不仅稳坐全国塑料管材行业的第二把交椅,而且牵手世界500强,搭乘上国际快车……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以华夏集团等民营企业为代表的民营经济登上历史舞台,大放异彩……体制之变催生企业内动力,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威海工业经济大潮汹涌澎湃。 运筹帷幄,产业经济带强势隆起工业布局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工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60年来,随着我市工业总量的不断增长和“工业立市”战略实施的逐步深入,各届、各级决策者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旅游度假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三大基地等目标科学调整区域工业布局。目前又绘制出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发展蓝图,滨城产业发展平台广阔,经济带更加活力四射。沿千公里海岸线行走,一条沿海造修船工业带雏形已现。皂端口湾、俚岛湾、石岛湾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各有侧重,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十大重点造船企业连点成串,一个现代化船舶工业基地正在这里崛起。2008年,威海船舶业实现利税18025万元,同比增长67.22%……2003年,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出台了《关于加快威海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制造业、旅游度假和以海产品为主的农副产品出口加工三大基地,重点发展运输设备、电子信息、轻纺服装、机电工业、食品医药等五大产业群。独具特色的产业新布局,有效聚集了各种发展资源,形成新的发展动力。“十五”期间,五大产业群对完成工业增加值的贡献达到81.1%。今年,我市以产业转型升级为方向,按照蓝色经济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要求,进一步提出完善升级船舶、汽车及零配件、机械装备、电子信息、轻工纺织、食品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八大产业,规划出以威高集团有限公司为依托的医疗器械产业园、以威海北洋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IT电子信息产业园、以威海华东数控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重型数控装备产业园等十个高端制造业聚集区,以充分发挥大企业的技术和产业溢出效应。与产业布局同步,市委、市政府打破行政区划和城乡二元格局,为工业发展拓展空间搭建平台。他们规划建设“两区两带”,中部的制造业聚集区、西部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东部的临港产业带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高歌猛进。在中部,被赋予威海工业发展新希望的威海工业新区敞开怀抱,汽车配套、船舶配套、机电工具等一批特色项目区相继建立;在西部,承载着威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梦想的科技新城应运而生,5年间已有约80家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同时,威海大力实施“退城进园”“退二进三”战略,引导企业迁出城区,挺进园区,借机淘汰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使企业膨胀发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三市也根据各自的产业现状,积极而为。荣成市挺进造船及零部件、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深加工三大产业,荣成经济技术开发区、石岛工业园等三大经济区隆起;文登市机电工具、汽车及零部件、家纺制革三大产业集群闪耀,南海板块、城区板块“双轮驱动”;乳山市形成金属冶炼、机械汽车配件、染纺服装、食品加工和建材化工五大支柱产业,近两年又将临港产业、以IT项目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和以核电、风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纳入视野……科学布局,集群发展,经济带隆起,威海工业经济洪流波澜壮阔。 龙头高昂,群峰竞秀领风骚“群山无峰”曾是困扰威海工业经济发展的难言之痛。没有龙头就谈不上产业,没有集群就形不成核心竞争力。为此,历届市委、市政府持之以恒地培植产业龙头,促进骨干企业膨胀。在“发挥优势、合理布局”“集中投入,扶优扶强”的强力政策引导下,一大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1997年,威海成为全国木工机械、钓鱼竿和地毯的第一大产地;是全国轮胎第二大产地;中国最大的微型农用汽车厂、最大的两个制革厂、惟一的传真机关键件生产企业及最大的连杆、曲轴、皮鞋生产企业,都在威海……为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市委、市政府选择100家企业实施“百企登峰”攻坚计划,为其提供政策扶持、技术创新、资金扶持等多项政策;出台《威海市骨干企业奖励办法》,凡是符合相关要求、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或者上缴税金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都被列入政府奖励之列。政府的引导扶持,燃起了企业干事创业的激情,企业家们瞄准行业领先、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和永争一流的精神,推动企业一步一步迈上更高的台阶。自主创新成为威海企业的共同追求。威高集团紧跟世界技术最前沿,将“国内最大的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荣耀收入怀中,昂首挺立于世界医疗器械行业之巅;光威、华东数控、新北洋等一大批企业通过产学研紧密合作,抢占了国际、国内行业制高点。转型升级成为威海企业的自觉选择。三角、成山加快技术研发投入,产品不断拓展、更新、升级,并肩挺立于中国子午胎生产高地,在国际轮胎行业的排名不断提升……政策助力,企业自强,威海工业龙头舞动,群峰竞秀。山花、海马,瞄准世界地毯市场,牵手国际资本和技术,膨胀生产基地;蓝星玻璃集团走内蒙古,下南京,去陕西,通过兼并扩张,快速发展成我国玻璃行业的“龙头”。三进船业、威海船厂等撑起船舶制造业框架;电子信息产业,山东三星、新北洋电子等异军突起;机电工具产业群,广泰空港、华东数控等国内一流企业龙头高昂;轻工纺织服装产业群,山花、海马、迪尚、金猴,各领风骚……2008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1978年增长408.5倍。
❾ 科技工业园区怎样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
1、官产学协力机制
世界极大多数科学工业园区运行中,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研究、开发和生产的主体,大学和研究机构则是研究人才、创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摇篮和发生器。构建它们三者关系的措施主要有:
(1)建立密集官产学关系的组织机构。如日本通产省在技术城设立产学官共同研究中心,美国I-270高技术走廊由所在的蒙哥马利县当局与马里兰大学、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院共同建立的生物技术高级研究中心,法国里尔技术城建立的科学协会,等等,都是促进官产学密集合作的组织。
(2)官产学联合搞研究开发,联合研究开发的项目大到国家重点公关、小到公司的委托项目。
(3)大学与企业、企业与企业开展横向联系,即一方面大学与企业在互利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活动,大学向企业提供研究成果、研究设施,甚至研究人才,企业向大学提供资金和需求信息;另一方面园区内企业之间也联系密集,在技术开发和项目交流方面相互合作,同行企业建立横向网络组织,加强信息传递和经验交流等。
2、资金筹集机制
高技术产业既是技术密集又是资金密集的产业,资金是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多源头、多渠道来筹集资金:
(1)政府投资,其主要渠道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基础研究、政府计划项目等。它包括直接投资(政府通过预算拨款投资于园区建设设施,或以专项增款支持某项技术开发)和间接投资(政府实施财政补贴、奖助计划、发放低息贷款、基金会等)。
(2)民间资金,其主要来源于大公司、私人银行、保险公司、个人、大学及慈善事业基金等。美日的民间资金在园区开发总经费中所占比重较高。
(3)银行融资,如日本的中小企业金融金库和民间金融机构专门向高技术中小企业贷款,美国由银行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向高技术公司进行贷款。
(4)外国投资,外资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科学工业园区的重要资金来源,如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的科学工业园区都是以吸引外资作为主要资金来源。外资的主要渠道包括直接投资和银行贷款。
(5)风险投资,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科学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资机制,是科学园的一种主要的筹资渠道。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生命线,如美国的硅谷就聚集了全美近1/2的风险投资公司和1/3的风险资本。风险投资的主体模式有:一是以私营风险投资公司为主体的美国模式;二是以大公司、大银行为主体的日本模式;三是以国家风险投资行为为主体的西欧模式。
3、企业准入机制
世界各国普遍设有由有关专家组成的甄选委员会或小组,就下列条件对要求进入科学园区的单位或企业作严格审查:研究方向是否属高新技术范围;研究开发经费占整个业务预算的比例是否较高;拥有的成果或专利是否有商业价值;是否具有开发新产品的潜力;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员的比例是否较高。园区不仅接纳高新技术企业和单位,同时也接纳风险投资公司、资讯服务、教育与培训等方面的机构、贸易公司、财会管理及服务性的第三产业等。
进入园区的程序是,先由单位或企业提出申请,说明进入园区的理由、资金及其来源、经营项目及市场条件,然后交园区管理机构、经甄选委员会评审确认后,最后由园区最高决策机构批准。批准后单位在同管理机构签订合同后方可进入园区。
❿ 什么是工业集聚区
工业集聚区是指若干工业企业或同类生产所集中的地域或地点。工业的集聚与分散都是指工业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地理分布上的相对集中状况,是工业布局空间特征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
工业集聚作用主要有:①大规模和联合企业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②可共同利用基础设施,缩短交通运输线和工程管网,节省基建投资和降低生产成本;③能综合利用原料、能源和“三废”资源,生产更多的廉价产品和减少污染;④有利于专业化和协作化,便于生产经营管理;⑤便于组织各种服务性与辅助性企业统一服务,减少社会消耗;⑥便于男女职工适当搭配,可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但工业布局不是愈集中愈好,只有在合理限度——“门槛”之内才能取得较好效益,超越“门槛”其效益会呈递减趋势,直至起相反作用。企业规模过大,会增加原、燃料和产品的供销距离,增加运费。工业过于集中对城市建设产生“膨胀病”,出现人口剧增、交通拥挤、用水用地紧张、污染严重、农副产品供应困难等弊病。而工业布局适当分散可避免上述一系列问题,且可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使生产更加接近原料、能源产地和消费区,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工业生产均衡布局。但工业过于分散则导致企业间协作不便,各搞一套厂外设施,投资大,运输费用高,经济效益差,职工生活不便等弊病。故工业布局中,必须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既要在较大地区范围内适当分散,又要在具体地点相对集中,反对过分集中和过于分散两种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