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工业化道路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1)要以工业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要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3)坚持“两条腿走路”
农业
㈡ 如何理解服务工业化和工业服务化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
经济服务化是指工业化高度发展阶段以后产业结构的一种转变过程,表现为产业结构中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因此经济服务化又称为第三产业业。
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它是随着产业规模及结构升级,各种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必然要从农业流向制造业,迸而再向服务业转移。而服务的扩大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和程度,即一国的服务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产值和就业人口中的比例均超过50%以上并不断增加,就表明该国进入了经济服务化阶段。
经济服务花的本质特征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第三产业,也就是服务业的比重超过工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站主导地位,表明国家进入发达国家,国家经济发达,人民收入增加,国家产业结构合理,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如何处理工业化和绿色化的关系扩展阅读:
研究表明: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所以,合理的产业结构对一个国家的持续、健康发展就显得年轻尤为重要,而振兴制造业又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
所以要认识振兴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积极推进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制造业,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变、升级。
在这一过程中,制造业带动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积极有效流通,促进了商品物资流通业、交通运输通信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同时,还增加了劳动就业,就业多、收入多、消费多,扩大了内需,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关系,就要做到坚持振兴制造业是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努力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必须将工业发展集中在基础工业和制造业上,这也是遵循工业化规律的客观要求。
因此,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服务化的关系,还要做到坚持产业不断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优化工业升级改造,不断加深服务化对工业化的影响,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㈢ 谈谈如何处理发展工业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当前不少地方面临的现实课题。
加强环境保护是发展所需、民生所盼。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但由于以往的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不仅给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也成为民生之患、民心之痛。
(3)如何处理工业化和绿色化的关系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目的是统一的,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两者的内容也是统一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方面,高质量发展须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比如,我们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转型发展主攻方向,坚持一手抓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一手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深度治理,就能有效减少企业污染排放,促进空气质量改善。
另一方面,我们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加快生态绿化建设,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使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空间。
㈣ 工业化和生态化的关系
工业化和生态化: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保证生态化.
工业化和城镇化:工业化是城镇化的一种形式,工业化可以促进城镇化。
城镇化和生态化:城镇化的进程必须要保证生态化。
㈤ 如何正确处理中国工业化道路中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问题
在处理中国工业化的途径,无论是轻工业还是重工业还是农业方面,都是为了经济。
㈥ 我们应该怎么面对工业化和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如下: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国际上衡量工业化程度,主要经济指标有四项:一是人均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为初期阶段,人均3000美元为中期,人均5000美元为后期;二是工业化率,即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化率达到20%-40%,为正在工业化初期,40%-60%为半工业化国家,60%以上为工业化国家;三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一般工业化初期,三次产业结构为12.7:37.8:49.5;就业结构为15.9:36.8:47.3;四是城市化率,即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工业化初期为37%以上,工业化国家则达到65%以上。(小亮 编辑)
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02 16:46 现在我国还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以信息化带动的、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第二,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第三,能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
㈦ 工业化会给环境带来什么影响该如何解决
一、影响
1、生态环境的破坏
生态资源包括太阳能、水、土攫等. 以水资源破坏为例.地球表团总水量达13 亿立方米,淡水只占3 % ,人类直接可利用的淡水不到总量的1%. 由于捕市大型工业的发展中无计划开采地下水及生产、生活中对地上水的大量流费, 全世界各大缄市的地下水位曾遍下降,
二、矿物资源的破坏
矿物资源也称非再生资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其它各种矿藏.地球上这些资顿的储量是有一定限度的,仅可供人类享受几个世纪。但是,由于分布不均和人类对这些矿物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及挥霍,造成了能摞危机,
有些矿物资摞已接近枯渴.能摞危机是当今世界各国所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矿物资摞,才能充分发挥有限资惊的最大效能,这样也可减少污染。
三、环境污染
人类与环境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环撞造成的湾巢.由于工业生产的发展,煤、石汹、天然气等能源物质的大量使用,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液、废渣〈通常所说的三废〉急剧增加。
目前人工合成的有帆物多达鼓百种,其中包括农商、化阻。这些物质被摞雷不断地施放到环境中,未经科学处理,日积月罩最终跑过了生态系统的自目’能力,从而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环境污染涉及多个方面,如大气、土穰、水、啧声、食物等
二、防治举措
1、淘汰和关闭一批技术落后、污染严重、浪费资源的企业。“九五”(1996-2000年)期间,国家关闭8.4万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
2、开展循环经济实践。
一是实行清洁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逐步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促进产品生态设计。
二是在工业集中地区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使上游企业的废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延长生产链条,做到废物产生量最小,实现“零排放”,并建设生态工业区,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
3、积极防范突发环境事件。2005年中国政府制定了《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对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接收、报告、处理、统计分析,以及预警信息监控、信息发布等提出明确要求。
4、工业危险废物实行全过程管理制度。2003年,国家开始实施《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 ,强化了工业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经营许可证等各项制度
(7)如何处理工业化和绿色化的关系扩展阅读
危害
1、工业生产中排放大量未经处理的水、气、渣等有害废物,会严重地破坏农业的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发展造成极大的危害;
2、工业“三废”对工业生产本身的危害也很严重,有毒的污染物质会腐蚀管道,损坏设备,影响厂房等的使用寿命;
3、环境污染,公害泛滥,直接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4、有些污染不容易发现,发现以后造成的危害已经很严重。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1、工业布局合理:工厂不宜过分集中,以减少一个地区内污染物的排放量。
2、区域采暖和集中供热:用设立在郊外的几个大的、具有高效率除尘设备的热电厂代替千家万户的炉灶,以消除煤烟。
3、减少交通废气的污染:改进发动机的燃烧设计和提高汽油的燃烧质量,使油得到充分的燃烧。
4、改变燃料构成:实行燃煤向燃气的转化,同时加紧研究和开辟其它新的能源,如太阳能、氢燃料、地热资源等。
5、绿化造林:茂密的丛林能降低风速,使空气中携带的大粒灰尘下降,树叶表面粗糙不平,能吸附大量飘尘。
㈧ 如何处理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我国的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十五”期间要全面加快城市化。我个人却认为,我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主要问题在于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水平较低,而人口城市化与就业非农化是基本一致的,并不存在严重滞后的问题。如果忽视以就业结构非农化的发展为基础,片面去加快城市化,不仅难以达到目的,还会导致以就业问题为中心的城市问题严重化。 我国的城市化并没有严重滞后于工业化 认为我国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的观点,主要是以工业产值比重来衡量工业化的。然而,由于我国的工业产值比重片面演进,以此来反映工业化水平并不恰当。根据工业化理论和国际经验,在这种条件下,衡量工业化水平的主要指标应当是人均GDP水平或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同时,与城市化进程直接相联系的工业化指标,也主要是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而不是工业的产值比重。从我国1952年以来近50年的经验数据看,城市化率的上升与工业产值比重上升的相关性较低,而与就业结构非农化的相关性则明显较强。 从国际比较看,以人均GNP水平作为衡量依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他国家的一般变动趋势相比,与相近收入水平国家的数据相比,特别是与亚洲国家的相应数据相比,并不存在明显的偏差。 再从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与城市化率的关系看,以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为衡量依据,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相近发展水平的国家比较也不存在明显偏低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并没有严重滞后,城市化率较低是与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和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相一致的。 问题在于工业化的偏差而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 与国际上的一般趋势比较,我国的城市化率远远低于工业产值比重,但问题不在于城市化的偏差,而在于工业化的偏差。 工业化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并通过这种转变带动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与城市化率上升联系密切的不是产出结构的转变而是就业结构的转变,因为就业结构的非农化才直接带动了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和集中。因此,产出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动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业化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而我国工业化中的问题,正在于产出结构工业化超前与就业结构非农化滞后的较大偏差。 这种偏差主要表现在:工业产值比重片面上升,超过了人均收入水平上升所引起的需求结构转变的要求;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这些偏差导致工业化不能有效带动就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转变,从而带动城市化的进程。而城市化率主要随着就业结构的非农化而变动,则是一种符合经济规律的现象,即使这个进程相对缓慢,也不是城市化本身的问题。 工业化的偏差还表现在产业选择和地域推进上,即改革前的片面重工业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过度农村工业化,这两个方面导致产值结构转变与就业结构转变的偏离,影响了工业化的有规律演进及其对城市化的带动作用。因此,这两个偏差影响了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的较快转变及其对人口城市化的带动效应。 只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才能加快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变动关系,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存在着较大差别。理论分析和实证考察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发展所形成的聚集效应使工业比重上升对城市化率上升具有直接和较大的带动作用;而当工业化接近和进入中期阶段之后,产业结构转变和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超过了聚集效应的作用,城市化的演进更多地表现为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上升的拉动。在这个阶段,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明显快于生产比重的上升,而这主要不是工业而是服务业的就业增长带动的。也就是说,当工业化演进到较高阶段之后,对城市化进程的主导作用逐步由工业转变为整个非农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也越来越不同于产出结构的变化并起着更大的作用,这使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对城市化进程产生了更大的影响。 我国城市化率较低的基本原因在于非农产业的就业比重较低。而非农产业就业比重低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非农就业的增长及其比重的上升。服务业的比重远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结构问题,也是导致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的主要原因。与工业相比,服务业具有明显较高的就业弹性,并且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对整个就业的带动效应(而工业则由于劳动生产率的较快增长而引起就业功能的相对下降)。同时,从我国“ 十五”至2010年期间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看,工业就业比重上升的空间已经较小,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较快上升只能主要依靠服务业的迅速扩张。因此,要加快城市化的进程,必须通过加快服务业的发展,来带动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的上升。这是我国推进城市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中心内容。 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服务业发展拉动非农就业增长而带动城市化率的上升,而城市化的加快也能够促进服务业的较快扩张。不过,从二者发展的逻辑顺序和长期进程来看,主要趋势是先有服务业的发展和就业的增加,再有农村人口的转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且,未来10年我国城市服务业扩张的空间很大,而城市人口的增长则受到城市就业增长的制约。从这个角度看,处理两者关系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主要通过加快服务业发展来带动城市化,而不是反过来,将重点放在依靠加快城市化来促进服务业发展上。否则,就可能导致城市化进程不能有效加快反而使现有城市问题(尤其是城市就业问题)严重化的后果。
㈨ 如何处理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
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基本途径。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这对我们协调推进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绿色发展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从本质上讲就是把资源消耗强度、生态系统状态等环境要素作为评价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将二者看作互为关联的一个整体。
(9)如何处理工业化和绿色化的关系扩展阅读: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的重要意义: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探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在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方面获得了新认识、走出了新路子。
绿色发展打破了环境保护末端治理的单一模式,实施前端保护、过程严控、污染严惩的治理模式,跳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怪圈,能够确保发展的可持续性。
绿色发展立足经济发展新常态,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生产绿色产品、推动绿色消费、营造绿色文化,能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
㈩ 如何实现化学工业的绿色化
四、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即经济的发展必须和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提出采用可持续发展的总原则是:“今天的人类不应以牺牲今后几代人的幸福而满足其需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合理地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环境对发展的约束是由于不合理的发展破坏了环境所致,而合理的发展又为治理环境提供了更多的技术和资金 绿色化学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绿色化学提出全新产生绿色化学技术及驱动机制,从而提高人类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它首先给人类 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积极影响,控制污染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空间上的扩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促进作用;它其次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调节和制约的保护作用,它能够不断调整和平衡资源的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制约利用资源的速度和规模,扬长避短,变害为利,减少和克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给自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保护濒临灭绝物种和不断减少使用资源,使人类社会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再次绿色化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观察和监测的规划作用,如全球变暖、臭氧层被破坏等等环境问题,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而绿色化学的功能恰恰能够不断地观察和监测全球发展的表现和动向,对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发展的决策和行动提供智力支持,从而形成有效的规划蓝图。由此可见,绿色化学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完整的体系和方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综上所述,绿色化学彻底抛弃了“先发展、后治理”,发展经济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模式,进而采用绿色的与环境友好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从源头上堵住污染的产生,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污染,满足了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一条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治理和节约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