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国工业经济企稳回升,如何才能塑造高韧性的企业
面对着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国和国内疫情频繁发作的状况,我国GDP同比增长2.5%,二季度实现了0.4的正增长,在第二产业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通过数据可以看到,在上半年我国工业经济企业状况有所回升,工业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伴随政策治理以及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之后,供应链得到了有序恢复,工业经济运行的态势有了明显好转,在企稳回升的同时,产业升级的趋势也在持续,我国工业呈现出了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态势,即使在疫情的频发的状况之下,这一趋势仍然不断的延续,高技术制造业比往期同比增长值在不断的扩大,尤其是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计算机,通信等等电子设备制造业,都处在高科技产业快速增长的工业前端。
❷ 如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二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核心。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毫无疑问,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必须以科技创新作为支撑,并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重要标志。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有一个较长时期快速发展的量变积累过程,即将也必须迈进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的质变过程。只有实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中国经济质的变化,中国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健康发展,真正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把科技创新摆上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充分说明全党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已形成共识。有共识关键要有共为。依靠科技创新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需要我们思想上更加自觉,行动上更加主动,措施上更加有效;实现中国经济有更多科技创新元素的量变到质变需要我们顺势而为,有所作为。一要把各级地方政府的创新热情激发出来。从目前的情况看,在国家层面一直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到了应有的位置。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却存在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的现象。搞科技创新不仅要有国家层面在核心、前沿、基础技术的研究和创新,更需要各级地方政府抓好各项应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和运用。建立健全科技GDP考核机制,促使各级地方政府像抓招商引资、城市建设一样抓科技创新,以建设创新性政府、创新性社会成果,促进创新性国家的实现。二要把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实践出真知,科技创新归根结底要从实践中来。企业是科学技术运用最直接、需求最迫切的载体,科学技术在企业的运用实践中得到检验,也必将在企业的运用实践中得到创新,所以企业理应成为科技创新最活跃的地方。要努力营造企业能够公平引进科技人才、公平获取科技专利信息、公平得到科研经费支持的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中国孕育出像微软、苹果这样在全球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三要把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培养出来。培养人才教育为本。首先,要改变以考试分数论英雄的单一教育模式,实行以分数和创新双轨运行的教育模式,在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创新兴趣班或小组,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建立创新学校或院(系)。对有志于科技创新的学生,采取艺术类考生录取的模式,以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和高考文化课的综合成绩,根据学生意愿择优录取到相应的创新专科大学学习,学生高考文化课成绩优异的也可根据学生意愿录取到其他专科学校,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延续和最大限度的挖掘。
❸ 如何做好当前工业稳增长重点工作
近日,我市下发《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工业经济稳增长工作的通知》,从促进有效产能加快释放、全力扩大工业有效投入、加大工业产品市场拓展力度、加强资源要素保障、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八个方面,重磅发力稳增长。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重点工作,主动作为,狠抓落实,全市工业经济基本实现了“开门红”。
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0%,增幅列全省第三;规上工业利税同比增长10%;工业性投资同比增长10.6%,增幅列全省第三,其中技术改造投入增长24.4%,增幅列全省第一,全市多项指标增幅位居全省前列。“但在宏观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不足、产能相对过剩等多方面因素叠加影响下,全市工业经济增速回落、企业困难增多等矛盾十分突出。”市经信委相关人士表示,出台稳增长八项措施,是我市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需要,也是全市进一步坚定信心,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的需要。
❹ 如何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
中国经济升级的新动力来自内需、创新和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首先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而扩大内需,最大的潜力在城镇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指出,当前,我国外需发动机马力大减,内需发动机由于住、行消费升级遭遇瓶颈而放缓。要解决经济发展的长久动力,要靠新型城镇化释放内需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员易鹏认为,经济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经济转型,这就需要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创新的活力叠加起来,形成新动力。因此,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动改革开放。
改善民生是升级版中国经济的“人本属性”。改善民生,让人民呼吸洁净的空气、饮用安全的水、食用放心食品,编织起涵盖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的保障全民基本民生的安全网,对经济转型升级提出了具体要求。推动改善民生和社会公平,是升级版中国经济的“人本属性”。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望激发更多改革红利。建立自由贸易区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被认为最具现实意义。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的全球调拨,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在沪注册开业。建设自由贸易实验区,是以“开放红利”激发“改革红利”的绝佳契机。如能顺利推进,有望为全国性的改革破局。
❺ 我国应如何加快产业发展升级
你好,参考如下:
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升级首先要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坚持市场调节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国家产业政策的合理引导,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第二,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环节,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
第三,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第四,促进产业协调健康发展。发展先进制造业,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乡区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努力扩大就业,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任务是:促进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一要巩固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第一产业由薄弱转为稳固;
二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原材料工业结构,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保护,加强能源、交通、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二产业由大变强;
三要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完善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仅供参考,望采纳~~
❻ 2018年荆门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8年荆门市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形势,我们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两大战略”,致力“加速转型、缩差领跑”,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任务。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10.59亿元,增长9.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居全省第2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78亿元,增长14.1%,增幅居全省第1位;财政总收入139.29亿元,增长13.5%,其中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9.83亿元,增长20.3%。纳入全省县域经济考评的县(市、区),东宝位列一类第7名,钟祥、京山分列二类第3、4名,沙洋进位态势明显。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15.8:54.2:30.0调整为15.1:53.9:31.0。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44.62亿元,增长1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8家。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超额完成省定目标。
——项目投资进一步扩大。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190.15亿元,增长21.6%;实际外商直接投资29559万美元,增长12.5%;出口76749万美元,增长24.4%;实施亿元以上项目516个。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民生投入146亿元,增长21.7%。2014年初承诺的民生实事全部办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控制在1.9%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4%。;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9.6%、11.6%。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着力推动工业转型。大力调整优化工业结构,全市实施工业技改项目325个,投资169.4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5.2%;淘汰水泥产能88万吨、平板玻璃产能85万重量箱、造纸产能2.5万吨。全国首个通用航空综合体——中航荆门爱飞客镇正式落户并获民航经营许可,省内首条低空训练和旅游航线开通;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荆门产业园获批;我市通过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市验收,获批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院士专家工作站达到21个,国家电子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格林美挂牌。“一核六片十五园”实现工业总产值1659亿元,增长15.1%。荆门国家高新区辐射带动“一区四园”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深入开展工业经济“六比六看”竞赛和“进百企、解难题”活动,共设立5.6亿元调度资金,投入2.9亿元政府风险补偿铺底资金,清理处置低效闲置土地3550亩,推动“招工大篷车”下乡,开通“电力报装动车组”,全力支持企业生产经营。全市新增规模企业135家,达到1027家。培育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示范企业59家,凯龙进入国家级示范企业行列。
(二)着力夯实农业基础。中国农谷三大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建工作通过专家考察,中兴农谷产业园奠基开工,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屈家岭农产品交易大市场(一期)主体工程完工,农业物联网生产管理平台、赵集智慧农业园智能控制系统投入运行,双碑农业示范园被评为全省十大设施蔬菜基地,石牌“1+5”生态文明新农村示范区、双龙苑等新型社区建设有序推进。大柴湖经济开发区规划体系基本形成,吉象贝儿童装等项目落户柴湖工业园区,移民生态新城开工建设。奋力“一抗三保”,战胜“五年连旱”,粮食总产达到54.59亿斤,实现“十一连增”。大力发展高效农业,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117项、面积180万亩。畜牧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前列,水产品产量增幅保持全省首位。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28:1,新增1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三品一标”企业176家,“龙池桥”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突破1.6万家。实施土地整治50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4200亩。完成沟渠清淤1996公里,扩挖改造塘堰5210口,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40万亩。屈家岭汉江引水工程全面启动。钟祥位居全省“三农”发展综合考评第一名,京山、沙洋进入前十强。
(三)着力增强内生动力。着眼“快增长、扩投资”,扎实开展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两大竞赛”,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45个,格林美东区、京峻汽车零部件、化工循环产业园管廊工程、牧原40万头生猪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华能热电联产、台湾宝成工业园、渝楚化工异辛烷、明达LOW-E浮法玻璃等项目建成投产。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前期工作基本完成,进入环保部最后评审阶段。漳河机场改扩建可研报告通过评审;蒙华铁路即将开工建设,武荆城际铁路规划方案通过专家咨询论证;枣潜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完成并与省交投公司签约,荆门城区绕城公路建设步伐加快,钟祥汉江二桥动工兴建,荆新线一级公路全线改造基本完成;沙洋港中心港区一期综合码头水工工程竣工,钟祥港石牌综合码头建设启动。编制完成荆门现代综合物流园规划,万达广场、多辉农产品物流中心、聚四海水产品批发市场、金瑞物流园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举办油菜花旅游节、菊花展等特色旅游活动,我市荣获新华网“最美中国·人文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称号,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1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7亿元。新建和改造村级综合服务社150家,建成再生资源回收站点200个。新增总部企业3家,总数达到7家;财政总收入过亿元乡镇达到6个。开展柴湖“新农金”试点,建成77个“双基双赢”信贷工作室,湖北银行在我市设立分行,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提供担保贷款19亿元,全市各项贷款余额669.13亿元,比年初增加101.18亿元。新洋丰、雄韬股份成功上市,金源食品等11家企业在四板挂牌,市城投参股的光大幸福国际租赁有限公司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荆门中小企业孵化基地落户。创办“荆门电子商务孵化中心”,入驻企业11家,东宝被列为全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试点。
(四)着力打造美丽城乡。坚持城乡一体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2.76%。《荆门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获省政府批准,鄂中城市群总体规划和建设行动方案编制完成,“数字荆门”地理空间框架建设与应用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漳河新区骨架初步拉开,漳河大道城区段基本完工,漳河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通过国家验收。竹皮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汇合口浏河段和海慧沟段截污改造项目即将竣工。葛洲坝水泥异地技改项目开工建设,老城区生产线彻底关停。在全省率先启动中心城区全域集中供热项目,关停小锅炉160多台(套)。完成象山大道等35条道路维修工程,新增空调公交车100台、公共停车位300个。开展环境卫生、经营秩序、建筑渣土、车窗抛物、噪声油烟等专项治理,省级市容环境美好示范路创建稳步推进,违法建设得到有效遏制。各县(市、区)新区建设步伐加快,钟祥入选“2014中国最美30县”,京山成为全省首个省级生态县。钱场、后港、子陵、漳河、团林等10个镇入围全国重点镇,胡集进入省十强乡镇行列。建成155个新型农村社区。完成29座农村污水处理站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不断完善。强化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我市被列为全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市。基地造林15.6万亩,新建绿色通道654公里。建设二级公路139.56公里、县通乡公路247公里、通村公路686公里。
(五)着力深化各项改革。强化顶层设计,“6+N”重点改革事项全面启动。开展第9轮审批流程再造,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缩减至126项,服务时限提速15%,零收费率达到95%,免收费用1.4亿元。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在荆门高新区成立行政审批局和综合执法局,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支队伍管执法”。京山建成全省首家县级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在9个乡镇开展公共资源交易试点。完成卫生计生机构改革和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市直事业单位从355家整合为268家,核减编制980名。市直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和分类工作有序推进。整合财政涉农资金25亿元。实行“工商新政”和企业登记注册“三证联办”,市场主体达到15.13万户。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完成60%,农村产权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启动,新增流转土地55.19万亩,转移农民12.96万人。
(六)着力增进群众福祉。新增城镇就业5万人,扶持创业7000人,组织就业创业培训2.6万人,设立1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五大社会保险参保194.6万人次,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87%。在沙洋、钟祥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广“先看病、后付费”服务模式;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市一医南院、市精神卫生中心、市中医医院住院大楼主体工程竣工。在全省率先出台乡村医生生活补贴政策。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17164套,基本建成12792套,分配入住9687套,新增发放租赁补贴1190户。全市平价蔬菜直销店达到65家。城乡低保再次提标,发放医疗救助金2937万元、临时救助金2077万元。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8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109个、青少年阳光家园18所。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20所、留守儿童服务站10所,楚天学校建成投入使用,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评估,荆门技师学院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新广播电视发射塔投入使用;新建村级体育健身工程208个;我市获省十四运会群体类金牌第三名。落实“单独两孩”政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工作经验在全国交流。第三次经济普查有序开展。圆满完成第九届村委会换届。深入开展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办理法律援助等事项12770件。农村网格化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食品药品监管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完善社会治安动态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群众的安全感、治安和执法满意度大幅提升。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全市各条战线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工作不断加强,工会、青少年、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发展,市档案馆晋升国家二级档案馆,机关事务管理、新闻出版、移民、保密、仲裁、地方志、对台、气象、防震减灾、住房公积金、政府采购等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扶贫开发、援疆援恩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过去的一年,我们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行政事业单位“三公”经费下降35%,市政府会议和发文数量分别减少11%和20%。坚持依法行政,修订完善政府工作规则,出台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市级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政府合同管理等办法,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聘请政府法律顾问,行政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100%,政府透明度排名全国地市级第4位。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人大建议109件、政协提案391件,满意率达98%以上。加强审计监督、行政监察和行风评议等工作,在全国率先推行财政大监督机制,举办3期电视问政活动。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入开展纠风治乱,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纵深推进。
各位代表,上述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上下团结一心、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驻荆部队、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在荆中省单位和广大外来投资者,向所有关心、支持荆门发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宏观环境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虽然“高于全省平均、同类城市领跑”,但与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经济总量不大和结构不优并存,“快增长”与“调结构”平衡难度增大;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挑战,融资难、融资贵和结构性缺工问题依然突出;民生工作还存在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居民持续增收难度增加;政府职能转变有待进一步深入,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开局之年,也是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既要正视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又要看到我市经济持续向好的态势已经形成;既要正视荆门发展不够的`阶段性特征,又要看到转型升级是我市行稳致远的动力之源;既要正视财政实力、社保水平与民生需求的差距,又要牢牢守住民生底线,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干出新作为。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市场、绿色、民生“三维纲要”,坚持“加速转型、缩差领跑”基本思路,深入实施“两大战略”,着力抓调整、促转型,抓投资、促增长,抓改革、促创新,抓民生、促和谐,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为提前全面小康、建设“四个荆门”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出口总额增长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省定目标。
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优化结构,打造荆门工业经济“升级版”
以壮大总量、调整存量、做优增量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工业转型升级“四大工程”,进一步夯实工业主导地位。
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编制并落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1+X”规划,推动石化产业向炼化一体化转变,磷化产业向食品级、电子级方向深化,建材产业向新型化、链条化迈进,机械产业向成套化、智能化跃升,纺织产业向规模化、精品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向精细化、高端化转型,力争六大传统产业总产值突破2800亿元。推广沙洋玻璃产业转型经验,鼓励各类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突出抓好荆门石化油品质量升级及适应性改造、盈德煤制氢、沃裕化工硫酸钙晶须、葛洲坝水泥异地技改、楚商产业城、中兴农谷产业园等项目建设。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压减水泥产能195万吨、平板玻璃产能76万重量箱。
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工程。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健康等新兴产业,力争总产值突破300亿元。抓好中集化工能源装备、叶威智能物联网及粮食机械等项目,加快推进荆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用好国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市政策,依托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双百工程”和格林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实施鄂中再生资源大市场等50个循环经济项目,完成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投资16.7亿元,积极创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市。以爱飞客镇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荆门航空产业园,打造通用航空创意经济示范区。支持金泉新材料、智展光学、金龙非、金汉江等企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培育新材料产业集群。推进华工科技荆门光电子信息产业园、鸿创科技等项目建设,力争尽快形成产能。依托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荆门产业园,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农用生物制品、生物能源等特色产业,支持神地、欣胱、润红等企业扩规增容。
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引导食品、建材、机械、磷化等行业的小微企业联合壮大,确保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鼓励龙头企业外引内联、做大做强,力争亿元以上企业新增75家,推动新洋丰、京山轻机、国宝桥米、洪森等向百亿企业进军。引导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眼光的优秀企业家。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品牌强市战略,选择200家创新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中小企业争创精品名牌。
实施工业园区增效工程。以扩园强园为抓手,深化“一核六片十五园”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进行扩区调区,努力在功能配套、产业聚集、环境提升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建立健全入园项目“六度”考评体系,支持各园区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力争全市园区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60个,总产值增长25%。发挥荆门国家高新区体制机制优势,通过扩大管辖权、下放审批权、整合执法权、赋予人事权和优化财税权,扎实推进“一区四园”建设。支持沙洋经济开发区创建省级高新区。
(二)坚持强农富农,深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农业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使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强化示范引领。持续推进中国农谷三大示范区建设,打造“三农特区”。在农谷核心区,加快实施联想高档水果产业园、万亩玫瑰产业园等项目,依托中兴、汇源等企业发展智慧农业,建成院士村一期项目,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在“荆三角”,提升五洋公路油菜花景观生态农业旅游线档次,推进凯跃农机博览城建设;在杨竹流域,抓好石牌“1+5”示范区、双龙苑万人社区建设,力争汉光农业物流园、富硒米业等项目尽快投产见效。大力推进大柴湖开发区建设,深化柴湖工业园与武汉东湖高新区结对共建,扶持罗成村整村推进土地流转和发展高效农业,加快移民生态新城建设步伐,完成1000户危房改造任务。
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围绕“一高三新”和“一抗三保”,进一步优化农业种养结构,积极推广“香稻嘉鱼”“42养羊”等27种生态种养模式,力争主推优质品种普及率提高到75%以上。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和高产创建活动,突出抓好100万亩小麦、250万亩优质水稻、160万亩双低油菜核心示范区建设,力争粮食增产1亿斤。实施“菜篮子”工程,确保全市最低菜地保有量50万亩。推进“退耕还草”“种草养畜”项目,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80个;发展特色水产,高标准建好一批现代渔业示范园区。深入实施“四个一批”工程,打造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加工水平高、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3.3:1以上,新认证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30个以上。
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力争总数突破2万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400家、家庭农场780家。加强气象预警防灾、疫病防控、森林防火及农业政策性保险等工作,推行统一供种、统一育秧、统一植保、统一肥水管理、统一农机作业等专业化服务,建设农机化综合示范区。创新“三资”管理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完成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落实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政策,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产权融资改革,力争农村土地经营权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规模达到2亿元。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屈家岭汉江引水、荆门汉江以西水系连通及城市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完成42座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固汉江堤防17公里。拉通乡村断头路300公里,健全农村公路养护管理机制。新增清洁能源入户1万户,户用沼气使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坚持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实施土地整治项目36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3000亩、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5000亩。
(三)坚持提速提质,保持经济“快增长”态势
切实强化扩投资、促消费、强实体、增效益的各项措施,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努力实现有质量的“快增长”。
高位推进项目建设。把“扩投资”作为“快增长”的关键,持续推进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两大竞赛”,全年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50亿元。健全重点项目推进机制,完善领导挂点包保、部门对口包联制度,开展项目拉练活动,促进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和PPP等投融资模式,鼓励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支柱产业、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等领域。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宣传推介、向上争取力度,力争普惠性项目获得更多份额、个性化项目取得更大突破。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商贸流通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做大做强电子商务园区,建成淘宝网荆门(中国农谷)馆,鼓励和扶持一批优秀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壮大。支持东方百货、金城集团重组成立供销集团,打造百亿商贸航母。加快推进武商荆门广场、星球·世界城、一马光彩大市场等项目和各县(市、区)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组建文体产业集团,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大洪山风景名胜区、纪南-纪山楚文化旅游景区、大太子(大口、虎爪山、太子山)森林休闲养生区资源整合,实施屈家岭考古遗址公园、汇源生态产业园、太子森林小镇等重点旅游项目。支持绿林山、明显陵创建5A级景区,漳河创建4A级景区,马河创建全省旅游名镇,积极筹备2016年中国(荆门)菊花展,办好第八届油菜花旅游节及首届紫薇花旅游节、首届中航爱飞客通用航空大会和中国(京山)第二届网球节,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5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0亿元。培育规范房地产市场,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智慧荆门”建设,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不断扩大保险、家政、文化创意等热点消费,推进特色商业街和夜市建设,确保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强化财税金融工作。以总部经济、支柱产业为重点,统筹推进市、县、乡财源建设,力争新引进总部企业5个左右,财政收入过亿元的乡镇达到8个。加强税收征管,促进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开展县域金融工程试点,加快创建普惠金融和信用建设示范区,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企业的监管和引导,力争新增贷款100亿元以上。强化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大力防控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建立荆门中科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创新科技投融资机制。支持凯龙加快上市步伐,力争一批企业分别在三板、四板和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
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落实中小微企业发展扶持政策,深化“进百企、解难题”活动,建立中介服务超市,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功能。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市财政投入资金3亿元支持企业发展。加强土地资源统筹配置,继续清理处置低效闲置土地,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加强校企合作、定向培训和村企对接,实行“一对一”“点对点”招工,破解企业“用工难”问题。严控各类涉企检查,坚决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
❼ 划重点:2022年,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
通信世界网消息 (CWW)5G作为支撑经济 社会 发展的新型基础设施和重要战略资源,已逐步成为推动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关键驱动力量。近日,工信部印发《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计划》提出开展网络体系强基行动,加快5G全连接工厂建设,打造10个5G全连接工厂标杆,打造“5G+工业互联网”升级版。
众所周知,5G具有大带宽、低时延、大连接等特性,可有效突破传统无线技术的瓶颈。通过在工厂内构建5G专网,可以连接工厂全域各个环节,使得厂内移动设备的大范围互联和协同成为可能。同时,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应用,为工厂生产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网络保障与技术支撑。
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5G网络已成为工厂的网络基础设施,逐步覆盖到工厂绝大部分应用场景,渗透到工厂生产运营和管理的方方面面,有效提升了生产运营效率,不断促进其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近年来,工信部一直大力推动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2021年1月,工信部发布《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3年)》,提出到2023年,在10个重点行业打造30个5G全连接工厂。《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1年工作计划》中提出打造3至5个5G全连接工厂示范标杆,而今年《计划》的目标,则是打造10个5G全连接工厂标杆。由此可见,5G全连接工厂的建设已成为工业互联网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此外,《计划》提出,培育推广“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场景,推动5G由生产外围环节向内部环节拓展,推广已有20个典型场景,挖掘产线级、车间级典型应用场景。
据了解,5G应用于工业互联网已是必然趋势。一方面,工业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5G的支持。5G的特性能够满足工业互联网连接多样性、性能差异化、通信多样化的需求和工业场景下高速率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业务连续性等要求。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是未来5G技术落地的重要应用场景之一,应用于工业互联网才能更好地体现5G的价值。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应用。国家以及相关部委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和推动“5G+工业互联网”发展,为“5G+工业互联网”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5G+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水平不断提升,赋能效应日益显现。最新数据显示,我国“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总数达到了2400个,创新应用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梯队。
同时,“5G+工业互联网”逐步落地生花,已在钢铁、矿业、家电、水泥、港口、电力等领域的应用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形成协同研发设计、远程设备操控、设备协同作业、柔性生产制造、现场辅助装配、机器视觉质检、设备故障诊断、厂区智能物流、无人智能巡检、生产现场监测等典型应用场景,有力促进了实体经济提质、增效、降本、绿色、安全发展。
当前,“5G+工业互联网”新征程已然开启,赋能千行百业的大潮正快速涌来。期待各行各业携手并进,打造“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的新篇章!
❽ 怎样推动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
“一个驱动”即创新驱动。实现工业绿色发展,必须探索全方位的创新道路,从理念、技术和制度3个层面开展创新。理念创新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世界经济正在加速迈向低碳化和绿色化,绿色经济时代即将来临,人类将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大跨越。这势必改变工业发展的传统模式,工业生产不再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这需要提出并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技术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关键。绿色技术涉及诸多学科和领域,前沿性强,需要持续地大规模研发投入,不确定性和风险较大。这就要求政府加强规划、战略和政策引导,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应用提供强有力的制度和资金供给。与此同时,工业技术的绿色创新既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新技术和新兴绿色产业,也要高度重视对传统产业的绿色改造升级。制度创新是工业绿色发展的保障。从国际国内经验来看,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培育壮大新兴绿色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政府则在战略规划、财税金融产业政策、环境规制等方面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管理体制。
“五个转变”即要素投入、主导能源、制造方式、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的转变。在要素投入转变方面,从主要依靠资源能源、劳动力、土地、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知识、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投入转变。在主导能源转变方面,从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型可再生能源转变。在制造方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材料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的减材制造、非智能制造,向新型的材料集约利用、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的增材制造、智能制造转变。在发展模式转变方面,从传统的要素投入型、规模扩充型的发展模式,向新型的集约节约型、质量效益型的发展模式转型。在治理体系转变方面,从传统的政府管理,向政府、产业、企业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工业绿色治理体系转变。
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首先,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强度指标,形成中长期目标约束和政策诱导。制定国家工业绿色发展战略,并根据各行业特点制定行动路线图。根据各地区不同发展水平和发展特点,因地适宜,分类施策,建立以单位GDP能耗和单位GDP污染物排放为核心的约束性指标体系,完善相关奖惩问责机制,倒逼地方政府走绿色低碳发展的路子。进一步完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健全节能减排的市场化机制和双向激励机制,促进工业领域的节能减排。大力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快能源转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活垃圾和废旧物质回收,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加大绿色投资力度,大力发展新兴绿色产业。在保持国家工业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积极化解产能过剩,淘汰钢铁、有色、建材、化工等行业的高耗能高污染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产能和僵尸企业退出。加快传统产业绿色改造升级,加大投资支持力度,打通传统产业与绿色技术之间的通道,将绿色技术、绿色工艺渗透应用到传统产业各环节。大力发展新兴绿色技术和产业,将发展新兴产业作为加快工业绿色转型的突破口,加大对新兴绿色产业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支持力度,加强对新兴绿色产业的财政金融支持。
第三,对接三大战略,推动产业梯度转移和国际产能合作,优化工业布局。落实“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通过“走出去”和国际产能合作转移部分产能,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同时,降低我国东部地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分布密度和排放强度。落实“长江经济带”和“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完善促进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各项沿海、区域开发战略的配套政策,优化国内工业布局,协调地区之间的绿色转型进程,缩小转型成果分配的差距,缓解工业绿色转型中的地区不平衡矛盾。
第四,提升绿色供给,培育绿色需求,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同步牵引工业绿色转型。积极推进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要素创新和配置方式上的作用,提升工业整体劳动生产率和质量效益。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开展清洁生产改造,实施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行动计划,强化工业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推进产业绿色协同链接,培育再制造产业。引导社会公众形成绿色消费和生态消费的理念和文化,实施绿色政府采购计划,利用市场机制创造更多的绿色需求。
第五,重点推进政绩评价考核、资源品价格、环境生态补偿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评制度,加强环境污染损失核算,建立并完善基于SEEA(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体系)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将其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资源条件适度发展。打破资源型行业垄断,推进资源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拓宽生态补偿资金渠道,鼓励探索资源交易等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模式,鼓励异地开发等新型区域生态补偿方式。
❾ 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你好!
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着一般的规律性;但在不同体制下,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第二,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远未完成,但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第三,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我国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四,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❿ 科左中旗为什么要发展工业经济 传统农牧业大旗
科左中旗主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按照“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要求,坚持“扩大增量与盘活存量”相结合,着力提升四大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工业发展提质增效,全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
加快工业总量增长,推进提质增效升级。强力抓招商、努力调结构、大力抓服务、全力促增长,工业经济总量、工业产品和企业效益显着提升。2014年实施的52个工业重点项目中投资10亿元以上4个、1-5亿元13个,项目数量、大项目比例、当年投产率均创历史新高。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70.6亿元,增长10.2%;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5亿元,增长10.9%;规上工业企业和新建成投产企业实现产值33.9亿元、增加值13.37亿元,分别增加2.78亿元和1.08亿元;工业用电量9424.95万千瓦时,增长6.39%;工业企业上缴税金首次突破亿元。今年计划实施工业重点项目41个,力争年内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0亿元,增长10%;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77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2亿元,增长1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