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余箐工业园2020有什么新规划
1.规划概述
(一)规划范围
此次规划的余箐工业园,位于珙县北部,其用地主要位于余家、双河、箐林三个行政村内。四至范围为:东至珙县与长宁县的行政边界,南至余家村鱼池湾、箐林村边界,西至自然山体的山谷及山脊线,靠近珙县白家村,北至宜珙公路和宜珙铁路,规划面积为612.56公顷,园区建设用地面积为582.97公顷。
(二)规划区功能定位
余箐工业园区定位为“以陶瓷玻璃、新材料为主导,仓储物流、机械加工、现代服务配套功能完善的建材园区,新型生态园区和产城一体化工业园区。”
(三)总体布局
余箐工业园总体规划布局结构为:“一轴、一环、一心、六片区”。
一轴:以余箐大道为工业区的主要发展轴线。
目前规划区内主要的对外交通联系道路为位于规划区北部的宜珙公路,园区已经建设有一条与宜珙公路基本垂直的纵向主干道—余箐大道,规划将其作为工业区的发展轴线,使工业区建设可沿余箐大道逐步纵向发展,有利于整个工业区建设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工业区的建设风貌得到集中体现,形成良好的城市景观。
Ⅱ 为什么要发展工业经济工业园区在其中的作用。从着名的理论角度出发说
工业园区(1nstrial Park),日本和韩国称工业团地,中国香港称工业村。它是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为发展经济、改善城市布局结构,所采取的一种重要的企业地理集中的建设方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工业园区起到了引进外资、促进工业发展、解决就业、扩大出口和增加外汇收入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办各类工业园区对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新技术研发、振兴出口导向工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际上早期建设的工业园区中,美国硅谷、中国台湾新竹、印度班加罗尔、英国剑桥、法国索菲亚·安蒂波里斯、韩国大德、以色列拉马特-霍瓦乌和爱尔兰国家科技园等八大工业园区的成功都得到了世界的普遍认可,被公认为世界一流园区的代表。它们共同的特征就是发展迅速,拥有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产业领域,关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建立了一套适合园区自身发展的模式,例如硅谷,它通过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来应对当地经济衰退,最终成为美国甚至全球经济发展的引擎之地。
我国工业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起步于1979年的深圳蛇口工业区,到2000年底,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已经成为拥有总资产111亿元,净资产由开发时的2亿元人民币滚动发展到56.3亿元,年销售收入47亿元,税后利润近4亿元,连续8年取得AAA级信用评级,有下属全资和合资企业 70多家的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经过二十多年的创业,现在蛇口工业区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一个集金融、证券、旅游文化娱乐、商贸、港口、房地产、石化储运与销售、供水供电及通讯、电子、软件、信息技术等现代高科技产业于一体的现代综合性企业集团。蛇口工业集团以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创造出中国改革和经济建设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在这里诞生了全国第一家企业银行———招商银行;全国第一家保险公司———平安保险公司,成为中国改革的“试管”、对外开放的“窗口”,并以经济建设的“蛇口模式”为世人关注。
近30年来,随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工业园区各项政策的不断完善,工业园区发展不断加快,其作用日益显现。工业园区的建设直接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如今,全国已经建立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含享受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苏州工业园区、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宁波大榭开发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海南洋埔经济开发区)。长期以来,54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都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据商务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工业增加值7414亿元,工业总产值 30219亿元,税收收入1570亿元,出口1492亿美元,进口1339亿美元。工业园区作为现代产业快速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其重要性愈加凸显。
首先,工业园区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拉动GDP和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火车头。以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区为例,该工业园区是亚洲最早成立的开发区之一。二战后,新加坡是一个缺乏资源、工业基础落后、失业率极高的弹丸之地。为了改变这种面貌,新加坡建立了开发区,选择了以吸引跨国公司投资为主的发展道路。裕廊位于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为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1961年政府计划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1968年园区内的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电力、供水等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同年6月新加坡政府成立裕廊镇管理局(JTC),专门负责经营管理裕廊工业区和全国其它各工业区。截止到2003年底,新加坡岛内已建立了30多个工业园区,共占地8025公顷,已开发5069平方公里,包含了7000多家跨国公司和本地的高技术制造业公司,对新加坡GDP的直接贡献率为25%,雇佣了全国1/3以上的劳动力。裕廊工业园区的成功建立使新加坡实现了快速工业化,且时至今日依然保持发展活力。其开发模式一直是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和模仿的对象。
又如,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同年5月实施启动。十三年来,园区的开发建设一直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40%左右,累计上交中央和省市各类税收460亿元。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80亿元,增长19%,超过了青海全省GDP总额;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5亿元,增长26%;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元,增长11%;进出口总额500亿美元,其中出口251亿美元,分别增长23%和31%;新增注册外资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在较高平台上继续稳步增长。目前,园区以占苏州市4% 的土地和人口、7%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6%的注册外资、到帐外资和30%的进出口总额。
其次,工业园区在产业集群化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产业集群化是21世纪产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工业园区专业化开发建设是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最主要的力量。工业园区在依托一定的区域条件和资源禀赋基础上,对产业链下的各个产业聚集能力越高,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就越强,也就越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进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聚至麾下。有“亚洲硅谷”之称的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园就是一个突出的范例。经过20年的发展,目前该园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 IT产业集群,英特尔、微软、惠普等IT巨头在此均设有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又如,国内珠江三角洲各工业园的专业化发展形成了以计算机、家电为主的产业集群,百公里内即可完成90%以上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以及100%的彩电部件的采购。工业园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可以形成资源高地、技术高地、人才高地,还可以大幅提高辅助产业的专业协作程度和产出效率。
再次,工业园区已成为产业升级与和谐发展的孵化器。园区经济的发展,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周边区域逐步走向城市化,工业园区随之也由单一工业化的经济功能区逐渐向多元功能的新城区发展,这是工业园区发展的大趋势。近年来一些优秀工业园区的实际情况已印证了这种转变。昆山工业园区已经与昆山市融为一体,无锡高新技术工业园已与无锡新区融为一体,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甚至直接将市政府等行政中心机构及商务区、生活区规划在工业园一期的核心地带。
第四,工业园区的发展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1955年法国发展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其核心观点是:在经济增长中,由于某些主导部门或有创新能力企业或行业在一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形成一种资本与技术高度集中、具有规模经济效益、自身增长迅速并能对邻近地区产生强大辐射作用的“增长极”,通过具有“增长极”的地区优先增长,可以带动相邻地区的共同发展。如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政府推动型的发展模式设立若干个经济特区,从而改变了我国传统产业在地理上的分布特征,建立了以新兴城市为圆心、以新兴产业链的边界为半径的动态的增长极。由于这种增长极的形成有着显着的偶然性,所以在后发优势地区内利用以政府为主的开发区建设模式,可以在资金、土地、劳动力要素供给方面提供低成本的流动,从而加速本区域内增长极的形成。增长极往往也会带来很大的技术溢出,从而改变区域产业结构和建立区域竞争优势。
显而易见,工业园区的发展绝不是仅仅实现资源转换、循环利用、增加GDP、增加税收和解决就业,更重要的是工业园区能通过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提升全省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装备水平,培育一批高素质的科技和管理人才,成为青海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业基地。
Ⅲ 苏州工业园区是哪一年开始建设的近年来苏州市的社会发展取得了哪些成就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了《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李岚清副总理和李光耀资政分别代表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起动。
苏州工业园区吸收了国内外开发区的成功经验,又有自身的显着特点:第一,它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签署协议兴办的国际合作项目;第二,园区的行政管理由中方全权负责。成片开发由中新合资的开发公司负责。对外招商引资由中新联合共同负责;第三,国务院同意在苏州工业园区自主地、有选择地借鉴新加坡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方面的经验。
1999年9月14日,中新两国政府联合协调理事会召开了第四次会议,确定了园区今后三年的发展目标:集中建设首期8平方公里,全面建成首期8平方公里的工业区,以及相配套的住宅区。同时按照园区发展的总体规划要求,以滚动的方式向前发展,根据市场要求,继续开发2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对于未来的发展,双方一致认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经济技术合作的重中之重,双方合作框架不变,开发主体合资性质不变,长期发展目标不变,双方合作支持园区发展的承诺不变。
地处苏州城东金鸡湖畔,行政区域面积288平方千米,下辖三个镇,户籍人口25万。
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达《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同年5月12日,苏州工业园区破土启动。
2002年02月23日,经报请省政府批准,苏州市政府同意撤销苏州工业园区斜塘镇,将其原辖区域并入苏州工业园区娄葑镇,实行镇管村体制,镇政府驻娄葑。区划调整后,娄葑镇行政区域面积90.84平方千米,总人口8.04万,辖10个居委会、28个村委会。
【苏州工业园区2003年区划一览】 2003年,辖4个镇;将跨塘镇临湖村划归娄葑镇管辖。(** 区划名录根据江苏省2003年底村及村以上代码整理。**)
跨塘镇 辖:居委会(桥北、新镇);村委会(蠡塘、娄江、娄东、娄中、湖滨、剑湖、古娄、上楼)。
唯亭镇 辖:居委会(唯亭、亭南、泾巷、东亭家园);村委会(浦田、夷陵山、施家滨、悬珠、阳澄湖)。
胜浦镇 辖:居委会(胜浦镇街道、金苑新村、吴淞新村、园东新村);村委会(金港、金东、吴巷、胜巷、旺坊、南盛)。
娄葑镇辖:居委会(新苏、葑谊、葑塘、团结、星湾、独墅湖、斜塘);社区居委会(苏安南、苏安北、官渎、东港家怡、东港家乐、金益、莲香);村委会(板阳、洋泾、倪庄、金厍、群力、东旺港、华莲、周葑、宅前、墩头、斜浜、金田、东巷、盛墩、建国、联合、南旺、南夏泾、姚东、西马、田巷、南沙里、临湖)。
【2004年底】 辖4个镇。(** 此处乡镇面积人口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电子版,2004年统计数据。**)
娄葑镇 面积72.56平方千米,人口228728人。
跨塘镇 面积33.59平方千米,人口 39751人。
唯亭镇 面积82.15平方千米,人口 32171人。
胜浦镇 面积16.20平方千米,人口 49266人。
2005年,根据江苏省政府《关于同意调整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苏政复[2005]33号),苏州工业园区唯亭镇和跨塘镇实施合并设立唯亭镇。据此唯亭镇将形成115.86平方千米的行政区域,人口5.8万,辖11个居委会、11个村委会。
在建设小康社会中率先发展
http://www.subaonet.com 2006年09月02日 苏州新闻网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是苏州波澜壮阔进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建设史,是振奋精神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史,更是轰轰烈烈继续在高平台上加快发展的发展史。五年来苏州经济发展的一组组掷地有声的数字,令人振奋,令人自豪。细细地解读这些数据,可以真实具体地展示苏州经济发展的亮点和特色,可以深刻地领悟苏州率先发展的时代风采。
GDP居全国第五位
“十五”时期,是苏州经济总量和综合实力显着提升、连续跨越大台阶的五年。继2002年、2004年苏州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跨越2000亿元和3000亿元的台阶后,2005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26亿元,在总量上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66766元,折合人均超过 8000美元。短短五年,GDP连续跨越三个千亿元级的大关,年均增长15.5%%,增速比“九五”时期高出3.9个百分点。GDP列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之后,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5位,比2000年提升了2个位次。
工业总产值居全国第二位
“十五”时期,苏州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大好时机,积极加强“三带”(即沿沪宁线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沿长江的基础产业带和沿沪浙的配套制造业产业带)建设;大力推进“两个”计划(即“IT产业倍增计划”和发展规模企业“220计划”),努力打造国际先进制造业基地。2005年,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579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31.1%%;总量继续扩大,工业生产总值跨过万亿元大关,达 121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908亿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27.3%%和32.8%%。苏州的工业总产值列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之后,位居全国第2位,比2000年提升了4个位次,苏州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
实际利用外资居全国第二位
五年来,苏州紧紧抓住中国加入WTO等有利机遇,主动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坚持把开放型经济作为第一性经济来抓,坚持把开发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着力加快5个国家级和10个省级开发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和功能的提升,促进全市开放型经济在较高平台上实现量增质升。“十五”时期,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有107家在苏州投资,累计注册外资57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98亿美元,分别为“九五”时期5倍和2.6倍。2005年,全市(按原口径统计)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2位。
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三位
五年来,苏州积极推进进出口主体、产品、市场和方式的多元化,重视推进大通关和口岸建设,促进进出口贸易继续高位增长。“十五”时期,苏州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的年均增幅双双达到47%%以上。特别是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其中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2000年的59.5%%上升到2005年的81.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了27.5个百分点。2005年,苏州进出口总额1405.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727.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仅次于上海、深圳居全国第3位,比2000年又提升了1个位次。
地方财政收入居全国第六位
五年来,随着全市经济的加快发展、新增长点的大量涌现和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加上全市各级充分发挥财政服务于经济、服务于社会的作用,全面推进和深化各项财政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地各部门增收的积极性,从而使全市财政收入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地方财力明显增强,有力地保障了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同时对国家的贡献也日益增多。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718.1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16.8亿元,均比2000年翻了两番,年均增长30%%以上;一般预算收入的总量、增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在全国大中城市的位次由2000年的第9位上升至第6位,显示了苏州雄厚的经济实力。
民营企业数量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来,苏州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尤其注重完善所有制结构、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市委、市政府制定并全面实施《关于促进民营经济腾飞的决定》以及各项配套政策,加强了发展民营经济工作力度,积极营造发展环境,构筑服务平台,为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2005年末,全市提前一年完成“民营经济腾飞计划”确定的民营经济注册资本三年翻番的目标。全市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总数分别为9.24万户和 23.08万户,数量名列全省第一位;注册资本分别为1706亿元和94.6亿元,私营个体经济注册总资本比“九五”期末增长7.6倍;民营企业的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达29.5%%,完成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0%%,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极。由此,也促进苏州的经济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开放型经济、民营经济和规模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基本形成。
服务业增加值居全省第一位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服务业的发展,制定了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作出了《关于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的决定》,确定了服务业发展的三大重点,明确提出要形成结构优化、特色明显、功能完善、开放度高的服务业体系,使服务业成为“打造苏州起飞的另一翼”。在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的鼓励推动下,生产性服务业的领域不断拓展,新兴服务业日益壮大,传统性服务业加快提升。2005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256.3亿元,位居全省第1 位,“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4.8%%。五年来,苏州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的确是令人瞩目的。苏州以占全国0.46%%的人口、0.09%%的土地面积,创造出了占全国2.2%%的国内生产总值、2.3%%的财政收入、9.9%%的进出口总额和8.5%%的外商直接投资的佳绩。虽然数据不能代表苏州经济发展的全部内容,但数据是最有说服力和直截了当的事实。上述一组组活生生的数据不仅诠释了苏州过去五年经济发展的辉煌,而且也预示着苏州又一次经济起飞的未来。
Ⅳ 我国四大工业区各发展什么工业为主,主要原因是什么
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区(也就是常说的“长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津京唐工业区。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
以重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区,中心城市有沈阳、大连、鞍山等。
(津京唐工业区、辽中南工业区和山东的烟台等又合称为环渤海工业带)
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广州。珠海、东莞。(泛珠三角还包括香港、澳门)
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工业基地. 中国北方综合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基地
珠江三角洲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厚政策,大量电子电器加工组装企业发展起来,由于交通上的便利,特别是据港澳台较近,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企业发展特别迅速,但是该地区的工业综合实力不是很强。
沪宁杭即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历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高度发展的地区,苏南与浙北依托上海,这个中国的经济首都,有着广阔的市场与经济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区,市场潜力很大。由于综合实力较强,该地区的发展将使四地区中最快的。
京津唐工业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是北京的众多高校,这是在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而且矿产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环境问题,特别是沙尘暴和缺水问题一直制约着发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较低,则更是大的阻碍。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重工业较全面,但结构老化,管理落后,大企业一般历史长,负担重,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资源丰富,但天气因素是巨大的制约因素。
所谓重工业就是生产生产资料的的工业,轻工业就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工业,综合型工业就是两者协调发展。轻工业相对重工业更加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
京津唐
地理区位优越。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的北部,扼我国北方地区海上门户,与日本、朝鲜和韩国等联系便捷,拥有“亚欧大陆桥”东端的天津港、大连港,是我国华北、东北的经济核心区,腹地范围广大,几乎包括半个中国。
自然资源丰富。拥有探明储量占全国40%的铁矿石和石油资源,以及大面积的沿海滩涂,自然条件优越。
农业生产稳固发达,基础工业实力强大,工业体系门类齐全,特别是石油工业、煤化工业、冶金工业、海洋化工、机械电子工业等都很发达,是我国北方最大工业密集区。
文化科技发达,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研究开发潜力巨大。全国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及情报文件机构、17%的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都集中在本区,尤其是京津地区是全国知识最密集的区域,能够提供经济发展所需的各类高级人才。
本区经济发展所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水资源和能源紧缺,此外,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产业结构转换艰难也是区域经济开发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今后要加强农业建设,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发挥交通发达、科技人才集中和钢铁石油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发展汽车、电子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钢铁、石油化工、重型机械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开发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同时要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信息、金融、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
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广阔、气候温和、河流纵横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是我国人口、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缘地带。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在原有的较好经济基础上, 1981~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递增达18%,高于广东14%和全国12%的增长速度,成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区。
本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同香港、澳门毗邻,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相当优越。这样的区位条件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转口大量出口商品,参加广泛的国际分工。
外商投资的热点地区。珠江三角洲是着名的侨乡,与港澳同胞、海外华侨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缘关系。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资,促进了本区的发展。1979~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实际利用的外资额占全国的16%,其中港澳资金占77%。外资进入的同时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经济管理方法,并对传统工业进行技术改造,创办了一批现代外资、合资企业,成为本区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
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现在,这里已经已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发达、工业门类较多、产品竞争能力较强的工业体系。家用电器、消费类电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医药、玩具、手表、自行车、多种日用小商品等轻工业均居全国前列。尤其是电子工业的产值占全国20%,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兴电子工业基地。
但是,珠江三角洲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盲目征地的现象,使耕地大量减少,造成了水土资源的紧张;同时也出现不重视农业的倾向,使基础农业受到明显削弱;此外,生态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今后的发展中,可利用香港和澳门主权的回归这一特殊的有利条件,在工业、金融、运输、贸易、旅游等方面进一步与港澳进行分工协作,互相补充。在改造、提高现有的家电、电子、轻纺、医药等支柱工业,发展新的支柱产业的同时,要切实加强耕地保护、加大农业投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长三角 (沪宁杭)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指以上海为经济中心,以沪宁杭为主体的一系列大中城市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腹地广大。本区地处沿海中段和长江口,既可通过海运与东北、华北、华南乃至海外往来,又可通过内河航运与占全国1/5陆地面积、1/3人口的长江流域内各省市相沟通,还可通过铁路与中、西部地带的各省市相联系,经济影响几乎遍及全国。
工农业生产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经济核心区,其面积仅占全国的1%,人口占全国的 6%,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的15%,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区自然条件丰腴,农业基础好,是全国闻名的高产稳产农业区,总体农业生产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有纺织、化纤、电气、电子、机械、化学、黑色冶炼及压延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制造、金属制品、食品、服装加工等多种行业,很多行业在全国总产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电子与电子信息、精细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等高新技术产业已经具有一定基础。
乡镇工业发展迅速。本区乡、镇、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约占全国同一类型总数的40%,大部分县以及县级市的乡镇工业产值已超过整个工业的 1/2,大多数县市的农村工农业产值中,工业已占90%以上,可见乡镇工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乡村工业化的发展同时促进了乡村城镇化的发展,各种人口规模的城镇等级齐全,使其成为我国城镇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但是目前本区的发展也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土地资源紧缺;区域环境质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加强农业发展,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大力进行对太湖的治理,保护环境;促进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改造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外贸、商业等第三产业;借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上海作为长江三角洲的经济核心地位和龙头地位,调整上海的产业结构,带动长江三角洲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
Ⅳ 交城工业发展情况
山西孝义经济开发区 煤炭化工、建材、耐火材料
山西文水经济开发区 化工、机械加工
交城经济开发区即夏家营生态工业园
2006年9月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并更名为山西交城经济开发区
园区基本情况 2002年9月份,交城县委、县政府开始筹建夏家营生态工业园区,2003年5月份,经吕梁行署批准正式成立“吕梁地区夏家营生态工业园区”,2003年11月份,《夏家营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规划》经省经贸委论证通过,成为全区唯一通过论证的园区。夏家营生态工业区坐落于交城县东部,是交城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平台。园区规划面积为21.75平方公里,涉及两镇14村,人口14000余人。2004年6月,由山西省吕梁地区清理整顿土地市场办公室整合保留,经省国土资源厅做出规划,审核面积为13平方公里,以307国道为轴线分南、北两区。园区现有企业80余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户,初步形成了以煤焦、化工、冶炼、机械铸造、建材为特色的符合工业生态系统的工业产业集聚区。2004年园区规模以上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87301.7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46%;完成销售收入170888.64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37.14;实现利税总额34550万元,与上年同比增长108%。 夏家营生态工业园区距太原市不足50公里,往返太原有太祁高速相连,是省城太原的近郊地区,处于太原经济强辐射圈内,并且靠近离柳能源基地,是吕梁市的门户。2004年园区新建、续建项目共20项,总投资50亿元,当年完成投资16亿元,夏家营生太工业园区已经成为全省及至全国的投资热土,它在我县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安排在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方面起到了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
Ⅵ 如何打造工业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制造业也必然向信息化、智能化阶段发展。工业4.0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不仅促进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也让智能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今,我国大多数城市纷纷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园区,但智能制造产业园区规划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部署智能制造园区规划,首先要了解这是个什么园区种类。智能制造产业园区是指生产过程采取智能制造模式的园区,其以“园区+互联网”为理念,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与制造活动各个环节相融合,对各项设施、服务进行升级,而不管它生产什么产品。通俗说,智能制造产业园区就是高配版、智能化、科技化,管理成本更低,生产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制造类园区。由于产业园区普遍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属性,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长。因此,做好产业园区规划,才能使后续的招商运营更好地开展,避免空置等问题。
那么在进行智能产业园区规划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
适应性
一个地区能否构建智能产业园区,关键要从区域区位、生产要素、市场需求、产业基础、政策规划、创新能力等维度来衡量发展智能产业园区的适用性。
我国工业化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工业1.0、2.0、3.0、4.0将在各地区长期并存。工业1.0机械化,工业2.0电气化、半自动化(用硬件控制),工业3.0信息化即数字化网络化,少人或无人自动化,工业4.0即智能化(引入人工智能)。这是一个技术与工业发展的过程,不能割裂,也不能跳过。
不同智能产品(服务)具有技术密集度差异,不同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地位、不同项目的投资规模与回收周期也有区别。智能产业园区需要根据园区发展战略来选择智能产业(或服务)、主题、企业和项目,而园区的发展战略受制于区域发展战略、园区开发运营主体的发展战略。
系统性
产业园区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生态系统,也是城市产业生态系统里面的子系统,因此,产业园区规划需要有系统思维。
第一,需要有产业系统思维。一个园区,如果占地空间比较大,适合引进多种产业,需要明确主导产业与关联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布局在园区,关联产业可以布局在园区里面或者周边。一个园区,如果是引进一种产业的专业园区,则需要明确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如果一个园区只有一个企业,譬如华为的欧洲小镇,则需要明确园区产业、城市与资本的系统之间的协同。
第二,要有区域系统思维。园区的产业系统需要与周边区域的产业系统协同发展。处于上中下游的同一纵向价值链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对接,共享资源与市场。处于横向的相关联产业的不同园区,考虑产业错位发展,共享资源与市场。园区的产业规划还需满足上位政策规划的要求,在满足上位政策规划要求的基础上,再细分产业、领域、项目的规划发展。
第三,要有战略系统思维。产业园区是比较完整的产业生态,需要开发运营主体具有较大运营体量、足够“自持运营”能力,这又需要园区开发运营主体制定很好的开发运营战略。
创新性
智能产业园区规划的创新性推进规划质量进入新层次,园区主题、招商方式、运营服务以及政策制度的制定都可以进行创新。园区主题的提炼需要精简,定位瞄准细分领域,实行差异化经营;园区招商需要与产业规划无缝对接,需要对目标产业与企业深入了解,建立项目库。招商还可以联合入园企业、行业协会与政府机构,利用企业网络拓展招商资源,实现产业联盟招商。
产业园区需要培育企业成长、培育园区未来的现金流。智能产业园区入驻企业的更多是新生企业,更需要各种培育服务。服务创新提高园区可持续竞争优势。
智能制造产业园的优势在于其可构建集“科技研发+产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并且能提供风投、融资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能够帮助中小企业迅速转型,抢占大时代变革的先机。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爆发式增长,不仅激发了业内外资金的投资热情,也使得各地形成建设智能制造产业园区的热潮。目前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已成为全球争相抢占的科技、经济制高点,中国制造业应立足长远,为未来的智能经济竞争做战略布局
Ⅶ 工业基地和工业区是怎样发展来的
工业地域类型之一,指存在于一定地域的、大量生产某种或某几种工业产品,能全部或部分地满足全国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的,并能在物力、财力、生产技术力量和生产建设经验方面支援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集中地。它一般是在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建设条件、较强的技术力量和雄厚的经济基础,并经较长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的。工业基地按其性质划分,有专业化工业基地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两种类型。前者指以某一部门为主的工业基地,如山西为我国煤炭工业基地,鞍山为我国钢铁工业基地,内蒙古的白云鄂博为稀土工业基地,甘肃白银、金昌为有色金属基地。后者指各工业部门均有一定比例的工业基地,如德国的鲁尔重工业区,我国以上海为中心的沪宁杭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辽中南重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等大型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工业区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工业分布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本区范围内的一些工业部门,一般联系紧密,内部结构比较协调,并有一定的共同利用市政工程设施的基础。在工业区内,主要包括生产厂房,仓库运输设施,动力设施,生活福利,管理设施以及空间绿地等。工业区按性质可分为综合性工业区和专业性工业区两种。我国在上海浦东新建立的新技术产业开发工业区,主要依靠上海的科技力量基础雄厚,发展了以技术为专业的工业区;汕头特区的龙湖出口工业区,深圳蛇口工业区,珠海特区内的以建材工业为主的厦湾工业区等专业性工业区。厦门特区则是发展出口加工工业,以电子、仪表、轻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五金机械、家具工艺为主,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业区。
Ⅷ 我国四大工业区的优点,缺点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分别是什么啊
中国四大工业区:京津唐综合工业区,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长江三角洲工业地带(沪宁杭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带。京津唐综合工业区.:中国北方综合性工业基地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区.:全国最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基地
一、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位于温带季风区,濒临渤海,区内有全国的政治中心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重要。
(2)自然因素:温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地形平坦。
(3)社会经济因素:资源丰富(华北油田、开滦煤矿、长芦盐场、棉花等);交通便利(海运、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管道类型齐全);科技发达;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能源充足(*近山西能源基地)。
不足:水源、能源不足;污染严重
发展方向:资源型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二、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区位分析:
(1)地理位置:濒临渤海、黄海;*近俄罗斯、朝鲜、韩国;地理位置优越。
(2)自然因素: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以辽河为水源。
(3)社会经济因素:煤、铁资源丰富;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农业资源支持;国家政策支持;国防安全,土地租金不高等。
不足:许多矿产资源濒临枯竭,资源相对不足;水资源不足;科技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市场经济不发达,计划经济影响大;区内环境污染大。
调整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积极引进外资;治理环境污染。
Ⅸ 我国四大工业区的相同的发展优势是什么要简洁回答
一、辽中南工业基地(含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大连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为主。 二、京津唐工业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为顶点的三角地带,唐山的“唐”,不是塘沽的“塘”),有钢铁、机械、化工、电子、纺织等工业,它是我国第二大综合性工业基地;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三、沪宁杭工业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为顶点的三角地带,还包括苏州、无锡、常州、熹兴、宁波、南通等城市,也称长江三角洲),它是我国第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都很发达;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位于亚热带地区;濒临长江、东海,地理位置优越。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降水丰富,雨热同期;三角洲地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水源充足。工业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素质高;市场广阔;经济腹地宽广;工业联系好;政策扶持;浦东开发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丰富的农副产品等。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含广州、深圳、珠海、惠州、东莞、佛山、中山、江门等一系列工业城市),该地以服装、电子、玩具、食品等轻工业为主。
京津唐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北京、天津、唐山。 2.地位:轻重工业都较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中国北方综合性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今后重点可放在钢铁、石油化工、海洋化工、电子、高档轻纺和精细化工方面。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沈阳和大连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等工业城市。 2.地位:是我国重要的古老工业基地之一,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今后仍应发挥其作为重工业基地的优势,要更新设备,提高产品质量,适当限制某些耗能大,当地又缺乏原料资源工业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轻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佛山、惠州为副一级中心,包括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各城镇。 2.地位: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发展以出口为主的多种加工工业、汽车制造、核电、旅游、石化、文化、电子和制造业等。
沪宁杭工业基地
1.工业中心:上海、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等。 2.地位:轻重工业都非常发达,全国最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发展方向:以轻工、纺织、机械、电子、冶金和化工为主体。
各工业区的优缺点
珠江三角洲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厚政策,大量电子电器加工组装企业发展起来,由于交通上的便利,特别是据港澳台及东南亚较近,多侨乡,来料加工来样加工企业发展特别迅速,但是该地区的工业综合实力不是很强。 沪宁杭即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该地历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产生活高度发展的地区,苏南与浙北依托上海,这个中国的经济首都,有着广阔的市场与经济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区,市场潜力很大。由于综合实力较强,该地区的发展将使四地区中最快的。不足:能源、资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紧张;污染严重。 京津唐工业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托的是北京的众多高校,这是在技术上的独特优势,而且矿产丰富,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环境问题,特别是沙尘暴和缺水问题一直制约着发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较低,则更是大的阻碍。 辽中南重工业基地,重工业较全面,但结构老化,管理落后,大企业一般历史长,负担重,不适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地区资源丰富,但天气因素是巨大的制约因素。该地区有稠密的铁路,公路交通运输网
Ⅹ 工业园有什么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需要,产业园逐渐被政府所重视,因此产业园成了助推当地经济的重要武器。那么,产业园是干什么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呢?
一、产业园是干什么的?
1.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产业园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
2.带动关联产业发展
产业园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产业园主要有哪些类型?
1. 特色产业园区
专门为从事某种产业的企业而设计的园区,园区的产业定位明确。这种园区一般是在区域特色工业也就是地方企业集群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
2.产业开发区
是政府或企业在没有切实产业基础的地区征用土地完善基础设施, 然后再运营相关成熟模式来形成园区,加上优惠政策招商引资, 吸引企业进驻, 所谓的“筑巢引凤”, 可以称之为先建园区后引产业的发展模式。
3.按其类型可分为:物流园区、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总部基地、生态农业园区等。
三、产业园发展前景如何?
中国GDP的四分之一来自于产业园区经济。到2020年底整个产业地产公司包括增值服务、基础服务,即房地产开发、出租和金融投资,三块业务加起来可能是4.6万亿元这么大的规模,整个产业园区的空间较大。当前,产业园区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各类产业园区应该抓住机遇,围绕都市圈,围绕产业红利做事情。
产业园区建设与传统房地产开发具有部分替代性。而当前国家对传统房地产项目不断的进行调控,这也客观上为产业园区建设创造了更大的经营空间,减少了产业地产的投资风险,提高了园区运营的稳定性和可控性,吸引了更多传统住宅房地产开发商的目光。金融危机之后,大约有12%的传统房地产开发商转投产业园建设项目,从2005年第一次房地产调控开始,则有约30%的传统房地产商转向产业园建设开发,二线城市比例稍低。
“十二五”期间各地千亿级产业园规划有10余个,在未来五年中国将进入各类产业园区建设高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