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近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工业化的基本特点
1、首先在棉纺织、毛纺织等轻工业部门实现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产生化工、冶金等重工业,重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2、之前都解决了农村资本主义化的问题,如英国圈地运动、法国给农民卖小块地,农民失地或取得自由地位,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3、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第一、二次工业革命,实现了由工匠技术革新到科学家创造同生产实践结合的跨越;4、工业化过程中为打开海外市场,进行殖民扩张,输出商品、资本,掠夺原材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5、工业资本同商业、金融资本联系日趋紧密,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工、商、金资本结合成各种垄断组织;6、在经济方针上实行自由放任主义,主张政府不干预经济运行,只充当那个“守夜人”,导致经济危机频发⑵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工业化的特点
1.【英国】英国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国家,它最初是由原始积累向轻工业化过渡,再实现重工业化的。最初英国通过海上劫掠、开辟殖民地等方式,促进了本国资本的积累,为轻工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英国通过原先积累的金银、海外原料及殖民劳动力,迅速转化为工业革命后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又继续促进了英国海外殖民扩张的开展,17--18世纪,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攫取了世界霸权。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英国国内对资本和商品市场的严重依赖,阻碍了其技术革新,英国重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原有基础上开展的,一直到二战结束前,发展较缓慢。
2.【法国】法国在大革命之后也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受先代重商主义的影响,法国在效仿英国进行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不仅发展轻工业,还大量投放外债,通过赚取债务差额来为本国工业化提供资本,同时受国内封建势力与国外敌对武装的破坏,法国资本主义一直未能独立发展,资本投放于工业技术更新中的比例较小。这些都造成法国资本主义工业的滞缓。直到二战结束,英法都受到战争破坏而使工业长期服务于军事,造成了工业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工业的长足发展。
3.【美国】美国相比前两国,不仅拥有安定的政治环境和丰富的天然资源,还在最初的百年发展中吸收大量的劳动力和技术人才,在开发这片新大陆的过程中,轻重工业的发展结构相对较好,虽然在一战之前美国已基本实现经济全球第一的目标,但真正攫取世界经济霸权则是在一战后,直至二战结束,美国的霸主势力。充分反映它在工业上的雄厚实力。
⑶ 为什么说法国工业化是渐进式发展的呢
转引资料:
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法国的工业化由于没有像英国、德国、美国等国那样出现明显的“起飞”阶段,法国经济的增长又给人一种相当“缓慢”的印象。因此过去一提到法国工业化往往冠之以“落后”“水平低”“缓慢”等评价.
第一,关于法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往将法国的工业化归入失败典型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认为在19世纪,法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新论》则把法国的经济增长放在整个19世纪这个长时段的视野范围内,与同时期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对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证明法国的工业化虽然没有出现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所经历过的“起飞”阶段,但是在整个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法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渐进的增长。法国经济增长的这种渐进模式也并未妨碍法国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法国在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一种渐进的、没有起飞阶段的特征,这种渐进并不意味着法国经济增长的缓慢,从长时段来看,法国的经济增长业绩值得肯定。
第二,关于法国的工业结构。传统的观点认为,法国产业结构陈旧落后,传统工业长期占优势地位。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优势,它影响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采用,导致生产率低下,阻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新论》则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法国的传统工业虽然长期在比重上占有优势地位。但是一方面由于法国传统工业生产的都是附加值较高的高档消费品,尽管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是生产率并不低。另一方面,由于法国工业结构的传统工业和现代工业同步发展的“二元”特征——在传统工业中,中小企业的确占优势,然而在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中,大中型的企业则占明显优势,因此法国的工业结构只能称之为大中小企业并存或者产业结构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的工业结构特征不仅没有对法国的工业化带来阻碍,恰恰相反,就法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三,关于法国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判断工业化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是否超过农业产值,工业人口是否超过农业人口。而在法国由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农业人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无疑会认为,法国农业状况肯定会对工业化产生不利影响。《新论》则认为法国的农业和工业保持了长期协调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农业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轻工原料和稳定的国内市场,从而避免了经济上的大起大落,保证了法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法国避免了像英国一样的城乡巨变给农民和工人带来的穷困和痛苦,以更加人道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
第四,关于法国银行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传统的观点往往指责法国的银行结构落后,货币手段发展不充分,而且将大量资金投资海外,必然会引起国内工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影响到法国工业化的整个发展进程。《新论》认为以往我国史学界关于法国金融业优先发展的说法是混淆了金融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优先地位与金融业本身发展的实际。法国金融业本身的发展的确比较陈旧和落后,长期无法适应工业投资的需求。但这并没有造成法国工业资金的不足。因为法国工业资金的积累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利润的再投入和合股经营等自我集资,对银行的依赖很小。因此法国银行资本向海外大量投资并未对本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相反通过向国外的资本输出消化了国内多余的资本,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保证了法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对俄国的资本输出对保持俄法同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义。
第五,关于法国的交通和科技与工业化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铁路运输)和科技作为影响工业化进程的两大重要因素,历来受到工业化问题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法国的交通和科技的落后也历来被看作是法国工业化道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论》却认为法国的铁路建设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并不亚于德国,其绝对长度在1890年也超过了英国。另外,法国传统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与铁路交通互补,形成了法国相对先进的交通系统,成为法国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法国在以煤、铁、蒸汽为基础的技术的推广上存在不足,但这是法国的自然资源少、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等因素决定的。从整体而言法国在19世纪也是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一大批当时着名科学家,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在许多新兴工业中,法国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都相当迅速地引用了最新的技术。
第六,关于法国的人口因素与工业化的关系。19世纪法国的人口增长相对其他工业化国家,速度明显缓慢。过去往往从劳动力和市场购买力的角度将法国人口缓慢增长的特点视为经济严重受阻的重要原因。《新论》的作者却认为,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与法国经济增长的渐进模式是相互适应的。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足。而到下半叶出现的人口稍显不足问题,则通过技术改造得到了解决,未对法国工业化的进程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第七,关于市场与法国工业化的关系。以往关于法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忽视了法国的市场特征与法国式工业化道路两者之间的关系。《新论》认为19世纪上半期,由于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大陆政策的影响,法国的殖民贸易和其他海外贸易受到了重创,在这种情况下,法国的工业发展走了一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道路。在国内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的购买优势,大力发展周转快、利润高的传统消费资料的生产,并且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铁路建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也不放弃海外市场,克服内外压力,尽力扩大海外贸易,为法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提供了充足的市场,保证了法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第八,关于国家干预对法国工业化发展的利弊作用问题。国家积极参与工业化的进程,是法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对于法国国家干预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国内外学术界历来是众说纷纭。《新论》认为相对于同样属于工业化“原发型”国家的英国,法国工业化中国家对工业发展的干预作用表现得要强烈得多。法国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和中央集权式的政治统治,使得法国政府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法国政府对于经济的干预,主要还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的。对内主要还是充当了经济秩序维护者的角色;对外则通过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捍卫民族经济的利益。此外,国家还利用金融和国家财政的杠杆作用来调节经济,这是现代国家管理经济的常用手段,而19世纪的法国政府在这些方面早就有了突出的表现。从法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和法国政体比较专制,对经济干预较多的时期两者是相互重合的,这说明法国政府的主要作用还是值得肯定的。
在对法国工业化进程中众多因素的全面论述后,《新论》总结出了法国工业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几点特征,主要有:经济上的无“起飞”阶段,持续渐进的增长模式;工业结构上的“二元”特征;工业和农业相对平衡的发展;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市场特征;银行资本与工业发展的相对分离;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铁路建设;结合本国实际的科技发明与应用;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人口的缓慢增长等等。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这使法国顺利地完成了工业化。
http://www.pep.com.cn/czls/jszx/xstj/xsjs/200211/t20021116_2358.htm
⑷ (世界近代史简答题)英、法、德、美、俄工业化模式各有怎样的特征
12~19世纪西方七次经济革命?好像没谁组织过吧?我来试试.
1.英、法、德、美、俄工业化模式各有怎样的特征?
英国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
美国工业化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得天独厚的延伸,在英国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内部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
法国想通过民主的政治体制来发展经济,为建立这样一种政治体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是一种介于内生型和应激型两种模式之间的类型。
德日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建立了干预性很强的政府和一个主动积极的官僚体系。
苏俄选择了集权的计划手段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
-----
英美等国工业化模式http://www.chinabbc.com.cn/yljc/ldview.asp?newsid=200191713345604&classid=109106105
另请结合参考crethia的回答
2.列举12~19世纪西方七次经济革命及其中心地域。
1)封建庄园制度的瓦解。佛兰德尔,早在12世纪中期已经有许多庄园制度解体的迹象;在德意志中部和英国,只是到13世纪末,庄园制度才开始崩溃;14世纪以后,庄园制度的瓦解在更大范围内继续发展,英国迅速走到了西欧各国的前面;15世纪以后,出现了一个广泛的独立小农阶层,小农经济在农业中占了优势地位。
2)城市商业中心的兴起。以意大利和尼德兰为中心,12世纪以后城市商业日益发达,国际贸易的发展更为迅猛;到 14—15 世纪,西欧出现 4个区域性贸易区,即地中海贸易区、北海和波罗的海贸易区、汉萨同盟、不列颠贸易区;商业信用和银行业在西欧逐渐成长起来。
3)手工工场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14—15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尼德兰南部以及其他一些地区出现了手工工场。自15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行会小生产者的分化,促进了城市资本主义手工工场的产生。
4)商业革命,指从16世纪起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商业经济领域产生的一次重大变革。其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拓展、商品种类的增多、商业贸易中心的转移、商业强国的崛起和价格革命。商业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的商业地位开始衰落,大西洋沿岸的国家西班牙、荷兰、英国和法国成为四大商业强国。美洲的白银大量流入,引起货币贬值、物价上升,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5)圈地运动长达三个多世纪与继而兴起的农业革命,对英国经济发展影响之大,仅次于工业革命。
6)工业革命,有时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18世纪中叶发源于英格兰中部地区。工业革命使人类跨入了机器时代,带来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
7)第二次工业革命,即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1870年前后,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以德国和美国为中心,工业化重心转移到重工业,电力、石油、化工、汽车等新兴工业成为支柱产业,传统的钢铁、造船等重工业也迅速发展。
⑸ 法国到20世纪没有彻底实现工业化的原因是什么!!!
法国工业化是渐进式法国工业化道路不同于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几点特征,主要有:经济上的无“起飞”阶段,持续渐进的增长模式;工业结构上的“二元”特征;工业和农业相对平衡的发展;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市场特征;银行资本与工业发展的相对分离;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铁路建设;结合本国实际的科技发明与应用;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人口的缓慢增长等等。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彼此之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这使法国顺利地完成了工业化。
⑹ 为什么法国工业化是渐进式的
在西方各国的工业化过程中,法国的工业化由于没有像英国、德国、美国等国那样出现明 显的“起飞”阶段,法国经济的增长又给人一种相当“缓慢”的印象。因此过去一提到法国 工业化往往冠之以“落后”“水平低”“缓慢”等评价,相对于英国的工业化而言,法国的 工业化道路则被当作失败的典型。不过近十几年来,西方有一些从事法国工业化研究的学者 ,在新的工业化理论的指导下开始重新审视法国工业化,对法国工业化失败论的传统观点提 出了质疑。在国内学术界近几年也有一些法国史的研究者就此提出了不同意见,但是到目前 为止,国内对于法国的工业化道路从整体上还没转变“失败典型”这一传统的认识。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由沈坚撰写的专着《近代法国工业化新论》采用了目前最新的工 业化理论,通过对法国工业化道路全面分析,总结了法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对“法国 是工业化失败的典型”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
《近代法国工业化新论》(以下简称《新论》)一书,是沈坚同志在总结多年来国内外法国 经济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的一次全新探讨。《新论》一书共20余万字, 除绪论部分,正文分9章。作者首先在绪论部分介绍了工业化理论的整个发展状况以及法国 工业化问题的研究现状。然后,在正文部分逐章分析了法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经济增长模式及 法国的工业结构、农业发展、市场特征、银行作用、交通和科技发展、国家政府的干预以及 人口增长等影响工业化过程的众多因素,探讨了它们在法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独特性表现以及 各种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法国工业化的九点特征,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结论:法 国的工业化道路是一个特殊的典型,而不是一个失败的典型。
《新论》一书以“新论”为题,突出了它不同于传统观点的特点,笔者认为其立论新颖的 主要依据集中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转换视角,运用了新的工业化理论。二、结合法国 的社会历史现实来分析问题。三、以长时段的眼光来分析法国工业化过程中的特殊表现。 二战前关于工业化的认识主要是建立在单线的工业化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一理论的主要观 点是把工业化当作一个历史的单线发展的过程,强调各国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性特征,因此 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往往以英国的工业化为典范,从中总结出工业化的若干普遍特征,作 为衡量其他各国工业化成败的参照。从这一点出发来看法国的工业化,人们发现了许多不同 于英国的现象,尤其是法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整个工业化过程中都比较“缓慢”,往往由此 就得出了法国工业化失败的结论。在法国工业化失败论的前提下,人们又将法国经济发展过 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的因素解释为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为了纠正这一看法,《新论》的作 者首先从理论入手,介绍了二战后世界工业化理论研究领域的一些新的发展:即在讨论各国 工业化的道路时,不仅强调共性,同时更强调个性;强调在世界工业化过程中,各国具有自 己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构成工业化的各因素的表现形式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力度也各 不相同,因此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道路必然也会有所不同。
《新论》从这一理论出发,宏观地分析了19世纪法国工业化整个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因素, 在经济增长模式、工业产业结构、工农关系等许多方面,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第一,关于法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以往将法国的工业化归入失败典型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 认为在19世纪,法国经济增长速度缓慢。《新论》则把法国的经济增长放在整个19世纪这个 长时段的视野范围内,与同时期其他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对比,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 ,证明法国的工业化虽然没有出现大部分工业化国家所经历过的“起飞”阶段,但是在整个 19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内,法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渐进的增长。法国经济增长的这种渐进模 式也并未妨碍法国在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工业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因此,法国在工业化的 经济增长方面表现出一种渐进的、没有起飞阶段的特征,这种渐进并不意味着法国经济增长 的缓慢,从长时段来看,法国的经济增长业绩值得肯定。
第二,关于法国的工业结构。传统的观点认为,法国产业结构陈旧落后,传统工业长期占 优势地位。工业企业中中小企业占优势,它影响了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的采用,导致生产率 低下,阻碍了法国工业化的进程。《新论》则认为这一观点有失偏颇。法国的传统工业虽然 长期在比重上占有优势地位。但是一方面由于法国传统工业生产的都是附加值较高的高档消 费品,尽管生产的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是生产率并不低。另一方面,由于法国工业结构的传 统工业和现代工业同步发展的“二元”特征——在传统工业中,中小企业的确占优势,然而 在科学技术水平较高的现代工业中,大中型的企业则占明显优势,因此法国的工业结构只能 称之为大中小企业并存或者产业结构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的工业结构特征不仅没有对法国 的工业化带来阻碍,恰恰相反,就法国的具体国情而言,它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第三,关于法国农业与工业化之间的关系。传统的观点认为,判断工业化是否实现的一个 重要标准就是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工业产值是否超过农业产值,工业人口是否超过农业人口 。而在法国由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长期居高不下,农业人 口仍然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如果以这一标准来衡量法国的工业化水平,无疑会认为,法 国 农业状况肯定会对工业化产生不利影响。《新论》则认为法国的农业和工业保持了长期协调 发展的关系,一方面农业可以为工业发展提供粮食、轻工原料和稳定的国内市场,从而避免 了经济上的大起大落,保证了法国经济相对持续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得法国避免了像 英国一样的城乡巨变给农民和工人带来的穷困和痛苦,以更加人道的方式实现了工业化。
第四,关于法国银行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传统的观点往往指责法国的银行结构落后,货 币手段发展不充分,而且将大量资金投资海外,必然会引起国内工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影响 到法国工业化的整个发展进程。《新论》认为以往我国史学界关于法国金融业优先发展的说 法是混淆了金融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优先地位与金融业本身发展的实际。法国金融业本身的发 展的确比较陈旧和落后,长期无法适应工业投资的需求。但这并没有造成法国工业资金的不 足。因为法国工业资金的积累长期以来主要是依靠利润的再投入和合股经营等自我集资,对 银行的依赖很小。因此法国银行资本向海外大量投资并未对本国工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反通过向国外的资本输出消化了国内多余的资本,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保证了法 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对俄国的资本输出对保持俄法同盟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社会意 义。
第五,关于法国的交通和科技与工业化的关系。交通(主要是铁路运输)和科技作为影响工 业化进程的两大重要因素,历来受到工业化问题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因此法国的交通和科技 的落后也历来被看作是法国工业化道路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新论》却认为法国的铁路建 设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并不亚于德国,其绝对长度在1890年也超过了英国 。另外,法国传统的水路和陆路交通与铁路交通互补,形成了法国相对先进的交通系统,成 为法国工业化不可缺少的动力。在科学技术方面,虽然法国在以煤、铁、蒸汽为基础的技术 的推广上存在不足,但这是法国的自然资源少、以劳动密集型生产为主等因素决定的。从整 体而言法国在19世纪也是世界上科学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拥有一大批当时着名科学家,具有 明显的科技优势。在许多新兴工业中,法国的企业家和技术人员都相当迅速地引用了最新的 技术。
第六,关于法国的人口因素与工业化的关系。19世纪法国的人口增长相对其他工业化国家 ,速度明显缓慢。过去往往从劳动力和市场购买力的角度将法国人口缓慢增长的特点视为经 济严重受阻的重要原因。《新论》的作者却认为,法国人口的缓慢增长与法国经济增长的渐 进模式是相互适应的。在19世纪上半叶,法国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供给和市场需求的不足。而 到下半叶出现的人口稍显不足问题,则通过技术改造得到了解决,未对法国工业化的进程产 生明显的不利影响。
第七,关于市场与法国工业化的关系。以往关于法国工业化进程的研究,忽视了法国的市 场特征与法国式工业化道路两者之间的关系。《新论》认为19世纪上半期,由于法国大革命 和拿破仑的大陆政策的影响,法国的殖民贸易和其他海外贸易受到了重创,在这种情况下, 法国的工业发展走了一条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道路。在国内依靠丰富的人力资源的购买优 势,大力发展周转快、利润高的传统消费资料的生产,并且通过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加快铁 路建设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国家在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同时,也不放 弃海外市场,克服内外压力,尽力扩大海外贸易,为法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增长提供了充足的 市场 ,保证了法国工业化的顺利进行。
第八,关于国家干预对法国工业化发展的利弊作用问题。国家积极参与工业化的进程,是 法国工业化道路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对于法国国家干预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国内外学术 界历来是众说纷纭。《新论》认为相对于同样属于工业化“原发型”国家的英国,法国工业 化中国家对工业发展的干预作用表现得要强烈得多。法国虽然从表面上看,是一个经济自由 主义思想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家干预经济的传统和中央集权式的政治 统治,使得法国政府在整个工业化的进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过,法国政府对于经 济的干预,主要还是通过间接的方式进行的。对内主要还是充当了经济秩序维护者的角色 ;对外则通过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捍卫民族经济的利益。此外,国家还利用金融和国家财政 的 杠杆作用来调节经济。这是现代国家管理经济的常用手段,而19世纪的法国政府在这些方 面早就有了突出的表现。从法国历史发展的事实来看,工业化迅速推进的时期和法国政体比 较专制,对经济干预较多的时期两者是相互重合的,这说明法国政府的主要作用还是值得肯 定的。
在对法国工业化进程中众多因素的全面论述后,《新论》总结出了法国工业化道路不同于 其他工业化国家的几点特征,主要有:经济上的无“起飞”阶段,持续渐进的增长模式;工 业结构上的“二元”特征;工业和农业相对平衡的发展;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市场特征; 银行资本与工业发展的相对分离;起步晚,但发展迅速的铁路建设;结合本国实际的科技发 明与应用;国家对经济的积极干预;人口的缓慢增长等等。作者认为这些特点彼此之间并不 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共同构成了法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这使法国顺利地完成了工业化。
从学术研究上看,一方面,《新论》通过对法国工业化问题新的研究,对传统观点提出有 力的挑战,无疑将推动法国经济史研究,乃至整个法国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另一方面,《 新论》通过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特殊性问题的探讨,对西方学术界已经形成的关于工业化理论 中的一些普遍看法也进行了反思。如关于工业化进程初期,银行资本是否必然与工业生产有 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农业革命是否为工业革命的必要前提,人口因素的缓慢增长是否 必然会造成工业化过程中劳动力的缺乏和市场不足,从而阻碍工业化的整个进程等等。《新 论》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的论证,再一次证明了各国工业化道路虽然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但 各国在工业化的具体进程中,必然要结合本国的历史和现实条件,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 。因此在讨论各国的工业化道路时,也必须结合各国的实际才能作出合理的评判。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新论》通过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特殊性的论述,为我国探索一条有自 身特色的工业化道路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另外中国和法国的历史上有许多相似性,我们 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也常常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的深入研究,有助于 解决我国在工业化建设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不过,《新论》一书也存在一些有待深入之处,主要是:一、在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特殊性 形成过程的探讨中,作者主要集中于对工业结构、工农业关系、银行资本、铁路运输、人口 等经济因素的考虑,是否还应该把法国独有的文化、政治制度和社会心理等其他方面的因素 也考虑在内。二、由于《新论》主要着眼于揭示法国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性,纠正以往对法国 工业化道路的片面认识,而对法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失误和不利因素也有必要给予一定的说明 。三、《新论》在对法国工业化特殊性问题的论述上,基本还停留在对法国工业化道路特殊 性的现象描叙上,而对法国工业化特殊道路的形成原因,则很有必要在工业化普遍性理论下 作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⑺ 分析英法近代形成内生性的工业化模式的原因及其弊端
法国不是,法国是中间模式。
【 西方发达国家的三大工业化模式】
全球进入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以来,世界各国家根据自己不同的国情选择了不尽相同的工业化模式。
1. 内生型工业化模式:英国和美国
英国在世界上率先建立了工业文明,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是一种特殊的模式。美国的工业化的动因主要也来自内部压力,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
英国的工业化进程经历了相对漫长的过程。她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先是圈地运动,使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这时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开始了开辟广大的世界市场,为工业化发展创造条件。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技术革新大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利润的驱使,使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工业、贸易及交通运输业取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工业化。
美国的工业化可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英、美两国的发展还有许多共同点,除了它们都属于一种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外,语言、文化、政治传统、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类同,都占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有一个适宜工业化发展的政治机构和相应的社会组织,都能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们把英美两国的工业化模式合称“英美模式”。
英美工业化模式的共同特征,是政府较少介入的“自由放任”的态度。这种模式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所倡导的自由经济理论。英美模式在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由于“放任自流”也导致了一次次的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每次危机发生的时候,两国都需花较长的时间才把失误纠正过来。
2. 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德国和日本
由于是政府主导型,德日两国的工业化模式常被叫做“社会市场经济”。
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法国之后,经济起飞时间也相对较迟,通常被称为工业化第二集团的追随者,比美法等国晚了整整一代人。德国吸取了法国摇摆不定的教训,利用有效的社会军事组织形式,创立了一种成功的模式。
德国建立了干预性很强的政府和一个主动积极的官僚体系,这个体系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政府的努力,德国在19世纪末终于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后,通过明治政府的强力引导,在很短的时期内实现了现代经济的转轨。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建设,一方面对外扩张、掠夺他国财富,通过一种血淋淋的方式也挤进了列强的行列。
德日两国工业化都快速进行并取得了显着成绩,在工业化过程也具有许多的共同点。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之后,两国由最初强权推行的赶超模式,最终还是回到了民主体制下和平发展的道路。
3. 中间型工业化模式——法国
法国的工业化模式是介于内生型和应激型两种模式之间的一种中间型模式。法国的工业化走了一条十分曲折的发展道路。首先,在近代初期与英国相比,法国在各方面一直处于上风,在工业起步的阶段,其条件也并不比英国的差,但是法国没能成为“第一只变成青蛙的蝌蚪”。其特殊国情在于,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始国家政权就十分强大,但是强大的国家政权未能成为工业化的促进力量,反倒成为工业发展的障碍。于是,对法国来说,建立民主的国家体制就成了发展工业的前提。这个过程引发了反复和剧烈的社会动荡。并且,尽管民主政体最终是建立起来了,却同样不仅不能推动经济的发展,反而在特定的阶段,阻碍本国的经济起飞。当法国意识到放任政治和经济自由的模式行不通的时候,这才探索将管束和自由放任有机结合起来的模式。由于采取政府与企业对话协商等经济运行方式,法国的工业发展决策缓慢,效率偏低,但比较稳健。
不管哪一种工业化,都会造成贫富分化、资源耗费、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等弊端。
⑻ (世界当代史简答题)英、法、德、美、俄工业化模式各有怎样的特征
(一)内生型工业化模式——英国和美国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革命是自发产生和进行的,这种模式一般被称为内生型工业化,这是世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特殊模式,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英国的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廉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辟,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利润的驱使,使英国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农业不再占优势地位,工业和贸易及交通运输业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工业化。
美国工业化的动因主要来自内部压力,可以看作是英国工业化模式的延伸。因为美国有灵活的经济体系和政府强有力的指导政策,对工业快速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美国在英国的基础上进行了工业化内部创新,建立了更先进的生产模式。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1776年独立以来,依靠国内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特别是进行技术革命和制度创新,在短短的200年的时间里,就实现了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目前已成为世界上经济技术实力最强的国家,而且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首先,美国人创立了新的工厂体制。美国工业化时人力匮乏,但土地广大,水利资源丰富。于是,他们把原来一些分散的制作过程加以合并,实行新的分工,然后将制造某一商品的所有工序集中于一个工厂,并置于统一的管理之下。这种工厂制需要巨额资金,于是,组织有限公司成为解决资金的主要渠道,某一公司根据法律取得营业执照后,便可以从许多较小的投资者手里筹集资本,股东们只负“有限责任”,他们对公司的债务只按其所占有的股份比例承担责任。这种股份公司成为美国工业化的基础。
通用制是美国的另一项重要的技术创新。通用制使大规模的生产成为可能,产生“规模生产制”。在此之前产品是由工匠一件件制作的,而通用制的出现则使得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和大量投放市场,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此外,美国远离欧洲大陆,不易受战乱的影响,而且还可在欧洲列强混战时获得若干订货的好处。结果,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不仅迅速地成为彻底的工业化国家,而且成为了世界主要的超级大国。
英美两国的发展还有许多共同点,除了它们都属于一种内生型的工业化模式外,语言、文化、政治传统、以及宗教信仰方面类同,都占有十分广阔的市场,有一个适宜工业化发展的政治机构和相应的社会组织,都能获取工业化所需的原材料。所以通常人们把英美两国的工业化模式合称英美模式。
(二)中间型工业化模式——法国
法国模式是一种介于内生型和应激型两种模式之间的类型。法国的工业化走了一条十分曲折的发展道路,形成了独有的法国模式。首先,在近代初期,法国在各方面与英国相比一直处于上风,甚至在工业起步阶段法国的条件也并不比英国差,然而,法国却未能成为“第一只变成青蛙的蝌蚪”。法国各方面的条件与英国有点类似,采取自由放任的宽松政策是机械模仿英国的经验,法国的特殊国情在于,它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前从路易十四时代开始,就一直拥有较为强大的国家政权,但这些政权并未成为工业化的促进力量,反而在很多时候成了发展的障碍。于是,法国社会把建立民主体制视为经济发展的前提,而建立一个民主政府却引起了反复和剧烈的社会动荡,没有稳定的环境,法国以建立政治民主体制为先导的方式最终不仅未能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目的,反而在某种特定的阶段阻碍了法国经济的起飞。当法国意识到政治上、经济上的自由放任发展模式实际上已经过时后,才探索如何将政治民主化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看,当世界市场上已出现了一些领先国家,其余国家在竞争方面就不可能拥有与它相同的条件和地位。于是,要依靠某种经济之外的力量来帮助本国经济发展,而这种力量就是政府。此后的德国和日本依靠政府的力量取得了成功。它们得益于法国的探索——在一国经济起飞之际,其政治变革应追求一个能暂时适合经济发展的体制而不是一种绝对民主体制。
(三)政府主导型工业化模式——德国和日本
另一欧洲工业强国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法国工业化之后,其经济起飞时间相对较迟,德国通常被称为工业化第二集团的追随者,比美法等国工业化晚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它们吸取了法国摇摆不定的教训,利用有效的社会军事组织形式,创立了一种成功的模式。建立了干预性很强的政府和一个主动积极的官僚体系。德国政府在其工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德意志政府的努力,德国在19世纪末终于成为一个实力强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
而在亚洲东北部的日本,则是在明治维新后,通过明治政府的强力引导,在很短的时期内实现了现代经济的转轨,一方面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加速本国工业建设,一方面对外扩张、掠夺他国财富,通过一种血淋淋的方式也挤进了列强的行列。
德日两国工业化都快速进行并取得了显着成绩,而且它们的工业化过程有许多共同点。德日两国都是工业化第二集团中的主要国家,在发展的模式上,选择了应激型也就是政府主导型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其发展势头却超过了几乎所有的第一集团国家。这中间有很多因素,除了政府的作用和对教育的重视外,德日两国的企业卡特尔化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两国在工业化过程中,企业卡特尔化成为工业化的一种主要趋势,表现出工业化发展对规模经济的要求,没有规模,就无法有效地参与国际竞争。
德日两国在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彻底现代化,也是在二战以后借助于外力完成的。正是1945年后美国对这两个国家进行的强制性民主改造,其现代化任务才得以彻底完成,而这也是德日两国在战后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所以,也可以说,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探索之后,德日等国由最初强权推行的赶超模式最终还是回到了民主体制下和平发展的道路。
俄罗斯的找不到
第2条问题也找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