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建筑工业化是通过现代化的制造、运输、安装和科学管理的大工业的生产方式,来代替传统建筑业中分散的、低水平的、低效率的手工业生产方式。
㈡ 建筑工业化的优点是什么
新型建筑工业化可归纳为五个优点:
第一,标准化的设计。
建立标准化的单元是标准化设计的核心。其不同于早期标准化设计中仅是某一方面的标准图集或模数化设计。BIM技术的应用,即受益于信息化的运用,原有的局限性被其强大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能力突破,更利于建立标准化的单元,实现建造过程中的重复使用。
第二,工厂化的生产。
是建筑工业化的主要环节。目前最为火热的“工厂化”,其实主体结构的工厂化是根本的问题。传统施工方式中,误差控制在公分级,比如门窗,每层尺寸各不相同是主体结构精度难以保证存在最大的问题;主体结构施工采用的还是过度依赖一线农民工的人海战术;施工现场的诟病即为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造成的材料浪费、对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更为关键的是,不利于现场质量控制。而这些问题均可通过主体结构的工厂化生产得以解决,实现毫米级误差控制及装修部品的标准化。
第三,装配化的施工。
装配化施工中的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层面即其核心,特别是管理层面,工业化运行模式有别于传统形式。相比于目前层层分包的模式来说,建筑工业化更提倡“EPC”模式,即工程总承包模式,通过EPC模式,把技术固化下来,形成集成技术,实现全过程的资源优化。确切的说,这是建筑工业化初级阶段主要倡导的一种模式。作为一体化模式,EPC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使项目设计更优化,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及效益最大化,才能在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保证生产方式的转变。
第四,一体化的装修。
即从设计阶段开始,与构件的生产、制作,与装配化施工一体化来完成,也就是实现与主体结构的一体化,而不是毛坯房交工后再着手装修。
第五,信息化管理。
即建筑全过程的信息优化,初始设计就建立信息模型,之后各专业采用信息平台协同作业,图纸在进入工厂后再次进行优化处理,装配阶段也需要进行施工过程的模拟。可以说,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集成各种优势并互补,朝着建设逐步向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向发展,加上信息的开放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促使工程建设各阶段、各专业主体之间信息共享资源,解决很多不必要的问题,有效地避免各行业、各专业间不协调问题,加速工期进程,从而有效解决设计与施工脱节、部品与建造技术脱节等中间环节的问题,提高效率并充分发挥了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特点及优势。
㈢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
以构件预制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为生产方式,以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为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各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
专业人才:
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专业技术人员岗位考核共划分为3个级别:一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二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三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
一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不划分专业方向,具备综合运用各项建筑工业化应用技术的能力,以及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
二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共划分为5个专业方向: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预制构件制造、工业化装修;具备熟练运用其中某一项建筑工业化应用技术的能力,以及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
三级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共划分为5个专业方向: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术、装配式建筑设计、装配式建筑施工、预制构件制造、工业化装修;能够掌握其中某一项建筑工业化应用技术基本的能力,具备初步的管理操作和理论知识
建筑工业化应用工程师
㈣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至今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追求数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为重点;
第二阶段从追求数量向建筑品质的方向过渡,即第二代建筑工业化;
第三阶段的建筑工业化特征不仅是以生产方式上的组织专业化,部件社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更是把重点转向节能、降低物效,降低对环境的压力及资源环境循环利用及可持续发展,这就是新型建筑工业化。
㈤ 什么是建筑工业化
建筑工业化:按照大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建筑业,使之逐步从手工业生产转向社会化大生产的过程。它的基本途径是建筑标准化,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施工机械化和组织管理科学化,并逐步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建设速 度,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简介: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㈥ 工业建筑的特点是什么
1.生产工艺决定厂房的结构形式和平面布置
每一种工业产品的生产都有一定的生产程序,即生产工艺流程。为了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厂房设计必须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不同生产工艺的厂房有不同的特征。
2.内部空间大
由于厂房中的生产设备多,体积大,各部分生产联系密切,并有多种起重运输设备通行,致使厂房内部具有较大的敞通空间,工业厂房对结构要求较高。例如,有桥式吊车的厂房,室内净高一般均在8m以上;厂房长度一般均在数十米,有些大型轧钢厂,其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超过千米。
3.厂房屋顶面积大,构造复杂
当厂房宽度较大时,特别是多跨厂房,为满足室内采光、通风的需要,屋顶上往往设有天窗;为了屋面防水、排水的需要,还应设置屋面排水系统(天沟及落水管),这些设施均使屋顶构造复杂。
4.荷载大
工业厂房由于跨度大,屋顶自重大,并且一般都设置一台或数台起重量为数十吨的吊车,同时还要承受较大的振动荷载,因此多数工业厂房采用钢筋混凝土骨架承重。对于特别高大的厂房,或有重型吊车的厂房,或高温厂房,或地震烈度较高地区的厂房需要采用钢骨架承重。
5.需满足生产工艺的某些特殊要求
对于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厂房,为保证产品质量和产量、保护工人身体健康及生产安全,厂房在设计时常采取一些技术措施解决这些特殊要求。如热加工厂房所产生大量余热及有害烟尘的通风;精密仪器、生物制剂、制药等厂房要求车间内空气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洁净度;有的厂房还需防振、防辐射等要求。
类型
1.按用途:主要生产厂房;辅助生产厂房;动力用厂房;储存用房屋;运输用房屋;其它。
2.按层数:单层厂房;多层厂房;混合层次厂房。
3.按生产状况:冷加工车间;热加工车间;恒温恒湿车间;洁净车间;其他种情况的车间,有爆炸可能性的车间,有大量腐蚀作用的车间,有防微震、高度噪声、防电磁波干扰等车间。
㈦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是:
在实现一项工程的每一个阶段,从市场分析到工程交工都必须按计划进行。
构配件生产的重复性只有当构配件能够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建筑、不同使用目的和环境才有可能。
没有任何一种确定的工业化结构能够适用于所有的建筑营造需求,因此,建筑工业化必须提供一系列能够组成各种不同建筑类型的构配件。
㈧ 工业建筑有哪些特点
工业建筑的特点
1、厂房应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
2、厂房内部有较大的面积和空间。
3、厂房的结构、构造复杂,技术要求高。
4、必须紧密结合生产。
5、生产工艺不同的厂房具有不同的特征。
6、采光、通风、屋面排水及构造处理较复杂。
工业建筑:指供人民从事各类生产活动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包括。工业厂房:可分为通用工业厂房和特殊工业厂房。按工业类别分类包括。
工业建筑在18世纪后期最先出现于英国,后来在美国以及欧洲一些国家,也兴建了各种工业建筑。苏联在20世纪20~30年代,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中国在50年代开始大量建造各种类型的工业建筑。
(8)建筑工业感是什么扩展阅读
工业建筑发展趋势
工业生产技术发展迅速,生产体制变革和产品更新换代频繁,厂房在向大型化和微型化两极发展;同时普遍要求在使用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以利发展和扩建,并便于运输机具的设置和改装。
工业建筑设计的趋向是
1、适应建筑工业化的要求。扩大柱网尺寸,平面参数、剖面层高尽量统一,楼面、地面荷载的适应范围扩大;厂房的结构形式和墙体材料向高强、轻型和配套化发展。
2、适应产品运输的机械化自动化要求。为提高产品和零部件运输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提高运输设备的利用率,尽可能将运输荷载直接放到地面,以简化厂房结构。
3、适应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的要求,对厂房的工作条件提出更高要求。如采用全空调的无窗厂房(也称密闭厂房),或利用地下温湿条件相对稳定、防振性能好的地下厂房。地下厂房现已成为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个新领域。
㈨ 建筑工业化的特征有哪些
即,节省农田;
管理科学化——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重要保证。
一改——墙体改革,从而降低建筑物的自重:
房屋设计标准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前提,充分利用一些轻质材料(如砌块墙体)作为墙体材料,就是对传统的普通粘土实心砖墙体加以改进;
构配件生产工厂化——是建筑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施工机械化——是建筑工业化的核心建筑工业化的基本特征四化一改